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动物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明显的头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产生了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后端分化成脊髓。大大加强了动物个体的感应能力。

2.脊索:多见于发育早期,后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脊柱由单个的脊椎(vertebra)连接组成。脊柱保护着脊髓,其前端发展出的头骨保护着脑。脊柱和头骨都属于内骨骼,与其它骨骼一起构成骨骼系统,支持全身,保护内脏。

3.呼吸系统: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4.上、下颌(jaw):除圆口类外,都具备上、下颌(jaw),支持口部,加强动物的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5.完善的循环系统: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在鸟纲和哺乳纲中,多氧血和缺氧血已完全分开,使肌体能够提高供氧机能,保持代谢旺盛、体温恒定。

6.排泄系统:以肾脏代替肾管,提高了排泄机能。

7.运动器官:除圆口类外,都有成对的附肢[paired appendages, 水生种类的鳍(fin)和陆生种类的肢(limb)]作为运动器官, 终生不超过2对(前后鳍,或前后肢),但有次生退化现象。

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

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一)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特点:无角质层;文昌鱼为单层上皮细胞,其他为多层,可分生发层和腺层;

2、真皮

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分2层:疏松层:相当于哺乳类的乳头层;致密层:相当于哺乳类网状层(皮革原料)3、皮肤衍生物——鳞片

鳞片是鱼类最显著的皮肤衍生物,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鱼类大多具鳞,少数无鳞为次生现象。按外形、构造及发生特点,可分:盾鳞、硬鳞和骨鳞

(二)两栖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角质层,角质化程度不深,细胞核存在,为活细胞表皮生发层。真皮:厚

2.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皮肤保湿;毒腺:威慑(蟾酥);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细胞、黄色素细胞

两栖类真皮衍生物——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细胞、黄色素细胞

(三)爬行类皮肤及衍生物

1.爬行类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外层细胞逐渐角质化,在表皮最外层形成很厚的角质层(角质蛋白极难溶解,因此表皮防水、干燥、耐磨)

2.爬行类表皮衍生物:蜥蜴的角质鳞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龟的盾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趾端的爪由角质层演化而来;别种类如某些蜥蜴的大腿的基部表皮衍生为股腺

3.爬行类真皮:爬行类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分两层:

(1)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具保护和警戒作用

(2)真皮的下层,由成束的结缔组织构成

4.爬行类的真皮衍生物:龟鳖类背面的盾片和鳄类的角质鳞片下面有真皮衍生物—真皮骨板

(四)鸟类皮肤及其衍生物

鸟类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1.鸟类表皮薄而柔软,鸟类表皮衍生物主要为羽,此外还有尾脂腺、鳞、喙、距、爪、冠、肉髯和耳垂等表皮衍生物;

2.真皮薄,没有真皮衍生物;

3.鸟类的皮下组织疏松,也是脂肪组织构成。

鸟类皮肤及其衍生物特点

1. 鸟类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干燥少腺体,薄而松软的皮肤利于飞翔时羽毛活动和肌肉收缩;

2.鸟羽根据形态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与爬行类的角质鳞同源;

3.鸟类无汗腺和皮脂腺,尾部的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水禽尾脂腺发达;

4.有羽的地方角质层很薄;无羽的腿、脚部有角质鳞。

(五)哺乳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小结

特点

1.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

2.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

3. 毛发:表披毛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毛发的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及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物。具有保温、保护和触觉作用

4.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生长层,有皮脂、汗腺、味腺和乳腺等

1)皮脂腺:分泌皮脂以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干燥和浸润。

2)汗腺:分泌汗液,通过出汗可调节体温,排灌部分尿素。

3)味腺:为汗腺和皮脂腺的变形,能分泌特殊物质以吸引异性、识别同种个体或用以自卫。

4)乳腺:为变态的汗腺,由若干乳腺集中心一定区域称为乳区哺乳类乳腺根椐乳头的有无及开口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无乳头型:乳腺似汗腺,无乳头,如鸭嘴兽;真乳头型:乳腺管开口于乳头表面,

如灵长类;假乳头型:乳头内有一空隙,称乳管,乳腺管开口于乳腺管基部,如牛。

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衍生物

文昌鱼:无皮肤衍生物

圆口类:除在口漏斗和舌端有角质齿外,无任何其它的表皮衍生物。

鱼类:体表被鳞

两栖类:古代坚头类有真皮形的骨板,现存的两栖类真皮鳞消失,皮肤裸露。与角质化相联系,蜕皮现象从两栖类开始出现。

爬行类:皮肤角质化,蜕皮现象明显,皮肤衍生物为指(趾)端的爪、角质鳞和真皮骨板。

鸟类:羽毛、腿脚部的角质鳞。羽毛和角质鳞为同源结构。

哺乳类:表皮衍生物毛发和爪、蹄、指甲、角等,是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毛发和爬行动物的角质鳞以及鸟类的羽都是同源结构。

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变化的趋势

皮肤及衍生物比较小结

鱼类:皮肤薄,表、真皮都是多层,单细胞腺为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少,真皮衍生物(硬鳞、圆鳞、栉鳞)表、真皮衍生物(楯鳞)

两栖类:裸露,表皮轻微C角质化,但C核仍存在,真皮厚,多C粘液腺,毛细血管网(呼吸)

爬行类: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分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鳞,蜕皮,有爪缺少腺体,干

鸟类:表皮薄而柔软,缺腺体。具羽,角质鳞(表皮)

