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常考题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常考题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常考题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常考题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常考题

一、单选题

1. ( 2分 ) 如果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适当地引入一个物种,如澳大利亚引入了欧洲的一种穴兔。将会带来的后果最可能的是()

A. 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 B. 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C.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

衡 D. 绝对没有什么影响

2. ( 2分 )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的层次内容有:()

①物种多样性②种群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基因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①②

④ C. ①③

④ D. ②③④

3. ( 2分 ) 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 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高峰,然后才有可能下降

4. ( 2分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B.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 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才能长期维持稳定

5. ( 2分 ) 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类群及它的细胞类型依次是()

A. 衣藻、真核细胞

B. 蓝藻、真核细胞

C. 水藻、原核细胞

D. 蓝藻、原核细胞

6. ( 2分 ) 导致北极地区的冰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洋污染使生物多样性下

降 B. CO2等气体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 水资源短缺使水体富营养

化 D. 大气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

7. ( 2分 )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重要影响中,不包括( )

A. 永冻土将会融

B. 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C. 农业生产能力下

降 D.

北方干燥地区将会变的湿润

8. ( 2分 ) 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 ①②

B. ①②

③ C. ①②

④ D. ①②③④

9. ( 2分 ) 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酸雨的pH低于

5.6 B . 酸雨会对生物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C.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燃烧后释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D.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植树造林

10. ( 2分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下列不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是( )

A. 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 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 皮肤癌的发病率升高

D. 永冻土融化

11. ( 2分 ) 大力推广无磷洗涤剂,是因为含磷、氮物质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湖泊()

A. 鱼虾全部死亡

B. 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现

象 C. 金属污染 D. 氮氧化物污染

12. ( 2分 ) 下列哪项不是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

A. 砍伐热带雨

B. 燃烧大量的石油产品

C. 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的增加

D. 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展

13. ( 2分 )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 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4. ( 2分 )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减少人均耕地

B. 增加燃料需

求 C. 减弱温室效应 D. 破坏生态环境

15. ( 2分 )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A. 优生

B. 教

育 C. 计划生

育 D. 降低出生率

16. ( 2分 ) 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A. 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 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 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7. ( 2分 ) 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使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并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图表示的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B. 由于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口也会出现“S”型增长,所以我国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措施,但关键是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及宣传活动

D.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要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加以保护

18. ( 2分 ) 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④ C. ①③④

⑤ D. ①②③④⑤

19. ( 2分 )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 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 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 人造含氟致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致冷剂

D.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0. ( 2分 ) 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分析】野兔没有天敌,又加上野兔适应澳大利亚的环境,食物草充足,因此大量繁殖数量剧增,它们毁坏了草原和庄稼,说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须按生态规律办事,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后果

【点评】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能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所学知识的运用。

2.【答案】C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故选C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3.【答案】C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A正确;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降低人口出生率,B正确;

C、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C错误;

D、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5亿左右,然后才有可能下降,D正确.

故选:C.

【分析】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2、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答案】C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解答】A、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所以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种类不断变化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不符合题意;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才能长期维持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解答C选项,关键要理清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5.【答案】D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A、衣藻是真核生物,但不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A不符合题意;

B、蓝藻是原核生物,不是真核生物,B不符合题意;

C、水藻是真核生物且不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C不符合题意;

D、蓝藻是原核生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是蓝藻,几种常见的蓝藻如下图所示:

6.【答案】B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海洋污染使生物多样性下降,但是不会使得北极地区的冰雪加速融化,A不符合题意;

B、CO2等气体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B符合题意;

C、水资源短缺使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不会使得北极地区的冰雪加速融化,C不符合题意;

D、大气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但是不会使得北极地区的冰雪加速融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7.【答案】D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温室效应能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故答案为:D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8.【答案】D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口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所以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制约,不断进行掠夺性开发,比如毁林造田、毁林建房、采伐木材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

虽然水是可再生资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对某一区域,水循环的自然过程限制了该区域的用水量,这就意味着人均用水量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如果要维持生活水准,则需要开采更多的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甚至导致水荒。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

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2%。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4%-10%,出现能源危机。现在能源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了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粪便等都成了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9.【答案】D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A不符合题意;

B、酸雨的危害有: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B不符合题意;

C、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

解而成,C不符合题意;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0.【答案】C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代谢紊乱,农业生产能力下降,A不符合题意;

B、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B不符合题意;

