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

第八章 IS-LM 模型(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及 AD-AS 模型(凯恩斯的AD-AS 总供求模型)分析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IS 曲线

一、与产品市场均衡相关的几个函数 1.消费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C=C 0+cY 其中(0〈c 〈1)

C 0为自主消费,是全部消费与支出中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部分消费支出。

C 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Y

c

?? 2.储蓄函数: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因为C+S=Y 所以 S=Y-C=-C 0+(1-c )Y

1-c 为边际储蓄倾向,MPS=

Y

s ?? 3.投资函数:表示投资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1).投资 1)定义

投资是指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不包括有价证券。 2).投资的种类:

根据投资包括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重置投资、净投资和总投资。

重置投资又称折旧的补偿,是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也就是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

净投资则是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净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利率等变化情况。

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的总和即总投资,即为维护和增加资本存量的全部投资支出,如下式:

I T =D+△I

根据投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非住宅固定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 非住宅固定投资是指企业购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支出。 住宅投资是指建造住宅和公寓的投资支出。 存货投资是指厂商持有存货价值的变动。

根据投资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

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引致投资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之和就是总投资。如下式:

I T = I o + I i

我们这里讲的投资是狭隘的投资,即资本存量的增加量,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部分。企业有一个计划投资,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实际投资往往会与计划投资有差异,特别是存货投资这一部分波动较大。

投资量大小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和资金成本,资金平均成本可以用市场利率来表示。短期来说,投资者对某一项目的预期回报率或者说期望回报率一定的话,如果利率下降,就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值得投资,投资者就会增加投资量,因此经济学中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简单的投资函数可以表述为:r d I I ?-=0。R 为市场利率。 (2).投资函数

投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国民收入是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决定着投资的总量规模;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预期变动要求投资的相应变动。这时,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o +KY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利率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

素。如果投资使用的是借

贷资本,则支付的贷款利息是投资成本;如果投资使用的是自有资本,则损失的利息收入是投资成本。因而,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高,投资需求相应减少;利率越低,投资成本越低,投资需求相应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这种,投资与利率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I=I 0-dr

其中:I 0自主投资,又叫自发投资,指由人口、技术、

资源、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之由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b 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系数。

在现实经济中,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同时存在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都是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因此投资函数为:I=Io+KY -dR 三、IS 曲线的含义及IS 曲线的公式推导

1.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即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等于储蓄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组合。

2.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的曲线,即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是指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情况下利率与收入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O Y

3.IS 曲线的公式推导

四、IS 曲线的移动

1、两部门

(1)投资需求的变动 (2)自发消费的变动 2、三部门

(1)政府支出变动 (2)税收变动

Y d c

d c I r Y c c dr I S I Y c c S dr

I I --+=-+-=-=-+-=-=1)1()1(000000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是增加需求的膨胀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上移;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是减少需求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下移。

第二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一、货币的定义

人们拥有的资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际资产(real assets)或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s),包括房地产、各种机器设备、半成品、原材料、各种生活用品等一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品;二是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包括各种以价值形式存在的财产,如货币、银行存款、各种债券、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但金融资产却不一定都是货币,只有具备以下三种职能的金融资产才是货币。

(1)它必须是交换媒介

(2)它必须是财富的储藏手段。

(3)它必须是计帐单位(unit of account)

根据这三种职能,货币是指各国法定的货币,如美元、马克等。因为除去前两个职能以外,只有法定货币才起计帐单位的职能。

二、货币的需求

1、货币的需求: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的需求动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三种。

(1)交易动机。这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无论是厂商或家庭都如此。

交易动机是个人或企业正常交易的需要。对货币的需要量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2)谨慎动机。这是指为防止意外支出,必须有一部分货币,如为了应付事故、防止失业和对付疾病等意外事件,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有时也称为预防动机。其需求量与收入成正比。

L1=L1(Y)

L1-交易和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Y-收入

(3)投机动机。这是指为了遇到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时机,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即为抓住有得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

L2=L2(r)

L2-货币的投机需求,r-利率

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可用L1表示;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可用L2表示。L= L1+ L2

3、、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1)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手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而不愿购买有价证券,这种情况又称凯恩斯陷阱。

(2)原因:货币是流动性或如灵活性最大的资产,可随时交易,用于应付不测之需;可随时用于投资。

凯恩斯陷阱

图中横轴代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L2,纵轴代表利率R,曲线AB为投机动机和货币需求曲线L2,即L2随着R的下降而增加,随R的提高而减少。但图中所示,当利率为R1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无限大,这种情况被称“凯恩斯陷阱”(Liquidity trap)或“流动偏陷阱”。

