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

[ 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这是一只无形的手。

这只手或者拒绝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贷款,甚至从这些项目中把贷款抽回来;或者主动为低碳、绿色的

项目送去急需的资金。

影响这只大手的是已经超过4万条的环保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环保部门逐级传输,并最终送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各类银行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决定为哪些项目提供贷款,哪些不提供贷款,以降低贷款风险。

从2007年起,这一“乌托邦”式的构想就在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主持下着手实施。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备特别是缺乏监督、评估和制约体制,效果并不理想。

“两高”行业资本渐撤

本报从国家环境保护部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平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这说明,银行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成为银行业加强信贷安全的重要手段。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称“政研中心”)公布,以上海为例,上海各银行2009年前3个季度退出130亿元贷款,其中钢铁行业62亿元、电力行业32亿元、化工行业11亿元、纺织行业4.1亿元、焦炭行业2.6亿元;建设银行2008年退出645亿元,退出客户6934个。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对记者表示,银行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提供贷款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随着环保部门监控能力的增强,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和盲目扩张,即便是已经开工、拿到贷款的项目也可能被叫停。而项目被叫停或重罚,势必影响项目的还款能力。

据银监会统计,到2009年5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3.43%。由于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相关的银行贷款将面临重大安全隐患。

绿色信贷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政研中心编写的《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称,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据介绍,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被称为是关于绿色信贷的最重要的政策性意见,意见发布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已联手合作,运用绿色信贷政策,调控信贷投向,控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企业授信,许多污染企业因环境问题而不能获得贷款。

环境保护部与银监会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并与人民银行于2008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工作的通知》,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截至目前有近4万条环保信息被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许多环境违法企业因此被银行限制或收回贷款。

5月27日,在“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连工表示:“从钢铁行业来讲,在工行的政策中就提出了吨铁综合能耗、吨二氧化硫排放等指标,

作为信贷准入的量化标准。对这些新上项目和新建信贷关系的企业都实行严格的信贷准入。”

连工透露,2001年至2009年,工商银行贷款总量由2.6万亿增加到5.7万亿,但在钢铁业领域的贷款是大幅度下降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钢铁行业进行了全面的退出,而是在调整中有重点,侧重支持钢铁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如宝钢等重点企业,工行的贷款份额还在增加。”

他说,一些重点钢铁省,工商银行的贷款曾达到60%~70%的行业占比,但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降到20%以下。截至2010年,工行仅对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贷款余额已达到633亿元,涉及项目超过257个。全年二氧化碳减排总量超过7000万吨。

贷款尺度拿捏难

不过,在原庆丹看来,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多偏重于限制性和约束性,鼓励性、补贴性的优惠绿色信贷政策严重不足,很多规定还主要停留在条文上。

另一个不足是“缺乏操作性,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和风险评级标准。”原庆丹说。

环保部政研中心前不久与中国银监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下称《信贷指南》),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涉及钢铁行业的信贷指南。

据介绍,目前钢铁行业能耗占全国能耗的16%,占工业总能耗的23%。在落后产能难以退出市场、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大、5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的困难形势下,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和压力巨大。

钢铁行业项目繁多,从建设项目性质上可分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从建设项目名称上,可分为环保搬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发展规划等。此外,我国钢铁行业分布广、技术差异较大。

这让银行感到非常棘手,贷不贷款的尺寸很难把握。

原庆丹告诉记者,《信贷指南》设置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产业政策符合性、环评审批情况、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程度、企业及项目技术先进性、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环境管理情况、企业环境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对绿色信贷的等级分为三级:优先贷款(90分以上)、可以贷款(60~90分)、拒绝贷款(60分以下)。

《信贷指南》列出了具体的得分判定条件。不过,原庆丹表示,由于知识面和信息可得性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困难。他建议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即通过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独立的环境风险评估,编写评估报告。

“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能更有效地控制环境风险。”原庆丹说。

记者在采访中曾听说,前不久,某公司40万吨/年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贷款被中国工商银行否决,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这个项目却在另一家银行走了绿色通道。

由于各家银行执行标准不一,有些项目在这家银行贷不到款,转身到另外一家却可以贷到。

“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某商业银行一位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方面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认为,通过绿色信贷这种市场手段,结合行政手段,“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扭转目前只堵不疏的做法,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程度,解决淘汰落后产能的瓶颈,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扩张的现象。

记者本月25日从环保部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环保部将继续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getty图

