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女平等与和谐——新中国拉祜族社会性别研究文献评述

男女平等与和谐——新中国拉祜族社会性别研究文献评述

男女平等与和谐——新中国拉祜族社会性别研究文献评述
男女平等与和谐——新中国拉祜族社会性别研究文献评述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钱宁

福利: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社会福利特征:①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②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③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④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观点 ①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②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欲的否定。③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有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肯定了世俗幸福的必要性。④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颁布 主要内容:①将贫民分为三类:体健的贫民;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老、病、残。②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具体实施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③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意义:标志这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是社会救助出现的标志。 1834年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济贫措施更严厉、明确了济贫责任在社区和教会、取消院外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权利做了苛刻限制。 1911年英国《国民保险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到1889年《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 ①首先是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福利待遇;②其次是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使各国政府或执政者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当做执政的首要任务;③再次是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一个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④最后是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制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社会福利的实施过程,包括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诸环节在内整个过程,都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住房问题。②社会问题导致工人阶级强烈不满,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激烈。③资产阶级国家在推动民主和提高福利方面的社会福利建设实践。 莫尔《乌托邦》 从六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了描述:①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②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与生产劳动,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③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④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⑤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⑥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威廉配第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内容摘要: 我国从建国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强大。但是我国也面临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是振兴我国的根基。所以,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分别从青少年自身、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大的方面去寻找根源。并去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学犯罪心理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各个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日渐凸显其霸绝的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但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凸现。这必将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这其中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思考和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通过研究表明,物质文明越是高度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就越是严重化,以至于很多的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都将青少年犯罪称之为社会的“癌症”。今年,据报道,中国青少年犯罪在“十一五”期间就增加了68%,未来五年里将会更进一步增加,青少年犯罪处于不断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我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刻不容缓,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青少年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也就是说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角色的扮演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个人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必不可少的就是生活技能,以此来作为自己独立和生存的基础。生活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的位置,然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个人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主要通过模仿和重复实践逐渐掌握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模仿和重复实践掌握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是暴力文化或者是其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东西,如青少年见到一个小偷偷取东西从而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当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往往会像他所看到的那样进行偷盗行为,从而构成了犯罪事实。第二个方面是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青少年通过学习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就是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青少年个体是社会中的一员,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同时需要了解和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但是青少年由于心里不成熟、以及青春期的反叛,不愿意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不学习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和不理了解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不用规则和道德规范去指导自己的行动选择,导致青少年做出了错误的行动选择,从而极容易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第三方面是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其成员就是舞台上的每个演员,他们通过角色的扮演,把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台戏,每个青少年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但是青少年由于自身心理不成熟和生理上发育不完全,又需要经过经历社会化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启蒙的儿童期,发展完善的青年期,要完成的社会角色扮演的复杂性很足,因此,他们往往会有不协调的发展,也会越到各种角色扮演中的矛盾。青少年个体在其父母面前扮演的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里扮演的是一个好学生,但是青少年个体在众多的角色中常常会分不清角色,这就是会令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从而树立了不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在角色的构建上出现偏差,甚至是出现严重的错误。如有的青少年立下长大后要当坏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从青少年本身来看,所看到的其犯罪的本源。 总的来说,从青少年本身的角度来说,心理的不成熟和生理的发育不完全、不去学习主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心悦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 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 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 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 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而费边主 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75

浅谈曹雪芹的男女平等思想

“宝黛恋”与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 ——浅谈曹雪芹的男女平等思想 摘要:人格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用人性的眼光和人本主义的原则来审视男女平等的内涵,主张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在贾宝玉身上有着曹雪芹对两性平权的思考,只有当男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被修正乃至颠覆之时,女性才可能获得全面而彻底的解放。而女性只有自己对自己尊重,平等,男女平等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这也是妇女解放更为深刻的尺度,曹雪芹当之无愧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思想先行者。 主题词:曹雪芹宝黛恋男女平等价值 “宝黛恋”是长篇巨著《红楼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宝黛恋”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红楼梦人物形象中最光辉灿烂的。从表面看,宝黛恋演绎着三个年轻贵族的爱情纠葛,实际上在更深的层次里,它表达了曹雪芹关注女性生命和对男女平等的价值思考。 男女平等有三个层次:权力平等、地位平等和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是指男女在制度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平等是指在现实社会中,男女平等的程度与状况。权力平等和地位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客观标准。它们体现的是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获得的利益与份额,它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维护。而人格平等是指男女在价值和尊严上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主观标准。它追求的,不是“平等”的事实状态,而是“公正”的价值判断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人格平等作为男女平等的主观标准,超越了对权利与地位的关注,用人性的眼光和人本主义的原则来审视男女平等的内涵,关心的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在这个标准下,男女是否平等只取决于“个人认知”即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评价,而这种主观的感觉和评价,是通过主体自我人格的深刻觉醒与觉悟来实现。“宝黛恋”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一、人格平等的民主观念是宝黛恋的价值核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贾宝玉是一个古今未有的形象。他的特别就在于,他一反传统社会对男性角色定位,是一个“不像个男人”的男人。首先,他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标准。“不爱读书”“不思进取”,最恨“仕途经济”,史湘云劝他走仕途,马上被他出赶“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呢”。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宁国府游园寻找午睡的地方,被秦氏引进一处上房,看到墙上挂着《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谁若劝他走经济之途,他就斥之为“混帐话”,亦