“这就凯恩斯陷阱”的含义是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

三、货币的供给

在当代的西方国家,货币有如下三种形式:即M

1,M

2

,M

3

1、狭义的货币供给(M

1

):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M

1

=现金+支票帐户存款

M

1

是最基础的货币计量形式,它包括全部现金和可随时开支票提取现金或转帐的银行存款(Checkable accounts),一般称为为活期存款。这种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不必通过提取现金而是通过开支票来直接媒介商品交换,它与现金起完全相同的作用。所有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中的以支票帐户存在的活期存款(包括旅行支票帐户)都被看作是与现金等同的货币。

2、广义的货币供给(M

2):M

2

=M

1

+定期存款

或M

2=M

1

+活期储蓄+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小额定期存款是指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包括一年以下的所有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的准备金贷款。前两项是由于流动性较强(即变现能力较强)而被包括在较宽的货币M

2

中,最后一项则是由于对银行的“货币创造”有重大

影响而被包括在M

2中。它们没有被包括在M

1

中是因为它们不能直接起交换媒介的作用。

3、广泛的货币供给(M

3):M

3

=M

2

+政府债券

或M

3=M

2

+大额定期储蓄等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

在上述三种货币形式中,M

1

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经常使用的货币计量形式,各国对M1

的内涵定义也都大致相同。至于M

2和M

3

的内涵,不同国家则不尽相同。货币供给理论分析

中所使用的货币概念仅指M

1

总之,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国家认为货币供给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条直线。

四、LM曲线

1. 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组合。

货币的供给一般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定,一定时期内为常数;货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2.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

货币供给增加、货币需求减少(如物价下降)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货币供给减少、货币需求增加(如物价上升) 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注入增加、漏出减少、投资边际效率上升、国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注入减少、漏出增加、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五、IS-LM模型(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均衡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我们前面分析的是单个市场的均衡,运用IS-LM模型则是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

同时考虑。把IS 曲线和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像中,则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就是实现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IS 曲线与LM 曲线相交的交点就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图形,如图所示。 2.非均衡状态

1、IS 曲线以上的点,I <S ;IS 以下的点,I >S 。

2、LM 曲线以上的点,L <M ;LM 以下的点,L >M 。

在图中IS 曲线和LM 曲线相交的E 点上,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也就是在此时的利率r 1和国民收入Y 1上,投资等于储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任何偏离E 点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如下图A 、B 、C 、D 的状态。

IS 一LM 图形把整个图分成四个区域,A 点位于LM 曲线的左上方和IS 曲线的右上方。

这个区域中的利率都相对高于均衡利率,对产品市场来说说明储蓄大于投资,对货币市场来说,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这都使利率承受下降的压力。B 点位于LM 曲线的右下方和IS 曲线的右上方。在这个区域中,利率相对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偏高,以致储蓄大于投资。但却相对于货币市场的均衡偏低,以致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就使B 点既承受利率下降的压力,又承受利率上升的压力。C 点处在LM 曲线的右下方和IS 曲线的左下方。在这个区域中,利率相对低于均衡利率,这就使得产品市场的储蓄小于投资、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就使利率承受上升的压力。D 点位于LM 曲线的左上方和IS 曲

.

利率

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i . 国民收入

利率

线的左下方。在这个区域中,利率相对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偏低,以致储蓄小于投资。相对于货币市场的均衡又偏高,以致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D 点因此既承受利率上升的压力,又承受利率下降的压力。 3.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 3)、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

第三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的概念:

实际GDP 的需求量是个人、企业、政府和外国居民计划购买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即:Y=C+I+G+(X-M)

决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物价水平、预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世界经济。 二、 总需求曲线的概念

1、概念: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指价格水平与实际GDP 需求量反向运动关系的曲线。 如图所示:

在图中: R 1>R 2>R 3 Y 1P 2>P 3

R

P

Y R 1

R 2 R 3

Y 1

Y 2

Y 3

LM 1

P 1 P2 P3

总需求曲线可看成社会上全部个别需求之总和。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利率效应(通过I影响总需求)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并导致利率上升;反之也然。

?而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减少,并使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也即:价格与总需求成反比;

?注意: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形成的;如果货币的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也就不起作用。

2).实际货币余额效应(通过C影响总需求)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价格上升时,以实物形态衡量的手持货币,也即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减少消费,并导致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

?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增加的原理被称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 money balance effect),简称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或称庇古财富效应。

3).外贸效应(通过X-M影响总需求)

?假如一国的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消费者看来,该国的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就会减少该国商品的消费,并导致出口减少。

