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浅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浅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浅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浅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敬雅春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幼儿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将对其一生起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关心、接纳、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耐心倾听、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使他们成为有自信、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一、科学研究,把握幼儿发展的差异性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幼儿教育的理念追求。在幼儿园,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究竟怎样看待儿童,具体应该怎样做,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工作中却困扰和影响着成人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科学内涵这一原则只停留在观念上,而不能真正做到,主要就是因为没能准确把握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所在。

今天,丰富的脑科学、心理学等的科学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了新的理解。个体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过去我们至多把个别差异性理解为孩子之间智力的高低和发展的快慢上,仅以此作为依据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进行分层指导,追求的仅仅是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上的发展差异性。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因而,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个体差异。幼儿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和原有经验差异。

正因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所以形成了幼儿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它说明每个幼儿都在按照自己的生长轨迹发展着。这是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加以概括的。研究并尊重和理解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发展的教育,是每个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我们应能够鉴别幼儿的这些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幼儿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地研究,准确评价和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为因材施教的可行性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集体教学是难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孩子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面向了一部分幼儿,而被忽略了的一部分幼儿成为了教学的“背景”,这是一种教学上的“隐性浪费”。

目前我们所能做到最好的方法是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教师在此过程中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表现,使活动过程成为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是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1、效地开展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然而有些区角活动规范过于严格,隐性地控制幼儿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幼儿的自由度是极其有限的。具体表现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极其有限;活动方法和内容被控制;目标导向刻板化;观察和评价注重结果。

要想真正做到有效地开展区角活动,必须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里的选择意味着环境必须丰富,环境过于单调何谈选择的自由性,这里的自由意味着尊重孩子意愿,只有自主的才是符合个体需要的。根据个体需要选择环境,以个体特有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保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多地着力于可选择性的环境创设,重视孩子对自己发展的能动作用。因为只要不带有强迫性,一般来说,孩子总是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来作用于环境的,他可以吸纳它,也可以排拒它,更可以不按你所期望的方向作用它,最终满足的是幼儿自己发展的需要。

2、开展有价值的集体教学活动

我们在有效地开展区角活动的同时,并不是完全否定集体教学形式。集体教学活动在解决一些共同性问题的效率上、对于某些教育资源的分享利用上有它特殊的价值。因而,我们并不排斥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只是指出,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是否保证每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就要看我们是否组织了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是否满足了每个幼儿不同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孩子个性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把单一的集体教学,变为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包括社会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教学。对环境的创设也从单纯的美化到综合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确实能促进孩子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和教学,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

三、尊重差异,欣赏幼儿个性化发展

对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不仅应全面了解,而且还要持一种欣赏的态度。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习惯于在不同的孩子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其结果不可能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好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存在看孩子“聪明”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要分析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和如何聪明。每个儿童都有权利按照他自己固有的天性和禀赋展现自己、发展自己。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赏识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每一个儿童,以发现、赞扬孩子的优势为切点,不断帮助幼儿发展优势,弥补短缺,运用正向迁移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潜能与个性。

综上所述,幼儿作为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独立的人,幼儿园教育应在其成长过程中以最适合幼儿个性发展为原则实施个性化教学。良好的个性发展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及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对幼儿教育的总要求,老师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必须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面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不同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有效教育策略研究(DHB03031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A315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文献综述: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教育学院 2010级心理学五班21号 学号:020045 宋洋 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 前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期,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 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这话虽说有些绝对,但其中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说幼儿从三岁到六岁就要加强其个性品质的培养。从三岁以后,幼儿产生了自我意识,逆反心理、好强、好表现、图赞扬等个性特征不断反映出来,在人与人交往中,模仿、暗示、顺从、竞争等行为特征相继产生。 近年来,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成人个性结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的今天,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仍显得比较薄弱。尽管西方研究者针对西方幼儿的个性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由于人的个性受文化影响较大,要准确的反映中国幼儿的个性结构,简单照搬或移植西方的个性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加之西方的幼儿个性结构研究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因此,要系统研究中国幼儿的个性结构,建立中国幼儿个性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个性测量工具,就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完全中国化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个性发展自我控制情绪行为能力家园合作 在美国,《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评价标准》中家园合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方面,在日本,家园共育早已列为幼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在我们国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 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同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幼儿的神经纤维髓鞘化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幼儿的自控力差还同其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如果周围成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自我控制力是儿童意志发展的基础,坚强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备条件。自我控制力特别差的儿童则过于任性、冲动,会影响人际关

