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中测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道2分,一共15道)

1.亨利花了一个小时购物并买了一件价值30美元的汗衫,该汗衫的机会成本是:a.一个小时

b.30美元

c.一个小时加30美元

d.一个小时加30美元的次优用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2.假设美国增产1000吨小麦将减产500吨钢铁,而加拿大增产1000吨小麦将减产1000吨钢铁,那么我们可以说:

a.加拿大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b.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c.美国将出口钢铁

d.美国在钢铁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e.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答案:e

3.对商品或劳务的个人需求曲线:

a.给出了在任一价格水平上,个人将会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

b.给出了市场均衡价格

c.表示了根据替代效应其它商品将会被替代掉

d.以上都对

e.a和c

答案:a

4.假设需求的价格弹性是1/3,,如果价格上升30%,需求数量如何变动?

a.需求数量上升10%

b.需求数量下降10%

c.需求数量上升90%

d.需求数量下降90%

e.需求数量不变

答案:b

5.假设需求完全缺乏弹性,供给曲线向左移.那么,

a.价格和数量都上升

b.数量上升,价格不变

c.价格上升,数量不变

d.价格和数量都不上升

e.价格上升,数量下降

答案:c

6.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一个优势在于:

a.不会导致稀缺性

b.不会面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c.能强制公民付费

d.需求并不都是理性的

e.以上都不对

答案:c

7.市场缺陷在什么时候发生?

a.存在正外部性

b存在负外部性

c存在正或负的外部性

d不存在外部性

e以上都不对

答案:c

8如果两个国家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则,

a不存在贸易的基础

b他们也许会在某些产品上组织专业化生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在这些产品生产方面取得比较优势

c.各自都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获利

d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取得所有的贸易剩余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9税收负担是指:

a有多少人应该纳税

b 决定应该纳多少税有多少困难

c谁真正承担纳税义务,并考虑其经济反映

d税收多大程度上扭曲经济决策

e谁真正把钱交给税收当局

答案:c

10下一项哪个不是政府直接干预来纠正市场缺陷的例子?

a国有化其银行体系

b对新的石油储藏的勘探活动进行税收优惠

c一个大城市为无家可归者建立栖身处

d军队向私人企业购买坦克

e以上均是直接干预的例子

答案:b

11下一项哪项不是政府正常的作用?

a解决稀缺性问题

b收入再分配

c稳定经济

d纠正市场缺陷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12下列哪一项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正确的?

a对任何需求弹性而言价格弹性是不变的

b需求在短期里比在长期里更加富有弹性

c如果价格上升时总收入下降,需求相对而言比较缺乏弹性

d a和c

e以上都不对

答案:e

13生产可能性曲线:

a 表示了一家厂商或一个社会可能生产的产品数量

b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它不是一条直线

c 表示了商品间的替代关系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4随着国家间开展自愿贸易:

a所有人都受益

b在大国中的所有人都受益

c一些人受损,但收益足以补偿损失

d公司受益而消费者受损

e工人受益而消费者受损

答案:c

15如果一家厂商供应整个市场,此市场结构为:

a完全竞争

b寡头

c垄断

d垄断竞争

e上述都不是

答案:c

第一题:机会成本:我们考虑一个例子,如果有人问你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你可能会说:7美元,但是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成本不是7美元,而是如果不去看电影可以用7美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其次,你的时间是稀缺资源,在计算中应该考虑在内。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意味着它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在我们考虑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我们应该考察其可供选择的次优用途,这种次优用途就是机会成本的正式的度量。

(参见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39页)

第二题:绝对优势是根据劳动生产率来判断,比较优势是根据机会成本来判断,从该题的给定前提下,我们只能选出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第三题:个人需求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下个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可以认为是边际利益曲线,是个人为不同的产量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其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的基石,它就像数学上的公理一样。将个人需求曲线加总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均衡价格是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决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决定均衡价格,需求曲线也不能表示替代,预算约束线表示替代,选择一种商品多,那么另外一种商品就少一些,要研究替代效应需要探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这是以后的学习内容。

第四题:这个题目相对比较简单,考察的就是弹性的定义和计算,需求价格弹性是负值,需求收入弹性是正值。弹性衡量的是一个边际变化量对另外一个边际变化量的反应程度。该题目几乎不用计算就可以直接选出。