?同时,在该国消费者看来外国的消费品价格相对下降,增加对外国商品的消费,并导致进口增加;一增一减,净出口下降,并导致总需求减少。

?这种由于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导致汇率变化,进而导致总需求变化的效应,称作外贸效应,国际替代效应,或称为Mundell—Fleming汇率效应。

4).跨时期效应

?如果今年价格水平上升了,且预期明年的价格会回落,消费者有可能延期消费,从而减少本期消费,导致今年的总需求下降。

?这种由于现期与未来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就是跨时期效应(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

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这是由P和Y之外的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除价格水平之外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预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世界经济。

总需求增加的原因: 预期未来收入、通货膨胀或利润上升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或增加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并降低利率。 汇率下降或国外收入增加。

总需求减少的原因: 预期未来收入、通货膨胀或利润下降。

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增加税收、或减少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并提高利率。 汇率上升或国外收入减少。

第四节 总供给曲线

一、 总供给的基本因素

1、 总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Y=F(L,K,T)

总生产函数说明:实际GDP 供给量Y 由劳动L 、资本K 以及技术水平T 决定。

2、

潜在GDP :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实际GDP 供给量称为潜在GDP 。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它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在经济周期中,就业围绕充分就业波动,实际GDP 围绕潜在GDP 波动。

3、

宏观经济中的短期与长期

(1)、宏观经济的短期(macroeconomic short run):使实际GDP 上升到潜在GDP 之上或下降到其之下的时期,同时失业率上升到自然失业率之上或下降到其之下。

(2)宏观经济的长期(macroeconomic long run ):是长到足以使实际GDP 等与潜在GDP 和存在充分就业的时间框架。

P

Y

二、总供给曲线的概念(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劳动市场均衡时(经济制度、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既定情况下),经济社会的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很稳定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会因为人们对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期不同而不同。又由于人们对价格水平预期可能会因为调整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所以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1、长期的总供给曲线(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

是描述长期中实际GDP 等与潜在GDP 时实际GDP 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 如图所示:

2、短期总供给曲线(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

是在短期内当货币工资率、其他资源价格和潜在GDP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描述实际GDP 供给量和价格水平呈同方向运动的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

Y

P

Y f

LAS

P

4、

沿着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所示)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理论一

1、潜在GDP 的变动:当潜在GDP 变动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动变动。 由三个原因导致潜在GDP

发生变动:充分就业的劳动量的变化

资本量的变化 技术进步

2、货币工资率和其他资源价格的变动:当货币工资率或石油价格等其他资源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动时,短期总供给线变动,长期总供给线不变。如图所示:

P

P 0 Y f

P

四、凯恩斯的AD —AS 模型

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增加产量不会引起货币工资的提高,同时还存在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可以不相应的增加资本设备。因此增加产量不会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也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当经济中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的增加值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修正的凯恩斯的AD-AS 模型,认为水平部分呈倾斜状,根源在于总需求增加,生产不断扩展过程中,特别是后期阶段,产量的提高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 五、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1、萧条和高涨状态的说明。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进行分析。

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并且和潜在产量线重合。短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受需求变动影响,可能处于萧条状态,也可能处于高涨状态。 2、滞胀状态的说明

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短期收入水平会下降,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3、长期状态的说明

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总产出由总供给曲线决定,价格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Y

P

P 0

资料分析公式及例题最全

一、增长 增长量 = 现期量 — 基期量 增长率 = 增幅 = 增速 = 增长量 ÷ 基期量 =(现期量 — 基期量)÷基期量 年均增长量、年均增长率: 如果初值为A ,第n+1年增长为B ,年均增长量为M ,年均增长率为x?%,则: M= B?A n B =A(1+x ?%)n 增长量 = A 1+m%×m% , 当m >0 时,m 越大,m%1+m% 越大。 现期量高,增长率高,则增长量高。 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乘除法转化法: 当0

长38.7%。 问题: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 )万亿美元。 A.1.6 B.2.2 C.2.6 D.3.0 二、比重 比重 = 分量÷总体量×100% 已知本期分量为A ,增长率为a%,总量为B ,增长率为b%,则: 基期分量占总量的比重: A ÷(1+a%) B ÷(1+b%)=A B ×1+b%1+a% 如果a%>b%,则本期A 占B 的比重( A B )相较基期( A B × 1+b%1+a% )有所上升。 如果a%

