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浅谈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作用

摘要:三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孩子的初级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学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态度,以及拥有目标如一,滴水穿石的意志品质,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揠苗助长》;《龟兔赛跑》;《愚公移山》

寓言是人类社会的化瑰宝。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淬炼出很多寓言故事,丰富了人民的化生活。下面我就三个寓言故事谈谈在小学语教学中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的作用。

一、《揠苗助长》:教育孩子“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揠苗助长》主要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后用比喻做事如果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前几天,

我看到一则报道:德国法律禁止学前教育,在小学阶段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崇尚“残酷教育”,从小让小孩有挫折感,跌倒自己爬起,尽量不喂小孩吃饭,饿了自己吃;草地、泥地、沙地,砂石地从不铺设塑胶,是为了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近自然、感知世界,在碰撞中学到勇气和本事;幼儿、小学不分年龄段,不分班,身体残疾、智障的孩子和正常孩子融合在一起教育,培养孩子亲和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生活困苦的人,自己并不比别人更优秀,更无“输在起跑线”一说。而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父母,为了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培训机构让小孩疲于应付,心智未成,思维已经僵化,其次,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有别人代替,衣生手,饭张口,从小形成不劳而获、自私自利的品格,这和《揠苗助长》中的农夫有何区别?我们曾嘲笑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里的农夫,笑他急功近利,其实反过说,我们得感谢这位农夫,警示后人重蹈覆辙,其次农夫的行为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不知到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要遵循这个法则,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从无到有,从不知到知,早期教育更应该如此。現在在早期教育中,过早过多的教育让孩子的思维僵化,缺少想象力,揠苗助长为我们提供了警示,种子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二、《龟兔赛跑》:教育孩子胜不骄傲,败不气馁,成功了淡然处之,失败了不灰心丧气《龟兔赛跑》主要讲的是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嘲笑乌龟爬得慢。

乌龟拼命地爬,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他先打了个盹,自以为是的认为很快就能追上乌龟。乌龟一刻不停地爬行,当兔子醒的时候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乌龟和兔子两者不同类,生活环境各异,但人类的智者却将它们组合起——赛跑,特点鲜明,反差大,小朋友都不禁大笑,称乌龟自不量力,怎与兔子比,但结果却让所有人出乎意料,乌龟先到终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是各异的。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一个人或一群同年龄人,何时是乌龟的角色,何时是兔子的角色,都是不确定的,在前进的道路上终有坎坷,会遇到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收获成功,也会遇到失败,这个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角色常常是互换的,孩子的成长如此,各人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困境,著名运动员刘翔,曾经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赛场上风驰电掣,一马当先,勇夺桂冠,赢得世界的赞赏与喝彩,也曾经在北京的奥运赛道上,一瘸一拐走到终点,同样赢得世界的掌声和尊敬。胜不骄傲,败不气馁,成功了淡然处之,失败了不灰心丧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不以一时一事评定学生,更不放弃某些行动和认知上遇到困难的学生。

三、《愚公移山》:教育孩子对任何事抱有必胜的信心和锲而不舍的意志《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绕山走一圈就有七百多里。给愚公家带了不便。

愚公把家里的人都召集在一起,让大家把这山搬走。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智叟,他看见了愚公,嘲笑愚公,但愚公不这样认为,还和家人一起干。天帝知道了,被愚公的诚心打动,就让他的两个儿子把这两座山搬走,从此愚公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世代移山的执着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对任何事抱有必胜的信心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华夏人几千年传承着、发扬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有了上天有“神州”,下海有“蛟龙”,“天堑变通途”的胜景。谚语眼怕手不怕就是对愚公移山精神最好的诠释。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很多事,眼一看这么多、这么难,内心自然产生畏惧、怕难的情绪,但通过一双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最终柳暗花明,顺利解决。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目标如一的理念以及怎样面对挫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问题,实现人生理想与目标非常重要。三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孩子的初级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学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态度,以及拥有目标如一,滴水穿石的意志品质,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作者简介:

朱月霞,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13518508.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陆绮雯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阵地,肩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的使命,因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言运用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力,积攒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听力练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言的意思、评价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使用听去辨别这个世界,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这与目前义务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进行《棉花姑娘》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磁带,并且请学生们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示范朗读,在听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认真听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将听得基础打好之后,语文学习当中对于语言的积极性也就提升上来,从而积攒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在进行《棉花姑娘》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品读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升听课过程中听的能力,从而提高上课的专心度,使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及时提取听到语言当中的有效信息,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打下基建,同时,将听的基本功打扎实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体现。 二、口语,锻炼语言表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解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已占据着语文教育教学中核心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形成一些惯有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耐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培养。 一、融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那么课堂效果以

