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生物利用度是指活性物质从药物制剂中释放并被吸收后, 在作用部位可利用 的速度和程度,通常用血浆浓度-时间曲线来评估。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数据提供了该制剂与溶液、混悬剂或静脉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比较,以及吸收进入 系统循环的相对分数的估计。此外,生物利用度试验提供关于分布和消除、食物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剂量比例关系、活性物质以及某些情况下非活性物质药动学 的线性等其他有用的药动学信息。 如果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 并且它们在 相同摩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 则被认为生物等效。设置这些限度以保证不同制剂中药物的体内行为相当,即两 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一般通过比较受试药品和参比药品的相对生物利用 度,根据选定的药动学参数和预设的接受限,对两者的生物等效性做出判定。血 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反映暴露的程度,最大血浆浓度 Cmax,以及达到最 大血浆浓度的时间 tmax,是受到吸收速度影响的参数。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对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 实施和评价的相关 要求。也讨论使用体外试验代替体内试验的可能性。 1. 普通剂型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1.1 范围 本节内容规定了对全身作用的普通剂型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 实施和评价 的要求。 生物等效性是仿制药品申请的基础。 建立生物等效性的目的是证明仿制药品 和一个参比药品生物等效,以桥接与参比药品相关的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仿 制药品应当与参比药品的活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相同,以及药剂学形式相同,并且 其与参比药品的生物等效性被适当的生物利用度试验所证明。 一个活性物质不同 的盐、异构体混合物或络合物,被认为是相同的活性物质,除非它们在安全性或 有效性方面的性质差异显著。此外,各种普通口服药物剂型也被认为药剂学形式 相同。 本指导原则的范围仅限于化学药物。 对于比较生物药物和参比药品的推荐方 法参见关于生物药品的指导原则。虽然生物等效的概念可能被用于中药,但本指 南给出的基本原则不适用于活性组分没有被明确定义的中药。 在不能用药物浓度证明生物等效性的情况下, 少数例外可能需要药效动力学 或临床终点试验。这种情况可参照治疗领域的专门指南。
1

1.2 试验设计 试验的数目和试验设计依赖于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药动学性质和组成的比 例,因此必须说明相应的理由。特别是可能需要说明线性药动学、需要进行餐后 和空腹状态试验、需要进行对映体选择性分析以及对额外剂量的生物豁免。 设计试验的方式应该能够从其他影响因素中区分出制剂的影响。 标准设计 如果比较两种制剂,则推荐随机、双周期、双顺序的单剂量交叉试验。应通 过洗净期来分开给药周期, 洗净期应足以确保在所有受试者第二周期开始时药物 浓度低于生物分析定量下限。通常为达到这一要求至少需要 7 个消除半衰期。 备选设计 在某些情况下,只要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足够完善,可以考虑备选的良好试 验设计,例如对于半衰期非常长的药物采用平行试验,以及对药动学性质高度变 异的药物采用多次给药试验。 当由于耐受性原因不能在健康受试者进行单剂量试验, 并且对患者不适于进 行单剂量试验时,可以接受对患者进行多剂量试验。 1.3 参比药品和受试药品 参比药品 必须引用参比药品的资料,该药品已经在中国获得上市授权或特别批准进 口,具有全面的资料。申请者应该对参比药品的选择说明理由。 对于仿制药品申请, 受试药品通常与可从市场获得的参比药品相应的剂型比 较。该药品已有多个上市剂型时,如果能在市场上获得,推荐使用该药品最初批 准的剂型(它被用于临床药效学和安全性试验)作为参比药品。 选择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参比药品应该基于含量分析和溶出度数据, 这是 申请者的责任。除非另外说明理由,用于受试药品的批号的测得含量不应与使用 的参比药品相差 5%以上。 受试药品 试验用的受试药品应具有对将上市药品的代表性,例如,对于全身作用的口 服固体制剂: 1) 受试药品应来自一个不少于生产规模 1/10 的批号,或 100,000 单位,两 者中选更多的,除非另外说明理由。 2) 使用的生产批号应该确实保证产品和过程在工业规模可行。在生产批号
2

规模小于 100,000 单位时,需要整个生产批号。 3) 对于受试批号药品,应该建立其关键性质量属性的特点和说明,如溶出 度。 4) 为支持申请,应该从额外的预备性试验或整个生产批号的产品取样,与 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受试批号的样品比较,并在采用合适的溶出度检验条 件时,应显示相似的体外溶出曲线。 对其他全身作用的普通药物剂型,应该类似地论证受试药品批号的代表性。 试验药品的包装 应该对每位受试者和每个周期分别包装参比药品和受试药品, 在它们被运往 试验地点之前或在试验地点进行包装。包装(包括标签)应按照 GMP 规定进行。 应当能够清楚地鉴别对每位受试者在每个试验周期给予的药品。 1.4 受试者 受试者数目 应该根据适当的样本量计算法,确定包括在试验中的受试者数目。在一项生 物等效性试验中,可评价的受试者数目不应少于 18 名。 受试者选择 应该根据能够检测药品间差异的目标, 选择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受试者群 体。为了减少与药品间差异无关的变异,试验通常应在健康志愿者进行,除非药 物对健康人有安全性担忧,使试验存在伦理学问题。健康志愿者体内模型在大多 数情况下足以检测制剂的差别, 并允许将结果外推到参比药品被批准治疗的群体 (老年人、儿童、肾或肝功能受损患者等) 。 应在试验计划中清楚列出入选和排除标准。受试者不应小于 18 岁,体重指 数一般在 19~26 kg/m2。 应该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查、病史和体检,筛查受试者的适当性。根据药物的 治疗类别和安全模式,可能在试验开始之前、过程中和完成后进行特殊的医学检 查和预防。受试者可以是任何性别,但应该考虑可能怀孕妇女的风险。受试者最 好为非吸烟者,无酗酒和药物滥用史。出于安全性和药动学理由,可以考虑受试 者的酶表型或基因型。 在平行试验设计中, 用药组之间在所有已知可能影响活性物质药动学的因素 都应该具有可比性(如年龄、体重、性别、种族、吸烟、快/慢代谢类型) 。这是 此类试验给出有效结果的基本前提。 如果考察的活性物质已知有副作用, 且认为药理学效应或风险对健康志愿者
3

不可接受,则须用患者取代,并在适当的预防和监护下进行。 1.5 试验的实施 标准化 应该将检查条件标准化, 使除受试药品外涉及的其他因素的变异最小。 因此, 推荐标准化的餐食、液体摄入和运动。 应该规定给药日的时间。受试者在给药前应禁食至少 8 小时,除非另外说明 理由。由于摄入液体可能影响口服剂型的胃排空,所以受试和参比药品应该用标 准体积液体服用(一般为 200 mL) 。推荐除给药前 1 h 至给药后 1 h 外,任意饮 水,并且给药后至少 4 h 不进食。给药后用餐在组成和时间上应该标准化,持续 足够长时间(如 12 h) 。 在餐后条件下进行试验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进餐。推荐受试者在给 药前 30 min 开始进餐,在 30 min 内进餐完毕。 受试者在试验开始前一段适当时间以及试验期间,应该远离可能与循环、胃 肠道、肝肾功能相互作用的饮食。受试者在试验开始前一段适当时间以及试验期 间,不应服用其他药物,包括中草药。 在内源性物质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中, 应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内源性基线水平 的因素,如严格控制摄入的饮食。 采样时间 应该采集数目足够多的样品,以充分描述血浆浓度-时间曲线。采样方案应 该在预计的 tmax 附近包括密集的采样点,以可靠地估计暴露峰值。采样方案应该 特别计划,避免 Cmax 成为浓度时间曲线上的第一个点。采样方案也应覆盖血浆 浓度时间曲线足够长时间,以可靠地估计暴露程度,为达此目的,需要 AUC(0?t) 至少覆盖 AUC(0?∞)的 80%。 但对于任何普通剂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无论药物的 半衰期多长,采样周期都不必长于 72 h。 在多剂量试验中,零时样品应该在给药前即刻采样(5 min 之内) ,整个周期 最后一个采样点推荐在标示时间的 10 min 之内,以保证准确测得 AUC(0?τ)。 如果尿样被用作生物采样液体, 则正常的采尿时间应覆盖不少于 3 倍的消除 半衰期。 与血浆采样的情况相似, 尿样采集不必超过 72 h。 如果要测定排泄速率, 则在吸收相的采样间隔需要尽可能短。 对于内源性物质, 采样方案应该能够对每个受试者在每个周期表征内源性基 线。 通常从 2~3 个给药前样品中测得基线。 在其他情况下, 可能需要给药前 1~2 d 周期性采样,以获得时辰节律造成的内源性基线波动。 空腹或餐后条件
4

