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层序地层学模式图及复习试题

层序地层学模式图及复习试题

层序地层学模式图及复习试题
层序地层学模式图及复习试题

层序地层学模式图及复习试题

名词解释

1.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

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

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

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

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

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

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

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

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

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

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

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

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海侵体系域顶部与具有下超特征的最大海泛面(MFS)相对应。顶部沉积物以沉积慢、分布广、富含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的为

凝缩段特征。

12.高位体系域:(简称H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由相对上升

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因此形成

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者多个准层序组。

13.陆架边缘体系域(简称SMST):是与II型层序边界伴生的下部体系域,以一个或者

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

盐岩组成,它们以层序边界为底部边界、由海进面为顶部边界的加积型或前积型准

层序组构成。

14.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5.首次海泛面: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

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屋里界面。

16.最大海泛面: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

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

层伴生。58

17.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

相对整和序列。

18.准层序组: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19.可容空间:是指可供沉积物潜在的堆积空间,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的综合

表现,并受控于沉积背景的基准面变化,或者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20.凝缩层: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

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

积形成的。

21.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较慢,足以使得

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

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22.追补型沉积: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水体性质不适宜碳酸盐岩产生情况下,碳酸

盐岩的沉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多由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

23.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既有地表侵蚀和削蚀(在

某些地区也有相应的水下侵蚀),同时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标志。

24.密集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

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25.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海相或陆相)

所形成的地震特征。各地震层序的总体沉积特征所形成的地震响应。

26.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

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27.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

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

28.平衡点:沿剖面全球海平面变化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点。

29.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Global eustasy)是指海平面相对于一个固定的基准

点(如地心)的位置,因此它与局部影响因素无关。全球海平面变化可能起因于洋

盆体积的变化、全球海洋水体体积的变化和相应于平均海平面的全球重力场等势面

的变化等。

30.海平面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Relative sea-level)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

底之间的测量值。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

的函数。

31.水深:是指海平面与水底的测量值。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水深变化是两个概念,水深变

化同时受到沉积物供给的影响,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三者的

函数。

32.海退:P33第二段

33.海侵:P32第二段

简答与论述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四大参数控制。构造沉降→可容纳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地层和岩相分布形式,沉积物供应→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气候→沉积物类型。

(构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于海湖平面的相对变化,从而产生可供潜在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

间,其主导因素为构造沉降。构造抬升,地层遭受剥蚀,可容纳空间变小;构造下降,可容纳空间增大。)+(当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而引起海水穿过陆架时形成海进体系域;随着海平面升高,相对上升速率减慢。在沉积物供给速率维持原速率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可容纳空间减小,则由浅海相或非海相沉积物组成的岸线向盆地方向推进,从而形成高水位期还退体系域沉积;若海平面急剧下降,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海水退到陆架边缘之下的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的产物。如果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陆架边缘处的构造沉降速率,未导致海平面相对下降或海平面缓慢下降,内陆架暴露侵蚀而仅在外陆架出现缓慢沉积,则构成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沉积充填越少,古水深越深。+(气候主要控制沉积物的类型。潮湿型气候往往形成碳酸盐沉积;干燥性气候往往形成蒸发岩沉积。

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如何控制沉积地层的分布型式?

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位于下降翼拐点F时,下降速率最大。平衡点达到朝海方向的最大位置。此时对应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最低点,即新可容纳空间增加速度极小值点。沉积物堆积的加积速率达到极小值,前积速率达到极大值。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位于上升翼拐点R时,海平面上升速率达到最大,平衡点移至向陆最远处,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达到极大值,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达到极大值,沉积物堆积的加积速率极大,前积速率极小。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下降翼拐点F到上升翼拐点R的变化过程中,平衡点从向海方向最远处向向陆方向最远处迁徙,沉积范围逐渐增大,剥蚀范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加积速率逐渐增大,前积速率逐渐减小;当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上升翼拐点R到下降翼拐点F的变化过程中,发生相反情况,平衡点从向陆方向最远处向向海方向最远处迁徙,沉积范围逐渐减小,剥蚀范围逐渐增大,相应的加积速率逐渐减小,前积速率逐渐增大。将全球海平面曲线从下降翼拐点F到上升翼拐点R再到下降翼拐点F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称为层序。F→R过程中形成下粗上细的地层,而R→F过程形成下细上粗地层。

