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说,在当前国家明确以稳增长为第一经济要务和欧美债务危机还在继续蔓延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旨在稳增长的庞大投资计划,其利弊得失如何,不能不让人陷入沉思。

而且,这种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又让人联想到近日还看到的多篇关于美国加州城市宣布破产或者申请破产保护的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英国广播公司2012年8月1日报道,美国加州距离洛杉矶不足100公里的圣贝纳迪诺市上周三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三个月以来加州第三座申请破产保护的城市。其原因是,该市财政预算差额高达4580万美元,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资金流动问题,已经停止向一些卖主付账,而且可能在今后三个月里发不出工资。同时,该市银行资金已不足15万美元,负债却高达10亿美元。为此,该市政府官员称财务状况非常窘迫,敦促市议会选择破产。

(二)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产生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总是热衷财政投资而不是合理引导别的诸如民间投资呢?二是为什么欧美债务危机的背后都是和政府财政赤字或亏空密切相关呢?

尽管从制度上分析,前者主要是国内的投资体制和政绩考核导向所导致,后者主要是欧洲福利保障制度所造成。但是,当制度的缺陷已经被觉察,当制度的危害已经很明显,不管是政府当局,还是普通民众却都不情愿也不希望加以变革时,就必须去分析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制度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应该说,一种业已成为习惯性的心态或者先入为主的固化思路就成为症结所在,这也就是上面两个问题的共同答案,即“心态浮躁”和“心态僵化”。这也恰恰印证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心态不健全去面对困难总难免重复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要么惊慌失措、要么因循守旧,而不是以一种开放稳定的心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对待各种新老问题,其出路与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功亏一篑。

(三)主要对策建议。

当然,笔者并不是由此要来给政府如何理性投资和欧美如何化解债务危机等开出什么济世良方,只是考虑到稳增长作为当下中国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结合上面的事例和分析结论,笔者主要想从心态或者说思想观念对经济决策、经济行为以及经济成效的深层次影响这个角度,单就稳增长首先要稳心态发表一点拙见。

所谓稳心态,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备稳定、成熟、健康的心态。在笔者看来,只要做到这样四条足矣:信心、主见、冷静、客观。

1.稳心态要有强大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真正具体的理解还可以深化。准确地说,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我们都首先想到的,就是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是要对历史充满信心,就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至今所取得的无比巨大的成就充满信心。事实上,这是信心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不仅是最为重要的信心来源,而且构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信心支撑。这样,当我们面对无论是来自国际还是来自自身的困难挑战时,信心满满才会具有充满事实底气的稳定心态,从而在稳增长的道路上不慌张、不焦躁、不冒进。

2.稳心态要有坚定的主见。“人云亦云、心无定见”,说的就是在事物的判断和决策上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果断行动能力的现象,形象地讲就是总被牵着鼻子走。应该说,当中国定下并宣布稳增长的基调时,无疑是向世界传播了相当大的利好消息,也确实赢得国际好评如潮。但是这个时候,更需要有坚定主见的稳健心态在国际

上一片对中国稳增长的赞扬声中,继续以富有主见和远见的心态驾稳中国经济巨轮。既不要在赞扬声中过于陶醉以至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必把赞扬声变成自己沉重的压力包袱而打肿脸充胖子。就是说,笑对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因为,只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稳增长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丧失主动,就会始终稳如泰山。

3.稳心态要有冷静的头脑。“冲动就是魔鬼”,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也十分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也就是说,部署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遇事必须沉着冷静,特别是面对经济的大波动大起伏时,要以冷静的头脑加以分析和应对。就稳增长而言,当前特别要审慎对待地方政府投资计划,既要肯定支持地方政府合理范围的积极性,又要坚决遏制盲目扩大投资的冲动惯性。不能借稳增长之名,行地方政府再造政绩工程之实之能事。因此,对开头提到的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总的是很让人为之捏一把冷汗的。因为在这上面,国际国内吃过大亏的例子真的是很多的。科学的防范之策就是,唯有头脑冷静清醒,稳增长的对策举措才不会目光短视,更不会病急乱投医。

4.稳心态要有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无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意味着稳定的心态是离不开客观平和公正的态度的。不论是决策者还是参谋者,都要做到两个客观,既要客观地分析问题情况,不夸大也不掩饰;又要客观地给出意见建议,不人云亦云也不哗众取宠。像前一段看到针对“千万别买房子,有空房子赶快卖掉”的专家言论,有人跟了一句“还是先问问丈母娘去”,让人会心一笑一样。确实,过偏过激的建议,纵使看似针对经济的过热过冷而发,实则只会使经济朝着过犹不及的更冷更热方向发展,最终都将不利于稳增长的大政目标。

凡此四者,充满信心、富有主见、头脑冷静和态度客观的稳定心态,就是解决稳增长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前提与关键。心态不稳,或致起伏不定、或致地动山摇,那么,即使稳增长采取再多的措施,都会打歪或跑偏。当然,笔者坚信,我们可以也应该拿得出稳心态的中国式智慧。

二、关于扩大居民消费问题

从发展进程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有效应对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提出并确立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和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大,又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可见,对扩大居民消费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事实地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还亟待加强。特别是在中国游客海外消费节节攀升的对比下,值得深思与剖析。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据前段英国《卫报》报道,中国游客2010年海外消费总计540亿美元,2011年大幅增长到720亿美元,仅比全球排名第一及第二的德国和美国的840亿美元与790亿美元略低,因此预计中国游客海外消费很快将达到世界第一。

看罢这样的报道很容易又让人联想到,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游客海外购物消费的热情与强劲,往往达到令当地为之咂舌地步的报道可谓不胜枚举。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官方报告称,2011年中国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游客在欧洲市场的奢侈品消费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近5倍。由此可见,一方面,中国海外旅游总消费将跃居全球之首毫不奇怪;另一方面,中国海外旅游总消费与海外购物特别是奢侈品购物消费早已世界第一相比,无疑有点小巫见大巫;再一方面,中国人看来也

不是天生不会消费,那些认为中国人具有不爱消费心理的判断至少部分是个伪命题,如果真要一较究竟,中国人的传统消费心理只能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农业社会包括短缺经济时代所造成的不能和不敢消费而已。

(二)问题的剖析及思路。

毋庸置疑,出国出境旅游及消费不仅是国家改革开放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而且,如果海外旅游是以开眼界、扩见闻、长知识为主,什么时候都是好事。但恰恰是法国旅游业官员在2012年的中国春节期间称,中国游客赴法国旅行多以购物为重点,而完全可以推而广之,中国游客在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也多是以购物为主。

当然,请千万别误会,这儿不是来对海外消费包括购物为主评头论足的,而是想藉此好好反思国内消费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因为,让人实在费解和莫名惊诧的是,海内外消费如此巨大的反差。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为什么海外消费不费多大劲就能年年攀升呢?为什么国内反复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却就是难见起色呢?有人当然会说,海外消费和国内消费是两码事,或者海外消费群体不同因而没有代表性。这些都对,但是二者至少具有比较性,那就是国内外消费价格、消费环境等的比较,为什么海外购物消费就不能在国内或一部分在国内,而不至于消费外流这么严重呢?再延伸开来的问题就是,不仅仅是海外旅游消费,而且还有海外教育消费等,这些明明具备的消费能力偏偏都到国外实现了,而且一点不难。当然,这其中也反映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虽然已经上升为我国稳增长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一环,但内中确实存在重重困难。那么,面对如何引导海外消费部分回流问题的同时,确实该反躬自问,扩大居民消费到底难在哪里呢?