高中数学 专题 统计与统计案例

一、选择题 1.利用系统抽样法从编号分别为1,2,3,…,80的80件不同产品中抽出一个容量为16的样本,如果抽出的产品中有一件产品的编号为13,则抽到产品的最大编号为( ) A .73 B .78 C .77 D .76 解析:样本的分段间隔为80 16=5,所以13号在第三组,则最大的编号为13+(16-3)×5 =78.故选B. 答案:B 2.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调查了20户家庭某月的用电量如下表所示: 则这20A .180,170 B .160,180 C .160,170 D .180,160 解析:用电量为180度的家庭最多,有8户,故这20户家庭该月用电量的众数是180,排除B ,C ;将用电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是160,180,故这20户家庭该月用电量的中位数是170.故选A. 答案:A 3.(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城市为了解游客人数的变化规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并整理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根据该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月接待游客量逐月增加 B .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 C .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7,8月 D .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于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

解析:根据折线图可知,2014年8月到9月、2014年10月到11月等月接待游客量都在减少,所以A 错误.由图可知,B 、C 、D 正确. 答案:A 4.(2018·宝鸡质检)对一批产品的长度(单位:毫米)进行抽样检测,样本容量为200,如图为检测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产品标准,单件产品长度在区间[25,30)的为一等品,在区间[20,25)和[30,35)的为二等品,其余均为三等品,则该样本中三等品的件数为( ) A .5 B .7 C .10 D .50 解析:根据题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三等品的频率为1-(0.050 0+0.062 5+0.037 5)×5=0.25,因此该样本中三等品的件数为200×0.25=50. 答案:D 5.(2018·兰州模拟)已知某种商品的广告费支出x (单位:万元)与销售额y (单位:万元)之间有如下对应数据: 根据表中提供的全部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得出y 与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 =6.5x +17.5,则表中m 的值为( ) A .45 B .50 C .55 D .60 解析:∵x =2+4+5+6+8 5=5, y = 30+40+50+m +705=190+m 5 , ∴当x =5时,y =6.5×5+17.5=50, ∴190+m 5=50,解得m =60. 答案:D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公式大全

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涉及很多统计术语与公式,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拿去背吧。 ①基期量:对比参照时期的具体数值 ②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 ③增长量: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量 ④平均增长量: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的变化量 ⑤增长率: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指标 如果基期量就是A,经过n个周期变为B(末期量),年均增长率为r,则可得出: 注意:利用上述公式算出的年均增长率略大于实际值,且当|x|>10%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已知第二期与第三期的增长率,求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

已知部分的增长率,求整体的增长率。 如果A的增长率就是a,B的增长率就是b,“A+B”的增长率就是r,其中r介于a、b之间,且r数值偏向于基数较大一方的增长率(若A>B,则r偏向于a;若A<B,则r偏向于b)。 同比增长:与历史同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环比增长:与相邻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例如10%,12%。 百分点: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相对指标的变化幅度,增长率之间作比较时可直接相加减。 现期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A为现期总量,a为对应增长率;B为现期份数,b为对应增长率。 平均数的增长率

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个百分数或者“几成”表示。 “一成”代表的就是10%,“二成”代表的就是20%,以此类推。 A就是B的多少倍,A÷B; A比B多多少倍,(A-B)÷B=A/B-1。 翻几番变为原来数值的倍。例如,如果翻一番,就是原来的2倍;翻两番就是原来的4倍;翻三番就就是原来的8倍。 描述某种事物相对变化的指标值。(假设基数为100,其她值与基期相比得到的数值) 资料分析就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许多小伙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做题的速度与准确率就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统计术语的基础上,因此,公考通()就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百分比) 表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例如,现在比过去增长20%,若过去为100,则现在就是120。 算法:100×(1+20%)=120。 例如,现在比过去降低20%,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就是80。 算法:100×(1-20%)=80。 例如,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就是100,那么现在就就是20。 算法:100×20%=20。

第十五章ADAS模型试题答案

第十五章A D—A S曲线答案 一、判断 1、国外净需求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总支出的一个部分。()F 2、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T 3、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比投资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大的挤出效应。()F 4、一般而言,上升段的总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隐含着充分就业均衡,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经过该点。()F 5、凯恩斯一般强调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T 6、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实际货币量越少,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量就越大。()F 7、如果一国物价水平不变,其他国家物价水平下降,则对该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将减少()T 8、物价水平上升和总财产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 9、如果宏观经济均衡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T 10、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F 1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那么物价水平将上升。()F 12、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F 二、选择 1、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 )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高中数学统计案例分析及知识点归纳总结

