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犯罪学理论脉络梳理

西方现代犯罪学理论脉络梳理

西方现代犯罪学理论脉络梳理
西方现代犯罪学理论脉络梳理

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王冠

三、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原因和探讨犯罪

对策,把犯罪原因归咎于社会。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大致亦可

归入犯罪社会学范畴。与传统重视研究个别社会弊病的犯

因性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更强调整体社会形态是犯

罪发生的原因,因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故笔

者在此不作专门论述。以下只就犯罪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传

统分支作简要述评: 1.环境社会学派:该学派以法国学者拉

柯沙尼为代表,强调犯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在犯罪产生中所

起的作用,认为“社会环境是培养犯罪人的培养基”。据此,

该学派在犯罪对策方面主张“社会疗法”,如保护儿童、保障

民众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等。2.生物社会学派:该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和德国刑法学家李

斯特。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犯罪三元论”的观点,将犯

罪原因分为个人、自然和社会三类。李斯特则认为,犯罪是

由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即“犯罪二元论”。关于

犯罪对策,该学派非常重视社会政策在同犯罪作斗争中的作

用,指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并据此提

出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3.行为心理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

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塔尔德认为,个体行为包括犯罪

是通过模仿习得的,模仿遵循三个规律:距离规律即模仿取

决于交往的程度;方向规律即由较高社会阶层到较低社会阶

层,从城市到农村;插入规律即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共存

时,新式的行为会取代旧式的行为。这些研究为当代犯罪学

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犯罪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20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犯罪学研究

(一)现代犯罪学研究的主流:犯罪社会学研究

1.社会化过程理论: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角度考察犯罪

原因。第一,社会学习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人社会交往

和学习的结果。美国学者萨瑟兰的“不同联系理论”是该理

论的滥觞。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

相互作用而习得的;犯罪行为学习发生在具有亲密关系的人

群中;这种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即犯罪技术和对待犯罪

的态度;个人违法是因为所处群体中赞许破坏法典者占了多

数;不同交往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优先性等方面不同。这

些研究对当代犯罪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萨氏本人

被尊为“美国现代犯罪社会学之父”,其代表作《犯罪学原理》更是被后世奉为圭臬,该书牢固树立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观点,成为后世研究的逻辑前提。第二,社会控制论。该

理论最具特色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转换,它从性恶论的前提

出发假定犯罪动机普遍存在,因而着力于探讨“为什么大多

数人不犯罪”的问题。控制理论的集大成者当属美国学者赫希。赫希认为,犯罪是个人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即社会键

薄弱或破裂的结果,社会键要素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四个方面:依恋,即对父母、学校或同辈群体的感情联系;奉

献,即对传统生活目标如未来教育或职业的追求;参与,即对

传统生活方式的参加;信仰,即对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

的认可和相信。社会控制学说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综合性的犯因理论,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第三,标定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因被社会

“贴标签”而获得“越轨者”身份;社会对越轨行为和越轨者的反应是决定犯罪的主要诱因;消极的自我意向在受到司法

机关处理后产生;社会标定和司法机关处理会使犯罪行为持

久存在。标定理论对刑事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20世纪

六七十年代西方推行的以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等

为内容的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犯罪原因。第

一,社会解体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伯

吉斯、肖、麦凯、帕克、斯雷舍等。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解体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人们生活在群体之中,以亲情、友情、师生和邻里关系等为内容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对犯罪的影响远

