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的乘法口诀》_教案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_教案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_教案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_教案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办法。

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小鸟的家)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是小鸟的家,每个小房子住9只小鸟,大家快数数这些小房子最多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有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用9的乘法口诀算出了这里最多可以住81只小鸟,那你们知道9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会,用口诀求商的办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每组分别展示列出的算式。

(2)根据算式展示相应的口诀并说给大伙听听。

(3)猜想。请同学猜一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9的乘法口诀里一定有哪个字?

2、全班展示

(1)看图、填表、编口诀。展示课本p82将表格第二列填完整。

(2)找规律、记口诀。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呢?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①每相邻两句9的乘法口诀都相差9。

②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

③9的乘法口诀个位上的排列顺序是9、8、7、6、5、4、3、2、1。(如果学生有发现着这一规律,师继续提问:十位上的数字呢?

④9的乘法口诀,除9外,都是两位数,这些两位数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还是9。

⑤有几组口诀的积交换数字的位置,如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18、81两位数字交换了位置。

……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练习十九第1、

2、3题。

2、尝试背9的乘法口诀。

3、师:小龟为今天和同学们学习了新本领感到高兴。它准备带我们去果园参观,想去吗?电脑出示画面:

①每行种9棵苹果树,种了3行,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②从苹果树上摘下45个苹果,平均装在5个篮子里,每个篮子装几个苹果?

4、游戏:师:同学们想去摘苹果吗?瞧这些苹果正挂在树上等着你去摘呢?只要你能说出苹果上的数字相应的口诀或乘除法算式,你就能摘下并得到这个苹果。

5、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兔子再也不敢骄傲了。瞧,它正提着篮子装苹果呢?(电脑出示:地上有40个苹果,小兔子每次装9个,要几次才能全部装完?)小龟慢慢爬过来说:小兔,你只要装4次就够了。小兔想了想说:不对,要装5次。请同学们当当裁判,谁说的对?为什么?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请你们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 3.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 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 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

《都市精灵》公开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公开教学简案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是美的,当构建“本真课堂”。“本真课堂”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因此,语文课必须立足文本,从诵读出发;必须充分实践,品读关键字词句,咬文嚼字学语文;必须聚焦语言,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应当让学生从文题出发,自主质疑,合作释疑;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对作品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进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悉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2.圈点批注描绘都市精灵的语句和精辟议论的语句,形成自己的感悟与评价。 3.体会作者的观点,树立关注自然,善待动物,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三、教学重点 学习生动的描写与精辟的议论。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强烈主动的反省意识。 五、主要教学过程 (一)自读解题,整体感知 (二)研读交流,把握形象 (三)探寻主旨,创写愿景 六、具体教学过程 (一)自读解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样的诗句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说鸟儿是树的花朵,但我们现在似乎很难看到鸟儿美妙的身影,很难听到它们动听的歌声。在日益现代化的都市中,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找回这些人类的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舒乙的《都

