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修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修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修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修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空

间形态

形态特点 成因

优点

缺点 主要解决措施

图示

举例

集中团块型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平原地区

或规模不

大的城市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

和管理,

节省用

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

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坦、

模,

——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

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城市示意图

(1)图A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1)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名称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3)该市空间形态发展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与调控

1

(1)多核心的发展模式示意图

(2)优点

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

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思维拓展】 憧憬美好的未来城市

从古到今,人们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未来城市当然也就存在种种设想。 (1)“阿基格拉姆”式城市。阿基格拉姆于1964年设计了一种插入式城市,可在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的网状构架上插入类似插座的房屋,它们的寿命一般为40年。

后来,又有建筑师提出空间城市的方案,即在大地上构建一个柱间距为60米的空间结构网络,在这个网格上安装活动式的各种房屋,创造各种生活与工作环境。

(2)田园城市。英国一名学者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与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提出“田园模式”。

他所设计的田园城市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人口约3.2万人,占地400公顷,位于2 400

公顷土地的中央,外围2 000公顷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业耕作用。城市内部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自圆心辐射出,中心是一个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布置公共建筑物,如市政厅、音乐厅、会堂、医院、图书馆和剧院等。其外圈是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的外圈是商店、展览馆等。商店街的外圈是宽达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大道的外圈是一圈花园式住宅。当城市扩大到规定的人口规模时,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但是外围也要保留一定的绿化带。

典例2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阶段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由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总结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

(3)如何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调控?

答案(1)最初的居民点呈放射状拓展作内向填充

(2)由简单到复杂

(3)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②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③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

解析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其演化过程一般为由a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b放射状为主的空间形态,当放射状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c作向内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规模;②建立多个中心服务功能区;③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镇。

【变式训练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武昌和汉阳在东汉就已成为军事城堡,并逐渐发展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早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京汉铁路的建成,汉口逐渐成为客货运转枢纽,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车站附近形成新的建设区,并以若干个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在更大范围内将城市用地连成一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三镇放射性交通轴间的非建筑用地不断被填充。20世纪60年代,汉(口)丹(江口)、武(汉)黄(石)等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突破前一时期的集中团块模式,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城市主干道的延伸,使周边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或居住用地转变。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1)武汉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解释导致武汉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3)推测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向。

(4)对如何调控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图2.3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据图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2)集中团块型与组团型有什么区别?

(3)放射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

提示(1)主要有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六种类型。

(2)区别:①集中团块型常见于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组团型受河流或崎岖的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②集中团块型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组团型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③集中团块型城市布局紧凑,各功能活动向中心区集聚;组团型城市布局灵活,各部分都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④集中团块型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组团型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环境条件较好。⑤集中团块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组团型城市要节省。⑥组团型城市相对于集中团块型更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3)①城市建成区的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②多位于地形比较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③大中规模城市居多。④多沿交通干线多向发展。⑤有利于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条件。⑥交通便捷,有利于新老城区的联系。⑦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而增加交通压力。

图2.4 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集中团块型),据图分析:

(1)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经过成都市的两条铁路分别是什么?其布局有什么特点?

(3)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其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提示(1)集中团块型。

(2)宝成线和成昆线。属于过境交通线,布局在城市边缘。

(3)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上,地形平坦开阔,土地完整连片分布。

图2.5 兰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带型),据图分析:

(1)兰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受什么因素制约?

(2)兰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什么明显特点?

(3)兰州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吗?

提示(1)带型。主要受自然因素制约。

(2)地处黄河谷地,沿铁路和黄河作轴向的带状扩展。

(3)兰州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加上自然条件制约,城市规模不会很大,不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

图2.6 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放射型),据图分析:

(1)武汉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3)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受什么因素影响?

提示(1)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京广铁路从此经过,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河港和交通枢纽,位于江汉平原上,地势平坦。

(2)放射型。

(3)受自然条件影响,市区被汉江和长江分为三部分,各部分沿各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

状发展而成。

图2.7 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组团型),据图分析:

(1)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重庆市的空间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形成的?

(3)重庆市的空间形态对于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1)组团型。

(2)主要受嘉陵江和长江及山地丘陵地形的制约形成。

(3)有利影响:城市比较接近自然,可以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利影响: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管线和道路过长,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图2.8 上海的城市空间形态(星座型),据图分析:

(1)上海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怎样形成的?

