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管理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管理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管理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管理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应用英语

专业代码

招生对象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对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涉外档案与技术资料管理等,发展岗位群有涉外生产管理、客户管理、援外项目管理等;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秘书、商务秘书、销售助理、行政助理、外贸从业人员等,发展岗位群有行政主管、外贸业务主管等中级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应用英语专业的开设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相应产业对接,与行业紧密结合,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和相关业务技能,在科技、贸易、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及文化交流中,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

(二)职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培养方向相符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所需要的采购销售、行政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能力和一定的外贸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基于职业发展需求的相关职业能力。

(三)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

(1)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2)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3)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相关的职业素质。

(4)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

应用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为英语交流能力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如下:

(1)语言交际能力:具有满足相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中、英文语言交际能力。

(2)知识获取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

(3)知识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4)社会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5)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业创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3.知识结构

(1)语言文化知识:具有比较扎实的中英语言基础知识和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2)文理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

(3)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培养方向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操作常识。

(4)工具性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

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议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对接。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建议学生可考取以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建议学生可考取以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职业能力分解

应用英语专业以培养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为根本任务,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前瞻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业务能力有机融合,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以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为例,根据行业调研和专业调研,该专业主要岗位群集中在涉外秘书、商务秘书、行政助理、销售助理等核心岗位和外贸从业人员等相关岗位,其职业能力分解如下: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

(1)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专业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相关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业务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基本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与专业技能。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三)课程分类及学时建议(含实践学时)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种类型。

(1)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体育等,建议300-400学时。

(2)专业基础课程:中英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相关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以及其他语言文化知识课程,建议800-900学时。

(3)职业技能课程:体现培养方向职业岗位资格要求、与工作场景和业务流程密切联系的课程,如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可开设:机械英语、技术资料管理等;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可开设:文秘英语、秘书实务、速记、外贸单证缮制、国际贸易实务等,建议800-900学时。

(4)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网上创业、公共关系、沟通技巧等,建议100学时左右。

(四)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建议开设以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程):

(1)综合英语:该课程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较扎实地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为有效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奠定基础。

(2)英语写作:该课程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英语词法、句法基本特点并熟悉篇章布局常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以使其能够用英文正确、清楚、符合逻辑地表达思想,熟悉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应用文体格式和习惯表达,正确撰写应用文。

(3)英语听说:该课程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提高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4)文秘英语:该课程融英语语言工具与秘书职业技能于一体,以秘书工作为主线,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用英语进行秘书业务处理的职业能力。内容包括秘书在涉外企业中涉及到的来访接待、电话沟通、会务组织、文书写作、文档管理、招聘面试等任务。

(5)各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相关行业需要,开设一些体现职业岗位准入和职业资格要求所需核心能力的特色课程。

(五)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校内专业实践不少于4周,毕业实习不少于16周,并达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应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前者可在普通教室和实训中心进行,后者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按照课程类型,校内实践可分为语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校外实践可分为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践报告等环节。

(1)语言实践:指语言技能的操练,突出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2)专业实践:指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

(3)综合实践:指结合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

(4)社会实践:指学生利用节假日自主参与社会调查、学习和服务等活动。

(5)顶岗实习: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习与工作过程,包括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短期服务等形式。

(6)毕业实践报告:指学生结合毕业前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与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对来自实际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提出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毕业实践报告环节包含选题指南拟定、指导教师选派、选题、开题报告、毕业实践报告撰写与指导、毕业实践报告评定等流程。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专任教师

开办应用英语专业应有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专任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除保证公共课程教学外,各门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组织(教研室、课程组)至少应配备专任教师两人,主要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生师比为18:1。专任教师总数不得少于10人,专任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双师”

素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不低于25%,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应有至少两个月以上时间参加专业实践活动。

2.兼职教师

开办应用英语专业应有“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外聘兼职教师不少于专业教学团队总人数的20%,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外聘专业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式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

3.实训室管理人员

每个教学实训室应配备不少于一名实训室管理人员。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等。

1.教室

教室分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专业实训教室。教室应该满足各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制定教室管理制度,配备专人管理。

2.实习实训设备设施

(1)教学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学校应按照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实践教学课时数不得低于总教学时数的50%),设置与本专业所开设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训室,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应根据学校五年规划本专业招生总数,按生均不少于0.3-0.5万元配备。