市精灵》。(板书课题作者) 2.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题“都市精灵”。“学贵有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主质疑,老师概括问题:“都市精灵”是什么?“都市精灵”有哪些?为什么写“都市精灵”?) 3.讨论交流:“精灵”原指……文中指……课题“都市精灵”就是…… 课文写了哪些“都市”的哪些“精灵”?(示例:北京成双成对的花喜鹊、驯良乖巧的松鼠、色彩斑斓的小鸟、通体漆黑的乌鸦、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白白胖胖的鸽子、旧金山旁若无人的海兽海鸟) 至于作者为什么描写“都市精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愿望,这是本文写作主旨,我们一会儿再交流这个问题。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生活状况如何。 (二)研读交流,把握形象 1.很明显,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生存状态是不同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描写,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用批注的形式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老师先举一个例子: 我喜欢第8段对昆明红嘴鸥的描写,“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红嘴鸥把昆明当作了自己的家,不远万里来赴一个美丽的约会,这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骄傲”一词表现了昆明人的自豪,这令作者羡慕不已。 预设: 我喜欢第9段对上海放养鸽子的描写,…………胖鸽子、胖小手相映成趣,孩子、鸽子的亲密接触,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靓丽风景,令作者佩服。 我喜欢第10段对大海狮的描写,…………在繁华的渔人码头,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居然旁若无人地打斗嬉戏,人们则在一旁静静观赏。“旁若无人”一词形象地表明动物是自由自在,因为人们对它们很友好,没有牢笼,没有伤害。(男生齐读)我喜欢第10段对大海鸟的描写,…………“腾空、滑翔、抿、射、钻”一组准确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鸟矫健英姿,充满活力,这儿是海鸟的王国,它们可以幸福地生活,这实在令人喜爱和向往。(指导重读) 我喜欢第1段对喜鹊嬉戏景象的描写,喜鹊“成双成对”,“成帮成伙”,“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使现代文学馆充满“生机和欢快”,成为都市里难得的鸟的天堂。作者对国内外参观者宣称:“这是我们的一景”,颇多自豪,充满喜爱之情。(女生读)追问:请同学们再细细读一读第1、2.、3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仅仅是自豪、惊喜、高兴吗?(“一景、一宝、难逢的幸事”表明鸟兽在都市生存已经十分艰难,我们已经难觅其踪迹,我们已经失去了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自豪、惊喜、兴奋的背后是无尽的心痛、遗憾和伤感。同学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紧扣关键词句,细细揣摩,才能知其真意,语文阅读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课文中所有小精灵的生存状态是不是都如此和谐美好呢?继续说说自己的理解。预设: 第4、5段两只大乌鸦就怪可怜的,…………,再不会有群鸟归巢,再没有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更失去了大叫的勇气,只能呆呆地蹲着,无所事事,现在北京城里乌鸦孤独而寂寞的生活,真令人难过。 追问:过去,乌鸦在北京的生活怎样?仅仅是乌鸦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吗? 课文第7段中说,北京原来最大众化的鸟儿现在已经很稀有了,根本构不成景致,常客变稀客,实在可惜,令人惋惜。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爱心,去 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怨 教学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教学难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母亲以手喂熊救孩子”的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很令人感动。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抚顺市劳动公园玩,当他们走到黑熊所在的笼子附近时,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这时不知不觉中,孩子走近黑熊,拿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为巨大的勇气,使母亲将双手伸进黑熊嘴里,一只手代替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的从熊嘴里往外拉,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表达父母崇高爱心的文章,这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说《父母的心》。