Related相关

上海绿色信贷达572亿元

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市绿色信贷表内外授信业务投放量达572.32 亿元,较年初增加37.07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与2008年末相比,表内的保理业务及贸易融资产品授信增速很快,分别增长1341.61%、134.91%;表外的信用证业务增势强劲,增长314.22%。

上海绿色信贷业务发展,首先表现为授信总量大,增速快,品种多。此外,票据贴现、保函、承兑汇票授信也有不同程度增长,绿色信贷产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其次,上海绿色信贷投入占比高,增长稳,结构优。在近两年总体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多家银行专门为绿色低碳行业划出信贷规模,上海市绿色低碳行业信贷投放量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长趋势。

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市绿色低碳行业贷款余额286.04亿元,同比多增7.58亿元,增速同比上升7.21个百分点。贷款担保结构和期限结构优化,5月末,抵质押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2%,同比上升1.35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重为6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综合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特别是作为我国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对于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对利用经济金融手段推动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实行生产者延伸制度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银行业有效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路径。对于山东省来说,其固有的资源和区位特征导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接近一半来自十大高耗能行业,两高行业贷款吸纳能力较强。因此,推进绿色信贷,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实现银行、企业和社会的共赢,显得尤为迫切。

强化监管引领,是推动绿色信贷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的,银行信贷管理是粗放的。一旦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实施绿色信贷就成为监管当局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方式,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山东银监局积极践行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指引,结合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把绿色信贷作为推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风险监管的工作重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了监管引领:

一是窗口指导,引导银行业机构树立绿色理念。山东银监局引导辖区银行业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强调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银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窗口指导,明确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目标、原则、重点及措施,制

定“七支持七禁止”的授信政策,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受到国家主管部门表彰、推荐、鼓励的企业和项目等七大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对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未获得环评审批的新建项目等七大领域实行信贷禁入。

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绿色信贷政策深入实施。首先夯实绿色信贷管理机制,把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纳入监管评级和监管问责,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业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审批相挂钩,对节能减排授信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其次畅通绿色信贷传导机制。不定期地评估各家机构的节能减排授信政策,指导银行建立切合实际的绿色信贷政策,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力。同时,及时开展产业政策指导和行业风险提示,向银行业公布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再次打造绿色信贷共享机制,加强与省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中小企业办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构建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如在流域限批名单、小火电机组关停进度等政策制定中,充分与政府对接,增强节能减排工作合力。

三是定量监测,为绿色信贷跟踪评价奠定基础。为切实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时期行业信贷风险,山东银监局建立两项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分析和监测。一是节能减排专项统计监测制度。从2007年开始,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专项统计”和“两高一剩领域重点集团客户监测统计”,动态监测其授信运行变化,为银行业机构提供及时的政策指导和风险提示。二是重点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制度。山东银监局组建由监管当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重点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工作组,结合山东经济特点和国家调控导向,选取房地产、纺织、钢铁、造纸、电力和进出口行业等作为当前重点监测行业,持续开展对重点行业的政策变化、运行特征和信贷风险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引领银行认真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

四是加强监管,落实绿色信贷评价和问责。加强运用约见谈话、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现场检查和自查评估等五种监管手段,切实推动辖区银行业绿色信贷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

近年来山东银监局对省内的钢铁、纺织、造纸等多个重点领域进行了现场检查,严格禁止贷款流向违规领域。

强化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是全面落实绿色信贷的关键

不可否认,从短期来看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淘汰落后产能与银行债权保全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要保证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得到切实落实,仅仅依靠外部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导银行将绿色信贷上升至本行发展战略,嵌入内部管理流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实现绿色信贷政策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实施的转变。山东银监局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考核约束三个层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机制全面渗透并固化到经营发展之中。

一是公司治理架构要体现绿色信贷理念。地方法人机构加快绿色信贷战略转型步伐,将绿色信贷要求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上升为公司发展战略,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产品创新等方面规划绿色信贷的长远发展。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绿色信贷政策提升至战略发展地位;东营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议案》,将绿色信贷发展纳入董事会发展战略;齐商银行董事会制定了《2010-2012年三年发展规划纲要》,从多方面规划了绿色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方针。

二是经营管理行为要贯彻绿色信贷要求。山东银监局结合实际,要求银行业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制定详细和可操作的信贷政策、授信细则、风险清单等,将环保信息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同时运用贷款限额、风险权重以及经济资本等手段促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使辖区银行业信贷政策更趋理性,信贷操作保压鲜明。