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应在空腹条件下进行, 这是检测制剂间潜在差别最敏感 的条件。如果药品说明书中推荐参比药品空腹服用或者不考虑饮食服用,那么生 物等效性试验应在禁食条件下进行。 对于参比药品说明书中推荐仅在餐后服用的 药品,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应在餐后条件下进行。 但是对于特殊剂型特征的药品(如微乳、固体分散体) ,生物等效性试验需 要既在禁食也在餐后条件进行,除非药品规定仅在禁食或仅在餐后服用。 在需要空腹和餐后两种条件的信息时,可以接受进行两项单独的双交叉试 验,或者一项四交叉试验。 在餐后给药试验中,推荐根据原药品的产品特征概述来确定食谱。如果其中 没有特别推荐,则应采用高脂餐和高热量餐。 1.6 考察指标 药动学参数 应该使用采样的实际时间来估计药动学参数。 在测定单剂量给药后的生物等 效性试验中,应当测定 AUC(0?t),AUC(0?∞),剩余面积,Cmax 和 tmax。在采样周期 72 h 的试验中,并且在 72 h 浓度仍可被定量时,不必报告 AUC(0?∞)和剩余面积。 可以额外报告的参数包括终端消除速率常数λz 和 t1/2。 在稳态下测定普通制剂生物等效性的试验中,应该测定 AUC(0?τ), Cmax,ss, 和 tmax,ss。 当使用尿药数据时,应该测定 Ae(0?t),如果适用时测定 Rmax。 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非房室方法估计参数。 母体药物或代谢物 一般性原则 母体化合物的 Cmax 通常对检测剂型间吸收速率的差异比代谢物的 Cmax 更敏 感, 因此, 评价生物等效性应该基于母体化合物的浓度。 而对于生物利用度试验, 如果分析方法可行,则推荐既测定母体药物,也测定其主要活性代谢物。 非活性前药 即使是非活性前药,也推荐证明母体化合物的生物等效性,不必测量活性代 谢物。但是某些前药可能血浆浓度很低,并且快速清除,导致难于证明母体化合 物的生物等效性。在此情形下,可以接受用主要活性代谢物来证明生物等效性, 而不测量母体化合物。 使用代谢物数据替代活性母体化合物
5

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以一个代谢物代替活性母体化合物。当使用 代谢物数据替代活性母体药物浓度时,申请者应提交任何可得到的数据,以支持 代谢物的暴露将反映母体药物吸收,且该代谢物的生成在治疗剂量下不饱和。 对映异构体 一般可以接受使用非手性生物分析方法评价生物等效性。 但是当如下条件全 部满足或未知时,则应该测定单一对映体:对映异构体的药动学有差异;对映异 构体的药效学差异显著;对映异构体的暴露(AUC)比值在不同吸收速率下发生 变化。 如果一个对映体是药理活性的,另一个是非活性的,或对活性的贡献很小, 则用活性对映体就足以证明生物等效性。 对于生物利用度试验,一般应该测定单一对映体。 内源性物质 对于内源性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可以考虑超治疗剂量给药,只要该剂量 能被很好耐受,使给药后增加的超过基线的浓度能被可靠测定,药动学参数计算 反映给药后增加的浓度。 应该在试验计划中预先规定用于基线校正的确切方法并说明理由。 一般采用 标准缩减基线校正法,即减去个体的内源性物质给药前浓度的均值,或者减去个 体给药前内源性物质 AUC。如果浓度水平远远高于内源性基线浓度,可以不需 要基线校正。 尿样数据的使用 如果不可能准确测量母体化合物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则使用尿排泄数据 代替血浆浓度,可以被接受来确定暴露的程度。但是,当使用尿药数据估计暴露 的峰值时,必须仔细说明理由。 1.7 试验药品的规格 如果申请的受试药品有多个规格(每一制剂单位所含有效成分的量) ,则可 能只用一个或两个规格建立生物等效性就足够了, 取决于不同规格组成的比例关 系以及下述的药品相关问题。评价的规格取决于活性物质药动学的线性。 在非线性药动学情况下 (即 AUC 的增加与剂量增加不成正比) , 可能不同规 格对检测剂型间潜在的差异敏感度不同。根据剂量归一化的 AUC 差异是否满足 ±25%,来评估线性。 如果已经证明在某个或某些规格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对检测潜在的药品差 异最敏感,则可以豁免其他规格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6

线性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应在最高规格下进行。 对于线性药动学药品和高度水溶 性药物,选择一个较低规格而不选最高规格也可被接受。如果由于健康受试者安 全性和耐受性原因, 不能以最高规格给药, 则选择一个较低规格也可能是合理的。 此外, 如果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问题导致不能精确测定最高规格单次给药后的血浆 浓度,则可以选择更高剂量(最好使用最高规格多剂) 。选择的剂量可能高于最 高治疗剂量, 只要这一剂量可被健康志愿者耐受, 并且没有吸收和溶解度的限制。 非线性药动学 对于具有非线性药动学性质的药物,如果在治疗剂量范围内 AUC 的增加超 过剂量增加的比例,则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应该在最高规格进行。如果由于安全 性或耐受性的原因不能对健康受试者给药最高规格,则较低的规格也是合理的。 对于在治疗剂量范围内 AUC 的增加低于剂量增加的情况,生物等效性多在 最高规格和最低规格(或在线性范围的一个规格)进行,即在此情形下,需要两 个生物等效性试验。 如果存在分析灵敏度问题,使最低规格不能进行试验,或者对健康受试者存 在安全性或耐受性问题而不能使用最高规格,选择其他规格可能是合理的。 1.8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具体要求见《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 1.9 生物等效性评价 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 一般不应根据测得的受试和参比批的含量差异校正药 动学参数。但是在例外情况下,无法获得分析含量与受试品相差小于 5%的参比 批,可以接受含量校正。如果将采用含量校正,则应该在试验计划中预先规定, 并且通过受试和参比药品分析结果,在计划中说明理由。 受试者的纳入 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用药的受试者都应被纳入统计分析。但是不应该包括在 交叉试验中不能对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都提供可评价数据, 或在平行组试验中单 周期不能提供可评价数据的受试者。 排除的理由 对随机试验结果的无偏评估需要根据同样的规则观察和对待所有受试者。 这 些规则应该独立于给药或结果。所以,从统计分析中排除一个受试者的决定必须 在生物分析之前做出。
7