哺乳类:表皮厚而坚韧,真皮发达,毛与爬行类角质鳞、鸟羽是同源结构,衍生物多样

皮肤与衍生物的变化趋势小结

表皮:单层----多层不角质化-----轻微角质化-------高度角质化

真皮:薄---- 厚外骨骼:骨质鳞-----裸露-----角质鳞

腺体:单腺----多腺衍生物:表皮衍生物变化大,真皮衍生物变异小

第二章骨骼系统

第二节脊柱、肋骨及胸骨

(四)不同脊椎动物的脊柱特征

1.鱼类的脊柱特征鱼类脊椎骨分为躯椎(躯干部)和尾椎(尾部)躯干椎椎体类型:双凹型

2.两栖类脊柱特征

颈椎1枚(寰椎);荐椎1枚;尾椎:无尾目:尾杆骨;有尾目:20 枚以上。椎体类型:前凹型、后凹型、双凹型

3.爬行类脊柱特征

爬行类脊柱分为颈、胸、腰、荐、尾5区。爬行类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枢椎(axis),多了一枚枢椎;荐椎数目也增多至2枚;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爬行类具有胸廓;椎体类型: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4.鸟类的脊柱特征

鸟类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颈长,颈椎数目多,第1、2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胸椎3-10枚,仅倒数第1、2枚之间能活动;最后一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面的几枚尾椎愈合为愈合荐骨(综合荐椎);最后几枚尾椎愈合为侧扁的尾综骨,支持尾羽。中间的几枚尾椎骨则灵活可动;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椎体为异凹型(马鞍型)使颈部极为灵活。使鸟头能转动180度,甚至能转动270度。

5.哺乳动物脊椎特征

哺乳类脊柱也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区;颈椎数目比较恒定,为7枚,前2块为寰椎和枢椎;胸椎: 10-18块,与肋骨、胸骨形成胸廓;腰椎: 4 -7块;荐椎: 3 -6块,成体多愈合为荐骨

尾椎:椎体双平型;具椎间盘:软骨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的灵活性

鱼类只有躯椎和尾椎的分化;

两栖类分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颈、荐椎各1枚

爬行类分为颈、胸、腰、荐、尾5区。颈椎2枚,具有胸廓,荐椎数目增多

鸟类颈椎数目多,椎体马鞍型,使颈部极为灵活。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愈合为一个综合荐椎;哺乳类脊柱分为5区,颈椎数目比较恒定,为7枚,其余区域的数目变化较大

二、肋骨

(二)各类脊椎动物肋骨特征

1.鱼类肋骨特征

硬骨鱼类的肋骨可分背肋及腹肋两类,多为腹肋(源自脉弓);

硬骨鱼肋骨仅近端只有一个关节头,为单头式肋。

2.两栖类肋骨特征

现代无尾两栖类的肋骨退化;有尾两栖类的肋骨为双头式,其肋骨以两头与脊椎骨成关节:一头是与椎体相连的肋骨小头;另一头是与横突相连的肋骨结节;无尾两栖类的肋骨为单头式,只与横突末端相连。

3.爬行类肋骨特征

爬行类的颈、胸、腰椎皆具肋骨;颈肋为双头式,胸肋为单头式;某些爬行动物(如鳄等)在腹面有腹壁肋,为源自真皮的膜原骨

4.鸟类的肋骨特征

鸟类5个区域都有肋骨,多为双头式;鸟类的肋骨椎肋(肋骨的背端部)段和胸肋(肋骨的腹端部)段全为硬骨;椎肋具有向后伸出的钩状突与后续的肋骨相连,增强了胸廓的坚固性

腰、荐、尾椎的肋骨愈合于综荐骨中

5.哺乳类肋骨特征

哺乳类的椎肋为硬骨,与鸟类不同之处在于胸肋为软骨;哺乳类仅胸椎与肋骨相连,其他脊椎骨或以其横突与肋骨愈合(颈椎、荐椎),或缺少肋骨,哺乳类肋骨有真肋、假肋和浮肋之分。肋的分类:真肋: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的肋,也称胸骨肋;假肋:通过肋弓与胸骨相连的肋为假肋/弓肋。浮肋:肋软骨末端游离的肋称为浮肋。哺乳类肋骨对数与胸椎数目一致。肋骨:位于椎骨端;肋小头:与椎体成关节;肋结节:与胸椎横突成关节;血管沟:肋骨后缘内侧,供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通过。肋软骨:

(三)各类脊椎动物肋骨之比较解剖

硬骨鱼的肋骨为单头式。现代两栖类肋骨退化,有尾两栖类肋骨为双头式。爬行类的颈、胸、腰椎皆具肋骨,

颈肋为双头式,胸肋为单头式。鸟类的5个区域都有肋骨,双头式,椎肋段和胸肋段全为硬骨。哺乳类的椎肋为硬骨,胸肋为软骨;有真肋、假肋和浮肋之分

三、胸骨与胸廓

(三)各类脊椎动物胸骨和胸廓特征比较

鱼类没有胸骨,两栖类开始出现,其胸骨不与脊柱不相连。羊膜类全有胸骨(蛇除外),且很发达;鸟类胸骨特别发达,大多具发达的龙骨突起;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除保护心、肺外,可改变容积以影响肺呼吸;鱼类和两栖类没有胸廓,胸廓始于爬行类,羊膜类动物均有胸廓。

第三节头骨

一、头骨的组成

头骨源自以下三个不同的部分:

(一)软颅:由中胚层间充质形成软骨原骨,形成原始的软骨脑颅,保护脑;

(二)咽颅:源自外胚层神经嵴的间充质,是以颌弓、舌弓和鳃弓为基本成分形成的,为口、舌和鳃的骨骼基础;

