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代汉语》王力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

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例一(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

论》在这里作“销锋铸锯”(锯,钟类)(注:《古文辞类篹》

根据《史记》,也作“销锋铸锯”。),断句者大约受了这个影响,没有仔细考虑“鍉”“铸”两字的意义,就把“铸”字归到上句去了。例二(正)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误)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这段文章是写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者没有弄懂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无事”

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断错了。例三(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误)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

的“与”,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例四(正)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篇)(误)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注:以下所引《论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本,国学整理社整理,其中标点错误很多。)。这里的“非”字应当作“错误”讲,《诸子集成》本《论衡》的标点者误认为

否定副词,所以弄错了。例五(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例六(正)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李汉韩昌黎集序)(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注: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坚”,意思是“韩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气馁,而且更加坚定”。这才显出了韩愈的战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坚”读成一句,那是说“时人更坚决地排斥韩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违反了。例七(正)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

在用的是新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例八(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如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

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例一(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间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

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

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本《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例二(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例三(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注: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

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不可理解。例四(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例五(正)凡他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例六(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省记”

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例七(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二)语法方面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例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例二(正)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误)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

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

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例三(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

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例

四(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

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语,“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例五(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说“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例六(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论衡·异虚篇)(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懂“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例七(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

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例八(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赞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韵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断句是不通的。例九(正)......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欲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误)......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一词牌分前后两阕,最后三句的字数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与前面七字句还要押仄声韵(注:关於什么是仄声,参看通论第二十六节。)。这里前阕应该在“风起”处断句,

后阕应该在“却道”后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苏东坡这首词,《万有文库》本的断句者不懂“定风波”

词牌的格律,把它断错了。(三)音韵方面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虽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例一(正)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左传哀公十七年)(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注:引自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下册542页。)。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这样断句,大概是根据杜注孔疏。杜预和孔颖达以“衡流而方羊裔焉”为句,顾炎武、王引之、武亿等都不同意(注: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和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顾炎武《杜解补正》说:“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於大国,将见灭而亡。”这是对的。孔颖达认为“繇词之例,未必皆韵”,“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因而说“窦”“逾”不与“将亡”为韵。实际上“窦”“逾”两字虽不与“将亡”押韵,但是“羊”字与“亡”字押韵(古音同在阳部),“窦”字与“逾”字押韵(古音同在侯部)。这是换韵,不能说是“或韵或不韵”。例二(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篇)(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

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由上所述,可见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标点错误的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读法,需要有审辨能力。古代不同的句读,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错了,如上面所举《左传》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数读皆可通的。其实数读皆可通,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不同的断法,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读“夫”字后不断句,还有一读“欲之”后也不读断(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无论哪一读法,意思都是一样。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时代久远,目前无法确定作者的原意,暂时数读皆可通,如《论语·公治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引作“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衣”字,从“敝之”断句;《一切经音义》引作“共敝之而无憾”,是以“共”与“敝之而无憾”连为一句(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共”字属下不属下,意思稍有区别,现在还无从确定哪一断法符合作者的原意。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

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定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会断句了。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汇编