(2)这种类型的城市为什么要这样布局?

(3)这种类型的城市有什么优点?

提示(1)星座型。人为的规划形成。

(2)主要是为了分散城市的职能。

(3)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

图2.9 大庆的城市空间形态(散点型),据图分析:

(1)大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2)影响大庆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这种类型的城市有什么缺点?

提示(1)散点型。城市没有明显的主体城区,各个基本单元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2)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3)交通联系不便,难以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

图2.10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据图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一阶段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二阶段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属于哪种类型?

(3)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三阶段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属于哪种类型?

提示(1)第一阶段,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放射型或散点型。

(2)第二阶段,放射状相对稳定,城市作内向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集中团块型。

(3)第三阶段,城市实力增强,城区以更大团块沿交通线向外扩展,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态。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星座型或放射型。

图2.12 多核心的发展模式示意,据图分析:

(1)到目前为止,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是什么?有何优点?

(2)这种发展模式是如何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合理发展的?

提示(1)开放式多核心结构。优点是将原来单一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由图中可见,城区有一主体中心,然后沿交通干道在主体城区外围形成次级城市中心来分散中心城区功能。在交通干道之间留有楔形绿地以限制城区的无序蔓延,既改善了城

交通条件,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材料展示

北京市空间形态发展

北京已确定“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两轴”即北京传统中心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两带”即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市区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目前卫星城的人口多在10万左右。

在未来几年内,北京将建设几个合适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北京将在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发展六大城镇走廊,它将吸引大批城区人口外迁,形成城市生态居住区,同时逐渐成为城市主要产业带。

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的人口,将从现在的约80万人发展为194万人。根据规划,城镇分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三级。其中卫星城里将建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城市高教园区、城市居民住宅区,起到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及产业的作用。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向外放射状的高速公路,将成为连接市中心的“通道”。这是北京市首次提出的六大城镇走廊的规划概念。

六大城镇走廊包括,西北方向:沙河卫星城、海淀山后地区等,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教园区;东北方向:空港城,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机场相关产业发展区;向东方向:通州卫星城,有京通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地铁八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东南方向:亦庄卫星城,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有京津唐高速公路、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向南方向:黄村卫星城,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西南方向:长辛店卫星城、良乡卫星城,是高科技科研生产基地、城市高教园区,有京石高速公路、规划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知识链接

(1)北京市城市职能;(2)北京市城市空间形态;(3)北京市城市发展方向。

题目设计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为都城,北京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的传统特点,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

B.城市的轮廓呈“品”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市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2)“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如中心商务区、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其目的主要是什么?

(3)未来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通州、顺义和大兴区的亦庄。试说明这些新城在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建设中将起的主要作用。

(4)北京市修编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的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北京的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城市中心区的衰落②交通拥堵严重③住房拥挤④环境质量日益下降⑤城市缺乏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在平原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一般为( )

A.集中团块型 B.组团型 C.带型 D.放射型

2.下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以带型为主的是( )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

3.带型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是( )

A.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B.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

C.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D.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 )

A.组团型 B.集中团块型

C.带型 D.放射型

5.根据图2信息,甲城市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

B.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

C.目前,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D.当放射状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再次进入外向伸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

读“伦敦城市规划和布局图”,完成2~3题。

2.伦敦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是( )

A.带型 B.集中团块型

C.放射型 D.散点型

3.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地址,建一个新首都

4.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属于集中团块型城市

B.这种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地形、交通干道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C.这种城市用地比较集中,彼此联系方便

D.这种城市布局市政建设投资可大大节省

5.下图为“某城市2001~2020年总体规划示意图”,城市四大片区各自组织自己的功能区。到2020年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是( )

A.集中团块型 B.组团型 C.带型 D.放射型

6.下列关于城市的空间形态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的空间形态主要有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等几种类型

B.集中团块型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如兰州

C.放射型城市的优点在于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D.星座型城市在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是有利的,这种城市空间形态通常是由人为的规划形成的

7.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城市的形态有各自的特征

B.城市的形态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

C.即使交通运输发展,城市形态也不会改变

D.集中式格局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8.下列城市与其空间形态组合正确的是( )

①北京、成都—集中团块型②延安、兰州—带型或放射型

③大城市、中等城市—集中团块型④政治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带型、组团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读下面两幅“城市平面图”,A为西宁市,B为台北市,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空间形态: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城市布局形式: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3)A、B城市空间形态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10.下图是“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城市①空间形态是什么类型?优点是什么?

