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差配合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职学院机械类(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技术测量两个范畴。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度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互换性的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两个概念研究产品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一 ) 知识教学目标

1. 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 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二 )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2. 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3. 基本掌握常用件的公差配合及常用检测方法。

4. 掌握尺寸传递概念,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5.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教学模块

概论

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互换性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互换性与公差、检测的关系。

3 、理解标准化与、优先数的概念。

( 一) 极限与配合及检测

1 、正确理解有关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术语和定义。

2 、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的相关规定、熟练应用公差表格、正确进行相关参数的计算。

3 、初步学会公差与配合的正确选用。

4 、掌握计量器具的选择和验收极限的确定。

( 二 )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1 、熟记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符号及名称,基本学会分析典型的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

2、掌握评定形位误差时“最小条件”的概念及“最小条件”的意义。

3、理解最小包容区与公差带的关系。

4、理解独立原则、相关原则在图样上的标注、含义、检验手段和主要应用场合。

5、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及标注方法。

6、了解形位公差的检测方法。

( 三 ) 表面粗糙度和检测

1 、了解粗糙度的实质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和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2 、掌握粗糙度评定参数的含义、应用场合、选用方法和标注方法。

3、初步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四)测量技术基础

1、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尺寸传递、测量误差等概念。

2、理解测量方法、计量器具的分类及常用的度量指标。

3、掌握基本技术测量理论和方法。

( 五 ) 光滑极限量规

1、了解光滑极限量规的作用、种类。

2、理解泰勒原则的含义。

3、掌握工作量规的公差带的分布及设计方法。

( 六 )键和花键的公差及其检测

1、掌握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2、掌握矩形花键连接的定心方式。

3、掌握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了解平键、花键连接采用的基准制及检测方法。

(七)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及其检测

1、了解普通螺纹的使用要求、主要几何参数及其对互换性的影响和常用的检测方法。

2、理解中径概念和中径合格性的判断性原则。

3、掌握国标有关普通螺纹公差等级、基本偏差的规定并能正确标注和选用。(八)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1、掌握国家标准有关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孔公差带的规定。

2、掌握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选用和滚动轴承内径、外径公差带的特点。

3、初步掌握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孔的尺寸公差及其他技术要求的选用与标注。(九)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及检测

1、明确齿轮传动的四项基本要求。

2、理解单个齿轮 14 项偏差及齿厚偏差代号、含义和对齿轮工作性能的影响。

3、了解单个齿轮常用的检测方法、齿坯及齿轮副的精度要求。

4、初步学会齿轮精度设计及正确的标注方法。

实践教学模块

基本实验

1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

2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3、螺纹检测。

4、单个直齿圆柱齿轮的检测。

四、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建议

五、说明

1.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用于高职学院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等专业三年制教学。对其他有特殊需要的专业,可对课时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补充。

