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哲学》

The Panorama of Philosophy

课程编号:104614 学分: 2

开课单位:商学院总学时:32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分支学科、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哲学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西方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绪论

一、历史上的不同说法

二、学科与学说

三、哲学与中国哲学

四、“哲学”概念在中国

五、立足学科,发展学说

1、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哲学的必要性与哲学的价值所在。

2、重点、难点:如何说明哲学的用处。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

一、哲学的发生于发展

二、哲学的对象和视域

三、哲学的问题和构成

1、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

2、重点、难点:当代哲学界对哲学的几种界定。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二章,哲学的特性

一、哲学的思维特性

二、哲学的方法

三、哲学与其他学科

1、教学要求:了解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类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三章,哲学的价值

一、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

二、哲学之于人类的价值

三、哲学之于个体的价值

四、哲学的价值实现

1、教学要求:了解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宏观和微观作用。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四章,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形成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三次重大转变

三、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

1、教学要求: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

2、重点、难点:掌握各大流派的观点。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五章,中国哲学

一、形成与发展

二、主题和特质

三、主要学派

1、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类型、主要观点和局限性。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哲的创立

二、马哲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教学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

2、重点、难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哲。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环节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无前修及后续课程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有关思维科学的学问,学好哲学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的知识,对处理任何现实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哲学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会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等等。要培养学生掌握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掌握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迁移演绎等思维方法,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其他学科,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自觉地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最终获得对现实问题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七、主要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办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设计,利用问题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灌输与启发、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哲学各大领域基本问题及不同门类知识体系的内容传输给同学们。

八、建议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李德顺:《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德峰、吴晓明:《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3、[英] 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

4、[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九、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发言)40%+笔试(60%)

十、说明

1.本大纲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次序和学时分配等,可视具体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执笔人:齐鹏审核人:戴雪艳教学院长(主任):康丽

编写完成时间:2017.9.4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分析哲学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分析哲学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20世纪初形成的分析哲学,推动了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的转向”,它对教育哲学也影响深远。以分析哲学为方法论基础的分析教育哲学,对教育理论建设有重大影响,尽管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教育领域存在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分析哲学;应用;分析教育哲学 20世纪初形成的分析哲学,其影响最广泛、持续时间也最长久。我们一般认为弗雷格是它的直接思想先驱,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摩尔是其创始人。分析哲学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概念、命题等进行逻辑的、语义的分析,以达到“清思”的目的。分析哲学与教育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作为一种研究“教育”的方法,强调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这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一、分析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20世纪初:形成。这一时期受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弗雷格、罗素等人开始从数理逻辑领域中探求哲学发展的新道路,哲学研究转向了审查人们讨论和描述事物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弗雷格是分析哲学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了后来分析哲学家的主要研究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罗素主张以现代数理逻辑为手段,通过纯粹的逻辑的观点分析语言和其现实中的组织形式。他提出的逻辑原子、类型理论、逻辑构造论和摹状词理论,推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摩尔主张运用概念分析方法,侧重于对日常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分析,认为分析是通过对概念或命题下定义,然后表述其各种特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20世纪20-40年代:繁荣发展时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标志着分析哲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图像说、逻辑原子论、意义论和真值函项论等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影响很大。后期他发表的《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论、工具论以及关于哲学性质的观点则对日常语言学派影响很大。这时维也纳学派在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思想和之前哲学家逻辑分析思想启示下逐渐形成。维也纳学派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重视“科学的逻辑”,主张以逻辑分析为手段,认为只有将哲学改造成一种科学的哲学才能解决传统哲学问题。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衰退。20世纪30-40年代分析哲学传入美国,在美国发展一段时间后,在60年代之后走向衰退。美国哲学家们以各自的方式将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班级:15级中职高考班 制定人:牛晓东 制定时间:2018.2,26

