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 专题31 水和溶液(无答案)

浙江省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 专题31 水和溶液(无答案)

浙江省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 专题31 水和溶液(无答案)
浙江省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 专题31 水和溶液(无答案)

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初中科学

专题31 水和溶液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水

1.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如图):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上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 ,负极上产生能燃烧的 ,体积比为 ,质量比为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 (2)水的合成:纯净的H 2在空气中燃烧,产生 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壁有 ,用手触摸烧杯发烫,说明反应生成了 ,并 热,化学方程式为 。

2.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色、 味、 态,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 ,凝固点是 。 ℃

时密度为1 g/cm 3,结冰后密度变 ,体积变 。

(2)化学性质:①能电解 (化学方程式,下同);

②参与光合作用;

③与金属氧化物(如CaO)反应 ;

④与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反应 。

考点二水资源

1.水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

2.水的净化

方法

作用 法

除去大颗粒杂质 法

使悬浮杂质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进而沉降 法

除去不溶性杂质 法 除去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3.爱护水资源

(1)措施:①要

②要防治水体污染

(2)污染源????? ① 污染② 污染

③ 污染

(3)防治措施????? ①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 的产生②对被污染水体处理,使之 ③合理使用 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考点三溶 液 1.定义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 的 ,叫做溶液。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 。

(2)悬浊液: 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悬浊液不稳定,久置会分层。

(3)乳浊液:一种液体以 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不澄清。 (4)溶液和浊液

溶液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不

同点 组成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

是最常见的溶剂) 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组成 不溶性液体和液体组成 分散粒子 分子或离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均一性

不均一、不透明(浑浊) 稳定性

不稳定,久置后分层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吸热,如 ;有的物质溶解时放热,如 ;有的物质溶解时没有明显的能量变化,如 。

3.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与 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0% 变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稀释问题。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m 浓溶液×a %=m 稀溶液×b %。

4.溶液的配制

(1)配制步骤: 、 、 、装瓶、存放。

(2)浓缩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 的质量不变。

考点四溶解度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判断依据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一定温度一定溶剂――→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

(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不饱和溶液溶质、或

溶剂或饱和溶液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 g ③达到状态④单位:一般是g

(3)影响因素

①内因:的性质;

②外因: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一定时,气体溶解在水中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内因: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和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考点五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P点表示。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如图,M

点表示。

3.图像中的点可以表示所代表的溶液是否饱和。如图,N点代表A

的溶液,代表B的溶液。

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如图,A、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

5.曲线的倾斜程度可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如

图,相比之下,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6.根据曲线可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如图,若要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A,宜采用

方法;若要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B,宜采用方法。7.根据20 ℃时物质的溶解度可判断其溶解性。

20 ℃时的

溶解度

>10 g 1~10 g 0.01~1 g <0.01 g

溶解性

如图,B属于物质。

中考典型精析

例1 (2012·舟山)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可用化学式H2O表示,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含有氢分子

D.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D.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例 2 (2012·嘉兴)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b物质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C.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b比a多

t℃时,两个装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

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 g,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

断,此时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是。

例3 (2012·义乌)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

下列关于水电解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

D.若a试管气体为5 mL,则b试管气体为10 mL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西宁)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

B.1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C.30 ℃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50 ℃时,分别将50

g甲、乙两种物质放入100 g 水中充分

搅拌,均得到饱和溶液

2.(2012·陕西)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2012·衢州)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

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4.(2012·黄石)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5.(2012·揭阳)201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下列关于此主题的做法正确的是( )

A.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B.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以减少昆虫的危害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自来水厂可用硫酸铜给饮用水消毒

6.(2012·兰州)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减小

C.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

7.(2012·绍兴)由图可知,从0 ℃升温到50 ℃,一定量

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12·德州)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9.(2012·黄石)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②过滤③吸附沉淀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10.(2012·菏泽)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

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大

C.图中A、B两点对应溶液均为饱和状态

D.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

却到t1℃,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11.(2012·杭州)杭州市的自来水由于增设了加臭氧(O3)和加活性炭两道处理程序,水质处于全国大城市优秀水平。根据以上报道,人们得出的下列结论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杭州市的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杭州市自来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就是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C.加臭氧和加活性炭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净化水质

