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寻找历史,感悟历史”

(一)激情引入:

(师):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谁都无法让时光倒流,又如何去寻找呢?(多媒体)。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文明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根基,没有祖先的构木为巢,就没有今天的摩天大楼;没有祖先的养蚕缫丝,就不会有今天T型舞台上的五彩缤纷;如果不承接祖先的历史,也许我们还在茹毛饮血;也许我们还在刀耕火种;也许我们住的依旧是山窟石洞(多媒体同步)。尽管祖先的身影都已走进历史,凝固为痕,但他们生活过的土地都留下了曾经的足迹,千百万年过去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精髓。条条大路通历史,下面就把你们所开辟的通向历史的“新航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共同寻找、感悟已逝的岁月!

(二)分组展示:

第一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考古挖掘成果。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静止的痕迹,流动的想象”

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留住想象就拥有了未来;而拥有了想象就可以预测过去”。因为通过考古挖掘发现的一些静止的遗址、遗物,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研究、解密远古的历史,用心去感受那些逝去的不再鲜活的生命,与其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跨时空的思考。

如:龙凤峡

现了大量较为高级的生物类群,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是射洪涪江流域的乌木,乌木是两千年到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混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

它是硅化木形成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四川,多分布在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区域,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大多数的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

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内因和外因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后,惊叹其为“东方神木”。

总之,一些祖先的遗址遗物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久远的历史仿佛就在身边一样真实、触手可及,让我们感受到华夏祖先的艰辛、斗争以及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所充满的艰难与曲折,从而更加珍惜和立志传承中华文明。

第二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国宝奇珍,琳琅满目的历史”

我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身临其境的参与考古挖掘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参观考古挖掘成果,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也许一天就可以跨越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有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真实而刺激的感觉,在浏览赏思中思考岁月的沉淀、凝固的往事;在琳琅满目中感受中华文明国宝奇珍的叹为观止。

现在就带着大家去博物馆看看:

这是“实物区”:馆藏珍品有:

第三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游览名胜古迹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古韵景观,流动的历史神韵”

因为游览观光一些名胜古迹,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有的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有的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如我们刚刚学过的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名胜古迹。下面就跟着导游去看看吧:

第一站去金华山,陈子昂的故乡。

陈子昂故里金华镇是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涪江中西岸。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斯长于斯,加之她水秀山灵,故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金华山古建筑群,散布山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后又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

建大厅三间,匾额题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匾额题涵

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在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内的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在云南做副使的射洪籍宦官杨最,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块深灰色的石头,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如图)。因些称它为“臭石”,并把它存放在今金华镇江西街的小寺里,人们便将这无名小寺称为“臭寺”。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入上山门,东柱刻有唐代“诗圣”杜甫《野望》诗于其上:“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嶲蟠之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西柱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五言诗一首:“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孤舟系绝壁,杖策穹萦回。四顾俯层巅,淡然川谷开。雪岭月色死,霜鸿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台,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据专家考证,两诗均为杜甫手书,乃诗圣仅存于世之墨迹珍品。山门两厢石壁上,更有北宋书法名家黄庭坚手书“蔚蓝洞天”四个石刻大字,每字三尺,刚健雄劲,为金华石刻之冠。

总之,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名胜,都可以述说一段历史,悄无声息的流动着历史的神韵,曾经的歌舞升平、骄傲自豪,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让我们感受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感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成败借鉴。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 自学检测 做《导与练》上的填空和选择题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临高二中历史科 一.课题:走进临高的历史 二.教学背景 此次学生亲自参与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参观、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临高的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在自己身边的发生过的历史事 件、存在的历史痕迹,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让学生知道临高的历史文物,历史名人等, 进一步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历史文物的定义和现况; 2、了解临高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调查访问 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借助网络查找有关临高历史古迹的资料,并能用电子简报、幻灯片等形 式整理加工信息。并结合经济学原理、社会公德、环境保护意识等,从多角度提 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 收集有关临高历史的资料,探讨问题,能由探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认知,培养出对研究问题的信心和乐趣。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现探究 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1、出示临高历史古迹的相片。 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历史文物 你对临高的文物古迹有什么了解呢? 创设情景,引 出本课主题: 走进临高的历