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 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2.四个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几何形态和岩性: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由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了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变化,气候控制了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实际上,一个沉积层序和地层叠置样式常受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尽管进积准层序组中的每个准层序都是在一个向上粒度变粗、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式准层序组来说,在盆地的某一个位置,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上构成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2)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推进。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个退积式准层

序组垂向序列而言,自下而上,砂岩单层厚度减薄,泥岩厚度增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水体向上变深,整体构成水体向上变深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3)加积式准层序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是形成的,所以相邻的准层序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岩相侧向移动。对于整个加积式准层序组垂向序列而言,砂泥岩沉积厚度和砂泥比值没有明显变化,整个构成每个准层序沉积水深基本不变的地层堆砌样

式。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具台地边缘碳酸盐岩I型层序

层序边界形成其边界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

沉降速率时期产生的,响应于区域不整合

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

状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边界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

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

低于台地边缘时形成的,

层序边界特征边界具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

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

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

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

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

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的特征。

域 LST 底为I 型不整合界面和与不整合对应的整合界面,顶为首次海泛面; 由BBF 、SF 、LPW 、IV 组成; 沉积物组成:物源主要来源于前缘斜坡侵蚀的他生碎屑沉积和沉积于海平面低位期斜坡上部的自生碳酸盐岩楔 TST

底界面为首次海泛面,顶为最大海泛面; 由一系列较薄曾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 发育层薄、富含古生物化石、沉积速率很低的凝缩层。 为一系列退积式准层序组,向陆棚方向加厚,然后由于底面上超而减薄; 表现为追补型和并进型两种沉积方式;

HST 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 下部向陆加积上超于层序边界上,向海下超于TST 顶面; 上部沉积物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式准层序组向盆地中央推进;

呈前积S 型-斜交型的沉积特征,下超在MFS 之上; 以相对较厚的加积-前积几何形态为特征,形

成宽阔的台地、缓坡和进积滩及其在浅海孤立台地上的对应沉积体; 沉积作用为早期追补沉积,晚期并进型沉积

主控因素 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气候条件 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背景,盆地构造,气候条件

形成发展

不同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的不同阶段; LST 的BFF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时期,SF 和LPW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 TST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HST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上升晚期、停滞期

和下降早期; LST 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停滞和开始上升早期形成的厚层沉积体系;

TST 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可容空间快速增大时形成的薄层沉积体系;

HST 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末期、停滞和开始下降早期形成的沉积体系;

五.简述具陆棚坡折带的海相碎屑岩I 型层序低位体系域特征:(1)低位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速率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构造沉降速率时,以及海平面相对缓慢上升时形成的,其底为I 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在具陆棚坡折的盆地中,低位体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扇、低位前积楔状体组成。(2)LST 组成特征:

1.盆底扇(Basin floor fan)①概念及形成:是指沉积在盆地底部或大陆斜坡下部的海底扇,其形成与斜坡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暴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密切相关。即在形成I 类层序界面时,由于陆棚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沉积物越过陆棚和大陆斜坡,通过

深切谷和斜坡峡谷以点物源的供应方式在盆底形成盆底扇。②边界特征:盆底扇底界面与低位体系域底界一致,顶界面为一下超面,常被斜坡扇和低位前积楔状体下超。③沉积特征:盆底扇作为重力流沉积物可用鲍玛序列的AB,AC段组合或被截切的A段描述。盆底扇内扇为序列不明显的、互层的砂砾岩,中扇为向上粒度变细、砂层厚度减薄的水道化沉积序列,外扇为向上粒度变粗、砂层变厚的非水道化沉积序列,在外扇部位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砂质朵状体。2.斜坡扇(Slope fan)①概念及形成:于大陆斜坡中部或底部的重力流沉积体,它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形成的。②沉积特征:斜坡扇可沉积于盆底扇之上,也可沉积在比盆底扇更近源的地方,其顶被低位前积楔状体下超。斜坡扇可以与盆底扇同期沉积,也可与低位前积楔状体同期沉积。由于斜坡扇形成时,陆棚上河流下侵趋于停止,粗粒物质往往优先充填在深切谷内,因此斜坡扇粒度和砂泥比均比盆底扇沉积物更细更低。典型的斜坡扇呈开阔裙边状,以发育有堤活动水道和溢岸席状韵律浊积砂为沉积特征。3.低位前积楔状体(Lowstand prograding wedge)①概念及形成: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形成的,由进积到加积准层序组构成的楔状体,它主要位于陆棚坡折向海一侧,并上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②沉积特征:楔状体的近源部分有深切谷充填沉积物及其在陆棚或陆坡上伴生的沉积物组。远源部分由厚层富泥的楔状体前积单元组成,在低位前积楔状体早期沉积物中可包含有互层的薄层的浊积岩。随着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河流砂体的连通性降低,而煤层、越岸页岩、泻湖相以及三角洲沉积物不断发育。4.深切谷(Incised valley)①概念及形成: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在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期,陆棚因暴露受到河流体系的侵蚀形成深切谷地并构成沉积物的搬运通道。②沉积特征:在低位体系域形成期,因海平面突然下降,深切谷可与下伏陆棚泥岩呈突变接触,并且具有典型的电测曲线响应,这种垂向不同环境成因的、缺少过渡相的相变接触关系是在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沉积相向盆地方向迁移造成的。