原则上,任何排除理由只有当实验计划中规定,并且在生物分析之前做出排 除决定,才是有效的。但是应该尽量避免排除数据,因为试验的效力将减小,并 且需要至少 18 名可评价的受试者。 在一个特定周期中排除一名受试者结果的理由包括:呕吐和腹泻,可能使血 浆浓度-时间曲线不可靠。在例外情况下,使用其他药物可能成为排除一名受试 者的理由。 必须在试验计划中预先规定允许排除的理由。如果发生这些状况之一,应该 在试验进行中的病例报告表中注明。 应该清楚描述根据这些预先规定标准而排除 的受试者,并在试验报告中列出。 不能接受基于统计分析的理由排除数据,或者单纯的药动学理由,因为不能 从其他因素中区分影响药动学的制剂因素。 对此的例外是,由于受试者未按规定服药,或者清洗期不够,此时可以质疑 该试验的有效性。从统计分析中排除的受试者样品仍然需要测定,并列出结果。 采样周期短于 72 h 时,AUC(0?t)至少应覆盖 AUC(0?∞)的 80%,如果覆盖小于 80%的受试者超过总数的 20%,则需要讨论该试验的有效性。 应分析的参数及其接受限度 在单剂量给药测定生物等效性的试验中,需要分析的参数是 AUC(0?t)(有时 为 AUC(0?72h))和 Cmax。对于这些参数,参比和受试药品几何均值比的 90%置信 区间应该落在接受范围 80.00~125.00%之内。为了落在接受范围内,下限舍入后 保留两位小数应≥80.00%,上限舍入后保留两位小数应≤125.00。 为测定普通制剂在稳态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应该采用上述相同的接受范围 分析 AUC(0?τ)和 Cmax,ss。 在使用尿药数据的少见情况下,应采用上述 AUC(0?t)相同的接受范围分析 Ae(0?t),采用上述 Cmax 相同的接受范围分析 Rmax。 不需要 tmax 的统计评价。但是,如果声称快速释放对临床很重要,并且作用 开始很重要或者与不良事件相关, 则 tmax 的中位数以及它的变异在受试和参比药 品之间不应有明显差异。 在药品治疗范围窄的特殊情况,接受范围可能需要缩小。此外,高度变异性 药品 Cmax 的接受范围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放宽。 统计分析 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是基于受试/参比制剂有关参数的群体几何均值比的 90% 置信区间。该方法相当于双向单侧检验,其零假设是在 5%显著性水平的生物不 等效。 应采用方差分析法考察药动学参数。在分析前应该对数据作对数转换。从方
8

差分析模型获得对数坐标上制剂间差异的置信区间。 然后将这一置信区间转换回 去,获得原来坐标上期望的置信区间。 应该在试验计划中预先定义用于该分析的精确模型。 统计分析应该考虑可以 合理假定对相应变量有影响的方差来源。在方差分析中使用的各项通常是序列、 序列内受试者、周期和制剂。 残留效应 可以通过检查第二周期给药前血浆浓度,来直接确定残留的可能性。 如果任何受试者给药前血浆浓度大于该受试者在该周期 Cmax 的 5%,则在统 计分析中排除该受试者该周期的数据。 两阶段试验设计 在证明生物等效性时,可以接受两阶段试验方法。最初一组受试者给药并分 析数据,如果不能证明生物等效,则可以增加招募一组受试者,在最终分析中合 并两组的结果。使用二阶段方式的计划必须在试验方案中预先规定,同时规定用 于每项分析的调整后显著性水平。 当分析两个阶段合并的数据时,在方差分析模型中应包括阶段项。 数据提交 所有个体的浓度数据和药动学参数都应该按制剂列出,同时附有汇总统计, 如几何均值、中位数、算术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应该以 线性/线性以及对数/线性坐标提供个体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应当规定从原始数据 中导出药动学参数所使用的方法。应当规定用于估计末端速率常数(可靠地估计 AUC∞所必需)的末端对数线性相的点数。 对于进行统计分析的药动学参数, 应该提交对受试和参比药品比值的点估计 和 90%置信区间。 应该提交方差分析表,包括对模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适当的统计检验。 报告应该足够详细,使药动学和统计分析能被重复,例如,应该提供给药后 采血的实际数据、药物浓度、每一受试者每一周期的药动学参数值以及随机计划 表。 应该完整记录受试者的脱落和撤出。如果可以获得,应该在单独列表中提供 这些受试者的浓度数据和药动学参数,但不应该被包括在汇总统计中。 生物分析报告应该包括所用生物分析方法的简短描述, 以及所有校正标样和 质控样品的结果。应该提供来自所有受试者的全部色谱图,这些受试者所在分析 批的质控样品和校正标样的色谱图,以及其他原始数据。 1.10 窄治疗指数药物
9

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品的特殊情况, AUC 的可接受区间应该被缩窄为 90.00~111.11%。在 Cmax 对安全性、药效或药物浓度监测特别重要的情况,该参 数也应适用 90.00~111.11%的接受限。应该根据临床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 种活性物质是否为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1.11 高变异性药物或药品 高变异性药品是指药动学参数个体内变异大于 30%的药品。 如果申请者怀疑 一个药品的吸收速度或程度可能是高变异的, 则可以进行一项重复交叉设计的试 验。 对于那些高变异性药品,如果认为 Cmax 差异较大对于临床的影响不大,基 于临床的充分理由,则可以放宽接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Cmax 的接受范围可以 最宽为 69.84~143.19%。为了放宽接受范围,生物等效性试验必须是一项重复设 计, 来证明对于试验的参比化合物受试者内 Cmax 变异>30%。 申请者应说明理由, 计算的受试者内变异是可靠估计,而不是逸出值的结果。要求放宽区间必须在试 验计划中预先规定。 根据受试者内变异放宽接受限的可能性不适用于 AUC,它的接受限保持在 80.00~125.00%,不管变异如何。 在重复试验设计中,采用三周期或四周期交叉方案都是可以接受的。 2. 调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开发调释剂型的理由是,药物或代谢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响应与系统暴露之 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调释制剂的目标是药物或代谢物达到与普 通制剂相似的总暴露(AUC) 。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给予相同的标示剂量(调释制 剂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 。 2.1 调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试验 为了表征调释制剂的体内行为, 可通过生物利用度试验考察吸收的速度和程 度、药物浓度的波动、药物制剂引起的药动学变异、剂量比例关系、影响调释药 物制剂的因素以及释放特征的意外风险(例如剂量突释) 。 这些试验主要是测定活性物质或代谢物的浓度。 参比制剂为已经上市的相同 活性成份的普通制剂。上述研究既可以在健康志愿者,也可以在患者进行。在多 次给药试验时,应证明已经达到稳态。 2.1.1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以及药物浓度的波动 需要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药动学试验,通过与普通制剂比较,来评价调释 制剂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药物波动研究应在多次给药达稳态后进行。通过比
10

较研究, 来证实调释制剂具有符合要求的释放特性, 通过与普通制剂比较, 其峰、 谷浓度波动较低或与之相似,并具有相似的药物暴露量。在该研究中,主要观察 的药动学参数为 AUC, Cmax, Cmin,以及其他反映血药浓度波动的参数 Cmax/Cmin 等。 2.1.2 药动学参数的变异性
通过个体间药动学参数分析,来比较调释制剂与普通剂间药动学参数的变 异。调释制剂在个体间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异一般不应超过普通制剂个体间的变 异。也可以通过重复测量达稳态时的浓度曲线,或再次重复单次给药,来评价个 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变异。 2.1.3 剂量效应一致性
当有多个规格时, 应进行剂量效应一致性研究。 应该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性, 提供必要的数据。 如果药物呈线性药动学特征, 必需确定调释制剂的一个剂量水平在多次给药 后的药物总暴露量与普通制剂近似。 如果药物在治疗血浆浓度范围内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 则有必要在多次给药 条件,进行调释制剂和普通制剂最高剂量和最低剂量的比较。此外,在所有情况 下,调释释剂所有规格的剂量与效应一致性都应充分说明。 2.2. 影响调释特性的因素 主药相同的不同调释制剂可能与食物相互作用不同。因此,出于安全性和有 效性考虑,应进行食物对口服调释制剂生物利用度影响的观察。进行食物对药物 生物利用度影响的最佳试验条件,是在进食预定的高脂饮食后立即服药。评价参 数除 AUC 和 Cmax 外,还建议进行调释性质的比较。如果发现食物有显著影响, 则申请者应提供进餐时的调整后的推荐剂量。 如果调释制剂与影响胃肠道生理的药物合用, 应进行该状态下的调释特性研 究。如果调释制剂拟用于胃肠道功能有改变的病人,则应在该人群进行调释制剂 的相关研究。 考虑到昼夜节律的不同,建议在稳态下获得 24 小时的血药浓度曲线。 如果调释制剂含有比普通制剂更高的剂量,意外释放(如突释)可能导致不 能接受的高剂量的药物暴露,应避免这种意外释放的可能性。 如果调释制剂拟用于普通制剂尚未应用的人群时, 应进行该人群的药动学研 究。 2.3 调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11