三是考核问责机制要彰显绿色信贷导向。山东省银行业普遍建立了绿色信贷考核机制和问责体系,例如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对二级银行经营体系考核中,专门设立了环境友好和环境合格企业占比的指标,加强了对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的监督。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是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信贷是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绿色信贷,本质上就是最终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在支持山东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经营发展的优化调整。

一是银行业信贷结构全面优化。山东银行业通过开展绿色信贷,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资源要素从“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向环保、节能和更先进产业流动,加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在有力推动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同时,自身服务能力、发展质量、风控水平及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实现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山东银行业发放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至少达3000亿元。

二是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山东银行业将信贷资源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提升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能力,如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济南分行结合CDM交易特征及保理业务产品特色,开发“国际碳保理”业务,为山东十方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填埋气发电CDM项目融资500万元。威海市商业银行先后开发了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产品,有效满足了科技创新型和节能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11年成功办理了威海市第一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担保方式。

三是有力撬动经济升级转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消减19.44%和23.22%,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30%和116%,万元GDP能耗5年降低22.09%,在国务院通报表扬“十一五”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八个省级政府中,山东省位列第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一系列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出台,如潍坊市白浪绿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济南市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东省银行业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再生能源领域倾斜。

绿色信贷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当前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的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绿色信贷、绿色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还远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对绿色信贷的标准认知尚不统一。尽管银监会已经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但是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内涵、外延理解并不一致,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各行的绿色信贷战略方针政策制度流程和产品,所以对绿色信贷的标准上认知还不统一。如工行山东省分行的绿色信贷包括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放的贷款,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济南分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符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行业作为绿色行业范畴,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济南分行将绿色信贷定义为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放的贷款。只有有了明确统一的标准,绿色信贷的监管和推动才能真正有据可依。

二是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环境风险日益成为信贷活动当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绿色信贷指引》也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中环境和社会风险。但是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认识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差别非常大,个别机构承担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比如一些小机构,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闭,可能会导致一家机构形成单体机构的风险。在这方面,赤道原则对环境风险管理的成熟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三是部门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银行业普遍认为,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是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瓶颈。从山东的情况来看,目前缺乏统一的环保政策信息发布机制,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归档存在滞后性,银行获取企业环保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差异非常大。绿色信贷的有效实施,尚需要环境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有关机构间更为有效的联动配合。

四是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要体现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但目前绿色信贷产品仍然停留于探索阶段,受制于技术和人才的制约,产品种类有限,制约了绿色信贷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拓宽绿色信贷项目范围,探索“碳金融”服务、开发能效贷款、设计与可持续金融产品挂购的理财产品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发展。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路径展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走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矛盾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和发展两难,城市和乡村叠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是促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功效的重要渠道。为此,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实施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尽快消除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顶层战略设计。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一届“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论坛”上提出,“要把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只有把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我们才能把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有效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等战略目标中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高层协同联动。推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发展,单单依靠银行业监管部门,包括银行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经信委、环保局等一大批高层的部门去协同推动。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手段,推动、强化绿色金融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法制与监督机制,综合运用激励约束手

段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确保主要融资渠道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协同机制。

三是要完善监测体系。统一绿色信贷标准和范围,是规范银行绿色信贷体制建设和流程管理的依据,也是我们加强绿色信贷监管,明确责任追究和奖惩依据,更是促进绿色信贷发展和科学决策的依据。要尽快建立完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统一适用的、能够准确反映绿色信贷开展类别、进程和效果的、能够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的统计监测体系,使绿色信贷可量化、可核实、可报告。如果这一套体系我们不能尽快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对绿色信贷的强调和支持可能就会走一些弯路。

四是要强化评估问责。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台、新事物的产生,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和严格的问责,才能够保证它在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能够有效运行。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切实到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正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和详细、统一的规范标准,才导致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在执行限制性和约束性绿色金融政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挫伤了部分严格执行政策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弱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