六.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在某些坳陷型盆地中,由于缺少地形坡度的明显变化以及缺乏确定初次湖泛面的其它标志,只能在该类盆地中确定出最大湖泛面,该类盆地中的一个层序划分成水进和水退体系域或称为湖侵和湖退体系域。关键是在确定层序边界的基础上,确定最大湖泛面的位置。一般来说,与最大湖泛面对应的凝缩层常是由质纯、粒细、色暗的深水环境沉积物构成的,它富含有机质和生物,化石,发育页理或季节纹理,可见自生黄铁矿等矿物。在地震剖面上,

它不仅对应于滨岸最远的向陆上超点,而且向盆地中央方向具有明显的下超反射结构。在测井曲线上,凝缩层表现出高伽马值泥岩等。水进体系域底界为层序边界,顶界为最大湖泛面,以湖泊水体不断扩张为特征;水退体系域底界为最大湖泛面,顶界为层序边界,以湖泊水体不断收缩为特

征。

七.简述碳酸盐岩I型层序边界标志--古岩溶的特征①古岩溶面常是不规则

的,纵向起伏几十至几百米。岩溶地貌常表现为岩溶斜坡和岩溶凹地;②地表岩溶主要特征为古土壤的紫红色泥岩,灰绿色铝土质泥岩以及覆盖的角砾灰岩、角砾白云岩。风化壳顶部的岩溶角砾岩往往成分单一,分选和磨圆差。碎屑灰岩的碎屑如鲕粒、生物碎屑常被溶解形成铸模孔;

③岩溶存在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可分为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④岩溶面和岩溶带中出现各种岩溶刻痕和溶洞,如细溶沟、阶状溶坑、起伏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夷平面、落水洞,溶洞以及均一的中小型蜂窝状溶孔洞等;⑤溶孔内可充填不规则层状且分选差的角砾岩、泥岩或白云质泥的示底沉积、溶洞内氧化铁粘土和石英粉砂,以及淡水淋滤形成的淡水方解石和自云岩;⑥钙质壳,溶解后扩大的并可被粘土充填的解理,分布广泛的选择性溶解孔隙;⑦岩溶地层具有明显的电测响应,如明显的低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中子孔隙度、较明显的扩径、杂乱的地层倾角模式和典型的成像测并响应;⑧古岩溶面响应于起伏较明显的不规则地震反射,古岩溶带常对应明显低速异常带。⑨古岩溶面上下地层产状、古生物组合、微量元素及地化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别。

八.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么子?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么子样来?

(1)我认为,目前我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陆相沉积沉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是什么?不同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②如何厘定陆相层序的级别和精细确定形成层序的地质年代?③在沉积范围远小于海相盆地,并且缺乏陆棚坡折带的陆相盆地中,如何确定层序边界面及层序边界类型、体系域类型及空间展布?④对于冲积扇、河流以及沙漠等几乎不受海(湖)平面影响的陆相沉积地层,如何寻找并确定其基准面?⑤如何区别反映自旋回变化和异旋回变化的沉积模式?