(三)膜颅:源自中胚层间充质,为一系列真皮骨骼,覆盖在软颅和咽颅的颌弓上,为头骨的膜原骨部分。

1. 原始型咽颅(鲨鱼):由7对咽弓组成

(1)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2)第2对咽弓—舌弓(3)第3-7对咽弓——鳃弓

二、各类脊椎动物的头骨特征

(一)鱼类的头骨特征

1.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头骨完全为软骨,没有骨片分化,由整块软骨构成,又称原颅,相当于胚胎中的软颅。

2.硬骨鱼类脑颅:骨化为许多小骨片,有软骨化骨和膜原骨

分为四个区域:鼻区、眼区、耳区及枕区,分别包围嗅囊、眼球、内耳及枕孔。

(二)两栖类头骨特征

扁而宽,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平颅型;骨化程度不高,但较鱼类增高,并趋于愈合,骨块数目少;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舌颌骨形成耳柱骨;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三)爬行类头骨特征

1.爬行类头骨的膜原骨与软颅比两栖动物骨化良好,只有筛骨区保持软骨状态;

2.高颅型,头部骨骼比两栖类高而隆起——颅腔扩大;

3.眼窝之间具由薄骨片形成的眶间隔;

4.眼眶后有1个或2个孔洞状颈颞窝;

5. 有次生腭出现(如鳄),使内鼻孔后移,利于吞咽;

6.颅底见于鱼类和两栖类的副蝶骨消失,代之以基蝶骨

7. 蜥蜴等在顶骨合缝出现颅顶孔——顶眼标志

*次生腭(次生硬腭):位于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水平隔。

初生腭:由副蝶骨、犁骨、翼骨和腭骨构成,见于硬骨鱼、两栖和部分爬行类;

次生腭:由膜原骨的前颌骨、上颌骨及腭骨构成,见于哺乳类及一部分爬行动物(如鳄)。

次生腭的进化意义:将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把原口腔的前部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与鼻腔相通,成为嗅觉和呼吸的通道;下层为固定口腔,成为进食的门户。这样,呼吸与进食互不影响。

(四)鸟类的头骨特征

1.上、下颌骨延伸成喙,无齿;

2. 颅腔膨大,使头骨顶部呈圆拱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

3.颞窝和眼窝合并,使眼窝增大;

4.眼眶膨大,使脑颅侧壁挤至中央,构成眶间隔;

5.头骨薄而轻,骨缝消失,形成完整的脑颅;

6.头骨内有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轻便与坚实。

(五)哺乳类的头骨特征

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头骨坚而轻;颅腔增大,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大脑发达;完整的次生腭和肌肉质的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至咽部,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提高捕食和咀嚼的效率,直接与脑颅相关节;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锤骨,哺乳类特有)。

哺乳类头骨主要骨块

顶部(全为膜质骨)鼻骨2,额骨2,顶骨2,间顶骨1

底部(软骨化骨)基蝶骨,前蝶骨,翼蝶骨,眶蝶骨

枕部幼体4块:上枕骨1;基枕骨1,外枕骨2成体愈合成一块枕骨

鼻囊部中筛骨1.外筛骨2

耳部岩骨,颞骨

上下颌腭骨,翼状骨,方骨(砧骨),新次生颌:前颌骨,上颌骨,颧骨,鳞骨,麦氏软骨:关节骨(锤骨)。下颌:齿骨三、脊椎动物头骨知识小结

头骨包括软颅、咽颅和膜颅组成。

咽颅鲨鱼的咽颅由7对软骨弓组成,第一对为颌弓,包括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第二对为舌弓;第三至第七对支持鳃部,称鳃弓,由背向腹由成对的咽、上、角、下鳃软骨组成和单块的基鳃软骨组成

硬骨鱼的上颌腭方软骨骨化成前端的腭骨和后端的方骨,二者之间有3块翼骨,失去了上颌功能,由膜原骨的前颌骨颌和上颌骨代替执行上颌功能;下颌的麦氏软骨骨化为关节骨,下颌的功能由膜原骨的齿骨代替。这种由膜原骨形成的上、下颌称次生颌。

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执行上下颌功能的是次生颌,舌颌骨进入中耳骨化成耳柱骨,第三至第七对咽弓由于鳃的消失,变化很大,第三第四对咽弓参与舌骨器的形成,第五对形成喉头软骨,其余皆退化。

兽类的方骨进入中耳形成砧骨,关节骨形成锤骨。第三咽弓形成舌骨后角,第四咽弓形成甲状软骨,第五咽弓形成其它喉头软骨。第六、七对咽弓退化消失。

颌弓和脑颅连接的方式:两接型、舌接型、自接型、颅接型

综观进化趋向:骨块的数目由多到少。软骨原骨块数目的减少是由于相邻骨块的愈合;膜原骨数目减少是由于骨片退化消失;各骨块间的连接由疏松而紧密而彼此愈合

第四节附肢骨

1.附肢骨是前肢骨、后肢骨(或胸鳍、腹鳍)与肩带、腰带骨的总称。

2.肩带:脊椎动物支持前肢的骨骼,位于中轴骨与前肢之间。

3.腰带:是指脊椎动物的后肢与脊柱连接的骨骼。

一、肩带

在各纲脊椎动物中肩带的演变历史较为复杂,骨块变异大,且有膜原骨加入,通常皆不和脊柱直接相连,而是通过韧带、肌肉连于脊柱。

(一)软骨鱼类:肩带和头骨不相连;肩带1块,是一个半环形的软骨棒,横列于胸部腹面。

(二)硬骨鱼类肩带:

*肩带附于头骨,使鱼的头骨活动受限,保护心脏;肩带分化成肩胛骨、乌喙骨、锁骨、上匙骨、匙骨、后匙骨等;

