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浅谈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浅谈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浅谈对合唱艺术的认识

对合唱艺术的认识浅析

提起合唱,可能很多人都会简单地认为合唱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唱同一首歌而已,包括我自己,在学习《合唱艺术》这门课程之前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姜老师的讲授下,5个星期、20个学时的学习,我对合唱有了全新的理解。接下来,就让我来浅谈一下我对合唱艺术的认识,把我在课堂上学习与感受到的合唱的精神魅力与丰富内涵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从合唱的定义上展开来重塑对它的认识。简单地说,合唱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从它的定义上看,对合唱歌曲的选择具有一定限制,要是多声部的声乐作品,并且一个合唱团队应该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成员都扮演着一个声部的角色,而并非是所有的人一起在那里齐唱。合唱包括了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合唱中的和声是由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步或不同步进行产生的纵向音响效果,因而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和声可以使合唱产生恢宏无比、气吞山河的震撼效果,如我们欣赏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等;也能表现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效果,如拉索的《回声》、瞿希贤的《牧歌》等。

所以,合唱主要是靠声音及音色的搭配,而不是靠气势或者是动作等等来表现一种情绪。在合唱艺术中,声音始终是核心要素,如果说独唱追求的是个性,合唱追求的就是共性,因为合唱是整体的艺术,要求其歌唱发声的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共性的艺术处理与情感表现。但是,合唱艺术也注重每位成员的声音质量,合唱团员需要对合唱的声音形成清楚的概念,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注重能将自身的个性融入合唱共性的声音中。它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和谐的整体。

虽说一个大的合唱团队是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画出这道亮丽的风景,保证合唱团队的质量是一定不能少了一个优秀的指挥。指挥并不是我们想的在合唱团前面划下手势,做下动作,他在合唱团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他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队声音艺术表现

的再创造者。所以指挥的动作要经过一定的手势----指挥的语言,来引导演员对音乐的表现,指挥的动作要省,即根据作品的内涵、语气速度、力度的对比准确而精炼地去设计每一个动作,做到动作大小适度。指挥要情绪到,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各种起拍、收拍、呼吸点、换气点以及你的预示和眼神情感。动作要协调、富于舞蹈性,美观大方并有可欣赏性,将内心的感情融会在动作之中,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因此,指挥的动作姿态要端庄大方,雍容可亲,情感真挚,通过指挥的表演激发演员的情感,同时通过演员的演唱使观众得到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有了合唱团员的歌声和指挥官的动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算是一场真正的有质量的高艺术水平的合唱。以合唱的定义为线索,我们已经可以整体把握合唱是什么,以及它相关的和声、指挥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从合唱的艺术特点来进一步认识合唱艺术。在这次选修课上,姜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合唱的六种艺术特点。第一,音域宽广。音域是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歌唱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而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混声合唱的音域变化可以达到四个八度。各个声部都有它的中音区和高、低音区。衔接起来表现纵的有立体感,表现横的有厚度。如赵元任谱曲的《海韵》,带有女高音独唱的混声四部合唱,通过高低音的交互表现,展现了女主人公拒绝平庸,追求自由的勇气,具有鲜明形象和浪漫主义色彩。第二,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在合唱中,往往通过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如歌剧合唱中,女高音经常表现年轻少女,男高音经常表现小伙子,女低音经常表现老大娘,男低音经常表现老大爷。第三,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在合唱训练中,音响平衡是正确展示音乐形象,反映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第四,气息持续长。合唱的呼吸有三种:整体呼吸、声部之间轮流呼吸和循环呼吸。在声乐表演中,只有合唱中才有循环呼吸。它可以表现一种特殊的效果,在音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循环呼吸,使听众没有呼吸之感为标准,这是合唱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一个人的气息量是有限的,慢唱时一口气最多也就唱八拍。而合唱可使用“循环呼吸”,保证在长时间内合唱的音响不中断,用以表现较缓慢、连贯、悠长的