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

绿色食品xxx牌甜瓜 基地管理办法 为确保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基地稳定和质量安全,便于基地的生产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建立基地 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基地按《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选址,基地选址在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朝阳庙桥北,该基地具备以下条件: 1、基地远离城镇、周边无厂矿企业等工业污染源。 2、基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水利排灌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3、基地土壤肥沃,水质良好,水土气质量符合相关生产要求。 4、建立标准钢管设施大棚,实行甜瓜水稻(水旱)轮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和控制病虫害发生。 二、生产技术管理 1、基地按照《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制定生产计划、技术管理、病虫防治措施,现代科学技术管理。 2、基地聘请专业技术员进行甜瓜种植生产技术管理,甜瓜种植面积长期固定。 3、基地内选用适宜长三角地区的优良品种厚皮甜瓜;基地严格按《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规程》进行种植管理。 3、基地甜瓜生产投入品使用,执行《NY/T 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肥料、农药向具有农资经营资质的企业采购。并做好农业投入品的采

购、使用记录,基地甜瓜种植按照《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规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农业投入品。 4、对基地管理与生产操作人员每年参加镇、区举办的甜瓜生产技术培训,每一生产周期不少于2次。 5、基地甜瓜种植好田间生产档案的记录,由专人做好生产周期记录、归档保存,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 6、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严格按《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种植规程》进行防治,确保绿色食品祥祥牌甜瓜的质量标准。 三、采收与包装管理 1、祥祥牌甜瓜的采收时间,根据甜瓜的成熟度,进行适时采收,采摘人员做好清洁卫生,装运甜瓜器具选用无毒、无污染的塑料筐或泡沫箱,轻摘轻放,装运时要避免过度堆压。 2、祥祥牌甜瓜根据瓜的成熟度分批、定时采摘,确保产品质量,进行定点定量及销售。 3、甜瓜出售前,有专人进行分级包装、装箱,在每箱内存放印甜瓜批次的标签,以便于质量的可追溯。产品包装执行《NY/T658-2002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4、装箱后做好临时贮存,运输工具、车辆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严防二次污染;在装运过程中要轻搬轻放,严防挤压、防雨淋、以确保甜瓜产品质量。 嘉兴市珍风果蔬种植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绿色信贷指引

绿色信贷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第三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本指引所称环境和社会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第五条中国银监会依法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

业务及其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应当树立并推行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信贷理念,重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制定的绿色信贷目标和提交的绿色信贷报告,监督、评估本机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第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定,制定绿色信贷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控检查和考核评价,每年度向董事会或理事会报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送相关情况。 第九条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明确一名高管人员及牵头管理部门,配备相应资源,组织开展并归口管理绿色信贷各项工作。必要时可以设立跨部门的绿色信贷委员会,协调相关工作。 第三章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 第十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绿色制造业

机械09-9班 0901010913 史琳琳 中国如何发展绿色制造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太主要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正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近来的研究和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决非孤立,它和资源、人口两大问题有着根本性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资源问题,它不仅涉及人类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又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包括能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制造业一方面是制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又产生大量废弃物(物料废弃物、能源废弃物、产品终结后的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它是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 为了寻求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的上述一系列问题,绿色制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设计、翩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乃至最后的废弃物处理处置在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资源能源利用率为最高.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最小。因此,绿色制造最符台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倍受全球制造业的关注,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和各国优先发展的研究项目。 我国的绿色制造业需要大力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废旧或闲置设置回收和再利用率降低。这在机床处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许多工厂常见的场景 就是厂房内大批五、六十年代的旧机床,锈迹斑斑的废旧设备,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FMS、CIMS至网络加工等先进制造系统并存,如何改造和利用好这些设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2)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在某些国营大厂表现更为明显:满地的切屑、小零件和无从下脚的遍地油污也许能说明我国在由原料到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为什幺比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高出数倍之多。 (3)环境保护意识在机制工业厂家头脑中比较泼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还比较严重。 (4)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很低。长期以来我们沿袭的生产模式是原料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一废弃的开环式循环模式,现在我提倡的是闭环式循环的生产模式,就是

企业绿色管理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知识点1 企业绿色管理的内涵和概念界定 1 绿色管理中绿色的内涵是(D) A、 绿颜色 B、 通行 C、 生命的原色 D、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2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哪本书(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增长的极限

C、寂静的春天 D、绿就是金 3 过去企业认为绿色管理是企业的负担,现在则认为企业绿色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正确 知识点2 企业绿色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1 企业绿色管理的目的是(A) A、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 D、经济利润 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的特征是(D) A、高污染 B、高消耗 C、高投入 D、节能与减排 3 企业绿色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在于注重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错误 知识点3 企业绿色管理产生的现实背景