第五题:这个题目也是比较简单,考察曲线移动带来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如果需求价格弹性为零,那么是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所以供给曲线的左移,带来的是价格上升,而数量不变。

第六题: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我们把物品分为四个类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品,如果是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那么就是公共牧地这样的物品,如果有排他性,没有竞争性,那么就是俱乐部物品,如果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那么就是私人品。当然这种划分也是一个思想,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判断竞争性和排他性会有不同。对于公共品来说,由于不能排他,所以引起私人的免费搭乘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私人不能提供,因为它没有办法收回自己的成本,但是政府不同,政府是一种强权力量,它可以根据成本的测算强制公民对公共物品进行付费,比如通过征税。这样公共品就可以提供出来。如果我们将来学了博弈论,那么就会知道,集体理性和个人理性是不一致的,比如囚犯困境,每一个人都想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理性的选择导致集体理性的不明智,这也可以解释政府介入的理由。人人都想搭便车,结果公共物品不能提供,但是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提供对大家都是有利的。稀缺性和不确定性是经济世界普遍的现象,不论是什么主体,个人、厂商或者是政府都要面对的,公共物品的不确定性也是一样。需求并不总是理性的,这也是经济世界存在的现象,有利己行为,也有利他行为,而且即使是理性,那么理性的程度有多大也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这些不妨碍经济学研究,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抽象,这样假设是可以的。

第七题:市场会失灵,失灵的方面很多,比如竞争的不完全,就会有人为垄断、自然垄断和X低效率,比如市场的不完全,就会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品提供不足,再比如有益品的问题和公平的问题等等,这些市场都解决不了。如果单从外部性角度考虑,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是市场缺陷,正外部性时市场总是提供不足,负外部性时市场总是提供过量,都不是最优的结果。

第八题:贸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很早就有楙迁有无的说法,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善。现代意义上的贸易理论的发展是从斯密开始的,他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提出了绝对优势,因为绝对优势国家之间贸易可以带来共同的好处,后来李嘉图、穆勒发展了斯密的学说,提出了相对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比较优势的学说,奠定了贸易

理论的基石。但是他们都假设劳动生产率是静态的,这一点不符合经济现实,技术是变化的,每个国家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变化,机会成本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即使现在没有比较优势,但是随着规模经济、随着学习,可能就会有比较优势,重新拥有贸易的基础,这些也是现在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如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第九题:(1)、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税款式的法定纳税人不是税款的最终负担者。(2)、税负归宿能再转移而需由自己负担的阶层,这一阶层便是税收的归宿所在。总体上看,税负转嫁和税收归宿实际上就是税收的全过程。税负转嫁是税收分配和再分配,寻找最终落脚点的过程。而税收归宿则是税收转嫁过程的终点,负税人是税收的最终承担者。所以,税负转嫁和税收的归宿实际上就是税收分配再分配和最终结果。(3)、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要求纳税人承担的税款数额。一般表明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对于国家课税的承受状况,反映国家和纳税人在社会资源或财富分配上量的关系。国家征税的多少决定纳税人对社会资源或财富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说,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C选项是最好的答案,它基本上包含了后边两项的内容。

第十题:市场失灵之后,人们求助于政府,一旦社会决定政府应该做某件事情时,政府一般有四种选择:它可以直接做某事,它可以提供激励让私人部门做某件事情,它可以强令私人部门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它可以进行上述方法的组合选择,政府直接做某件事情和强令私人部门做某件事情属于直接干预市场,而提供激励来干预市场属于间接干预,间接干预可以采取直接补贴和税收补贴。在本题中,国有化属于政府直接采取行动,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栖身处属于政府直接采取行动,让军队购买私人企业的产品也属于政府的直接干预,而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的结果,属于间接干预。

第十一题:市场失灵有很多方面,比如公平、间或出现的大规模失业问题,还有垄断等等,那么政府的介入就在于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纠正市场缺陷,再分配收入和稳定经济,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不会因为贫富差距大而出现动荡等等。稀缺性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稀缺,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永远是存在的,它将是经济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第十二题:主要考察对弹性的理解,价格弹性是不变的,以及随着时间长度的拉长弹性变小,还有收入的约束加强时缺乏弹性,这些描述都是不正确的。