D.以上水处理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12.(2012·丽水)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若分

别将100克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两溶液都仍为饱和溶液

B.两物质的溶解度:甲>乙

C.两物质的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二、填空题(共24分)

13.(18分)(2012·滨州)水是生命的源泉,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水的有关知识。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几步处理,

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在实验室里,若要得到净化

程度最高的水,可用的方法。

(2)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实

验;实验B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

是,试管2中得到的气体

是。

(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应该提倡以下方法中的 (填字母序号)。

A.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B.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C.不间断地放水刷牙 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14.(6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克) 12.6 15.3 20.0 25.0 38.2 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水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

三、分析计算题(共28分)

15.(16分)(2012·衢州)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

老师拿出在“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

液”实验中回收的氯化钠溶液,请同学们测定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并给试剂瓶贴上标签。经

过讨论,大家决定利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测

定:

(1)蒸发结晶法: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将其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如图一),得到食盐

蒸发皿的

质量蒸发皿的质量+

食盐溶液的质量

蒸发皿的质量+

食盐晶体的质量

28.8克48.8克30.7克

计算用该方法测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2)化学沉淀法:取20克氯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向其中滴入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17%的硝酸银溶液,边滴边搅拌(如图二),反应完全时,共消耗硝酸银溶

液34.2克。计算用该方法测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3)通过上述测量,请你在标签上填上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并写出你选填这一数

据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2分)(2012·义乌)汽车蓄电池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密度为1.2克/厘米3。若要在实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这种稀硫酸630克。求:

(1)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需要浓硫酸多少克?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最新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化学是在_原子___、__分子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___组成____、结构、_性质____及其____应用___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在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___化学与环境______、_ __化学与资源_____、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__平等____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___化学基础知识______、___技能_______、__ _方法和态度___,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___科学素养___,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__认知性_____学习目标、_技能性____学习目标和__体验性____学习目标。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6.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7.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8.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和19 个二级主题。 9.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 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10.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11.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12.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4.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__科学素养_________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___基本过程_____和__方法______,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__基础知识_____和___基本技能______。 15.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16.为了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 动。 17.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18.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 19.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 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0.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二、单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A)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这个二级主题的标准的是(B) A.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B.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D.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在下列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中,按水平从低到高排列的是(C) A.说明了解记住 B.体会感受增强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耀村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

浙江温州中考科学试卷和答案

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卷 卷I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2012年5月6日晚,出现了本年度离地球最近、最圆的月亮,又称“超级月亮”(如图)。此时的月相为( ) A.新月B.上弦月 C.满月D.下弦月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 较大。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PM2.5的一级标准为24小时平均 浓度不超过35微克/米3,二级标准为不超过75微克/米3。3月25日,温州等城市的检测结果如下表,则表中城市当日PM2.5达到一级标准的是( ) A.温州、舟山 B.宁波、湖州 C.温州、湖州 D.宁波、舟山 3.体育课中,被推出的铅球落地后沿水平地面向前滚动(如图),图中能正确表示铅球所受重力的方向的是( ) 4.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是以萨罗普羊为原型设计的。萨罗普羊在繁殖上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它属于( ) A.两栖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 5) 洗发液类型天然植物型弹性卷发型滋养修护型去屑柔滑型 pH 5.5 6.0 6.2 7.6 A.天然植物型B.弹性卷发型C.滋养修护型D.去屑柔滑型6.下列仪器为电流表的是( ) 7.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钾。3月15日起,我省实施新的碘盐含碘量标准,碘盐中碘含量从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 ) A.碘原子B.碘分子 C碘元素D.碘单质 8. 2012年6月6日,我国许多地方观察到“金星凌日”现象。人们观察到 小黑点般的金星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如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太阳金星和地球都是恒星B.太阳是恒星,金星和地球是行星 城市温州宁波舟山湖州24小时PM2.5平均浓度(微克/米3)33 49 30 40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 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1.2 实验和观察 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4 温度的测量 1.5 质量的测量 1.6 时间的测量 1.7 科学探究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2.2 常见的动物 2.3 常见的植物 2.4 细胞 2.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6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3章地球与宇宙 3.1我们居住的地球 3.2 地球仪和地图 3.3 太阳和月球 3.4观测太空 3.5 月相 3.6 日食和月食 3.7 探索宇宙 第4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4.2 汽化与液化 4.3 升华与凝华 4.4 物质的构成 4.5物质的溶解性 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1 感觉世界 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 耳和听觉 1.4 光和颜色 1.5 光的反射和折射 1.6 眼和视觉 1.7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二章运动和力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2.2 机械运动 2.3 力的存在 2.4 力的图示 2.5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2.6 摩擦的利和弊 2.7 牛顿第一定律 2.8 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3.1 动物的生命周期 3.2 新生命的诞生 3.3 走向成熟 3.4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3.5 植物一生 3.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4.1 地球的自转 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4.4 日历上的科学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一板块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三、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

