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心得

跨文化交际心得

跨文化交际心得
跨文化交际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时的学习跨文化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教程》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有机会来更深的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

关键字:跨文化东方西方交际

王老师在这门课中教授了我们很多知识。其中包括交际、文化与语言,词汇与文化,非语言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与艺术和提高跨文化意识。在每个不同的章节中,我们都获益匪浅。

交际、文化与语言:在这个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了交际的定义、目的、发生的条件、因素、模式及特征。其次,老师也向我们分别阐述了文化和语言的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着重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导致对对方话语的误解,从而产生冲突。因此,这开篇之章,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词汇与文化:在这里,老师比较侧重于中西方之间的词汇在翻译这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主要讲的是不同之处:颜色、动物、植物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所象征的不同的寓意。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有

趣的例子,让我们在一种很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带着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学习了这章节的知识。例如说“狗”这个词在中国多有贬义的意思,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仗人势这些词都是很好的证明。而在英语文化中,“狗”大多数都表达表较好的意思,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词里面的dog 的所传达的意思都是褒义的。还有其他很多例子都向我们生动的证明了中西方文化在词汇方面的差异。

非言语交际:我们在这一章的学习中理解到了非言语交际的含义,作用以及它有哪些种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交际中,不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传递信息,更依靠交际者的声音、表情、举止和行为等非言语语来确认或否定所交际的信息。研究表明,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43倍。这不光体现在结果中,更左右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情感。例如,当人们说违心话时,神态会把真实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比如,嘴上说欢迎,语调却很冷淡;嘴里说不怕,身体却在发抖。研究者曾经观察过说谎人的动作,发现说谎时人们手部的动作减少了,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觉得挥动双手会把自己的秘密泄露出去。因此可以看出,非言语信息能够反映人们的潜意识,即使老练的说谎者也有可能被觉察。人们可以避免语言交际,却不能避免非语言交际。

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例如说:竖起大拇指,在美国:这个在北美以及许多别的国家里非常普遍的手势常被用来无声地表示支持和赞同:"干得好!"、"O.K."或者"棒极了!"以及其他十几种意思。然而,在某些地区,这个手势具有

完全不同的意义。北美人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车,但在尼日利亚等地,这个手势却被认为非常粗鲁,因此必须避免这么做。在日本和德国,竖起的大拇指也用来计数:在日本这大拇指表示"5",但在德国则表示"L"。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非言语交际时容易长生误解。熟知并正确运用非言语交际有利于避免尴尬和误解的产生。

中西方社会文化与艺术:在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摩西十诫》,让我们了解到了西方人的信仰以及西方圣经文化的来源。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的文化里,他们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在艺术这方面,老师让我们欣赏了许多西方的钢琴名曲(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舞蹈(芭蕾,华尔兹,交谊舞......),戏剧(猫,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通过对这些视频的欣赏我们比较系统的了解到了西方艺术的种类。而中国的则更多更我们讲解了一些戏曲作品,包括京剧、黄梅戏、越剧、昆曲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跨文化意识:前面几章讲得内容都是为了这一章做铺垫用的。在前几章中我们了解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在言语交际上还是在非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我们只具备了传统成功英语的标准,及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的话,那我们学的就是哑巴英语,因为仅仅凭借哪些知识,你是没有办法与外国人人交流的。为了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我们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我要在这份学习心得中谈一下我对自己这一学期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中的反思以及将来的希望。

首先来说一下反思,一学期学下来,我学到了好多,王老师在这门课中,不仅教了我们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更是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早上早起一点点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还有很多尊重人方面礼仪。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有时就是我们这些有点“自负情节”的90后就是很难做到,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的让自己个性化,而往往忽视了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前提应该是我们对自己本国文化的了解并以身作则。本国的文

化是我们生命的根,如果我们没有了根,还能谈立足这个社会吗?

接下来谈谈对这门课的希望,我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祖国复兴的伟大使命。在当前这个韩流、西风盛行的社会,我们在捍卫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要成为一名文化的使者,将中国的文化传向世界。作为一名文化使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前提是了解,有了解才有沟通,有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即将结束这门课程之际,我们仍然要在课下学习这么课程,不断的充实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当学生,而不是“闭门造车”。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教学教材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 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