(三)扩大居民消费的群体分类及其难点。

从经济学角度讲,生产消费再生产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因为如果消费这个环节上不去,再生产就难以为继。当然,道理十分简单,但扩大居民消费确是极为复杂高难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区分不同消费群体并区别分析其消费难点,才能最终形成差别性、针对性对策。

1.对低收入困难群体而言,难在收入不高。国家在提高收入以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以2011年数据为例,相对于财政收入和GDP的较高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多。因此,对于近日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绝大多数都跑赢CPI涨幅和GDP增速,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网友发出“我们又被增长了”的质疑了。特别是,据国家民政部2012年7月社会服务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高达2140.5万人和5233.5万人,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心但基本无力消费”的困难群体存在,收入低成为制约其消费能力的主要障碍。同时,经济规律表明,高收入阶层再提高收入也未必会增加消费,而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最容易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可见,破解了收入低这个难题,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增长才具备基础和前提。

2.对农民工和老年消费群体而言,难在保障不够。尽管国家从加强改善民生出发,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动了脑筋也想了办法。但是,一方面农民工因自身原因参保热情没法高、现有政策的某些局限以及个别企业消极对待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据2012年6月4日发布的中国2011年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

数为414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641万人,参保率不到1/5;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前还是高度分化的,而且相关协调性不够、覆盖面也不足。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有关数据,按2010年的标准我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按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每年2300元以后的贫困标准,就有高达1.28亿的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群体已经愈发成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大重点。从对扩大消费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可靠的保障预期,谁敢消费呢?

3.对小康生活水平群体而言,难在价格不菲。小康生活水平群体基本上也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对这部分消费群体而言,比较滋润地居家过日子问题不大,但是要比较快速地更新换代消费尤其是大件消费恐怕还难以做到,偶尔潇洒一回也得掂量比较价格一番。回到前面说的海外消费,部分小康生活水平群体也是其中一分子,为什么不在国内而要跑到国外购买,调查下来几乎众口一词的理由就是价格差距,有报道形象地说,打个飞的去瑞士买名表的全部费用竟比国内单单买表的费用还低。而在国内价格不菲的主要原因就是,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共同推高了进口商品的国内售价。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我国关税收入2559亿元,同期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高达13560亿元。由此推高的进口商品价格,最后把部分消费能力拱手让人、得不偿失。因此,作为2012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我国结构性减税重头戏的“营改增”,值得期待。

4.对高收入富裕群体而言,难在环境不优。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更多的是讲求高品质和高享受,特别是赏心悦目和体贴入微的消费环境,包括硬件设施、购物氛围、人员素质、销售水准、售后服务等,有报道就指出,海外购物一定会让你充分体会到“上帝”的感觉,而在国内好像“顾客是上帝”都已经基本不提了。以英国为例,大批中国游客在英国购物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价差,普遍认为和国内相比,退完税的价格只有国内的一半甚至更低;其次是品质,不仅样式新、款式多,而且基本没有假货。看来,高收入富裕群体海外购物消费的部分回流也并不是做不到,只要下决心解决价格偏高、服务较差等消费环境问题的话。

三、关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粮食安全问题

物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立马触及百姓神经。如果说一切经济问题中,最为老百姓敏感、关心和懂得的,无疑就是物价了。因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截至目前,我国CPI涨幅维持低位,总体令人满意。但是一旦和2012年全球各大产粮区均遭遇不同程度灾害联系起来,从未来走势来看,就不一定那么让人乐观了。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大凡喜爱关注国际新闻的人士都会注意到,一段时间中,几乎连续每天都会看到关于美俄大旱影响粮食产量、推高全球粮价的报道。标题也都十分醒目,甚至有点令人触目惊心到深感当下这一全球性问题之严峻的意味。比如,“美俄旱灾严重、国际粮价攀升”、“美国大旱引发粮食危机新恐慌”、“美国又传玉米大豆减产警报”、“美国大旱将推高2013年食品价格”等等标题,不一而足。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目前正遭受席卷半个美国且创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记录的最严重旱灾影响。玉米和大豆的2012年预计产量将分别比2011年下降13%和12%,引起芝加哥交易所玉米价格短短两个月时间中飙升超过50%,大豆价格则上涨近30%。俄罗斯作

为传统的粮食出口大国,由于干旱天气威胁,全俄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受旱耕地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 6%。干旱引起的减产预期开始导致俄各地食品价格上涨,据俄《导报》近日报道,面包、通心粉等食品平均涨幅将达10%。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一项涵盖55种食品的价格指数2012年7月份上涨了6.2%,是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关键是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这些。事实上,还要考虑到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其他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2012年也都同时遭受到严重旱情影响,以及西欧正在遭受的虽然不是干旱但将造成同样影响的持续降雨危及小麦收割的问题。这些影响的叠加所造成的短期危机特别是对2012、2013年一段时间内造成的危机不能不让人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粮食自给率略低于90%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二)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及预期风险分析。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称,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喜获丰收,实现九连增。但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呈扩大趋势,2009年与2003年相比,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841万吨,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112.6%。到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了600亿公斤。2012年上半年又创新高,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上半年玉米、稻米和小麦三大主粮全部为净进口,进口均出现大幅增长,而且增幅均超过200%,其中玉米进口更是增长了65倍。有测算表明,国际粮价平均上涨50%,国内价格将至少上涨10%。仅以大豆为例,统计数据也说明这点。2012年6 7月,我国进口美国大豆价格由4289元/吨上涨到5303元/吨,进口成本累计上涨1014元/吨,价格涨幅23.64%,价格传导的结果就是国内各主要农产品现货价格曲线普遍上翘。以此推论,我国这么大规模的粮食进口所受到的价格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尽管近年来包括2012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7% 18%的安全线水平,粮价稳定乃至粮食安全可以无忧。同时,最新公布的7月份我国CPI同比仅上涨1.8%,涨幅也比上月略有回落。但是,在当前大旱引发全球性粮价高企的情况下,对我国还是将不仅有国际粮价的节节推高对我国粮价直接影响之虑,而且还不乏存在着粮价上涨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之虞。

一方面,粮食价格可以说是市场价格波动之源,其升高将波及其他食品价格乃至更大范围。比如玉米不仅是牛、猪和鸡的饲料,而且也是诸多食品的重要配料,这就使得牛奶、鸡蛋、禽肉和猪肉等价格都将受到影响,饲料价格也随之而上涨。美农业部因此预测受粮价影响,2013年奶制品、禽蛋和猪肉将分别出现3.5% 4.5%、3% 4%和2.5% 3.5%的价格攀升。

另一方面,食品价格提高又将拉动整个CPI 上涨。具体分析我国上半年CPI上涨的主要拉动因素,就会发现食品价格提高成为CPI上涨第一推手。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为6.9%,在CPI上涨的3.3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了近2.2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66.2%,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突出。

(三)主要对策建议。

前段有一则新闻报道,在美国旱情推动玉米价格创新高之际,中国将从国家储备中投放玉米和大米以控制通胀和减少进口。这一举措,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际,当然都是负责任大国之所为。不过,作为应急之策或对策之一尚可,但是从长期来看,还需要组合性措施跟进。因此,眼下最为当务之急的就是特别要未雨绸缪、统筹

兼顾地做好两项工作。

1.立足当前。调剂库存、加大收购,既随行就市地合理调剂库存进出,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又在发挥国有粮企主力军作用的同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多管齐下地保证粮食供应及市场预期,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2.着眼长远。关注市场、平衡供需,在加大粮食生产环节这一源头的管理力度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量大、信息渠道广泛、信息网络发达等方面的集聚优势,提供并发布权威性市场变化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种植养殖计划,防止生产上盲目跟风式的一哄而上和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而陷入价贱伤农、价贵伤民的怪圈。因为,尽管农业看天吃饭的特点还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随着我们经验的丰富和手段的增多,说不定,坏事朝着好事的方向转,危机孕育着机遇的诞生。这样,物价稳定就会真正有利于夯实稳增长的产业与市场基础,从而确保利民惠民的保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

四、关于《2012 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下降问题

2012年9月5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2 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大家颇有点纠结于中国排名出现了200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实,大可不必仅仅只看一个数字———排名。作为一份每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更应当抱着为我所用的积极态度、用研究和比对的眼光来分析报告中那些更具体、更广泛的内容,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此,笔者翻阅了长达545页的报告原文。特别是认真地研读了有关综合说明及中国情况的部分,深感有很多方面颇具启发,而且是值得我们平心静气地加以研读与思考的。

