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8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收稿日期:2005Ο09Ο01

作者简介:杜瑛(1983—

),女,青海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评价方面的研究。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

杜 瑛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

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团体格局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6)01Ο0015Ο03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一

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1]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

推及得就发生联系。”[1]

回顾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我们发现乡土社会中人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们关系的远近的,而这种血缘关系是在父系家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血缘和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

近年来,学者们对“差序格局”陆续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试图在这里作一综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和再认识。第二,新形势下“差序格局”内涵的变化、扩展和延伸。第三,“差序格局”在现实中,主要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认识

卢包娣从几个方面对“差序格局”进行了分析与

理解。首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总结:①规范的特殊性。在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网络中人们无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为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都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这是在乡土社会中法

律无从发生的原因。②公私界限不清。在以己为中心的波纹状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组织也就没有清楚的界限,这也就是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主义出现具有合理性的原因。③伦理型交往。即在社会交往中重人情、重关系、重圈子。乡土社会喜欢以人情伦理来判断交往行为的是非和处事的正当性。同时作者强调了血缘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它以生育为轴心,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而打破血缘关系的重要的力量是商业活动,奉行着“理性”原则的商业打破了不容许竞争和避免冲突的乡土社会。

陈俊杰和陈震也对“关系”的“差序”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指出儒家伦理中的差序是社会建构的基本原则,而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是研究者从实际观察中得来的社会事实,所以仅仅只是伦理本身就决定关系的差序的解释存在着各方面的缺憾。首先,民间生活中的小传统的丰富性不见得都仅仅来自于儒家大传统的影响。其次,在生活中,人们彼此间有“关系”,除开伦理上的关联,考虑到情感和利益上的缘由,也可以导致亲疏不等的“关系”。

陈俊杰和陈震根据实地调查的体验对构成差序性“关系”的要素作了进一步的解析。指出情感和利益是构成“关系”的另两个纬度。首先,举例证明了情感内化于“关系”之中,它与伦理的含义迥异。伦理的基础,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是彼此能在权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关系;情感的基础,则是“情愿”或“愿意”。同时“关系”的另外一个纬度是利益,相对于伦理和情感,这里的利益是指各种现实、世俗、功利上的“好处”,包括权力、

?

51?

地位、金钱、物质等种种有形无形、被生活中的人们称作是“实惠”的东西[2]。作者同样举例指出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网络是地方精英进行寻租的重要渠道。“关系”是伦理、情感、利益三种成分的组合,而且在理论上,都可以在这三维空间坐标上找到投影与定位点。

卜长莉总结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如下的特点:①“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②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模式。③体现了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包括家庭中的权力、财产、家庭成员的身份地位、婚姻关系都是按照“差序格局”来安排的。[3]

二、

“差序格局”内涵的扩展

卢包娣对“差序格局”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传统社会的商业化气息日渐增浓,而商业活动要求的“理性”原则和血缘社会中的人情原则是相抵触的[4]。在这种情况下血缘和拟血缘的关系渗入“差序格局”中使得“差序格局”的范围有所扩大。首先使得这个范围扩大的是姻缘关系,考虑到当前的农村社会中农业活动的有效性和互助性,女性亲属家庭的广泛合作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只重视男系的家族关系。另外一种关系就是拟血缘关系。许多正式的组织和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再现了传统社会的亲缘关系。比如称谓上沿用亲属的符号体系,如“兄弟单位”。在一些正式的经济组织中,如乡镇企业中在安排和劳动分工中按照亲属关系的差别进行分配。在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上,人们尽量避免诉诸法律手段而宁愿通过商议、调节等手段。再有随着理性原则渗透到乡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乡镇企业中出现了“利益+情感”的“拟亲缘化关系”。

谢建社、牛喜霞也指出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姻缘关系、拟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已经渗入到“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利益”已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纬度。“差序格局”既保持着传统性意义,又富有现代性的内涵。[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不可避免地对血缘和姻缘产生了依赖,这是“差序格局”产生的制度依赖。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然是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关系,这是“差序格局”的基础依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断地走出农村开始向业缘拓展,使得血缘、地缘、业缘三者之间相互渗透。通过在江西某县农户的入户访谈,发现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主要从亲缘关系获得