第十三题:商业性厂商和全社会都受到约束,它们必须在机会集合的限度内作出选择。对于给定的固定数量的土地、劳动和其他投入品,一个厂商或者社会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机会集合的边界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一家厂商拥有只能种小麦而不能种玉米的土地,和只能种玉米和不能种小麦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小麦产量的唯一办法是将玉米地里的工人转到小麦地里来。当投入到小麦地里的工人越来越多时,小麦的产量得以提高,而后续增加的每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越来越少,这就是收益递减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参见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37页)。在经济学原理这个层次,我们不作严格的区分,边际产量递减在这个水平上可以理解为收益递减。综合看来,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思想,表示经济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取舍”,表示无所不在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思想,不要机械理解曼昆的意思。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Chapter 08a

Chapter 8 Application: The Costs of Taxation Test A 1. A tax levied on the buyers of a product shifts the a. demand curve upward or to the right. b. demand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left. c. supply curve upward or to the left. d. supply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right. ANSWER: b. demand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left. TYPE: M KEY1: D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2. When a tax is levied on a good a. buyers are worse off but sellers are not. b. sellers are worse off but buyers are not. c. neither buyers nor sellers are worse off. d. both buyers and sellers are worse off. ANSWER: d. both buyers and sellers are worse off. TYPE: M KEY1: D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3. When a tax on a good is enacted, a. sellers always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the tax. b. buyers always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the tax. c. buyers and sellers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tax regardless of which party it is levied on. d. sellers bear the full burden if the tax is levied on them, but buyers bear the full burden if the tax is levied on them. ANSWER: c. buyers and sellers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tax regardless of which party it is levied on.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4. A tax placed on a good a. causes the price of the good to fall. b. causes the size of the market for the good to shrink. c. affects buyers of the good, but not sellers. d. is usually borne entirely by the seller of the good. ANSWER: b. causes the size of the market for the good to shrink.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5. When a tax is levied on a good a. the market price falls because demand declines. b. the market price falls because supply falls. c. the market price rises because demand falls. d. a wedge is placed between the price buyers pay and the price sellers receiv e. ANSWER: d. a wedge is placed between the price buyers pay and the price sellers receive.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经济学原理_试题(B)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2010级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B 卷) 专业: 姓名 学号 成绩 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 1、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国家利用资源所能生产出的最大商品集合的边界。 B 、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代表了增加某种商品产出的机会成本。 C 、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 D 、 生产可能性边界随着技术进步而向右移动。 2、对一种奢侈品征税,很可能使税收负担( ) A 、 更多的落在买者身上 B 、 、 C 、 更多的落在卖者身上 D 、 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平等的分摊 E 、 完全落在买者身上 3、假设可以购买三个一样的鼠标。买者1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60元钱,买者2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50元钱,买者3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40元钱。如果鼠标的市场价格是50元钱,将卖出多少鼠标,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值是多少( ) A 、 将卖出一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60元钱 B 、 将卖出三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0元 C 、 将卖出三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10元 D 、 将卖出两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10元 ; 4、如果一个竞争企业的产量翻了一番,它的总收益( ) A 、 翻一番 B 、 翻了一番还多 C 、 翻了不到一番 D 、 不能确定,因为物品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 5、在能供给整个市场的产量时,其平均总成本一直下降到最小的企业称为( ) A 、 完全竞争者 B 、 自然垄断 C 、 政府垄断

E、受管制的垄断 6、垄断竞争企业在长期内经济利润为零,是因为:() A、市场上存在许多卖者。 B、虽然产品有差异,但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够大。 C、企业可以无成本的自由进入与退出市场。 D、以上都是。 7、在以下商品中,提高价格最有可能使生产者的收入提高的商品是:() A、粮食。 B、》 C、高档服装。 D、汽车。 E、手机。 8、下列哪个事件影响了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A、2010年中国人的家庭劳动 B、2010年中国公司在海外承包的大型建设工程 C、2010年在中国的一家钢铁公司为另一家在中国的造船厂生产的特种钢材。 D、2010年在中国的一家汽车公司把生产出来的汽车封入库存,以便明年旺季销售。 . 9、X与Y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由去年的10元与2元上涨至今年的11元与元,如果一个篮子是由4个X和10个Y组成的,那么以去年为基期,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 A、10% B、15% C、20% D、25% 10、下列情况中可能会降低社会的失业率的是() A、政府组织公共培训计划 B、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C、工会为其会员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 D、| E、企业实行效率工资 11、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A、公开市场操作 B、法定准备金 C、贴现率 D、发行或回购国债 12、假定货币供应量是万亿,真实GDP是5万亿,物价水平是2,货币流通速度则是()