(三)两栖类带骨组成: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类型:固胸型、弧胸型

(四)爬行类肩带:具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和锁间骨(十字形的上胸骨),在龟鳖类中锁间骨转化为腹甲的内板。

(五)鸟类肩带:鸟类适应飞翔生活,肩带的形态较为特殊,两侧锁骨呈“V”字形连接,富有弹性,起着横木的作用,阻挡在鼓翼时左右乌喙骨的靠扰。

(六)哺乳类肩带

哺乳类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陆栖哺乳动物肩带的肩胛骨十分发达,乌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锁骨多趋于退化,有的无锁骨,如奇蹄类和偶蹄类。适于攀缘、掘土和飞翔生活的类群锁骨发达;锁骨发达程度与前肢活动方式关系密切:前肢作前后活动者锁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动者锁骨发达。

二、腰带

腰带的作用:腰带连接后肢与脊柱,支持脊椎动物的躯体(鱼类的偶鳍未承担体重,其腰带不与脊柱相连)腰带全是软骨原骨,随动物进化变化相对肩带较小。

(四)爬行类腰带: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骨在腹中线联合,耻骨在腹中线联合。

(五)鸟类腰带:三骨合一,并和综合荐骨愈合形成骨盆;为开放式骨盆:左右耻骨未在腹中线愈合

(五)哺乳类腰带:三骨合一为髋骨(或称无名骨);髋骨通过髋臼与股骨相关节;左右髋骨与荐椎形成闭合式骨盆

第三章肌肉系统

第二节体节肌一、躯干肌

(一)鱼类躯干肌

鱼类躯干肌的主要特征是分节的肌节,仅由水平生骨隔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少分化,未分层。

(二)两栖类躯干肌肉

两栖类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部分肌节愈合成形状、功能各异的肌肉束,仅腹直肌有分节的腱划;轴下肌分化为外斜肌、内斜肌和腹横肌3层。

由于水平生骨隔的位置靠上,轴上肌所占比例较鱼类为小(鱼类的轴上肌比轴下肌发达)

(三)爬行类躯干肌

1. 轴下肌:爬行类腹肌由表及里仍为外斜肌、内斜肌、横肌构成,但比起两栖类,有了更复杂的分化:

伴随着胸廓的出现,爬行类胸部的腹斜肌变成陆栖动物所特有的肋间肌(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它能调节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完成呼吸运动;爬行类腹直肌分化为胸前肌(胸舌骨肌、胸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胸后肌(仍保持腹直肌形态)。出现了能使角质鳞活动的皮肤肌。

2.轴上肌:轴上肌由单一的背长肌分化为3组肌肉:第一组是背最长肌,位于横突的上面,最为发达,

是爬行类背部的主要肌肉,担负着脊柱上、下屈曲的机能;另一组是背髂肋肌,是背肌在两侧还分化出一层薄片肌,往下伸展到腹壁,止于肋骨侧面;*背最长肌和髂肋肌均起自颅骨枕区后缘,与头、颈部转动有关;第三组是头长肌(背脊肌),沿颈部走向头骨的颞部。在深层还有分节排列的短肌,如横突间肌、棘间肌和棘横突肌等。

(五)哺乳类躯干肌

1.轴下肌:腹部斜肌分化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3层的情况和爬行动物的类似,腹直肌仍保留残遗的肌肉分节现象。胸部的斜肌除引伸出肋间肌外,另引出锯肌,连接脊椎骨和肋骨,其作用为牵引肋骨和呼吸相关。由轴下肌分化出连接胸椎、腰椎到腰带及大腿骨的腰肌,包括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等。由颈部的斜肌引伸出连接肋骨和颈椎的斜角肌,其作用为前提肋骨,扩大胸廓,加深吸气。膈肌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在胚胎发育上它从颈部轴下肌而来,以后移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

2.轴上肌: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近似,但又因附肢肌的发达而发生变化,有相当一部分躯干肌被强大的肩带肌和腰带肌所覆盖。哺乳动物的多裂肌(如背最长肌、髂肋肌等)位于椎骨周围棘突两侧,收缩的幅度不大,但收缩力较大而持久,相当于爬行动物的棘横突肌。颈部最大的轴上肌——夹肌则是爬行动物所没有的。

脊柱肌(3) 胸壁肌肉:在胸侧壁和胸腔后壁,参与呼吸运动。

①肋间外肌:在肋间隙,肌纤维斜向后下方。向前外方牵引肋骨,扩大胸腔横径,助吸气。

②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内,肋间外肌深层,肌纤维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收缩可牵引肋骨向后向内运动,协助呼气。

③膈:是一凸向胸腔的板状肌,构成胸腔的后壁。中央是腱膜,称中心腱。

四、附肢肌

附肢肌是使鱼鳍或陆生动物附肢骨进行运动的肌肉。可分为两组:

1.内生肌:起于带骨或起于附肢骨近端部,止于附肢骨远端部,收缩的结果仅能使附肢本身动作;

2.外生肌:起点在附肢以外(躯干中轴骨骼或躯干的筋膜),止点在附肢骨上,收缩能使整个附肢运动。

1.两栖类附肢肌

两栖类在附肢上发展了强大而复杂的肌肉,后肢的肌肉尤为发达(蛙),这是和两栖类上陆后的多种运动形式相联系的。附肢肌肉除去外生肌以外,还发展了内生肌。

2.爬行类附肢肌

爬行类四肢上部的肌肉粗大;前臂肌大多起自背部、体侧、肩带(如背阔肌、三角肌和三头肌等),收缩时可

前举和伸展前肢;后肢有位于腰腿之间的耻坐股肌、髂胫肌,腿部的股胫肌和臀部肌肉等,主要机能是把大腿拉向内侧和使膝关节闭合,将动物体抬离地面并往前爬动。

3.鸟类的附肢肌

鸟类与飞翔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约占体重的五分之一,属于翼的外生肌。胸大肌起于龙骨突,止于肱骨腹面,收缩使翼下降;胸小肌起于龙骨突,止于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缩使翼上升。鸟翼的内生肌很不发达。4.哺乳类附肢肌