2. 大纲中带 ** 号的部分为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

公差与配合实用标准表123

公差等级表 GB/T1804-2000 线形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分段 0.5~3 >3~6 >6~30 >30~120 >120~400 >4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精密f ±0.05 ±0.05 ±0.1 ±0.15 ±0.2 ±0.3 ±0.5 中等m ±0.1 ±0.1 ±0.2 ±0.3 ±0.5 ±0.8 ±1.2 ±2 粗糙c ±0.2 ±0.3 ±0.5 ±0.8 ±1.2 ±2 ±3 ±4 最粗v ±0.5 ±1 ±1.5 ±2.5 ±4 ±6 ±8 (GB/T1804-2000)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分段 0.5~3 >3~6 >6~30 >30 精密f ±0.2 ±0.5 ±1 ±2 中等m 粗糙c ±0.4 ±1 ±2 ±4 最粗v 注: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的含义参见GB/T6403.4 (GB/1804-2000)角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公差等级长度分段 ~10 >10~50 >50~120 >120~400 >400 精密 f ±1°±30′±20′±10′±5′ 中等m 粗糙c ±1°30′±1°±30′±15′±10′ 最粗v ±3°±2°±1°±30′±20′ (GB/T1184-1996)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 公差等级基本长度范围 ≤10 >10~30 >30~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H 0.02 0.05 0.1 0.2 0.3 0.4 K 0.05 0.1 0.2 0.4 0.6 0.8 L 0.1 0.2 0.4 0.8 1.2 1.6 (GB/T1184-1996)垂直度未注公差值 公差等级基本长度范围 ≤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H 0.2 0.3 0.4 0.5 K 0.4 0.6 0.8 1 L 0.6 1 1.5 2 (GB/T1184-1996)对称度未注公差值 公差等级基本长度范围 ≤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H 0.5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 知识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 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2、让学生熟悉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配合选择应用的能力。 3、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教材选用: 廖念钊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最新版 2、教学参考书: 重庆大学等校合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年6月; 李柱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七、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方法是决定施教效果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形成是通过本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来实现,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外练习和考核。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勤字当头,善于思考,知难而上。由于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较强,故从学习一开始就要弄清每个知识点,不留学习死角。就学习方法而言,及时的预习、复习、做题是至关重要的。 巧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可从图书馆借阅有关的辅学材料,扩展学习内容;可登录众多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浏览感兴趣的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 (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 Experime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s 2、课程编号:132000771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4、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80学时,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122学时 6、实验学时: 32学时, 7、实验学分:1学分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 9、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10、大纲执笔:应用电子教研室王艳红职称:副教授 11、大纲审批: 12、制定时间:2006年3月19日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是非电类专业一门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验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电路与电子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电路与电子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实践基础和实践理论为主,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

学生实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它把测量方法、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融在相应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实践与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电路的能力。 2、掌握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方法和测试技能。 3、能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书,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地绘制实验曲线和实验电路。 4、课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容和实验目的。 四、实验项目表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试验共安排47学时,其中23学时为必选实验,24学时为可选实验,按教学计划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完成实验学时数为32学时和12学时(少学时专业的实验在必做中选定实验).。

公差与配合标准表

公差与配合(摘自GB1800~1804-79)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 .2.标准公差值及孔和轴的极限偏差值 基本尺寸 mm 公差等级 IT5 IT6 IT7 IT8 IT9 IT10 IT11 IT12 >6~10 >10~18 >18~30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6 8 9 11 13 15 18 20 23 25 27 9 11 13 16 19 22 25 29 32 36 40 15 18 21 25 30 35 40 46 52 57 63 22 27 33 39 46 54 63 72 81 89 97 36 43 52 62 74 87 100 115 130 140 155 58 70 84 100 120 140 160 185 210 230 250 90 110 130 160 190 220 250 290 320 360 400 150 180 210 250 300 350 400 460 520 570 630

孔的极限差值(基本尺寸由大于10至315mm)μm

轴的极限偏差(基本尺寸由于大于10至315mm)

公差带级 >10~18>18~30 >30~50 >50~80 >80~120>120~180 >180~250>250~315 K 5 +9 +1 +11 +2 +13 +2 +15 +2 +18 +3 +21 +3 +24 +4 +27 +4 ▼6 +12 +1 +15 +2 +18 +2 +21 +2 +25 +3 +28 +3 +33 +3 +36 +4 7 +19 +1 +23 +2 +27 +2 +32 +2 +38 +3 +43 +3 +50 +4 +56 +4 M 5 +15 +7 +17 +8 +20 +9 +24 +11 +28 +13 +33 +15 +37 +17 +43 +20 6 +18 +7 +21 +8 +25 +9 +30 +11 +35 +13 +40 +15 +46 +17 +52 +20 7 +25 +7 +29 +8 +34 +9 +41 +11 +48 +13 +55 +15 +63 +17 +72 +20 N 5 +20 +12 +24 +15 +28 +17 +33 +22 +38 +23 +45 +27 +51 +31 +57 +34 ▼6 +23 +12 +28 +15 +33 +17 +39 +20 +45 +23 +52 +27 +60 +31 +66 +34 7 +30 +12 +36 +15 +42 +17 +50 +20 +58 +23 +67 +27 +77 +31 +86 +34 p 5 +26 +18 +31 +22 +37 +26 +45 +32 +52 +37 +61 +43 +70 +50 +79 +56 ▼6 +29 +18 +35 +22 +42 +26 +51 +32 +59 +37 +68 +43 +79 +50 +88 +56 7 +36 +18 +43 +22 +51 +26 +62 +32 +72 +37 +83 +43 +96 +50 +108 +56 注:标注▼者为优先公差等级,应优先选用。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1184-80) 形位公差符号 分类形状公差位置公差 项目直线 度 平面 度 圆度 圆柱 度 平行 度 垂直 度 倾斜 度 同轴 度 对称 度 位置 度 圆跳 动 全跳动 符号