2、作者简介 由学生介绍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速度,完成以下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濑.户冷酷.犹豫 ..酬.谢妥.当缘.故 ..褴褛 2、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你们认为父母的心是怎样的?请读文章后给予补充:父母的心是,因为。 明确:纯洁的、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等等。原因略 (2)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贫穷、多子等原因 (3)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最好能从课文中找出父母送孩子的心情的句子。 明确:简单的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宁愿饿死。 具体原因:①、送大儿子的原因(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 ②、二儿子换大儿子的原因(大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 ③、女儿换二儿子的原因(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补充提问:这次换孩子顺利吗? 明确:不顺利。但最终还是换了,为什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都市精灵)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随笔,是散文体裁的一种,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二、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1、文中写了哪些都市哪些可爱的精灵呢?请大家略读课文,找一找,圈一圈。 2、作者对这些小动物持有怎样的感情呢?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一)探究鸟之悲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小动物十分喜爱,看到别的城市有动物十分羡慕,十分向往。可是,作者在提及北京的乌鸦时,情感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难过的,是惋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去探究一下。 1、请精读课文4、5段,探究一下北京今昔有何不同? 2、北京城昔日乌鸦遮天避地,飞进飞出,热闹非凡;而今,老鸹不老呱了,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事实上,这样的反差不仅体现在北京城的今昔不同上,还体现在不 同城市之间,你能找出来吗? 3、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京鸟儿难见呢?下面的短片也许能给你一定的启发。请欣 赏短片《我是一只小小鸟》,仔细观察,思考:鸟儿为何流泪? 【瘦石先生闪吧】https://www.doczj.com/doc/bb13839750.html,/flash/5872.shtml 是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滥砍乱捕,地球生物资源的衰退十分惊人。绝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让我们一起来念一下这些惊人的数据: 【百度知道】 https://www.doczj.com/doc/bb13839750.html,/question/5519313.html?fr=qrl&cid=986&index=5&fr2=query 由此可见,正如舒乙所说:“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阿诺德.汤因也说:“人类的贪婪正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灵付出代价。” (二)感受鸟之乐 1、那么,你认为人类该怎样做才能让小鸟快乐起来呢? 2、塞。约翰逊说:“背离自然即背离幸福。”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与 狼共舞”反而更值得提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说“孤城寡人”的意思吗?那“与狼共舞”又该如何理解? 3、你能从文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吗?找出来读一读,并试作简要的 赏析。 https://www.doczj.com/doc/bb13839750.html,/travel/details.htx&channel_id=2&item_id=570894&act_type_id=1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明确作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情感变化与理性思考。 【教习重、难点】 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都市精灵》是一篇随笔。作者舒乙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态度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文章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描写生动有韵味,同时情理兼美。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的激情,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的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人不应该霸道地侵占动物生存空间,而应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虽然传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邃思想,本人并不想上成环保课,而是希望通过对文字的品析理解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从“大呆鸟”这个点发散开去,把大呆鸟与北京城以前成千上万的乌鸦,与其他都市幸福的精灵以及文学馆的小松鼠相关联,借助大呆鸟与其他城市的精灵的对话来诉说精灵对城市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老师的梦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寒冷的冬天,早上从床上醒来时,温暖的阳光从窗户外射进来,细细地洒在地面上,耳边是啁啾的鸟鸣,吹响了早晨的号角。在镇江能听到鸟鸣并不稀奇。在作家舒乙的院中冬天也有两只大呆鸟停在很高的枯枝上,是否让舒乙每天也能在鸟鸣声中醒来。它们是什么鸟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作者对它们的描写。 二.研习课文 1.作者对这两只大呆鸟怀有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难过,觉得它们可怜,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了,失去了鸟儿的活泼、灵气、快乐。 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乌鸦都是大呆鸟? 当然不是。几十年前的乌鸦多而且充满活力。 追问:作者对这些乌鸦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爱“一景” 2.除了乌鸦,作者还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小动物? 现代文学馆的喜鹊和灰喜鹊、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作者给这些小动物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城市精灵。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的恶魔,作者把小动物称作精灵,可见他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

幂的运算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幂的运算(一)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初一下学期数学第八章第一课时的内容,所用教材为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底数幂的推导法则,会用同底数幂的法则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以及从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难点:会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幻灯片,引出问题: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计算机每秒可进行2.57×1015 次运算,问它工作一个小时(3.6 ×103s)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2、提问温故:①什么叫乘方? ②乘方的结果叫做什么? 3、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2.57× 3.6×103×1015=9.252×?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到底是多少,通过今天的学习——同 底数幂的乘法,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8.1,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根据乘法的意义)

定义:底数相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幂相乘成为同底数幂的乘法。 22 × 23=(2 ×2 ) ×(2 ×2 ×2) (乘方的意义) = 2 ×2 ×2 ×2 × 2 (乘法结合律) =25 (乘方的意义) 前面的例题:1015×103=(10 ×· · · · · ×10) ×(10×10 ×10) 15个10 = 10 ×· · · · · ×10 18个10 =1018 思考:观察上面的两个式子,底数和指数有什么关系? 2、怎么求a m· a n(当m、n都是正整数): a m·a n =(aa…a)(aa…a)(乘方的意义) m个a m个a = aa…a(乘法结合律) (m+n)个a =a m+n(乘方的意义) 3、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能发现同底数幂相乘有什么规律吗?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运算性质1):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 m· a n = a m+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逐层推进,巩固新知 本节课学习的幂的运算法则1只使用于同底数幂相乘,不能乱用,用该法则需要判断两点: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生字词,提高品读文章的能力。 2、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能表现亲情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过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日本的一艘轮船上去听一听川端康成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 个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三、自学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濑(lài )佣(yōng )酬(chóu) 舱(cāng )褴褛(lánlǚ )一模(mú)一样 2、解释: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如:依照、按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3、梳理课文的情节。(板书) (本文的故事情节有怎样的特点呢?“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 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却能引 人入胜。)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吗? (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 故事)概括方法指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跳读课文,找出在送走孩子时,这对夫妇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么?并将其圈点勾画出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理。 (这对穷夫妇之所以有这样的表情,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子之心啊!理由充分吗?看似很荒唐的理由中其实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四、探究交流,理解课文 合作探究(一)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甲】:“这可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 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乙】:“对不起小姐,请您帮我谢谢你家太太的好意。我们虽然穷,但 是我们一家人宁可饿死在一起,也不会分开的”那位父亲坚定地说。 答:因为父母总是替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 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1、符合生活的真实;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 活动表现出来; 3、使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我们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这个道理。 合作探究(二) 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看法。

