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

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

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
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

第29卷第3期2009年3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29,

No.3Mar.,2009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3-0363-07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

2

李小建1,,李二玲2

(1.河南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文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从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相融合,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揭示空间集聚,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揭示区域发展路径,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从学科社会地

位、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特色研究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等方面的贡献。经济活动区位研究,能够第一次作为重要贡献之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科以及经济地理学家都是一大盛事。然而,经济地理学家们对此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为此,本文对克鲁格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进入经济地理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并讨论其相关启迪及对经济地理学科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有所帮助。

的新贸易理论,能够揭示除消费者对种类的偏好之外,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如何在技术和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产生贸易,同时,还能够解释现实经济中发生的产业内贸易。这些成就使他于1991年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他还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农村的衰退和城市的增长。据此,200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获奖声明及授奖评语中说,贸易模式和区位一直是经济争论中的关键问题。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会带来什么影响?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克鲁格曼构建了一套全新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也因此整合了经济研究中先前完全互不关联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理论[1]。

事实上,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并不局限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他在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变化与萧条经济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的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曾先后提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和著名的“三元悖论”)成功预言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对危机的形成以及本质上的制度缺陷给予了解释。数年后他断言美国乔治·布什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终将引发严重经济危机,2008年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大规模、世界性的

1克鲁格曼学术生涯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53年出生于纽约,197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

后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1982—1983年,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从1999年起,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报》撰写专栏文章。他撰写和编辑的经济类书籍有20多本,经济类论文超过200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大众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追随者和代表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好友。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创新者,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他所创建

收稿时间:2008-11-18;修回时间:2009-0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53502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2007JJD790124)联合资助。

364经济地理第29卷

金融危机,对此断言又是一次有力的佐证。正是克鲁格曼重视解释现实问题,且其模型研究和现实拟合度较好,使得他成为知名度极高的“通俗”经济学家。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对这些国家如何利用公共政策手段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给予指导。如他的汇率变化理论[2]研究了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的特征,当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时,政府不予干预,当汇率接近浮动上下限时,政府才出面干预。他的萧条经济学理论(1996年出版专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否定东亚奇迹的经济成就后,指出当前经济的普遍问题是需求不足,并强调重视克服需求不足问题。而治理萧条的办法,对于富国而言应利用利率杠杆,对于穷国而言应放弃固定汇率,要改善对银行的监管,而且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必须果断地实施紧急管制。

克鲁格曼对学术研究执着、大胆。成名后,他要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面对荣誉和金钱,他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潜心于学术研究。克鲁格曼性格刚直,不附和权贵,敢于直言社会不公,有着一个学者的社会良知。其2007年新作《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

[3]知》,阐述了1970年代以后美国不断加剧的两极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是在其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与区位有关的运输成本,发现了经济活

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从而弥补了传统经济地理学对空间集聚难以数理模型化的不足,“重新发现

[5]

了地理学”。其“中心—外围”模型阐述了在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最终演变成工业区的中心和农业区的外围的,揭示了不同贸易成本下引致的不同的区位格局和动态演化(即当运输成本很低或很高时,集聚不会产生或不可持续;只有当运输成本足够低、制造业差异化产品种类足够多、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集聚才可以发生并持续下去),进一步从贸易视角打开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这个黑箱。2.2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分析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机制是经济地理尤其是空间集聚中

收益递增在许多层最重要的机制。克鲁格曼认为,

一些特定行业次上影响经济地理。在最低层次上,

的区位(如汽车在底特律、芯片在硅谷),很明显反映的是被“锁定”的转瞬即逝的优势。在中等层次上,城市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收益递增现象。在最高层次上,整个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可以是由累积过程驱动的,这些过程又是根植于收益递增的[6]。低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产业地方化,高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经典的研究领域,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为什么会产生集聚?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许多影响因素出发对此问题进行

“集聚源于集聚经济了定性或定量论述,但大多有的获得”这类循环解释的嫌疑。事实上,集聚经济是

经济活动因集聚在一起而获得了平均成本下降的好处,无论是经济活动在同一个企业内部集聚而获得的内部规模经济,还是不同企业集聚而获得的技术外部经济和金融外部经济,都是一种规模收益递增,也就是说集聚相当于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