2)今后工作中应开展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加强对与海外完全隔离的陆相盆地及与外海曾经发生过联系的近海内陆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研究,建立相应的基准面变化曲线;

②建立适用中国地质特征的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环境、不同岩石类型的层序地层模式;

③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剖面,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新的“层型”;④研究不同级次的构造运动、不同级次的沉积时间等“噪声”对全球海平面(或基准面)升降曲线的影响及其排除方法;⑤通过艰苦的努力,建立自己的全国统一地层表;⑥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藏预测系统工程;⑦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层序及地震地层工作规范。九.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①进行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②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代地层框架。③识别不同级别的界面,包括不整合面、海泛面与侵蚀面,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确定体系域类型。④通过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确定层序旋回周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⑤建立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实现地质资料与测井资料的沟通。⑥识别关键井岩相序列。⑦建立多井关键对比沉积层序剖面。⑧通过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为确定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作准备。⑨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⑩预测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分布。

《储运油料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储运油料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油品的密度与油品的组成、组成、和等条件有关。 2. 馏分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油蒸气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3.轻质油品的蒸气压高,其燃点 ,自燃点。 4. 我国大庆原油属于硫基原油,与胜利油相比,用大庆原油生产的直馏汽油的辛烷值要、润滑油粘温性要、沥青质量要。 5.随馏分油沸点升高,密度,粘度,相对分子质量,蒸汽压,自燃点。 6.蒸汽压和馏程与油品的性能有密切关系。 7.在原油的化学分类中,最常用的有分类和分类。 8. 石油馏分的比重指数(API°)大,表示其密度(ρ20)。 9.大庆原油的闪点比其柴油的闪点。 10.天然石油主要由、、、和等元素组成的。 11.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化合物以及、物质。 二、问答题: 1.汽油馏程中,10%,50%,90%点各反映了汽油的什么使用性能 2.常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和加氢裂化等方法生产的汽油其安定性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3.为适应发动机润滑需要,发动机润滑油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性能 4.油料在储运中容易发生质量变化的指标有哪些其原因有哪些 5.汽油辛烷值表示它在发动机中使用时的什么性质其数值大小有何影响 6.汽油、柴油、润滑油的理想组分是什么分别以什么质量指标作为商品牌号 7.根据柴油机的工作特点,对于轻柴油来说,对其主要使用性能有哪些要求 8.延缓油料质量变化的措施有哪些 9.根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对于喷气燃料来说,对其主要使用性能有哪些要求 10.某单位由于汽油不够用,掺入17%的0号柴油以增加数量,把这种油用于解放、东风、丰田等牌号汽车上,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出现启动困难,排气冒黑烟加速动力不足,偶尔还有爆震现象。使用不久机油压力下降,燃烧室和排气系统产生大量胶质和积炭,发动机功率大为下降,只得提前进行保养。 试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三、计算题: 现有A批95号车用汽油,因蒸发损失使其馏程的10%馏出温度为78℃,GB17930规定该指标必须低于70℃,现拟用B批10%馏出温度为62℃的95号车用汽油来调整,使其达到合格标准,试求其调合比(根据汽油的馏程曲线求得70℃时的馏出量,A油为7%、B油为26%)。