统计 一、知识点归纳 1、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 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 个个体组成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为N n 。 2、总体分布的估计: 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书写,相同的数据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n x x x x x n ++++= 321; 取值为n x x x ,,,21 的频率分别为n p p p ,,,21 ,则其平均数为n n p x p x p x +++ 2211;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n x x x ,,,21 方差:2 1 2)(1 ∑=-= n i i x x n s ; 标准差:2 1 )(1∑=-= n i i x x n s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a bx y +=∧ (最小二乘法) 1 221n i i i n i i x y nx y b x nx a y bx ==? -? ?=??-??=-??∑∑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 x 。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公式大全

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涉及很多统计术语和公式,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拿去背吧。 No.1 基期、现期、增长量、增长率 ①基期量:对比参照时期的具体数值 ②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 ③增长量: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量 ④平均增长量: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的变化量 ⑤增长率: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指标 No.2 年均增长率 如果基期量是A,经过n个周期变为B(末期量),年均增长率为r,则可得出: 注意:利用上述公式算出的年均增长率略大于实际值,且当|x|>10%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No.3 间隔增长率 已知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增长率,求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

No.4 混合增长率 已知部分的增长率,求整体的增长率。 如果A的增长率是a,B的增长率是b,“A+B”的增长率是r,其中r介于a、b之间,且r数值偏向于基数较大一方的增长率(若A>B,则r偏向于a;若A<B,则r偏向于b)。 No.5 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 同比增长:与历史同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环比增长:与相邻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No.6 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例如10%,12%。 百分点: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相对指标的变化幅度,增长率之间作比较时可直接相加减。 No.7 平均数 现期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A为现期总量,a为对应增长率;B为现期份数,b为对应增长率。

平均数的增长率 No.8 比重 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个百分数或者“几成”表示。 “一成”代表的是10%,“二成”代表的是20%,以此类推。 No.9 倍数 A是B的多少倍,A÷B; A比B多多少倍,(A-B)÷B=A/B-1。 No.10 翻番 翻几番变为原来数值的倍。例如,如果翻一番,是原来的2倍;翻两番是原来的4倍;翻三番就是原来的8倍。 No.11 指数 描述某种事物相对变化的指标值。(假设基数为100,其他值与基期相比得到的数值) 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许多小伙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统计术语的基础上,因此,公考通(https://www.doczj.com/doc/b92769703.html,)就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百分比) 表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例如,现在比过去增长20%,若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20。 算法:100×(1+20%)=120。 例如,现在比过去降低20%,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是80。

4ADAS模型习题

AD-AS模型 一、名词解释题 1.滞胀是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价格水平较高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 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2.总需求 3.总供给 二、判断题: 1.在古典模型中,需求并不影响就业水平和实际工资率。 T 2.在古典模型中,产出是由供给决定的,需求只在于适应产出的变化。T 3.凯恩斯认为,工人更容易接受由于价格水平上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不易于接受由于名义工资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T 4.凯恩斯认为,工资在上升或下降两个方向都是富有弹性。 F 5.若其他情况不变且AS为向上倾斜,则政府开支的增加最终将导致公众储蓄 量的上升。 T 6.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由三部分组成:水平部分、向上倾斜部分以及几乎垂直 的部分。 F 7.使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的任何因素都将改变总需求。 T 8.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总产出水平和利率水平。 F 9.如果某人产生“货币幻觉”,那么他关心的是他工资(或财产)的实物价值, 而不关心其货币形式的变动。 F 10.在短期,工资基本上是给定的,这支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刚性的论点; 而长期,工资是完全可变得,这又支持了古典学派的观点。 T 11.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扩张。T 1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了短期产出的水平。T 13.如果经济处在持续的上升时期,那么短期供给曲线将由于工资的上涨而向 上移动。T 14.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F 15.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 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T 三、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2.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D)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曲线向右方倾斜是由于(D)。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A)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高中数学:统计与统计案例练习

高中数学:统计与统计案例练习 A组 一、选择题 1.某校为了解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单位:h),从高一年级1 0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进行了调查,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其中频率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前3个小矩形的面积之比为1∶3∶5,据此估计该校高一年级学生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少于4 h的学生人数为() A.200 B.240 C.400 D.480 解析:选C设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从左到右前3个小矩形的面积分别为P,3P,5P.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最后2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为(0.015+0.035)×2=0.1.因为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所以P+3P+5P=0.9,即P=0.1.所以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少于4 h的学生所占比例为P+3P=0.4,由此估计学生人数为0.4×1 000=400. 2.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是报告每日空气质量的参数,描述了空气清洁或污染的程度.AQI共分六级,一级优(0~50),二级良(51~100),三级轻度污染(101~150),四级中度污染(151~200),五级重度污染(201~300),六级严重污染(大于300).如图是昆明市2019年4月份随机抽取的10天的AQI茎叶图,利用该样本估计昆明市2020年4月份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 A.3 B.4 C.12 D.21

