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学案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学案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学案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学案

第27课新中国的外交

主备人:使用时间:

【课标解读】

1、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国内国际环境,准确识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识记基本史实,理解其影响。

3、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背景、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背景:

(1)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策2、外交方针:

表现:“”、“”、“”的政策。3、成就:

(1)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过程:

影响: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支持印支独立斗争,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4)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了“”的方针,推动会议的圆满结束。

内容:

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美国:。②亚非拉国家:。

③中国﹙最主要﹚:

(2)标志: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美国:

②中国:

(2)过程:①1971年“乒乓外交”和“”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2年访华,签署,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1978年12月,中美发表《》。④1979年1月1日,。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战后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访华,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中美、中日建交的意义:。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调整

1、背景(1)国际: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结束(2)国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外交成就:(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表现:①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

的各项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④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表现: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②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立了,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稳定。③2001年加入《》、《》,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体系构建】

【重难点解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作用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①特点为“一大片”。②原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和侵越

战争威胁中国;50年代末期,苏联对中国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中苏关系紧张,我国的外交环境恶化;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独立,③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一条线”,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启示:①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②制定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③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自主检测】

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事件划分的理论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B.(1)(2)(4)C.(1)(2)(3)D.(2)(3)(4)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万隆会议②日内瓦会议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④与苏联建交

A、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D 、④③②①

6、(06年山东)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7、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表现有

A、2001年底加入WTO

B、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C、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8、(07年广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9、(07年广东)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10、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破冰”是指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互相认可意识形态

11、2009年3月15日,胡锦涛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时表示,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坚持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改革开放政策

12、由中央新影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外

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13、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14、周恩来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主要是针对①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②各国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③和平解决朝鲜问题④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15、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左)、副团长黄华(右)在26界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一刻,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酣畅淋漓的大笑被西方记者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他们笑是因为A.挫败了美国提出的关于中国人权的提案

B.确认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1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C.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D.积极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17.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18.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19.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年全国卷1)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1、探究二、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例2 (2009年潍坊二模)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右图),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

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6分)

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

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

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四 2005年6月,《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题,用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4)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四中“导语”的认识。(3分)

22、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鲜明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请思考:万隆会议上,中国同参加会议的亚非国家有哪些“同”和“异”?

23、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材料二: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材料三:(乔冠华)“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4、中美建交的原因

材料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讲话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三:根据这首诗歌,结合史实谈谈中美关系的发展:

一次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一次旅行,缓解了最冰冷的关系

一次握手,跨越了最辽阔的海洋;

一份公报,震撼着世界的格局。

25、中日关系的发展

材料一:“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田中角荣

①你认为长期以来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二:田中在欢迎的国宴上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热烈的会场,正在鼓掌的人们,听到了“添了麻烦”这句话,一下子静了下来。

②为什么当田中说到给中国国民添麻烦时整个会场安静了下来?如果你是周总理你会如何应对?

材料三: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来华进行“迎春之旅”.28日在北大演讲时提出:日中关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别无其他选择.¨¨¨日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了作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位,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能够为亚洲及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把眼光放在两国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上,并且努力使其扩大.30日他在曲阜孔庙大成殿用中国毛笔写了四个大字----温故创新

③据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所存在的共同利益”使什么?从中日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来看,你认为“温故创新”有何寓意?

探究五:情景体验:时间:1970-1978年。

身份:是一名供职于某一报社小有名气的记者。

要求:撰写一篇在当时你特看好的或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一次外交成就(参考关键词),要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字数100-130之间。

关键词: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第27课新中国的外交答案

【自主检测】:B B A B D C D D D B B D C C C C D A A B

21、(1)原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4分) 理解: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2分)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2分)

(2)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6分)

(3)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2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6分)

(4)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分)

22、相同点:从斗争对象,国家要求等方面,如: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等。

?不同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23、原因:

1、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中国一系列外交努力使美国围堵中国的政策破产

24、美国:①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③美苏争霸需要④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中国:①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②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25、①日本长期的侵华历史,战后对侵略历史的反省态度,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③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国力的需要。