(2)校内实训基地。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形式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其共同特点是建立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突破传统的课堂局限,实行“学做合一、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提高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校内实训基地以仿真的职业场景为教学环境,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学校可按照应用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共享),实训基地设备投入不少于200万元。

应用英语专业的校内实训设备设施,应贴近一线岗位群工作环境,以多功能和资源共享为主要原则,按照实训功能大类划分实训室。以应用英语专业

(涉外文秘方向)为例,主要实训场地和设备建议按40人/班配置如下: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大纲或专业规范,应为正式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及相关专业教材,可优先选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及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和语言应具时代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2.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应拥有教学必备的、门类较全的英语图书资料,总量应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英语及相关专业类期刊10种以上,具有本专业信息资料查阅所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数字化(网络)资料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共享型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丰富、使用便捷、更新及时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应配备数字化(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视频库、音频库、电子期刊等。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依照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教育等人才培养理念,遵循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相关行业工作特点和用人需求变化,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各校应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职场工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对接,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英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积极推进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成绩评价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在考核内容上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

性评价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而有所不同,测试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开放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应用英语专业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英语技能和相关业务技能的真实性评价。同时,要努力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六)教学管理

1.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学校应设立应用英语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应配备不少于两名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所开设应用英语专业知识结构的专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

2.教学文件

学校应建立以下完整系统的专业教学文件: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其分年度实施计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及课表、实践教学计划及大纲、顶岗实习计划及大纲、使用教材目录等。学校教学文件应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毕业后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国内外相关职业的最新信息;积极参与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岗位技能。

学生毕业后如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时,可选择英语语言类或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继续深造。可通过参加国家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或通过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升本考试,进入相关专业接受继续教育,完成本科段课程学习;也可以出国留学的方式继续学习,为职业生涯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商务英语

专业代码660108

招生对象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初始岗位群:国际商务领域商务助理、行政助理等一线岗位。

发展岗位群:国际商务领域业务主管、行政主管等中级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国际商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商务行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能完成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缮制、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

(二) 职业核心能力

1. 英语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国际商务业务能力

能够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

(1) 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2) 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3) 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与国际商务业务相关的职业素质。

(4) 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为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如下:

(1) 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中英文交际能力,能较流利地、基本正确地使用两种语言开展国际商务活动。

(2) 知识获取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

(3) 知识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运用语言及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4) 社会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5) 改革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3.知识结构

(1) 语言文化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中英语言基础知识和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2) 文理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

(3) 商务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国际商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操作常识。