解析:选C从茎叶图知,10天中有4天空气质量为优,所以空气质量为优的频率为4 10= 2 5, 所以估计昆明市2020年4月份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30×2 5=12,故选C. 3.(成都模拟)某城市收集并整理了该市2018年1月份至10月份各月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单位:℃)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折线图. 已知该城市各月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则根据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为正相关 B.10月的最高气温不低于5月的最高气温 C.月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1月 D.最低气温低于0 ℃的月份有4个 解析:选D在A中,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为正相关,故A正确;在B中,10月的最高气温不低于5月的最高气温,故B正确;在C中,月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1月,故C正确;在D中,最低气温低于0 ℃的月份有3个,故D错误.故选D. 4.(承德模拟)为了解户籍、性别对生育二胎选择倾向的影响,某地从育龄人群中随机抽取了容量为100的样本,其中城镇户籍与农村户籍各50人;男性60人,女性40人,绘制不同群体中倾向选择生育二胎与倾向选择不生育二胎的人数比例图(如图所示),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倾向选择生育二胎的对应比例,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否倾向选择生育二胎与户籍有关 B.是否倾向选择生育二胎与性别无关

ISLM模型

IS-LM模型(IS-LM Model) 什么是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 "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着名的(John Richard Hicks)和美国的创始人(AlvinHansen),在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按照的观点,(L)和货币数量(M)决定着的均衡,而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决定于利率(i),又决定于(y)的水平。由此,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以作出一条(如图1)。 (1) I(i)=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 (2) M/P=L1(i)+L2(Y)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 其中,I为,S为,M为名义货币量,P为,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和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 希克斯又认为,社会储蓄(S)和投资(I)的愿望,决定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相一致。由此,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座标平面上,又可作出一条(如图1),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 通过以上分析,对收入的决定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收入(Y)的均衡水平是由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凯恩斯体系的四大根基--、、和货币数量同时决定收入的均衡水平。在收入均衡点上,同时存在着以LM表示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和以IS表示的资本市场的均衡。如图1-5中, IS-LM模型在一个平面坐标中表示,横轴表示经济需求面决定的收入或产出(Y),纵轴表示利率(R)。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1) 在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利率的平面系统中,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IS线代表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和产出水平组合的集合。 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investment(I)等于saving(S)是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因而把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条件的产出与利率关系组合曲线称为IS曲线。表明: ?①I(i)=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 ?②M/P=L1(i)+L2(Y)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 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 为利率。

2018省考行测: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2018省考行测: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河北省考的资料分析考查20道题,较数学运算的难度较小,得分率较高。而资料分析一般在最后部分。因此,合理分配做题顺序非常重要。资料分析题目基本都是以公式为基础,下面为大家梳理下资料分析中常用的公式。 1. 基期量和现期量 基期量=r +1现期量 现期量=基期量(1+r ) 基期量现期量求解分析的关键是抓住问题中时间的关键词。 2. 增长率 增长率=基期量增长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1-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现期量增长量- 增长率常考的有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两者均与时间相关。其中同比增长率是以历史同期相比(一般是以去年同期相比);环比增长率是与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 3. 增长量 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r=r r +1现期量 增长量求解时要与增长率区分开,增长率是相对变化的指标是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而增长量是一个绝对变化量,是一个具体数值。另外,增长量的计算通常是以给出现期量和增长率形式考查,即对 r r +1现期量的计算,该公式计算时以百化分的方法计算较为简便。 4. 比重 现期比重==%100?B A

基期比重=b 11+÷+B a A =a b B A ++?11 (部分现期量A ,部分现期增长率a ,整体现期量B ,整体现期增长率b ) 比重问题是河北省考资料分析的重点考察题型, 比重的计算题型较为简单。而比重比较的题目直接求解比较复杂,需要掌握比重比较的规律:当a>b 时,现期的比重大于基期的比重;当a