信息,地缘关系对首次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起重要的牵动作用。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落后地区劳务输出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有了新的趋势:原本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已经变得多元化和理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姻缘与拟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这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意味着改变了过去只包括男系血缘的情况。第二,于姻缘关系的亲疏也受到这种血缘远近和互惠原则的双重影响。②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对中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来说,在离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后,会在原有初级关系网络上,再建构以工具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网络,农民工在城市再建构的初级关系以老乡为主,在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再建构次级关系[5]。③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在当今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农村,乡土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同时无论是亲属之间的这种合作和互惠是发端于他们经营的企业内部还是在于家庭之间的联合和互惠,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使得理性全面进入农民生活,从而使得非正式关系带有更多的理性化。[5]④团体格局已经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作者在江西某县的劳动力首次外出打工的信息来源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首次外出打工并没有依赖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而是经包工头的介绍、朋友带领和组织招工等业缘的关系牵动而外出的。并且他们外出之后与当地人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业缘关系。

杨善华和侯红蕊用“差序格局”理性化来概括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中发生的变化和可能会出现的趋势。作者对河北农村乡镇企业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在中国农村的农业化进程中,传统的差序格局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家族化现象。其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所有制背景:其一是指原集体企业由于家族成员的长期承包逐渐丧失其集体企业的特点,淡化与集体的责、权、利的关系,并伴随出现资产流向家族成员个人和家族的现象。其二是指家族成员利用家族关系调动家族资源建立起新型的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家族化性质。[6]

卜长莉指出,在现代社会“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已经从家庭扩展到了“单位组织”。并且利益关系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差序格局”中所包括的人际关系范围扩大,姻亲关

?

6

1

?

系与拟亲缘渗入“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3]

三、

“差序格局”的现实表现

郭于华以苏南乡村工业化过程为例集中讨论了亲缘关系在乡镇企业发展运营中的角色。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过程不同,中国的乡村工业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特征。其次,在新的经济结构启动和发育的过程中,亲缘关系是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三,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在内外有别的用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原则与家长权威。这些特点使得亲缘关系规则与市场规则为交融状态,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在两种机制中寻找平衡,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道路[7]。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地区对外来农民工流动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郭于华指出了亲缘关系在劳动力流动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系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流出决策的依据。影响流出决策的劳动力需求方面的信息是通过人际关系具体而确定和传递的,网络信息的具体和确定使得流动的风险大大减少。②农民工的流入和流出呈现人际关系连带性。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的流动是关系网络性流动机制的突出表现。③在流入地形成共同生活的地缘关系群体。④关系网络是持续流动、改善生存状况的重要依托。⑤流出者与老家的紧密联系是关系网络的根基,是农民工遇到风险时的退路和保障。

陈阿江从四川、安徽两省四县的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的信息来源中同样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首次外出主要是通过亲缘、地缘关系的牵动。作者总结了如下的原因:因为农村地区依然比较封闭,对于在封闭环境中生活拥有较少社会关系的人来说,亲缘、地缘关系最有可能被开发利用。其次首次外出的农民通常为了求稳,通过已有的亲缘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业缘关系找到工作的,业缘关系在农村社会中的扩展,使得农村社会结构的乡土性减少,现代性增多,也就是说团体格局的因子在增多。[8]

2001年,张继焦在对部分在北京从事个体私营的少数民族进行调查访谈中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亲缘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而地缘和业缘关系是常用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新的业缘和朋友关系是一种弱关系网和社会资本。[9]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在乡土社会中由血缘、地缘决定的“差序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使得利益成了决定人们亲疏的一个重要纬度,姻缘、拟血缘关系和业缘也逐渐成为构成“差序格局”的重要因素,团体格局也逐渐地增多。随着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差序格局”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

26.

[2]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

1998(1):197Ο204.

[3]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

研究,2003(1):21Ο28.

[4]卢包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

学报,2004(1):77Ο79.