古书的句读练习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怎样鉴定古书画中的用绢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何止千万,不仅从繁到简,而且在风格上也各有千秋。经过这么多年,又变化这么多,那我们该如何辨别古字画的真伪呢?除对古字画知识有所了解,更需要的是实践,多看博物馆藏品,多看真迹,一般藏者一生难得遇见真迹一两件。 年代相距不远的仿品伪作更是真假难辨,比如唐仿晋,宋仿唐,元仿宋,明仿宋元,因为“条件”上容易解决,逼真程度之高难以分辨。 唐宋两代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据北京故宫图录资料统计也为数不多了,消失民间更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说现在藏家想看宋元作品(包括非真迹)只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南博才能有机会。 鉴赏古字画必然会遇到真伪问题,制作假画绢本、纸本都有,手法独特,做出来的假画古意盎然,令买家扑朔迷离。 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我们在研究书画鉴定与收藏的辅助依据之一的绢帛时必须注意下述几种情况: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有宋元绢双丝,明清绢单丝之说。事实上,双丝、单丝前后都能见到,是不能以此断代的。 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常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 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我们绝不能用绢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它的时代远近。如果认为绢黑暗破碎者其时代一定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时代一定较近,这就极片面,极不正确了。北宋末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 我们看到大约从唐宋以来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同一地区生产,用同一种精粗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东西,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极不易区别其生产的年代。有的专家比如徐邦达先生曾以康熙时上有玄晔书字的“贡绢”同南宋院绢比较。除新旧气息不一样以外,其它质料、形制方面几乎完全相似。如果两者的制作年代相距更短,就更难识别其时代了。 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的绢,因地区不同,织法也就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因各地区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不一样,某一些地区的织绢技术已经发生变化,而在另一地区,还继续沿用旧的技术方法。不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制成品上,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 懂得门路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位陈逸庵是有名的仿唐画高手,制作名画,临摹真本,酷似程度几可乱真,作伪多为写经书法,佛教画之类,纸本、绢本、麻帛本样样具备(伪作都是有兰本的)。 宋人花鸟,北京后门货,过去北京有一位王旭东其人,专门钻研宋画著录书籍,摘录文字,拍摄图像,放大临摹,功夫十足,不过在跋文上有不尽完美之破绽。 善鉴者除了自身的修养外,都具有对字画“味道”的感受能力,一般对字画的装裱(软件)。题跋书法绘画风格,印章印泥都很重视,尤其研究作品“笔”、“墨”、“设色”是否“传统”、“规范”极为重要,只要鉴赏者细心,伪作还是可以分辨的。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辽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它包括二项内容: 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 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从古书画的鉴定而言,前者是辨真伪,而后者则为明是非,二者是有区别的。有名款印记的,要辨真伪,无印款的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这种评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当然可信,评定错了的,就不可信,因此还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的是或非。这就叫明是非。有些没有被评定过的,我们还要重新去鉴别和评定,但这仅存在是的问题,而不存在非的问题。虽则如此,也属于明是非的范畴。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虽为无款印仍存在着辨真伪。主要是指人们仿元以前的字、画、染旧所造的假古董。例如日本《爽籁馆欣赏》画集影印出来的几幅无作者名款的所谓五代曹仲元、韩虬、左礼的“菩萨”、“水官像”轴,是晚清人可能出于广东地区所造的伪作。画上又仿书了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标题,说它是某某人所作。对这类假古董主要是从仿古做旧方面来辨识它的作伪的实质。因此,尽管它没有款印,但鉴别它仍是一个辨真伪的问题。而对于鉴别伪作的赵佶标题,又存在着明是非的问题了。 第二种情况是,虽有款记却是个明是非的问题。主要是指古代勾填摹仿的一部分作品,以书法为多,当时只是为了搞一个副本以广流传,并不是存心做假。如唐代《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它是原底破损残缺笔画处,用墨线圈出示意,这正表明它不是存心作伪。对于这类东西,我们只要了解它确是唐摹本即可。至于原底的真伪,又当别论。因此,虽系有款人法书,但仍是一个明是非的断代问题。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谢稚柳艺术鉴 定谢稚柳先生 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是鉴定的筑基功夫。鉴定学中艺术鉴定最难,也最切实。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 处和贡献正在于此。谢稚柳书法 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一生的书画鉴定是和他的书画创作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从历代大量书画名作中得到创作养料,滋养了自己的创作。反过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直接对鉴定产生影响。从书画本体出发对书画进行鉴定成为谢氏的主导风格。可以说,谢稚柳的鉴定是艺术鉴定,同时也是鉴定艺术。谢稚柳画作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徐邦达先生 徐邦达技术鉴定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

古汉语通论十四一班没给这个重点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字。 (1)夫 “夫”(fu)字用於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今夫”的“今”已经虚化,不代表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略有“现在说到”的意思。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有的例子里确实还比较难以分别。我们主要还是从句子是否有明显的议论色彩和是否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来判断。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语气副词,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3)惟(唯、维) 惟——思考 唯——应答 维——绳索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