PanoSim-ADAS传感模型介绍

PanoSim-ADAS传感模型介绍 背景 未来,随着各项ADAS新法案的诞生,车辆上的标配传感器会越来越多。举例来说,倒车影像现在就成了美国新车的强制装备。此外,各大机构、主机厂越来越严格的碰撞测试和ADAS测试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在车辆上搭载这些汽车电子产品。 自动泊车、高速自适应巡航和紧急自动刹车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以及备受瞩目的无人驾驶技术都非常依赖传感器,因此车上的传感器不但要多,还要能正确使用。给车辆安装这些独立系统后,司机就能获知更多信息,车辆也能实现少数自动驾驶功能。 各大机构、主机厂等对虚拟传感器模拟仿真越来越重视,传感器模拟仿真技术应运而生。简介 PanoSim具备独立的传感器仿真模块,可以对传感器进行单独高效的测试,也可以多传感融合测试,并联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场景模型进行高精度传感环境模拟仿真,为各大机构、主机厂提供多种ADAS传感运用方案,保证研发效率以及实用运用。 PanoSim提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真值传感、无线通讯、鱼眼像机、针孔像机、双目像机等传感器。传感器采用几何建模+物理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式,能够输出传感原始数据和目标数据。用户可在车辆模型任意位置安装传感器,并设置其物理属性如雷达的照射开度、功率衰减、频率、角度和有效距离等。 PanoSim传感配置界面

功能运用 ●摄像头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雷达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多传感信号融合以及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雷达/摄像头在环测试设备集成 PanoSim-ADAS传感模型通过结合视觉传感器模型可以直接输出仿真结果,可以为对比真实传感数据、传感算法应用、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传感数据的置信度。 模型介绍 雷达模型 PanoSim雷达模型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是基于几何建模与物理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回波信号的雷达物理建模方法,较为逼真地模拟了雷达的探测机理(而不是雷达的物理结构),并能反映环境对雷达探测信号传播的影响(噪声、杂波等干扰和衰减)模型精度较高,实时性较好。雷达模型支持设置雷达功率衰减、RCS估算等物理特性,克服了传统方法的RCS值获取难,准确度无法保证问题。 车载雷达几何模型RCS估算 ?雷达模型性能: 1)真实的模拟雷达探测机理

高中数学统计、统计案例知识点总结和典例

统计 一.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1.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有限),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n/N),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抽签法。 抽签法的一般步骤:a、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b、连续抽签获取样本号码。 3.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 随机数表法的步骤:a、将总体的个体编号。b、在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c、读数获取样本号码。 4. 抽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如果标号的签搅拌得不均匀,会导致抽样不公平,随机数表法的优点与抽签法相同,缺点上当总体容量较大时,仍然不是很方便,但是比抽签法公平,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合总体容量较少的抽样类型。 二.系统抽样: 1.一般地,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1)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中的N个个编号。 (2)将整体按编号进行分段,确定分段间隔k=N/n。(k∈N,L≤k). (3)在第一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个体的编号L(L∈N,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起始编号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K,再加上K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在确定分段间隔k时应注意:分段间隔k为整数,当N/n不是整数时,应采用等可能剔除的方剔除部分个体,以获得整数间隔k。 三.分层抽样: 1.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2)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 (3)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2.分层抽样是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采用的抽样方法,进行分层抽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层抽样中分多少层、如何分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层内样本的差异要小,面层之间的样本差异要大,且互不重叠。 (2)为了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所有层应采用同一抽样比等可能抽样。 (3)在每层抽样时,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四.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1.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 其一般步骤为:(1)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2.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频率分布折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行测资料分析必备公式

行测资料分析必备公式 资料分析必须要做到稳又快,基本来说我们需要25分钟内做完20道小题,因此要有快速计算的方法。 截位直除法是非常实用的,截位指的就是四舍五入保留几位,保留的是有效数字。 例如一个分数 13674879,他们的首位分别是4与1,截位直除就是将式子变成144879。 一、基期与现期 今年比前年。比字后面是基期,前年是基期。 二、增长量与增长率 增长率r=基期 基期—现期 三、基期量=现期-增长量 基期量= r +1现期量 四、现期量=基期量+增长量 现期量=基期量×(1+r ) 五、一般增长率 一道题目中问到增长或下降了百分之几、几成、增长速度、增长幅度等,都是问的增长率 r=基期量增长量=增长量—现期增长量=基期 基期—现期 六、增长量=现期-基期=基期×r=r +1现期×r 年均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年份差 七、现期比重= 总体部分 占字前面的量是部分,占字后面的是总体。女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重 八、基期比重=B A ×a b ++11 A :部分的现期量 B :整体的现期量 a :分子的增长率 b :分母的增长率 九、两期比重比较=现期比—基期比=B A -B A ×a b ++11=a b a B A +-?1 若a 大于b,比重上升,若a 小于b,比重下降,a=b,比重不变。