一言以蔽之,大可不必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一时下降而纠结。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2 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后,国内外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和简介。事实上,该报告自1979年以来每年发布一份,如今引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12年的报告一共包括14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最具竞争力国家十强之列的依次为瑞士、新加坡、芬兰、瑞典、荷兰、德国、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日本。值得注意的是亚洲有三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前十强,新加坡更是位居第二,显示了亚洲尤其是东亚仍然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引擎地区。

该报告显示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还是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当前整个世界经济的状况以及具体国别和地区的经济表现。从欧洲的情况来看,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及其带来的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及问题,欧洲各国间的竞争力排名也是参差不齐,既有六个国家跻身十强,又有目前深陷危机的几个国家排名靠后甚至很靠后,比如西班牙(第36位)、意大利(第42位)、葡萄牙(第49位)和希腊(第96位)。从“金砖五国”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排名在五个国家中排在最前面,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则相对靠后。就排名变化来看,除巴西(第48位)2012年的排名有所上升外,中国(第29位)、南非(第52位)、印度(第59位)和俄罗斯(第67位)都有下降。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21世纪以来总体上的经济大发展,一方面也反映在当前危机影响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集体下滑。

(二)积极吸取评价指数的有益成分。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已经历经近30年,应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性的。特别是那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对科学和完善的,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具体被称为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育、技术准备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创新等12大支柱。报告对这12个方面用的就是“支柱”一词,可见这些方面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至关重要性。而且,这12大支柱不是平行地对每一个国家同等重要。报告将其覆盖的144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大类经济体,分别为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

1.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体主要是“要素驱动型”,其竞争力主要是基于较低技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衡量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制度(支柱1)、基础设施(支柱2)、宏观经济环境(支柱3),以及健康与基础教育(支柱4)等这4大支柱,并在具体测算中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2.进入“效率驱动型”阶段的经济体,其全球竞争力将主要由第5至第10这6大支柱来衡量,即高等教育和培训(支柱5)、商品市场效率(支柱6)、劳动力市场效率(支柱7)、金融市场发育(支柱8)、技术准备度(支柱9),以及市场规模(支柱10)。

3.对进入“创新驱动型”阶段的经济体来说,商业成熟度(支柱11)和创新(支柱12)这两项就成为衡量和决定其全球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报告把我国列为效率驱动型经济体,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进步,又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方向与目标就是必须要加快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具体再对照来看我国所处的效率性驱动阶段对应的6大关键支柱,这些衡量与决定性的指标对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思考还是很有几分助益的。另外,在2011年基础上,2012年报告继续沿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数标准,也是富有启发的。

(三)认真分析中国细分排名的含义。

单看这份报告里中国的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26位下降到这次的29位,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具体去看中国每一项具体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才会对改进与提高相关工作有所助益。具体看12大支柱,我国的排名分别为50(制度)、48(基础设施)、11(宏观经济环境)、35(健康与基础教育)、62(高等教育与培训)、59(商品市场效率)、41(劳动力市场效率)、54(金融市场发育)、88(技术准备度)、2(市场规模)、45(商业成熟度)、33(创新)。其中最靠前的两项,一是市场规模,这和笔者反复强调要把国内庞大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重视和利用的观点是契合的,二是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对国际经济危机下中国宏观经济上佳表现的充分肯定。而最靠后的两项分别为技术准备度和高等教育与培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确实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最大软肋,尤其是目前的教育尚承担不了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提供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笔者为此也提出,只有教育革命先行,才会开启和引领中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再顺便比较看看美国情况,综合排名第7位,已经是连续4年下降了。同样具体看其12大支柱的排名,分别为41位、14位、111位、34位、8位、23位、6位、16位、11位、1位、10位、6位,从中不仅能发现其排名111位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标的糟糕程度,也可以看出其标榜的那一套现排名落后到41位的制度体系已渐呈衰落之势。

(四)辩证看待中国经济的当前困难。

关于中国经济放缓、减速、疲弱的各种议论充斥海外媒体,似乎中国经济已经危机重重。而全球竞争力排名的下降似乎更加剧了这种论调。但是这些议论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

是择机调速乃是中国的主动所为。当前经济困难表象背后都一定程度体现了有意为之的战略意图,也可以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的必经阵痛。单从上半年7.8%的增长率来看,不仅为全年7.5%的目标打下基础,而且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预留出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强素质、提质量、增效益、促持续的空间。

历史地看,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经济更大程度的减速也曾出现,但并没有影响和妨碍后来继续取得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据统计,1989年经济增长仅4.1%,1990年增速更低为3.8%,1998年和1999年增速也都低于8%,分别为7.8%和7.6%。现实地看,我国2012年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成效增强,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3%。同时,取得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前7个月同比增长5%,7月CPI 同比仅上涨1.8%的一系列好成绩,实属来之不易。长远地看,中国当今所做一切无疑是以小退求大进,既是利在长远的战略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福音。

因此说,不仅不要纠结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的一时下降,而且要充分肯定中国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事实上,《福布斯》杂志文章曾指出,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的国家。最近,摩根大通有关专家又预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可能高达40%。为此,既要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也可由此而对世界经济充满信心,危机是暂时的,进步属于全人类。

五、关于中非合作问题

2012年7月19 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中非关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历史地看,中非关系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局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说其特殊,可能主要是因为并表现在,看似不显眼,实则分量重;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显威力;日常运转无波澜,但该联手时就联手。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进一步加强中非合作的战略构建和策略呼应的并重互动,从而使得中非关系的维护与发展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不断步入新的境界。仅国际贸易一项,中国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年均增长就高达32%。2011年中非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83%,更是达到了16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目前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位置。此外,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147亿美元,在非设立各类企业2000多家。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非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稳步增加,并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3万多名,每年向非洲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5000多个。中非关系的不断加强,虽然引发了极个别国家的惶恐和不安、杂音和抹黑,但也意料之中、不足挂怀。

(二)问题的提出与着眼点。

前段,一则万辆微卡出口非洲的新闻颇为吸引眼球。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该车能效高排放低,并针对非洲特殊气候做了相应处理,整车更皮实更耐用。这种以大处着眼、细节着手为理念的做法十分值得在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加以推广。问题是,如何全面、系统而又具体地在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实践这种理念呢?再推而广之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在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的基础上,下一步如何辅之以各项策略举措加以呼应配套、推动和落实呢?

因为,从总体上说,关于中非合作的战略层面的关注相对比较充分,但是对具体的策略举措

的研究关注还远远不够。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中非关系越是具有战略性地位,越是需要从细微处着眼加以对待。一句话,当前中非关系已经到了战略建构与策略呼应必须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新阶段。

(三)主要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新发展的战略建构与策略呼应,主要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强。

1.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又要有节点性的策略。中非关系的构建方面,基于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全局性战略思路已经愈发清晰,从政治互信到务实合作,从扩大交流到协同配合,无不体现了着眼全局式的战略意义上的成熟与智慧。但很自然地,紧接着这些全局性战略而来的应该就是亟待策略举措的落实。这就如同下围棋,不仅要有布局全盘的眼光,而且要有布局节点的灵动。在中非合作方面就是要具体做到分清主次、抢占先机,特别是在资源投资和文化交流、企业利益和中方形象、兴产兴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有轻重缓急观,在关键性节点问题上与时俱进、不落把柄、争取主动,才可能做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比如,在提供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发展的贷款方面,据国际评级公司agence de notation Fitch Ratings的评估报告称,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非洲贷款总额达672亿美元,远超同期世界银行对非洲承诺的近550亿美元贷款数。还有,2012年7月18日于北京召开的为期两天的第四届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发布了《中非企业家大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宣言》,特别强调企业不断融入当地社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让经济效益更多惠及非洲人民。这些做眼布点、以点带面的发展举措,有利于中非关系总体的深化和强化,同时有利于企业不仅能够走出去,而且能够走进去、深进去,扎下根来,从而实现长期的互利共赢。