基本要求。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

八大基本技巧助你判断古代书画的真伪

八大基本技巧助你判断古代书画的真伪 书画自古就与琴、棋一起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一件上好的书画不仅能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往往还传递与负载着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书画历来倍受国人喜爱与推崇,也有着悠久的收藏传统。历朝历代涌现了无数热衷书画、酷爱书画的收藏大家,不少帝王,诸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清高宗乾隆更是不惜重金,广搜博取,宫藏秘笈了大量的名家巨迹。一些民间藏家,如明之项元汴,清之梁清标、安仪周,民国之庞莱臣、张伯驹,当代王已千,均堪称一代收藏大家。 他们收藏的书画珍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富可敌国。随着收藏与艺术品市场的方兴未艾,书画再度成为收藏界人士收藏和投资的热点,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作为重要的投瓷品种与门类,书画更是占据了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书画经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拍卖行总体业绩与兴衰,所以,被视为重中之重。近年,中国大陆书画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一大亮点。许多近现代大师的拍品成为买家追逐的对象,一些重量级拍品屡破纪录,连创新高。如吴昌硕《花卉十二屏》(1650万元)、齐白石《山水册八开》(1661万元)、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1705万元)、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八开》(1980万元)等,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更以6930万元的刷新了中国书画拍卖纪录。古代书画升温之快,也令人始料未及。元倪瓒《江亭山色图》(1980万元)、明陈洪绶《花鸟册页》(2860万元)、清王鉴《仿古山水册》(1265万元)均突破千万元大关。元鲜于枢《草书石鼓歌》更是达至4620万元!此外,恽寿平《花卉册八开》(693万元)、郑板桥《竹石兰蕙图》(539万元)也拍价不俗,八大山人一件不足0.6平尺的《鱼》竟然拍到了484万元!古代书画市场行情的快速升温引起市场各方的关注,市场升值潜力巨大。 古代书画有所升温,但与近现代书画买家众多,成交踊跃相比尚显得稍有逊色,可以说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厚今薄古”现象。造成此种现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古代书画的价值、审美与内涵往往缺乏了解与认知;而近现代书画则不存在时代上的隔阂,更容易给人一种亲近感,在审美与欣赏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其次,在真伪辨别上,由于人们更容易见到近现代名家的真迹,真伪判断更有把握;而古代书画的庐山真面买家们往往见之极少,知之不多,所以对古代书画敬而远之,这恐怕是重要原因所在。再次,投资古代书画通常需要藏家们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知识,对书画家有较深的研究,对买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以上种种,便造成了书画拍卖中古冷今热之现象。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关於疑问代词,我们在古汉语通论(十)里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讨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此外,还讨论两个特别的代词:“者”字和“所”字。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我胜你,你胜不了我。)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去到你的家。指出嫁。)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左传作“女实征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而”和“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暂时停顿一下。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卷五下)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卷十二下)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 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欲观,

浅析古籍句读课件资料

摘要:句读之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之学。《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关键词:摘要:句读文学含义 句读的含义 据考证,我国早在汉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符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五篇中有言“:|[zh俪]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清人段玉裁注称“: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音主,古音与豆同部,即句读[dòu]之读,也就是今天的逗号。段玉裁所称“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的意思是说明|的用途不仅只作逗号,还有其他作用。但这说明汉时至少已用|作读书时的符号了。《说文解字》第十二篇下部说“:[ju佴]钩识也。”段玉裁对此注释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

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清人王筠在其《说文句读》中认为是分章的标识。音厥,即句读之句,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关于句读在不同时期人们赋予不同的称谓。清人梁同书在《日贯斋涂说》中说“:句读,法华经作句逗。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音如逗。亦作句度,《唐摭言?切磋》一条:书字未识偏旁,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又支同诗:驱联以大语,句度实奔放。于此可知度曲度字之义,即俗所谓板眼是也。”古时对文献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所谓章,《说文解字》第三篇音部说:“乐竟为一章”,意思是凡陈义已终,说事已具者皆能称为章。所以章句之义,便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工作,亦即后世的画段分句工作。这种工作,古代是用文字来表明的。如《诗?关雎》篇后题云“: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