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 授课内容 节 数起止 1 2.25——3.3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2 2 3.4——3.10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2 3 3.11——3.17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矛盾推动人发展 2 4 3.18——3.24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2 5 3.25——3.31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2 6 4.1——4. 7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2 7 4.8——4.14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的价值与劳动奉献 2 8 4.15——4.21 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2 9 4.22——4.28 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2 10 4.29——5.5 复习 2 11 5.6——5.12 复习 2 12 5.13——5.19 做套题 2 13 5.20——5.26 14 5.27——6.2 15 6.3——6.9 16 6.10——6.16 17 6.17——6.23 18 6.24——6.30 19 7.1——7.7 20 7.8——7.14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基础差,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和法律》两门课程,但面对人生选择,一些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技巧认识不够,甚至对就业形势和某些职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应该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选择指导。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要结合职业教育以及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人才市场、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本课程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企业特点,针对多数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创业精神与创业心理素质不强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4)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第34卷 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黄玉兰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02-0001-06 作者简介:王向清,男,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兰,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于其整个的学术生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的问世,到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简史》的出版,再到生命临终时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的完成,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冯先生之所以终其一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不断挖掘,逐层深究,对自己的哲学史著作不断调整、改写和升华,这都源于他对“哲学史”的理解。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本来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名。一是写的历史,即以历史家对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为根据,把过去本来的历史描绘出来,把已经过去的东西重新提到人们的眼前。……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所以,……写的历史也不能与本来的历史完全符合,……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1]1-2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因此哲学史也要不断地重写,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明确的表述:“历史有‘历史’与‘写的历史’之分;哲学史亦有‘哲学史’与‘写的哲学史’之分。写的历史,与历史既难符合,则写的哲学史,亦难与哲学史相符。……则所谓写的历史及写的哲学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2]14而且由于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哲学史是有关哲学的历史,那么写的哲学史也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就必然参杂了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所以,写的哲学史其实是对本来的哲学史的一种重新理解,重新阐发。一部哲学史著作的完成就是哲学史作者对哲学的历史的解释过程,反映了作者的解释学理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三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反映了冯先生解释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冯先生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是对儒学文化经典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2-11-06 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

儿童哲学教学大纲(新、选)

贵阳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 课程编号04039 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学时数36 学分数 2 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及审核日期 系(部)教育系教研室学前教研室 编印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1.课程授课对象:教育系学前本科 2.专业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学识。 4.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的教学目标:了解中外中外哲学家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个体独特的教育艺术,俾其能以一种开阔的视野辨析教育之方方面面,进而求其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涵养其对知识和真理探索的永恒兴味。 二、课程教学内容: Preface 1.学时:2 2.重点、难点:What does Philosophy For Kids mea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3.了解:How to make discussion and debate a routine for our students who may always be jaded and unresponsive? f 4.理解:the fundamental aim of this subject and course is to make them think big. 5.掌握: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udents about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y all of us ne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教学基本内容: 一、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 二、Kids to some extent are better philosophers than we are. 三、What should we do? Part 1 Are you a fair and just person 1.学时:2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 景海峰 随着解释学(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本诠释的方法,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除了译介和阐发伽达默尔、利科尔等解释学大师的理论之外,海内外学者也试图在普泛化理解的背景下,把解释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论体系和诠释学方法。下面我们以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汤一介等4位先生的工作为例,来看一下这股趋势的一般状况和可能发展的前景。 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 在华人学者当中,傅伟勋教授(1933—1996)是最早将解释学理论引入中国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比较的先驱之一。早在1972年,他因探讨老子之“道”所蕴含的哲理而首次触发诠释学的构想。197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俱乐部宣读《创造的诠释学:道玄与海德格》。1983年,在长篇学术自传《哲学探求的荆棘之路》中首次用简易的文字记述了“创造的诠释学”的架构。1984—1988年间,在海峡两岸多次以“创造的诠释学”为题发表正式演讲。1989年,撰成《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中国哲学方法论建构试论之一》,为此说最具系统之长篇。随后,应用创造的诠释学方法于大乘佛学及儒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论建构,具有十分广阔的学术背景,除了对现象学、辩证法、实存分析、日常语言分析、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一般化吸纳之外,还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和义理之学的方法,对大乘佛学教相判释、胜俗二谛、言诠方便等种种教理方法亦有融汇。 创造的诠释学(Creative Hermeneutics)共分为5个层次。第一是“实谓”层次,探讨原典实际上说了什么。这一层面的核心是原初资料,从版本考证、原文校勘到语词定夺、文法疏通,均属纯粹客观的校雠工作,不涉及到“创造”。“实谓”的寻考是诠释的基础和起点,但非重点,它只是为诠释的展开提供较为真实可靠的材料。第二是“意谓”层次,探问原典想要表达什么(或它所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这一层面开始发生主体移位,研究者的诠释意向初步显现,进入狄尔泰所谓“随后体验”的状态。通过语义澄清、脉络分析、前后文意的贯通、时代背景的考察等等功夫,尽量“客观忠实地”了解并诠释原典和原思想家的意思,探问其意向、意指如何。第三是“蕴谓”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一、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孔子 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三、老子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四、墨子 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五、孟子 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 六、庄子 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七、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 八、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荀子 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 十、韩非子 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 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 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五经正义、韩愈、李翱、儒家与佛教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儒学的复兴、太极、诚、天理、人性 二十三、张载 气论、一物两体、心统性情、人性 二十四、朱熹 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二十五、陆九渊 心学、心即理、格物、朱陆之辩 二十六、王守仁 理学的反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气论的传统、理在气中、心性、知行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童心说、质测与通几、随、泯、统 二十九、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日新之化、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理势与历史 三十、颜元 理气融为一片、习行格物、功利学派 三十一、戴震 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于欲、理学与朴学 习题思考: 第一讲: 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 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 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 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讲: 1. 什么是“四端”? 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第六讲:

《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四年级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适用学生:本科三年级(小学教育专业) Designed for: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ed in Primary Education 学分:2, Credit: 2 学时:32, Class hour: 32 二、课程简介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本科四年制)是运用哲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分析、阐释小学教育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从教育实践出发以培养教师的教育人格与教育智慧为宗旨。课程引导小学教育师范生思考儿童,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思考教师的教育身份与人格,思考教育行动的伦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以卓越的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为基础的教师人格品质。课程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反思、对话、辩理、讨论、叙事分析,引导师范生学会反思、审视、判断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其探讨的主要议题有:教育目的是什么;儿童是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经验与教学;儿童与课程;小学教师是谁;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小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做热爱智慧的教育者,等等。 The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pplie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ough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issues and problems within primary education. It aims to foster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isdom to complete the duty of education. It will help the student-teacher to think about the childhood and to deliberate the ideals and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to think over about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ife. The course will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m to form their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creeds of education and what the good teacher should be. It will use som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minar discussion, team dialogues, narrative writing, cases valuing, interviews with the outstand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help the student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三、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哲学》课程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品格,通过引导

解释学

解释学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文本”的概念“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色的著作中。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亦泽“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局部解释学泛指任何本文注释(包括备往今来的法律、《圣经》、文学、梦和其他形式的本文解释的规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从古希腊人解释荷马的史诗和其他诗作开始.欧洲的古典学者就有注释古代文献的传统。中世纪后期形成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解释的“古典注释学”和考证古代典籍的文献学。一般解释学是对本文的理解和解释的—般方法论研究。它不同于各种局部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在于建立以连贯—致的理解哲学为基础的一般而普遍的方法论。代表人物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意人利哲学家埃米里奥·贝蒂。埃米里奥贝蒂为了响应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发表《作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的释义学》和《普遍解释是人文科学的方法》(1967)两书,试图建立以考察多学科中解释的模式为基础的普遍“理解”方法,规定一套解释的标准。哲学解释学泛指对理解和解释的现象的各个层次和各种情况的研究,它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对方法沦、对理解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等的哲学“反思”。哲学解释学有两种形式;(1)分析的解释学。涉及理解和解释、思维机器和日常语言等问题。它均一般解释学不问,虽然也涉及方法论,但是主要属于哲学性质。(2)人文主义的哲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德里达等人。他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对本文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根据海德格尔对存在——神学传统的批判研究,力图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具体情况中理解解释。利科与前两入不同,试图调和德国的解释学传统和语言分析哲学、心理分析学、结构主义思潮,认为本休论只存在于解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 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 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 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 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 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 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 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 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 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 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 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 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 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 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 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 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