经济学原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A.各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B.存在市场 C.政府宏观调控 D.市场竞争的完全性。 2.下例哪项不是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A.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B.商品本生用途的广泛性 C.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D.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 3.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 A.存在过度需求 B.存在过度供给 C.消费者愿意提高价格 D.厂商愿意降低价格 4.下列哪项是国家干预价格机制作用的政策?() A.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B.支持价格和平均价格 C.限制价格和强压价格 D.平均价格和强压价格 5.假设某商品需求量变动50%,价格变动20%时,则这种商品需求弹性的 弹性系数为() A.0.1 B.0.15 C.0.25 D.0.4 6.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使用时间短的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B.使用时间长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C需求弹性与商品使用时间不存在关系 D.以上都不正确 7.限制价格政策的不利后果没有下列哪项?() A.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存在短缺现象。 B.消费水平降低导致国家税收大幅减少。 C.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 D.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气败坏。

8.需求富有弹性时的弹性系数所在区间是() A.Ed<0 B.Ed=0 C.01 9.当价格上升时,在市场需求曲线上需求数量相应下降,这是因为() A.个人采用其他商品或劳务来代替 B.一些消费者退出了市场 C.一些消费者进入了市场 D.A和B 10.假设需求的价格弹性是1.5,如果价格下降,总收入会() A.保持不变 B下降 C.上升 D.下降1.5倍 二:判断题 1)需求是指居民户(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购买的某 种商品量。 2)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 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牛肉与羊肉是互补关系,汽车和汽油也是互补关系。 4)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 变动,多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5)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所以,供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 的变动。 6)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 和均衡数量的正方向变动。 7)居民户消费的唯一目的是满足程度最大化,企业生产的唯一目的是利润最大 化。 8)价格机制是十全十美的,它可以调节供求也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但充分发挥作用是以完全竞争和信息对称为前提。 9)PQ图中,线越平坦弹性则越大;线越陡弹性越小。 10)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的变动,即价格上升, 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三:填空题

Aofafcs北大课程-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微观部分--期中试题参考标准答案

Aofafcs北大课程-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微观部分--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经济学原理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资源终将被消耗殆尽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小强星期六下午决定学习三个小时,而不是去打网球。请问他学习的机会成本是() A、学习三个小时后,学习成绩的提高 B、学习成绩的提高减去打网球带来的快乐 C、从打网球中得到的快乐和锻炼 D、没有机会成本 3、以下哪一项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A、政府管制对民航机票价格的影响 B、农民决定今年种植多少粮食的决策

C、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影响 D、中国的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以下哪一种表述是实证而非规范的表述:() A、我国政府应该调高人民币汇率 B、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保障 C、印度去年的GDP增长率为9% D、我们必须要遏制经济过热的势头 5、以下哪个概念不能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现出来?() A、效率 B、公平 C、权衡取舍 D、机会成本 6、假定在某个市场中,消费者用于购买正常品的收入减少,而生产该物品的投入品的价格下降。那么,我们可以预期:() A、均衡价格将上升,但对该市场均衡数量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B、均衡价格将下降,但对该市场均衡数量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都上升。 D、均衡数量将上升,但对该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7、当禽流感到来时,鸡蛋的销量下降了,但价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鸡蛋的供给曲线呈完全水平状态,而需求曲线左移