幼儿园幼儿个性教育的培养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园幼儿个性教育的培养 幼儿园幼儿个性教育的培养幼儿个性是指幼儿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幼儿区别于其他幼儿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幼儿的良好个性具体表现在主动.独立.合作.自信.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大胆表现等方面。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造的前提是独特的个性,有了个性才有思维的发散,才有创造火花的闪耀。 而在我们有些幼儿园幼儿教学中则存在着过于强调幼儿的共性.强调整齐划一的弊端,对幼儿个性的漠视,使得创造成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下的一句空话。 如果一个从小就缺乏个性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去创新呢?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唯一的童年给孩子,始终关注童年的三性,即童心童趣和同权。 这其中的个性培养就是尊重同权的体现。 我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作法: 1.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决定 1 / 10

着它加入家庭之外的世界的特点,通常溺爱型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常常是培养利己型孩子的床。 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谦让克己美德的源泉,因此必须重视密切与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家庭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尽量消除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以达成良好个性培养的一致性。 为了培训家长,我园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还让有些家长亲自上台现场说教,让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我们教育的延续性,又例如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享有父母充分的爱,也让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 2. 通过各种活动区活动,培养幼儿个性在我们幼儿园中,各种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比较充足的,引用园长的话只要孩子需要的,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 在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幼儿的个性倾向,有的幼儿好动,性格开朗;有的则好静沉稳,不苟言笑。 我班就有一位男孩子,看上去老老实实,从不多说话,每次自由活动时间,他都最先选择积木区,悄悄地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不动一下,自我欣赏着他的杰作,有时还伴着自言自语,这样下去他就形成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与个性特点 (一)个性概念 1、个性与个性特点 个性:(个性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条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体现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 (二)个性特点(3个) 1、整体性和稳定性 个性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一种心理组织。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完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的行为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不可改变,但改变难度大速度慢,气质和性格尤其如此。 2、独特性和倾向性 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但个性只有融入在共性之中,并在共性中得到发展(锻炼共性,克服个性)。倾向性就是对事物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想什么或不想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个性倾向性指导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人们是通过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来评价和判断其个性的优劣的, 3、性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组合 先天素质(个体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环境(个体的社会属性)是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其中先天素质是物质基础,是可能性条件;后天环境是现实性条件,它对性格起决定性作用。 (三)个性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价值观的)它决定着个性的发展方向,是个性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的表明了人的心理个别差异。(四)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形成区别于其他人的综合性心理特征,这就是个性。 1、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和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所有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是初步形成性格的基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初始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社会文化时刻都约束个体的言行,塑造着适应文化要求的个体个性。 (五)幼儿个性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学前儿童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一般作为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它的标志是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具体表现: ①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0104班34号金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关于这个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等等。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中:(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住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有儿童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2)“父母或家庭里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施行教育和影响”(3)“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只有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等。 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沈甜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1期 【摘要】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以及当前社会主流对教育的需求,传统教育发展以及 慢慢开始退化,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家长备受重视的阶段,幼儿期是孩子起步的开始,是决定性格的开端,然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缺乏自信心、性格孤立、暴躁等问题,将会 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和学习,为了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对此应该重视孩子 的心理教育,重视幼儿期的个性发展,建立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个性发展重要性 幼儿园的教育是当前家长在选择入园的主要目标,也是孩子教育的开端,就当前的社会形 势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开始,幼儿的个性发展是当前家长和学校 重视的教育之一,往往现在学前教育的弊端是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然而智力教育 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及社会认知能力,为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着手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 实施,全面的实施和推广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 1.教育与人、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国家针对教育的发展是跟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推动的,很大一部分发展是需要根据当前国 家针对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学前教育也是一样,社会需求的发展 很难再去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另外很多家庭针对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和教育上都比较关注, 家庭、社会及其现代教育也在逐步迈入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例如,很多家庭在幼儿时 期阻碍孩子的好奇心,生怕碰到摔倒,而是建立一个温暖的襁褓中成长;很多普通家庭选择阻 碍孩子的想象力,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成长,1-3岁是孩子在不断探索中寻找乐趣、开始探索 自己世界中的各个领域,往往一些问题对学前教育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对此 幼儿教育的发展家庭关系、父母关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孩子走进学习的开端,作为家长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与时俱进,促使教育的正确发展。 2.学前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1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针对儿童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在自我发展阶段主要分三个阶段:1岁是语言发展的开端,在认知能力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岁是学前教育的开始,这个阶段是幼儿智力发育的前兆,在认知和能力方面都有差距,3岁是手动能力和语言敏感期的关键时期,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后期的培育才能建立出最有效的教育, 就目前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规划来看,很多幼儿园针对在校幼儿教育课题,一般采取互动模式和 游戏模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动孩子的积极性,很多幼儿园通过画报和主题活动让孩子了 解节日及季节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性格成长,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 有良好的自信心还可以积极带动孩子的观察能力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加健康。 2.2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浅谈幼儿孤僻的分析与思考