1 关于企业绿色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全球生态恶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产生根源 B、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企业绿色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C、国际环保公约、协定是促进企业开展绿色管理的重要因素 D、企业绿色管理不需要科技创新 2 北欧四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D) A、 生态标志制度 B、 生态标志 C、 蓝天使 D、 白天鹅制度 3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建设的宏伟目标。正确 知识点4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在动因 1 哈特1995年在基于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一文中提出了(C) A、环境经济学 B、战略管理 C、自然资源基础观 D、可持续发展 2 GREEN IS GREEN是哪个公司的绿色口号(B) A、GM B、GE C、IBM D、P&G 3 企业绿色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构建竞争能力,进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正确 知识点5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 1 哈特1995年提出的四阶段分类方法不包括(B) A、末端治理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外文文献翻译

毕设附件外文文献翻译 来源出处:WO Omonge.The study on green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15, 13(2): 119-134. 原文 The study on green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 WO Omonge Abstract Green credit is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country'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new projects of energy intensive high polluting enterprises investment loans and working capital limit and punitive interest rat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engaged i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green manufacturing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 of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loans to support and preferential interest rates low means of monetary policy. Green credit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e; it i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concept. Keywords: green credit; the equator principles; green strategy; commercial Banks 1 Introduction Green credit emphasize the way of a kin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ope that through the financial sector to guide the flow of funds, consciously encourage society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aving natural resources, avoid blind pursue quantitative expansion,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resource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orm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in the whole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rom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began,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e bi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et standards for admittance into the project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工作实施方案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细则)》 第一条总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理念,防范信贷环保风险,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实产能,促进衢州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落实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试行)》(政发〔2012〕56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细则)。 第二条组织机制。成立由我行***副行长(主持工作)为组长,***副行长为副组长,合规风险部、综合管理部、客户部负责人、支行行长为成员的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规风险部,合规风险部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监督工作,各客户部负责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实施开展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相关绿色信贷政策宣传的和教育工作。合规风险部统计岗为具体的承办人员,负责具体的监测反馈工作。 第三条建立符合“绿色信贷”的信贷指导制度。我行及时转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浙江银监局办公室关于建立浙江银行业绿色信贷监测制度的通知》等绿色信贷文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将 绿色信贷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

措施。 第四条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内控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我行在每季末进行的风险大排查中对发现违背环保政策法规、“三查”工作不尽职的行为要实行问责,造成贷款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完善信贷资产环境风险管理的制度。同时我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严格信贷审批条件,在信贷营销、调查、评估、审查等各个环节,均将企业环保信息作为评审的必要内容之一,对尚未拿到环评报告、环保不达标、存在潜在环保风险或环保行为违法的企业坚决否决,对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结果不良的,严格信贷准入;同时在贷后管理上进行加强,健全风险机制,深入项目和客户进行检查,密切关注项目和客户环保意识、减排整改等情况。 第五条认真做好绿色信贷统计工作,及时反馈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情况。由合规风险部统计岗专职负责绿色信贷的统计工作,认真做好绿色信贷统计工作;同时由合规风险部审查人员将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情况、信贷资产环境风险管理情况以及防范信贷资产环境风险的成功经验、良好做法、取得成效以及相关典型案例及时报送监管部门,做好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信贷资产环境风险管理情况以及防范信贷资产环境风险的成功经验、良好做法、取得成效以及相关典型案例。 第六条落实差别化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食品标志监督管理员

绿色食品标志监督管理员 工作绩效年度考核与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和规范绿色食品标志监督管理员(以下简称监管员)工作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监管员的积极性,依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标志监督管理员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工作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核准注册的并在监管岗位履职的监管员。 第三条监管员工作绩效考核遵循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相结合的原则,每年度考核一次。 第四条中心将在工作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于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监管员进行奖励和表彰,每两年一次。 第二章考核内容 第五条绩效考评内容: (一)指导绿色食品用标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贯彻执行绿色食品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督促企业履行《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合同》,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情况; (二)对企业进行年检实地检查及完成情况;

(三)协助配合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开展产品抽检工作情况; (四)开展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配合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规用标和假冒绿色食品,维护绿色食品市场秩序工作情况; (五)查找、收集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协助做好绿色食品行业与区域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情况; (六)指导、支持下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的监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开展工作情况; (七)参加中心和省级工作管理机构培训活动; (八)开展绿色食品监督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工作情况。 第三章考核组织 第六条省级工作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监管员的考核工作,中心质量监督处具体负责核准工作。 第七条省级工作管理机构须于次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考核结果报中心。 第八条中心于三月底完成核准工作,期间将对各省的考核结果和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情况将取消当事人监管员资格并对相关省级工作机构通报批评。 第四章考核项目指标及分值 第九条依据绩效考核内容,按照以下项目指标和相