(2)城市②空间形态是什么类型?优点是什么?

(3)城市③空间形态是什么类型?优点是什么?

答案

基础梳理

①用地轮廓形态②集中团块③放射④星座⑤从简单到复杂⑥放射状拓展

⑦大城市⑧城市中心服务⑨放射型⑩卫星城镇?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重难突破

【变式训练1】 (1)兰州位于黄河、陇海—兰新线及包兰线交会处

(2)优点: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缺点:不利于管理,增加了城内交通时间和费用。

(3)放射状

解析该市位于黄河、陇海—兰新线及包兰线的交会处,应为兰州。该市空间形态沿河流及铁路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但由于市区东西狭长,不利于管理,增加了城内交通时间和费用。今后的发展应在地形允许下沿包兰线及城市主干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

【变式训练2】 (1)组团型、集中团块模式、放射型、“环形+放射”型。

(2)交通运输的发展。

(3)星座型(多中心组团型)。

(4)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组团型、集中团块模式、放射型、“环形+放射”型。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早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20世纪上半叶,京汉铁路建成,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为集中团块模式,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90年代以后,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地区规划中提出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

题目设计

(1)C (2)分散交通压力。

(3)疏散北京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或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B

自主练习

1.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较为规整,山区的城市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很大。] 2.D [兰新铁路的走向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因此,兰新铁路沿线的城市也主要沿交通干线发展而成带型。]

3.C [带型的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而成,这种格局可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4.A [由图可知,该城市的城区被铁路、河流等分割成块状,即该城市是由多块城区组成的,为组团型。]

5.D [根据甲城市SO2浓度分布图可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故有大气污染的火力发电站应位于城市的西北方——④点。]

6.(1)带型地形(2)不合理。位于河流谷地,工业废气不易扩散;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形态和规划知识的理解、运用及综合思维能力。图中城市的两侧均有山脉的分布,中间有河流穿过,沿河谷地地势低平,水运和用水方便,交通方便,所以受地形影响城市沿河谷延伸,各功能区分布相对松散。

一个工业区分布是否合理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本题是从生态效益方面来评价其布局是否合理的。首先要清楚化工厂污染包括大气和水污染两个方面。然后再根据其布局的位置来分析是否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化工厂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这都是不合理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会忽略了谷地对气流扩散的影响。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不应放在地势低洼的地区。

课时作业

1.D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往往呈现如下一种变化过程: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当放射状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作内向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随着城市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城市再次进入外向伸展阶段,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态。目前,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2.B 3.B [从伦敦规划图可看出各主要功能区集中布局,这是由资本和市场条件决定的。伦敦作为老工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为改善环境,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拟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4.B [读图可看到城市布局比较分散,从类型看属于带型,该布局由交通线分隔而成。] 5.B [因为城市四大片区各自组织自己的功能区,所以到2020年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是组团型。]

6.B [集中团块型是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较常见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向中心区集聚,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这种形态的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更加经济。典型城市:成都。兰州的城市形态是带型。]

7.A [城市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有各自的形态特征;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会相应变化;交通变化,会导致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带型或放射型由于运距较长,使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城市的空间形态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很大,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态也有影响。]

8.A

9.(1)带型集中团块型

(2)集中紧凑式集中紧凑式

(3)A.优点:整体上使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缺点: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织比较单一。B.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缺点: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解析本题考查了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布局形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别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布局形式。根据城市平面图可以看出城市A沿河谷和铁路延伸而成带状,而城市B 用地呈同心圆向外扩展,其空间形态为集中团块状。从城市布局形式来看,都属于集中紧凑式。

10.(1)集中团块型。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2)组团型。城市比较接近自然,可以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而且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3)放射型。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呈现沿河道放射状延伸的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空间形态。既考查了对空间形态图示的判别能力,又考查了对其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思考P26