古代书画鉴定中的材料和笔墨

古代书画鉴定中的材料和笔墨 书画鉴定中的材料与笔墨,是形式和形象的关系。材料是“死”的,笔墨是“活”的。 前者易言传,后者难意会。原因很简单,对于“死”的东西,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科学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钻牛角不解之人。对于“活”的东西,不是时间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笔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脑去理解。当然没有大量的资料,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个人的知识与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材料指的是书画家创作以外的东西. 具体分纸(绢)质,墨色,颜料,印泥四部分. 表面上看,这四点没有多大学说. 其实不然. 特别是在鉴定远古书画作品时,材料的区分可以直接对某些膺品作出科学的论断,无须深入. 比如一幅明代的书画,如果发现作品的材料不到年纪,或者是新的,就根本不用再深入研究. 要知道,古人是不会用后人的东西。 材料学说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定义:一点假即全假. 也就是说发现材料的其中一点是假的,就可以断定整件作品是假的! 至于书画作品残破接笔,不能笼统概括混合其中,应另开思路科学对待! 虽说材料一点假即全假. 但是,材料真不一定作品真. 同时代的仿品,老纸 新作等膺品存世量巨大. 只有在肯定材料的基础上,鉴定才有必要深入研究. 值得补充的是,新手对于一些用老纸,老墨,老颜料,老印泥制造的伪作,会产生一定的疑惑. 其实这个疑惑是很天真的. 因为墨,颜料,印泥只有在纸质上使用之后,经过长时间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古气,现成使用这些老材料,出来的效果其实和新材料相差无几,是很容易分辨的. 除了同时代的仿品以外,现成的任何伪作是没有古气的. 总之,材料是鉴定的基础,在鉴定过程中,应严谨对待,不可轻视。 何为笔墨? 笔墨是作者创作之心境,笔墨是作品表达之语言. 笔墨可以反映出书画的时代气息,个人风格. 鉴定一件作品,首先要熟悉作品的时代气息,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 年代,活动场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风格. 这些知识有些是必须掌握的,有些是可以灵活推理. 毕竟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存世量巨大,任何鉴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国书画之全部。 作品的时代气息,是证实作者生活年代,活动场所的前提. 我们知道,在中国书画 发展史上,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活跃着不同的书画流派. 所以,当熟悉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就可以深入分割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二者前后融会贯通,从而达到鉴定的真正目的. 笔墨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的法宝,也是鉴定的必经之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必须以笔墨入手。 作者的个人风格,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每个书画家在不同的年代,会出现不同的个人风格. 如果把某个书画家某个时期的风格,作为鉴定这个书画家作品真伪的依据,那就大错特错,容易进入鉴定的误区,出现误判! 当然,在没有完全熟悉书画家不同年代的风格时,可以先找自己熟悉的那一段风格,采取灵活推理的方式,进行分析. 推理不是凭空 想像,而是对笔墨的探索,缘由,理解,分解.... 了解以上两点,平时多用心分析不同时期书画家的特点,定能帮助我们提高书画收藏方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句读与标点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1、句读只是起到断句作用,与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不同。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2、句读无法表达句子是分句还是复句,也无法表达出来句子的感情。 二、古文标点的原则 1、弄清句子的起讫。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2、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 (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正):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 三、古文标点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四、古文标点的方法 1、反复钻研,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抓住关键,把握中心。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东西,还要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语气,正确标点。 2、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的特点 古人行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常常使用骈偶句式、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掌握这一特点,只须把古文吟诵几遍,就能够自然地把句子断开。 3、利用文言虚词帮助断句标点 4、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5、要利用参考旧注断句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这给我们今人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书标点的知识,并能给一定难度的古籍标点。 一、句读 1古人断句的符号 古人非常重视断句。《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对断句的重视。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和重要访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竖勾“亅”(jué),这就是“句”。而一句话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在两字中间点上一点(丶),这就是“读”(逗)。 2古今断句的区别 古人断句仅要求弄清一个句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说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而现代的标点符号则不同,它不仅能将句子的起讫用适当的符号标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复句),以及说明句子的语气。如感叹句用感叹号,陈述句用句号,疑问句用问号等。 二、如何标点古文 (一)标点古文的步骤 1通读全文,深入理解 标点古文,切忌看一句断一句,因为它缺少整体观念,容易支离破碎。一定要通读全文几遍,深入理解其内部关系,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点词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断句 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断句。先断开,不必管用“句”还是用“读”,更不必想用什么符号。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确定标点符号,细加斟酌 仔细琢磨每句话的语气,然后一一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 1细审文理、词义断句