浙江省2018年科学中考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8 年浙江省初中科学毕业学业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1 . 本卷包括卷Ⅰ(必考部分)和卷Ⅱ(选考部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2 . 卷Ⅰ满分130 分; 卷 Ⅱ 满分 30 分, 分 A 、B 、C 三组, 每组 2 题, A 组 每 题 8 分, B 组 每 题 10 分,C 组每题12 分,请在每组中任选1 题作答。 3 .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 1 C - 12 N - 1 4 O - 16 Na - 23 C l - 3 5 .5 C a - 40 4 . 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认真审题,细心答题。 卷Ⅰ 必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 选、错选,均不给分) 1 . 近年来, 车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下列车贴中的提示语属于防止因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 B C D 2 . 饥饿的时候, 我们有时会听到肚子咕咕叫; 吃饱的时候, 我们有时感觉很撑。形成饥饿或饱腹感的器官是 A . 大脑 B . 脊髓 C . 胃 D . 小肠 3 . 近年来, 罗汉松逐渐成为城市道路绿化的新宠。在移栽罗汉松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存活率, 常采取如图所示的搭棚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 A . 减弱光合作用 B . 抑制呼吸作用 C . 降低蒸腾作用 D . 预防虫害侵袭 4 . 如图是未连接完整的电路, 若要求闭合开关后, 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 P 向左移动时, 灯泡变亮。则下列接法符合要求的是 A .M 接 A , N 接 D B . M 接 B , N 接 C C . M 接 A , N 接 B D . M 接 C , N 接 D 5 . 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 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一种简单有机物)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 二氧化碳塑料” 。该新型塑料在 投入工业生产前, 以下不是踿 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A . 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 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 .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 . 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6 . 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 正确的是 A B C D 科学试题卷(J X ) 第1 页( 共8 页) 踿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探究”、“模拟制作”、“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等,类型多种多样。 “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先用一段文字作铺垫,引导学生想象在空中释放薄纸、投掷纸飞机、放飞飞机模型的情形,提出探究的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然后呈现几个学生讨论、作假设的场景,提出若干可能开阔学生思路,当然如果学生赞同教科书提供的某一种假设,也可以将其选为己用;在制定并实施计划这一环节,教材采取提示的形式,用一系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并提供完成探究可能用到的一部分资料,以满足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学生的需要,保证探究活动能在全体学生中落实;得出探究结果后,要求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其他从科学探究不同侧面设计的活动,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资料分析”侧重训练分析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调查”侧重训练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模拟制作”、“模拟探究”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教材的这一设计意图,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要求。 (2)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