哺乳动物由于躯干部已完全离开地面,以四肢来支持身体,因而四肢的肌肉以及和四肢有关的躯干部肌肉更加分化复杂、强大有力。哺乳动物的前肢肌包括肩带肌、肩关节肌、肘关节肌、腕关节肌及指关节肌。

哺乳动物的后肢肌包括:髋关节肌(如臀大肌、股二头肌等)、膝关节肌(如股四头肌)、跗关节肌(如小腿三头肌)和趾关节肌(如趾长伸肌、趾长屈肌等)。

第七章体腔、系膜和内脏

二、体腔演化

体腔可分为心包腔(也称围心腔)、胸膜腔和腹膜腔;从体腔形成的时间上看,心包腔、胸膜腔出现的时间较早,腹膜腔的形成要稍晚一些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 (中间有横隔膜相隔);鸟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腹腔)哺乳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肌肉质的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

三、系膜

系膜: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背面一条称背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背系膜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肠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的体壁上。脊椎动物的内脏各器官皆位于体腔中,并借系膜悬挂或固定在体壁上。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牙齿

1.牙齿功能:牙齿的最初机能只是捕捉及咬住食物;进化至哺乳类,牙齿具有切割、刺穿、撕裂和研磨等多种机能。

2.牙齿的发生:脊椎动物的牙齿与软骨鱼类的楯鳞同源,全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

3.牙齿的进化趋势

由同型齿(牙齿大小形状一致)发展到哺乳类的异型齿(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由多出齿(脱落后遂即再生出)到哺乳类的再出齿(乳齿脱换后生出恒齿,一生仅换一次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或颌骨边缘的内侧)到哺乳类的槽生齿(齿着生在齿槽内);

由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犁骨、腭骨、副蝶骨)到仅着生于上下颌。

4.不同脊椎动物牙齿的类型:

软骨鱼类为同型多出齿,由颌边盾鳞形成,通过结缔组织相连;硬骨鱼类是同型多出的端生齿,广泛着生在硬骨上;

两栖类多为广泛着生的同型多出端生齿,少数为侧生齿爬行类分同型端生齿(蛇)、侧生齿(蜥蜴)和槽生齿(鳄)三种类型;现代鸟类次生性缺齿;哺乳类为异型再生型槽生齿(据食性分食虫型、食肉型、食草型和杂食型齿)。

乳齿和恒齿:哺乳类初生的齿叫乳齿,到一定年龄,除犬齿及臼齿外,切齿及前臼齿均先后脱换为恒齿。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

脑神经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出颅腔。

感觉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耳蜗神经

运动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脊椎动物学题库word版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特有。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 10.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脊椎动物试题

1.具有脊椎柱的一类动物是( ) A.鱿鱼、鲤鱼、章鱼、鲸 B.鲫鱼、章鱼、鲸、龟 C.海蜇、海葵、带鱼、鱿鱼 D.鸡、鲫鱼、龟、鲸鱼 2.以下几种提法不正确的是( ) A.脊柱是头骨、躯干骨和尾骨的主轴。 B.脊柱有支持作用,也是运动的支架。 C.脊柱有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 D.脊柱为身体长得比较高大准备了条件 3.我国淡水的四大家鱼是( ) A.鳙鱼、草鱼、鲫鱼、鲤鱼 B.鳙鱼、鲢鱼、青鱼、草鱼 C.鲢鱼、草鱼、青鱼、鲫鱼 D.草鱼、青鱼、鲤鱼、鲫鱼 4.鳕鱼在春季向北方游,深秋向南方游,这叫( ) A.生殖洄游 B.索饵洄游 C.季节洄游 5.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 A.身体的体壁 B.鳃 C.鳃裂 D.外鳃 6.鲫鱼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道 C.肠 D.肝胰脏 7.鲫鱼体内形成尿的器官是( ) A.脾脏 B.肝脏 C.肠 D.肾脏 8.混合放养的科学道理是( ) A.便于管理 B.经济效益高 C.不同鱼种放养在一起互不干扰 D.各种鱼种栖息的水层和食性不同 9.冬眠状态的青蛙呼吸器官是( ) A.靠鳃呼吸 B.靠肺呼吸 C.靠皮肤呼吸 D.停止呼吸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栖纲动物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两栖纲动物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 C.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D.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 11.青蛙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 )排出体外。 A.肛门 B.胞肛 C.尿道开口 D.泄殖腔孔 12.雄蛙体内输送精子的结构是( )