机械识图试题库及答案

-------------------------------------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机械识图》 一、填空题: 1.视图包括 基本视图 、 向视图 、 局部视图 、 斜视图 4种。(难度:A ) 2.物体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 基本视图 。(难度:A ) 3.按正投影法分别向六个基本投影面投影,可得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 后视图六个基本视图。(难度:A ) 4.主、俯、仰、后视图,长度相等;主、左、右、后视图,高度相等;左、俯、右、仰视图,宽 度相等。(难度:A ) 5.将物体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局部视图。(难度:A ) 6.物体向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斜视图,必要时,允许将斜视图旋 转配置。(难度:A ) 7.画剖视图时,不要漏画剖切面后面的 可见轮廓线 。(难度:A ) 8.向视图是可以 自由配置 的视图。向视图通常用 箭头 指明投射方向。(难度:A ) 9.为了在剖视图中容易分辨出机件部的实心部分和空心部分,在剖切面剖到的实心处应画剖面符 号,而孔等空心处不画,剖面线应与机件的主要轮廓或剖面区域的对称线成45度角。(难度:A ) 10.按物体被剖切围的大小可将剖视图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3种。(难度:A ) 11.将机件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称为 局部放大 图。(难度:A ) 12.用两个相交的剖切面剖开机件绘图时,应先 旋转 后 投影 。(难度:A ) 13. 半剖视图中,半个视图与半个剖视图的分界线用 细点划线 。(难度:A ) 14. 假想用剖切面剖开机件,将处在观察者与 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 其余部分 向投 影面投影所得到的图形称为剖视图。(难度:A ) 15.需要保留部分外形又要表达形的不对称机件,采用局部剖视图。(难度:A ) 16. 移出断面图是画在视图 之外 的断面图,移出断面图的轮廓线用 粗实 线绘制。(难 度:A ) 17. 用剖切平面局部地剖开机件所得到的剖视图称为 局部剖视图 。(难度:A ) 18.机械零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有 视图 、剖视图 、 断面图 、局部放大图 及其它规定画法。(难 度:A ) 19. 局部视图是将机件的 局部形 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视图。(难度:A ) 20. 重合断面图是画在视图 之 的断面图,重合断面图的轮廓线用 细实线 线画出。(难度:A ) 21. 六个基本视图中,仰视图与俯视图同样反映物体长、宽方向的尺寸;右视图 与左视图同样 反映物体高、宽方向的尺寸;后视图 与主视图同样反映物体长、高方向的尺寸。(难度:A ) 22. 局部剖视图中,视图与剖视图的分界线用 波浪线 线,也可以用 双折线 线。(难度:A ) 23. 机件的部形状已经在半剖视图中表达清楚,在另一半表达外形的视图中不必再画出 细虚线 。(难度:A ) 24. 剖视图标注的三要素是 剖切符号、 剖切线、 字母。(难度:A ) 25. 剖视图只是假想地剖开机件,用以表达机件 部 形状的一种方法,实际机件是完整的, 因此除剖视图外的其它图形,都按 完整的形状画出。(难度:A ) 26. 机件上的某些细小结构在视图中表达不清晰,或不便于标注尺寸时,采用 局部放大 图。 27. 局部放大图的比例数值是放大图与实际物体的比例,而不是对 原图的比例。(难度:A ) 28. 对于机件的肋、轮辐及薄壁等,如按纵向剖切,这些结构都不画 剖面符号 ,而用 粗实线 将它与其邻接部分分开。(难度:A ) 29.根据断面图在图中配置的图中,可分为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难度:A ) 30.画在视图之外的断面图称为移出断面,画在视图之的断面图称为重合断面。(难度:A ) 31.螺纹按用途可分为四类,其中用来连接零件的螺纹为 连接 螺纹;用来传递动力和运 动的螺纹为 传动 螺纹。(难度:A ) 32. 以剖视图表示、外螺纹连接时,其旋合部分应按 外螺纹 的画法绘制。(难度:A ) 33. 左旋螺纹要注写 LH ,右旋螺纹不注。(难度:A ) 34.不通螺孔圆锥面尖端的锥顶角一般画成 120 度。(难度:A ) 35.螺纹相邻两牙在 中径 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称为螺距。(难度:A ) 36.啮合的圆柱齿轮的剖视图中,当剖切平面通过两啮合齿轮轴线时,在啮合区,将一个齿轮的 轮齿用粗实线绘制,另一个齿轮的轮齿被遮挡的部分用 虚线 线绘制。(难度:A ) 37. 模数 是设计、制造齿轮的重要参数。(难度:A ) 38.螺栓连接时,被连接零件的孔径必须 大于 螺栓大径。(难度:A ) 39.普通螺纹的螺距有粗牙和细牙两种, 粗牙 螺距不标注。(难度:A )

《机械识图》复习题

《机械识图》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视图包括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4种。 2.物体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基本视图。 3.按正投影法分别向六个基本投影面投影,可得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六个基本视图。 4.主、俯、仰、后视图,长度相等;主、左、右、后视图,高度相等;左、俯、右、仰视图,宽度相等。 5.将物体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局部视图。 6.物体向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斜视图,必要时,允许将斜视图旋转配置。 7.向视图是可以自由配置的视图。向视图通常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 8.按物体被剖切范围的大小可将剖视图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3种。 9.将机件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称为局部放大图。 10. 六个基本视图中,仰视图与俯视图同样反映物体长、宽方向的尺寸;右视图与左视图同样反映物体高、宽方向的尺寸;后视图与主视图同样反映物体长、高方向的尺寸。 11. 机件上的某些细小结构在视图中表达不清晰,或不便于标注尺寸时,采用局部放大图。 12. 局部放大图的比例数值是放大图与实际物体的比例,而不是对原