推荐进行调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比较口服药物同一剂型的两种制剂 (受试与参比) 。 如果两种药品在释放控制辅料或机制上不同,但体外溶出曲线相似,使用区 分性检验并具有相同的释放行为,则可认为这些产品属于相同类别剂型。若生物 等效性成立,即可认为基本相似。 如果两种药品在释放控制辅料或机制上不同,且体外溶出曲线也不同,则应 考虑进行临床试验,除非在罕见的情况下能够证明生物等效性。 2.3.1 缓释制剂 根据单次和多次给药试验,可以认为缓释制剂生物等效,如果设计的试验证 明: z z z z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缓释特性相同; 受试制剂中的活性物质没有意外突释;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单剂量和稳态下行为都相同; 预定的高脂餐后进行单次给药,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受食物影响的体内 行为相似。该试验应选择关键的生物等效性相同的规格进行。 在缓释制剂单剂量有多个规格时,需要对每个规格进行空腹单剂量试验。如 果满足普通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外推的相同标准(线性药动学,相同的定性组成 等) ,稳态试验可仅在最高规格进行。 对于一种药品的多种单位制剂显示多规格线性药动学的情况, 在空腹下进行 最大规格单次给药试验即足够,只要小规格的组成与最大规格成比例,制剂含有 相同的颗粒,且溶出曲线可以接受。 以及与普通制剂相似的统计分析步骤, 评价生物等 根据 AUCτ, Cmax 和 Cmin, 效性。任何放宽接受标准都应在临床试验计划中预先确定,申请者应该从临床角 度说明理由。 对于仿制缓释制剂,推荐进行下列试验: (1)一项单剂量、非重复性、空腹 试验, 比较受试制剂的最高规格和参比制剂表中列出的药品; (2) 一项食物影响、 非重复性试验,比较受试制剂的最高规格和参比制剂。由于单剂量试验被认为可 以更敏感地回答生物等效性的基本问题(例如,药物从制剂中释放进入系统循 环) ,所以一般不推荐进行仿制缓释制剂的多剂量试验。 2.3.2 迟释制剂 采用与普通制剂相同的主要参数和统计方法评估生物等效性,强调迟释特 点。 由于食物可能影响肠溶包衣制剂中的活性物质吸收, 所以必须进行餐后生物 等效性试验。
12

2.4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试验 目前用来考察食物对调释制剂生物利用度影响的推荐方法如下。 但由于食物 药物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在一些情况下也接受一些不同于常规的体内研究措施。 2.4.1 以新化学实体开发的调释制剂
单剂量,二阶段交叉试验 给药 1:空腹口服调释制剂 给药 2:空腹口服溶液或普通制剂 给药 3:高脂餐后口服调释制剂 给药 4:高脂餐后口服溶液或普通制剂 2.4.2 在已上市普通制剂之后开发调释制剂
单剂量,三阶段交叉试验 给药 1:空腹口服调释制剂 给药 2:高脂餐后口服调释制剂 给药 3:空腹口服普通制剂 结论:无明显的食物作用(AUC, Cmax, t1/2, MRT) ;或证明有显著的食物效应 2.4.3 与上市制剂基本相似的调释制剂
第一种情况:文献数据表明有显著的食物效应或没有数据 单剂量,双二阶段交叉试验 给药 1:空腹口服受试制剂 给药 2:空腹口服参比制剂 给药 3:高脂餐后口服受试制剂 给药 4:高脂餐后口服参比制剂 第二种情况:文献数据表明没有显著的食物效应 单剂量,二阶段交叉试验 给药 1:高脂餐后口服受试制剂 给药 2:高脂餐后口服参比制剂 3. 试验报告 生物利用度或等效性试验报告应该给出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完整记录,由研 究者签字。 应该提供研究负责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试验地点和实施时间。试验报告应 该包括证据, 表明参比制剂选择符合要求。 它应包括参比药品名称、 规格、 剂型、
13

1.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统计学指导原则 2018年第103号 2018-10-17

附件1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统计学指导原则 一、概述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研究是比较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差异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研究,可用于化学药物仿制药的上市申请,也可用于已上市药物的变更(如新增规格、新增剂型、新的给药途径)申请。 目前生物等效性研究通常推荐使用平均生物等效性(Average Bioequivalence, ABE)方法。平均生物等效性方法只比较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水平,未考虑个体内变异及个体与制剂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变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分析方法。例如气雾剂的体外BE研究可采用群体生物等效性(Population Bioequivalence,PBE)方法,以评价制剂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水平及个体内变异是否等效。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提供技术指导,是对生物等效性研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在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时,除参考本指导原则的内容外,尚应综合参考《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 二、研究设计 (一)总体设计考虑 生物等效性研究可采用交叉设计或者平行组设计。 —1 —

1.交叉设计 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建议采用交叉设计的方法。交叉设计的优势包括:可以有效减少个体间变异给试验评价带来的偏倚;在样本量相等的情况下,使用交叉设计比平行组设计具有更高的检验效能。 两制剂、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交叉设计,见表1。 表1 两制剂、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设计 序列 周期 1 2 1 T R 2 R T 如果需要准确估计某一制剂的个体内变异,可采用重复交叉设计。重复交叉设计包括部分重复(如两制剂、三周期、三序列)或者完全重复(如两制剂、四周期、两序列),见表2和表3。 表2 两制剂、三周期、三序列重复交叉设计 序列 周期 1 2 3 1 T R R 2 R T R 3 R R T —2 —

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的流程

为了避免大家在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大家更顺利的通过,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的流程吧: (一)注册申请人向具有资质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提出申请,获得该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签署BE试验研究合同。 (二)注册申请人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前30天,应当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化学药BE试验备案信息平台进行化学药BE试验备案,按要求提交备案资料。 提前30天申请,但未明确说30天未收到异议即可开展BE研究,这点很重大! (三)备案资料主要包括注册申请人信息、产品基本信息、处方工艺、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参比制剂基本信息、稳定性研究、原料药、试验方案设计、伦理委员会批准证明文件等。 此条对讨论稿中的“合法原料”做了终版解释,无“合法原料”说法,所以可解读为新3+5,老3+6都是可以备案的啦。 (四)注册申请人BE试验的参比制剂及各参与方的基本信息等向社会公开。 (五)注册申请人在获得备案号后,应在第1例受试者入组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完成开展试验前的所有信息登记,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向社会公示;1年内未提交受试者入组试验信息的,注册申请人须说明情况;2年内未提交受试者入组试验信息的,所获得备案号自行失效。 (六)注册申请人应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按照试验方案开展BE试验。BE试验过程中,参比制剂、原料药、制剂处方、工艺等发生变更,注册申请人应停止试验,通过备案平台提交试验中止的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公示其中止试验。注册申请人根据变更情况,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备案变更资料,生成新的备案号后重新开展BE试验。 这条写的很好,BE试验过程中的终止与变更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BE试验在国外的一次性通过几率有多少?偷偷做人体预试验这个事儿,靠谱不? (七)注册申请人应当在BE试验完成或因故终止一年内,在备案平台提交BE试验的总结报告或情况说明。 (八)注册申请人完成BE试验后,应将试验数据申报资料、备案信息及变更情况提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药品注册申请。注册申请人要承诺其注册申请资料及数据的真实、完整、规范。 BE结束后,才是正式的“药品注册申请”啦,在此之前都是企业自行验证药品质量的过程。而真实性的关注将化作永恒。 (九)未按本公告规定备案而开展的BE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受理其注册申请。

生物等效性实验生物样品处理注意事项(严)知识讲解

生物等效性实验生物样品处理注意事项(严)