2.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又要有后视性的策略。战略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具有前瞻性,即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和准确把握。在中非关系发展方面,前瞻性战略研究已经愈来愈被重视,成果也十分显著,本届中非合作论坛达成的《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2013 2015年)》就是明证。但是,恰恰在高度重视前瞻的同时,不能疏忽和遗忘了后视。所谓后视性战略就是对过去发生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正视和积极检视,从而不断调适完善既定战略。形象地说,就像驾驶汽车,既要目视前方为主,又要不时地左右后视,从而始终行驶在康庄大道上。实际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其宗旨之一就是在回顾总结中非关系发展历程、评估上届部长级会议行动落实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设计好中非关系发展的下一个三年蓝图,确保中非合作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3.既要有常规性的战略,又要有应急性的策略。很显然,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方面,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更加重视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更加重视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就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非关系的常规性战略,必须遵循这些战略指导思想踏实高效地加以践行。但是,对外交往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因此风险危机意识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必须同时高度重视应急性策略举措的深入研究与积极预案。一般情形下,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周期包括4个环节步骤,即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在中非交往合作方面,一是要把应急管理日常化、制度化,特别是在预防环节做好做足;二是因此要积极发挥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信息提供、经验学习、教训总结等方

面加强研究并实现共享;三是为此要特别重视中国在非各有关方面首先要拧成一条绳,因而建议加强建立健全有关统筹协调的机制。

4.既要有硬实力性的战略,又要有软实力性的策略。当今世界确实已经越来越强调追求盈利、讲求实惠,但也恰恰是在这样的大风气大潮流中,如能同时强调讲历史感情、讲人道援助、讲长期友好,会具有高下立见的渲染烘托作用下的巨大吸引力和生命力,起到牢固关系、增进友谊的关键作用。中非友谊源远流长,犹记得当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犹记得中非友谊象征之一的坦赞铁路,据《赞比亚时报》2012年8月2日报道称,至今对促进非洲区域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经济、贸易、人员、安全等硬实力方面的加强合作同时,有基础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情感友谊人文关怀等软实力方面的建设。不仅直接有利于中非关系的巩固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回击西方某些国家的歪曲和谬论,比如对英国广播公司(BBC)2011年推出的名为“中国人来了”的系列纪录片,可以来一个中非联合录制《中国人早就在》的纪录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人性化地诠释中非友谊,不仅给中非人民看,也给全世界人民看。同时,在软实力策略方面,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让正义正面之声广为人知,这就要求不断加强中非新闻媒体合作。在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就明确宣布支持在华设立“中非新闻交流中心”,表明中国政府对推动中非媒体合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23日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出席在京举行的首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开幕式,该论坛旨在增进交流,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共同为传承和发展中非传统友谊、巩固和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做出积极贡献,就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实质性开端。而在舆论宣传导向上,特别要加大对中国工人、医生、教师、志愿者、企业家等服务非洲、奉献非洲的那些感动非洲人民的故事的报道宣传。因为,只有当我们寓国家形象于人文关怀的细节中时,当我们在发展经贸的同时展示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观时,我们在非洲大陆的国家形象才会更加感人与动人。

很显然,只要在中非合作上始终坚持战略建构与策略呼应的并行并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中非交流的领域与层次将会不断向纵深发展,中非关系将会不断朝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中非友谊将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六、关于推迟退休和“老有所养”问题

老龄化问题已经构成为全球性挑战,而中国这一问题的挑战尤甚,通俗地讲就是大家常听到的“未富先老”。为此,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加以应对,包括推迟退休的制度安排。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对于推迟退休,当然可以也应该随着老龄化加剧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实情,适当做差异化、阶段性的对策研究。但是,从问题的本质来说,无论是推迟还是提早退休,无论是已经是还是将要是的老年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居民,无论是在编及编外的还是短期及长期务工的人员,最为终极关心的就是能否公平体面地老有所养、拿什么保障老有所养、何种方式老有所养的问题。一句话,稳妥解决好老有所养的焦点问题,类似推迟退休问题就会真正变成为一个技术性问题而非存在巨大争议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至少可以极大地减少争议。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国际来说,据路透社雅典2011年9月21日电报道,希腊财政部已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等三大国际贷款方达成协议,同意将希腊国内退休年龄从65岁提至67岁。据估

算,此举可为希腊政府节省约11亿欧元。通过推迟退休年龄以减少或至少延缓政府养老金支出,确已成为一些国家应对当下危机的权宜之策。也许权宜之策可以暂时纾困,但毕竟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长远。就在当下来看,推迟退休除了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外,实际上已经两头不讨好,既不为多数老年人欢迎,更不为年轻人接受。

国内来说,人们从对推迟退休的争议开始关注中国整体社保制度建设发展情况,特别是一时间,保险费率和养老金替代率成为人们热议焦点。其一,关于中国社会保险费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在国际比较中偏高的消息,备受关注。据国家人社部表示,在列出统计数据的173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居第13位,确实高于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其二,关于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消息,也引发大量议论。所谓养老金替代率,就是指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据有关最新数据测算得出,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这对养老保障构成不利。

(二)中国养老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

从满足人人都老有所养期待所面临的宏观大势来说,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据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也已经达到8.87%。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中国老龄化问题具有更为突出的三大挑战: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城乡不均衡。而且,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测算,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2030年以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2030 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挑战之巨大尤其是后期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但同时,中国存在大好的不可比拟的机遇,经济增长尚有巨大上升空间,制度调整尚有一定准备时间,国家财力尚有可以回旋余地。但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诚如国外评论指出的,留给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不多了。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研究应对以确保老有所养。

(三)主要对策建议。

1.必须要以战略前瞻的眼光抓紧规划。实际上,在确保老有所养问题上已经不能说是未雨绸缪了,因为中国养老问题不仅已经凸显,而且将更严峻。因此,从现在起抓紧规划只不过是算得上没有起跑太慢而已,这将是和时间在做一场不进则败的比赛。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老有所养关乎的规划内容繁多,特别要做好养老相关的制度安排、资金筹措、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机构筹建等工作。

2.必须始终强调养老事业的公益性。在抓紧做好相关战略规划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必须避免重蹈其他一些民生事业过度市场化的历史覆辙。如果说改革初期的“学费”是必须交的、代价也是必须付的,那么,交出的学费和付出的代价就必须成为今日深化改革或者推进民生事业良性发展的宝贵经验。比如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后果就是,盈利追求下的违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从而变成非公益;公共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人为差异和差距,从而变得非均等;市场各类服务机构的恶性竞争和良莠不齐,从而变得非以人为本。这是未来的中国式养老所必须避免的。因此说,为了养老事业的发展壮大和可持续,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可以鼓励多方参与、可以进行规模生产,但必须慎提养老产业化和市场化,至少不能引起歧义、产生误导然后引发混乱,那样的话,回头路的代价将不是一代人所能偿还的。

3.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要使中国的人人老有所养真正成为夕阳无限美好的一项民生民心工程,就必须把养老事业及其服务始终定位于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强调其公益性和福利性本质,最终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主导型社会化养老模式。这一模式应当主要回答并解决“制度如何完善、谁来提供服务、资金从何而来、采取什么方式”等最为关键的四大问题,因而相应地必须由“制度、主体、资金、方式”这样四大支柱加以支撑。

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在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上的制度投入,比如制定细化完善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同时,从国家到各行业,从企业到个人都要尽快行动,加紧制定养老应对预案,从而积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全社会养老覆盖。

第二,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主体。确保老有所养必须发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因而,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服务的职能。但同时,完全不排斥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和有益补充,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建立起养老服务的立体式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种类不同、选择多样、效益最大、风险最低的养老服务类型,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第三,开拓多渠道的养老资金来源。养老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庞大工程,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归根到底这些最后都要落到资金如何筹措上来。这一点,中国面临的压力尤甚,因此广开资金渠道、夯实养老家底殊为关键。为此,不仅要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而且要努力探索形成由政府、保险、单位、个人等多渠道来源的长期资金保障。

第四,创新多样化的养老方式方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三大主要养老方式。随着养老保障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养老方式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今后要在进一步完善政府供养制度,重点保障高龄、低收入、失能、残疾、“五保”等老人基本养老需求同时,主动适应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等变化,不断创新诸如养老地产、养老卫星城、休闲养老、异地养老,甚至国外的生态养老、园林养老等新方式方法。