都市精灵教学教案设计

都市精灵教学教案设计Design of urban spirit teaching plan

都市精灵教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通过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法。 2、品味本文富有感情的语言,明确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善心、爱心、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灵,使之与人类友好共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感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抓住了苏州 园林特征,突出这个特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意识。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通过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3、理解作者爱护动物,并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欣赏感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栖()息黄鹂()鹈鹕() 硕()大老鸹()围剿() 肆()无忌惮()抿() 二、导入新棵:

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歌曲导入 三、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精灵” 原来指什么?文中又指的是什么? 2、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都市展现了哪些可爱的精灵? 四、交流互动: 1、现在这些小精灵们走进我们的课堂,要说说它们的遭遇呢!请从小动物的角度,用“我是一只,我来自,我”作为开头,转换课文语言,并适当加以联想和想像进行描述。 例: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来自中国的北京,我居住的地方喧闹、繁华、车水马龙,稍不留神,那些快快速行驶的车就会要了我的命,我生活得可不容易呢? 2、这四处的“小精灵”中,为什么北京的“小精灵”特别不幸呢? 北京的小精灵之所以不幸,是由于北京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们忽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小动物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数量也自然越来越少。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从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现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和谐,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此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从课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语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课文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生字词: 栖(qī)息黄鹂(lí) 老鸹(guā) 硕(shu?)大 肆(sì)无忌惮(dàn) 围剿(jiǎo)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你读了课文后是否有新的认识? 明确: 联系课文内容看,精灵指可爱的动物。文中主要写的“精灵”有喜鹊 等鸟类,红嘴鸥、鸽子、海兽、海鸟,还有小松鼠等动物;因为它们 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作者以“都 市精灵”为题,它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如果你是一个令人喜爱的都市精灵,你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2、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你能从中找出几幅,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 3、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明确: 1、都市动物可以成为都市居民的伙伴,给都市带来生机,成为都市的一种景观,使人感到欢欣,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 2、(1)北京城的今昔进行对比:过去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 、 “一飞就是乌压压一大片,总是几百上千只”;如今“连乌鸦都久 违了”“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 、听到鸟几动人的呜叫,

8.1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8.1 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滁州市第六中学柴树云周言祥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基础上,探究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规定的意义。教材的关键是让学生把握几两种指数幂的定义,能进行指数运算,目的是对数学的后继学习,以及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的了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和正指数幂的科学记数法,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认知规律上看,学生在学习了几种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后,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过程,进一步体会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存在的条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 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学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4. 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进行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深刻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法指导: 回顾导入新课时,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插在零指数幂概念形成和它的合理性验证等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建

立零指数幂概念上来。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是通过规定来明确其意义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学法指导: 教学中要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小问题来认识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考察下列算式: 223355551010a a ÷÷÷; ; 设计意图: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222033330 55550555510101010(0)a a a a a ---÷==÷==÷==≠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a a ===≠0005110110, ,()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2537551010÷÷; ;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525337374555510101010----÷==÷==; ;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223325 375233734455110101551010555510101010÷===÷===?+; ; 由此启发,可以得到: 3434115 10510 --==;