图的比例。 13.根据断面图在图中配置的图中,可分为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 14. 形状和位置公差简称为形位公差。 15. 配合有基孔制和基轴制两种基准制。配合分成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三类。 16. 允许尺寸变动的两个极限值称为极限尺寸。 17. 按作用不同,可将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18. 基孔制的孔(基准孔)的基本偏差代号用H符号表示,其基本偏差值为下偏差0。基轴制的轴(基准轴)的基本偏差代号用h符号表示,其基本偏差值为上偏差0。 19.零件图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一组视图、完整的尺寸、技术要求和标题栏。 20.行位公差项目符号: :直线度;:倾斜度;:圆柱度;:同心度; :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平面度;:垂直度; :平行度;:圆度;:对称度;:位置度;:圆跳动;:全跳动; 二、选择题 1. A 一般适用于外形比较简单、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机件。A.全剖视图 B.半剖视图 C.局部剖视图 D.斜剖视图v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题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低水位体系域P50-2 (2)下切谷 (3)T-R层序 (4)新增可容空间 (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 (7)高水位体系域 (8)整合 (9)I型层序 (10)层序地层学 (11)准层序 (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 (15)层序 (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 (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 (23)基准面 (24)凝聚(缩)层 二、填空题 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 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底界 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 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 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 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 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 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低水位体系域 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 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 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 和三种类型。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 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 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 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 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 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 域通常由一个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6.基准面是一个抽象的动态平衡面,在此面以上沉积物,在此面以 下;在该面附近沉积物。海洋环境的基准面就 是,陆相湖盆中的沉积基准面大致相当于。 17.湖侵体系域的底界为,顶界为。湖侵体系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8.I型层序由体系域、体系域和体系域所组成;其下伏边界 为及其对应的整合,即层序边界。 19.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可以将盆地划分出两种类 型: , 。

机械识图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机械识图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共50分,每空1分) 1、机械制图的图纸幅面有A0、A1、A 2、A 3、A4五种格式。5 2、图纸中图框格式的标题栏一般位于图纸的右下角。1 3、根据投射中心到投影面的距离,投影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平行投影根据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的位置关系又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5 4、由立体图找出对应的三视图。6 5、对照立体图,将对应的左视图和俯视图图号填入表中。8 6、视图为机件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主要用来表达机件的外部结构形状,视图分为: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四种。 4 5 1 2 4 6 3 7 6 12 9 8 4 5 11

7、常见的螺纹牙型有三角形、梯形、锯齿形和方形等多种。4 8、将机件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称为局部放大图。1 9、断面图可分为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两种。2 10、用剖切面局部地剖开机件所得的剖视图称为局部剖视图。1 11、气化CO2压缩机分为垂直剖分式和水平剖分式,其型号分别为2MCL527和2BCL305,其中前者为7级压缩,后者为5级压缩。6 12、压缩机的密封中,叶轮口环处的密封为(口圈密封(口环密封)),两级之间的密封为(级间密封),平衡盘的密封为(平衡盘密封),轴端两侧的密封为(轴端密封),密封的作用是防止气体在(级间倒流)及(向外泄漏)。6 13、组合体尺寸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完整、清晰、合理。2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图样中的尺寸大小均以( D )为单位,在尺寸数字后面不必写出单位名称。 A、km B、dm C、cm D、mm 2、尺寸线、尺寸界线用( B )绘制。 A、粗实线 B、细实线 C、点划线 D、虚线 3、国家标准规定了各种尺寸的标注方法,直径尺寸的标注必须在尺寸数字前加注直径符号( C )。 A、D B、d C、Ф D、L 4、投影面体系中,正立在观察者正前方的投影面称为( C )。 A、水平投影面 B、侧立投影面 C、正立投影面 5、由右图中的已知尺寸和其锥度可知X应为( C )。 A、10 B、8 C、Ф 10 D、Ф 8 6、已知右图中的尺寸,若要标出它的斜度,则X应写成 ( B )。 A、∠1:4 B、 1:4 C、∠ 1:2 D、 1:2 7、右图中的直线AB是( B )。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2.准层序组3.不整合4.体系域5.深切谷6.缓慢沉积段7.沉积体系8.T-R旋回9.相对海平面10.海泛面11.成因层序12.缓慢沉积段13.闭流湖盆14.敞流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 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 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 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 7.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3.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上缺少连续性,并与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4.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5.深切谷: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6.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8.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9.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 10.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11.成因层序:Galloway所划分的层序称为成因层序,它是建立在Frazier的沉积幕式概念基础上。 12.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13.闭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低于盆地最低溢出口的高程。 14. 敞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维持在与湖盆的最低溢出口相同的高程上,多余的水则通过泄水通道流出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答: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 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 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 P.R.V 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 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机械识图试题库及答案