经济学原理试题

一、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1.由于世界资源是有限的,当两个国家发生贸易时,一个国家的消费如果增加,另一个国家的消费必定减少。()2.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当苹果的价格升高时,苹果的供给就会增加。()3.无论是完全竞争还是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只能得到正常利润。()4.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的总满意度会随着所吃糖块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5. 当苹果的价格处于均衡价格时,每个想得到苹果的人都可以得到。() 6.通货膨胀期间的所有价格都上涨。()7.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支出的力量而移动总供给曲线。()8.对经济学家来说,投资这个词表示购买股票。()9.当你把50美元存入你的支票账户的时候,M1仍然不变。()10.自动稳定器存在一个潜在执行上的滞后,因为萧条开始时,国会需讨论所面临的问题。()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以下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A.电脑B.用于创办新公司的100万美元C.工厂的工人D.在达拉斯的一块空地皮 2.我计划去看一场5美元的电影而不是复习准备考试,这场电影的总机会成本是() A.是我用这5美元所能买到的东西以及我所放弃的学习时间。 B.是5美元。 C.取决于电影好看与否。 D.是我在相同时间里所能学到的东西。 3.市场机制是() A.依靠销售和价格来向生

产者传递信息。 B.消除由于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C.通过政府的中央计划得以实现。 D.是非常无效率的,因为无法通过直接的方式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沟通。 4.一个社会必须关注生产什么这一问题,因为()A.政府失灵。 B.一个经济体内部的资金是有限的。 C.生产可能性曲线。D.它不能生产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5.下面哪种情况能够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A.经济体中资金量的增加。 B.雇佣工人数量的减少。 C.技术的提高。 D.美国移民数量的减少。6.某消费者消费一个单位的某商品获得的效用为50,消费两单位该商品的效用为90,消费三单位的效用为121,则该消费者消费第三单位的该商品获得的效用边际效用为()A.87 B. 40 C.31 D.71 7.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 )。 A. 大大增加 B. 稍有增加 C. 不变D. 8.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从3元上升到5元,其需求量从11单位下降到9单位,该厂商的收益将( )。 A. 增加B. C. 不变 D.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下降10%能够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是( )。 A. 富有弹性的 B. 缺乏弹性的C. 单元弹性的 D. 10.总产量曲线的斜率是() A.总产量 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30—34

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30—34

第十二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三十一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题 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名字。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名字。 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和投资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 总供给的曲线的图。仔细地标出正确的轴。 答: 图31—1 经济的长期均衡 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 三个原因。 答: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 方倾斜的原因,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1)庇古的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家庭和企业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 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国外对美国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由于这三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解释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答: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供给取决于它资本与劳动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经济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5.列出并解释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 答: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说,在一个一两年的时期中,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供给量。什么因素引起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呢?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理论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在每一种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市场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状况与长期不同。虽然每一种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内容: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1)新古典的错觉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了反应,而这种反应引起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低于

经济学原理I(10秋季期中1)

经济学原理I (2010年秋季学期) 期中考试1(A 卷答案) (2010/11/3) 注意: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册上,写在本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一、判断题(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用图形。每题4分,共20分) 1. 假设你捡到了20美元,并选择用它购买一本小说。则你购买这本小说的机会成本是零。 错误。你购买小说的机会成本是用这20美元购买其他物品或服务带给你的好处(可能大于或等于20美元。(注:答20美元也算对) 2. 电脑行业的技术进步只能使得经济中的电脑产量增加,而经济中其它产品的数量不会增 加。 错误。电脑行业的技术进步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如图)。一般来说,这会使得社会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数量也增加(如图中A 到A’点)。直观来说,由于技术进步,当社会在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下可以生产更多电脑和同样多的其他产品时(图中B 点),通过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也可以同时生产更多的两种产品(图中B 到A’点)。 3.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notebooks raises the quantity of notebooks demanded but not the quantity supplied. False. The increase in demand for notebooks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quantity supplied, in general. The reason is that demand increase will raise the price (to eliminate the shortage it causes),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the quantity supplied. The only way the statement would be true is if the supply is perfectly inelastic. 4. If more Americans go on a low-carb diet, the demand for bread will fall. The de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bread will cause the price of bread to fall. The lower price, however, will then increase the demand. In the new equilibrium, Americans might end up consuming more bread than they did initially. (DO use a diagram to illustrate your explanations) False. When the demand falls, there will be a surplus of bread for a while (FE 1 in the graph), when the original equilibrium price P 1 has not fallen yet. As time goes on, price begins to fall, quantity 电脑 其他产品

经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A卷) 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 A、费用 B、成本 C、机会成本 D、支出 2、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既定资源的配置 B、资源总量的决定 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D、国民收入的决定 3、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4、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 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付的意愿减少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 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 A、与数量轴平行 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 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7、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 A、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有用性 8、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9、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 A、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 2.科斯定理 3.搭便车 4.囚徒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6.供应学派 7.凯恩斯革命 8.看不见的手 9.比较优势 10.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11、12、13题各12分,14题14分,共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3.简述节俭的是非。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