(完整版)第三章孔、轴公差与配合

第三章孔、轴公差与配合 目的:从基本几何量的精度项目入手,了解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孔、轴国家标准的构成,常用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择,大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及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重点:掌握尺寸精度及配合的选用;孔、轴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难点:尺寸精度及配合的选用; 课次3:基本几何精度概念及精度设计 基本要求 ? 基本内容:本课题主要论述几何量的基本概念,有关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几何参数误差,线性尺寸精度,角度尺寸精度。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1、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尺寸公差标准; 3、常用孔、轴国家标准的构成---基本偏差系列、标准公差系列; 4、会画尺寸公差带图与配合公差带图; 5、在已知相同字母孔(轴)极限偏差的基础上,能求出与之相配的轴(孔)的极限偏差; 难点:几何参数误差的项目、评定。 ? 学时:6学时+习题课2学时 基本几何量精度(一) ? 几何量:包括长度、角度、几何形状、相互位置和表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 ? 几何量精度:是指这些几何参数的精度。几何量精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使机械产品能够满足几何参数互换性的要求。 ? 本次课主要论述:几何量的基本概念,有关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和定义,长度即线性尺寸精度。简述角度尺寸精度。 有关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 孔和轴 ? 尺寸: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作用尺寸、极限尺寸、实体尺寸 ? 偏差与公差 ? 尺寸公差带图 ? 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关系 ? 合格性判定原则 孔和轴 ? 在满足互换性的配合中,孔和轴具有广泛的含义,即: ? 孔指圆柱形内表面及其它内表面中,由单一尺寸确定的部分,其尺寸由D表示; ? 轴指圆柱形的外表面及其它外表面中由单一尺寸确定的部分,其尺寸由d 表示。 ? 即:孔为包容面,轴为被包容面。如下图所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代码:484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分:4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训学时:8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工设备、数控、食品机械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联系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本课程以几何量公差和测量技术为主线,通过对理论体系的讲解及相应几何量的实际测量,重点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一线实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要求理解概念、强化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建立互换性、标准化、计量学及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确切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掌握选用公差配合、进行精度设计计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处理。具有继续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应用、扩展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可获得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仪器仪表的制造、维修、开发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互换性部分——术语定义多,标准种类多,学生又缺乏生产实践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主体。测量技术部分——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有关量仪的工作原理和读数原理。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通过实验成绩、作业成绩、出勤率及课堂纪律的考核确定。迟到、早退、旷课均予以扣分。理论课或实验课缺勤超过三分之一,或作业未完成次数超过三分之一,不准参加考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掌握有关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掌握互换性与公差、检测的关系;理解标准化与标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了解哪些是优先数,为什么要规定优先数。 第二章尺寸极限与配合 清楚理解有关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的基本术语及定义;牢固掌握标准中有关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规定、28个基本偏差代号及其分布规律;牢固掌握公差带的概念及其图示方法,能熟练查公差表及基本偏差表,能进行有关计算;明确了解标准中关于未注公差的线性尺寸公差的规定;初步学会公差与配合的正确选用,并能正确标注在图样上;掌握尺寸检测器具的选择和尺寸验收极限。 第三章几何公差及其检测 了解零件几何要素的分类;掌握14个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的名称及符号;会分析典型形位公差带,并能比较其特点;掌握“最小条件”的概念及遵守“最小条件”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原则的术语和定义;掌握独立原则、包容原则、最大实体原则;初步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 第四章测量基础与常用量具 了解测量四要素,尺寸传递的概念以及量块的基本知识;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及常用的度量指标;理解测量方法及其特点;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测量列中各类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掌握等精度测量列的数据处理。了解光滑极限量规的作用和种类;掌握工作量规公差带的分布;掌握工作量规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表面结构及其检测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公差与配合表讲解学习