较警察、法庭等官方正式社会关系为大,但社会发展产生的

一系列结果如都市化、人口流动频繁、人际交往减少、文化多元性等,使非正式社会关系趋于解体,犯罪因而必然增加。

该理论的结论是:城市化与社会解体程度成正比,社会解体

程度与犯罪率成正比。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对当代西方犯罪

学尤其是城市犯罪控制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紧张

理论。美国学者默顿将法国社会学家杜尔亥姆的失范学说

应用于分析美国社会,创立了紧张理论。默顿认为,人的欲

望由社会文化引起,尽管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目标在整个社

会中是一致的,但实现成功的机会在各阶层中并不均等,当

下层阶级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成功目标时,就会

产生紧张情绪。个人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有五种:遵从,即

99

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

受传统文化目标并用制度性手段实现之;创新,即接受社

会确立的目标,但拒绝使用制度性手段而是采取新的手段获

取财富;形式主义,即拒绝传统的文化目标,但接受社会认可

的制度性手段;退却主义,即拒绝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

段,疏远和退出正常社会生活;造反,即用新的价值观取代传

统社会价值观。在默顿看来,除遵从之外的四种社会适应方

式都构成“越轨”,但它们并非都必然引起犯罪。紧张理论成为美国20世纪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第三,文化与

亚文化论。其中当属美国学者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最具特色。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多种文化,刑法是主

流文化行为规范的反映,遵从亚文化规则而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就构成犯罪。文化冲突往往在以下情况产生:随着文化

集团的规范扩展和成员迁移,在相邻文化领域的边缘,不同

文化准则会发生激烈冲突;当社会结构复杂化、分层化时,单

一文化规范会出现多元化,同一文化集团、社区内部会发生

文化冲突;原来的文化集团分化出新的社会集团,新旧文化

规则之间不免发生冲突。文化冲突理论对解释移民群体和

少数民族犯罪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颇富新意。

3.社会冲突理论:从社会冲突角度阐明犯罪原因。第

一,冲突论。其中当属美国学者伯纳德的“一体化犯罪冲突

理论”影响最大。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刑法是诸多群体

的价值观念和利益的结合,但某个群体的政治和经济权利越大,刑法反映的该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就越多,与其价值

观念和利益相一致的行为就越不可能违反刑法,反之亦然。

个人和群体的官方犯罪率与其政治和经济权利成反比。冲

突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执西方犯罪学之牛耳。该理论带

有相当的激进色彩,但其研究囿于冲突性社会现象,尚未触

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形态对犯罪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西

方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部分带有激进思潮印迹的学者如

英国学者沃尔顿、美国学者昆尼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

资本主义是一种“犯因性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犯罪问题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但这些学者不重视理论体系

建构的完整性和对理论的实证检验,嘲笑主流犯罪学的“价

值中立”和超阶级立场,主张学术研究应当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因而为传统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所不容。

(二)犯罪生物学研究

现代犯罪生物学研究有三个分支:犯罪人类学、犯罪遗

传生物学和犯罪体质生物学。犯罪人类学研究的始作俑者

即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其“天生犯罪人”理论虽终为历史发展所抛弃,但后世仍有学者(如美国学者胡顿)秉持科学求实

的态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犯罪遗传生物学认为,若干

遗传负因使犯罪人形成反社会人格而实施犯罪。这方面的

研究如美国社会学家达格代尔对朱克“犯罪家族”的调查、德国精神病学家朗格对孪生子与犯罪关系的统计研究、英国学

者雅各布斯对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关系的“卡斯泰尔斯研

究”等。犯罪体质生物学则从犯罪人的身体结构或功能方面

探讨犯罪成因,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伯曼对内分泌

异常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英国学者多尔顿对月经与犯罪关系

的研究、克罗兹和罗斯对睾丸酮水平与犯罪关系的研究、德

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美国学者格卢克夫妇等对体形与犯

罪关系的研究等。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

继萨瑟兰之后,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转而将犯罪人

作为生理和心理正常的人来看待。这方面的研究有: (1)发

展理论:认为犯罪原因在于个体心理与人格发展尚未达到成

熟程度。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2)挫折———

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易于引发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特别是暴

