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措施与防御

自然灾害措施与防御

自然灾害措施与防御
自然灾害措施与防御

自然灾害危害与防御措施

福州延安中学地理组整理编辑

水文灾害

主要有洪涝、风暴潮、海浪、海水入侵、海啸等

【洪涝】

危害: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

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

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

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强降雨天气和洪水的监测、预警、预报。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分洪区;修筑堤防,整治河流;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

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建立洪涝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律法规;建立防汛抢险指挥系统及物资准备。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风暴潮】

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做好热带气旋(台风)、温带气旋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

工程措施:修筑防波堤、拦潮坝;加固房屋等建筑物;

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风暴潮灾害的能力;建立风暴潮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时通知渔船回港避风;

生物措施:保护、培育红树林等生物海岸(热带、亚热带地区);

【赤潮】:

危害:1、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2、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海洋旅游业

防御措施:

【咸潮】:

危害:1、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3、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4、节约用水

【海平面上升】:

危害:1、加剧了风暴潮

2、加大了洪涝威胁

3、减弱了港口功能

4、引发海水入侵

5、引发土壤盐碱化

6、海岸侵蚀加剧

7、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徙

8、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

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

【旱灾】

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防御措施:(开源节流)1、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4、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5、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6、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

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7、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8、海水淡化等。

【寒潮】

危害: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爆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

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防御措施:

【热带气旋(台风)】

危害:1、人员伤亡;

2、毁损船舶;房屋倒塌等直接经济损失;

3、停工停产,交通、电信中断等间接经济损失

4、引发次生灾害:热带气旋(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

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防御措施:

【沙尘暴】

危害:经济损失

生态破坏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

危害: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加强对强降水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工程措施: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生物灾害

主要有病虫害和鼠害。

【农作物病虫害】

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防御措施:

通过3S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农药防治;

【森林病虫害】

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防御措施:农药防治;投放天敌;及时清除受害林木;

【蝗灾】

危害:

防御措施: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

【鼠害】

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防御措施:毒杀;投置捕鼠器;投放天敌;

【生物入侵】

危害:掠夺,挤压原生物种的养分和生存空间,破坏生态系统;

释放有毒物质,影响人畜健康;

防御措施:机械采伐;药物杀灭;加强检疫;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其他环境和生态问题

【臭氧层空洞】

危害: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防御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土壤盐碱化】

危害:

防御措施:

1、引淡淋盐

2、井排井灌

3、生物措施:种植耐盐植物

4、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5、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危害:

防御措施:

1、控制抽取地下水

2、实行雨季回灌

3、跨流域调水

【酸雨】

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害人体健康

防御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1、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2、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3、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清洁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海洋沙漠化效应】

危害:可使海洋水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防御措施:

【厄尔尼诺】

危害:A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1、中、东太平洋及南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

涝灾害;

2、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

干旱。

3、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

球气候带来异常。

4、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

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水位置偏南,

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

少。

B厄尔尼诺对生态的影响

1、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

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

或迁徙。影响生态环境。

防御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 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 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 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 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 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 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 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 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 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2016《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六年级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01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

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 三、分析台风、雷击、洪涝形成的原因 1、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所以一般说来,沿海地方较多发生台风。 2、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开腔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3、南方夏季的降雨是手夏季风的影响。由于进来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大陆气团的势力强,所以最近夏季风始终停在南方而深入不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四、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1、如何防范台风和洪涝: (1)在台风来临前,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现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整理发布,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

自然灾害防范管理办法.

1.目的 规范公司防范自然灾害的流程、措施,避免、减少自然灾害可能对顾客与公司造成的损失。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 3.职责 4.方法和过程控制 4.1 公共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4.1.1公司前台负责接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自然灾害预报信息并及时挂公司网,同时通 知荔景中心和抗灾救援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及各片区运营组信息管理员,由运营组信

息管理员负责通知本片区各部门做好防范。 4.1.2 公司每位员工从公共传媒获得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预警信息后,必须通知公司前 台,前台经核实后,方可通报。 4.1.3荔景中心或有控制中心的部门收到有热带气旋或暴雨天气时,即时将台风预警信号 (白、绿、黄、红、黑色信号)或暴雨预警信号(黄、红、黑色暴雨信号)在《工作信息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并向本部门各业务负责人通报,要求在半小时内通报完毕,并每隔2小时对现场岗位通报一次,直至预警信号解除;通报时须记录各业务部门接受信息负责人的姓名、接受时间。 4.1.4各部门的信息受理人应在《工作信息记录本》上登记信息来源、时间和内容,并将接 收到的预警信号即时通知本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本部门所有人员。 4.1.5智能化工程部在深项目组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自身的各项防范 工作。 4.1.6当各部门接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及以上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以及“高温红色 预警信号”、“寒潮黑色预警信号”和“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后经部门 负责人同意将信息即时向顾客发布,对发布的信息必须进行登记,并通过现场岗位来加快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广度。 4.2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组织 4.2.1 当各部门接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以上预警信号后,公司 抗灾救援应急小组负责巡视各部门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当预示可能发生险情时应亲临现场组织协助抢险工作。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1.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 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 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 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一、氣象災害: (一)干旱: 分布地區: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季風氣候區。 GAGGAGAGGAFFFFAFAF