生物等效性实验生物样品处理注意事项一、样品采集后的的处理和贮存 鉴于生物样本的特点,为了避免样品中被测药物发生分解或产生其他化学变化,取样后最好立即进行分析测定,但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做到,常需将收集到的样品冷藏、冰冻,临用前再融化并放至室温后使用。在样本冷冻贮藏前,需及时进行处理。 1.1血液样本处理注意事项 1.1.1. 在肌肉注射或静脉输含有葡萄糖或电解质(含钾、钠、氯离子)的液体时,建议3小时以后采集静脉血样本进行这些项目的检验,以防止上述检验项目因输液引起的假性升高。 1.1.2保定非麻醉状态的动物时应尽量避免用力挤压动物头颈和胸腹,以免引起血液淤滞,局部组织缺氧,造成血液某些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测定乳酸,血液含氧量等指标时。 1.1.3血液中红细胞内外成分有很大差异,溶血可造成红细胞内的物质向细胞外转移,如K+、Mg2+和某些酶类(LD、AST、ALT、ACP);另外,溶血还可干扰某些化学项目(TBil、DBil、TC等)的测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血样本应防止溶血。引起溶血的原因有:注射器采血时抽吸力太大;血液与抗凝剂比例失调;混匀样本时过度振荡;注射器或采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全血放置时间长或突然受冷或受热;注射器中的血沫注入采血容器;真空采血时如未

采满至相应刻度,残存负压造成红细胞破裂;不拔针头直接注入采血容器;样本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为避免溶血,取血时应注意: ①、抽拉注射器时应尽量避免注射器内产生大量真空; ②、添加抗凝剂后的容器在除必要干燥流程后应及时密封; ③、混匀样本时避免用力过度,切勿产生泡沫; ④、避免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采血管、毛细玻璃管等一次性用品,手术刀片和剪刀等器材取材时尽量洗去残留血液; ⑤、采血时的室温应控制在22℃至25℃,采取的血液容器在需要放入冰盒时,切勿紧贴冰袋,冰水; ⑥、当注射器内因吸入空气产生血沫时,注意弃掉血沫,在将血液注入采血容器时勿将血沫一并注入; ⑦、使用真空采血管需抽取负压时切勿过量; ⑧、将血液注入采血容器时要除去针头,轻柔推入; ⑨、离心带有血细胞的血样时,按照规格设定离心参数; 1.1.4. 正确选择采集管。通常情况下多采用血清为样本(不抗凝),部分检测项目需注意样本属性为血清或血浆,两者不可替代。一些特殊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以防止样本凝血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抗凝血样本采集后立即轻轻摇匀至少上下颠倒8次,以防凝血发生。 1.1.5. 多项化验采血顺序:血培养瓶(厌氧瓶优先)→蓝帽管→黑帽管→红/黄帽管→绿帽管→紫帽管→灰帽管→其他。

USP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南(第一部分)

USP<1090>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南第一部分 背景 该章节提出进行药物制剂性能体内及体外评估的有关建议。该章节提供指导目的是为科学家或医师欲通过找到可以替代与人体临床试验相关或临床试验前研究的方法,用于评估药物制剂性能。USP-NF提供原料药、辅料以及成品的质量标准。法定物质或制剂的USP-NF中每一个品种正文均对应一个官方批准的原料药或制剂。品种正文包括产品定义;包装,储存条件;以及质量标准内容。质量标准包括一系列通用的检查(性状、鉴别、杂质、含量测定)以及特定的检查项目,每个检查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析方法以及限度要求。质量标准是药物制剂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满足USP-NF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均可作为高质量药物制剂的保障,并且是生物等效性(BE)、可替代的多来源药物制剂获批的必要要求。多来源药物制剂(Multisource drugproducts)必须达到体内及/或体外试验特性标准,以确认具有治疗等效性及可替代性。在不同的国家,可替代的多来源药物制剂的法规获批情况是不同的(参考即将颁布的章节《药物制剂选择的要点Essentials for DrugProduct Selection》(1096)仍在议)。药物制剂(drug performance)可被定义为活性成分(API)从药物制剂中的释放,产生API的体内利用度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该章节讨论了决定药物制剂特性的体内及体外方法,重点讨论口服固体制剂方面。 该章节参考了FDA指导原则,《行业指导原则-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基本研究Guidance forIndustry—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Orally AdministeredDrug Products—General Considerations(2003)》(https://www.doczj.com/doc/b99973841.html,/;请以文件名检索),以及WHO文件,《附录7 多来源(仿制)药物制剂:建立可替代性注册要求的指导原则Annex7 Multisource (Generic)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Guidelines on RegistrationRequirements to Establish Interchangeability(2006)》(http://who.int/en/;请以文件名检索)。FDA 的指导原则主要适合于在美国境内使用;各国家/地区药物制剂监督机构可以使用WHO、FDA和其他由国家/地区的指南。一旦获得批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内部或公开标准进行,包括性能检查。USP提供了以下通则,描述了这些检查及实施步骤:《崩解度》<701>、《溶出度》<711>、《药物释放》<724>,《药物制剂的体内及体外评价》<1088>以及《溶出度实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1092)。 该章节提供了生物等效性(BE)研究以及溶出曲线对比实施的通用信息,BE研究作为体内药物制剂特性检查的替代方法,溶出曲线对比作为体外药物制剂特性检查的方法。该章节还讨论了针对特定药物制剂的体内BE豁免条件,并且叙述了如何应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进行药物制剂性能的预测。该章节的附件定义了关键科学术语,并提供了FDA及WHO药物制剂释义评估的对比。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溶出度 生物利用度(BA)研究主要是测定药物从口服制剂中释放并到达作用部位的过程及速度(参见FDA指导原则《行业指导原则-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基本研究Guidancefor Industry—Bioavailability and

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方案医学设计模板

化学药品分类第XXXXXX类(未上市品种)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XXXXXX(已上市品种) 注:以上批准文号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后,删除不适用内容。 研究药物名称: XXXXXX 临床研究名称: XXXXXX 研究单位名称: 地址: 主要研究者: 联系人: 联系电话/ E-mail: 检测单位名称: 地址: 实验室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E-mail: 药品注册申请单位: 地址: 项目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传真: 原始资料保存处: CRO: 统计分析单位:

保密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均属秘密,并为XXXXXX(申办方)所有。本方案提供有关信息的目的在于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提供XXXXXX(研究药物名称)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方案。研究者可以在符合下列条件的基础上将方案中的内容透露给试验的参加人员或研究者机构审查委员、伦理委员会或药事管理委员会。本方案的内容不能用在其他临床试验中,也不能在事先未经XXXXXX(申办方)书面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本方案内容透露给其他任何个人或集体。另外,对本方案进行增补的任何信息也属秘密,并为XXXXXX(申办方)所有,其保密原则同方案内容。 本方案仅用于经XXXXXX(申办方)授权的事项,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不得向任何他人公开。若事先未获得授权而持有本方案,请及时与XXXXXX(申办方)联系,并将方案和其复印件交还XXXXXX(申办方)。 注:括号斜体显示为需填写内容,具体根据项目信息确认后删除。

本研究方案版本信息及修订记录 注:括号斜体显示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若未发生,需删除。

申请单位方案签名页 申请单位项目负责人声明: 我和研究者共同制定,并仔细阅读过该研究方案(版本号:XXXX,版本日期:XXXX年XX月XX日),并且同意按照该方案来执行。我将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规定,负责发起、申请、组织、资助、监查和稽查本项临床研究,任命监查员,并为研究者所接受,监查临床试验的进行,特别对临床研究中发生与研究相关的损害的受试者提供治疗的经济补偿,向研究者提供法律上与经济上的担保。 我向研究者提供具有易于识别、贴有特殊标签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并保证提供的试验用药质量合格。试验药品按试验方案的需要进行适当包装。 申请单位: 项目负责人:(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3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 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体内药物浓度能够准确测定并可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口服及部分非口服给药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部分直肠给药和鼻腔给药的制剂等)。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时,除本指导原则外,尚应综合参考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试验。 生物等效性定义如下: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评价效力,其优先顺序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 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等效性研究着重考察药物自制剂释放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通常将受试制剂在机体内的暴露情况与参比制剂进行比较。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