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

听外教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外教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有幸去聆听外教上初中英语课,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曾有几位风格迥异的外籍教师和我们上课,我觉得和他们的接触可以感受到很多异乡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际,他们上课很亲切,很平易近人,很容易让我们亲近。但感觉上课不太专业,比较随意的感觉,这次我听到Mike 外教给我们初一学生上课,觉得他上的课很有条理性,逻辑性很强,很专业。不愧是学习了语言学的,够专业。他将一堂新授课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前,读中,读后,读前由话题导入,很亲切自然。先让学生猜guess, He said that “Good reading equals good guessers” 这样,可以warm up students,gets them ready to read. 我觉得讲得挺好,挺有用的,这和我们的激趣导入可谓不谋而合。然后他还说了可以product the background ,topic of articles,writer's opinion, words of the text, and guess the main ideas.然后讲到了读中应该怎么读,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读,要会跳读,浏览,会精读,并且能圈出重点词汇的读。读后注重学生的复诉课文,抓住关键词或短语。这都是比较专业和实用的知识。MIKE的课注意到了几个细节体现了他的人性化管理,他说read after me .不是这样说而是说成I say , you say.而对比我们用的read after me 更显得人性化,有了答案,他不是急于让学生说出而是让学生交换答案,最后对课文的复诉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的停顿的复诉,采用一句较夸张的Stop the bus.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降低了复诉的难度,再一次体现了较人性化的管理。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事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觉得Mike 的这堂课课堂学生的调动还是欠缺了一点,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会碰到的问题,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无往不利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主要教义的思想基本包含佛家思想。 我觉得佛家的思想还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但却有时候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课上讲过的苦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苦,受苦的原因是业惑,所以佛家摒弃七情六欲,灭去欲望,得以超凡脱俗。所以教规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来获得六根清净。佛家通过法事功课、早晚课诵、供佛绕佛来剃度修行,內练自己的身心。因此,佛家过得很是轻松无虑:靠左行、忌中行,仪表整

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心得体会(共5篇)

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心得体会(共5篇) 第1篇:小学作文公开课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作文公开课教学听课心得体会两天的小学作文教学比赛于4月19日下午顺利结束。这两天我共听了10节作文教学课,几位参赛教师都精心奉献了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受益颇多。 给我印象深刻的两节习作课是许文玲老师上的《击鼓传花》,她引导学生用游戏、歌曲、音乐等编故事,带领孩子进入游戏的世界。雷琴老师上的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她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成为梦想的主人。课上两位老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充分享受了习作的快乐。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课,因为无论你怎么想方设法,怎么费尽口舌,总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学生们总是怕拿起笔写作,怕写不好,怕无话可说,总是不乐于写作。写作成了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孩子们)心中最不愿做的事。这两堂课让我知道了写好作文的诀窍:那就是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这样,孩子们才会有话想说,敢说,有东西想写,敢写。在听课中,我体会颇深的还有两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她们特别注重赞美学生和鼓励学生的语言,也是值得我借鉴的。教师的语言美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曾老师讲课声音清脆优美,他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去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从而快乐地去写作。而罗老师的语言亲切、自然、风趣、充满情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两位教师都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快乐作文的情绪。 第2篇: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培养教师最快、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就是进行公开课的教学了,小学英语老师听了英语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该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 “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又如晋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以外远也。”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五花八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并从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和马林索夫斯基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作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 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另外两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或许更准确,更直接。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指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组成。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前者突出了民族内部的规范,后者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概括地将,文化就是人们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但是,精神或意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凭空产生或独立存在,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在这一社会实践中,人类既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意识形态,思维能力和生活方式,使自身摆脱了“自然人”状态并获得了不断进步。在使人类生活超脱动物性并区别于动物生存的一切因素中,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始终纠结为一体,互为因果,密不可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文化必修,让我受益匪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二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西方饮食讲求营养,所以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类元素的单配是否合理。中国饮食则讲求味感,民间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以致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三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中西方在服饰上用料不同,造型结构不一样。中国讲究纵向感觉,西方讲究横向感觉。中国在裁剪上注重平面直线西方注重立体裁剪。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被看作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西方的穿着则更强调和反应人体美。四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中国建筑以木为主,西方则以石为料。中国建筑重整体美,西方讲究个体美。中国建筑追求意境,空间较封闭。西方则旨在求实,空间较开放。五是中西方礼仪文化。主要讲述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原因,中西方各自的礼仪特点,比如中国讲究以礼服人,以和为贵,西方人则直呼其名,礼貌有加等等。

其中我对于第五讲中西方文化礼仪尤为感兴趣。礼仪,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逐步走向文明与进步,摆脱愚昧与落后的标志。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礼仪。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礼仪文化尤为不同。 中国人讲究亲情至上,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小时候多半依赖父母,父母则多为家庭牺牲,并且子女要服从父母,听父母的话。长大后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而西方人在孩子十八岁成年后则要求孩子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在孩子的抉择中很少参与。但西方的子女在成年后在亲情方面就逐渐冷淡。在称谓上中国家庭严格许多,晚辈绝对不可以直呼长辈姓名,这是种极为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家庭中可直接叫长辈名字,不分长幼尊卑。所以中国人的家庭观是“家族为本,亲情至上”而西方人则是“个体为本,自由至上”。 中西方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大有不同。在中国,人们似乎并不是很在意个人隐私。有人来家拜访,主人会十分热情。在西方,拜访他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原因