A.精巢 B.输精管 C.脂肪体 D.输尿管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蛙和鱼的眼相同,都有眼脸。 B.蛙眼对静止的目标视而不见。 C.蛙眼对活动物体有反应,所以能捕捉运动的昆虫。 D.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复杂、发达、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14.完成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有( ) A.蝗虫、密蜂、蝴蝶、蟾蜍 B.蟾蜍、青蛙、蚊子、苍蝇 C.青蛙、蚂蚁、蟋蟀、晴蜒 D.蟾蜍、青蛙、大鲵、蝾螈 15.下列除哪项处,其余都说明家鸽的外形与飞行相适应(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B.全身被有羽毛(除喙和足)。 C.躯干呈缍形。 D.前肢转化为翼,有几排大型的正羽。 16.家鸽的胸廊是由( ) A.脊柱、肋骨 B.脊柱、肋骨和胸骨。 C.肋骨和胸骨 D.胸部的脊椎骨、肋骨和胸骨。 17.家鸽飞翔时,完成呼吸作用主要依靠( ) A.两翼的煽动 B.气囊的扩大和缩小 C.胸骨和肋骨的运动 D.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18.鸟的卵细胞的结构是( ) A.卵壳、卵白和卵黄 B.卵黄、卵黄膜和胚盘 C.卵黄、胚盘和卵带 D.卵黄、卵白和卵壳膜 19.啄木鸟与啄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是( ) A.足有三趾、趾端有钩爪 B.啄长而且坚硬 C.舌细长,前端有短钩,舌上有粘液。 D.尾羽羽干刚硬有弹性,末端尖如针棘。 20.猫头鹰和大山雀啄的特点分别是( ) A.直而坚硬;坚而钩曲 B.短而直;扁而阔,边缘有锯齿 C.坚而钩曲;直而坚硬 D.坚而钩曲,短而直 21.下列哪一组是恒温动物( ) A.野鸭、杨子鳄、青蛙、蛇 B.家鸽、野鸭、田鼠、鲸鱼 C.蟾蜍、蜥蜴、家鸽、家兔 D.大鲵、龟、野鸭、黑猩猩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 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 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 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的轴索。 4)存在: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 3)结构:呈管状。 4)存在: 3、咽鳃裂(gill slits) 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咽部两侧 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 4)存生: 脊索动物一些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 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 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 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的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 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 (2)、鱼纲; (3)、两栖纲; (4)、爬行纲; (5)、鸟纲 (6)、哺乳纲(兽纲) 3、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4、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 5、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一 一、填空题 脊索动物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门. 脊椎动物的头骨包括_______,_______两个部分,前者的功能是______,后者是由一系列的咽弓所组成,围绕在消化管的前端,在鱼类为____对,第一对为____,第二对为___,其余各对为_________. 鱼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纲. 无尾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两栖类起源于_________. 海鞘属于_________门_____亚门,幼体营_______生活,在其似蝌蚪的尾部中央有一条________,其背方有______,咽部具有__________.经过变态,成体营_____?生活.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这种变态叫做_______变态. 文昌鱼属于_____门_____亚门. 文昌鱼等原索动物为适应其被动取食方式,咽部_______,在咽部腹面正中具有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咽部,背正中具有__________. 七鳃鳖的鳃丝来源于_________?位于特殊的_________,?因此圆口类又称为______类. 文昌鱼支持鳃裂的骨骼称_______是由_______组成的. 七鳃鳖的心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软骨鱼类的鳞片是______,来源于_______;雀鳝的鳞片为________,来源于______; 真骨鱼类的鳞片为_______来源于______,可进一步分为______和______. 软骨鱼类的咽颅一般是____?对,?第一对是______,?支持_______,?由____?和_____组成.第二对为______,支持_____.其余五对为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两栖类的体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尾两栖类的前肢骨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栖类的脊柱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两栖类适应感觉空气中的声波,产生了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脊椎动物学重点简答题

简答题 1、脊索动物们动物特征 ①具脊索,在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累脊索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柱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余)②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管内腔为神经腔。前端膨大为脑,后部为脊髓。 ③咽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鳃裂之间的壁上着生布满毛细血管的鳃,有呼吸作用。 ④具肛后尾。 ⑤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⑥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2、脊索出现的意义 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是躯体的大型化成为了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3、头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是典型的桥梁动物。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除此之外,还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但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躯体前部的中胚层以肠体腔法形成(与棘皮和半索动物一致),身体中后部则是由裂体腔法形成(与高等脊椎动物一致),另外,躯体两侧的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点 ①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部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集中在身体前端并具有保护他们的头骨,形成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后端分化为脊髓。 ②脊柱代替了脊索+,脊椎动物以由许多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代替柔软的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及支持、保护的强度。 ③除圆口纲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极大的增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能力),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极大增强了脊椎动物的运动、摄食、求偶和躲避敌害的能力) ④循环系统完善,具有能搏动的心脏,血液中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能高效氯携带氧气。 ⑤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⑥排泄系统出现了构造复杂的肾,代替了简单的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更有效地排出体外) 5、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 ①体多呈纺锤形,常有保护性鳞片;②以鳃在水中呼吸,单循环;③以鳍为运动器官,具成对的偶鳍;④皮肤上有粘液腺;大多具完备的侧线系统,感知水流的大小和方向。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 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 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无脊椎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无脊椎动物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部分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答: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结构简单,但有由细胞质分化出的类似多 细胞动物的器官,即细胞器,能执行运动、摄食等功能,具备了多细胞动物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能通过虫体表面从外界直接摄取营养;有的种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呼吸:能通过虫体质膜扩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排泄:体代废物能通过质膜扩散到体外;有的种类能通过体形成的伸缩泡排泄废物。 运动:能依靠身体上的鞭毛、纤毛或身体的变形来完成运动。 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二体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多体分裂生殖或抱子生殖等进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或接合生殖等进行有性生殖。对环境的适应性:许多种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形成包囊,以此度过恶劣环境。所以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 答: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原肠期,其外胚层发生 了翻转现象,即外层细胞被包在里面,而层细胞被转到外面。根据生物发生率, 这种胚层翻转反映了海绵动物的进化历史,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海绵动物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没有亲缘关系,是进化史上的一个侧支。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型分水螅型和水母型;有 两个胚层及原始消化腔;仅有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但尚未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网状神经系统。由于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只是一个侧支,是一个死胡同,而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双胚层动物,以后的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的。因此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答:扁形动物从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两侧对称: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2)出现了中胚层:减轻了、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结构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使动物分化出了器官系统(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 ,体壁由于有肌肉参与,形成了皮肤肌肉囊,增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3)出现了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趋于集中。 (4)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即原肾管,提高了排泄的效率。 (5)出现了生殖导管:即输卵管和输精管,增强了生殖能力。 由于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因此称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 群? 答:原腔动物是动物界较庞大和复杂的一个类群,它们形态各异,亲缘关系也不很密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具有一个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初生体腔),所以原腔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可见,原腔动物并不是根据亲缘关系划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 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髓”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 连有腹、侧、背神经节。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 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 集。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 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 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 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 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l对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 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普通动物学题(无脊椎动物部分)