力犯罪。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持此观点。(3)理性选择理

论:认为犯罪是个人对犯罪的利弊得失理性抉择的结果。主

要代表论者有英国学者科尼什等。(4)日常活动理论:认为

人们的某些日常生活方式使得犯罪易于发生。美国学者科

恩等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

(四)整合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犯罪学研究向着综合化方向

发展。不少学者通过扬弃既有理论,创立了多种新的理论,

如约瑟夫·韦斯等将“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整合提出“社会发展”理论、戴尔伯特·埃里奥特等将“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整合提出“合成”理论、多伦斯·桑伯瑞在韦斯和埃里奥特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克拉伦斯·杰弗利将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相整合以解释犯罪,创

立了“科际整合”理论,等等。

综上所述,西方犯罪学研究有如下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1)实证性。西方犯罪学研究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首先

应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实证性。一种理论往往经过十

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归纳数以万计的统计

数据而得出。美国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对慢性犯罪人的跟

踪调查持续了20余年。即使是被现代社会所广泛批判的龙

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也是经过对约6000名罪犯进行人体测量、医疗性观察和心理学考察,对近400名罪犯的颅

骨进行详细的解剖测定和对十多个项目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之后得出的。在西方犯罪学研究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2)多元性。现代西方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并存、百家争

鸣的局面,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多种理论瑰宝争奇斗妍。

特别是其中诸多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只要能够做到“自圆

其说”,就都能在理论界占据一席之地。(3)实践性。如美国

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持续25年之久的“芝

加哥区域计划”,就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典(下转第143页)

100

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我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

“熟人社会”,因“熟”而“信”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在信任结构中居于优先地位;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民社会,相

应地以业缘为基础的契约信任在社会信任结构中位于核心

地位。也就是说,社会信任体系的优先法则在传统社会与现

代社会是不同的,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韦伯无视

两种社会信任结构的差异,否认价值系统及其评价标准的时

代性和民族性,用现代社会的信任标准,来衡量我国传统社

会的信任状况,并得出中国人缺乏社会诚信的结论,其手法

正如我们用今天的法律标准去衡量古代人是否知法守法一

样荒谬。在韦伯的眼中,社会价值系统优先法则的转换以及

信任体系评价方式的变异都全然不见,这不正是犯了舍勒所

说的肤浅的“相对主义”的错误吗?

三、小结

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信任结构和衡量标准与社会

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必须与社会变

迁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环境中才能

得到准确的把握。为了更科学地评析韦伯对中国社会信任

的论断,为了使大家更完整地理解我国社会的信任状况,我

们可以在理论上将我国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从秦代到清末的鸦片战争,这是我国的传统社会。

如前所述,传统社会是特殊信任的社会,但它并不是低度信

任的社会。第二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中叶现代化的

基本实现,可看作是我国的转型社会。转型社会不仅是我国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也是社会诚信由下降、缺失到复苏、重建的历史时期。第三个阶段,指20世纪中叶我国现代

化的基本实现以后的时期,是我国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制度日趋完善,以契约为基

础、以法制为保障的普遍信任将逐渐增强,并发展成为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信任模式。换言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