在人们的常识里,似乎孤独与幼儿无缘,其实不然,儿童也会患孤独症。孤独症是以同外界接触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孤独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从表面看上去老实、听话、不惹是生非,也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甚至赞赏。但是,他们内心却是多疑、敏感、任性、畏首畏尾、懦弱的。 幼儿时期的孤独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障碍,教师要为这些幼儿营造轻松的环境,培养他们交往的能力,帮助孤僻的幼儿走向阳光。 【关键词】: 害怕;孤僻 ;给予 ;爱心 ;交往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孩子:整天喜欢一个人独坐,不爱说话,不爱活动,也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对教师和同伴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幼儿性格不健全,必将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如何关爱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恢复活泼烂漫的天性,值得幼儿教师关注。 为了使孩子克服孤僻性格,首先要分析造成孩子孤僻的原因: 害怕心理。由于害怕别人,孩子就会保持孤独状态,逃避社会。孩子可能和别人的孩子相互接触过,结果却产生了消极影响和精神上的痛苦。如挨了打,玩具被别人抢去了等,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刺激,变得十分敏感,于是极力躲避他人。孩子的结论是:同别人在一起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痛快、舒适。受到过嘲弄、欺负而感到困窘的孩子往往过分敏感,不信任他人。 社会能力低。有些孩子不会与别人一起交往,社会交往常识和技能缺乏。孩子不知道见人打招呼,说请求、感谢、致歉的话,不知道轮流、分享、秩序、奖惩这些基本规则。不知何时给予、接受,结果也没有学会交朋友和保持朋友的方法,也不能顺利融于社会,只好使自己变得孤独了。 父母对其孩子的拒绝。一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伙伴要求过高,例如,比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允许上门等等。这就会暗示孩子的朋友的好坏,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的朋友减少,孩子交往的机会减少,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不良的家庭氛围。有的家庭父母经常吵架、分居甚至导致离婚,使孩子不能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有的家长不控制自己,脾气暴躁,经常粗暴地埋怨、唠叨、训斥、打骂或不理不睬、故意疏远孩子;有的家长怕孩子磕着碰着、怕被人欺负,怕闯祸,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隔断了幼儿与同伴的正常交往.诸如此类,天长日久,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对生活失掉信心,情绪沮丧,性格孤僻,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偏移,从而产生自闭症. 分析出了造成孩子孤僻的诸多原因之后,紧接着就是要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孤僻走向阳光。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纲要》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启蒙者,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家长和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应该是和善,亲切的,使孩子得到爱的温暖,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孤独的孩子多半胆子小,性情比较懦弱,家长总是以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刺激他们,这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矫正他们孤独的性格,幼儿孤僻的性格也就这样在家中形成了。因此,为了帮助孩子走出“自我”,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正面诱导为主,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家园携手:一是让家长认识到孤僻、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重视;二是与家长共探育儿经验,改变不科学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三是要求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支持他们与人交往,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让孩子形成“合群”的心理。 第二,帮助提高,指导孩子交往,并给予其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利.孩子愿意和同伴一起玩,但又常常不会与同伴玩,孩子在玩耍中会与同伴发生矛盾和争吵,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交往的技能,懂得在交往中要尊重别人,要和同伴一起分享,合作.要遵守集体规则,要感知,理解