公差与配合表

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 .2.标准公差值及孔和轴的极限偏差值 标准公差值(基本尺寸大于6至500mm)

孔的极限差值(基本尺寸由大于10至315mm)μm

轴的极限偏差(基本尺寸由于大于10至315mm)

公差带 等 级 基本尺寸m m >10~18>18~30 >30~50 >50~80 >80~120>120~180 >180~250>250~315 ▼6 +12 +1 +15 +2 +18 +2 +21 +2 +25 +3 +28 +3 +33 +3 +36 +4 7 +19 +1 +23 +2 +27 +2 +32 +2 +38 +3 +43 +3 +50 +4 +56 +4 M 5 +15 +7 +17 +8 +20 +9 +24 +11 +28 +13 +33 +15 +37 +17 +43 +20 6 +18 +7 +21 +8 +25 +9 +30 +11 +35 +13 +40 +15 +46 +17 +52 +20 7 +25 +7 +29 +8 +34 +9 +41 +11 +48 +13 +55 +15 +63 +17 +72 +20 N 5 +20 +12 +24 +15 +28 +17 +33 +22 +38 +23 +45 +27 +51 +31 +57 +34 ▼6 +23 +12 +28 +15 +33 +17 +39 +20 +45 +23 +52 +27 +60 +31 +66 +34 7 +30 +12 +36 +15 +42 +17 +50 +20 +58 +23 +67 +27 +77 +31 +86 +34 p 5 +26 +18 +31 +22 +37 +26 +45 +32 +52 +37 +61 +43 +70 +50 +79 +56 ▼6 +29 +18 +35 +22 +42 +26 +51 +32 +59 +37 +68 +43 +79 +50 +88 +56 7 +36 +18 +43 +22 +51 +26 +62 +32 +72 +37 +83 +43 +96 +50 +108 +56 注:标注▼者为优先公差等级,应优先选用。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1184-80) 形位公差符号 分类形状公差位置公差 项目直线 度 平面 度 圆度 圆柱 度 平行 度 垂直 度 倾斜 度 同轴 度 对称 度 位置 度 圆跳 动 全跳动 符号

最新公差与配合标准表

公差与配合标准表(摘自GB1800~1804-79)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 .2.标准公差值及孔和轴的极限偏差值 标准公差值(基本尺寸大于6至500mm) 基本尺寸 mm 公差等级 IT5 IT6 IT7 IT8 IT9 IT10 IT11 IT12