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 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 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同时,周子将“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也就是太极,就是宇宙本体。因为“太极”是就天地自然说的,它必须转化为性,于是就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斯诚立焉”,于是“诚”便得以确立。P16-17 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孔颜之乐? 首先,从心而言。“孔颜乐处”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虚。心中没有欲望,所以能虚。没有欲望,就更不至于悲、怨、淫、伤,只是“淡且和”,平淡而中和。第二个特征是直。这里的“直”周敦颐实际是指心里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达到了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程度,一切都是符合“正道”,都与仁义礼智信相符。第三个特征是公。《公第三十七》说:圣人之道,至公而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其次,从境而言,则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明。由于没有了私欲的遮蔽,内在一切的本质都可以清楚看到。“万物各得其理”,天理昭然,什么是大者、高者、尊者,什么是小者、低者、卑者也都泾渭分明;第二是通。“纯粹至善”的“诚”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无妄的,无不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的。但是当人也达到这样的修养时,人与万物便相通了。不仅如此,这种自然无为,真实无妄也正是天道,所以人的修养达到这样的层次时,人不仅是和万物相通,而且还与天地相通;第三是溥。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不仅个人自己要得其所,人类也要得其生,而且万物都要得其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情形。因此,周敦颐实际是把“孔颜乐处”分成心与境两个方面和虚明、通直与公溥三个特征。 第三讲邵雍的数学 第一节了解:邵雍的人格、问题与方法 邵子的人格安而乐,其哲学问题是外在的道德内在化,其方法是客观观察与象数方法。 第二节掌握:邵雍的观念体系

分析哲学简述

分析哲学简述

分析哲学简述 1、简介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分析哲学是一种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或思潮,主要包括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见日常语言哲学),也包括批判理性主义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不属于这些支派的分析哲学家。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发生于上世纪初的英国剑桥,本世纪中叶以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传,在英语国家哲学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上世纪后半叶开始走向衰落。它与科学哲学构成了20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它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工语言的分析方法,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哲学家看来,二千多年来,科学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步,而哲学几乎在原地循环,哲学的落后和科学的进步形成鲜明的对照。 分析哲学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 1、科学的理论是可以公共地检验的,而哲学的理论不能被大家检验; 2、科学的语言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哲学的语言不能被大家都理解; 3、科学的方法确实可靠,而哲学的方法玄虚混乱。

因此,分析哲学认为:要推动哲学的发展,就必须发扬科学的这三个方面的优点,排斥哲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缺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原来的那种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不应成为科学的皇后,而应成为科学的奴仆,哲学应为科学服务。具体地说,哲学家不应去创造一套独立于科学之外的或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体系,而应把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对已经提出的理论进行逻辑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语言的特性和研制理想的语言,以及完善科学的方法。 2、发展历程 分析哲学的基本思想最初见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G.弗雷格的著作中,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它继承了D.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A.孔德、E.马赫等人的实证主义传统,是在当时兴起的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在英国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一种反抗。其创始人除弗雷格外,主要有英国的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G.E.摩尔、L.维特根斯坦等人。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的头十年,这是分析哲学的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与罗素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 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 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 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 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 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 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自从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 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 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 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 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 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 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自从19世纪施莱尔 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 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随后海德格尔从其基本本体论出发,赋予了解释学以本体论性质,而伽达默尔则将这种具有 本体论性质的解释学上升为一门哲学解释学来研究。这就表明,从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史来看,“学”与“史”是分开的,有解释的“历史”不等于有解释的“学”(即解释理论)。因为“一种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其研究的对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即自觉地把它要研 究的对象作为‘对象’来研究,并能为社会普遍所接受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①。 同样,中国的“解释学问题”可谓由来已久,甚至比西方有更长的历史,但“迄今还没有一套 自觉地把‘解释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且与西方解释理论有所不同的理论体系”②,其根本原 因在于,尽管中国对本文意义的解释古已有之,也非常普遍,但始终没有将解释本身作为对象 来加以研究,没有形成关于解释的一套基本原理和理论。因此,可以说,虽然中国存在着十分 明确的解释实践活动,但却一直不曾有过独立的解释学理论,因而,作为一门理论学科,解释学 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在中国解释学问题上,可以说,有漫长的解释史却无一般的解释学。