由图中可以看出,兰州城市平面形态沿黄河河谷呈带状分布;而北京城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呈团块状。促使这种特点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兰州位于黄河谷地,两侧是较高的山地,城区只能沿黄河两岸延伸成条带状分布;北京位于地形平坦开阔的华北平原,所以其主要城区集中团聚在一块。

思考P30

1.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便利河运,早期武汉形成以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为组团型;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京汉铁路建成,汉口逐渐成为客货运转枢纽,三镇放射性交通轴间的较多非建筑用地不断被填充,此时空间形态为集中团块型;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汉丹、武黄等铁路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突破原有空

间,再次沿轴快速发展,城市主干道的延伸,使周边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或居住用地转变,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2.从案例可知,导致武汉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在古代是河流运输起重要作用,随着河运地位下降,铁路运输愈来愈重要,所以武汉近代城市地域空间的形成离不开铁路的推动作用。

3.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是随“环形+放射”状的趋势稳定,城市规模增大,人口、交通环境等问题日趋加重,就需要在主要轴线上建卫星城镇,以此来解决城市问题,这样便会形成星座型形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 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 城乡规划》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教案全套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4、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二、城乡分布 1、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2、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三、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四、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1、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2、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3、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4、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本讲重点: 1.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2.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4.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本讲难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乡村聚落形态: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 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 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 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 D.山水组合景观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 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C.旅游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D.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9.下列风景不属于1985年中外游客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是() A.万里长城 B.承德避暑山庄 C.张家界 D.苏州园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选修三样题

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 选修模块三测试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B.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C.桂林山水D. 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3.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庐山国家公园 B.黄龙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吉林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的说法,这说明观赏雾凇要A.选择观赏位置B. 选择观赏角度 C.把握观赏时机D. 把握观赏季节 5.图1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描述了庐山和泰山两大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据此回答6~8题。 6.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因为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A. 把握观赏时机 B. 选择观赏位置 C. 抓住景观特点 D. 移情于景 8.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 由沉积作用形成 B. 火山喷发而成 C. 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D.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的开发》word教案 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概念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 2、把握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厦门本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环境爱护相和谐的可连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要紧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岸带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地带。那个地点既是经济发达、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带。如何在经济进展过程中兼顾海岸带的环境爱护,实现海岸带可连续进展,成为沿海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生活在海岸带的我们,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 (复习:海岸带的定义。)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专门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都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摸索:什么缘故全球大约一半的人们会选择在海岸带居住?海岸带有哪些区位优势?) (承转)据我们的了解,海岸带如何进行开发?有哪些方式?(学生自学,发言介绍)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阅读P47材料,了解滩涂养殖的问题)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物资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阻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要紧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样应满足以下差不多要求:有宽敞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

高中地理选修4学案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空 间形态 形态特点 成因 优点 缺点 主要解决措施 图示 举例 集中团块型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 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及答案

A.气象卫星 B.航天飞机 C.探测气球 D.气象台人工监测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读图5,回答15~16题。 15.图5反映出本次我国南方冰冻雪灾 图5 A.分布范围广 B.灾害强度大 C.持续时间长 D.灾害频率高 16.与本次冰冻雪灾相关的天气系统有 ①高气压 ②冷锋 ③台风 ④气旋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6),回答17~19题。 17.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旱灾、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旱灾 C.旱灾、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旱灾 18.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④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9.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 A.夏秋季 B.春秋季 C.夏季 D.秋季 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区域中同一种灾害可能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的。回答21~23题。 图6 时间尺度 持续 时间 年 月 秒 日 ① ② ③ ④ 几秒 几小时 几天 几月 几年

21.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B.旱灾C.冻害D.洪涝灾害 23.上述灾害在两地区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A.海拔高,距海近B.纬度较低,海拔高 C.地势低,纬度较高D.纬度较高,海拔高 24.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①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②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①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西气东输”管道④沿海海防林工程 ⑤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 读下表,回答26~27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26.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③灾害数量增加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7.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C.人口数量减少D.灾害强度减小 28.个人与家庭防洪准备的三个方面是 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制定防洪救灾应急预案 ③准备逃生物资④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9.松毛虫带来的危害是 A.水稻减产B.草原沙化C.棉花绝收D.林木枯死 30.北京市在北土城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下列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功能是为躲避自然灾害的市民提供安全的避难空间

(word)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