(4) 工具性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议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商务英语专业推荐选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职业能力分解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瞄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国际商务行业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邀请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行业调研和专业调研,本专业主要岗位群集中在商务助理和行政助理两大类,其职业能力分解如下: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第一条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促进学校建设,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置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符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达到《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法人登记。 第五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具有学校章程。学校章程包括: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产和财务管理、学校章程的修订等内容。 第六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其中,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 第七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 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第八条应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新建学校的建设规划总用地不少于4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指标不少于33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新建学校建筑规划面积不少于24000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20平方米。 体育用地:应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有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其他设施和场地,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卫生保健、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计算机平面设计(090300) 二、入学要求 应届初中毕业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平面设计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与制作、桌面排版、电子出版、网页美工、装饰装潢设计、数字影像处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一)职业(岗位)面向 主要就业岗位: (1)广告公司:设计师、美工、CI设计策划人员 (2)企、事业单位宣传部:广告宣传、策划、设计、制作人员 (3)报刊、杂志社:排版、美编 (4)传媒、网络公司:美编、网页设计人员 (5)图文快印、印刷厂:排版、美工、印刷、制版设计人员 (6)影楼:美工、设计师、摄影助理、摄影师 (7)工作室:设计、美编等 (二)职业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取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广告设计员、印前制作员等,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1或2个证书。第二学期结束参加本校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考核(校内考核);第二学年第三学期结束参加Adobe Photoshop 认证。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3.具有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美学艺术修养。 6.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 1.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较强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表现能力。 2.熟悉广告设计原理、规范、广告类型,掌握广告创意方法和实现途径。 3.掌握海报、画册、报纸、杂志、图书等排版的综合技能。 4.掌握视觉形象设计中所涉及的创意设计、结构版式、配色、图形图像、动画设计、数码摄 影等技能,能完成项目网站的美工设计和素材制作。 专业(拓展)方向——数字成像及后期处理技术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与“学”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针对高等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应从教育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深化教学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从根本上实现转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现转变;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深化教学改革。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二)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重“知识”向重“运用”转变。 知识只有在交际中、在使用中才有活力,才有生命。掌握知识是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习惯的过程。人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理论。 运用是学习的归宿,同时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知识是运用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道并不意味着会用。 (三)坚持“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与“学”实际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的结果最终得由“学”来体现,抓住了“学”,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了“学”,就是明确了英语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灌输型”向“双边交互型或多边交互型”活动转变。通过平等参与和学生的主角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努力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活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教发[2000]41号 国家教育部教发[2000]41号文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通知,此标准于二000年三月十五日开始执行,全文如下: 第一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第五条建校后首次招生专业数应在5个左右。 第六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完整版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八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按批准的办学规模、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指标及选配校舍项目的建筑面积确定。 第九条高等职业学校分为综合类、师范类、工业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政法类、外语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 第十条本标准中的办学规模按表1设定。 表1办学规模(学生数)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汽车运用与维修( 0825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 面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行业企业, 培养从事客货汽车使用、维护、修理、检测、维修接待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书。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3.吃苦耐労,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4.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 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 6. 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 .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2.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空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钳工作业。 4. 掌握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知识, 能识读汽车电路图, 并能进行简单电器零部件的检测。 5.能够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6.能进行汽车维护作业。 7.能完成汽车发动机、手动变速器总成大修及部件检修。 8. 能完成汽车制动系统、悬架转向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9.能完成汽车车身电器系统、空调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10.能完成汽车发动机电器及控制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l1.具有制订和实施简单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 12. 能对本人完成的维修作业内容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摘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分类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区别于以往。总体而言,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如何很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以“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二技之长,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淡化专业意识按大类录取,再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并为每类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各有千秋。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为保障“分类培养”教学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一)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着眼差异,分类定位,通过考核和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我们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A类)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既可以进入高一缴学校深造,也可以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技术应用型人才(B类)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技能型人才(C类)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合理分类的前提是必须淡化专业意识按专业大类或系招生,这样可以进行区分的对象的数量才有保证。这既是出于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需要,也是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鉴于高职生源的种类很多,各地区的高考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尽相同,新生人校之后应组织摸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推荐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特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以此作为指导各校组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的主要依据。 鉴于全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专业涉及的职业方向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有较大差异,各校应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性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英语教学。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 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高职英语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

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鉴于区域性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英语口、笔头沟通能力的需求不同,各校可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下教学要求供各校在制定实施性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时参考。 (一)较高要求:适用于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高的专业 1.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3,0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熟练运用。另需掌握500个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2.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能在职场交际中熟练运用所学语法

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

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 一、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是指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包括师范、医药、公安类学校。 二、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其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般不少于3000人。 三、设臵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具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且具有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经历的专职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四、设臵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业设臵、专业类型、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17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2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应不低于25%;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3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4人。在高等职业学校中,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5%,每个专业至少配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 高等专科学校的兼职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三分

之一;高等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 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 五、设臵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须有与学校的专业、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建校初期学校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6.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综合、师范、工、农、林、医、民族类学校应不低于16平方米,语文、财经、政法类学校应不低于9平方米,艺术、体育类学校应不低于22平方米。建校初期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300亩以上。 六、必须配备与专业设臵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学校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在建校初期不得少于1000万元。学校适用图书(纸介质)不能少于15万册;生均图书拥有数量,综合、师范、语文、财经、政法、民族类学校应不少于80万册,工、农、林、医、艺术类学校应不少于60册,体育类学校应不少于50册。 学校应当建有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七、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臵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不少于50%(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应保证100%。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首批涉及14个专业类的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现将目录予以公布,有关标准具体内容以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文本为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各地要认真组织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学习、研究和实施工作,积极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要及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专业教学标准的能力。要为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各地在实施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如有问题、意见和建议,请及

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教育部办公厅 2014年4月30日 附件: 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专业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01 农林牧渔类011100 棉花加工与检验011300 现代林业技术011400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011600 园林绿化 011700 木材加工 012700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012900 农业与农村用水013300 土地纠纷调解 02 资源环境类020900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021400 矿山机电(金属矿方向)021600 矿井建设(金属矿方向) 03 能源与新能源类031000 水电厂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031100 水泵站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 04 土木水利类040100 建筑工程施工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doc 8页)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doc 8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 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人发〔2009〕53号 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 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的通知 各市人事局、教育局,区直各部门(单位): 根据人事部印发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和自治区人事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桂人发〔2008〕85号)文件规定,结合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各地、各部门(单位)、各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提出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因事设岗、优化结构、精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二 ○ ○ 九 年 九 月 三 十 日