新课3、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文物古迹以及临高文物古迹的现状。 4、指导学生查找临高文物古迹的现状。 史。 提出和选择课题1、教师提问:你会选择什么作为你的研究方向? 2、小组讨论,通过对文物古迹的认识,确立研究的大致方向。 3、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终确定课题。例如“身边的 古迹”“古迹的风光”“文物建筑的保护”等。 从课题内容和 目标、课题的可 行性和探究性、 等多角度出发, 帮助学生确定 课题。 活动过程一、搜集资料。 通过访问、上网搜索、上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进行。活动分两个阶段 进行:(1)寻找学校附近、家附近的文物古迹,询问身边的人临高有什 么文物古迹。(2)按开始的分工各小组进行资料的搜集,例如上网查找、 到图书馆查找、在报纸上查阅、询问专家等。并对搜集回来的资料进行 删选,整理。 网络搜索:临高的文物古迹、临高的历史名人、临高的文物古迹 二、社会调查 (1)下课后可以到公园询问老人;然后到居委会等有关部分进行 采访调查,找找临高的文物古迹。 (2)周末时可以到博物馆、文史馆、图书馆和网上查询本地区的 历史资料,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 三、参观访问 1、参观临高角,知道解放海南岛的历史。 2、参观临高的文庙古寺,了解临高的过去与现在。 通过让学生访 问老师、家里的 老人等,让学生 对临高的文物 古迹有大概的 认识和了解。 交流所研究的 成果,对成果进 行展示,总结本 次活动。 小结:同学们,你们对临高的历史古迹有什么了解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一下。 四、展示活动 1、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包括采访稿,调查表,小相 册、照片、倡议书等。 2、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谈学习的体会。

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知识竞赛 蛟河五中:瞿颖【活动内容】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进行一场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1.通过参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 知识竞赛,增强同学们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 培养其高度的爱国意识。 2.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高学生提炼、归纳、整理 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开阔人文视野的意识,关注国家大事。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1.将全班分成四大组,为自己所在的组取一个别致的、代表本 小组特色的名字并制作标牌.。 2.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书,整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课、 第18课、第19课有关新疆、西藏、台湾的历史知识,并尝 试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包括小字部分的内容) 3、找出4名同学各朗诵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要 求: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有感情)同时找出两名有责任感 而且细心的同学统计分数。 【活动过程】 一、精彩导入 (找出四名主持人)前三名主持人各说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

第一位主持人(赞美新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不仅有晶莹的冰川,清澈的湖泊,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还有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帕米尔、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开阔平坦、瀚海无垠;伊犁谷地雨水丰沛,山清水秀;尤尔多斯盆地湖泊连片,水草丰美;“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到处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第二位主持人(赞美西藏):西藏,那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有古朴醇厚的民风,有神秘典雅的庙堂,我去过;西藏,那是佛的故乡,那里有阿妈转动的经桶,也有供奉佛像的毡房。阿妈那虔诚的模样,我敬过;西藏,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那里有神鹰在蓝天翱翔。有别具一格的天葬,我见过;西藏,那是一个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有羊肉干与酥油茶香,糌粑炒面和酥油捏搓,我吃过;西藏,那是莹雪覆盖的羌塘。西藏,那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地方。那里有文成公主肃穆的神像,把藏汉文化溶于典章,我爱过;啊!西藏,秀美的山川铭心难忘。手足之情藏汉睦和,兄弟携手共赴康庄。我祈祷! 第三位主持人(赞美台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台湾,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在这儿,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在这儿,山峻崖直,河短水丰,瀑布极多,而且各种形态,应有尽有,十分壮观;在这儿,盛产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莱米“,为此有”米仓“之誉。 台湾,一个勇敢奋斗的岛屿!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 台湾,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中国就像一棵大树,五十六个民族就是叶子,叶子总要落叶归根!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 第四名主持人: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永远是正直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情感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让我们了解祖国的历史,记住祖国的山河。 四名主持人齐声宣布:“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二、竞赛过程 第一关——牛刀小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严力学校:椑南中心校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 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 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 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 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 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2018-01-15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 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 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_教案1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表格、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 (2)通过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就身边的变化说起,主要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探讨。下面请各个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做好展示准备。 学生活动:汇总本组成员搜集的资料。 二、授课环节 1、老师:有请第一组的同学,大家欢迎。 同学A:欢迎大家来到“服装展放映厅”。喜怒哀乐勾画出不同的人生,衣食住行承载着变幻的生活,有请我们的“衣秀”秀一下,秀出服饰的变化。

