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

(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

(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
(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学的相互关系

——学习生态文明相关文件的体会

一、当今环境现状

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全球生态问题。这个问题高

度概括了人类前途、命运与共的同一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

一个民族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

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 年11 月,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上报国务院,经过审议批准后,中央对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整体

部署。2015年3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11 日,中共中央政治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支撑。科学的发展能够带来对生态系统更透彻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维护和保育措施。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以生态学这一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并且生态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反之,生态文明建设也为生态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以及研究对象,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并不等同。

二、相关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 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

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

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三、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虽然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文明主要针对人类社会而言,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属于文化伦理形态;生态学则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进一步理解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态学规律,顺应自然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然界的部分或整体。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认识、利用、改

造和保护自然的结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以生态学这一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并且生态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反之,生态文明建设也为生态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以及研究对象,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并不等同。生态文明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支

撑。科学的发展能够带来对生态系统更透彻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维护和保育措施。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

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

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措施上

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

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五、小结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其中包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途径。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既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上,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集团企业文化提出的“强基精管”管理观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念,做好高耗能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提升,切实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替代传统工艺和落后产能,节约有限的城市土地、能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政策时势导向、企业文化渲染、职工群众向好意愿,倡导和创造科学发展、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再者,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制度方面建设与完善,保持和延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 (四)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和运行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形成包含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等企业经济、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做好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 (五)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通过形势分析、决策诠释、动态报道、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主体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此大力加强对人民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表现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意义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整体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然后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比如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毁坏公共设施、践踏草坪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有发生,生态道德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 1.对生态文明缺乏科学认知 1.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伦理素质的基础,生态文明知识的多少决定着生态伦理的高低。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废旧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和温室效应的认识,竟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X 张仲峰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开发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9—02 从广义上看,文明包括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政治等等,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针对自然界的客观成果,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政治文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体现在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是指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成果,体现在思想修养的完善和提高。以文化史的视角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文明模式,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反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为了走出危机,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即“生态文明”(ecol ogical civilizat ion)。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 廖福霖教授提出:“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间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1]。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2008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为主的文明建设。虽然我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毕竟还不很成熟,甚至处在构建和完善阶段,因此首先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具体如下: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创建活动 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影响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变化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只有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它的目标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权益,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生活,也不是要牺牲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 1.2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传统政治哲学家在分析社会活动时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没有太多参与对象时简单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个方法就显得落伍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所谓生态思维即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整体地处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同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有四个新特点:“1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网状因果关系分析。o从整体的变化过程去探求秩序。?从追求数学推理的解析性、严谨性和完美性转向生态思维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模型性。?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统一的某种最终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着眼于对系统过程的学习、了解和探索合理发展的途径。它克服了还原论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人本身的身心分离以及对自然各个要素之间的分离,它改变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3]。 生态思维方式适合分析当下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德国绿党领袖佩特拉?凯利(Pet ra Kelly)所说,生态学原则是一种基于新的哲学见解的新的政治认识,即基于对自然整体性及其部分理解与尊重的政治思考和行动[4]。在西方绿色运动发展初期,绿色分子就把生态学作为其政治原则,写入绿党纲领之中,生态思维成为他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及构建绿色社会的基本方法。德国绿党联盟纲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学是对立的。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4个基本原则为其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5]。 这种认为世界存在物共生共存的整体思维方法 ? 9 ? X收稿日期:2011-12-13

最新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应怎样有所作为 人来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所有人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为祖国的建设做些一些力所能及的的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

为生态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其实, 四:现在的互联网相当发达,大学生也是每个人有一手电脑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拥有秦岭火地塘林场这一独特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托,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我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必然选择,对彰显我校产学研办学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把生态文明纳入新的文化建设任务。这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不论是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是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都需要迫切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秦岭横贯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被尊为华夏文明之龙脉。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环境特征成为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我

国生态资源保开发试验的重点区域。对秦岭资源与文化的开发利用必然成为开展生态 文明教育的最广阔、 有效而乂独具特色的教育场所。 我校火地塘林场,承担着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任,历经50 余年发展,訂前已有能力和基本条件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以此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造就了诸多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牛春山教授对秦岭林业资源的研究、周尧教授对秦岭昆虫资源的发掘……等等,后继的一大批学者也对秦岭的历史文化资源、动植物资源、林业环境及文化资源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立足火地塘基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以此为依托,建设“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广大青年学生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他们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同时,也能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深度挖掘现有秦岭自然与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将火地塘试验林场建设成大生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大基地”、非生物类学生生态文明教 育的“新课堂”、陕西乃至海内外高校师生和领导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 的“新学校”。形成一套特色化的教学模式、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基地、一系列精品 化的课程和一套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学到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知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知秦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其热爱自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情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

精品文档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在思想上,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借鉴中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关注和研究我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敲响警钟,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在生活中,要将理论付出实践。落实点滴,从小事做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其次,要用自己去影响他人,向他人也积极的传播环保观念,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建设中来。 最后,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契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同时也通过生态文明来赢得使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的思想中也应当有所反映,本文就从企业生态文明的内涵,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企业生态文明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企业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文明程度。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因此,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与企业展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有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究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有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的企业业务,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培训、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企业也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仅仅看到绿色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借生态文明之名、行刺激消费之实。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总书记在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 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立”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怎样有所作为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呢?虽然很多大学生自身并没有做到保护生态文明,但是大学生自身具有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就是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强,容易接受并自觉遵守生态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影响面大,易于

传播生态建设;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高,可以广泛开展文明劝导工作。 那么通过网络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现在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 解等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够充分,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二)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不太满意。(三)生态文明建设多停留在口头上,实践少,资金不足。 那么通过以上三点,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可以从这些调查中来完善自己,先从不足的地方做起,才能对环境保护有个着重点,才不会泛泛而谈。 第一点,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够充分,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大学生是国家高素质群体,若这个群体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那么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的整体生态文明理解将会更低。所以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首先要从自己的认识做起。要先树立好自己的生态价值观。更多的区关注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新闻。并且应该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要义。要坚决反对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生态环境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虽我国一直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特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一系列问题作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s long-term future pla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work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was still serious damage,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 [正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现状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开设环保课程,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起步较晚,措施不力,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 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建议 1、明确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换而言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也是刻不容缓的。 2、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只有使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3、利用有关环保节日宣传,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

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在思想上,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借鉴中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关注和研究我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敲响警钟,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在生活中,要将理论付出实践。落实点滴,从小事做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其次,要用自己去影响他人,向他人也积极的传播环保观念,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建设中来。 最后,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工作,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祖国接班人积极投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当中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定要加强德育建设,只有让他们清楚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提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除了学校首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之外,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这门课程成为像人文、政治教育一样的必修课程,从而使使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讲座、图片视频展览等让学生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节日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使同学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自觉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 4、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因为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1)、教师授课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比如给出与生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作答,参与识别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等活动对我国生态问题现状进行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智慧发明创造,研究生活中可以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发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发现科技创新的潜力。 5、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19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 本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