智力游戏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语言游戏在幼儿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八十八医院幼儿园冯静 语言游戏作为智力游戏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教实践中,我们针对大中小班幼儿个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语言游戏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智力游戏活动,实现了以游戏培养兴趣、以游戏促进个性发展的目的。 一、培养倾听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曾说: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也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只有会听才会更快地进步。我们着眼于培养幼儿倾听能力,除发展其先天听力外,重点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做到听课集中、听得明白,对所听内容迅速地正确地反映并予以创造发挥,由于幼儿心智模式等自然差异,其创造和发挥也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激发。 (一)提高幼儿游戏活动中“听”的专注度。为了培养幼儿的听觉注意,设立了“表演区”,让幼儿听儿歌、故事以及歌曲,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针对小班幼儿说话不够清晰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他们辨清发音,如“购物”的游戏,由老师扮售货员,幼儿扮顾客。“商厦”里有玩具狮子、柿子、兔子、裤子、枣子、栗子、梨等各种各样

的商品。“购物”前,老师准确示范,让幼儿认真倾听,要求发音准确。“购物”时,只有发音准确的人才能买到东西。在这种愉快的游戏情景中,不仅使幼儿有意识地认真倾听,使他们自觉咬准了每个音,而且通过购物活动,培养幼儿的胆量,在具体购物过程中,每个孩子们的表现也有不同,对那些胆小的重点引导,增强其融入集体、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在语言活动中,要求幼儿倾听老师的讲解。对于听力较差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问和讲解时,以眼神和手势等手段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使他们能听清、听懂。提问后,让他们优先答问并给予鼓励,提高其自信心,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刚入园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老师和小朋友的沟通。对此,从培养倾听能力出发,帮助他们在与其他幼儿和老师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以及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表达,从而把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比较准确及时地表达出来,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总之,个性发展与表现、创造密不可分,因此小班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行为十分重要,必须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立起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去感知、探索、发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才会

浅析如何进行幼儿个性发展

浅析如何进行幼儿个性发展-教师教育论文 浅析如何进行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几个方面。为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要做到幼儿个性发展关键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先有创新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个性的教学活动。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的。首先应让幼儿做到“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其次教师还应做到“四多四少”,多鼓励、少批评,多交流、少冷淡,多观察、少教条,多用新眼光、少用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营造出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张扬个性的温床。 一、“三敢”要全面贯彻到教学工作中 幼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要让幼儿成为主体,就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至上,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幼儿能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现个性。 1.敢想。就是让幼儿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都会溺爱,为了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家长对幼儿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接受教育也一样,教师总是害怕幼儿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和教师就会对幼儿说了太多的不许、不该、不能等。幼儿听到了太多的拒绝,阻碍了他们的想法。本来一些稍微动作大点的运动或者游戏,比如攀爬等,幼儿可以从中体会到勇敢的快乐,但由于听到太多的拒绝,在幼儿的思维中就会形成

这些事情不能做,有种惧怕做事情的心理。 2.敢说。是要让幼儿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为幼儿创设“说话”的平台,激发他们在公共场合敢于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让幼儿敢于说话。我们应该鼓励幼儿敢说的行为,对于敢说的幼儿应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幼儿做到大胆的表达,只有他们敢说,才能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其个性。 3.敢做。就是要让幼儿敢于展现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幼儿的想法很难琢磨,我们需要观察、分析、理解与接受,不能因为成人的主观看法,而打消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幼儿是教学的主题,是形成个性的内因,是决定因素,但教师和家长的外因条件也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引导者,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幼儿个性的发展服务,教师也要做到“四多四少”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个性。 二、教师全力做到“四多四少”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幼儿发展个性。把100个幼儿教育成一个样子,肯定教学是失败的,把100个幼儿教育成100个样子,才是教学工作的最终归宿。 1.多鼓励、少批评。幼儿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或者看不惯的,那是因为我们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应从幼儿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应该对幼儿的行为和做法多宽容多鼓励。中国幼儿与外国幼儿的个性张扬对比,中国幼儿个性明显不如外国幼儿有个性。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幼儿缺少个性培养,这种现象和成人不鼓励幼儿发展个性有关系的。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更多的批评和不理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学期考核论文)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摘要】: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性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本文