同学B:改革开放前,流行的服饰都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绿军装、列宁服、旧事旗袍、白衬衫蓝裤子、中山装等,改革开放后,流行的服饰张扬着个性,色彩艳丽的服饰无不透漏着时尚的气息,优雅的职业装、可爱的蕾丝公主裙、清新田园套装、个性的乞丐服。。。 同学A:是啊,将完美视为一种标准,将不完美视为独一无二的特色与创新。 同学B:曾经的时尚演绎着曲阳的生活变化,而未来的时尚潮流将由我们引领! 老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需要凭布票来购买。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2、老师:感谢第一组同学的精彩演说。下面有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讲解饮食方面的变化。 主持人:你知道有哪些野菜可以食用吗?(在盒子里拿出一些野菜让大家辨认) 马齿苋、蒲公英、香椿、荠菜、人情菜、车前草、灰菜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观看一组图片(玉米面饼子、红薯面窝头、豆渣饼子、杂面条)老师对这些食物熟悉不? 老师:太熟悉了,小时候我家饭桌上最多的就是玉米饼子,咬一口,越吃越多,难以下咽,印象太深刻了!此生不再留恋此物!(大家笑) 主持人:以前的人们吃的怎么样? 学生:不好 主持人:说明当时中国的食品比较匮乏。大家看我们现在的饭桌(出示图片)今天我们不仅吃的好,而且还讲究营养均衡。我们曲阳还有闻名全国的特产哦。下面让我们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曲阳的特产。 同学A:曲阳鸭梨——曲阳鸭梨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特产。曲阳鸭梨果形美观,皮薄汁丰,核小肉细,甜脆爽心,因其具有清咳祛噪、润肺滋肾、明目怡神的功效而备受广大民众喜爱,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久负盛名。曲阳县鸭梨种植主要分布在晓林乡和燕赵镇,鸭梨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历史,近年来,两地党委、政府坚持“特色兴乡”战略,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鸭梨种植业。“一年春光惹人醉,万亩梨花作雪飞”。梨花怒放的花海,古老厚重的文化,勾勒出特有的梨乡风韵。曲阳县广邀天下宾朋相聚在梨花盛会,前来曲阳旅游、发展。 同学B:曲阳灵山缸炉烧饼——已历千年传承曲阳缸炉烧饼,是保定的有名小吃,据考证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北方面食中的佼佼者。薄、香、酥、脆,这是曲阳缸炉烧饼最为人称道的特点。“薄”,是说缸炉烧饼薄似蝉翼,轻如熟宣。“香”,主要来源于芝麻。曲阳缸炉烧饼所用的芝麻需去皮炒熟,这样才能使芝麻细腻光滑,久嚼鲜美,越品越香。“酥”,指缸炉烧饼入口即碎,生津细嚼即化,假使失手落地,便如片片花瓣裂开。“脆”,指缸炉烧饼咀嚼干脆,不坚硬,软硬适宜,不粘牙,口感难忘。除了薄、香、酥、脆之外,缸炉烧饼还有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 宁远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平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够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但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②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④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④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⑤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教师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例子? 学生: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教师: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那么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3课 盛唐气象 说明: 此环节在于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 策。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繁荣的经济 1.农业(看书标记) (1)___扩大。 (2)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推广一些生产工具。如:___、___ (3)修建了很多___。 展示: 教师: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 得更加稳重,便于操作,犁铧为v 型,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 教师:筒车是一 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 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断有水流出。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得出,唐朝农业上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过渡: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唐朝穿丝绸的妇女和唐朝花鸟纹锦图感知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展示:“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图片感知唐朝制瓷业的兴盛 展示:材料——越窑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说明:此环节通过历史图片、史料,使学生了解吐蕃与唐朝的关系,通过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明白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最新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大巫岚初级中学黄秀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截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心态的创造性能力。通过撰写新闻稿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搜集和交流材料,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敏、善于应对和揣摩人物心态的表现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明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各国人民的相互支持,浴血奋战,只有团结,才能战胜邪恶。 二、活动资源: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片,网上资源等。 三、活动准备: 1.由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定组长一人,由其负责将组员按照特长进行活动分工。每组设有记者,负责新闻采访、新闻稿件撰写和新闻的发布。记者的身份分别是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记者。每组再找一人,由他们担任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首脑的角色(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化装,能模仿所扮角色的言行,效果更好)。余下的组员也编成小组,根据需要分别扮演所需要的角色,如总统助理、首相秘书、总理办公室主任、主席的保镖、二