孔的极限差值(基本尺寸由大于10至315mm)μm

公差带级 >10~18 >18~30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6 +29 +18 +35 +22 +42 +26 +51 +32 +59 +37 +68 +43 +79 +50 +88 +56 7 +36 +18 +43 +22 +51 +26 +62 +32 +72 +37 +83 +43 +96 +50 +108 +56 注:标注▼者为优先公差等级,应优先选用。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1184-80) 分类形状公差位置公差 项目 直线 度 平面 度 圆度 圆柱 度 平行 度 垂直 度 倾斜 度 同轴 度 对称 度 位置 度 圆跳 动 全跳动符号 圆度和圆柱度公差μm 主参数d(D)图例 公 差 等 级 主参数d(D) mm 应用举例>6 ~ 10 >10 ~18 >18 ~30 >30 ~50 >50~ 80 >80 ~ 120 >120 ~ 180 >180 ~250 >250 ~315 >315 ~400 >400 ~500 5 1.5 2 2.5 2.5 3 4 5 7 8 9 10 安装E、C级滚 动轴承的配合 面,通用减速器 的轴颈,一般机 床的主轴。 6 2.5 3 4 4 5 6 8 10 12 13 15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S》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031003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电子等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3.具备采用国际标准及其他国家标准的读图与识图能力。 4.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设计的原则等。 2.本课可与《机械设计》同时进行,相互配合、但最好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之前完成教学,以便于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有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3.基本技能:学生应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基础,掌握一般的测量技法等。 (三)实施说明 1.各部分内容在重点、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要求 (1)轴结合的极限与配合部分:理解并掌握尺寸、公差、偏差以及配合的术语和定义及英文专业词汇。熟练掌握尺寸公差带的定义以及尺寸公差带图的画法,了解配合公差带的定义及配合公差带图的画法。理解并掌握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掌握基准制的概念及选用原则。熟练掌握基本偏差代号、公差带代号、配合代号。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掌握国际标准中相关标准的规定。能够阅读相关的英文专业文献。 (2)几何公差部分: 理解并掌握有关几何要素的几种名称和含义及英文专业词汇。掌握几何公差项目的符号及其标注方法。理解并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带特征。理解并掌握形状和位置误差值的评定。理解并掌握两种公差原则。理解并掌握几何公差值的选用原则。掌握国际标准中相关标准的规定。能够阅读相关的英文专业文献。 (3)表面粗糙度部分: 正确理解表面粗糙度的含义。了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理解并掌握有关术语的定义。理解并掌握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掌握高度参数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其他参数的标注作一般的了解。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掌握国际标准中相关标准的规定。能够阅读相关的英文专业文献。

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适用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上机)计划学时;大纲编写依据;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使用教材(指导书);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使用说明;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实验教学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1. 实验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1、此表中“课程类别”是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2、“课程性质”是指“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实验类型”分为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课程总学时”和“实验学时”,前者是指课程包含实验课程在内的总学时数,后者是指该课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应分开填写,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只填“实验学时”; 4、“使用说明”主要是对大纲使用的某些情况需要进行的特别说明或者描述。