C、臭氧层破坏皮肤癌的发病率升高,C符合题意;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永冻土融化,海平面升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11.【答案】B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当人们用含N、P物质的洗涤剂后,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产生“水华”现象。

12.【答案】C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森林植被的大量砍伐,绿地面积的减少所导致。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所以,植被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转化减少。而初级生产量增加应该是植物的生产能力增强,光合作用更加旺盛,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点评】注意区分四个选项造成的后果。

13.【答案】B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A、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C、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D、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明确我国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掌握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

14.【答案】C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人口增长则粮食需求增加,住房增加等,使得人均耕地减少,A错误;B、人口增加,则能源需求增加,使得化石燃料大量燃烧,B错误;C、人口增加则森林、草原等利用增加,使得植被破坏,增加温室效应,C正确;D、人口增加使得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加剧,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C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故选:C。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掌握。

16.【答案】A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以看出,西部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较差”,所以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改善其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7.【答案】B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加剧了环境污染,A正确;

B、人口的增长不仅仅受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应控制人口数量,防止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些列问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措施,关键是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18.【答案】C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有助于环境保护,①正确;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不利于环境保护,②错误;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有助于环境保护,③正确;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助于保护环境,④正确;

⑤推进生态农业,有助于环境保护,⑤正确.

故选:C.

【分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

19.【答案】A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解: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营造森林绿地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危机,A正确;

故选:A.

【分析】温室效应当可见光和红外线到达地面后,再从地面向大气层反射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顶罩那样阻碍热量的散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温室效应.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农田的精耕细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100年间(1860~1960年)从283ppm上升到320ppm,估计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到 375~400ppm(1ppm=10﹣6).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0.【答案】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解答】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不符合题意;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 符合题意;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不符合题意;

D、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2.科学家用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B.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有0—2h、19.3—21.3h、 38.6—40.6h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19.3—21.3h D.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h 3.下列有关“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现象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 B.根尖的整体呈乳白色,尖端(根冠)略显淡黄 C.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均无核仁 D.向左下方略移动装片,图像向右上方移动 4.种子萌发时,在利用光能之前,不会发生下列哪种现象() A.细胞分化B.细胞分裂 C.细胞呼吸D.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5.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只发生在人的胚胎时期 B.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 C.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是细胞发生分化的过程 6.癌细胞属于恶性分化的细胞,表现为() A.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B.存在大量游离核糖体 C.细胞代谢速率下降D.细胞含水量急剧下降 7.下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必修三生物测试题(前三章)

生物必修三前三章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5.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6.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 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根据下 图分析,正确的是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7.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9.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10.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11.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12、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⑶、200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①、2010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②、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⑷、淡水缺乏。

⑸、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⑵、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第 6 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 1 分共 50 分) 1.进行连续 分裂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 A .从第一次分裂的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的间期为止 B .从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开始到末期为止 C .在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D .在 第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表现在( ) A .产生的子细胞有更大的变异 B .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各不相同 C .使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一致,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 目一致 D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使所有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从而保 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3.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 ) A .细胞数量增多 B .细胞形态、结构相同 C .细胞的生理功能上相似 D .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在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器是 ( )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B .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C .中心体和核糖体 D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 和 DNA 分子数为 1∶1的时期是 ( ) A .间期和前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前期和中期 D .后期和末期 6.适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 ) A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 .人的口腔上皮 C .蛙的红细胞 D .马蛔虫受精卵 7.对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它们的主要区别发生在 ( ) A .前期和末期 B .间期和中期 C .前期和间期 D .间期和末期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有丝分裂中期特点的是 ( ) A .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B .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 目清晰 C .每个染色体着丝点的两端都有纺锤丝牵引着 D .形成细胞板 9.下图为某学生所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简图,其中不正 确的是 ( ) 该细胞正在进行 ( ) A .减数分裂 B C .无丝分裂 D 1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操作步骤是( ) A .漂洗—解离—染色—制 片10.下图表示的是进行分裂的细胞内 DNA 含量的变化,由图知, .有丝分裂 .以上均不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之细胞生活的环境 基础训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多细胞生物的体液包括 (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体内的全部液体 B .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 .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 D .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4.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 A .组织液、血浆 B .血浆、淋巴 C .血浆、组织液 D .血液、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 .淋巴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7.请完成下列有关体液的概念图: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8.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 .CO 2、血红蛋白、H +、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 2O C .Na +、O 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Ca 2+、载体、氨基酸 9.下列关于血浆中水的来源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 .淋巴、组织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0.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 A .HCO 3- B .HPO 42- C .K +和Ca 2+ D .Na +和C1— 1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生产的发展,由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可造成新环境容量比原来环境容量小。 答案:B 2.环境检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 A.二氧化碳含量 B.总悬浮颗粒 C.二氧化硫 D.氮氧化物含量 解析:二氧化碳尽管能引起温室效应,但由于对人体无毒无害,所以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 答案:A 3.下表是对某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的统计结果,从表中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人类偷猎行为对生物生存的威胁远超过生物入侵 B.栖息地的丧失对生物生存的威胁最大 C.哺乳动物比鸟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D.鸟类的栖息地更容易受到破坏 解析:从表格数据中比较不出哺乳动物与鸟类的适应能力强弱。