七、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与繁荣,中国制造的强劲增长与遍布全球,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充满热情和自信地走向国际市场。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值得保持清醒和冷静。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1.有关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正当时的报道。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近期有关文章指出,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对那些价值暂时被低估了的海外市场进行并购和兼并。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值此买方市场之际,海外低成本而高价值的投资机会很多,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并购的大好时机。而中国在2012年前7个月对外直接投资猛增50%也印证这点。

2.有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受阻的报道。第一则报道,据路透社2012年9月13日消息,中国的华为和中兴通讯两家公司高管当日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举行的公开听证会上,否认公司的设备暗藏有间谍代码,并驳斥了在美扩大投资对美国构成安全风险的担忧。实际上,华为公司包括其他几家中国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过程中遭遇到个别东道国政府的不公正对待,这已经根本就不是头一回了。第二则报道,《纽约时报》2012年9月17日消息称,奥巴马在俄亥俄州发表演讲时宣布将在WTO对中国“违规补贴

汽车行业”提出指控,以“夺回美国人的工作岗位”。第三则报道,关于奥地利联邦商会的消息称,近日,作为奥地利最高商会组织的奥地利联邦商会,首次公布了一份涉及30家中国企业的“黑名单”,称这些企业是“虚拟企业”,警告本国企业防止被诈骗。撇开某些为了大选“玩弄政治伎俩”的手法不说,但这三则新闻报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审慎把握大势、理性开展投资,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

(二)问题的实质所在。

应当承认,认为当前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有利时机的观点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但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跨国经营的产生、存在及发展的基石首先是要两厢情愿。因此,绝对不能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知己知彼,方能互利共赢。

事实上,从当前大的国际经贸宏观背景来看,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阴影下,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色彩日益浓郁,正在和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光明坦途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双重标准早已不仅仅只是在政治外交领域,而是在经济领域里也无所不用其极,“有色眼镜”总是因公司企业是来自中国的而戴上。这些国际大势充分说明,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并不是最好,特别是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因其固有的习惯思维和认识偏见在作祟时,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更是不利。

(三)主要对策建议。

因此,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跨国投资经营总的方略是:既不能等,但更不能急。不能等是指时机成熟、内功练就时,该出手就出手;不能急是指内外条件均不具备时,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只有审慎把握大势、理性开展投资,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具体讲,要努力做好下面四个方面的事情。

1.遵循企业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与战略重点,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因而,只有当企业发展到有了内在冲动的呼唤并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揠苗助长和漫无目标时,才是适合跨国投资的时机。特别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这样一个辩证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企业规模做大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走出去”的成熟时机;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企业规模小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不能跨出国门“走出去”。企业规模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搏击并通杀海内外市场的硬道理。而这一点,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具备,那些门类专、技术新、产品特、特色精、服务优的规模不大的企业也可以拥有。

2.练好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基本内功。可以说,跨国经营的水是很深很复杂的,欧美跨国公司都是已经有百年左右历史的老手高手,这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贸然下水,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企业必须首先练好水性。因而,除一般企业该努力做好的都要做好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还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储备国际经营人才。具体而言,企业“内练筋骨”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一是练好内部管理功,就是要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练好企业转型功,就是要努力转变增长模式,积极创新投入产出模式、研究开发模式、商业盈利模式和能耗排放模式等。三是练好能力升级功,就是要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国内外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等。四是练好风险防范功,就是要重视稳健发展,增强主业意识,更为理性地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一业为主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特别是

要更为谨慎地开展对外投资和规模扩张,确保资金链安全。有此四功防身,就可自身硬不怕百病侵。

3.做足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的各项功课。国际投资经营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避免水土不服事情的发生,就必须事先对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了然于胸,对目标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熟悉。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熟悉、掌握,以及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法律不仅不是约束,而恰恰是保护相关权益的重要前提。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特点特色,尤其是在当下越来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大环境下,这方面的了解越透彻,越有利于在当地长期扎根发展。

4.不断提升和创新更为有利的走出去方式。一般地,海外投资主要有两大方式,绿地投资和并购收购。绿地投资就是投资建厂、创办公司,并购收购就是把当地现成的目标企业收购过来。这两种海外投资手段当然也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可以采取的主要方式。但是从广义上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产业层次、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品牌打造等更多方面的方式亟待提升创新。也就是说,必须适应当前中国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走出去”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八、关于诺贝尔奖与世界级顶尖人才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成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消息传出,成为当下最为热议话题。撇开其他不讲,由此足见国人对于自己国度诞生并涌现世界级顶尖人才的由衷期待,已经成为近乎心结之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接下来,该思考的就是中国如何涌现更多的世界级顶尖人才呢?笔者在众多的建言当中,相对独树一帜地提出,除去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以外,最终的关键是要靠人才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为世界级顶尖人才。因为,成才环境再好,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话,那就绝对出不了世界级顶尖人才;反之,成才环境不够好,但如果自己努力的话,倒是有可能逆境中长成参天大树。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最近《财富》中文网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偏执狂才能创业?》。作者的出发点是研究回答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问题,即最杰出的领袖到底是温恭平易的还是自命不凡的?通过对全球创业者的调查,作者的结论是“真正杰出的领袖往往能在舍我其谁的自信中搭配恰如其分的谦逊”。

这是极富启发和积极导向的。引发笔者进一步思考的则是,这一结论说明偏执狂在这个意义上更多地是指对事业的极度投入、执著和狂热,而这些特质也是成为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关键内核。那么,中国这样的偏执狂人才有多少呢?偏执的程度如何呢?偏执的持续性又怎样呢?归根到底,中国要如何才能成就这种境界的世界级顶尖人才呢?

(二)问题中的“著名之问”。

对于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培养,有两个广为人知的发问,“钱学森之问”和“乔布斯之问”。前者提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和创新型人才?后者是问为什么中国难以诞生世界级商业领袖?对于这两个著名之问,人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分析和回答,几乎毫无异义地一致认为是现行制度、社会环境和成长土壤等因素难以造就世界级大师。不能不承认,这些是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这些都是外因,仅仅看到外因,既不辩证,也无助于全面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内因是

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拿前面提到的钱学森和乔布斯本人来说,人们也都承认他们的成才之道更多地源于自身的使命感、专注心和执行力等内因。因此,如果说在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外因和内因即使各占一半重要性的话,那么,在已经对外因给予了绝多关注的当下,必须关注一下内因的问题。

而且,从制约人才成长的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社会风气、制度缺失和羁绊太多等;从影响人才成长的内部因素来说,主要有功利心切、不甘寂寞、心态浮躁等。如果再不高度重视解决人才自我摧毁、自我浪费、自我放弃的这些内因问题,不仅这一代的人才会垮掉,还会使这样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出的下一代人才也会被带坏坯子和毁坏苗子。一句话,确实到了重新倡导大师大家们灵感加汗水之精神的时候。

(三)主要对策思考与建议。

1.人才成长的内外因之辩。从用词上讲,笔者更倾向于用“成就”而不是“造就”,就是因为“造就”给人的感觉就是外界如何努力并创造条件来培养世界级顶尖人才。因而,此处想专门探讨自身如何努力成为世界级顶尖人才。只有外因和内因齐动或联动,中国诞生各类世界级顶尖人才就不会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客观地讲,尽管中国人才成长的外因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空间,且不说这个完善空间世界各国都需要不断努力,以及这个完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但是中国当前人才成长的社会总体环境已经极大改观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在当今中国,人才一时一地一事遭遇不公待遇的事例还肯定存在,但人才直至终老都一直被浪费、埋没以至扼杀的情形基本杜绝。一句话,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人才最终能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中国绝对主流。

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仲永之伤全是外因干扰所致尚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当前许多已经崭露头角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年人才再把自己无法成为世界级顶尖人才完全或过多归咎为外因,就实在说不过去。因为,目前倒是人才因追名求利、随波逐流、半途而废,而自我浪费、自我埋没、自我扼杀从而没能最终向世界级顶尖人才迈进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与思考。