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二、提升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中,学习语文,除了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应用于学生与人交际的目的以外,我们决不能忽视的是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与品质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语文在诸多学科当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例如,在《海上日出》教学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再让学生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云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爱到美的熏陶。 这样,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这种思考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才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核心,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引导学生感知语文的深刻内涵,注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三、培养积累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蒋婷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品味语言,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 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虞美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虞美人花朵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理解虞美人词牌名的含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故国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 文教学策略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教方式”等做出重新审视和积极建构,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关键的。 一、发展核心素养,从目标制定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 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2.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3.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 4.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型选择两个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切入点。一个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如深圳的刘俊祥老师在《穷人》一文中挖掘出了10个教学切入点,认为可以围绕文本内容、环境描写、“情节”描述、情节脉络、小说的情节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可以抓住文章的描写方法、文章的语言特色来展开教学,还可以寻找作家创作源头展开教学或是对比阅读展开教学。选择切入点时,和和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情、师情等,努力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选择好课型。在了解各种课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琳琅满目的课型中找到一个最适介的很重要。而“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两种最基础、最实用的课型。“以文带文”可以“一篇精读带一篇略读”和”一篇精读带多篇略读”。这里的略读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内容要优化整介,取舍要得当。 读写联动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让读与写相互联系,小断轮动,相互交林。“读写联动”读一篇写一篇(片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介,读中学写。要说明的是,“读写联动”课一定要寻找读写之间的价值点。 三、发展核心素养,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重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根据小同的文本特点或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 年3 月30 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性的特点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潜入儿童内在的思路与见解,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着力于如何刺激儿童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为组织同他者的互动合作,发现并基于能力与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指导集体思维。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 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简言之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以为小学阶段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思”应是语文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确认新的身份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修养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春晓》和《古朗月行》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题目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 点关键 教学方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秋天的怀念》现信息技术与 年级学科初一语文课型 代文阅读学科整合课李丹工作单位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1、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自主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本文选取几件小事表现母爱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实际写作中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全篇感情,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激发 学生感恩情怀。 重点:了解母亲对儿子的那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并且能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外貌, 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难点: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到自己实际写作中去。 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朗读指导法 硬件:多媒体白板 软件:“断臂钢琴师——刘伟视频播放分享”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叙事的抒情散文还是头一次。因 此,我会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注重朗读指导, 创设合理的情景将学生带入,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进行探讨交流自己 教学设计思路的体会,小组合作,自行找出相关的描写手法,比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 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时间安排

1、导入:讲述身残志坚的达人“断臂 钢琴师”刘伟的故事。通过幻灯片播通过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放创设情境,激发讨论,引出本文重力。 点人物史铁生。 2、作者及作品简介(通过幻灯片图片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直观放映) 3、检查预习,包括字音字形词义等。检查预习 4、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由朗诵,听通过带着问题朗读,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其阅读读,范读等形式,并在朗读过程中思能力及水平,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能力培养要求。考相关问题:()文章为什么取名叫秋 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是一种 怎样的状态? 5、精读品味,感知母爱。重点在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能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够自己总结的能力。 并找出相应的例句。(外貌,神态,语 言,动作,心理等) 6、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秋天的课堂学习完以后,还应结合实际,学生的操作能怀念》以后,一定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力以及感恩情怀被激发,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请做了以后简去。 单的写一篇书信体。下节课进行分享。 7、总结及作业。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作业:完成绩优同步册子,课外阅读丰富课外阅读量。 《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 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 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 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 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 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 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 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 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 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 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

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要素

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 当前中学语文课标的修订提出并突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课标修订及有关表述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其特别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因此具有无法取代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训,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是否遵从教学规律,是否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要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何为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二、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用当今学科教学的术语来表述,核心素养就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这几个方面在人心灵里融汇内化而形成的综合素质。那么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指什么呢? 三、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语文教育专家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有人又认为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前面两种说法都不够全面,第一种只是知识素养,第二种只是能力素养.语文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下面我来说说自己对专家们的观点的理解。教育专家们的理论把语文核心素养细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核心素养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这个划分明确了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大的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提升。 这一个划分,让我们明白,核心素养中的初级阶段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就是“字、词、句、语、修、逻、文”七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一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培养起语感。在此基础上,进步到培养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语理(语言逻辑思路),进而再上升到适应各种语言环境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如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