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是引起经济地理差异的关键因素。运输成本的存在引起商品价格差异,进而造成工人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工资差异,引起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规模收益递增(包括市场的规模经济)使这种差异和流动持续下去,进而决定贸易在哪里发生。克鲁格曼在规模收益递增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就抓住了引起经济地

分化和社会不公,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

济不平等问题,以免错失改革良机。

2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

2.1从贸易理论进入区位理论

2.1.1从贸易角度阐述了地理区位的作用。早在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B.G.Ohlin)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一书中就明确提出需要更好地理解地理区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他强烈倡导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在1966年该书的修订版中他又提出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交叉融合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4]。但直到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批处理复杂系统能力的发展及经济理论的进步(尤其是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才将以上观点进一步延伸拓展,以此来解释经济活动跨空间分布的现象。

2.1.2从贸易视角构建了经济地理区位演化模型。

第3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5

理差异的关键点。

基于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的分析,克鲁格曼建立了空间集聚模型。在模型中,克鲁格曼克服了长期

以来困扰主流经济学空间集聚模型化的技术难题,

“冰山”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假设,以萨缪尔森的形式简化运输成本,以动态模型考虑要素流动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将空间收益递增等要素的计量分析。这种对空间经济问题的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2.3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解释区域发展路径2.

3.1区域发展具循环累积与路径依赖。克鲁格曼在解释空间集聚时发现产业的集聚具有自增强机制,是一种动态的累积过程。初始的微小优势经过累积和路径依赖被放大,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方产业,地方产业的形成又增强了本地的集聚力,这种循环的关系使业已形成的产业模式锁定。因此,区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比如当一国或一个地区不论何种原因,取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后,即使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该国或该地区仍然能够维持其先期获得的竞争优势地位。

2.3.2历史与偶然事件对区域产业的最初区位产生深远影响。既然区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与自增强机制,那么最初的集聚和累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对此,克鲁格曼特别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认为,在许多层次上(从最小的集聚层次到最大的层次),历史和偶然事件都对生产的区位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一个小小的历史偶然事件,可使一个地区成为工业中心的一部分,另一个地区成

为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区;某些并无什么特色的区位,却成为千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些都是对历史依赖的有力证据[6]。

2.3.3预期在区域发展演变中具特殊作用。克鲁格曼在强调历史偶然性的同时,认为区域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我完成的预期”。在区域经济变迁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和锁定会使一个区域生产的地理结构长期没有变化,但潜在条件的累积变化可能导致突变。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仅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预期的作用。如果某种原因使得每个人都认为某个地区会发展为中心,并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搬迁到那里,并且这种搬迁迅速发生,预期就会成为自我完成的预言[6]。相反,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商人和工人对一个地区的前景变得非常悲观,这种悲观也可能变成自我证实的结果。

2.4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

2.4.1揭示了城市之间等级体系形成的自组织原理。无论是地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克鲁格曼认为各层次的收益递增、要素流动、消费者多样化的偏好相互作用会自发产生多中心的城市等级关系。他在《自组织经济》一书中,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城市等级体系进行了量化模拟。高人口区域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差异化商品选择机会。企业有移向高人口区域的激励,因为他们也能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一个自增强过程就产生了,人口往城市迁移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集聚产生集聚”,引发了

“选择”;而微观群组的选择,在经济体系规模持续

收益递增的内在规定性作用下,“自下而上”地“从不稳定”最终演化出宏观上新的“有序”的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含许多不同等城市空间结构[7]。

级行业的经济体的增长,会自发形成城市等级体

系。在这个层级体系中,与较低级别的城市相比,较高级别的城市包含更多的行业种类[5]。新城市诞生、厂商重新定位、现有城市合并等过程使城市体系的演化在空间和行业结构上具有自组织性。

2.4.2对区域之间不平等发展进行模型解释。在中心—外围模型的基础上,克鲁格曼创建的国际专业化模型还解释了区域间差异化发展问题[5]。在国家层面,商品可以在国家间贸易,但由于国界的存在,人口不能流动,因此人口意义上的集聚不会发生。然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会导致特定产业向几个国家集聚,导致制造业在国家间的非均衡分布,随之就会出现工资率和生活水平不平等的可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可以通过降低性。由此可见,