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比较分析

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的比较分析 [摘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关注热度升温,与金融机构相关联的绿 色信贷政策实施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关注。本文以在江苏省江阴市、南通市和盐城市的调研事实为依据,从理论和实际角度分析三地执行效果的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信贷银行比较分析 [abstract] with low carbon economic’s hot concerns, the green credit policies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financial institutions,also gain more concerns from society.this passage is based on study facts from jiangyin,nantong and yancheng i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es and three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 and find out the relevant proposal. [keywords] green credit bank comparative analysis 引言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1、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由此可见,绿色信贷对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学者对绿色信贷制度的执行效果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分析 以及宏观数据分析的角度,缺少对实际区域的考核评价。如黄兆隆

绿色信贷知识分享

[ 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这是一只无形的手。 这只手或者拒绝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贷款,甚至从这些项目中把贷款抽回来;或者主动为低碳、绿色的 项目送去急需的资金。 影响这只大手的是已经超过4万条的环保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环保部门逐级传输,并最终送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各类银行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决定为哪些项目提供贷款,哪些不提供贷款,以降低贷款风险。 从2007年起,这一“乌托邦”式的构想就在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主持下着手实施。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备特别是缺乏监督、评估和制约体制,效果并不理想。 “两高”行业资本渐撤 本报从国家环境保护部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平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这说明,银行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成为银行业加强信贷安全的重要手段。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称“政研中心”)公布,以上海为例,上海各银行2009年前3个季度退出130亿元贷款,其中钢铁行业62亿元、电力行业32亿元、化工行业11亿元、纺织行业4.1亿元、焦炭行业2.6亿元;建设银行2008年退出645亿元,退出客户6934个。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对记者表示,银行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提供贷款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随着环保部门监控能力的增强,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和盲目扩张,即便是已经开工、拿到贷款的项目也可能被叫停。而项目被叫停或重罚,势必影响项目的还款能力。 据银监会统计,到2009年5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3.43%。由于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相关的银行贷款将面临重大安全隐患。 绿色信贷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政研中心编写的《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称,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据介绍,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被称为是关于绿色信贷的最重要的政策性意见,意见发布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已联手合作,运用绿色信贷政策,调控信贷投向,控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企业授信,许多污染企业因环境问题而不能获得贷款。 环境保护部与银监会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并与人民银行于2008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工作的通知》,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截至目前有近4万条环保信息被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许多环境违法企业因此被银行限制或收回贷款。 5月27日,在“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连工表示:“从钢铁行业来讲,在工行的政策中就提出了吨铁综合能耗、吨二氧化硫排放等指标,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1).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管理,确保绿色食品信誉,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绿色食品, 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第三条绿色食品标志依法注册为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农业部依法对全国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志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志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审查、颁证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以下简称“省级工作机构” 负责本行政区域绿色食品标志 使用申请的受理、初审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 第六条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包装贮运等标准和规范,由农业部制定并发布。

第七条承担绿色食品产品和产地环境检测工作的技术机构,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并报农业部备案。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将其纳入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第二章标志使用申请与核准 第九条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的范围内,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二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 (三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四包装贮运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第十条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 (三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四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 (五具有稳定的生产基地。 第十一条申请人应当向省级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标志使用申请书;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工程,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绿色发展是国际大趋势。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

量的进一步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对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二总体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

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探析

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探析

目录 1 绿色营销的现状及意义 1.1 我国绿色营销的现状 1.2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2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2.2 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3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问题分析 3.1 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3.2 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4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发展战略的策略 4.1 绿色战略管理内容 4.2 企业绿色管理的战略选择 4.3 企业绿色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结论 参考文献

1 理论价值或现实价值 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以环保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开发绿色产品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企业形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之产生的绿色营销也逐渐成为国际营销新浪潮。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额为42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绿色产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为20%-30%,甚至有一些国家达到50%,实施绿色管理战略将是企业抢占绿色市场的最佳选择。因此,中国企业实行绿色战略管理发展呈必然趋势。同时,将环境纳入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环境与发展双赢的可能性成为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内在动力。 有远见的企业家通常会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绿色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绿色经营观念指导下,对企业进行绿色开发,实施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培育绿色文化的总体规划。这一规划的实施有益于打破绿色壁垒,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益于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绿色营销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绿色产品的供给不足等。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现实价值。