国不仅成功地完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转型,而且将

在改造传统信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普遍信任。所以,我国

现代社会一定是普遍信任的社会。

因此,对韦伯的论断我们应予辩证的分析,如果韦伯认

为中国人缺乏诚信,中国社会是低信任度的社会,指的是第

一个阶段即我国的传统社会,他的论断明显不符合历史事

实;如果指的是第二个阶段即我国的转型社会的话,他的论

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在转型社会里我国的社会诚信急剧

下降并严重缺失;如果指的是第三个阶段即我国的现代社

会,那他是把中国社会看成一个静止封闭的体系,其论断缺

乏一种辩证的发展眼光。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1.建立理想国,就要培养理想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什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2.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破坏人们心灵的城邦,所以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何不同? 亚里斯多的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一种虚幻的食物外形,因为在他看来,现实食物是“理式”的影子,文化摹仿的对象本身就不真实,因而摹仿这一对象的文艺更没有真实性可言。 1.亚里斯多的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摹仿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以“人”、“现实人生”为摹仿对象,为摹仿说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 2.认为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不仅反映事物表象,而且能够揭示内在本质和规律 3.提出“创造性的摹仿”,艺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 简述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质、成因、作用) 悲剧的本质:对行动的摹仿 完美的悲剧,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悲剧情节的转变应当是由福到祸,结局是悲惨的。强调发现——逆转——灾难,引起冲突的关键性事件。 错误说(主角过失说) 悲剧成因:主角过失说,又称错误说,是指悲剧的成因不在劫数命运,而在人物的过失、错误。悲剧主角应该是善良的英雄,由于犯了错误、过失,由好运转为厄运,由顺境转为逆境。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也称为“卡塔西斯”。净化说的内涵,是指悲剧通过摹仿人物的动作激起人的怜悯、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对净化说的不同解释:心理学意义上的净化;道德伦理上的净化 心理学意义上净化:使过分的情感(负面)得到释放宣泄以达到心理平衡。道德伦理上的净化:悲剧目的不是宣泄情感而是启发,引导人向善,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去张扬善良公正。 罗马古典主义 《诗艺》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贡献 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诗艺》建立了具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理论体系,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总结。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文艺的认识、美感教育作用奠定了现实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路线。《诗艺》具有“法典”的权威,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文艺观点的依据。 《诗艺》中的古典主义史学原则 1.借鉴原则:既要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 一古代希腊文学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二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刘亢,翁国飞 宁波大学工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E-mail :liukang2000@https://www.doczj.com/doc/be16566392.html,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变形下的高聚物粘塑性本构模型。认为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与传统的有限变形本构理论不同,本文用了一种新的途径来建立本构关系。随后用该本构模型对一种高聚物材料进行剪切变形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本构模型,有限变形,简单剪切 中图分类号:o33; o34; o63 1. 引 言 高聚物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等效的由交联组成的网状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网结构的节点会相对其初始位置产生滑移。关于如何处理高聚物节点的滑移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议。本文假设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在经典的有限变形本构研究里,有限变形通常被分解成弹性和塑性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方程来描述。现有的有限弹塑性的率型本构方程一般基于变形率的弹塑性和分解,但是变形率的这种分解与Lee [1]的变形梯度乘积分解并不一致。关于变形的弹塑性分解存在许多争议,至今还没有澄清。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对高聚物在有限变形下的粘塑性本构关系进行研究。 2.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2.1 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方程 由于等效网状结构的变形所导致的节点的滑移是与其无应力下的位置有关的,所以自然可以假设节点滑移变形的变形率 p D 与大变形的变形率D 是成比例关系的[2]。 ()()()P D t t D t φ= (1) 此时的比例系数φ是关于右Cauchy-Green 伸长张量 e C 的第一第二主不变量12,I I 的函数。 方程(1)的优点在于它是线性的,而且包括了一个可调整的函数,并满足了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的条件。但是(1)的不足之处是它不满足客观条件。如果考虑到有转动的情况,(1)就不能用于建立p D D 和的关系了。 为了使(1)适用于新的本构模型的计算,我们建议对(1)进行转化。这里我们可以把 变形率D 写成 110ln ln lim n n n t V V D t ++?→?=? (2) 其中 n V 为左伸长张量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一、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与其他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超现实、新写实、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 从西方文学史的源头——两“希”传统——说起 1 古希腊-罗马文学(世俗人本主义) 海洋文明——“原欲型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 人:原欲、身体、力量、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瑞典学者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 2 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宗教人本主义) 沙漠文明——“理性型文化” 神:理性、灵魂、顺从、虔诚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顺从 3 第三传统:北部游牧民族(日耳曼、凯尔特等)旺盛的生命力、好斗性、荒诞神秘 西方文学: 智慧 仁爱 力量三位一体 思考:两希传统特质是二元对立的吗? “神”其实是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是人对人的本质理性、精神层面的更高追寻,因此“神”与“人”两个层面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蕴含着对立统一的二元。