调研报告习作 班级:研0504班姓名:毛毳日期:2005-10-27 题目: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原因 调研目的: 1. 研究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2. 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学习调研报告的写法,为今后搞研究、写论文的取材及论证方法打下基础; 4. 实践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上所学理论和术语的应用。 调研时间: 1. 时间:2005年10月19日下午3点地点:教学楼阅览室 2. 时间:2005年10月22日上午9点地点:龙门石窟风景区 调研对象: 1. 姓名:Stuart 年龄:42岁国籍:英国职业:口语教师 2. 三个德国人 3. 姓名:Morag Brooks 年龄:68岁国籍:英国 职业:退休教师 4. 姓名:Richard Brooks 年龄:70岁国籍:英国 职业:退休教师 5. 姓名:Machteld Vah Boetzelaer 年龄:大约35岁国籍:瑞士,职业:公司职员,来中国旅游 调研方式:采访 调研提纲: 1. 东西方餐桌礼仪方面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曾带来哪些不便甚至误解? 2. 如果一位西方人要在中国一家企业投资,他最想了解关于这家企业的哪些信息? 调研结论:东西方人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易产生失误,原因不仅在于交际双方语言代码系统不同,还在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思维模式及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东方文化思维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则有较强的抽象性;中国人是群体取向,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因此,要实现有效沟通,交际者必须掌握语言国的语言符号和行为符号的规则,同时必须了解语言国人们的思维模式、观念文化以及道德规范。 调研经过: 2005年10月19日,就上文所述的两个话题与外教展开讨论。 A :笔者B:外教 A:您来洛阳后有没有跟中国朋友一起吃过饭? B:吃过。 A:你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跟英国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B: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我们一般用刀叉。 A:除此之外,中国跟英国的饮品是不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S:对,我第一次跟中国朋友吃饭时,他们点了一种无色的液体,非常浓烈,我完全没有想到,它看上去就像一杯矿泉水。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2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2 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一门必修的文化课,这让我受益匪浅。本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个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现代交际中一个显著的特征。然而,在交流中,往往有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这一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和习俗上,还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的差异有关。第二是中西饮食文化。西方饮食强调营养,所以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标准,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元素的单一分配是否合理。中国菜强调味道。有一句民间谚语说“食物是人民的第一要务,口味是食物的第一要务。”因此,一些中国菜只是味道的载体。第三,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中西服饰材料不同,造型结构也不同。中国注重垂直感觉,而西方注重水平感觉。中国注重平面和直线切割,而西方注重立体切割。在中国的服饰观念中,服装一直被视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西方服饰则强调并反映了人体的美。第四是中西建筑文化。中国建筑主要由木头制成,而西方是由石头制成的。中国建筑强调整体美,而西方强调个人美。中国建筑追求意境,空间相对封闭。西方的目标是现实和开放的。第五,中西礼仪文化。本文主要讲述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以及各自的礼仪特点,如中国注重着装,以和谐为重,而西方人直呼其名,彬彬有礼等。

其中,我对第五堂中西文化礼仪课特别感兴趣。礼仪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逐渐走向文明进步、摆脱愚昧落后的标志。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也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有意识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中西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这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礼仪。礼仪符合当地的思想和文化。由于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宗教的人遵循不同的礼仪。中西礼仪文化尤其不同。 中国人民重视家庭纽带的至高无上。俗话说,我们老了,我们老了,我们年轻,我们年轻。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年轻时大多依靠父母,而父母经常为家庭做出牺牲,孩子必须服从和听从父母。当你长大了,你应该承担抚养父母的义务。另一方面,西方人要求孩子在18岁时独立自主。他们很少参与孩子的选择。然而,西方的孩子在成年后逐渐变得对彼此漠不关心。中国家庭在称谓方面更加严格。年轻一代不应该直呼长辈的名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然而,在西方家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而不管其资历如何。因此,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以家庭为导向,以家庭为导向”,而西方人是“以个人为导向,以自由为导向”。 中国和西方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大不相同。在中国,人们似乎不太关心个人隐私。当有人来访时,主人会非常热情。在西方,拜访他人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 1.文化的定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着眼 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特征:1.交际的符号性。2.民族的选择性。 3.观念的整合性。 4.动态的 可变性。 3.信息传播系统构成的七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通道,接受者,解码, 反馈。 4.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5.跨文化交际: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 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6.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7.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交际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1.有意识行为 和无意识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性质的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人们交流除了语言符号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符号,包括各类行为。人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当这些行为一旦被注意到,客观上传递了信息,交际也就发生了。2.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一个或相似的语码系统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3.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某些规则,除了固定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外,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 8.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或碰撞?“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 者是相通的。符号专家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没有交际就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然要求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目标。 9.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与跨文化交际学科有什么关系?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无论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原因。这些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并未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文化背景又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跨文化交际小感想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跨文化交际这堂课上,不仅仅让我仔细地思考了该如何与外国人交流沟通,也在同时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与任何人的交流。 同时,这堂课也为我们重要的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正如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所说: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们学习英语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交流。在英语学习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有益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 时间飞快,记得当初还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节课,转眼这门课程就要结束了,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这门课程。 我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很感兴趣,所以收集了些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资料,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我们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is class, let me just to think carefully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but also at the same time let me more seriously and any person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is also important for us second language - English learning to lay a more solid foundation.As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aid: language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We study English is also in order to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learning, culture refers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y,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behavior norms, values and so on.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 English culture is benefic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use, helpful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culture, more beneficial to develop and improve our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daily life, we should be more active, conscious and absorbed into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Time flies, remember 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and this course is going to end, I will at a later time to study this course.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o a collection of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215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 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 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 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 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 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 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

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 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 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 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 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 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关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