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战略规划

XX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战略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要求,引导全行切实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有效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发的信贷损失和不利影响,结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绿色信贷工作意见》,现制订XX农村商业银行ⅩⅩ年绿色信贷战略计划。 一、加强组织管理,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 根据总行领导分工及部门设置情况,调整充实“XXXXXXX”成员,有序推进、持续落实银监会关于实施绿色信贷发展战略要求,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XX市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积极投放到“三农”、社区、小微企业等绿色领域,努力推进地方经济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型。将“绿色信贷”写入本行《XX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列入全年以及今后三年信贷工作重点。总行领导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引导全行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从而自觉主动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明确全行今后三年“绿色信贷”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提升机构环境和社会表现,ⅩⅩ年主要工作目标为: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着力压缩和清退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客户贷款,全年无新增“两高一剩”行业客户。

二、加强制度管理,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 一季度,总行要组织信贷前后台部门对本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不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制度规定条款进行修订,切实将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融入到本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要充分体现“绿色信贷”要求,根据行业分类实施差别化的行业信贷策略,实施行业客户名单管理,有效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信贷管理,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对相关不符合绿色信贷的行业实施严格的信贷审批授权管理,逐步通过行业授信控制比例管理、限额管理或行业信贷投放计划等手段,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促进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大落后产能退出力度,督促有关客户按照国家要求按计划淘汰落后产能。 三、加强流程管理,对绿色信贷准入严格把关守口 全行绿色信贷工作要坚持引导与防堵两方面齐抓共管。一是坚持“绿色信贷”导向,以符合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求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建立绿色信贷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对节能减排项目在审批效率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切实为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需求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二是严格信贷行业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对不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行业、客户,以及环保违法、违规的企业,总行授信委员会将一律执行“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行业监测,积极防控化解风险和不利影响 为提前防范相关行业发生的不利变化,总行授信评审部要牵头成立全行行业风险监测小组,对造船、钢贸、光伏、无纺布、汽车等重

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制度

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制度 2007年4月17日 21:48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了保证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瓠子、豆角、四季豆、莴苣、红菜薹、萝卜等十个骨干品种的优质品质,减少农药用量,控制化肥用量,打造绿色食品标志品牌,扩大蔬菜绿色食品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和管理制度是: 一、成立绿色食品标准申报管理指挥部小组 一是农场成立由向忠安副场长为指挥长,基地技术管理负责人高忠(农业师)为副指挥长,农场农技站站长、农业生产办公室、质量检测站站长和各大队队长为成员的指挥部。各生产基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绿色食品管理分指挥部。指挥部按层级责任制度,把人员分解到村、组、户,按造册名单对号管理,确保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100%的不使用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超标农药,不使用含激素的化学制剂和超量使用无机化肥。 二是成立绿色食品蔬菜技术领导小组:农场农业办公室主任、场长助理、农艺师高忠为组长,农技站站长(农艺师)盛志松为副组长,及从事多年蔬菜的农场农技中心三名专职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执行包队到户,做到地块落实,确保菜农在种植技术上不出问题,并强调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减少用药和用肥量。 三是凡在本基地从事生产绿色食品黄瓜、番茄、茄子的农户,都必须及时参加各项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必须服从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排的专业人员统一指导。农户对生产绿色食品不按规程操作的,当年拒收该户的产品,并按该农户产量的50%赔偿收购和销售方。 二、大力推广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肥料 我们从2000年已开始推广有机肥,菜农们目前已得到了认识,尝到了甜头。在基地范围内执行了目标责任制,大队与小队、小队与菜户都提出承诺,不得使用化肥和含有氯离子的肥料,并且从农户---小队---大队挂勾,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饼肥和腐热的猪牛鸡粪混合等有机肥,以提高黄瓜、番茄和茄子等十个品种的产品质量。 三、准确预报,提供最佳生产绿色食品产品的防治方案 从2000年起,一是我们加大了蔬病病虫害预测预报力度,由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区植保站根据蔬菜不同品种,按季节定点、定时、及时准确的向菜农发布病虫预报。二是对蔬菜生产要求加强了农业防治:作物收后及时清园,菜地深翻和晒田,促进耕作制度改革,推广深沟高垄栽培,田间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温度,适时摘老叶、病叶,采取不同作物轮作等措施来减少病虫为害。三是进行物理防治,基地按50亩一盏,全部推广了频振杀虫灯。四是推广生物农药“武大绿洲一号”等绿色食品推选用药。五是大力推广人工捕捉害虫,严禁违反有关农药使用间隔期制度,严禁超浓度、超剂量用药。 四、规范市场、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上使用 为让农民吃上“放心菜”,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制定和颁发《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明文禁止在专业蔬菜区内销售使用6105、3911、甲胺磷、克百威等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58个品种。市、区农药管理站、土肥站进行不定时对基地进行检查督促,从源头上堵绝了高毒农药进入基地。每次在施肥、用药时菜农必须在指定的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数量和品种,不得随意改变用药、用肥品种,一旦发现有违规用药和用肥,将全年没收该户产品。全范围地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农药和绿色食品、无公害肥料。 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减轻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 要求从选用抗病品种、深翻作垄、合理施肥作起,重点强调轮作换茬,推广绿色健康栽培和生态种植法,控制病虫病源和虫源在土壤中的存活量,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一是保护天适,提高生物防治水平,大力推广Bt等生物农药;二是进