作品,在无伴奏合唱中,效果尤其明显。在上课时,老师让我们分声部练习来亲自感受气息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在合唱中换气,和其他队员形成循环呼吸,让整个合唱不中断。第五,力度变化大。在声乐艺术中,合唱的力度变化是最有表演力的一种形式。在一些有情节的合唱中,它可以表现出戏剧性的特点。合唱的力度交化幅度大,有时轻得扣人心弦,有时响得鼓舞人心。它可以从最弱到最强(ppp - fff),还有突强、突弱、渐强、渐弱等表现手段。第六,表现力强。这也是所有音乐作品的一个共性,一个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表现一种思想和情绪。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在课堂上欣赏的众多合唱作品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如《游击队歌》,进行曲的群众歌曲,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形像。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乐》,正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的总结,开创了合唱交响曲的先锋。

不管前面的六种艺术特点如何配合,以何种方式展现,都是为了突出合唱艺术协调、均衡、谐和的三大特点,从而体现一种艺术的内涵与价值。我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蕴含的思想。

最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更深层次地认识合唱,理解它所展现的社会价值及意义。在本次选修课开始时,老师就给我们强调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在了解合唱艺术的同时,促进同学们形成和谐意识。合唱团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它要求高度的和谐、统一,追求整体效应,具有严格的纪律。在排练和演唱活动中,团员们互相帮助和协作,培养了团队意识。团员们在指挥的带领下,学会倾听自己和整体的声音,为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整体的中去,有时要调整,有时要克制,这正是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所以合唱团员的集体观念最强,合唱团员之间的关系最融洽。此外,很多合唱作品内容本身就能产生集体主义意识。那首气势恢宏的合唱作品《欢乐颂》,真正唱响了人类的和平心声,传达出全人类的集体意志。振奋人心的《长征组歌》也表现了中国革命烈士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消灭敌人的决心与毅力。而在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尤其在中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合作精神与集体

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合作精神是人们社会工作的需要,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正好合唱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大量带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合唱作品内容,能给合唱队员以集体主义感受,合唱队员从中也能得到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我们大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逐渐增强合作意识,把“小我”放入团体的“大我”之中,将来步人社会,就能成为一名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合作意识的新型人才。

合唱对每个人的音乐功底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只要你有兴趣,只要你爱好合唱,都可以加入到合唱的队伍中,和大家一起感受音乐之美,享受生活。故而,合唱体现出很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是一种大众文化,对于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合唱是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会比乐器更直接、更细腻,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再加上绝大部分合唱都有歌词,所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冼星海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至今仍燃起人们对祖国锦秀河山的热爱,它成为了一种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感召、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强烈感受到以黄河船夫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定的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慨和奋斗精神,体会到中华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的解放流血奋战的场景。合唱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合唱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所有表达的情感,都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我们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合唱作品时,会因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而深深感动,通过体验合唱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通过歌声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爱国主义教育寓予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之中,把爱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增强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合唱的定义、艺术特点、内涵价值仅仅是合唱这门大艺术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它所包含的学问与艺术魅力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通过这三点我们并不能很全面的认识合唱,但是,这几个星期的学习我也算是受益匪浅。每个周末,在学习合唱理论的同时,还欣赏了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也通过实际的演唱练习,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陶冶了情操,同时也丰富了我的周末生活。当然,我们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提高我们的合唱认识与修养。

朗诵的意义

朗诵的意义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 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2)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召之即来,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当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和“七步为诗,出口成章”

谈谈对艺术鉴赏的认识说课材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谈谈对艺术鉴赏的认识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鉴赏对象(艺术形象)与鉴赏主体(欣赏者)。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明,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她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 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艺术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鉴赏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 以发挥。 艺术鉴赏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 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鉴赏接受。 艺术鉴赏接受的性质大约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艺术鉴赏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艺术鉴赏是指作为鉴赏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艺术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第一,艺术鉴赏具有直觉性。经验告诉我们:对鉴赏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夏夫兹博里([英]1671—1713)把这种“马上见出美”或“立刻认识美”的感官称为“内在的眼睛”,也即另一位英国美学家哈奇生(1694—1747)说的“内在感官即审美感官”,是一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审美的感觉不同于一般的五官感觉,是一种融汇和沉淀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也说明了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