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指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20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至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①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②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经济学原理I(05秋季期中1)

经济学原理(Ⅰ)期中考试一 注意:请全部用中文回答(留学生可用英文)。试卷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册上才有效,请记住在答题册上写下姓名和学号。 一、判断题(判断并必须说明理由,可以用文字或图形。每题5分,共40分) 1.某城市幼儿园的规定是每天下午4点钟家长必须将孩子接走,可是每周都有那么几个家长迟到(孩子在等待父母的过程中会较烦躁,幼儿园也不得不留下一个老师专门看护。)。因此,有人向校长建议对迟到的家长每次罚款10元。如果校长采用该建议,那么迟到的家长数肯定减少。 错误。在没有罚款之前,家长们迟到实际上是免费的,但是很多家长没有迟到,这说明迟到会引起一种心理成本(内疚感)。一旦有了罚款,家长们迟到的成本变为10元钱,但是心理成本消失,其净效果很可能是激励更多的家长迟到。 2.众所周知,汽车超速对于公路安全带来危害,并且超速越严重危害越大。某城市现行的法律是每超速10公里就增加罚款2千元。有代表指出这种交通立法对于超速行为过于宽松,建议只要发现超速行为,不管超速多少即罚款1万元。该代表的建议能够降低超速带来的危害性。 错误。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采用该建议后,驾驶者只要交足1万元就可以随意超速,即超速的边际成本等于0,面临这样的激励,超速的程度将很严重,危害也就越大。 3、出版社的张编辑是某著名经济学教科书的销售负责人,他认为,由于允许学生将旧的教科书再次出售,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某著名化学家对此建议,出版社可以使用一种他本人发明的印刷墨水,当教科书使用半年后,这种墨水自动褪色,使得书页变成空白。如果张编辑接受这一建议,其结果是必然导致新书价格上升和出版社盈利增加。 错误。这里的分析虽然看到了旧教科书和新教科书为替代品,随着旧教科书的供给下降(甚至消失),旧教科书价格上升,引起新教科书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右移,价格上升,这可以增加出版社盈利。但是,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新教科书的需求者来说,他原来使用教科书实际支付的价格仅是新书和旧书的差价,而现在必须支付新书的全部价格,相当于新书的市场 ..价格而言,现在的需求曲线会左移(需求下降)。两方面的影响相反,抵消后的结果使得需求曲线变化方向不确定。加上新书的印刷使用该墨水还可能提高了生产成本,是否盈利更成为问题。 4.小明的预算是每月用在手机通讯上的部分为100元,该预算长期不变。通过这个信息我们可以认为小明手机通话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单位1. 正确。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或总支出的关系:如果是单位弹性,则价格的变动不会带来总收益或总支出的变化。反之命题也为真。 5、In a competitive market,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notebooks raises the quantity of notebooks demanded, but not the quantity supplied. 错误。练习本的需求提高了练习本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数量同时代表者需求和供给的数量,所以供给量也增加了。这一说法混淆了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两个术语。实际上,随着需求增加,开始会出现短缺现象,推动价格上升,从而刺激供给量增加(和需求量下降),最终回到供求平衡。 6、“非典”期间,口罩的价格上升了,购买的人也大大增加了。这一现象违背了需求定律,因为价格上升导致需求上升而非下降。 错误。“非典”事件是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需求变动,是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因此,这一变化不能用需求定律(沿着需求曲线移动)来解释。实际上,需求曲线右移,均衡价格和数量上升,运用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经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 A、费用 B、成本 C、机会成本 D、支出 2、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既定资源的配置 B、资源总量的决定 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D、国民收入的决定 3、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4、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 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付的意愿减少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 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 A、与数量轴平行 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 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7、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 A、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有用性 8、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9、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 A、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

