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 )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

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 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

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目标群体

政策理想化政策

紧张

政策环境

处理

反馈

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

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 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

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

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

位;( 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

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

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

用。”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

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

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

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 M.Mclaughlin )于 1976 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相互调

适部分

政政受

策调适影

执策策略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 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政

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

2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M.Rein )和佛朗西· F·拉比诺维茨 (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

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分配资源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

1.合法原则

2.理性原则

3.共识原则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

1、目标显著性

2、程序复杂性

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

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 Meter )和霍恩(C.E.Van Horn)于 1975 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 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组织间的沟通

标准与目标

与强化能力

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执行人员策

的意向执

资源经济与政治环境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 )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

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 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

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

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

策产出、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知觉到

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问题的可处理性

1.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2.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

3.目标群体的人数

4.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

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1.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

1. 明确的政策指令2.媒体对问题注意的持续

2. 充分的财政资源3.大众的支持

3. 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4.选民团体的态度与资源

4. 建构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5.立法机关的支持

5. 征募执行的人员6.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水平

6.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

执行机关的目标群体对政策产出的对政策产出政策的主要

政策产出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所知觉到的修正

顺眼影响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

(六)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是麦尔科

姆· L·高金( Malcolm L.Goggin )等人

1990 年在其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来的

(关于其内容,前文已有所叙述)。政府间执行沟通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政策执

行模式,其执行沟通模型是:

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

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反馈

州政府州政府州政府

决策结果能力执行州和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它可以是: --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 --一种图示(如流程图) --一种公式(如S=v〃t) --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 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 1.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 2.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 3.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4.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 5.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 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米切尔〃怀特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 1.精英模型 2.团体模型 3.多元模型 4.完全理性模型 5.有限理性模型 6.渐进模型 7.混合扫描模型 8. 系统模型 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 →有限理性(满意) →非理性的假设(合理) (一)精英模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 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 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 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政策科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模型概述 一、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实物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乎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是指用符合、语言、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 二、模型评述 模型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政策模型。但是不能把源于经验的抽象模型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伦敦新老地铁图的对比说明,主观的抽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 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 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模型。 理性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经济人”: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4)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理性模型的基本内容: (1)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2)决策者能够得到与政策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理性决策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测验与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C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 ) A. 元政策 B. 基本政策 C. 具体政策 D. 实质性政策 正确答案:D 3.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正确答案:D 4.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B 5.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A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正确答案:D 6.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体制 B. 决策权力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B 7.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问题的确认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C. 政策方案的择定 D. 政策目标的确立 正确答案:B 8.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 B. 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制度理论模型 正确答案:D 9.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C 10. 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A. 利益集团 B. 公民 C. 大众传播媒介 D. 思想库 正确答案:C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摘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机制,不仅是检验过去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推进和完善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一、引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一)改革的政策目标 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前节对政策实施理论发展进行了简单阐述,其中提到的许多政策实施模型对政策的实施理论和实际操作都有很强指导意义。今另辟一节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政府政策实施模型 范米特与范霍恩在其著作《政策实施过程:一个概念框架》中,将政策的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根据政策变动的幅度确定的;另一个则是由参与实施者对目标的共识程度而定。他们认为,政策变动幅度的大小与目标的共识程度的高低,既影响政策的形态,也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据此二人的研究得出四条规律: 规律一: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愈成功; 规律二: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不明显; 规律三: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好; 规律四: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差。 从两人的以上假定可知,目标共识对政策的影响要强于政策变动。在政府政策实施(implement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policy)模型中,范米特和范霍恩确定了六个变量关涉到政策与实施之间的联系。首先是政策的标准和目标以及政策的资源。其次是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实施、实施机构的特点、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以及实施者的意向。确定政策标准或目标的目的在于澄清决策过程中的不清晰之处。把政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变量是因为有效地实施政策就要充分地调动各方有利因素。组织间的沟通可以影响政策实施者的意向。实施机构面临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对实施过程亦有着很强的影响。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贡献在于找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因素,建立了政策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政府政策实施模型给我们带来如下的启发: 第一,政策实施的成功部分取决于实施机构的有效沟通。政策目标与标准作为无生命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传播系统传达给实施者的意向。假如在实施中出现了沟通方面的问题,可以从政策的目标和标准、组织沟通与实施活动、执行机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者的意向此四者的互动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公共政策的质量部分取决于实施机构的行政能力,无能的政府的主要外在特征就在于其公共政策及其实施的无能。在本模式中实施机构的行政能力须从政治资源、组织沟通与实施活动、实施机构的特色、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去考察。 第三,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实施人员了解政策的目标和标准并具备一定的行政能力,而且也需要他们最大程度地认同政策。实施人员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往往有四种意向:第一种是对政策进行选择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1、什么是模型 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2、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排列并简化现实认定重要层面符合社会现实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指导调查与研究提出一定的解释 3、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⑴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②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是: 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提出备选方案 ③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④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⑵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①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A: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B: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C: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②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A:有限目标 B:期望水平 C:搜索方法: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 ⑶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②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③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⑷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①一致性思维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③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④对群体的过分自信⑤很强的群体凝聚力⑥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⑸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精英理论的特点: ①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②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③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④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⑤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⑥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_王洋2008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并未受到重视。 当时政策科学的焦点在于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在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所谓的“执行运动”。西方的“执行运动”持续了近20年,政策科学家们写下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种种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条件、模式或理论,归纳出了各家理论的几种模型: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上而下”模型 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来研究执行问题。曹堂哲先生称之为政策执行的第一代研究[1]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若干个不同阶段,即所谓的“阶段学说”。政策本身既是政策制定阶段的最后产出,同时又作为一种“输入”进入到政策执行阶段,并成为整个执行过程的依据和目标。而将这些政策目标和方案具体化为政策行动的职能则由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官僚组织来承担,他们构成了整个执行系统的纵向结构。在这个执行系统中,贯穿着上级执行机构对下级执行机构的指挥与控制,以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具体的执行运作中,执行系统还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相应的资源供给和信息供给。 然而,这一模式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它把执行者看成是没有反抗意志的人。实际上,执行过程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实现利益多元化的复杂过程,上层政策制定者很难达到对政策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控制。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一研究途径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批评,具体表现为: 第一,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 第二,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此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 第三,所谓完美的行政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例如资源的持续稀缺)。而“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也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的实 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2]6 第四,某些政策并不具有(已有的政策从来都不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模型 基于上面对“自上而下”模型的种种质疑,一部分学者开始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型。如果说“自上而下”模型所采用的研究途径是顺向规划的话,“自下而上”模型则完全从相反的逻辑(forwardmapping)推进,是一种逆向规划(backwardmapping)的途径。李普斯基(M.Lipsky)对街头官僚 (StreetlevelBureaucracy)的研究,埃尔默(Richard.F.Elmore) 对追溯性筹划(Backwardmapping)的研究,贺恩(Benny Hjern) 和波特(David.O.Porter)对执行结构(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的研究是主要的代表。 “自下而上”执行模型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为者)作为出发点,认为政策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包括公众、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组织间和个人间的互动形成的执行结构是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政策链条中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街头官僚(基层官僚)拥有巨大的行政裁量权,接近执行现场,拥有信息优势,对政策执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一研究途径将基层官员看作政策执行和政策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该模型认为,政策不是由法令和规则控制的,而是组织成员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政策执行则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因此,项目应该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和意见,至少应该在行为模式上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中央的政策决定者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能采取适当的权宜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也有自身的缺陷,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执行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学者们对它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分的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有顾此失彼之嫌。且这种权力的使用并不是始终对政策执行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而如何使这种权力成为政策执行中的积极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王 洋(1977-),女,河南民权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 王洋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在政策执行理论研究过程中,执行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执行模型,这些模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涵,推动着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27(2008)03-0013-02 2008年第3期第7卷(总第36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7,No.3 Jun.,2008 13--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 )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 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 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 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 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 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 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 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 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 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 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 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 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 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政策 制 定 过 程 执行机构 -nr 理想化政策 4 h 1 ! 紧张 处理 反馈 建制 政策环境 政策 ---- >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 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 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 )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 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 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 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 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 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 所以,双 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 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 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 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政 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 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 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政策执 行 者 环境因素 受 影 响 者 A