[5]谢建社,牛喜霞.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Ο13.

[6]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

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Ο58.

[7]郭于华.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

[J].读书,1996(10):48Ο54.

[8]陈阿江.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

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Ο

24.

[9]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

者的城市就业为例[J].民族研究,2004(6):50Ο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审稿定稿会在南京召开2006年2月27~28日在南京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审稿定稿会。来自全国水利、海洋及相关领域的6位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基金委水利学科负责人、科学出版社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编写组组长、河海大学副校长严以新教授主持会议,基金委水利学科负责人李万红教授介绍了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立项背景及审稿定稿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基金委“十一五”期间资助水利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的重要依据,它引导水利学科今后五年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河海大学作为该战略研究报告的组长单位,从2004年起组织了国内水利领域的著名专家开始编撰本报告,先后召开了数次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由编写专家介绍编写情况及相关说明,评审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就评审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定稿的修改原则及修改工作进度安排。该报告将于2006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编辑部供稿)

JOURNAL OF H OHAI UNIVERSIT Y V ol.8N o.1 (PHI 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S)Mar.25th2006

R esearch into the Supervision of E ndowment I nsurance System in China/T ong X ing,et al(C ollege of Public Admin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reform,the cost of system trans form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while the supervision of endowment insurance hasn’t caught the eye of theorists and practioners.In our current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weak supervision results in many problems,which influence the safe and stable running of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enefit conflict am ong different economic entit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upervision of endowment insurance in China.In conclusion,this paper states that the benefit conflict am ong different economic entities should be well coordinated,because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aily performance.

K ey w ords:endowment insurance;economic entity; benefit con flict;endowment insurance supervision

Fem ale I rregular and U nstable Employment: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in Y ihong(Department of Labour and S ocial Security,Nanjing N 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laims that the state and nonΟstate enterprises’un fair em ployment policy results in the trend of irregular em ployment in female w ork force.Then it analyzes its im pact on the m ode of female econom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occupa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g 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the irregular em ployment,im prove the welfare and s 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rregular em ployees,establish laws on equal em ployment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and provide necessary training for the irregular em ployees.

K ey w ords:irregular and unstable em ployment; disvantaged community;vulnerability

R esistance:A N ew Explanation of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 ovΟNG O and G overnment/G eng Zhiguo,et al(Institute of Applied S ociology,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a sim plified g overnment and big s ociety”not only enters into its development period,but als o is in a new dilemma.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case stu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 overnment and s ocieties,which is

of cooperative and com plementary resistance in the course of s ocialization.

K ey w ords:resistance;s ociety;g overnmental non2 g overnment organization(G ovΟNG O);s ocial w ork

Literature Summ ary:Study of“The P 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in China/Du Y ing(C 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 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put forward by Profess or Fei X iaoΟtong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o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China and is of deep significance in theory.Many scholars mak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re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study on its change in the new era and on its manifestation in reality.

K ey w ords:difference sequence pattern;local community;group structure

Contradiction of Man’s Existence and H 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Y an G uojiang(X injia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Urumqi830012,China) Abstract:The ideal and realistic character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make man and the w orld form the unique denying unifi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ality.It lays the foundations of man’s settling down by confirming its “ultimate existence”,occupying its“ultimate explanation”,and stipulating its“ultimate value”.It is inevitable when dealing with limitless practiceΟorientation, which forming the history of the w orld.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C 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termined to make people obtain real freedom and to let life be full of meaning and value by retrospecting history,thinking of the future and constructing harm onous s ociety.

K ey w ords:contradiction;man’s existence;harm ony; freedom

Theory of Decisive V alue by Marx and its R ealistic Significance/Wu Riming(law and P olitics School,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07,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decisive value proposed by Marx is a key part of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It has indicated tw o different kinds of s ocially necessary laborΟtime and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in forming value.It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to judge whether the economic operational m ode is efficient.It als o provides the great innovative pos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 ocialist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文献综述的特点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国内外文献综述-实例

国内外文献综述(参考实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利用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美国会计学者,斯科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经营者在对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会采用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国内学者的观点 邹小凡、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