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二(三)人文精神公民精神(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二(三)人文精神公民精神(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二(三)人文精神公民精神(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二(三)人文精神公民精神(含解析)

三、人文精神·公民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4.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美国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中国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2015·菏泽校际联考)“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政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创立最早的比例代表制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2.(2015·桂林名校调研)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B.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3.(2015·承德联考)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4.(2015·阳泉适应练)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

5.(2015·黄冈检测)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65届高三历史课程组 寄语:试题千万套,方法千万种,基础是根本,心理是关键,技巧是捷径,发挥是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祝同学们2018年高考取得佳绩! (一)心理是关键,准备要充分 一、考试过程中心态的调整 ①树立自信心,给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②克服临考前夕“这里还模糊、那里未掌握”的心理障碍,事实上临近高考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③要走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模拟考试受挫不等于高考失败! ④即使出现“知识空白”现象,保持镇静,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整体把握,早定作战方案,对全卷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 三、答题顺序安排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 四、时间分配 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选择题,每题50秒钟,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非选择题,每题用15-20分钟,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数量,一般每条要点2—3分。 (二)技巧是捷径,方法有多种 一、选择题——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 1.最佳选择题: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排序选择题:把历史事实或现象按一定顺序排列,如时间先后等。 【解题方法】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 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

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和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2.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 3.图 1 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 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 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 5.图 2 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 .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B .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 .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 6.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朝代宗室世族庶族待考证 唐玄宗32434 唐宪宗 11923 A.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B.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 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 7.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 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 8.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9.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 .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10.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C.经济作物的扩大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1.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1855 年这一数字是15,793,700 磅, 1860年就达到了40, 000,000 磅。这一变化反映了() A.福州成为东方经贸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中英贸易获得大幅增长D.西方崇尚东方生活方式12.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 .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3.1895 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 生表明 () A .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4.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 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高考历史备考 名师经验谈——考前调整最佳状态,沉着应对人生第一次大考

考前调整最佳状态,沉着应对人生第一次大考 历史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目前在学校任教研组长,在CSSCI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获省优质课一等奖,为多家教辅机构编写教辅资料。本科毕业二十余载,先后在吉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高中和大学都有丰富教学经历,对历史有独到认识。任教高中六年来,年年带毕业班,所指导的学生多人在山东省高考中名列前茅。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尽管每年高考的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但考前各位家长和考生出现各种"症状";考生和家长们又该怎么做才能以最佳状态冲刺高考呢?在备战高考的"战场"上,如果说考生是冲锋陷阵的"士兵",那么家长就是运筹帷幄的"参谋"。 一、考前四大"症状" 症状一:部分同学过于紧张焦虑,在谈到学习时,表情显得不是那么很自信。一位学生介绍,之前,平时觉得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现在有时候面对类似的题目居然不会做了,貌似突然增加了"难度",心里会逐渐紧张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当两三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心里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就开始自责、心虚并产生生理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等现象。 每年高考前,学生普遍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别把它太当回事情。学生对于以前做过的题目,当再次遇到时,或许会因为麻痹大意,或许是人的身心正处于极度疲劳时期而出现的短期空白,或许是身心过度紧张所致。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短时间的,有可能是几秒钟时间,人的意识会立即恢复过来,学生不要太过在意。如果真的出现空白期,要学会自我调整,冷静思考,相信并不是你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暂时没想到罢了。逐步审题,继续做正在做的事情。充分准备,坚定信心。 有些同学临考前精神紧张、记忆模糊、文字表达混乱,皆因缺乏自信所致。而信心十足的同学则神态自若、平心静气,能集中注意力,记忆清晰、反应敏捷、判断正确、再现和运用知识顺利。所以,树立信心显得非常重要。当然,自信心一方面是建立在平时扎实的基本功上,如考前系统的复习和训练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信心的训练。 考试前要通过训练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首先,答题时先易后难、逐步适应;其次,碰到难题先暂放一下,选容易和会做的;再次,掌握快与准的关系。答题时首先要求准,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快,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速度相对慢些,但因为减少复查过程,其实也不慢;在复查时如发现太多的错误,容易导致情绪紧张。 通过各种调整来克服焦虑情绪: (1)睡眠调整。据以往接触过的大量案例来分析,许多临考学生状态不佳是由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志丹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主要优点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2)教师对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理解的透,操作熟练。表现在: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前置,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示点拨比较到位,并注意与现实生活沟通,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使知识得到活化。

4.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5.教师合作意识强,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搞好集体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明显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简单记忆,基础落实的层次低等。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三、目标 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四、采取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 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 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高考历史考前指导精修订

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65届高三历史课程组 寄语:试题千万套,方法千万种,基础是根本,心理是关键,技巧是捷径,发挥是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祝同学们2018年高考取得佳绩! (一)心理是关键,准备要充分 一、考试过程中心态的调整 ①树立自信心,给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②克服临考前夕“这里还模糊、那里未掌握”的心理障碍,事实上临近高考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③要走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模拟考试受挫不等于高考失败! ④即使出现“知识空白”现象,保持镇静,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整体把握,早定作战方案,对全卷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 三、答题顺序安排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 四、时间分配 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选择题,每题50秒钟,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非选择题,每题用15-20分钟,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数量,一般每条要点2—3分。 (二)技巧是捷径,方法有多种 一、选择题——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 1.最佳选择题: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排序选择题:把历史事实或现象按一定顺序排列,如时间先后等。 【解题方法】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5.组合选择题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精选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原因类型选择题

选择题专项训练2 原因、影响类 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2.中国古代,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由此可以看出,郑、宋、齐、秦等姓出现与下面因素相关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确立 C.早期政治制度 D.儒家思想 3.“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 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 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 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 5.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A.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