附件: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年月 课程名称: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 课程总学时:□□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 开课单位:□□□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 1、明确掌握哪些基本理论; 2、训练哪些能力,会使用哪些仪器设备; 3、掌握哪些基本实验方法或测试方法。 四、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说明 2、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 六、教材(讲义、指导书): 《□□□》,□□□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八、使用说明: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模板】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8 课外学时:0 学分:2.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 参考教材:王淑芬,《应用统计学(第2版)》,**大学出版社,2011版。 教学参考书: 余锦华,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大学出版社,2005 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大学出版社,2012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统计数据的特征描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对应分析。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原理有更加深入理解,能够利用SPSS软件运行数据处理方法,从而为学会如何通过建立模型对现实的经济生活进行分析模拟,为实证分析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2. 通过SPSS软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仪器设备:任何手提、台式计算机及网络终端。 软件:SPSS软件 经管实验中心实验室已具备上述实验条件。 四、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五、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应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所要求必做的实验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七、制定执笔者:李喆审定者:批准者: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知识点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知识点 绪言 互换性是指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这样的一批零件或部件就称为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 通常包括几何参数和机械性能的互换。 允许零件尺寸和几何参数的变动量就称为公差。 互换性课按其互换程度,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公差标准分为技术标准和公差标准,技术标准又分为国家标准,部门标准和企业标准。 第一章圆柱公差与配合 基本尺寸是设计给定的尺寸。实际尺寸是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即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最大实体状态是具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此时的尺寸是最大实体尺寸。 与实际孔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称为孔的作用尺寸,与实际轴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称为轴的作用尺寸。 尺寸偏差是指某一个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尺寸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公差=|最大极限尺寸 - 最小极限尺寸|=上偏差-下偏差的绝对值 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与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间隙配合:孔德公差带完全在轴的公差带上,即具有间隙配合。 间隙公差是允许间隙的变动量,等于最大间隙和最小间隙的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相互配合的孔公差与轴公差的和。 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T=ai, 当尺寸小于或等于500mm时,i=0.45+0.001D(um), 当尺寸大于500到3150mm时,I=0.004D+2.1(um). 孔与轴基本偏差换算的条件:1.在孔,轴为同一公差等级或孔比轴低一级配合2.基轴制中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与基孔制中轴的基本偏差代号相当 3.保证按基轴制形成的配合与按基孔制形成的配合相同。 通用规则,特殊规则 例题 基准制的选用:1.一般情况下,优先选用基孔制。2.与标准件配合时,基准制的选择通常依标准件而定。3.为了满足配合的特殊需要,允许采用任一孔,轴公差带组合成配合。 公差等级的选用:1.对于基本尺寸小于等于500mm的较高等级的配合,由于孔比同级轴加工困难,当标准公差小于等于IT8时,国家标准推荐孔比轴低一级相配合,但对标准公差大于IT8级或基本尺寸大于500mm的配合,由于孔德测量精度比轴容易保证,推荐采用同级孔,轴配合。2.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考虑工艺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各种配合的特性:间隙:主要用于结合件有相对运动的配合。 过盈:主要用于结合件没有相对运动的配合。 过渡:主要用于定位精确并要求拆卸的相对静止的联结。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 前期课程:《机械制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汽车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有在机械设计中正确确定零件几何要素技术要求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测量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 学生初步建立测量误差的概念。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讲课、实验、作业和考试等教学环节,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初步具有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比较确切地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懂得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初步学会和掌握零件的精度设计内容和方法。 3、能够正确查阅公差表格,掌握各项公差的标注方法,正确理解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 4、一般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初步具备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标 1、具有识别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的能力。 2、具有使用常用计量器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3、具有零件的精度设计的初步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1、绪论 内容要点:互换性的概念及意义,互换性与设计、制造、使用诸方面的关系。标准化的重

要性、我国标准化与测试技术的概况、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本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与要求。 教学要求: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解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掌握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特点。 2、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内容要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常用尺寸孔、轴的公差与配合、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要求: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制定的意义;理解公差与配合各基本术语和定义及其相互运算关系;掌握尺寸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查表方法;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特点,掌握滚动轴承与轴和孔配合的选择原则。 3、测量技术基础 内容要点:测量与检验的概念、长度计量单位和基准量值的传递、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测量器具的选用。 教学要求:了解测量的意义与要求;了解测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基本特征;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分类;掌握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及处理测量结果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方法。 4、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测量 内容要点:形状和位置公差、误差的概念、形位公差的种类及标注方法、形位公差带、公差原则、形位公差的等级与公差值、形位误差的检测、基准的建立和体现、形位公差的选用。 教学要求: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种类、公差带的特点;了解形状和位置误差的评定及测量方法;理解公差原则的含义;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选用的原则和方法。 5、表面粗糙度 内容要点: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原则。 教学要求:了解表面粗糙度的作用(表面粗糙度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名称、代号及含义;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原则;初步了解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测量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中文名称》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课程实验 □独立实验课 课程 性质 □必修□ 选修 总学分实验学 分 实验 学时 先修 课程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授课 对象 (专 业) 考核 方式 及成 绩评

(空一行)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 验类 型 分组情况 内容摘要 1 ××××× 2 ××××× 定 教 学 目 标 (说明通过实验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什么、锻炼什么、提高什么等) 课 程 简 介 (介绍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重点、难点等。)