2.人才成长的内因决定性。就成就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内因而言,主要又分为两大要件,一是智慧天赋,二是品质道德。先看前一条,只要听到过“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金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句话,就知道中国并不缺高智慧头脑和创新型人才,因此说这条不是障碍。再看后一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开篇就讲人才分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取舍上则提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并一语中的地总结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人才自身的道德品质是能否成就为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内因之内因。

3.人才自我成就之道。为此,笔者提出自我激励式成就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模式。这里的自我激励不涉及宽广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而主要是就事业道德心而言。那么,这个模式主要包括四大支柱,即立志、热爱、专注、执著。

第一,立志,主要指树立远大奋斗目标,做到志坚且笃而非朝立夕改;第二,热爱,主要指对事业创业的追求是发乎内心挚爱,做到自我内力驱动而非功名利禄外力驱使;第三,专注,主要指经得起诱惑并耐得住寂寞,做到矢志不移地潜心钻研进取而非心浮气躁地分散精力心思;第四,执著,主要指一旦选定目标即长期坚持并贯彻始终,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乃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非浅尝辄止或自暴自弃。应该说,一旦真正并始终坚持具备以上成才的四大内因,中国已

经卓有成就的诸多人才离成就为世界级顶尖人才就不再遥远。

九、关于行业巨头跻身世界级企业问题

诺贝尔奖终于有中国公民获得了,上面也专门探讨了世界级顶尖人才的自我成就之道。那么,世界级顶尖企业行列中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形呢?这是困扰大家的有一个热点话题。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2012年10月11日报道,联想取代惠普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这是自2011年首次超过戴尔成为世界第二以来的又一佳绩。不仅振奋人心,而且让人联想翩翩,对中国企业巨头跻身世界级顶尖企业行列充满憧憬。

然而,对待一切成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为成功欢呼雀跃的同时,必须清醒和坚定。因为成功一次是不能持久的,必须不断进取才能保持。如果一次胜利就冲昏头脑,势必败北告终并死得很难看。而且客观地说,中国企业离世界级顶尖企业的距离还是很大的。笔者概括世界级顶尖企业有这样三个核心标志,一是拥有全球性资源配置和市场营销的网络,二是成为全球性技术创新和先进管理的标杆,三是具有全球性知名品牌和规则制定的地位。以此三项衡量任何一家中国企业,结果不言而喻。

(二)主要对策建议。

因此,“联想第一”带给我们的联想应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联想的成功经验对其他中国企业有哪些启发和借鉴,另一个是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如何真正成长为世界级顶尖企业。而集中为一个问题就是,哪些要素决定顶尖企业的成败兴衰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条:

1.扎根本业基业的信念与定力。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选择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某个具体领域作为自己的本业,就是基于自己各方面基础、条件和优势而做出的慎重抉择,并逐步形成为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如果受不了外界市场一时的快利暴利诱惑,而放弃自己已经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本业基业,那将无异于自毁长城。国际经验也证明,针对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美国企业统计调查显示,许多从事非相关业务经营的企业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绩效,而且经营失败,只有极少数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这些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败多胜少,被形象称为“脚踏多只船的企业绩效最差”,才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归核化战略即后来更常说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大兴。因此,以宠辱不惊的定力扎根本业、持续深耕,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首要。

2.打赢持久战役的恒心与毅力。企业具有生命周期性确实是一般规律,比如在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但企业一定走向倒闭消失却不是必然规律。诚然,曾经的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也有一些百年企业不仅屹立不倒,而且焕发新春。其成功之道就是永不停滞、持续创业,把经营管理企业当做永无止境的一项事业。因为,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做企业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毅力的原因及动力所在。具体来说,如同经济学的一条基本规律,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抵抗李嘉图的“收益递减律”,从而尽量维持“持续增长”一样,企业唯有坚持创新、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这些创新则可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可以是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既可以是商业营销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既

可以是节能减排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品牌知名美誉度的打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企业时刻绷紧创新之弦就会不断迎来新生。

3.扶持合作伙伴的气度与胸怀。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当然是客观事实,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绝非只有竞争一条路可以实现,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市场王道。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奉行的是“你死我活、你亏损我盈利”的经营哲学,绝对是鼠目寸光、难成气候的企业。一个志在长远和冲顶的企业,一定是善待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甚至只有当一个企业自觉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培育和扶持上下游企业,致力于打造牢固产业链与管理高效供应链时,这样的企业才算开始具有了领袖范。作为平台厂商,微软的业务模式就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模式,微软100%的业务都是通过合作伙伴来完成。微软所追求的“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使得其在世界上每收入1美元,即可帮助其全球合作伙伴平均获得超过7美元的收入。在中国,2007年微软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与微软合作的其他企业就会创造出合计16.89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是中国企业往往忽略因而必须特别加强的方面,对中国制造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优势比如成本低廉逐步减弱情况下,中国制造依然雄踞全球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因此,对诸如联想这样的中国行业巨头来说,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打造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意识。

4.创造全球品牌的勇气与智慧。从某种终极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品牌一旦具有全球知名度,这个企业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级顶尖企业了。贴牌生产是中国企业的必经阶段,这个不可否认,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但是满足于或者屈服于这一现状,就是一种怯懦和短视。同时,必须纠正诸多中国企业的品牌认识误区,认为已经有国际大品牌了,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打响;或认为要打倒某一现存国际品牌,才能诞生自己的品牌;或认为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还不到时候。事实上,品牌往往是共存共生并一较高低的,品牌也是从创业初期就必须重视的。联想在品牌方面的执著与国际化就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而且,随着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不断增加,如果把握不好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则难以打响自己的品牌。而自主品牌的建设倘无法取得积极进展,一个企业很难说是已经在当地市场扎下根了的。因此,努力适应当地消费者及其消费理念的需求与偏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国际性品牌就变得尤为重要。

十、关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

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最可自豪的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是,从当前文化国际影响力来看,中国文化却颇有点式微。抛开历史和现实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对于今后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还是十分必要加以研究探讨的。笔者提出,只要认真分析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内在门道,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可以逐步实现。

(一)相关背景新闻简介。

近日,韩国歌曲《江南Style》的全球风靡速度与程度,令人无比瞠目结舌,《纽约时报》评其为韩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品之一。而留给我们的问题正如美国《纽约人》周刊网站2012年10月3日文章的标题所提出的:中国为何缺少《江南Style》?文中指出,更有可能产生这样作品的中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值得反躬自问。

是啊,回想起来,远的有撒切尔夫人当年所说的,“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近的有美国制作的《功夫熊猫》电影带来的自尊之伤,玩转中国

元素的《功夫熊猫》,用中国国宝赚翻中国钱包,足够刺痛国人神经。

(二)问题的条分缕析。

从发展来看,如果吸引国外目光的仍主要是中国的市场商业等机会,如果吸引外国人的还是只有诸如国学、京剧、太极、书法、针灸等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惭愧的。可见,虽然中国经济、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看来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诸领域的最核心层面,文化是生活需求诸方面的最高级形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诸构成的最持久部分。文化的至关重要性及其提高的艰巨性都由此可见。当然,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从文化影响力的构成要件来说,无非四样:精神内核、物质载体、表现手法、传播媒介。因此,只要在这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三)主要对策建议。

1.做深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主题内容上“引爆”人们的共鸣感,其本质上就是要深刻内化核心价值观。文化是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因而任何成功的文化产品在主题内容上都是既紧贴生活又浓缩时代的,既扎根本土又胸怀人类的,既富有特色又引发共鸣的,特别是真善美为主旨的核心价值观总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变红线。赛珍珠当年在给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所做序中说的:“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点。而当年中国电影《红高粱》能够获得国际大奖,评论几乎都认为是外国人对中国愚昧落后的一种猎奇心理的反映。笔者从来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分析完全是只见其表、不见其质的典型误解,其肤浅程度恰如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一样。事实上,《红高粱》一片中确实有反映当时中国的土气和落后的内容,但其精神内涵或者说主题实质则是由具有全人类共同感召力的弱小抗强和除暴安良的不屈精神所贯穿,这才是获奖的根本原因所在。往深了讲,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从广义理解就是说一切优秀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必须是传递正能量。这就意味着,文化创作不是去贴近生活中的陈芝麻烂谷子更不是那些糟粕污垢,而是贴近人们的内心及其内心深处的期待与呼唤,这正是中国文化及其产品必须在内容内核上更加重视的。