幂的运算(第3课时积的乘方)教案

教学设计 8.1 幂的运算 (第3课时)积的乘方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乘法法则的延续,在以后的内容和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积的乘方是继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的又一种幂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性质。使原有知识得到扩充,自然地引入到整式运算,为整式运算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这节课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所处地位都十分重要的,是后继学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已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意义、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七上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规律,本课采取引导探索发现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形成、应用和拓展新知识,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 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正确运用积的乘方的. 难点:积的乘方的探究过程及应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取引导探索发现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取新知识. 学法指导 通过先个人学习,后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提出让学生困惑的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避免幂的乘法三个运算性质的混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都市精灵》语文教学教案

《都市精灵》语文教学教案 《都市精灵》语文教学教案 本文是八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题是“人与环境”,“用心感受品质生活,用爱共建和谐环境”——《都市精灵》是一篇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单元主题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激情满怀,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满腔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通过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法。 2、品味本文富有感情的语言,明确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善心、爱心、尊重和保护自然界

的生灵,使之与人类友好共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感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抓住了苏州园林特征,突出这个特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意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通过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3、理解作者爱护动物,并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欣赏感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栖()息黄鹂()鹈鹕() 硕()大老鸹()围剿() 肆()无忌惮()抿()

安阳市33中学杨春晓《都市精灵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精灵之美与悲;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我们非常幸运,生活在许多人羡慕的都市之中,高楼 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人流匆匆,这似乎成为所有现代化 大都市的标志。假如都市之中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播放鸟鸣流 水声)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 先生的文章一一《都市精灵》来寻找心灵的答案吧!(板书“都 市精灵”)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走近“精灵” 老师:请同学们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思考:在本文中“精灵”指什么?作者描写到了哪些精灵? 同学回答 四、感受精灵 老师:小动物,大自然的精灵、美丽的精灵,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找到文中描写精灵之美句子(板书“美”),选择一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品味它们美在哪里。并试着背诵下来。

例如:“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为这座学府式的大庭院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三个结构相同的动词词组,写出了精灵的生机之美。(和谐之美、自由之美、力量之美等) 学生朗读并展示(在学生展示时老师应注意朗读指导以及对语言的赏析。朗读指导时,应从重音、语速、语调方面具体指导) 老师:这些大自然的美丽精灵,它们是上天的宠儿,充满力量,富有生机,体现自由。可是,在舒乙生活的北京城中,它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请找到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生回答(指导:悲一一孤独寂寞,元气大伤,注意朗读指导)(在总结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得出“悲”这一结论并板书) 五、精灵对比 老师:都市精灵“天性的美”与“生存的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这是对比手法的显著效果。本文还有哪些方面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传达给读者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 (明确:空间对比一一北京与昆明、上海、旧金山(板书:北京、旧金山);时间对比 - 几十年前北京鸟雀成群和现在北京城鸟兽鲜有。

幂的运算 优秀教案

幂的运算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幂的运算性质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体验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做到步步有据,正确熟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容易混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育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备注 一、复习与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下面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①a3+a3=?②a3+a5=? (2)①进行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②不能继续进行运算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以题的形式开始,结合问题,从而复习整式加减的内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步骤等内容,为

(3)a n表示什么意思?可写成什么形式? 如果将上面的“+”符号变成“×” ①a3×a3=?①a3×a5=? 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在生活和其它领域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做108次运算,那么103秒可以做多少次运算呢? 根据题意得:108×103=? 要丈量一块长方形地块的长是56米,宽是54米,求长方形地块的面积? 根据题意得:56×54=?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解决这类问题。 二、导入与创设情景 做一做: 计算:102×10=____ 103×105=____ 22×23=___ 观察试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并观察条件与结论中的指数与底数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关系。(同学们展开讨论) 例如:102×10=10×10×10=103 2个10 1个10 通过同学们亲自操作我们会发现,算式的底数相同,其结果的底数仍然是这个底数,而结果的指数则是两个因数(幂)的指数之和。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 根据这一规律,请计算一下的算式: a2·a3=____ a3·a5=_____ a5·a6=_____ 例如:a2·a3=a·a·a·a·a =a5 2个a 3个a 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提出质疑,使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是生活,生产所需要的,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内部驱动力,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简便的方法进行求解和表示。 设计这一步骤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和特殊情况的运算,发现规律,猜想一般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并结合结果,为强调同底数幂这一条件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作准备。有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爱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难点:体会文中表现的浓浓的爱意、淡淡的哀愁。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

