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第五章历史观(上)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

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

第一,阶级根源

第二,社会根源

第三,认识论根源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

(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物与植物的分布状况等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一族的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好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

第三,地理环境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第四,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主要有: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二)作为人类历史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

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及其变化规律。与物质生产相比,人口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口生产的特点

2、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3点)

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会对该国、该省份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3、人口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二,人日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4、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

5、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标志。

第二,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方向与过程。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则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了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应首先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

1、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

(2)生产力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由两大类要素构成: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

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一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等等。

2、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类型。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方面所组成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经济基础及其社会作用。(以下继续吴倬书P268)

●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中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阶级与阶层。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社会作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由该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

(1)上层建筑的涵义与内容

●涵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内容

上层建筑包括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国家及其本质

●涵义

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国家的本质

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为国体服务。

●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还表现在国家的职能上。国家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类。

对内职能:

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二是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经济和文化发展事业;

三是社会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对外职能:

维护国防、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

1、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社会文化结构是指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

2、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社会形态

●涵义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一经产生就积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能为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而进行斗争,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阻挠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3、上层建筑要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内涵。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和生产力系统起巨大变革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使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

(1)涵义

(2)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态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

第三,这种非对抗矛盾斗争的形式,即解决矛盾根本途径和方法,不是“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不需要经过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改革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体现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类价值主体的统一。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2、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起者。

第二,杰出人物一般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第三,杰出人物在特定个别历史事件中起决定作用(决定历史的面貌、特征、成败等)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其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其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其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六、社会意识形式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式及其社会作用

1、社会意识的内容和结构

(1)涵义与内容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2)结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和依赖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遵循自身独特方式和发展规律而存在和发展的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形式

(1)内容

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意识的形式,也包括某些非理论意识的形式。

(2)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

(二)科学

(三)道德

1、涵义与内容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以下是冯祝光高维钫:《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P281——)

道德有三类:

(1)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公共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准则,是社会成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职业道德,是指不同行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一定规则或推则,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在行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如医德中的救死挣伤,商业道德中的买卖公平,邮电职业道德中的保护用户秘密等;

(3)婚姻家庭道德。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要求夫妻之间和老人、儿女之间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础处理经济、生活关系的行为规范。

2、特点

道德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抽象的、适用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道德的特点:

(1)社会历史性

(2)阶级性

(3)历史继承性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点:它们都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不同点:

第一,起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

第二,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第三,起作用的范围不同。

4、道德评价

(四)艺术

1、涵义

2、特征

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五)宗教

(六)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既然文明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而进步和发展无非是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人类文明就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1)含义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首先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物质文明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精神文明则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2)关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与规律

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分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

七、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主要参照赵家祥书P365——)

(一)社会形态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进步及其与人的发展之关系

1、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社会进步的综合性

第一,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人的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两在个方面,两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前提。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的、手段和动力。

(1)社会进步的实质和标准

(2)社会进步与人的素质提高

(3)人发展的三大阶段

(三)人性、人的本质与价值

人类社会的运动必然表现为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1、人性

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辩证统一。

人性的种类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第二,人际关系中在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性。

第三,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第四,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人的精神属性。

2、人的本质

(1)为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第二,只有把握了现实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揭示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本质。

第三,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

3、人的价值

(1)人的生命活动的价值意蕴与人生的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的选择

●人的价值的客观基础

(2)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人的价值包含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两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或群体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人的自我价值,是人们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作用,是指人们对于自己需要的自我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共同构成了人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人们创造社会价值来实现的。

其次,人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

再次,在合理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越高,他得到的社会报酬就越高,那么他的自我价值也就越高;同样,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越高(指以合(3)创造价值与占有价值

(4)人的价值评价

由于人的价值评价是人们在观念上对人的客观存在的价值事实的主观反映,它作为价值认识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只有如实地反映了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的价值评价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5)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

(五)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自由与必然

第一,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

第二,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指的是人的意志自由。

第三,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表现的是人的行动自由。

2、必然向自由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

3、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立朱开君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理论。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1839年以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向唯物主义转变。1844~1846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84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高度一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文中说道,“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第116-117页)恩格斯这里说的“序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实例论证。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页)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紧接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指出只有当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进而强调了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任务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 95 DOI:10.14070/https://www.doczj.com/doc/ba3601884.html,ki.15-1098.2008.11.0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引言 试图在封闭的、不参考任何文献、仅凭自有知识的状态下完成某项写作,不考虑结构脉络、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思绪在哪儿写哪里,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却很破败,语言不优美,表意不清晰,结构很混乱,内容很肤浅。可见相对轻松自由的写法与意识流作品毕竟存在差距,自有知识的贫瘠造成了行为无意义,只能盼望后果不失意义。 写作中如果不明确点出意欲表达的思想,则在文字表述中尽可能使之显见,譬如论语,现代语词翻译之后往往还要加上公认意旨的点明评论;思想隐含的越深,读出的意义版本越多;或许想表达此思想,公知公认的却为彼思想;同情形的另一个极端是文本无思想,解读出让著者汗颜的深邃思想。无论哪一种,对已经形成的文本本身而言都意义欠缺,需要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是作为法律意义上主体的人,即或跳脱法律,评价所受的注重来源和所影响到的也只能是人。文本在形成后即成为过去,人的行为和评价其后也将如此,个体的过去多称之为经历、昨日等等,多数人创造或经历的过去则谓之,历史。 一、关于历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不免需要提起历史唯物主义。如其一般定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可以认为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经思想加工后总结出规律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虽研究历史,但其实际意义更多是当下的和向后的:在看待历史问题上,承认并尊重之,视社会历史发展为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运用历史问题上,联系历史,总结规律,在历史的知识背景下分析现状,预见未来。亦即,相较于“过去的客观真实”,历史毋宁为知识背景和参照工具。笔者所迷惑的是如何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