古玩收藏-鉴定辨伪之中国古书画的鉴别

古玩收藏-鉴定辨伪之中国古书画的鉴别.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 中国书画的鉴别,应主要看4个方面,首先是看书画中的画与字;其次是看作者款题与他人的题跋;第三看作者的印章与他人的印章;最后就是看所用的纸、绢、绫及装裱的形制。这就是说,要对书画本身进行鉴别,每个方面都不能掉以轻心。其中,最主要的是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一、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画与字都是作者用笔、墨、色在纸、绢等上表现的基本艺术单位。它的基本组织是笔法、墨、色及结构。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画顿出来的线和点。每一个人的笔法都有其特点,与其他人不同;同一人的笔法,从早年到老年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联系的。如王翚是清初大画家,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前为早期,主要是慕仿古画,皴法比较杂乱,到35岁笔墨较成熟,但明显带有王鉴画风。35岁到60岁中期,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技艺精湛,清丽工秀,明快生动。60岁以后为晚期,绘画形成一定格式,笔下有一定的习气,不及中期生动,用笔苍劲而显简练;精品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总的画风摹古代元人笔意,创新较少。还有明代画家吴伟,早年工细白描,晚年有泼墨粗放之作,虽然画风不同,但是笔法始终有跳跃躁动的形式。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真伪最为可靠,如果其他人要模仿是很难的。刻意临慕,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象原作,同时摹者又有自已的笔法,不易改变,所以作伪者最难的就是笔法。要鉴别笔法,必须首先掌握原作者的笔法,对其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心中树立样板。同时,还要了解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找到“标准”画,如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一派,笔法大都比较浑穆。到了明代,王谔、吴伟等人虽学他们的笔法,但一般飞扬轻薄,又具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关于书字,同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时期也有自己的特征,都要作全面了解。 (1)墨与色 墨和色是直接表现书画的,它们在纸与绢上的表现与墨、色、纸、绢的质量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鉴定时要注意其质量的好坏与其性能。笔要靠墨或色在纸上表现,但作伪者都能仿得和原本比较相象,也有用旧墨旧色作伪的,就更难鉴别。但是墨色的新旧,是可以区别出来,真旧与假旧总是不同。 还有,用墨或色有个人的习惯,如清代刘墉,字体外似丰润圆滑,实则内刚劲,骨肉兼备。刘墉爱用浓墨,喜在光滑蜡笺字上写,字的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王文治却喜淡墨,与刘墉不同。因此,他们被称之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王的字过于妩媚,流于轻佻。画家蒋廷锡的墨花卉常加入赭石色。此外,应注意纸与绢的质量对书画的影响。好纸与绢才能发挥墨与色的特点,如新的生宣纸会使淡墨变成不好看的青灰色调,浓墨易于“火爆”。花青等不同植物颜色,在不同的纸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2)体裁与结构 书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裁与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南宋马远在绘画结构中,是“边角”之景,如果在南宋以前出现这种结构的绘画就是伪品。书法每个字的结构体及字与字之间,或行与行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辨别其真伪要注意。例如董其昌字不大但讲究精整,以险取胜。元代赵孟頫却特别工稳严谨。但是,对这类的问题的鉴别,也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作者写字一向严谨,但偶然也有变化。绘画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有的绘画有建筑物与各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