十、现期平均=个数总数=B A 十一、基期平均= a b B A ++?11 十二、平均数的增长率=b b a +-1 a 为分子增长率,b 是分母增长率 十三、现期倍数=B A 基期倍数=a b B A ++?11 十四、间隔增长率 中间隔一年,求增长率 R=r1+r2+r1×r2 当r1与r2绝对值均小于百分之十时,r1×r2可忽略 十五、间隔倍数=间隔增长率+1 十六、间隔基期量= 间隔增长率 现期量+1

第十五章ADAS模型试题答案

第十五章AD—AS曲线答案 一、判断 1、国外净需求就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就是总支出的一个部分。( )F 2、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 )T 3、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比投资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大的挤出效应。( )F 4、一般而言,上升段的总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隐含着充分就业均衡,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经过该点。( )F 5、凯恩斯一般强调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T 6、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实际货币量越少,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量就越大。( )F 7、如果一国物价水平不变,其她国家物价水平下降,则对该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将减少( ) T 8、物价水平上升与总财产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F 9、如果宏观经济均衡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就是自然失业率。( )T 10、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F 11、在其她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那么物价水平将上升。( )F 12、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F 二、选择 1、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就是: 。(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就是因为: 。( A ) A、其她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她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她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她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就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 量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一尧基本概念中常用公式(一)增长量 1.定义 增长量:说明两个同时期发展水平增减差额的指标。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2.计算公式 增长量计算公式为:对比期水平-基期水平 (二)同比和环比 1.定义 同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环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上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2.计算公式 同比增长速度(即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去年同期数×100% 环比增长速度(即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 ×100% (三)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率 1.定义 平均增长量:又称“平均增减量”,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平均增长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段时期的增长幅度。当这个时期为年时则为年均增长率,公务员考试中通常考查的是平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2.计算公式 平均增长量计算公式为:总增长量 时间 如果第一年的数据为A ,第n +1年为B ,则年均增长率x = B A n √ -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四)比重 1.定义 比重指的是总体中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2.计算公式 比重=分量 总量×100% (五)百分数/百分点 1.定义 百分数也称百分比,是相对指标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用“%”表示。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它是分析百分数增减变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倍数是关于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就是倍数,常常用于比数(分子)远大于基数(分母)的场合。 翻番是指数量加倍。如1变为2(1×2),2变为4(2×2),3变为6(3×2)……A变为A×2,翻两番为(A×2)×2=A×22,是指原基数在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2.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同一组数据的倍数和增长率存在如下关系:增长率=(倍数-1)×100%。 2

高中数学统计统计案例知识点总结和典例

高中数学统计统计案例知识点总结和典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统计 一.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1.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有限),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n/N),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抽签法。 抽签法的一般步骤:a、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b、连续抽签获取样本号码。 3.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 随机数表法的步骤:a、将总体的个体编号。b、在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c、读数获取样本号码。 4. 抽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如果标号的签搅拌得不均匀,会导致抽样不公平,随机数表法的优点与抽签法相同,缺点上当总体容量较大时,仍然不是很方便,但是比抽签法公平,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合总体容量较少的抽样类型。 二.系统抽样: 1.一般地,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1)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中的N个个编号。

(2)将整体按编号进行分段,确定分段间隔k=N/n。(k∈N,L≤k). (3)在第一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个体的编号L(L∈N,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起始编号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K,再加上K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在确定分段间隔k时应注意:分段间隔k为整数,当N/n不是整数时,应采用等可能剔除的方剔除部分个体,以获得整数间隔k。 三.分层抽样: 1.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2)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 (3)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2.分层抽样是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采用的抽样方法,进行分层抽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层抽样中分多少层、如何分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层内样本的差异要小,面层之间的样本差异要大,且互不重叠。 (2)为了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所有层应采用同一抽样比等可能抽样。 (3)在每层抽样时,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高中数学统计和统计案例全章复习(题型完美版).doc

第八章统计与统计案例 第1节随机抽样 最新考纲: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知识梳 1.简单随机抽样 (1)定义: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屮逐个不放冋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5W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2.系统抽样的步骤 假设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屮抽収容量为n的样本. (1)先将总体的N个个体编号. (2)确定分段间隔K,对编号进行分段,当号是整数时,取当号不是整数时,随机从总体中剔除余数,再取k=*(N为从总体屮剔除余数后的总数). (3)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

行测资料分析 常用指标公式

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第一产业8.1 6.9 6.2 6.9 5.8 5.2 4.7 4.3 4.0 第二产业52.2 48.7 48.0 46.1 44.1 42.3 40.8 39.1 38.9 第三产业39.7 44.4 45.8 47.0 50.1 52.5 54.5 56.6 57.1 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 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 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