社会学学习之我见

社会学学习之我见 社会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学问。现代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是在近代以来的各种进步思潮的影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严密的逻辑、多角度的思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至今,关于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何种事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概括性的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是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层面都是正确的,因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不仅仅包括整体的结构和体现,更包括了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件,这些是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研究这些将是研究社会学的基础所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经济学,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社会学也有这两个层次的维度之分。当然,在研究社会学的时候,要以社会整体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现象和规律。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只有以一种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应对措施,而这也是社会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认为得到的收获首先是思维层面的丰富和拓展,然后是相关方面的知识的增加。学习社会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些浅薄但却正确的结论,比如通过北京爱情故事这样一部现实的电视剧,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现在社会中北漂的艰难以及各种矛盾,如仇富心理、住房矛盾等。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经常是依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来认识这个世界,而通过系统的学习社会学,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使我们跳出个人情境的局限性,用一个理性人的思维将事情放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来加以思考。其次,通过学习社会学,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社会方面的种种知识,我认识到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的思维和著作,了解到社会学有历史社会学派、社会统计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等各家流派。总之,通过社会学的系统学习,让我在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性思考问题,在我学习法学各门功课的时候也有诸多帮助和启发。

男女平等`共建和谐'演讲比赛的通知

珠海市妇女联合会Array珠海市大学园区工作委员会 珠妇字…2007?10号 关于举办高校大学生“男女平等、共建和谐” 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高校: 为了广泛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学生励志求知、文明生活、健康成长的情怀,增强广大学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7周年之际,珠海市妇联与珠海市大学园区工作委员会决定联合举办以“男女平等,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大学生演讲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要求,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二、比赛报名方法、时间和地点 比赛报名:各高校分别选送2名选手参赛,演讲稿的撰写由各自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由高校自行组织。请各高校于3月20日5:30前将填写好的报名表交珠海市妇联妇儿工委办(电话:2258002,2125628;传真:2258119;联系人:叶芹华、周咏东)。 比赛时间:3月24日(星期六)上午9:00 比赛地点:珠海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楼培训楼多功能厅 比赛内容要求:选手以“男女平等,共建和谐”为主题,自定题目准备演讲稿等内容。 比赛要求: 1、参赛者一律脱稿并用普通话演讲,主题鲜明,语言流畅,感情充沛,表达完整。 2、现场演讲分准备部分和即兴部分,准备部分时间控制在5—6分钟,即兴演讲在题目现场抽签决定,演讲时间为3分钟。 3、各高校分别组织40人参加,要求专人领队,有各校的标志、口号等,以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三、评选标准及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置个人奖和组织奖。个人奖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8名,并根据比赛情况设置“最佳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妇女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化思想认识,夯实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社会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论一旦被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推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⒈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党历来重视妇女工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重要论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帮助和鼓励她们不断前进,因为她们是党的干部最大来源之一”。江泽民同志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明确指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妇女九大会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地位 。 程中,必须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结合起来,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妇女工作的各项具体行动中,努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 二、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现实问题。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带战略性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我们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 ⒈进一步加大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她们中蕴含着极大的创造力。××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县。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人口万,占总人口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她们的整体素质仍然普遍偏低,相当部分的妇女不同程度地在思想观念、身心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男性比较,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开发妇女人力资源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坚决废除职业准入限制,为妇女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努力把巨大的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同时,要帮助广大妇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妇女人才能力和作用。要通过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富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妇女人才大军。 ⒉积极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妇女广泛深入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和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妇女的发展问题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因此,我们在全面提高妇女综合素质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支持她们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上。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重视妇女的优势和作用,坚决防止就业上的性别歧视,帮助她们找到适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奋努力的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在政治文明方面,认真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群众的各项权利,调动她们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大力推进妇女参政工作,提高她们的参政水平;在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 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 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 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读后感2000字