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

浅谈学前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浅谈学前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摘要】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尽相同的性格、爱好与习惯,这便需要幼儿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大家都在适合自己现状的教育方式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个性发展;教学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在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学习意识、认知观念、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促使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发展观与人生价值观。 二、在学前教育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对策 1.改变教育理念,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从襁褓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试着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指导大家掌握正确的社会认知方式便成为目前幼师的重要任务。 2.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个性魅力成长发散 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皆不相同,所热衷和追求的事物也不尽相同。当代幼儿多数存在性格过于内敛或过于活泼的问题,且该问题在学前阶段最为严重,他们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电子设备中沉迷娱乐游戏。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按照幼儿的性格特征分别实施对应的教育方式,如对性格较为内敛的孩子进行自

信与勇敢教育,尝试以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而对于性格过于活泼的孩子则可以巧妙运用他们这一特性,让他们在带动内向孩子产生学习活动积极性的同时学习对方身上沉稳的特征。幼师需要在解决该问题的同时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才能,以达到提高个性魅力的目的。 3.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人格与情绪的控制 学前时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一个阶段,幼儿需要通过幼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来建立起良好的成长心态。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幼儿内心的认知变化,逐渐使他们的成长观念从零散组织到完整,并将其中偏差的思想内容加以矫正,从而为其健康人格和良性情绪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师及家长应在这个阶段要认真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通过切实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以促使其在得到个性发展的同时绽放别样风采。

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法教学的深远意义游戏有助于孩子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健康积极的游戏内容,加上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科学的情境,因势利导,能够促使一些传统的教学难题得以解决,比如,孩子们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很弱等特点,教师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到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则能够使孩子们的精神昂扬,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游戏有利于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开展 幼儿学生年龄段偏小,他们对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整的认知,甚至对幼儿教育课程理解起来也会十分吃力。这个时候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融入到游戏中去,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让幼儿较为轻松的掌握课程知识。例如,在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中,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又能培养幼儿的勇敢、机智、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将课程融入到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获得知识。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才是完善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打破之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 二.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们难发现,游戏活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孩子们毫无顾忌额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在好奇心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探索游戏中的趣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参与其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可以根据幼儿这一阶段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游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促进幼儿学生的身体发展,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最新版】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进行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有较高文化知识及修养的家长比较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特点,去挖掘孩子潜在能力。其次,家长的职业对幼儿个性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反映出知识分子的家长懂得一些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较正确、恰当地培养孩子的个性。 (二)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现代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博学多才,有一技之长。但孩子不一定按照家长的愿望去发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让孩子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并不强烈。他们比较尊重幼儿,觉得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选择;而另一些家长由于文化层次较低,他们有一种补偿心理,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

上,希望孩子将来能按家长的设想道路发展,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三)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家庭教养行为 在活动中,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较明智,不主张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较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方法,能尊重幼儿兴趣,尽量满足幼儿好动的愿望;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则倾向于以物质奖励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忽视父母的榜样作用,有抑制孩子兴趣的倾向。他们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 二、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1.好奇好问,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他们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都会提出问题。 2.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儿童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从兴趣出发,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3.活泼好动,喜爱与学习有关的游戏。但另一方面又保

谈谈如何理解幼儿教育中的“发展问题”