2.做精文化的物质载体,从形式包装上“引爆”人们的注意力,概言之就是要创新创造承载文化基因的各类产品服务。文化不仅仅蕴含在文化产品之中,事实上,每一个产品服务都包含着文化、背后都代表着文化。比如汽车产品,看似与文化无关,其实紧密连接着文化。德国造,人们就会立刻联想到严谨踏实的德国文化特征;日本造,则会让人联想到简洁节约的日本文化特征。而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文化特征,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铺天盖地的美国造产品所不断加以强化的,无论是影视文化、体育文化、快餐文化,还是商业文化、假日文化乃至服饰文化,概莫能外。因此,对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来说,当然可以借今日中国制造全球盛行之东风,但还有两大方面亟待增强,一是树立“每一件产品的背后都是文化”的理念,二是逐步改变“中国制造低廉低端低质”的文化指向。

3.做通文化的表现手法,从方式路径上“引爆”人们的情感点,通俗说就是要圆融通达叙述讲好故事。优秀文化的魅力就在于能把“人人心中有”但可能又“人人说不出道不明”的那份情愫刻画、勾勒并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巨大的共鸣。对于中国文化提升而言,一是不能将个人与群体

简单对立起来,如果我们的文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想到如何感动大家,而不是立足个人,势必谁都感动不了。因为,感动大家首先要感动个人。比如,电影《集结号》之所以感动那么多的男女老少,就在于赋予了一种个人努力超越命运、甚至正当合理突破体制的进取和执著精神,这是吸引力的源泉所在。二是注重细节性的人文关怀。同样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如果永远是高大全式的,就只会曲高和寡;而如果是具体而微的,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就会获得高度认同。三是吸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艺术技巧,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文化,而且能够吸引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人,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4.做强文化的传播媒介,从渠道途径上“引爆”人们的从众心,简言之就是要多种方式广泛吸引受众。一件文化作品,如果有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又有了简便易行的物质载体,还有了感人之深的表现手法,那么,最后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传播媒介即能否使之为广大受众所认知。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日益发展与丰富,文化传播媒介已经越来越多样。在当前仍由西方媒体占据绝对优势并控制话语权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借船出海、借力发力。话说回来,如果没有YouTube网络这样的媒介,《江南Style》也可能仍是自娱自乐而已。可见,文化和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兴衰相关,也再次证明古人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言,绝对是真知灼见。中国文化必须进一步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十一、结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经济放缓期作为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期

如果说一定要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话,毫无疑问,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而言,莫过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更恰当的了。从三季度数据公布后,国内外那么多的媒体进行了如此密集和高频的关注和解读的“空前盛况”中,即可见一斑。总的来讲,绝大部分持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观点,个别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尚存不确定性。仅举两例说明,一则是德国《经济周刊》最近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如愿以偿“软着陆”》文章,另一则是美国《福布斯》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真的见底了吗?》文章,从标题就能看出二者的基本观点。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呢?如何操控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的航向呢?笔者的核心观点就是,更加积极主动地用好用足经济放缓期,下更大决心、动更大脑筋、花更大气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2012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释放的经济企稳信号。

日前,国家统计局就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笔者一直强调的中国经济将成功软着陆的判断得到证实。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7.4%,虽较第二季度的7.6%略低,但降幅收窄、经济筑底迹象显现;9月CPI同比仅上涨1.9%,依然维持在低位区间,为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预留了空间;9月出口同比增9.9%,说明外贸企稳反弹趋势明显,对缓解担忧情绪具有极大提振意义。特别是,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为2012年5月以来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经济回暖苗头令人欣慰。因此说,这些主要数据及其寓意为得出“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的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二)科学合理解读经济数据与动态经济形势分析法。

毋庸置疑,关注一个具体时间段的经济数据,并由此判断当时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并藉此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温总理说:“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周开疆-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周开疆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介绍—— 总量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 国际分析法: 一、基本态势。 1、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复苏起色不大,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私人消费需求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回升较慢。 ——欧盟经济阴影笼罩。经济敏感指数再度下降;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漫延。 ——日本经济毫无起色。 ——新兴市场体经济增速下滑,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世界经济呈现五大风险: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重; ——市场消费疲软; ——失业率居高不下; ——金融体系脆弱; ——决策机制失灵。 2、国内形势。总体态势放慢,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投资、消费、出口增幅回落。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 ——物价增幅回落、通胀压力仍在。 二、原因分析 1、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几种评论。 ——拐点论 ——高估论 ——有限论 ——危机论 、 2、增幅回落原因分析: ——外部影响

——紧缩政策 ——房地产严控 ——结构调整 是外部压力和内需不足双重叠加的结果。 3、经济走势风险预测: ——下行压力增大 ——物价上涨压力 (房地产、就业、财政问题) 三、对策举措。 1、坚持总基调不变:稳中求进: 稳增长、稳物价、稳政策、稳社会 转变方式上新进展; 改革开放上新突破; 改善民生上新成效; 2、突出稳增长这个重点 适当增加投资:投向重点基础设施、 民生工程、农业农村

3、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结束语: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机遇期;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国际化仍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动力; 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的 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主要指总量,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GDP总量、经济运行水平、增长速度等。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9.8%,这个速度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高的。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但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总量是33万多亿人民币。按照世界银行惯常的折算方法,大体是4.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7%。美国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左右。 中国人有13亿多的人口,很多指标一旦人均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大致增长了12倍,而总量大致增长了15倍。截止到2009年,我国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而全球平均人均GDP是8600美元。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最穷的国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二是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刚解决温饱问题;三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初步小康;四是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全面小康;五是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就是完成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改造。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要保八,但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至少会达到9%,甚至9%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甚至预计中国今年的增长会达到10%以上。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需求,这个需求是三架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所以分析一个国家一年里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要从它的总需求来看。 一是投资需求。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到了中后期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项目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加大,所以投资需求增长非常快。另外,这个阶段城市化也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率按照现在公布的数据是45%左右,按照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时投资需求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4%左右,比当今世界平均速度高出一倍多。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低过24%。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 所以我们现在的分析是这样的,就算2010年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新增投资项目,单是把前几年特别是去年一揽子的扩大需求的措施立项完成,就仍要继续投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对于很多在建项目要继续追加投资。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不会低于25%。按照中国现在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5%,拉动GDP增长1%,按照这个对照关系,如果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是25%,那么能够拉动GDP增长5%。 二是消费需求。目前没有一个像投资需求那样直接的指标来描述消费需求,我们用一个间接指标叫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在扩大消费政策的影响下,增长15%多,由于2009年价格指数是-0.7,那么实际增长速度要比15%多,将近17%。 2010年采取了扩大消费保民生等一系列的举措,今年中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去年,只要有这几个条件不发生恶化: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5%;900万新增就业岗位指标能够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5‰。如果今年消费需求增长15%,就能够拉动GDP增长3%。 三是出口。出口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全球经济每增长1%,中国出口则增长5%。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是什么状况呢?根据各大国际机构从各个方面做的分析,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能够恢复到3%。首先看发达国家的三大经济体:其一,美国的情况不错,虽然困难很大,但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大体上能恢复到2.8%。其二,日本的情况虽然不如美国,但比欧洲好,今年日本经济能够摆脱零增长,达到0.9%。其三,欧元区的情况虽比美国和日本困难,但也能摆脱负增长,达到百分点零点几的增长。其次看巴西、印度这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预计今年经济增长都在5%左右,中国的速度更高一些。这样一来,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恢复到接近3%,这就意味着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能达到15%。这些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出口每增长10%,大体能拉动中国GDP增长1%,如果今年中国出口增长15%,实际上就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但我们现在也看不太准,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讨论。保守一点说,假定今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4-10-01 09:46宣讲家 核心提示: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崩溃论”、“做空中国论”,但比较一下国家、银行、企业、居民这四个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流量恶化,而存量依然处于可控区间内,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国要崩溃。改革破局,在经济上,标志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改革的标志是财税体制改革,而不是简政放权。第二,国企改革,我们要给市场以空间。但要看到,“破”当头,最先对经济产生的是一个下行的冲击力。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关注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以往几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2014年一季度、二季度又凸显出来,稳增长的压力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由这种形势引发了国家对年前所定的一些基本调子做出重大调整。对于7.5%这个指标的理解,与早前的上下限的理解和区间管理的理解已经不一样了。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它是党和国家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今年3月份以来召开了很多会议,出台了近70个新计划和审批项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以及下一步我们到底应当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无疑是一个关注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问题已经演化成一个世界问题。从2011年开始,全世界开始渲染“中国崩溃论”,到2014年一季度“中国崩溃论”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看待国家目前所做出的调整以及目前社会上思潮的变异,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与大家交流几个方面的话题:第一,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到底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以及我们到底应当从什么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各种思潮;第二,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到底我们目前的调整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政策有何导向性作用;第三,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两个思潮中的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开始掀起一股悲观主义思潮。这个悲观主义思潮里有几种理论:一是学术研究所提出来的总体的“中国崩溃论”;二是金融市场上在实际操作上和国际资本流动上提出的“做空中国论”,就是全面抛售中国的金融资产,全面压塌中国概念,引发整个社会层面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发生变化。 (一)中国崩溃论 在理论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发表文章谈论下一个接替世界经济危机的到底是谁?他的观点很简单,即: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都是由中心向外围进行扩张的,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从金融层面进行突破,但最后买单的都是实体经济。按照这种思路,大家认为在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传播过程中,核心标志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美国结构性金融产品出现全面的危机,从而引发整个美国经济的危机。2012年以后,随着欧债危机平息,下一个轮到谁?按前面的逻辑推论,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是接替欧债危机的下一个危机触发点,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以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上一轮繁荣的过程中,随着美国金融繁荣、欧洲金融繁荣、全球需求的上涨,直接导致新兴经济体的产能和投资全面上扬,同时企业债务率全面上扬。所以,在这一轮危机里,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是在全球化的程度上产生的。因此,新兴经济体衰落可能会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话音未落,2013年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直接导致全世界资本重新向美国集聚,从而引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动荡。