浅谈朗诵艺术

浅谈朗诵艺术 浅谈朗诵艺术 山的那边 一、语言关 1、学习普通话,特别是年轻的朋友。 ?? 普通话里的四声调要能准确读出,注意重音 2、吐字要清楚不能囫囵吞枣的去读文章 3、克服地方音比如南方人的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分,北方人的o和e 的区分,po pe bo be 4、多练习绕口令 5、“死记硬背”那些平时难区分的字词 6、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僻的字要学会查字典,特别注释在文章里,便于提醒自己 7、平时讲话多用普通话(特别是年轻人) 8、多听学会听是练习普通话和学习朗诵的关键一环它是最基础的部分。听的好就说明自己会鉴赏和感受,也让我们在电视和其他形式的表演中随时学习,这样自己想学习的老师就无处不在了 二、学些简单的发声方法 1、学发声听起来好像与朗诵无关,其实不然。我们听有些朋友朗读

文章,长长感觉气短或者底气不足,没有对声音做基本的“包装”。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发生和对声音的处理。 2、简单的发生方法包括:打开口腔,做打哈欠的动作、闻花的动作、想把拳头塞进嘴里的动作以及多用腹式呼吸, 3、学会控制气息。许多朗读者,读到一句话的后半段或者高潮部分就气不足或没气了,给人感觉不饱满了,这样会影响自己对句子和感情的处理。如何控制,要能存住气,在哪存,丹田。待我们诵读文章时,根据需要释放自己的气息 4、找准发音的支点。当我们准备朗诵时,应根据作品的需要确定发音的位置,这也是给本篇文章定个语调。在这上下午依据情感需要浮动 三、选择文章 1、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章 ??? 每个人由于阅历和知识结构以及性格等不一样,对文章的偏好也会有差别,这需要我们去选择好文章,对初学者建议先选简单的和短小容易掌握的去诵读。 2、区分文章的类型 ??? 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表达时会是不一样的,比如:情感类的,旅游类的,赞美类的等等 四、理解文章 ??? 这是朗诵者最要重视的一部分。每篇好的文章都会给读者塑造一个场景、一个故事或者一种心情,等等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浅谈感情朗读

浅谈感情朗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常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咀嚼品味。正如叶老所说“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感情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笔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结合自己教学的体会,来谈谈感情朗读即美读是一种多么有用的教学手段。其实朗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赏析学习的过程。读读读,你自会有许多收获。 1.不作要求,自读——跟着感觉走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著名的小令,脍炙人口,简约优美,寥寥28字,背诵是易如反掌之事,关键是如何读出感情来。课堂上,我首先不作任何要求,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自由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点多位试读。当然,学生们读法迥异:轻松欢快的、严肃沉重的、夸张的、平淡的……,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带有感情,只是情感处理不当,有待指导。 2.适当点拨,揣读——找到了感觉 这首小令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这是感情朗读的关键所在。通过初步朗读,同学们很快达成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图,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深沉哀婉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抒胸臆,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愁思,自然要读得凄婉感伤。适当点拨后,同学们大体上把握了感情基调,先自己揣读反复操练,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读得非常投入。大家找到了感觉,和起初相比大有长进。 3.聆听范读,品读——感觉真的不错 正当同学们沉浸在“读得不错”的快感中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我们来听听范读,如何?”群情激昂,于是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flash,音频、视频以它特有的魅力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艺术境界。浑厚的男中间,深沉、凝重,凄凉,哀伤,我们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暮色苍茫,空旷的野外,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无言挺立在寒风中,乌鸦“呱呱”叫着正在归巢,一位风尘仆仆的男子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瘦马,望着小桥流水处几户人家,独自前行……听着听着,我们完全沉浸在浓郁的朗读艺术氛围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尤其是末句“断肠人在天涯”让听者动容,可谓愁肠寸断。范读结束后是短暂的沉默,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如梦初醒,我傻傻地问:“读得怎么样啊!”“好极了!”“very good”“有味!”“无法用语言形容!”……是呀,在叹为观止的朗诵艺术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