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局部地區社會動蕩。(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減輕或避免干旱 的威脅;②在干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 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 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干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干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 GAGGAGAGGAFFFFAFAF

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 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因為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續時間長,冬旱可持續至第二年初春,對工農業及 生活用水等影響很大。 (二)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發生地區: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 自然原因: (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 GAGGAGAGGAFFFFAFAF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 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和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版)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 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77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版) 在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

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题选编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3.(2007山东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 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 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我国 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 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 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 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 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 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 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 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 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方案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 1 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4级 1.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②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③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2.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②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③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3.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②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③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④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2 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信号分4级

1.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②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④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2.台风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3.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4.台风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3 霜冻预警 霜冻预警信号分3级

最新学校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为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工作的领导,确保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快速、协调、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师生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预防处置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我区或涉及我区的严重自然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类包含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校园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应急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1.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⑴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⑵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⑶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⑷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2.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⑴学校在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⑵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⑷任何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局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培训资料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在闽南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⑦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乱喊,保持体力。 ⑧要尽量向空气通畅(有光亮)和有食物的地方移动,以备长时间坚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与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与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与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与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就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自然灾害---洪水

自然灾害---洪水 一、洪水是什么? 洪水被称为自然界的头号杀手,是地球最可怕的力量。 那到底什么是洪灾呢?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洪水常威胁沿河、滨湖、近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 自古以来洪水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如黄河和恒河下游常泛滥成灾,造成重大损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二、洪水是怎么形成的?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三、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四、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

自然灾害来临时都有哪些预防或应急自救措施? 一、地震 地震来临时的应急处理?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7.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9.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二、泥石流 遇到泥石流怎么办? 1.迅速跑到高的地方。 2.土地比较结实的地方。 3.迅速准备好水和食物等人体所需要的东西。 4.带好通讯设备(必要时可以打电话等)。 5.如果被泥石流压住至少拼命要把头保护好双手抱头把头露在外面不要被掩埋。 6.要有坚定的求生信念。 泥石流到来前有何征兆? 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将会有泥石流发生。 泥石流易发生在哪些季节?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因连续降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而诱发的。其发生的时间与集中降雨时间相一致,季节性明显。 特别提示:最好不要在泥石流易发季节到易发生泥石流地区旅游。 哪些人类工程活动能诱发泥石流? 1、不合理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 2、不合理地进行弃土、弃渣、采石活动。 3、烂垦滥伐严重破坏森林植被、树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为泥石流产生创造了条件。 如何躲避泥石流? (1)房屋不要建在泥石流多发地区,要选择远离沟口,且地势高平的地区建房。(2)在山谷行走遭遇大雨时,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停留。 (3)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时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4)下雨的天气,不要贸然进入深山。 (5)旅游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三、洪水 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洪水来临前的准备: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

(完整版)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与答案..

2007-2014年自然灾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2014新课标I卷)43,(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 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 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 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 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 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 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新课标I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

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2014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 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014山东卷)44、(10分)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 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014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 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 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 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 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 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014上海卷)(十八)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自然灾害安全预防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自然灾害安全预防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6482自然灾害安全预防措施 Natural disaster safety precaution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遇到自然灾害有:洪水、台风(预见性较强)、泥石流、山体滑坡(预见性一般)、地震(基本无预见性)。为预防上述预见性较强和一般的自然灾害产生的危害,特制定本措施。 一、施工进场时,施工单位的主要领导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驻地及其周边的水文、地形、地质、气候等进行勘查和对历史情况予以了解。并根据勘查和掌握的情况,确定出重点预防的自然灾害。 二、施工单位主要领导应根据确定的自然灾害的类别和现场、周边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措施应包括:确定预防自然灾害的组织、人员和分工,有关自然灾害动态的信息获取、沟通、传达、决策、部署程序,预防自然灾害的物质准备以及应急准备方案。

三、施工单位应有专人与指挥部、当地政府的水文、地质、气象等部门取得联系,保证第一时间获取动态信息。对获取、沟通、传达、决策、部署等工作应作明确记录,以落实安全责任。 四、应掌握当地防灾减灾机构的电话号码等通讯信息,以在必要时获取援助。 五、要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教育。 六、对有可能受灾的危险部位,施工单位应委派专人进行周期性监测,发现灾害先兆或异常变化要及时向施工单位领导汇报。遇特别紧急情况可指挥现场人员停止作业,撤离施工现场。监测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经施工单位安全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 Design Co., Lt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