第1章绪论 1、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A.Parus major B.Parus Major C.Parus major D.Parus Major 2、生物的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属于(原生生物)界。 3、动物命名的双名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该物种的( 属名),第二部分是该物种的( 种名),最后加上定名人。 4、双名法 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5、分类阶元 在动物分类学上,按物种或类群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不同程度,主要由门、纲、目、科、属、种等几个级别等来划分它们的等级序列,这种划分称为分类阶元。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1、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2、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3、细胞周期: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C:纵二分裂D:横二分裂 2.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B:夜光虫C:草履虫D:变形虫 3.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C:呼吸作用D:运动作用 4.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C )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Ⅱ脊椎动物篇 一、名词解释 头索动物、原索动物、内柱、肝盲囊、脊索、逆行变态、无头类、颌口类、有颌类、咽鳃裂、口索、尾索、双循环、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闭鳔类、鳃耙、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韦伯氏器、侧线器官、鳞式、齿式、生殖洄游、卵生、卵胎生、胎生、五趾型附肢、咽式呼吸、原脑皮、新脑皮、颞窝、颊窝、次生腭、口漏斗、鳃笼、鳃囊、动脉圆锥、动脉球、犁鼻器、淋巴心、婚垫、耳后腺、后肾、胸廓、红外线感受器、愈合荐骨、开放式骨盆、跗间关节、旅鸟、早成鸟、晚成鸟、留鸟、候鸟、迁徙、漂泊鸟、淋巴结、孵卵斑、尾综骨、龙骨突、鸣膜、胎盘、蜕膜胎盘、无蜕膜胎盘、复胃、喉、封闭式骨盆、鼻旁窦、洞角、实角;双重呼吸、同型齿、异型齿、适应辐射、三重调节、 二、填空 1、半索动物门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和()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5、鱼类的基本体形有()、()、()和()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和() 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和()三种基本尾型。 8、四大家鱼是指()、()、()和(),它们的分类地位为()亚纲()目。 9、四大海产指()、()、()和()。 10、韦伯氏器又叫(),通常认为由前向后它由()、()、()和()组成。 11、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和()。 12、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3、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和()四部分,其中()、()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14、两栖类的脊柱分为四个区,即()、()、()和()。 15、两栖类脑颅后方具()枕骨髁,颌弓中的颚方软骨被()包围,麦氏软骨被()包围,从而形成()上下颌。 16、青蛙的耳由()和()构成,听骨的外端连接(),内端连接()。 17、两栖类的肩带分为()和()两种类型。青蛙的肩带属()。 18、大多数爬行类的齿为(),低等的种类为(),多数为(),高等种类为()。 19、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和() 20、晰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体覆盖着()、终生用()呼吸,()受精,卵外包着()。 21、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是()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动物开始的。 22、爬行类的牙齿按着生方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3、哺乳动物的牙齿为()生齿,齿型有分化,分化为()牙、()牙和()牙。 24、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肌和()肌。 25、反刍动物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胃、()胃、()胃和()胃。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比较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比较 原生多孔动腔肠动 扁形动物假体腔动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棘皮动 动物物物物物不对称辐射对 (变形大多不称( 水 两称对称 辐射对虫 ),球对称 ,有螅 ),两辐称 (幼体体制两称对称( 腹足纲不 状对称时是辐对称 (海两侧对 对称 (太阳射对称葵栉水称)虫)母) 胚层无无真正 两胚层三胚层 的 次生体 假体腔 (初次生体腔 (端 腔 (肠体 体腔无无无无混合体腔腔法形 生体腔 )细胞法形成 ) 成),有水 管系 大多数不分节 (涡虫 ,绦虫开始出现真 无明显分无明显 体节不分节不分节不分节分节 (同律分异律分节 为假分节 )节分节 节) 质膜 表皮、外有厚的角质内骨骼 ,体表(变形钙质 ,硅角质 ,钙外套膜分几丁质外 纤毛 (自由膜 ,无纤毛 ,角质膜和刚并向体和和虫 ),表质骨针 ,质,骨骼泌的贝壳骨骼 ,有蜕 生活 ),角质有蜕皮现毛表突出骨骼膜 (草海绵丝(珊瑚虫 )或内壳皮现象 膜(寄生 )象成棘皮履虫 ) 无肌纤 开始有 肌层不肌肉维,伪皮肌囊 ,具皮肌囊 ,只皮肌囊发达 ,肌肉发达 .横纹肌组发达 ,均无(固着皮肌细 和运足、鞭平滑肌 .纤有纵肌 .纤有纵肌 ,环肌 .腹足 ,掘足 ,成肌束 .节为平滑生活 )胞 ,触手、 动毛、纤毛(涡虫 )毛(轮虫 )疣足、刚毛斧足 ,腕肢 ,翅肌 .腕,管 口腕 毛足,棘 有消化 不完全消 靠领细化管, 有口完全消化 胞内消腔,有口消化腺能 消化胞进行无肛门, 胞管, 有口有消化管壁有 化 (食无肛门 ,分泌消化 系统胞内消内、外消化肛门, 胞内肌肉 物泡 )胞内、外酶 化(寄生种类消化 消化 退化 ) 鳃(虾,蟹), 管足 ,皮 鳃、外套膜书鳃 (鲎), 呼吸体表 (自由种类 ),寄生者开始出现呼鳃(海体表体表体表(水生 ),肺气管 (昆 系统为厌氧吸器官星),呼吸 囊(蜗牛 )虫 ),书肺 树(海参 ) (蜘蛛 ) 循环靠体腔液开管式循 开管式循 营养与氧气的运输主要靠渗透和扩散闭管式循环环,闭管式 系统运送养料环 循环