浅谈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意义(本科)

浅谈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意义(本科) 题目:浅谈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意义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二)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是创造国民良好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三)企业推行绿色管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四)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实施绿色管理 (六)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三、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影响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 (二)绿色消费浪潮决定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必然 (三)企业的传统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保障

(五)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一)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观念 (二)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竞争 (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四)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五)国家积极促进绿色产品标志监管体系 五、绿色营销观念的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企业绿色管理是指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途径。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绿色品牌;绿色营销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了大量的有限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

绿色制造及其关键技术

绿色制造及其关键技术 夏园林(20122485)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2级机制实验04班) 摘要: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本文分析了现代制 造业对环境的影响, 介绍了绿色制造的概念及内涵, 研究了产品从设计、材料选择、生产、 包装、使用到废弃处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并实例说明对汽车实施绿色制 造的可行性。 关键词: 绿色制造; 可持续发展; 设计; 生产 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及在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产生废气物,废弃物是制造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对材料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对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等没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由于制造业量大面广,因而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很大,可以说,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制造业必须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解决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鉴于此,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的产生环境污染时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绿色制造的内涵: 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绿色制造的主要内容包括: 绿色设计、绿色资源、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制造这种现代化制造模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 二、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 从制造的概念来讲, 制造的全过程一般包括: 产品设计、工艺规划、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阶段。如果在每个阶段都考虑到有关绿色的因素, 就会产生相应的绿色制造技术。 2.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实施绿色制造的关键。绿色设计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选材、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及报废处理,都必须考虑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

“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和运行管理研究”课题

“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和运行管理研究”课题

————————————————————————————————作者:————————————————————————————————日期:

“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和运行管理研究”课题 | [<<][>>]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一、研究目的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环宣中心发[2003]22号文件精神,我集团作为国家环保总局课题“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和运行管理研究”(课题号:2003-Z-01)成员单位及实验学校,开展此项重大研究,旨在为我国小学阶段绿色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提供实际依据。 环境意识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列为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成为各科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环境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在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活动中。 “环境教育是一个超越了知识本位的教育领域,它关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体验的变化,以及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情感领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环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们热爱环境才会保护环境”。传统的以教室、课本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形成人们较高的环境素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实践能力,运用学到的有关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自已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实验通过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人才,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参与到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同时,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

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

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12月26日10:38分类:分析报告 ?打印 ?大中小 ?我要评论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已基本建立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环保授信和绿色信贷的政策界限、管理方式、考核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本文将回顾中国绿色信贷体系的发展历程,探析绿色信贷体系构成,以及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钱立华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对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体系都做了明确的定义,并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目前全球只有中国、巴西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信贷统计,同时中国的绿色信贷框架体系处于国际相对领先的位置。据2016年中国银监会绿色信贷新闻发布会公布,2007年以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年)、《绿色信贷指引》(2012年)、《能效信贷指引》(2015年),相关政策在国际上均是首创。目前中国已基本建立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环保授信和绿色信贷的政策界限、管理方式、考核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本文将回顾中国绿色信贷体系的发展历程,探析绿色信贷体系构成,以及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绿色信贷体系发展历程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策,连续出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