效性研究又可表述为:通过测定可获得的生物基质(如血液、血浆、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取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终点指标,藉此反映药物释放并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和程度。通常采用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C max和AUC进行评价。 如果血液、血浆、血清等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质难以测定,也可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效动力学研究: 在药动学研究方法不适用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验证的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研究: 当上述方法均不适用时,可采用以患者临床疗效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等效性。 体外研究: 体外研究仅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在肠道内结合胆汁酸的药物等。对于进入循环系统起效的药物,不推荐采用体外研究的方法评价等效性。 二、基本要求 (一)研究总体设计 根据药物特点,可选用1)两制剂、单次给药、交叉试验设计;2)两制剂、单次给药、平行试验设计;3)重复试验设计。 对于一般药物,推荐选用第1种试验设计,纳入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每位受试者依照随机顺序接受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对于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及规程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及规程 生物等效性主要包括临床应用得安全性与有效性。仿制药得研究开发与临床药品应用得替换,其基本要求都就是不同制剂间具有生物等效性。所以,生物等效性试验有着非常重要得地位与作用。但就是对于试验方法,很多都不知道,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得介绍一下吧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一般包括体内与体外两种方法,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得介绍一下: 1、药代动力学法:测量生物样本如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她生物样本中药物得活性成份,或其代谢产物得浓度与时间得关系;体外法:此种方法具有已确立好得体内外相关关系,可用于预测人体生物利用度得相关数据. 2、人体体内法:测量尿样样本中药物得活性成份,或其代谢产物得浓度与时间得关系。 3、药效法:测量药物得活性成份,或其代谢产物得即时药效与时间得关系。 4、临床试验法:通过设计良好得临床比较试验以综合得疗效终点指标来确立生物等效性。 5、体外方法通常为体外溶出度测定法:能够确保体内生物利用度。 6、FDA认可得任何其它用于测量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得方法。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得一些方法,现在就来简单得介绍一下实验前应准备那些: 1、材料 1、1药政部门同意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得批文,同一批号得药检部门得检验报告书。 1、2同类制剂得临床文献,应有疗效分析,不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得内容。 1、3受试药得临床前药理与毒理试验得报告及生物等效性试验得计划。 1、4受试药制剂及少量纯品(供作标准曲线用),参比药制剂。 2、受试者 为了减少个体误差并保障受试者得安全,应注意以下几点:

2、1选男性青年:年龄相差不超过10岁。身长以160一180cm为宜。体重应在标准体重土10%范围内。我国标准体重可按下式估算:标准体重kg二0、7火(身高cm一8得。特殊药物可选用妇女、儿童、肿瘤病人,不受上述限制。 2、2受试前检查:心电图、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应正常,记录既往病史与既往用药史。注意过敏体质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切勿入选。受试2wk前未用其她药物。 2、3列表报告:体重、身长、心率、血压、ALT、BUN、Cr及用药顺序(TOR或ROT)。 2、4知情同意书:有每人病史、体检、化验结果及签名,伦理委员会总批件。 2、5例数:国内规定12一24例,FDA18一24例。例数少难合格,误差大者例数应多一 些。 2、6管理:用药前禁食12h,用药后禁食4h,统一上午7时(或8时)用药,以温开水200ml送服。实验期间统一饮食,用膳时间应一致,以免影响药峰时间。不吃茶、酒、高脂食物,不作剧烈运动或整日卧床,否则误差增大。 2、7取血点:FDA规定16-20个点,我国9-16个点。至少3个半衰期或最低药浓小于峰值药浓得1/10,建议根据文献或先以较密间距实测1-2人,以上升段、峰值段各3-4点,下降段4-6点为宜。最后一点至少已有3个半衰期或药浓小于峰值药浓得1/10-1/20。 2、8清洗期通常取1wk,说明间隔几个半衰期,就是否已达到清洗目得。 3、药物 3、1供试药及参比药均应报告药名、制剂、规格、厂商、批号、 3、2参比药应说明选用理由宜用已上市得同样产品。化学上就是同一物质,处方、生产工艺、制剂及剂量基本一致。特殊情况下可用不同规格、剂量或剂型,应充分说明理由。 3、3检测应报告仪器、试剂、内标物得规格、来源、详细检测条件(色谱柱、流动相、流速、波长、灵敏度、温度)及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报告标准曲线(R>0,98)、回归方程、线性范围。 最低检出浓度。列出标准品、血浆及含药血浆得图谱以说明专属性及干扰情况。理论塔板数不得小于1000。回收率作3个浓度各5次重复,绝对回收率>70%,RSD<10%-15%。精密试验作3个浓度各5次重复得日间、日内差异,RSD(15%-20%)。 4、药代动力学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word版本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附录三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进入血液的速率和程度。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口服或其他非脉管内给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溶剂、助悬剂等。生物利用度是保证药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等效性则是保证含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质量一致性的主要依据。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概念虽不完全相同,但试验方法基本一致。为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何种药物制剂需要进行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试验,可根据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要求进行。 进行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临床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应提供机构名称以及医学、科学或分析负责人的姓名、职称和简历。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是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的关键。首选色谱法,如HPLC、GC以及GC-MS、LC-MS、LC-MS-MS联用技术,一般应采用内标法定量。必要时也可采用生物学方法或生物化学方法。

由于生物样品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如无机盐、脂质、蛋白质、代谢物)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物样品测定,所以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适宜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 1.专属性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活性代谢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物不得干扰样品的测定。对于色谱法至少要提供空白生物样品色谱图、空白生物样品外加对照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图。对于复方制剂应特别加强专属性研究,以排除可能的干扰。对于LC-MS和LC-MS-MS方法,应着重考察基质效应。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根据所测定物质的浓度与响应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标准曲线。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必须用至少6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的生物介质,线性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浓度,不允许将线性范围外推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标准曲线不包括零点。 3.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选择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低浓度选择接近定量下限(LLOQ),在LLOQ的3倍以内;高浓度接近于标准曲线的上限;中间选一个浓度。每一浓度至少测定5个样品。 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RSD一般应小于15%,在LLOQ附近RSD应小于20%。 准确度是指用特定方法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一般应在85%~115%范围内,在L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日本)

药食审发第1124004号文 2006年11月24日尊敬的各省市县医药卫生主管部门领导 厚生劳动省医药品食品卫生管理局管理科科长签发有关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等指导原则的一系列制订与修订事宜 在药品申报时、对于所应交付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料要求,曾在1997年12月22日医药审发第487号文“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2000年2月14日医药审发第64号文“含量规格不同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2000年2月14日医药审发第67号文“口服固体制剂更改处方后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2001年5月31日医药审发第786号文“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等一系列指导原则的修订事宜(即增补版)”及2003年7月7日药食审发第0707001号文“局部皮肤用药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文件中公布出来。此次对以上各指导原则再次进行了修订,详见附件-1、2、3和4。其中所附事项,请各相关单位敬请留意并遵照执行。 序 1.此次变更的指导原则 (1)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 含量规格不同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3) 口服固体制剂更改处方后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4) 局部皮肤用药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以上各指导原则的执行时间 自2006年11月24日起执行。但原指导原则仍可并行使用至2007年11月24日。

附件-1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专业用语 第3章试验部分 A.口服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 I. 参比制剂与仿制制剂 II. 生物等效性试验 1.试验方法 1)试验计划 2)试验例数 3)受试者 4)给药条件 a. 给药量 b. 给药方法 ①单次给药 ②多次给药 5)测定 a. 体液采集 b. 采集次数与时间 c. 检测组分 d.分析方法 6)停止给药时间 2.评价方法 1)等效性评价指标 2)生物学同等性判定范围 3)统计学分析 4)同等性判定 III. 药力学试验