主题词:人事教育岗位设置指导标准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办公室2009年10月10日印发 (共印600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岗位 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 一、适用范围 (一)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适用于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 (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其功能任务、规格规模、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学校;“B”类为除“A”类外的自治区直属及设区的市直属一般学校;“C”类为除“A”类外的县(区)属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及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旅游服务与管理(代码:1302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旅游社、旅游景区、主题饭店、展览场馆、文博院馆、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旅游社服务及其他旅游企业服务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范围 序号 对应职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发证机构 专业(技能) 方向 1 导游员 导游资格证书 国家旅游局 旅行社导游、 旅行社计调、 外联 2 旅行社计调员 旅游计调师(助理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3 旅行社外联员 旅游咨询师(助理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4 景区讲解员 景区讲解员(初级) 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5 展览讲解员 展览讲解员(初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1或2个证书。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则、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主动、热情、甘于奉献的服务意识,诚信守信、爱岗敬业。 3.具有良好的旅游行业行为规范、礼仪素养和美学素养。 4.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6.具有适应行业变化、自我提升的潜质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必需的旅游业知识,达到岗位服务要求。 2.掌握旅行社运营知识,熟悉各部门分工,能胜任旅行社基层岗位。 3.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知识,能在工作中有效运用。 4.掌握服务心理知识,能与客人有效沟通并获得认可。 5.掌握汉语相关知识,能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服务,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6.掌握常用旅游英语知识,能进行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表达。 7.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技术,能使用岗位设备和业务软件。 8.取得导游、旅游咨询师、旅游计调师、景区讲解员、展览讲解员、计算机操作员等1或2种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技能)方向——旅行社导游 1.掌握旅行社导游服务相关的业务知识,能开展带团业务。 2.掌握旅行社导游服务相关的人文知识,能在工作中有效运用。 3.掌握旅游应急处理知识,能处理旅游突发事件。 专业(技能)方向——旅行社计调、外联 1.掌握旅行社计调、外联、网点的业务知识,能开展岗位业务。 2.掌握旅游电子商务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工作。 3.能掌握旅游产品知识,能开展业务洽谈,能采购、组合、销售产品。 七、主要持续专业 高职: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本科:旅游管理 八、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46点资料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 识46点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 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职业针对性,这是其本质属性;二是大众性;三是产业性;四是社会性。 3.职业教育之本是什么? 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4.以服务为宗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5.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与难点,重点是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6.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是什么?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 7.要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应如何转变观念? (1)转变人才观念,把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3)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视劳动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8、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是什么? “三个转变”是转变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和转变办学模式; “两个加强”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9.如何认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0.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1.高职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12.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3.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14.高等职业院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 15.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什么要求?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颁布单位】教育部 【颁布日期】20000501 【实施日期】20000501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 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 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 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颁布单位】教育部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第五条建校后首次招生专业数应在5个左右。 第六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七条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 3、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万平方米,适用图书不少于15万册; 4、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完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达不到上述基本要求的学校,视为不合格学校进行适当处理。 第八条位于边远地区、民办或特殊类别的高等职业学校,在设置时,其办学规模及其相应的办学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第九条自本标准发布之日以前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有关设置标准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 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件1 教育部文件 教职成[2010]1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 设置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我部2001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我部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不达标的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限期达标,切实改变部分地方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六日 主题词: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通知 内部发送:有关部领导,办公厅、政发司、规划司 教育部办公厅主动公开2010年8月4日印发附件: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第一条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促进学校建设,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置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符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达到《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法人登记。 第五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具有学校章程。学校章程包括: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产和财务管理、学校章程的修订等内容。 第六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其中,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 第七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2004年4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是高职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检验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第一门接触计算机使用的课程,也是第一层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中西文稿件处理软件word 及电子表格简单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电子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网络基础及internet网主要服务功能的使用。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也为后续其他课程使用计算机奠定基础。同时还是走上社会后专业技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进入21世纪,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教学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二是通过规定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基本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方法。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基本掌握电子表格(Excel)的使用。 5、基本掌握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