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1-01-2715:29 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 根据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10—2011年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排名,确定了17份统计样本期刊。通过对2010年在这17份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排在前10位的问题分别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货币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自主创新、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同样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决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带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创新更受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加强自主创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框架中,自主创新的研究内容从以往侧重技术创新向全面创新提升。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经济的新战略,即从跟随战略向引领战略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低碳经济首次进入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频出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2010年,我国确立了首批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城市。在这种形势下,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经济学者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不同产业、生产和消费、城镇化、能源效率、低碳技术、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视角探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寻求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与机制;二是深化碳税、环境税、碳关税等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促进节能减排;三是将低碳经济置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研究,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重回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产业分布、自主创新、城镇化、区域要素丰裕度、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等视角探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以及协调发展的对策;二是从区域经济融合、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市场效应、区域空间效率、环境约束、区域政策等方面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三是把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关注度再创新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分配制度基础。有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继续探讨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技术进步、市场力量、出口贸易、地方政府行为等视角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及其提升的途径;分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措施;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城市贫困问题;将幸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浅要分析。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XX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实体危机,进而演变为社会危机,再而演变成政治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但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无论金融危机如何演变、猛烈、严重,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然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经济基本面和发展趋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我们县来说,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反映在: 1、在股市上,20xx年股市波动率达到了65%,给每个股民造成的损失平均是38万元。 2、房地产业出现了调头向下的趋势。十一五规划中将我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07年时房地产的总体发展趋势较好,地产商投入了大量的开发建设资金,08年下半年受危机影响,大批房地产商拆出开发建设资金,使得房地产业市场不景气、低糜、萧条。 3、石油价格起落大。一是国际经济衰退使得大量的企业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是倒闭,交通停运等,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二是大量的“炒家”退出石油市场,一些国内外的石油“炒家”在原材料高涨时大量吸进,受危机影响,为使其资本受损尽量减少,只有降价销售。使石油价格从最高的140美元/桶降至38美元/桶。 4、我国的外贸受到严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外贸、投资和消费,其正常比值为20:20:60。因为我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所以就只有依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去年我国外贸占gdp的68%,外汇储蓄丰厚。受危机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受阻,带来了几大风险:一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二是大量的工人失业;三是外贸受阻,大量的产品转内销,冲击国内市场,从而影响到内向型企业。 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劳务经济收入减少,使得农村农民的收入降低。目前全国农民工有1亿3千万,回乡的大约20xx-3000万,还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陆续、有待返乡。 6、有限的出口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在今年1月份提出了“美国人只能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势头,这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也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二、国家化解危机的主要措施 面对海啸般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我国gdp增长率“保八争九”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不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保八”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测算,我国gdp少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600万人找不到工作。今年我国有611万的应届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再加上前两年非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就将近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找工作。另一方面,“保八”是保民生的需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投资和消费。而扩大内需就要起动消费、拉动内需就要让百姓敢于“花钱”,使百姓怯于消费的原因是民生保障力度还不够,就医难、入学难等仍是城乡居民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从可能性来看,一是我国有质量良好的、总资产超过61万亿的银行资本,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冲击很小;二是我国有相当充裕的、高达20万亿的居民储蓄,金融危机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三是我国有巨大的、层次不同的城乡消费市场(即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启动内需潜力巨大。 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这些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出手快、出拳重”,有超强的预见性。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紧缩。08年7月份以前,经济主要以“双防”为主,即防过热、防通胀,7月份之后,转为“一保一控”,即全力以赴保增长、控物价,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招商银行西安分行枫林绿洲支行

201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中仍保持高增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拉动了GDP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推动CPI不断走高。正值新初,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回顾盘点,并对2011年的发展趋势作出我们的判断,希望能为贵公司的理财投资提供些许参考。 2010年中国经济七大关键词: 1、GDP增长,风雨飘摇中保持高速增长,在第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通货膨胀,CPI攀升至两年内高点,2010年11月份达到5.1%新高,通胀压力日甚; 3、流动性充裕,宽松的货币供给拉动了GDP,也推高了CPI,坊间传闻多印了43万亿人民币; 4、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与CPI的持续倒挂,市场加息预期强烈,并终于在2010年第四季度落下第一只靴子,加息通道开始; 5、汇率政策,截至2010年11月末,年内人民币已经升值2.39%,人民币升值预期依旧强烈; 6、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更加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面临洗牌; 7、国际贸易: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依旧持续,国际贸易在反复波

动中企稳回升,贸易顺差不断。 2011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之间的矛盾将会成为全年的主要经济矛盾,在平衡二者矛盾的过程中,上述的七个关键词也将随之变化,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 一、2011年GDP的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GDP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因素拉动。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及其期间的历史数据表明,GDP增长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及货币推动型两大特征。 政府主导型特征具体表现为GDP增长既取决于内外部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也取决于政府实施政策方向及力度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充分平滑了GDP增速。如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泛滥的严峻形势下,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国内GDP仍实现了8.7%的较快增长,其中资本形成对GDP贡献率达92.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年,从中央角度,出于社会稳定发展角度考虑,经济需要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吕长森 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

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万亿元(折5万亿美元,日本达5.07万亿美元,美国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GDP占日本的96%,仅为美国的34.5%),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赶超美国也不是很远(预计再过30年超美)。 什么是发达国家? 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2005年的标准是1万美元/人均GDP进发达国家。目前被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它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称“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记载,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明末1644年清初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 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着2008年四季度出台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整体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1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稳步上升趋势基本确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分季度看,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连续2个季度的持续上升,表明宏观经济企稳的态势已经明确。 2、快速回升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 据测算,在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投资的贡献率为个百分点。而出口在三个季度对GDP的拉动则是负的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作用。 3、进出口跌幅收窄,出口已在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的外贸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已经低位企稳。1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11月份,全国出口同比下降%

环比增长% 4、CPI和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二者均呈现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态势。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 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