经济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卷纸上。本大题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 B )。 A.成正方向变化 B.成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 D.完全等价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该商品的(C )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3、亨利花了一个小时购物并买了一件价值30美元的衣服,购买该衣服的机会成本是()。 A.一个小时 B.30美元 C.一个小时加30美元 D.一个小时加30美元的次优用途 4、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是()。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5、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其弹性不能确定 6、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 A.它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 B.它生产了所在行业绝大部分产品 C.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D.该行业只有很少数量的企业 7、假如某教授的年薪是20万元,若他从事其他的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他所获得的经济租金为()。 A. 20万元 B. 17万元 C. 3万元 D.不确定 8、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10、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1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12、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则该商品属于()。 A.高档品 B.必需品 C.低档物 D.生活用品 13、已知某消费者的收入是200元,商品X的价格是20元,商品Y的价格是6元。假定他打算购买7单位X和10单位Y,这时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是50和18,如要获取最大效用,他应该()。 A.停止购买 B.增购X,减少Y的购买量 C.增购Y,减少X的购买量 D.同时增购X、Y 14、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 A.折旧 B.间接税 C.所得税 D.政府的转移支付 15、一般认为,只有在()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寡头垄断 B.垄断竞争 C.完全竞争 D.不完全竞争 16、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国富论》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经济学原理》 D.《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 17、如果其他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18、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需要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这是()假设。 A.社会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曼昆经济学原理 课后答案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2004北大经济学原理期中考试答案1

经济学原理I(2004年秋季学期) 期中考试1(B卷答案,A卷只有顺序不同) 一、判断题(判断并必须说明理由,可以用文字或图形。每题5分,共40分) 因为历史数据表明,基础教育的平均社会收益大于高等教育,所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错误。这里应该考虑的是给定的新增投入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也即边际收益,而不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的平均收益。(原理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2、某大学决定将拥挤的学生澡堂扩建一倍。这一做法必定会使得澡堂的拥挤程度下降一半。错误。在学生的洗澡行为(特别是洗澡频率)不变时,澡堂扩建一倍会使得其拥挤程度下降一半。但学生会对澡堂拥挤下降的激励做出反应,增加洗澡频率,这样澡堂的拥挤程度会有所回升。(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Certain very talented people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everything they do. 错误。他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有绝对优势,但不会都有比较优势。 4、单个农民减少自己的产量并不能使自己受益,但农产品总量的减少可能使农民在总体上受益。 正确。在市场上,单个农民面对的是既定的市场价格,减少产量只能使自己的收益下降。但市场供给总体上的减少,由于市场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可以使得价格上升,其幅度大于销售量下降的幅度。从而使得卖者的总收益上升,农民在总体上受益。 5、In a competitive market,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notebooks raises the quantity of notebooks demanded, but not the quantity supplied. 错误。练习本的需求提高了练习本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数量同时代表者需求和供给的数量,所以供给量也增加了。这一说法混淆了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两个术语。实际上,随着需求增加,开始会出现短缺现象,推动价格上升,从而刺激供给量增加(和需求量下降),最终回到供求平衡。 6、“非典”期间,口罩的价格上升了,购买的人也大大增加了。这一现象违背了需求定律,因为价格上升导致需求上升而非下降。 错误。“非典”事件是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需求变动,是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因此,这一变化不能用需求定律(沿着需求曲线移动)来解释。实际上,需求曲线右移,均衡价格和数量上升,运用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7、出版社的张编辑是某著名经济学教科书的销售负责人,他认为,由于允许学生将旧的教科书再次出售,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某著名化学家对此建议,出版社可以使用一种他本人发明的印刷墨水,当教科书使用半年后,这种墨水自动褪色,使得书页变成空白。如果张编辑接受这一建议,其结果是必然导致新书价格上升和出版社盈利增加。 错误。这里的分析虽然看到了旧教科书和新教科书为替代品,随着旧教科书的供给下降(甚至消失),旧教科书价格上升,引起新教科书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右移,价格上升,这可以增加出版社盈利。但是,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新教科书的需求者来说,他原来使用教科书实际支付的价格仅是新书和旧书的差价,而现在必须支付新书的全部价格,相当于新书的市场价格而言,现在的需求曲线会左移(需求下降)。两方面的影响相反,抵消后的结果使得需求曲线变化方向不确定。加上新书的印刷使用该墨水还可能提高了生产成本,是否盈利更成为问题。 8、同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上升则卖者总收益下降。 错误。供给弹性永远是大于零的,价格上升总会导致供给增加和总收益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