商品和人口的流动壁垒来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2.4.3对区域之间产业扩散进行模型解释。克鲁格曼创建的多国多产业模型[5]阐述了工业化进程中不同的产业在国家间的扩散过程。模型发现,各国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都是先生产某些产品,然后再把这些产业让渡给紧随其后的国家而向“高级产业(upscale)”转移。

比如,对于劳动密集度不同的产业来说,假设最初国家A集聚了所有的产业,高工资导致产业重新选址,劳动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最先离开国家A到国家B或国家C扎根,后转移的产业(即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比先转移的产业能够更迅速地进入别国,这是因为先转移的产业形成了前向和后向关联,从而便于其他产业厂商的进入。这也解释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现象。

366经济地理第29卷

3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其他诺贝尔奖一样,对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有革命性的发现。这种发现能够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思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克鲁格曼的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成果作为获奖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已经证明其具有重大原创意义。他的这种革命性贡献背后,是其与范式和方法。传统经济地理学不同的研究思路、3.1研究视角:宏观微观兼顾

前已述及,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与国际贸易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被认为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拓展[8]。在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在空间上集聚时,克鲁格曼没有满足于人们关于集聚带来企业之间技术上相互溢出从而使相关企业受益的观点,而是借用并发挥了俄林联系区位理论和国际

建立了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贸易理论的研究思路[4],

聚的数学模型。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9]。将这种国际贸易新理论拓展到区域层面,克氏引入了“金钱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概念(供给与需求联系概念),认为,以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为纽带的“金钱外部性”带来的集聚力量可以使初始状态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某种“扰动”,而最终实现集聚的“差异”状态[8]。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克鲁格曼的研究视角从两方面融合着不同的尺度。一是沿着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研究脉络,他由国际层面对国家专业化的研究推延到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二是在以上两类研究中,他均关注了单个企业的经营偏好与企业群体效应。这也许可以启示我们,立足宏观视野的经济地理研究,可以使我们远观森林;而在微观层面的精细研究,又使我们近察树木。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弱势互避,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构建。3.2研究范式:规范分析

上个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化,伴随着不同研究范式的更替。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包括了个体动机与地理区位的关系。在构建理论时基于理性人假设,十分重视微观均衡分析。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特点(解决企业选址

问题),故把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描述作为观察重

这种研究范式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区位论和区域点。

科学研究之中。1960年代的数量革命,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克鲁格曼的研究,则承继杜能及主流经济学的规范研究范式,重视理论的演绎,强调以精练的模型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个体理性动机,强调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即计量分析是对理论假设的检验,但理论假设并不直接来自计量研究[10]。基于该研究范式,他将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纳入空间分析之中,将产业集聚的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设计出解释集聚形成的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演化模型)和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模型)。

与克鲁格曼等相对应,地理学家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受政治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强调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解释经济地理现象[11]。这种思想及其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的研究主流,在解释特殊背景下的经济地理现象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尽管本世纪以来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分庭抗礼一段时间后,开始了互相借鉴和交流,但目前国内外地理学家中,还是很少人接受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范式。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在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般性的解释?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承认,我们长期远离了能够产生一般性解释的规范范式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真正科学的研究,应该在关注结构主义以及“多维转向”的同时[12],同样关注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

3.3研究方法:重视计量

克鲁格曼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十分注重建构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首先,他根据所研究问题,在对相关前提条件进行简化之后提出假设。接着,基于这些假设,他按照经济学原理,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十分严谨的分析。因此多数观点伴以严格的数学证明。如果简化假设基础上的抽象分析与实际有出入,再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改。如在

城市集聚时,为了建立向心力和离心研究工商业、

力相互作用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利用了四种技巧:用于解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D-S模型”、用于衡量运输成本的“冰山模型”、用于描述历史和偶然事件带来的地理空间结构的特定动态演化(adhocdynamics)”方法以及研究空间自组织

第3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7

形成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有人分析了近3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情况,认为经济学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和

精细。西方现代经济学已被人称作是硬科学,它具有所有被称之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一个命题及其证明可被重复试验,可以证伪。这也正是克鲁格曼及其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风格。它之所以十分注意模型分析,就是要用数学