人体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

*********人体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一、研究概况:*******是由********研制生产的化学药品*类,本项目由*******申办,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号药物临床研究批件进行本项研究。*****化学名:******* 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二、研究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提供的************为受试制剂,按有关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规定,与国内上市*********有限公司生产的*******(商品名:****,参比制剂)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计算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比较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临床批件号:*******)。 三、入选标准:1健康志愿受试者,年龄18~40周岁,同一批受试者年龄不应相差10岁以上;2体重指数(BMI)应在19~24[BMI=体重(kg)/身高2(m2)]范围内,同一批受试者体重应相近;3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等疾病,无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精神异常;4无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异常;5经体格检查血压、心电图、呼吸状况及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或经临床医师判断无临床意义);6试验开始前两周内未服过任何其他药物;7无体位性低血压史;8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9无吸毒史。 如果您不符合任意上述条件,您将不能作为受试者入选。 四、排除标准:如果您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您将不能参加此项临床研究:1在过去的一年中,有酗酒史、嗜烟或药物滥用史;2入选前三个月内,参加过另一药物研究;3试验前三个月内使用过本试验药物;4临床上有显著的变态反应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尤其任何对盐酸氨溴索及辅料中任何成分过敏者;5在研究前三个月内献过血,或打算在研究期间或研究结束后三个月内献血或血液成分。 五、试验方法:如果您同意参加这项试验,您需要在参加之前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胸透检查以及全面的体格检查,检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您是否符合本试验入选标准。如您符合试验要求,请于试验前一天晚7时进入**********医院I期病房,应保证试验前禁食10小时以上。本试验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设计,男性受试者18~24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在不同试验周期分别按以下方式服用受试制剂***(药物总剂量** mg)或参比制剂***(药物总剂量** m g)。您将按下表参与试验: 试验前1-7天全面体格检查 试验前1天报到入住I期临床试验病房 第1天空腹服药,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采集静脉 血5 ml(普通避光) 服药后2小时可 饮水,4小时、10 小时统一进餐 第2天于给药后*******小时取静脉血5 ml(普通避光) 第一周期服药后的一周为清洗期。清洗期后交叉给药。第二周期给药、采血方式同第一周期。给药2小时后可饮水,4小时、10小时后统一进食清淡餐。您在服药后应避免剧烈活动,亦不得长时间卧床。在试验期间,您的饮食和作息时间统一安排。禁服任何含酒精和黄嘌呤的食品和饮料:巧克力、茶、咖啡及可乐等,并禁止吸烟,禁止饮用西柚汁。您应遵守试验方案,不服用任何药物。除非在治疗突发疾病时必须用药。并应及时告知研究者。您需在试验结束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以保证您的安全。 六、受试者的受益和风险: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带来不适,临床应用中曾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有:************。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将对您进行相关检查,对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采取及时、合理、必要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您的安全。您将免费接受试验药物及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在试验结束时获得一定的补偿。 七、试验安全性及保障:本项试验研究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符合人体试验伦理标准。试验期间,您将由经验丰富且经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培训的临床医生、护士全程监护,试验病房内备有相应的应急设备和抢救措施。

生物等效性试验你了解多少

随着一系列征求意见稿以及公告的出台,BE试验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关于BE试验,您又了解多少呢?今天通过第257号公告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 1.定义: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份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2.受试者: 选择:选择应当尽量使个体间差异减到最小,以便能检测出制剂间的差异。试验方案中应明确入选和剔除条件。一般情况应选择男性健康受试者。特殊作用的药品,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受试者。选择健康女性受试者应避免怀孕的可能性。如待测药物存在已知的不良反应,可能带来安全性担忧,也可考虑选择患者作为受试者。 年龄:一般18~40 周岁,同一批受试者年龄不宜相差10 岁以上。 数量:受试者例数应当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于目前的统计方法,18-24 例可满足大多数药物对样本量的要求,但对某些变异性大的药物可能需要适当增加例数。 3.哪些情况可以进行BE试验备案: 仿制已上市的参比制剂,其活性成分、给药途径、剂型、规格应与参比制剂相一致。参比制剂应为原研药品。 已批准在境内上市,需通过BE试验开展相应变更研究的药品。 在境内上市,需通过BE试验与参比制剂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参比制剂应为原研药或国际公认的仿制药。 4.哪些情况不可以进行BE试验备案: 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细胞毒类药品。 不适用BE试验方法验证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 不以境内注册申请或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目的进行BE试验药品。 注册申请人认为BE试验可能潜在安全性风险需要进行技术评价的药品。 注:上述情形如需开展BE试验,可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申报受理和审评审批。 5.备案程序: 在填写备案信息前,注册申请人需将试验方案提请承担BE试验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签署BE试验合同。 注册申请人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前30天,应当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化学药BE试验备案信息平台进行化学药BE试验备案,按要求提交备案资料。 6.备案资料包括: 申请人信息 产品基本信息 处方工艺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稳定性研究 原料药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案设计

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

发布日期2011050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王凌张玉琥 部门化药药学二部 正文内容 食物极有可能影响制剂的体内溶出和/或药物吸收,从而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之间由于处方工艺不同,食物对其释药及吸收 的影响很有可能不同。 食物可通过多种方式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包括: ?延缓胃排空 由于食物能降低胃排空速率,增加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可使对酸不稳定 的药物分解破坏增加。但对于某些溶出较慢的药物,由于食物延长了药物在 胃中停留时间,可能有利于该类药物的吸收。此外,食物的存在可吸附水分, 增加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的扩散,如地高辛、奎尼丁、 地西泮、西咪替丁、格列苯脲等,均受此影响导致吸收的减慢和减少[1,2]。 ?刺激胆汁流量 食物(尤其是高脂肪饮食)可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中胆酸盐是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和溶解度,从而提高此类药物的吸 收[3]。 ?改变胃肠道(GI)pH 空腹时胃液的pH值为1.4~2.1,进食后pH值可增加至3.0~5.0;相对而言,食物对于肠液pH影响较小。这些部位pH的改变都极有可能会改变药物 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4]。 ?增加内脏血流量 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从而可以提高一些肝提取率较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肼屈嗪等[3]。

?改变药物的肠腔代谢 近年来有关食物影响药物代谢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如葡萄柚汁能显著抑制CYP3A4的活性,因此大多数CYP3A4的底物都会因为同服葡萄柚汁后,该酶活性被抑制而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加。此外,烟草中的烟碱、酒中的乙醇可以诱导肝微粒体氧化酶,已经证实烟碱对安替比林、茶碱、普萘洛尔、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地西泮等药物都有酶促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5]。 ?与药物发生化学相互作用 食物可以对药物分子产生吸附或螯合的作用,如四环素类、异烟肼等可与食物中的Ca2+、Mg2+、Fe2+、Al3+等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不仅可导致吸收程度的降低,同时也影响药物疗效。另外,有些药物与食物中蛋白质共存时,可被氧化成二硫化物,使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如尼卡地平、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头孢菌素类等。 对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BCS分类I的药物)而言[6,7],因为此类药物的吸收大多与酸碱度和吸收部位无关,对溶出差异不敏感,因此食物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不会太显著。然而,对于其他普通制剂(BCS II 类、III类和IV类药品)以及所有的缓释制剂,其体内溶出和/或药物吸收更易受到食物的影响,造成生物利用度的改变。不同制剂之间由于处方工艺的不同,食物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亦可能不同,如果没有开展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则很难预测食物对制剂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相对趋势和程度,以及对生物等效性证据的影响。因此,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不应该被忽视。 除空腹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外,所有缓释口服固体制剂都应该开展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此外,也建议在饱腹状态下对所有口服给药普通制剂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所含药物本身具有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BCS中I类药物),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均能迅速溶出且溶出情况相似;或者在参比制剂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内容中陈述该产品只在空腹情况下服用;或者在参比制剂说明书中未说明食物对吸收的影响。除上述几种情况外,一般均应在空腹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与原研制剂进行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 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设计可参考以下总体思路[8]。 A. 总体设计 无论是普通或者缓释制剂,在研究食物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时,推荐开展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必考虑的几个方面