答案:C 4.2008年5月上旬,蓝藻提前现身巢湖,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次蓝藻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B.引起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C.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蓝藻大量繁殖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 解析:蓝藻的大量繁殖不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主要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答案:C 5.(2010·广州越秀区摸底)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不变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升高 解析:湿地的破坏将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影响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会使物种丰富度降低。当南沙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B 6.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 里行程中,没有发现一条白暨豚,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考验。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A选项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B、D选项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C 7.以大量使用有机杀虫剂为主的害虫防治策略存在的危害不.包括()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_测试题及答案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50分) 1.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A.从第一次分裂的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的间期为止 B.从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开始到末期为止 C.在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D.在第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表现在() A.产生的子细胞有更大的变异 B.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各不相同 C.使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一致,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一致 D.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使所有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3.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 A.细胞数量增多 B.细胞形态、结构相同 C.细胞的生理功能上相似 D.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在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和线粒体B.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C.中心体和核糖体 D.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为1∶1的时期是( ) A.间期和前期B.中期和后期 C.前期和中期D.后期和末期 6.适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 C.蛙的红细胞 D.马蛔虫受精卵 7.对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它们的主要区别发生在( ) A.前期和末期B.间期和中期 C.前期和间期D.间期和末期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有丝分裂中期特点的是( ) A.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B.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C.每个染色体着丝点的两端都有纺锤丝牵引着 D.形成细胞板 9.下图为某学生所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 10.下图表示的是进行分裂的细胞内DNA含量的变化,由图知, 该细胞正在进行( ) A.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 C.无丝分裂 D.以上均不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窒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4.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小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8.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 引起 (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 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0.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 b. 燃料需求增加; 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性锐减 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 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 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导学案

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制:陈娇明审阅人:陈其生审批人:时间:2013.11.7 第六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描述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学习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预习案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982年,我国将__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______ 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 由于_____ ____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__ ______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

2013-2014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制:陈娇明审阅人:陈其生审批人:时间:2013.11.7 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是有限的。 (1)增加(2)减少(3)破坏(4)加剧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例题3】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中国共需要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 量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量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2)加大保护的力度(3)监控、治理的污染(4) 加强保护和的建设(5)推进。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课本118页问题探讨中的图片,思考: (1)造成人口如此拥挤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整个地球也已经“人满为患”,也有人说人口膨胀已经使地球超载,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附答案)

第1章测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不可能是因为()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D.淋巴循环受阻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D.血浆pH相对稳定 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5.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下降 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 7.“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A.秋冻身体健康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9.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章末测试(六)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什么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 C.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 D.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3.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有() A.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 B.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 C.人口数量增多,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必然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D.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环境严重污染 4.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5.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 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6.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 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7.人类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C.减少对环境物质和能量的索取 D.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8.下列各项中,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不相符的是() A.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B.设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开发利用 C.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 D.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9.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下列关于保护蛇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 10.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水花生本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符合()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二生物必修三 第6章 章末检测 作业题及答案解析

第6章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②对水资源的压力③对能源的压力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需要水,除饮用水以外,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水;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 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84 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 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数量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答案 B 解析若人口增长到16亿,则单产需要比现在提高2.7倍,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则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单产、保护现有耕地等多方面出发,才能减轻上述压力。粮食单产的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3.下列哪项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A.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 B.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 C.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D.有害生物增加、转基因生物增多 答案 D 解析有害生物仅在一定地点、时期内呈“J”型增长,目前不会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转基因生物目前尚未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4.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CO2的含量很高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多的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答案 D 解析气候变暖是由CO2过多引起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防治温室效应的方法,就是减少CO2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D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人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