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22都市精灵教案苏教版

《都市精灵》教案 教材分析 “用心感受品质生活,用爱共建和谐环境”《都市精灵》是一篇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随笔。文章用现在北京的“一景”、“一宝”,动物稀有而珍贵的现象开篇,与几十年前的北京“成群”“遮天”的现象进行纵向对比,又与其它拥有自己标志性动物的都市进行横向对比,以此抒发作者的情感,发表作者的观点,提出“与狼共舞”的都市生活,优化生存环境。 学情分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前人们愈来愈关注的话题,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能够理解和接受。本文的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语言也很富于表现力,使学生便于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一)、梳理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二)、体会、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并说出“都市精灵”在文中的含义。 2、能从作者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4、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人与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常常彼此依赖,也因此有很多关于人与动物互帮互助的故事传成佳话,我们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为这位大学生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我们更为他拍手叫好: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不朽赞歌。“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发展”这条亘古不变的生存原则在当今社会更其重要。本节课我们学习《都市精灵》来探讨一下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板书课题〕 (二)、导读 师: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三个环节来进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探究学习,增强意识。首先我们随着大屏幕进入第一个环节---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师:我们以中间走道为界限,自然分成两组展开竞赛。究竟哪一组同学会旗开得胜,取得良好的开端呢?6分钟后定会自见分晓,究竟花落谁家,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并思考问题,6分钟后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栖(qī)息硕(shuò)大老(gu?鸹肆(sì)无忌惮 围(jiǎo)剿鹈(tí hú)鹕退避三舍(shè) 荒诞(dàn) ★“精灵”原意是“神仙、鬼怪”的意思。课文中的“精灵”指的是什么?以“都市精灵”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归纳总结: l 联系课文内容看,“精灵”指可爱的动物:鸟鱼兽。因为它们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欢,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 2 作者以“都市精灵”为题,有何含义呢?都市里有人类,精灵指动物,把人与动物相提并论,置人与动物于一个环境之中,这个题目本身就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题好文一半”,可见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这是大家写作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顾禧性别女年级初一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林桑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 课时教学课题幂的运算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能灵活运算幂的运算法则进行相关计算。 3、注意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过程幂的运算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①什么是幂、底数、指数?什么是同底数?例:1、 2、注意:底数可以是一个数或字母或单项式或多项式例:下列哪些是同底数幂 1、与 2、 3、 4、5、②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公式:例: 1、 2、

3、 4、 5、 6、例:已知,求得值。 【巩固】 已知,求x、③关于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注意:负数的奇次幂为负,偶次幂为正。公式:例:⑴ ⑵ ⑶ ④底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 【例1】 ⑴ ⑵ 练习: 1、在中,括号中应填的代数式是 【巩固】 已知,求的值 2、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⑴;⑵;⑶ 【巩固】 已知,,,则的结果是 3、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求:的值知识点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I 幂的乘方①幂的乘方的概念:②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公式: 【例1】

XXXXX:计算:⑴;⑵;⑶;⑷ 【巩固】 计算的结果是 【例2】 若,,求的值为多少? 【巩固】 若,,则幂的乘方的逆运用 【例1】 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你能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吗? 运用幂的乘方的公式比较大小 【例2】 比较,,的大小 【巩固】 你能比较与的大小吗?II 积的乘方①形式:②运算法则: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幂相乘。公式:【例1】 计算:⑴ ⑵ 【巩固】 计算: 【巩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1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2.朗读训练。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词音形义: 二、猜读 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 三、细读 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 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 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成名作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10分) 3、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