语言来严谨地说明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它将许多过去地理学所熟悉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思想(如集聚/分散、吸引/排斥、向心力/离心力相互作用等)以实在和精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应该是地理学,尤其是一些还没有经过数量革命和严格科学训练的地理学家所值得认真学习的。当然,这不是要我们非要在研究中搬用数学公式或数学符号,而是养成严谨的分析方法,争取使一些分析结果具有同等条件下的可重复性[13]。

际贸易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进一步在学术上承认了克氏在经济活动区位上的研究具有重要开拓意义,而且,在世界学术界第一次宣告经济活动的空间性或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中占据

通过诺贝尔奖本身及其相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

关的媒体宣传,它也使社会大众进一步认识了经济

地理学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当然不等于说经济地理学家,尤其是地理学背景的经济地理学家可以自我陶醉其中。十分清楚,来自地理学家的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学家还有一定的不同。相关研究如何真正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可,还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①。我们要使经济地理学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经济地理现象作出科学精细地解释。

4.2对经济地理学范式方法的影响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创新研究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局限:这些研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表达,很难登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平台[15]。第二,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所了解的来自于西方地理学家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地理学,仅仅是世界范围内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在它之外,还存在着同样十分有生机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外,还存在其他不同的研究范式。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以下影响:第一,促使引入相关学科理论。近20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与整个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大背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中不完全竞争、收益递增和多重均衡等模型分析,得益于诸多经济学家的贡献。第二,促使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方法。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构建中,在注重定性和定量两者相结合的同时,应该考虑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地理学科性质,强调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科学方法和计量方法。复杂的地理事物难以概括出定律、公理,但通过模型的重建,可以凝练出相对共性的观点,促进地理理论的不断完善[12]。

4.3对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

随着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会把经济地理学发展拉向主流经济学方向?目前西方学术界

4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4.1对经济地理学社会地位的影响

尽管克鲁格曼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阐述,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很好认同。地理学家批评他的模型分析过于简单,很难具体应用于实证研究;分析中对社会政治因素考虑不够;重视市场规模经济同时忽视了

“新经济地技术的影响等。甚至地理学家对其使用

理学”名词也颇有非议。但是争论本身,必然引起学界关注,从而也助于其学科地位的提高。正如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对话中谈到的那样,经济学家使用“新经济地理学”并开展相关研究是很有建树性的,至少它吸引了传统地理学家的关注,使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在理解和对待经济空间上是如此不同[14]。不仅如此,地理学家在与经济学家的交流对话中,开始逐渐认识经济学家从独特视角对经济地理学的贡献,逐渐认可其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一般性解释的科学意义,认可其在经济空间预测的特殊作用。

从另一个侧面看,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空间的研究贡献,逐渐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从而有助于逐渐改变经济学忽视空间的传统,有助于把经济活动空间研究拉入经济学的主战场。尤其是2008年克鲁格曼以其在经济活动区位和国

①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决策层面的重视。如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理论”被用于指导国家空间规划,一些地理学家关于主题功能区的思想被政府采纳,等等。但是,经济地理学家被社会的普遍关注程度与经济学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68经济地理第29卷

的反应似乎并不支持这种判断。地理学家对经济活动区位作为经济学诺贝尔奖授予的主要贡献之一的反响并不十分热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地理学家会一意孤行,死死固守现行的研究思路,坚持现行的发展方向。由此带来的是,不同观点交融会进一步加强。上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曾有不少不同观点的交流融合。新世纪伊始所开始的经济学与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上的实质性交流[13],将会不断为该学科注入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从事经济地理学的学者们,不管来自于地理学还是来自经济学,均会有更开阔的思路,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技能。人们不会过分强调哪一种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而会发现多种方法均有其正确性,均有其适用的范围。然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与此相关联,经济地理学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过去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多侧重于对已有地理现象(事实)的描述和解释。预测性或前瞻性成果不

多,尤其是缺少像经济学那样可以经常推出在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上的大型政策指导性研究成果。与此相比较,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结果,则表现出预测性特点。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交流或进一步地与主流经济学的交流,会带动经济地理学向此方向努力。