浅谈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

浅谈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 老实说,刚开始选这门课只是为了凑够那两个学分,也只是想着随便去混混就好了,可是上了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的想法简直糟糕到了极点。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这门课和老师对我的影响。 首先,该门课程带给我的影响。 第一、对影视发展的历史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我们虽然从小就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但对影视作品的认识总是感性的。看过 几遍就忘记了,很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影视教育,我们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的成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哑剧、黑白片,到后来的“声色俱全”的作品。从只看情节,到懂于一些拍电影专业手法。从只看演员表情,到关注电影配乐的使用。这种深入的了解,使我们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皮毛,而能够知晓一些影视制作上的事情,拓宽知识面。影视作品里有对过去事实的反应,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第二、加强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积极作用。 我想,这是优秀影视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作用,影视教育则大大加强了这一点,起到提点的作用。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课余靠看一点课外书来增长点课外知识,整天忙着高考,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考上,我们也很少主动找一些影视作品欣赏,既没时间也没精力,而上大学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好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样一个好好增长知识的机

会 老实说,现在都大三了,我们对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憧憬另一个国 度的生活和模样,常常会幻想亚马逊雨林里的热闹。但是,我们的视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延伸那么远。而影视作品恰好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搬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这个世界。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我们了解世界的目的,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凭借我们自己的阅历,看到的世界还是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都是不真实的,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2、促进大学生的成熟和发展。 大学是一个校园也是一个最令人成长的地方。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了“社会”,在这个缩小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成熟起来,成熟是一个需要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蛹化蝶一样的漫长和痛苦。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像一个好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些东西,听别人讲总是枯燥难耐,但同样的道理由影视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领悟和接受。正如看《活着》,让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会一样两样的本领已经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了,另外,还得做一个易于变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看《阿甘正传》,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大步向前就会成功……影视教育将这些优秀的作品串联起来,给我们系统的接受和推荐,使我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即使得到了影视作品的正面引导。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著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

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著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本,然后看的电影。虽然说当今社会影视图像比文字信息更吸引人眼球,但是剧本毕竟有剧本的优点。在看这两部剧作时,我都被其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在英文中,戏剧被叫做drama,而这个单词本身有“戏剧性的,曲折的”意思。戏剧之所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跌宕起伏的剧情,动人心魄的情节,陡转而至的结果。戏剧的曲折性、夸张的表现手法、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是它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戏剧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标志。 就以悲剧为例来说,悲剧中人们认识到世事的无常,命途多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亚里士多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摘要: 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戏曲音乐已经在慢慢的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使传统戏曲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教育部2008年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界、戏剧界顿时引发了多种争议。作为一线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和戏曲教学的点滴经验,就“戏曲教学走进校园的的意义”做以下阐述:1、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3、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4、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振兴戏曲艺术。 关键词: 戏曲校园素质教育好处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

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基础教育对民族艺术应有的关注,也是社会在整体上对传统艺术更多尊重和敬意的表现。在刚过去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一、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百多个剧种、二百多个曲种,这些剧种、曲种,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均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如此众多的剧种、曲种的音乐汇合起来,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校园就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音乐进而了解戏曲艺术以至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是这种自豪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民族文化的素养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样热爱民族、祖国的感情,就会深深地铭刻于他们的心灵。 二、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 小学阶段的戏曲艺术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赏析。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王宏建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quot;①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各种上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②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③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

谈谈对影视鉴赏的认识与感悟

影视鉴赏 题目: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感想、建议及相 关影片的一句话点评 班级: 10电信 姓名:赵海艇 学号: 10110003146