机械识图试题库及答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机械识图》 一、填空题: 1.视图包括 基本视图 、 向视图 、 局部视图 、 斜视图 4种。(难度:A ) 2.物体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 基本视图 。(难度:A ) 3.按正投影法分别向六个基本投影面投影,可得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六个基本视图。(难度:A ) 4.主、俯、仰、后视图,长度相等;主、左、右、后视图,高度相等;左、俯、右、仰视图,宽度相等。(难度:A ) 5.将物体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局部视图。(难度:A ) 6.物体向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斜视图,必要时,允许将斜视图旋转配置。(难度:A ) 7.画剖视图时,不要漏画剖切面后面的 可见轮廓线 。(难度:A ) 8.向视图是可以 自由配置 的视图。向视图通常用 箭头 指明投射方向。(难度:A ) 9.为了在剖视图中容易分辨出机件内部的实心部分和空心部分,在剖切面剖到的实心处应画剖面符号,而孔等空心处不画,剖面线应与机件的主要轮廓或剖面区域的对称线成45度角。(难度:A ) 10.按物体被剖切范围的大小可将剖视图分为 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3种。(难度:A ) 11.将机件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称为 局部放大 图。(难度:A ) 12.用两个相交的剖切面剖开机件绘图时,应先 旋转 后 投影 。(难度:A ) 13. 半剖视图中,半个视图与半个剖视图的分界线用 细点划线 。(难度:A ) 14. 假想用剖切面剖开机件,将处在观察者与 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 其余部分 向投影面投影所得到的图形称为剖视图。(难度:A ) 15.需要保留部分外形又要表达内形的不对称机件,采用局部剖视图。(难度:A ) 16. 移出断面图是画在视图 之外 的断面图,移出断面图的轮廓线用 粗实 线绘制。(难度:A ) 17. 用剖切平面局部地剖开机件所得到的剖视图称为 局部剖视图 。(难度:A ) 18.机械零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有 视图 、剖视图 、 断面图 、局部放大图 及其它规定画法。(难度:A ) 19. 局部视图是将机件的 局部内形 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视图。(难度:A ) 20. 重合断面图是画在视图 之内 的断面图,重合断面图的轮廓线用 细实线 线画出。(难度:A )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 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 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 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 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 4)地球化学(Co元素) 5)沉积速率 地质意义: 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 2)良好的生油岩 3)层序解释 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机械识图试题库

一.制图基础知识 1.图纸的幅面分为幅面和幅面两类,基本幅面按尺寸大小可分为种,其代号分别为。 2.图纸格式分为和种,按照标题栏的方位又可将图纸格式分为和两种。 3.标题栏应位于图纸的,一般包含以下四个区:、、 、,标题栏中的文字方向为。 4.比例是指图中与其之比。图样上标注的尺寸应是机件的尺寸,与所采用的比例关。 5.常用比例有、和三种;比例1:2是指是的2 倍,属于比例;比例2:1是指是的2倍,属于比例。 @ 6.图时应尽量采用比例,需要时也可采用或的比例。无论采用何种比例,图样中所注的尺寸,均为机件的。 7.图样中书写的汉字、数字和字母,必须做到, 汉字应用体书写,数字和字母应书写为体或体。 8.字号指字体的,图样中常用字号有号四种。 9.常用图线的种类有 等八种。 10.图样中,机件的可见轮廓线用画出,不可见轮廓线用画出,尺寸线和尺寸界线用画出,对称中心线和轴线用画出。虚线、细实线和细点划线的图线 宽度约为粗实线的。 11.图样上的尺寸是零件的尺寸,尺寸以为单位时,不需标注代号或名称。 12.标注尺寸的四要素是、、、。 13.尺寸标注中的符号:R表示,φ表示,Sφ表示,t表示, ~ C表示。 14.标注水平尺寸时,尺寸数字的字头方向应;标注垂直尺寸时,尺寸数字的字头方向应。角度的尺寸数字一律按位置书写。当任何图线穿过尺寸数字时都必须。 15.斜度是指对的倾斜程度,用符号∠表示,标注时符号的倾斜方向应与所标斜度的倾斜方向。 16.锥度是指与的比,锥度用符号表示,标注时符号的锥度方向应与所标锥度方向。 17.符号“∠1:10”表示,符号“ 1:5”表示。 18.平面图形中的线段可分为、、三种。它们的作图顺序应是先画出,然后画,最后画。 19.平面图形中的尺寸,按其作用可分为和两类。 · 20.已知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的线段叫;有定形尺寸,但定位尺寸不全的线段叫;只有定形尺寸没有定位尺寸的线段叫。 二.投影理论