综合多种观点的经济地理学,或称统一经济地理学,将可望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种统一经济地理学,能够融合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融合计量和定性描述、解释的优点,能够将经济地理研究与自然地理、地理信息和遥感相结合,在研究经济、社会的空间格局时密切关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它应该摈弃狭隘的学科偏向,以开放的思维,海纳地理学、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可以为其所用的精华。

带有普遍意义的革命正视的问题。以上分析表明,

性成果,必须基于相应的创新思维、范式和方法。而我们现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与此还有一定的差为此,我们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距。向。既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特殊发展背景,又善于科学引入他人观点。在注重政治、社会、文化视角分析的同时,学习利用规范方法,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技术,深入解释经济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在对复杂的地理事物的研究中,通过简化假设,演绎出定律、公理,凝练出相对共性的观点。中国经济地理现象具有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之处,基于中国的实例研究和理论构建,可望为世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做出特殊贡献。参考文献:

[1]

https://www.doczj.com/doc/bd9238219.html,/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entation-speech.html.TheOfficialWebSiteoftheNobelFoun-dation.2008-10-16.

[2]陈如.克鲁格曼经济思想综述.https://www.doczj.com/doc/bd9238219.html,/

2008-10-14.

·克鲁格曼著,刘波译.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的良知[3]保罗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223.

[4]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系(季刊),2005,4

(4):1067-1086.

[5]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梁琦主译.空

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32.

[6]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17.

—克鲁格曼模[7]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

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1):85-94.

[8]吴意云,朱希伟.从无差异到差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理论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33-35.

[9]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

科学进展,1999,16(2):97-102.

[10]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

2008,(8):24-30.问题研究,

2004,[11]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J].人文地理,

19(1):27-31.

[12]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

报,2004,59(s):153-161.

[1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

2002,22(2):129-133.

[14]FujitaM,KrugmanP.2004.Theneweconomicgeography:past, presentandthefuture[J].PapersinRegionalScience,2004,83:139-164

[15]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地理科学,2008,

28(5):587-593.

5结语

经济活动区位的创新成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使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经济地理学发但同时,来自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展带来了机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地理学更好地承担起解决现实重大实际问题的重任?如何才能推出得到学界和社会普遍承认的革命性成果,并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必须

第3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9 KRUGMAN,THENOBELPRIZEANDDEVELOPMENT OFECONOMICGEOGRAPHY

LIXiao-jian1,2,LIEr-ling1

(1.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HenanUniversityofFinance andEconomics,Zhengzhou450002,Henan,China;

2.ResearchInstituteofYellowRiverCivil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analysesKrugman'seconomicgeographyideasfromthefourpersp ectivesofintegratingtradetheorywithlocationtheory,explainingspatialagglomerationbythe increasingreturnstoscale,transportationcostsandfactormobility,explainingregionaldevelo pmentpathfromtheperspectivesofhistory,expectationandpathdependence,andquantitative lyanalyzingtheinterregionalrelationship.Secondly,thispaperdiscussesKrugman’sedificati ontoeconomicgeographyfromtheviewsofresearchperspective,paradigmandmethodology, andthen,examingtheimpactofKrugman’swinningoftheNobelPrizeineconomicsoneconom

icgeographyfromthethreeaspectsofsocialstatus,studyperspectiveanddevelopmentdirectio nofthediscipline.Atlast,itputforwardssomethinkingofthedevelopmentofeconomicgeograp hyinChina.

Keywords:PaulKrugman;economicgeography;NobelPrizeineconomics;studieswithChin ese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E-mail:xjli@https://www.doczj.com/doc/bd9238219.html,。

(上接390页)