第八讲 政策执行(二)

第八讲政策执行 第四节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具有中国特色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难点: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时间安排: 上讲讨论总结:3分钟 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5分钟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37分钟 案例:15分钟 具有中国特色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27分钟 作业安排:3分钟 案例: 目前二套房政策执行、重庆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乡镇企业改革 讲授方式: 讲授 现实的政策实践表明,某些政策付诸实施之后,并不能取得政策效果。这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必须研究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结果。这有助于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排除干扰,消除不利因素,保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18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形成了种种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过程模式 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图1)。 →政策 → 紧张 处理

反馈建制 图1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式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理想化的政策,指合理、正确的政策。第二,执行机构,指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第三,目标群体,亦即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第四,环境因素,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的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与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 2.互动理论模式 这一理论模式的提倡者是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其主要代表作是《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1976)。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麦克拉夫林的这一理论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彼此的需要和观点并不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彼此必须放弃或修正其立场,寻求一个双方皆可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第二,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富有弹性,可因环境因素或受影响者需求和观点和改变而变化;第三,这一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彼此处于平等地位的双向交流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流程;第四,受影响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仍将反馈到政策上,以致左右政策执行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这种互动关系可用图2来表示:2 图2 政策执行相互调适过程 3.博弈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近代政治学中“博弈”的概念观察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的达成所作的谈判、评价与妥协的互动情形。博弈论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得克(E.Bardach)是用“博弈”概念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代表。他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 1 T.B.Smith,"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4, No.2. 1973,p.203~205.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模型的含义 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

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一)理性主义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以下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3.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所谓理性化,从方法论上看,是指为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 4.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学领域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完整公共政策概论问题详解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有哪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A. 权威 B. 重要 C. 次要 D. 枢纽 13. 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B )。 A. 效果评估 B. 可行性评估 C. 风险评估 D. 价值评估 14.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C )。 A. 政治人 B. 文化人 C. 经济人 D. 精英 15. 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 )出版作为标志。 A. 《执行》 B. 《政策执行与评估》 C. 《奥兰克计划》 D. 《公共政策学》 16.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C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 B. 评估实施 C. 评估执行 D. 评估完成 17. 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实现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为(A ) A. 正常利益 B. 超常利益 C. 失常利益 D. 合理利益 18. 维护和实现(B )是国家和公共权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A. 集体利益 B. 公共利益 C. 家庭利益 D. 个人利益 19. 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C)和集团分析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