2018浙江中考科学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A、能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B、能生长和繁殖 C、能遗传和变异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E、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F、能呼吸 G、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遮光器(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变化明显,细准焦螺旋变化很小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距—观察 (在对光时,明亮的视野说明已对好,光线较暗用凹面镜或大光圈;调焦先粗再细)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调距:先下降镜筒--粗调(上升镜筒)--移片--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②真菌(真核生物):单细胞:酵母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出芽生殖 多细胞:霉菌、食用菌(香菇,灵芝,金针菇),孢子生殖③ 植物类别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孢子)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有有有有有种子青菜桃树苹果树水稻 裸子植物有有有无无种子银杏、松、柏、衫 蕨类有有有无无孢子蕨桫椤芒萁 苔藓类无有有无无孢子葫芦藓地钱 藻类无无无无无分裂或孢子海带紫菜水绵衣藻 动物名称生活习性呼吸体表体温生殖、受精代表动物 鱼类终生水生鳃磷片不恒定卵生、体外受精鲫鱼 两栖类幼体水生 成体两栖幼体鳃 成体肺兼皮肤 皮肤 裸露 不恒定卵生、体外受精青蛙蟾蜍大鲵 蝾螈 爬行类陆生肺鳞片或甲不恒定卵生、体内受精蛇龟鳄鱼 变色龙 鸟类陆上飞翔肺被羽毛恒定卵生、体内受精鸽子孔雀 哺乳类水、陆肺被毛恒定胎生、体内受精兔鲸蝙蝠老鼠 (调光)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2条认真学习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3条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明确科学教学的内容体系。 第4条认真学习课程的实施建议,了解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策略。 第5条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第6条认真阅读整册教材,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厘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探究”、“阅读”、“实验”、“活动”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7条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 第8条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第9条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案,每个教案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并超前备课3课时以上。 第10条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11条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精心设计实验,包括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 第13条做好实验准备,每个实验都要在课前操练一遍,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率。实验操作要规范。必须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作明确的提醒,排除安全隐患。 第14条实验中既要重视先进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又要重视自制教具“大型化”和“小型化”的开发,使演示实验、随堂实验清晰、明了。 第15条在实验操作前要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主要操作步骤、重要仪器使用规则以及观察要点。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尊重实验事实,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验。 第16条倡导以贴近生活、联系社会或现代科技等“问题情景”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17条注重科学探究教学,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筛选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问题。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实验和其他科学探究活动。 第18条让学生清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活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一、为什么要设置初中科学课程? (一)背景 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我国(港澳台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一直是分门别类设置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态势,同时也带来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社会问题,这些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 链接资料一:国际科学教育目标的演进) 伴随着国门的敞开,国际科学教育新理念和科学课程改革成为科学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科学教育目标的演进、对科学价值认识的变化及新颖独特的科学课程,对国内科学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上海开始启动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包括对当时理科课程的反思。其中归纳存在的问题有: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造成知识的分割和孤立;由于知识量剧增,课程越分越细,新内容的不断添加,使教学内容膨胀,课时增多......因此,注重整体设计的综合科学课程,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正式启动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在总结十几年来上海市综合理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角度来考虑理科课程的定位,突破和超越了“综合课程”与 (链接资料二(1):“合分一体”的螺旋结 构图) 能力、方法 知识、思想 第四阶段: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分科课程”径渭分明、非此即彼,单纯把知识作为综合的唯一对象的思维定势,提出二者应该优势互补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

“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课程体系。(链接资料二) 正式确立了“合分一 体”的中小学科学课 程体系,并将初中的 综合科学课程开设在 6~7年级。根据国内 的改革经验和国际课 程的发展,教育部在 2001年6月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提出: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 合课程。同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7~ 9年级)课程标准(实 验稿)》出版。 (链接资料二(2)“合分一体”的不同设置类型图)(二)与上海一期课改的综合理科课程的关系 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设置在7~9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就不再开设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这种设置和定位与原来上海第一期课程改革的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是相一致的,即科学课程作为取代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课程而与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分科课程并存于初中课程中。在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这一板块的安排上,有两类学校:一类学校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分科型教学,另一类学校则选择一门科学课程取代其它三门课程的综合型教学。 上海的第二期课程改革,将初中科学课程设置在6~7年级,它的定位是:在整个中小学12年科学教育“综合—分科—综合”体系中,初中科学课程是小学1~5年级的科学启蒙教育走向初中8~9年级的分科科学教育的准备和过渡,是一门承上启下、实现由科学启蒙到科学入门的课程,是每个初中学生都要经历的综合的科学教育过程。 这两种课程设置与定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不尽相同的课程思路和安排:相对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而言,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是一种取代式并存,而上海科学(6~7年级)课程是一种非取代式并存;相对于初中学生人数和理科课时数而言,国家科学课程是部分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上海科学课程是 全部学生用部分时间来学习的一门课程。(链接资料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