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必考虑的几个方面,您知道多少?相信对于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疗人员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相信对于新手或许就有点困难,今天就为您一一揭秘: 1、准确度:评价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用回收率表示。回收率可分为绝对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对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不同的回收率评价指标。在血药浓度监测、生物利用度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以及药物的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更关注的是绝对回收率,而在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更关注的是相对回收率指标。 2、精密度:同一均匀样品多次测定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可分为以下几种表述方式。不同的表述方式具有不同的含义。日内(批内)精密度:在同一天、同一批样品或用同一批试剂、同一条标准曲线测得的精密度,考察的是方法的重复性。日间(批间)精密度:分析方法在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考察样品测定时仪器的性能、试剂、标准曲线、环境条件等发生微小变化而导致测定结果的变异。中间精密度: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如不同的操作人员、不同的仪器等对精密度的影响程度。复现性: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方法精密度。一般要求精密度(RSD)应小于15%,在LOQ 附近的RSD 应小于20%。 3、灵敏度:用于检出药物的最小量。灵敏度可用以下方式表述:检测限(LOD):LOD=3N/S或以空白背景响应值的3倍作为估计值定量限(LOQ):S/N=10或以空白背景响应值的10倍作为估计值。定量限应是标准曲线的下限,应能满足测定灵敏度的要求,其准确度应在80%~120%,RSD小于20%(n=5)。最低检测浓度:LOQ/进样体积上述表达的灵敏度均为仪器的灵敏度,实测样品的灵敏度还与样品的取样量与前处理有关。 4、方法专属性(选择性):是考察样品中存在干扰成分的情况下,分析方法能够准确、专一地测定分析物的能力。 (1)代谢产物的干扰:可通过多次给药后的生物样本进行考察。 (2)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可通过对生物样品的净化处理方法来排除。 (3)其他药物的干扰:改用具有分离能力或专属性强的分析方法。 如采用色谱法时,空白试验是最常用的方法,至少应采用6个不同个体的空白试验样本进行考察,并提供相应的色谱图,以证实方法的专属性。 5、线性范围:指一种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都符合要求的试验结果,而且供试物浓度成线性的变化范围,一般用标准曲线来描述(注意配制的介质)。线性范围要求覆盖实测浓度,包括LOQ,上限为最高浓度的120%,下限为最低浓度的80%。(至少6个浓度点);相关系数γ不低于0.99,同时符合准确度和精度度要求(偏差小于15%,最低点的偏差小于20%)。评价时还应注意标准曲线的截距与钭率的关系:截距过大,可能是有干扰成分或者是线性范围设置过宽。 6、样本的稳定性: (1)短期室温稳定性:要求高、低浓度样本在4~24 h内稳定。考察温度、光照、空气、酶解等因素。 (2)长期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从第一个样本采集至最后一个样本的分析为一个考察时间周期,贮存温度一般为-20℃,如果需要也可在-70℃贮存。要求高、低浓度至少分别测定3次,测得结果与第一天测得的相应浓度比较应保持稳定。 (3)冻融试验:取高、低浓度各3份于-20℃贮存24小时,取出后在室温自然解冻,取样测定,然后再将样品放回冷冻12~24小时,如此重复循环二次以上,分别比较各次测定结果。 (4)对照液和内标液的稳定性:室温考察6小时稳定性,然后冷藏7~14天或恰当的周期后进行测定,与新配溶液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USP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南(第一部分)

USP<1090>体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南第一部分 背景 该章节提出进行药物制剂性能体及体外评估的有关建议。该章节提供指导目的是为科学家或医师欲通过找到可以替代与人体临床试验相关或临床试验前研究的方法,用于评估药物制剂性能。USP-NF提供原料药、辅料以及成品的质量标准。法定物质或制剂的USP-NF中每一个品种正文均对应一个官方批准的原料药或制剂。品种正文包括产 品定义;包装,储存条件;以及质量标准容。质量标准包括一系列通用的检查(性状、鉴别、杂质、含量测定)以及特定的检查项目,每个检查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析方法以及限度要求。质量标准是药物制剂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满足USP-NF的标准,在全球围均可作为高质量药物制剂的保障,并且是生物等效性(BE)、可替代的多来源药物 制剂获批的必要要求。多来源药物制剂(Multisource drugproducts)必须达到体及/或体外试验特性标准,以确 认具有治疗等效性及可替代性。在不同的国家,可替代的多来源药物制剂的法规获批情况是不同的(参考即将颁布的章节《药物制剂选择的要点Essentials for DrugProduct Selection》(1096)仍在议)。药物制剂(drug performance)可被定义为活性成分(API)从药物制剂中的释放,产生API的体利用度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该章节讨论了决定 药物制剂特性的体及体外方法,重点讨论口服固体制剂方面。 该章节参考了FDA指导原则,《行业指导原则-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基本研究Guidance forIndustry—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Orally AdministeredDrug Products—General Considerations(2003)》(https://www.doczj.com/doc/b99973841.html,/;请以文件名检索),以及WHO文件,《附录7 多来源(仿制)药物制剂:建立可替代性注册要求的指导原则Annex7 Multisource (Generic)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Guidelines on RegistrationRequirements to Establish Interchangeability(2006)》 (who.int/en/;请以文件名检索)。FDA 的指导原则主要适合于在美国境使用;各国家/地区药物制剂监督机构可以使用WHO、FDA和其他由国家/地区的指南。一旦获得批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部或公开标准进行,包括性能检查。USP提供了以下通则,描述了这些检查及实施步骤:《崩解度》<701>、《溶出度》<711>、《药物释放》<724>,《药物制剂的体及 体外评价》<1088>以及《溶出度实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1092)。 该章节提供了生物等效性(BE)研究以及溶出曲线对比实施的通用信息,BE研究作为体药物制剂特性检查的替代方法,溶出曲线对比作为体外药物制剂特性检查的方法。该章节还讨论了针对特定药物制剂的体BE豁免条件, 并且叙述了如何应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进行药物制剂性能的预测。该章节的附件定义了关键科学术语, 并提供了FDA及WHO药物制剂释义评估的对比。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溶出度

生物等效性实验生物样品处理注意事项(严)

生物等效性实验生物样品处理注意事项 一、样品采集后的的处理和贮存 鉴于生物样本的特点,为了避免样品中被测药物发生分解或产生其他化学变化,取样后最好立即进行分析测定,但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做到,常需将收集到的样品冷藏、冰冻,临用前再融化并放至室温后使用。在样本冷冻贮藏前,需及时进行处理。 1.1血液样本处理注意事项 1.1.1. 在肌肉注射或静脉输含有葡萄糖或电解质(含钾、钠、氯离子)的液体时,建议3小时以后采集静脉血样本进行这些项目的检验,以防止上述检验项目因输液引起的假性升高。 1.1.2非麻醉状态的动物时应尽量避免用力挤压动物头颈和胸腹,以免引起血液淤滞,局部组织缺氧,造成血液某些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测定乳酸,血液含氧量等指标时。 1.1.3血液中红细胞外成分有很大差异,溶血可造成红细胞的物质向细胞外转移,如K+、Mg2+和某些酶类(LD、AST、ALT、ACP);另外,溶血还可干扰某些化学项目(TBil、DBil、TC 等)的测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血样本应防止溶血。引起溶血的原因有:注射器采血时抽吸力太大;血液与抗凝剂比例失调;混匀样本时过度振荡;注射器或采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全血放置时间长或突然受冷或受热;注射器中的血沫注入采血容器;真空采血时如未采满至相应刻度,残存负压造成红细胞破裂;不拔针头直接注入采血容器;样本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为避免溶血,取血时应注意: ①、抽拉注射器时应尽量避免注射器产生大量真空; ②、添加抗凝剂后的容器在除必要干燥流程后应及时密封; ③、混匀样本时避免用力过度,切勿产生泡沫; ④、避免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采血管、毛细玻璃管等一次性用品,手术刀片和剪刀等器材取材时尽量洗去残留血液; ⑤、采血时的室温应控制在22℃至25℃,采取的血液容器在需要放入冰盒时,切勿紧贴冰袋,冰水; ⑥、当注射器因吸入空气产生血沫时,注意弃掉血沫,在将血液注入采血容器时勿将血沫一并注入; ⑦、使用真空采血管需抽取负压时切勿过量; ⑧、将血液注入采血容器时要除去针头,轻柔推入; ⑨、离心带有血细胞的血样时,按照规格设定离心参数; 1.1.4. 正确选择采集管。通常情况下多采用血清为样本(不抗凝),部分检测项目需注意样本属性为血清或血浆,两者不可替代。一些特殊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以防止样本凝血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抗凝血样本采集后立即轻轻摇匀至少上下颠倒8次,以防凝血发生。 1.1.5. 多项化验采血顺序:血培养瓶(厌氧瓶优先)→蓝帽管→黑帽管→红/黄帽管→绿帽管→紫帽管→灰帽管→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