寓意:以史为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学案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 专题聚焦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与探究: 【自主学习】 1、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_____________。 2、元朝元世祖时,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 ______________”政策;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耻辱外交的开始;1901年《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55年中国参加的________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参考答案: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马可 .波罗行纪》;闭关锁国;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万隆;“求同存异”;恢复。【合作探究】 1、对新旧中国的外交认识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并说说你的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你觉得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的走和平发展之路?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相处。 (2)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往来贸易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越南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一新中国初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外交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设计【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2过程和方法设计(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提问法)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学案2 新人教版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文学常识,准确翻译前两段并背诵。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作者,《》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系列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是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2、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的一种。它往往用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 3、听读后正音。 清冽()佁然()俶尔() 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二、自学 学习内容:解释加横线字义,疏通文意。 方法:文言词解词方法:查、换、加、留、联。句子翻译方法:直、补、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探究 探究一:翻译 要求:(1)3号位主持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2)组长标出小组疑难字词句。 (3)全组用红笔做好笔记,做好准备测评。 探究二:理解品味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移步换景:小丘——()——()——下见小潭 2、怎样描写了小石潭的清澈? 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三个角度描写出潭水的清澈。 3、写游鱼采用()结合的方法如:()() 4、理解背诵 四、应用与检测 1、背诵层次:发现小石潭——(小石潭全貌)——()——() 2、请分别从《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与朱元思书》: 《三峡》: 《小石潭记》: 五、补读帮困、知者先行 1、组长检查作业和背诵。 2、知者先行(方法指导:排除法、猜读法。) (1).下列句中“许”字意思相同的是()和(),()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高可二黍许 C.杂然相许 D.时人莫之许也 E.遂许先帝以驱驰 F.曳屋许许声 G.以身许国 H.封官许愿 (2).下列句中“为”字意思相同的是()和()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 一、50年代历程 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二、60年代历程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 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 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 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6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7 至今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祝月云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所学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取得成就原因分析三个方面入手。 二、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授课对象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基本内容和影响;二是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原因。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图表归纳法、比较学习法、竞赛教学法等。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三年级起点英语下册26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26课教学设计 Lesson 26 What’s that ?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字母:M m N n 2、三会:nest 3、二会:home (二)语言目标 What’s that ? It’s a nest . (三)话题呈现:What’s that ? (四)任务设计:What’s that ?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What’s that ?等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四、教学重点:字母:M m N n三会单词:nest句型:What’s that ? It’s a nest .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home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动物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 七、学具:学生自备单词卡片。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和字母

(一)新字母一M m 1、老师出示monkey单词卡片和mouse单词卡片。 2、老师说,monkey和mouse单词的首字母是m 3、板书新字母:用打好的四线格:M m 4、朗读新字母:M m(老师领读M m M ,big leter M . m, small leter m(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图片说说字母:M ,big leter M . m, small leter m 6、书写字母:首先看老师板书书写,然后学生在本上写五遍。 (二)新单词nest 1、猜一猜游戏:老师把一些动物卡片放在一个袋子里,叫学生摸一摸,猜一猜。 2、当学生摸出来鸟巢。学生用汉语说出,老师说:nest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nest 4、朗读新单词:nest(老师领读:拼读(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图片说单词:nest 6、看单词卡片读单词:nest (三)新字母二N n 1、老师出示nest单词卡片。 2、老师说,nest 单词的首字母是n 3、板书新字母:用打好的四线格:N n 4、朗读新字母:N n(老师领读N n,N,big leter N .n, small leter n(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图片说说字母:N,big leter N .n, small leter n 6、书写字母:首先看老师板书书写,然后学生在本上写五遍。 7、找搭档游戏:老师把黑板上的单词,字母和图片的顺序打乱,请学生快速搭配。然后说出单词和字母。 三、新句型: (一)新句型一What’s that ? It’s a nest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八单元 第26课学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原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图解历史欧洲联合的过程 判断正误 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 ) 解析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化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必要性: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②可能性: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特点 ①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③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新概念英语2第26课教案

Lesson 26 The best art critics Step 1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⑴art n.艺术 art student 艺术系的学生English student 学英语的学生 student of England 英国学生artist 艺术家artiste 艺人 art gallery 艺术画廊black art 巫术 ⑵critic n.评论家 criticise v.批评,批判criticism n.批评,批判 critical adj.挑剔的critically adv.爱挑剔的 He criticised my painting. You are critical. (3) paint v.画 draw a picture 用线条画paint a picture 强调油画oil painting 油画Chinese painting 中国国画 (4) pretend v.假装 pretend to do sth. 假装做某事pretend that (5) pattern n.图案 pattern drills 模式句pattern 模式典范 (6) material v.材料 listening material 听力材料 (7) appreciate v.鉴赏 enjoy 享受enjoy the music appreciate sth. 喜欢appreciate doing sth. 喜欢 I appreciate your help.我很感激你的帮助。 (8) notice v.注意到(看)强调别人没有注意到 pay attention to 思想上的注意 notice the beauty spot. (9) whether conj.是否 If 在表示”是否”的时候有时可以被whether 所替代 If 在表示“如果”的时候不可以用whether 替代 If it will rain…Whether it will rain… Whether it will rain or not.. . I wondered if it will rain… Whether he is mad or not. (10) hang v.悬挂,吊 hang hanged hanged 绞死The thief was hanged. hang hung hung 悬挂The coat was hung. (11) upside down 上下颠倒的 right way up 上下是正常的(反义词) Step 2 Text 1. Introduce the story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教学设计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了解中日建交的背景,理解它与中美关系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中美关系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

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爱国热情。 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新中国建立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及其影响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迄今为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猫》学案

26.《猫》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污涩怂恿蜷伏惩戒怅然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二、材料整理 1、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2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预习导学: 1、完成大册P87自主梳理(当堂完成批改、或者互改) 四、课文研讨: 1、文章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家一共养了几只猫?笔下的猫可爱吗? 3、三、比较三只猫。填写下表:

26.《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二、课文研讨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三、品读优美语言,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师示例,学生分析。 1、对猫的描写:如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更显猫的活泼。 2、对家人的态度的描写:如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四、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1、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 3、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第26课《猫》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下)

第26课《猫》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下)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伙儿都专门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专门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闻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会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怎么讲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咨询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要紧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讲明〕 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 怅然〔〕诅骂〔〕红棱〔〕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摸索以下咨询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认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 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 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 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 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 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 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