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鸟瞰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 中国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干,以儒,释,道三家并融并存的结构。 二、中国哲学的三次突破 准备阶段:尧舜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 1、(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BC771——BC221)诸子学的兴起,塑造了中国人。 *学派: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兵家农家 *从纯哲学的角度 宇宙论:追问宇宙的起源,或本原生成和演化。宇宙爆炸论——霍金。 认识论(知识论):人有没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人生观(人生哲学):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现实生活值不值得过,又要怎么过。 *魏晋南北朝隋唐 放荡不羁的玄学代表:何晏,王弼,郭象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 《庄子》《道德经》(老子)《周易》(庄子)称为“三玄”。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哲学在魏晋时重新被重视, 玄学是老庄道家在魏晋时期的重现。 玄学著作《世说新语》 *西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在东晋兴起,鸠摩罗什把佛教中国化。 宗道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慧远,僧肇,从道生 2、宋代理学的兴起(10世纪——13世纪)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为主体,吸收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佛某些因素融合而成的哲学形态。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邵壅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吕祖谦,张械,陈亮,陆九渊(心学) *公元1313的元旦,元朝政府下令凡是科举考试必须考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3、20世纪2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明末时期,传教士进入中国 *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龙怀民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 三、中国哲学的七大发展阶段 1、先秦诸子学 2、两汉经学 3、魏晋玄学 4、隋唐佛学(隋唐之前:南北朝) 5、宋明理学 6、清代考据学(文字考证,释义):戴震 7、现代新儒学 第二讲孔子的哲学 一、儒学小史 1、孔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源头,是周公的“制礼作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艺(也只六经)之中,留意于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译文]什么是分析哲学

什么是分析哲学? (Stephen P. Schwartz; A Brief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Russell to Rawls一 书”Introduction”,有删节) 现代分析哲学经验论不同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指出在于它结合了数学,并发展出强有力的逻辑技术。——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三十一章》 在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有一本著名的《什么是数学?》在其中你会发现对于数论、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等的基本论述。但在其中你找不到对于什么是数学的定义或解释,即使这本书的第一节就叫“什么是数学?”作者最后的答案是:“对于学者和外行人,并不是哲学,而是对数学本身的主动经验才回答了‘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抱着同样的精神,我对于“什么是分析哲学”的回答就是——本书剩下的部分。分析哲学就是那些位列于“主要分析哲学家”(见文末)名单中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哲学工作。 开端于二十世纪初的分析哲学在今天已经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哲学传统。当然,分析哲学已不同于它的早期形态。就像任何运动和传统一样,它由于灾难性的政治事件、在技术上的进步、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它自身敏锐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而不断发展。 分析哲学有多个发展来源,包括罗素所提到的英国经验论传统,以及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发展。但主要推动力是逻辑学、集合论以及数学基础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革命性进展。对哲学而言,这些革新中最重要的就是符号逻辑的发展,它称为分析哲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思想来源。分析哲学家们从英国经验论、形式逻辑、数学以及自然科学中获得他们的灵感、思想和问题的来源。 分析哲学是如何发展和成熟的?到20世纪中叶,许多分析哲学家能够采取一种比他们的先辈们更为遥远的和批评的态度来看待经验论、科学和数学。这使得分析的伦理学得以扩展,对于形而上学的兴趣得到复兴,对于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欣赏。伦理学家、形而上学家和哲学史家在他们的主题中引入了分析哲学的方法:表达清晰、逻辑论证、在哲学家之间的直接和多方面的辩证交换,以及一步步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但是他们舍弃了早期运动中的更为教条主义的方面。 “分析哲学”一词指的更多的是分析哲学方法,而不是分析哲学家们所共享的任何特定的理论。(注:“分析哲学”一词中的“分析”并不同于“分析/综合区分”中的分析。它们是不同但有着遥远关系的概念。)一个分析哲学家分析问题、概念、议题以及论证。他将其拆成部分,仔细分析它们,发现其重要特征。洞见来源于看到事物是如何被组合在一起以及它们如何能够被撬开;它们是如何被构造的以及它们如何被重构。符号逻辑曾经是并且仍是分析哲学家的最有特色的工具。 分析哲学家们一直都与自己以及相互之间、和它们的传统、它的起源和观点想斗争。没有任何分析哲学的特征未曾被其他分析哲学家挑战。在二战之后许多在大不列颠的分析哲学家反抗过度依赖符号逻辑、自然科学和形式分析。美国哲学家差不多在同样时间攻击了他们所宣称的分析哲学中未得到辩护的教条。分析哲学家关注的永恒主题就是方法,包含例如以下问题:我们究竟该在何种程度上以来形式逻辑?自然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吗?哲学应该试图变得科学吗?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是分析哲学家们最喜欢沉思的主题。 分析哲学是一个辩证的事业,它总是与它自己相斗争。这就是为什么定义分析哲学是困难的。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或者学派。它是基于一系列问题、方法和议题而松散地组织起来的,但是没有任何“政党路线”可以定义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将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摩尔视为我们庞大和爱好争论的家族的族长。 从地理学上看,分析哲学差不多同时在20世纪早期开始于英格兰和德语国家。随着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