影视鉴赏 对于公选课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但面对上千人的同时争抢,迫于无奈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不管我们选什么样的公选课,首先我们得端正我们的态度,不能说一定会学的很好,但至少也得有一定的了解。 我平时对影视方面的作品是很感兴趣的,去图书馆的时候也喜欢翻看相关书籍。在作品中不仅能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而且能启发我们,总能折射出一个人生哲理。其实选这个公选课也是一波三折的。刚开始这门课的名额爆满,后来在下一学期我才逮到一个机会选到了这门课程。对于影视鉴赏,一听就感觉就是看一些电影,其实不完全这样,这些电影还是会给人一些启发与思考。 每次,老师是对今天所要讲的主题进行讲解,介绍,然后就看一些很经典的电影。一般时间都控制的挺准的。 收获: 1)就是看了一些平时不太能接触的电影,相比较而言有些电影的年代是久了点,但是确实很精彩,比如说《开水房》,每一次看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耐人回味。这也对我以后选片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正如上面我所提到的在我们被男女主人公着,甚至被一个细小的情节牵动着,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啊,每一部电影的背后总是有一种它所坚持的精神,虽然说我们不能百分百的理解,但这也不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吗?福贵的乐观、硬朗和幽默; 3)紧张的学习给我提供了放松的契机,电影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享

受。 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电影本身以外,还有就是老师在出勤这一块抓得特别紧。其他公选课的点名情况我也有些了解,好多老师就因为人数比较多,每次都是随机的。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些同学替别人签到,而您总能分辨出来,这一点我不能不佩服。 建议:我觉得在开学第一节课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将这一学期公选课所要讲的题标及相应电影一一分类,然后选出同学们喜欢看的电影,这样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最好还能加强与同学间的课堂沟通,比如说问一些上周一我们的讲的主题是什么,看了什么电影等问题。回答积极的话也可以在期末成绩上或许可以加上一些分数。 影视鉴赏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同学们电影欣赏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享受艺术,在艺术中不断提高自己! 对看过电影的一句话评价: 《你整我,我整你》 人生绝不容许别人来导演。 《华尔街》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 《居家男人》 有家的男人才算完美。 《开水房》 学会辨别,没有天上掉下的馅饼,股市有风险。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着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着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着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着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朗诵定义

朗诵定义 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也称为诗歌朗诵。 编辑本段诗朗诵特点 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说、戏剧,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中。在众多体裁中,尤以诗歌被用于朗诵的最多,因为诗歌具有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文学性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特别适于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诗朗诵是一种艺术,要有感情,而且要通过掌握诗的语言的节奏、高低、急缓去表达感情。诗朗诵的艺术感染力是因其特点而产生的。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朗诵特别是诗朗诵的认识。 (一)音声性 诗朗诵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音声性,这也是一切朗诵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进一步说,就是朗诵者的语言和声音上。因为,听众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来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朗诵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在此,有声语言几乎成了诗歌艺术唯一的载体。因此只要思想深刻、情感浓烈就能朗诵好诗歌的说话是不成立的。音声主要指朗诵诗歌的声音。优秀的朗诵艺术家总是不断地进行声音训练的,甚至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他一张口,听众立刻就会被其富有磁性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住。声音虽然不是诗歌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是增强诗朗诵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诗朗诵的训练过程中,练声既是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进行诗朗诵的必备条件,也是贯穿始终的工作——它制约着诗朗诵水平提高的幅度。 (二)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朗诵所选择的文字作品和所使用的语言上。一般来说,朗诵时选择的文字作品都是规范的,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大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朗诵诗歌要使用普通话。到目前为止,大家所听到的诗朗诵绝大多数都是使用普通话的,其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为大多数听众所熟悉,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规范的语音和最能体现诗歌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富于韵律的特点,最能表现出诗朗诵的艺术魅力。 (三)文学性 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人们在日常说话时,涉及的话题多种多样,说话的状态也非常轻松,思绪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只要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而朗诵则不同,一般来说,其文字作品的主题相对集中,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富有情感,文字洗练精美;在朗诵时,须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也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 (四)艺术性 朗诵不同于传播信息的语言表达,如不同于新闻播音。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样态来转化文字语言,字音、音长、音强、音色、语气、节奏的变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其朴实性和真实感异常重要。而朗诵则不同。因其现场性的要求,所以朗诵时声音运用有其特殊的要求。因其感情浓烈,所以朗诵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