两希精神在西方文学史上的碰撞、融合与提升是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二、填空 1. 2.神曲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 3.原名《喜剧》,后被薄伽丘改为《神圣的喜剧》 4.荷马的史诗作品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5.《伊利亚特》贯穿线索是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奥林匹斯山诸神的斗争为副线。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6.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10.《变形记》作者卡夫卡是表现主义 11.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12. 13.希腊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两本亡佚) 14.《美狄亚》作者欧里庇得斯 15.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21.宙斯三兄弟有宙斯波塞冬哈德斯 22.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争夺女俘、帕忒罗克洛斯之死 23. 24.《奥德修记》——“一条绳子”结构 25.卢梭: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之父 26. 27.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28. 29. 30.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表演,又被称为“山羊之歌” 31.但丁设置的两个老师及象征维吉尔————人间、知识、理性贝娅特丽丝————天国、启示、信仰 名词解释 1. 2.哥特(Goth)的含义 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 2、哥特式建筑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等为特点); 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以神秘、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 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 5、指颜色,红与黑。 3. 荷马史诗源于民间,是希腊神话传说集大成者,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和古代史诗的楷模。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1.Manager:Someone who works with and through other people by coordin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ir work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organizational goals. 2.Classifying Managers:①First-line Managers—Are at the lowest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manage the work of non-managerial employees.②Middle Managers—Manage the work of first-line managers.③Top Managers :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organization-wide decisions and establishing plans and goals that affect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3.Managerial Concerns:①Efficiency-“Doing things right”Getting the most output for the least inputs;②Effectiveness-“Doing the right things”Attain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4.Management Four Functions:page 9;Management Roles:page 10;Management Skills:page 12. https://www.doczj.com/doc/be16566392.html,anization:A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ccomplish some specific purpos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①Have a distinct purpose;②Composed of people;③Have a deliberate structure. 6.Why Study Management:①The universality of management;②The reality of work; ③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 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page19. 7.Fredrick Winslow Taylor:The “father”of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shed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define the “one best way”for a job to be done:①Putting the right person on the job with the correct tools and equipment.②Having a standardized method of doing the job.③Providing an economic incentive to the worker. 8.Taylor’s Fiv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①Develop a science for each element of an individual’s work, which will replace the old rule-of-thumb method.②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then train, teach, and develop the worker.③Heartily cooperate with the workers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work is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scienc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④Divide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almost equally between management and workers.⑤Management takes over all work for which it is better fitted than the workers. 9.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①Focused on increasing worke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sted motion;②Developed the microchronometer to time worker motions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2015级《西方管理理论》作业参考答案-(1)

《西方管理理论》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 1、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经历了哪几个演变过程?(绪论P16) 答:综合分析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从规律性和总的发展趋势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 ⑴从总结企业的具体实践,到阐述一般原理的演变过程 ⑵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假设的演变过程 ⑶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导演变过程 ⑷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⑸学派分化、百家争鸣,向兼收并蓄、相互综合的演变过程 3、西方管理理论在发展阶段中发生了哪三次重大的变化?(绪论P15) 答:西方管理理论在四个阶段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理论变革,这也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三次大的管理革命。 ⑴第一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一次管理革命,就是泰罗科学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⑵第二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二次管理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在人的假设理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⑶第三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三次管理革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具有什么特征?(绪论P6) 答:⑴在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充分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使管理思想,管理观念进一步现代化。 ⑵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中,使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进一步现代化。 ⑶管理理论向综合和“软化”发展,使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进一步现代化。 第二专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内容。 答;答案教学指导第8页。或者教材9页如下: 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其中主要有: ⑴定额管理 实行定额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措施,内容有:提出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⑵差别计件工资制 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通过计件研究、工时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即对同一工作设两个工资率,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用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工资;未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按较低工资率计算工资;工资付给工人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