战时期的各国士兵、各国的普通群众等。在角色安排好以后,教师应指导各组组长,要求各组组员认真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 2.采访顺序:可以按照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几个步骤顺序进行采访(为了增加真实情境,可在采访时设计一些情节以烘托气氛,如听音乐、看报纸等)。要求学生扮演者要态度认真严肃,具有专业素质。 3.采访记者要注意设计一些采访切入点或借助一些话题巧妙地进行采访,力求展示记者的聪明机智。被访者也要注意与之配合,但不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影响活动的进行。若采访对象是军人,或是医生、军人的母亲,采访者要注意称谓、采访的方式和态度。 4.教师最好能同学生把采访的内容情节设计好,拟出采访的提纲、问的问题、采访的时间。注意所提问题一定要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境,被访问者也要结合所处时代回答问题,使采访活动具有时代感、历史感。 四、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在教室里创设反法西斯战争的模拟场景。墙上图画,同学适当化妆,多媒体播放战争场面。经过布置,教室俨然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小战场”。 第二步:参与活动,学习知识。师生双方在模拟的“小战场”中学习。采访活动开始后,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进行新闻发布;二是模拟新闻发布会,安排记者进行一些提问,对新闻内容进行质疑,等等。 第三步:总结教学,转化情感。临下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反法西斯战争”的“参与”和“活动”,自然地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感悟到世界人民的团结、英勇。并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课教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远古先民祭天敬祖,形成了融歌、舞、乐一体的乐舞;撼山震地的劳动号子,吆喝出了朴实的节奏和韵律;革命志士、先烈们铿锵有力的誓言,辅以动人心脾的旋律,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一幕幕雄浑壮观的历史画卷,升腾出时代的交响乐曲。音乐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歌声能激昂人们的斗志。黄河在怒吼,长江在放歌。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欣赏,学会在历史的音乐中徜徉。 一、活动内容 这一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教学活动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建议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前言的基础上,说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搜集、视听和演唱两个程序。搜集历史歌曲的过程,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的过程。每找到一首好的历史歌曲,就触摸了一次历史的躯体,每读一遍那激情四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到那久已忘怀的时代。视听和演唱歌曲的过程,是陶冶情操、感受历史大潮的过程。歌曲中演绎着历史,历史也在吟奏着旋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历史歌曲,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为搜集到的历史歌曲配写说明和串联词,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 三、活动步骤 1.课代表布置各小组搜集历史歌曲。首先,教师应与课代表、各组组长一道确定活动主题,各小组依据班级活动主题确定本组搜集歌曲的专题。其次,提出搜集歌曲要求:要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久经传唱的歌曲。 2.配写背景介绍词和歌曲串联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提示,包括“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的中心内容”等。“时代背景”包括歌曲创作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项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歌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歌曲串联词应注意前后歌曲之间的转承的呼应关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串联词,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