动物学阶段测试题(脊椎动物部分)

脊椎动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寰椎和枢椎 2、泄殖腔和泄殖窦 3、弧胸型肩带和固弧胸型肩带 4、次生硬腭 5、颞窝 6、反刍 7、双重呼吸 二、判断(10分) 1、盲肠能分泌纤维素酶消化纤维素,因此食草动物盲肠发达。 2、爬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排泄器官经历了前肾、中肾、后肾三个阶段。 3、蛙的膀胱是泄殖腔壁的突起,所以尿液在进入膀胱前先流入泄殖腔。 4、蝰科具长而弯曲的管牙,眼镜蛇科具一玫较大的前沟牙。 5、家兔具有一对前大静脉和一条后大静脉。 6、鸟类左房室孔处具肌质瓣,右房室孔处具二尖瓣。 7、家燕和蜂鸟都属于雀形目。 8、哺乳类的唾液腺一般为三对,兔也不例外。 9、合川马门溪龙属鸟龙类,腰带四射。 10、所有爬行动物都行体内受精,或卵生,或卵胎生。 三、填空(20分) 1、爬行动物的内耳司听觉感受的(1)显著加长。蜥蜴的听觉发达,出现了雏形的(2);蛇类因穴居生活,其(3)、(4)和(5)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6)传递给(7),从而使内耳感觉。 2、青蛙的口咽腔复杂,其内具很多裂孔,包括(8)、(9)、(10)(11)和(12)。此外,口咽腔内还具舌和齿,齿又分为(13)和(14)。 3、两栖类的脊椎与鱼类相比,出现了(15)与(16),这是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4、青蛙在产卵前先行“(17)”,有利于提高受精率。 5、从爬行动物开始,肌肉系统出现了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的(18)和(19)。 6、鸟类的输卵管依次由(20)、(21)、(22)、(23)和(24)等五部分组成。 7、牛的胃共分(25)、(26)、(27)、(28)四部分,其中真正执行胃功能的是(29)。 8、鸟肺是由各级支气管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构成鸟肺的各级支气管为(30)、(31)、(32)、(33)。

脊椎动物练习题

脊椎动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接近B.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 C.青蛙的肺发达,能适应陆地生活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2.下列动物中是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 B、海龟 C、鳄鱼 D、企鹅 3.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鰓;肺和皮肤 B、肺;皮肤和肺 C、鰓;皮肤 D、鰓;气管 4.青蛙前肢和后肢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B、前肢游泳,后肢跳跃 C、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5.下列哪项不是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A、用肺呼吸,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B、有鼓膜感知声波 C、用四肢爬行或跳跃运动 D、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6.青蛙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皮肤裸露 B、幼体用鳃呼吸 C、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7.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幼体和成体都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 D、它们在水中用鳃呼吸,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8.下列不属于爬行动物的是()A.蜥蜴B.变色龙C.蝾螈 D.眼镜蛇9.下列哪项不是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A、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 B、用肺呼吸 C、陆上产卵,卵有卵壳保 D、生活过程中不需要水 10.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A、爬行 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 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11.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其意义是() A、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生活 B、个体的身体高大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D、种类多,种群大 12.关于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会出现蜕皮现象 B、突出特点是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无脊椎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无脊椎动物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部分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答: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结构简单,但有由细胞质分化出的类似多细胞动物的器官,即细胞器,能执行运动、摄食等功能,具备了多细胞动物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能通过虫体表面从外界直接摄取营养;有的种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呼吸:能通过虫体质膜扩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排泄:体内代谢废物能通过质膜扩散到体外;有的种类能通过体内形成的伸缩泡排泄废物。 运动:能依靠身体上的鞭毛、纤毛或身体的变形来完成运动。 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二体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多体分裂生殖或孢子生殖等进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或接合生殖等进行有性生殖。对环境的适应性:许多种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形成包囊,以此度过恶劣环境。所以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 答: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原肠期,其内外胚层发生了翻转现象,即外层细胞被包在里面,而内层细胞被转到外面。根据生物发生率,这种胚层翻转反映了海绵动物的进化历史,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海绵动物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没有亲缘关系,是进化史上的一个侧支。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型分水螅型和水母型;有两个胚层及原始消化腔;仅有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但尚未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网状神经系统。由于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只是一个侧支,是一个死胡同,而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双胚层动物,以后的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的。因此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答:扁形动物从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两侧对称: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2)出现了中胚层: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结构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使动物分化出了器官系统(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体壁由于有肌肉参与,形成了皮肤肌肉囊,增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3)出现了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趋于集中。 (4)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即原肾管,提高了排泄的效率。 (5)出现了生殖导管:即输卵管和输精管,增强了生殖能力。 由于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因此称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群? 答:原腔动物是动物界较庞大和复杂的一个类群,它们形态各异,亲缘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