机械识图试题加答卷

机械识图考试试题 部門工號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分) 1.零件图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一组视图完整的尺寸、技术要求和标题栏。 2. 主、俯、仰、后视图,长度相等;主、左、右、后视图,高度相等;左、俯、右、仰视图,宽度相等。 3. 用剖切平面局部地剖开机件所得到的剖视图称为局部剖视图。 4. 画剖视图时,不要漏画剖切面后面的可见轮廓线。 5. 按作用不同,可将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6. 外螺纹的规定画法是:大径用粗实线表示;小径用细实线表示;终止线用粗实线表示。 7. 在基本视图中,由下向上投影所得到的视图称为C。 8. 用视图表达机件形状时,机件上不可见的内部结构要用C表示。 9. 将某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这种图形称为D。( 10.主视图的投影方向应该能够反映零件的主要形状特征。 11. 按物体被剖切范围的大小可将剖视图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3种。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越小,表面质量要求越低,加工成本也越低。(×) 2. 极限偏差的数值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公差的数值只能是正值。(√) 3. 在设计或测绘机器时,首先要绘制零件图,再画装配图。(×) 4表面结构代号可标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界线、引出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 5. 表面结构是一种宏观几何形状特征。(×) 6. 装配图中明细栏内分格线为细实线,左边外框线为粗实线。(√) 7. 表面结构代号在图样上标注时,符号从材料内指向并接触表面。(×) 8. 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般只注一次表面结构代号。(√) 9. 在设计或测绘机器时,首先要绘制零件图,再画装配图。(×) 10. 标注形位公差代号时,当被测要素是轮廓要素时,从框格引出的指引线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者延长线上。(√) 11. 表面结构代号在图样上标注时,符号从材料内指向并接触表面。(×) 12. 基本偏差可能是上偏差,也可能是下偏差。(√) 13. 标准公差等级中,等级数字越大,公差值越小,精度越高。(×) 14. 基孔制中的基准孔,其基本偏差代号为H,下偏差为零。(√) 15. 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般只注一次表面结构代号。(√)

层序地层学最全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 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 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 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 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 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海侵体系域顶部与具有下超特征的最大海泛面(MFS)相对应。顶部沉积物以沉积慢、分布广、富含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的为凝缩段特征。 12.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H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因此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者多个准层序组。 13.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与II型层序边界伴生的下部体系域,以一个或者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 序组为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它们以层序边界为底部边界、由海进面为顶部边界的加积型或前积型准层序组构成。 14.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5.首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 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屋里界面。 16.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 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 17.准层序:(Parasequence)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和序列。 18.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19.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是指可供沉积物潜在的堆积空间(Jerrey,1989),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的综合表现,并受控于沉积 背景的基准面变化,或者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20.凝缩层:(Condensed setion)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 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21.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其沉积以 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22.追补型沉积: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水体性质不适宜碳酸盐岩产生情况下,碳酸盐岩的沉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多由 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 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1. 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2.四个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几何形态和岩性: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由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 ○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后来迪菲耶斯等(1965)在研究加勒比海的博内尔岛的现代白云石形成时,也证实存在这种作用。亚当斯和罗德斯(1960)等所提出的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机制是:在蒸发强烈的海洋地区,堡礁或沙堤所阻挡的近岸泻湖,与外海海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使间歇性进入泻湖的海水盐度不断增高。向岸方向盐度更高。当盐度达到72‰时,除CaCO3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方式沉淀外,开始出现石膏沉积,向岸越近其蒸发作用越强烈。当盐度达到199‰,沉积物中大量出现石膏并逐渐出现石盐。大量过盐水中的Ca被沉淀。大大提高了海水中Mg含量。这种重卤水沉降到泻湖底部并顺着泻湖向海洋方向平缓的斜坡流动,当遇到堡礁或沙堤和附近的沉积物时,由于沉积物的孔隙中饱含正常盐度海水,因浓度差使高盐度高密度的重卤水向含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正常海水沉积物中渗透,并向海洋方向回流。在流经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礁体时,Mg进入沉积物的CaCO3晶格中,逐渐形成白云石。 4.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因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