LOGICANDJUDGEMENTABOUTCH INA’SPRODUCTIONOF REGIONALSPACEONCONTEXTOFGLOBALIZATIONAND INSTITUTIONALTRANSITION

WEICheng1,CHENLie2

(1.Architecture&Civil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StateKeyLaboratoryofSubtropicalBuildingScience;Guangzhou510641,Guangdong,China;2.SchoolofGeographyScienceandPlanning,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papersystematizestherelationbetweenthedevelopmentofregionalindustrialsp aceandnationalpolicyreformandgovernanceunderglobalization,andpointsoutthataswiftloc alinstitutionalfixrespondingtovarietalinstitutionalrestrictionswhichinfluencesregionaldev elopment,isaheadspringthatmakescitiesandregionskeepsustainingcompetitionincaseofrap idchangesofglobalization.Basingonthis,thepaperintegratesthetracksoftherealeconomicin China'stransitionperiod,andthenrevealsthescaleembeddednessfeatureofChina'sregionald evelopmentandspatialproduction,andanalyzesproductionlogicofregionalspaceincaseofm assiveinstitutionalchanges.ThepaperholdstheideathatincaseofdiscussingChina'sregionald evelopmentsandspatialproblemsthatderivedfromit,weshouldpayattentiontomuchextensiv einstitutionaltransitioncontextandregionalroles.

Keywords:globalization;institutionaltransition;productionofregionalspace;embeddedness;governance

作者简介:魏成(197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空间理论,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E-mail:weicheng@https://www.doczj.com/doc/bd9238219.html,。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经济治理研究一同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以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贡献而获奖。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切林,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赫内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 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盖尔-沙普利法则”的特定方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某方产生系统性收益。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帮助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罗思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 据了解,在诸如器官捐献者与接受移植病人之间如何匹配器官资源,在学生与大学之间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或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位与广告商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匹配,如何高效完成匹配等广泛领域,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应用。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获奖时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所在机构领域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eld award 1969 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挪威)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保罗·萨缪尔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 济理 Paul A.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son[4]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MIT) (美国)部领域 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Simon Kuznets[5]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美 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万灵学院(牛 津大学) 肯尼斯·约瑟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夫·阿罗和福利经济理论 Kenneth J. 美国哈佛大学 Arrow[7] 美国) 华西里·列昂惕 夫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Wassily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美国哈佛大学 Leontief[8]运用 (美国)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弗里德里希·奥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古斯 特·冯·哈耶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数据暂无克社会和制 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 国)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史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主要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 ASSIL Y LEONTIEF)苏联人 主要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 #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 #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 #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 #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 #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 #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 #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 #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贡献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 维克里(1914~1996)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历年获奖人员列表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1年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历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介绍 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GNP(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 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 经历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国土上。小库兹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尔科夫 市度过了幼年时代。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毕业时,他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但库兹涅茨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强调制度诸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了《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这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完) 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1]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 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 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 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 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一、简介 二、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莫里斯,1936年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与亚当?斯密是同乡,激励理论的奠基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诱因理论研究上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获颁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任教剑桥大学,也曾到MIT任客座教授。1969年,年仅33岁就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从1969年起到1995年一直从教于牛津,任该校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Nuffield 学院院士,他还曾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等职,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晨兴书院院长。[1] 莫理斯的研究指出,雇员会因应缴交税款的金额而厘订自己应付出多少劳动力,但政府却无从得知个别市民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如何计算出最适当的入息税率。他认为,此时若推行高税率会打击雇员勤奋工作的意欲,反之低税率就会导致政府出现财赤。莫理斯爵士开创了著名的最适当入息税理论,订出一个既考虑到政府只掌握有限资料的限制,同时又能平衡效率及公平原则的理论。

莫理斯另一项杰出的贡献是有关「道德风险」的研究。举例来说,全面的保险会令投保者降低保护自己预防风险的意欲,因而降低保险公司的利润。莫理斯爵士提出了一个机制,能诱使客户诚实地披露私人资料。在其设计的机制下,保险公司能设计出相应的合约条款,鼓励其保险经纪配合公司要赚取最大利润的方针。 莫理斯的研究,为近代有关复杂信息与诱因问题的分析奠下基础,其理论亦可应用于很多其它相类问题上。 三、威廉?维克里 主要学术贡献:经济理论研究;赋税研究;拍卖问题的研究 维克里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因为他的两项研究奠定了资讯经济学的基础。一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对所得税的研究,另一则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而对于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可以说是维克里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维克里对于投标的研究,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投标方面,因为投标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开创了资讯经济学研究的先河。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掌握较多资讯者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其资讯以博取利益,而资讯经济学所要探讨的,就是要如何设计契约或机制来处理各种刺激与管制的问题。维克里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诸如保险市场、信用市场、厂商的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租税制度、社会保险、政治机构等等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