(注:实验类型指:1.演示性实验、2.操作性实验、3.验证性实验、4.综合性实验、5.设计性实验) (空一行) 三、实验内容 (空一行) 实验一×××××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宋体,小四号)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宋体,小四号) 实验时数:×××××××××(宋体,小四号) 实验成绩评定:×××××××××(宋体,小四号)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宋体,小四号) (空一行) 实验二×××××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 实验时数: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 (空一行) 四、实验报告的格式(学生统一格式,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空一行) 实验名称 (空一行) (一)实验目的: (二)主要仪器设备:(列出实验中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物品)

第三章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DOC)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 概述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包括: GB/T 1800.1—1997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 GB/T 1800.2—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GB/T 1800.3—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 1800.4—1999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 1801—1999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的配合和选择》 GB/T 1803—1979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 孔轴公差带》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未注公差》 现行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结构包括公差与配合、测量和检验两部分。 公差与配合部分包括公差制和配合制,是对工件极限偏差的规定;测量与检验部分包括检验制与量规制,是作为公差与配合的技术保证。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差制体系。 第一节基本术语以及定义 一、术语与定义: GB/T 1800.1-1997《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确定了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1、孔和轴 1)孔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2)轴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2、尺寸:用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1)基本尺寸:是设计给定的尺寸。(基本尺寸是设计零件时根据使用要求,通过刚度、强度计算或结构等方面的考虑,并按标准直径或标准长度圆整后所给定 的尺寸。它是计算极限尺寸和极限偏差的起始尺寸。)

2)实际尺寸:是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由于存在测量误差,实际尺寸也并非被测尺寸的真实值) 3)极限尺寸: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较大的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较小的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3、偏差与公差 偏差:是指某一个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简称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 上偏差和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 偏差可以为正值、负值或零值。 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简称公差。 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例题: 4、配合 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国标对配合规定有两种基准制、即基孔制与基轴制。 配合的类别有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

互换性教学大纲(新标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80301006 总学时:32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 学分:2 第一部分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地位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联系基础课与其它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本大纲是根据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并依据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编制而成。 2、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个各自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学习几何量公差标准的构成及其使用,即研究产品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者是学习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许多内容要通过实验课来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技术测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机械产品零部件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几何精度检测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互换性含义、种类、作用,了解公差和技术测量在互换性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公差标准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学会查标准公差表格和其它精度设计相关表格;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掌握公差要求在图样上的正确标注;并能解释图样上有关公差标注的技术要求的含义。 3、了解测量方法的定义、分类及测量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掌握通用计量器具的选择;了解各项几何量误差的评定方法,掌握孔、轴尺寸测量以及直线度、平面度、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了解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标准的构成特点;掌握用几何量检测方法。 三、实施说明 1、成绩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考试课。为了准确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总评成绩可按下式给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考核项目包括:出勤、随堂测验、课堂提问、听课状态、作业)×4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 本课程有关测量技术部分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结合必要的测量实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部分必不可少。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按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制造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加实践课程。本课程包含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服务。 本课程是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 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 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该课程已经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所以必须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规定图样上的多种技术要求和进行常规检测的初步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对机械类专业学习实践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精度的概念,配合的概念,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工作习惯,形成团体配合的集体意识,可以锻炼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形成的良好载体。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如《机械基础》、

《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是其他专业课的先行课,所以在机械类教学中,必须掌握公差、配合及测量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展开专业课程的学习。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服务是贯穿于整个专业技能学习与应用的始终的,从机械设计,到机械制造,在到机械的装配与使用维护,所以学好该课程是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实践的过程,能加深对该课程的应用与理解,而该课程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各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来的经典题例。 4.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公差与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主要学习任务: 1)机械零件检测的基础知识;互换性的广泛使用; 2)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术语、定义,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 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和选择方法,在零件上的标注和检测方法; 4)了解长度和角度的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范围; 5)掌握常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 6)了解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能根据图样上所标注的符号确定所采用的公差原则,并能根据标注公差值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边界尺寸; 7)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术语、概念、符号及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及选用原则。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熟练掌握机械零件图纸的识图、分析和加工信息提取; 2) 熟悉机械零件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 3)根据零件图纸要求,使用一般仪器对零件进行检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