多年来,幼教领域中屡屡有人提出“发展适应性”的教育问题。对“发展适应性”的理解一般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年龄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前者的假定是:人的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发展是按照连续性的阶段进行着的,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假定是:存在着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以此为基点,以“发展”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一般突出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儿童的兴趣; (2)相信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参与活动的构想、计划、实施、评价等等; (3)尊重儿童的生命整体性,关注儿童全人格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智力过程;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社会道德成果与智力成果同等重要; (4)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 总之,这种课程关注儿童内部的冲动、要求,以适应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解决。认为以此能形成儿童自发的、积极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可以肯定的是,儿童的发展,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以环境为媒介的儿童自身的创造。儿童主动积极地选取对于他们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学习的对象,并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乃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儿童的自发的、积极的、有目的意识的创造性的活动,便没有教育,也没有发展。因此,为使儿童的活动能够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展开,就得充分地考虑他们的要求、兴趣、爱好,他们的情绪倾向和能力。换言之,适应儿童的要求、兴趣、爱好、能力和情绪倾向来选择并确定学习题材,就是幼儿课程编制的重要标准。 然而,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二点: 一是不要误以为凡是儿童所感兴趣的事物,所要求的,都原封不动地让他们学习。 因为:(1)儿童所要求、感兴趣的事物并非一切都有教育意义,就是说, 它们未必都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目前,大多儿童感兴趣的电子宠物,就未必能培养儿童的爱心,反而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2)所谓发展, 不是单纯的变化,它总是朝向比眼前更好、更正确、更美好的状态提高的运动,即意味着价值向上的运动。这种价值向上,唯有借助我们的思维与行动逐渐地接近合乎科学的、逻辑的判断或是伦理规范、审美规范的规范化、法则化的运动 ,才有可能。因为,为了实现这种价值向上的合乎目的的运动发展,就得使儿童逐渐掌握各门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所固有的方法,儿童才能一步步地合乎规范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所以, 为着合乎目的而不是盲目地、无轨地使儿童得到发展,就得组织一步步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学习活动。 当然,为了让儿童能展开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并且期望得到学习的效果,教学的题材必须从儿童当前的生活与经验出发,即必须结合儿童既有的需要、兴趣、唤起儿童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那么,我们怎样来发展、确定教学的题材,以便使学生一步步地掌握同他们的既有兴趣、爱好合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呢? 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儿童的兴趣从哪里来。杜威的“交互作用原理”认为:人的要求、兴趣、爱好及人的活动与经验不是单纯地源于个体内部、仅仅是个体内部进行的过程,它同时又受到外部的影响,是在外界的刺激与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并进行的,在这里,既不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又面向儿童的未来发展,控制并指引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是完全可能的。就是说,教师应当展望未来的教育目标,引导儿童的要求、兴趣、爱好,并加以改造,然后结合这一经过改造的儿童的要求、兴趣、学好,提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又一个的基础学习的题材,引导儿童去解决。这样,就可以编制出能够一步步地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知识、能力的课程了。 二是不要误以为发展是先行于教育的,并同教育无关,教育必须自己追随儿童内部产生的心智的年龄成熟过程。 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形成过程的意义,人的形成过程便成了源于儿童内部的各种成熟而展开的单纯练习过程,基结果导致了学习的低落。 人的各种心智的发展不单是内部的成熟,而是借助各种活动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

浅谈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2.26

浅谈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基本的教育,幼儿的成长主要决定于家庭教育的好坏,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至关重要,笔者首先从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而从六方面提出对父母家庭教育观念建议即:改变“大包大揽”、转变“重智轻德”、教育方式协调统一、引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父母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希望本研究能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发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花蕾,是未来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幼儿的教育不容忽视,家庭教育直接决定幼儿的未来发展。所谓家庭教育通常指父母等其他年长亲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教育,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在家庭的培养下,幼儿才一步步接触社会。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家庭教育的启蒙和引导。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关系到幼儿的思想认识形成、成长发展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起到决定作用。至于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多大,笔者简析如下: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观念类型 1.积极乐观型 大多数父母属于这种积极乐观型,在家庭教育中能树立明确的目标,能够有责任的积极热情的关爱孩子,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正面引导、温柔教育的导师作用。同时又能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起到玩伴和朋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父母非常重视幼儿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尤其关注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并对其寄予很高期望。这些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声音,亲子关系平等、和谐。 2.自我矛盾型 父母在教育上满怀希望,手段和方式不统一。他们肯定遗传、环境的作用,把智力培养放在第一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孩子精选兴趣班、特长班,亦或采取“诱导”、“讨好”等方式,强迫孩子学习技能知识。在这种类型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不知所措,出现盲从、情绪不稳定和两面讨好的现象。 3.顺其自然型 教育孩子动机不强烈、态度不积极,过度放任孩子,批评教育较少,过分强调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不重视教育的引导作用,忽视孩子智力、道德和社会性发展,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观念常常导致孩子养成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的生活作风。 (二)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 首先,积极乐观型教育观念会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自我意识强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有爱心,喜欢帮助他人,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竞争意识强烈,对一些事物非常好奇,能积极主动地探索。 其次,自我矛盾型教育观念会使幼儿自尊心、自信心不足,坚持性和自主能力较差,与人交往时常退缩,缺乏合理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些幼儿性格矛盾,存在两面性:情绪不稳定,有时乖顺,有时暴躁;任性、放肆、爱发脾气和无理取闹。 最后,顺其自然型教育理念会使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一般,探索性不强,较少考虑他人感受,情绪不太稳定,性格较内向、孤僻。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交往欲望不强烈,态度较冷漠,不太关心他人的言行举止。在解决问题时,不大喜欢听取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