我们与陌生人之间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读后感2000字 “陌生人不仅仅是一个不熟悉的人,而是指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的任何人,我们对他根本不了解,或是不知道。”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这样告诉我们。 首先,陌生人是很不经意就闯进我们的生活的,他们是不速之客,不请自来。这个,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体会得到。他们就处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他们作为我们生活的背景,与我们共处一地,也许天天都见面,就像你每天搭公交车经过的路上,那些数不清的行人,那些街道两边的商铺主人,那些在公交车上的乘客。我们经常与他们相遇,但却不是我们刻求,对于我们而言,他们就是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就是与我们几乎没有交流的陌生人。。这样,只要你不闯进来,我就感觉安全。若即若离,有一种距离感,既不被侵犯,又不被抛弃,这就是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取舍矛盾。 这种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互取的,不但表现在我们和陌生人之间的取舍关系,更表现在陌生的对立面的位置是否站对了。因为我们人类社会总以各种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去评判事物,不符合这些规定的,就是错的,就会给人一种不和谐感,使人排斥。就比如对于纯粹的物体,一双牛皮鞋很好看,很高贵,但是你把它放在餐桌上,放在垃圾堆旁,就会显得很肮脏。你只有把它放在精美的橱窗里,穿在干净的脚上,它才能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为它站对了地方。 物体是这样,人们之间也是这样。认定一个人是不是陌生人,是不是陌生团体,我们往往有很多身份的区别,用来界定我们与非我们,也就是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不同。这种界定,是为了给一个群体内的人们提供某种热心的保护,并吸引同类人集聚一起。群体与群体之间,也是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一个界限,属于群体内的人,就不是陌生人,反之则是,会遭受这个群体的排斥。就比如一个个协会,只要你不具备入会的资格,这个协会就怎样都会拒绝你的加入,你被他们排斥在外。对于他们而言,你就是毫无相关的,你的出现和加入只会让他们感觉不适,甚至是威胁。 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小团体,往往有能力杜绝外来事物的入侵,以及内部人员的反叛,从而保持这个团体的相对独立的性质,保持自身与外在的陌生关系,保持他们与陌生人之间的取舍关系。然而,对于一个大集体,面对大规模的新来者的报到,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排斥的。就比如每个城市会有每个城市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相对固有的生活模式,我们会因为大量新来者的移民而感到紧张。因为大规模的移民,往往就是一种新文化、新的生活模式的植入。这样会破坏我们固定的生活模式。 这种新来者,就是陌生人。而他们所带来的,就是陌生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就比如我们过历史上多次移民,就比如元朝初期,大量内地人迁往边疆,边疆居民迁往内地,由“汉人”取代了“契丹人”、“女真人”。这就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在强势的陌生人面前显得措手不及。而我们,往往不愿意改变自身固有的模式,去接受一个陌生人带来的东西的。特别是一些有着原始传统的民族,他们是不可能放弃他们的信仰,加入所谓的文明植入,必然会与他们的原信仰发生冲突,为此有可能会给对立的双方带来激烈的战争和悲惨的下场。清朝时清兵入关,宁杀头不蓄辫子的惨烈史实就是这样。 因此,从种种方面可以得到思考,我们与陌生人之间,是扯不断的一种关系。各自有着各自防护域,不管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都是一样。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 ·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 ·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 ·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衡。 ·巨型城市区域: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的城镇聚集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城市中心周围,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域,再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联结起来。 ·就业: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非正规部门:一种组织形式,即一批“有工作的穷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政府承认、保护和管理。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以及独立个体劳动者等。·贫困的循环:现时的贫困将带来健康恶化、失业、不良居住环境等恶劣状况,导致贫困者未来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贫困会孕育贫困,不但会在社会个体身上发生积累循环,而且会通过家庭、文化、制度和空间等更为广泛的途径实现自我延续,从而形成贫困的循环。

关于小说社会学研究的构想与思考

2005年3月J .o f Xuzhou N or m a lU n.i (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M ar .,2005 [收稿日期]2004-04-30 [作者简介]周成平(1956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学博士。 关于小说社会学研究的构想与思考 周成平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关键词] 小说社会学;研究范畴;构想与思考 [摘 要] 小说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小说的作者、读者、体式、出版、生存环境、社会功能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小说的社会功能与特征,帮助小说家进一步搞好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 K 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5)02-0046-05 研究小说社会学应注意一些共性的问题,尤其是联系我国20世纪小说创作发展的实际状况, 同时也参照20世纪外国小说创作发展的一些情形来对小说社会学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由此来探讨小说社会学方面一些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问题。美国现代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 一部作品的成功、生存和再度流传的变化情况,或有关一个作家的名望和声誉的变化情况,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有一部分也属于文学的 历史现象 。 [1](P100) 而小说社会学研究正是承担着对这种 社会现象 和 历史现象 进行系统考察进而探讨其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任务。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关于小说的作者研究 关于小说作者的研究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 题,如小说家为什么而写作,小说家的创作条件,小说作者的类型等等。而从小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小说家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小说家在占有社会生活的材料方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则是很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面对小说家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小说家十分擅长于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而也有些小说家却能够出色地表现自己并不熟悉的某些内容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应当怎样来认识作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应该说,小说创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艺术劳动,小说艺术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天地。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白日梦,其言辞的确不免偏激,人们很难完全认同,但他毕竟陈述了一个真理: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现象像梦一样,是很难作出准确把握和解释的。尽管小说创作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小说作品也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从小说家如何选取题材、表现生活的角度考察,大致上可将小说创作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小说家写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另一类是小说家写自己并不怎么熟悉的生活。 一般来说,说到小说家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我们大家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为多少年来,古今中外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此作过无数的阐述和论证。从创作实践上来看,许多小说家通过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这样的创作类型也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仅仅只存在这样的情形,那么事情也就简单了。问题在于,小说创作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这就是有一些小说家特别擅长于写自己不怎么熟悉的社会生活,写自己没有经历过、甚至是不可能经历过的社会生活。例如,苏童所写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妻妾成群》等作品,它们所表现的生活几乎都是作者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当然,也是他不可能经历过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作者并不熟悉的生活;周梅森的 徐州煤矿系列小说 、 国民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