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淋病奈瑟菌的传播与致病

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人类很古老的,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淋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交传染,还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孕妇淋病患者当羊膜破裂,可继发羊膜腔内及胎儿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母体产道时常可引起淋菌性眼炎;另外尚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

本病最初多侵犯尿道、宫颈内膜,继而可波及前列腺、精囊、副睾、子宫内膜及输卵管。有时肛门、直肠、咽粘膜、眼结膜也可受染。尚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可引起死亡或不育、不孕、失明及尿道狭窄等后果。由于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后果严重,因此它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性病之一。

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

淋病奈瑟菌属奈瑟菌属,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像两瓣黄豆对在一起,大小0.6μm×0.8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急性炎症期细菌多在患者分泌物的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且有些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人工培养后形态亦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

淋球菌适于潮湿(相对温度80%~85%)、温暖(35.5℃~36.5℃)、中性偏碱(pH7.2~7.6)、含5%~1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小时,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如在不完全干燥的衣裤、被褥、毛巾、玩具上则可存活18~24小时。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它杀灭,在 1:4000硝酸银溶液中7分钟死亡,1%石炭酸溶液中3分钟内死亡。

淋球菌较为娇嫩,酶系统不完整,初代培养普通培养基不易成功,需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淋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孵育24小时后,可形成直径0.5~1mm的圆形稍隆起,湿润光滑,半透明,边缘呈花瓣状,有粘性的露滴状菌。

淋球菌的生化反应不发达,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及蔗糖。藉助上述生化特性亦可与脑膜炎球菌及其他奈瑟菌相鉴别。淋球菌能产生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三、淋病奈瑟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涂片检查: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2)培养检查: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

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 (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 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

培养阳性率男性 80%-95%,女性80-90%。培养后需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做出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为80%~95%,女性为 80%~90%。(3)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4)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2、淋球菌的基因扩增检测 PCR技术和连接酶链反应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淋球菌的灵敏

性,它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的优点,可以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极微量的病原体(5)药敏试验对培养阳性者可进一步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使用 Whatman I 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合理选择用药。

四、淋病的预防淋病奈瑟菌的预防要点如下:

1.避免婚外性行为。

2.在性生活中提倡使用避孕套等理化屏障,以防止淋球菌感染。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的危险,可应用于已知与淋病患者有性接触者。

4.按淋病治疗方案对病人进行合理治疗,彻底消灭传染源。

5.对性伴侣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6.患者宜注意个人卫生与隔离,不与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共浴。

7.执行对新生儿硝酸银溶液或红霉素溶液预防滴眼的规定,防止新生儿淋病性眼炎发生。

8.病人需经彻底治愈后,方可结婚、生育和安排工作。

五、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

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霍乱弧菌属于三类,BSL-2。

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

柜或冰箱中。

3、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4、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

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5、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

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6、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7、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

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8、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

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

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

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

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

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

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

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

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六、人员健康及素质

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经充分的生物安全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合格证和上岗证,并定期参加省、市疾控我院组织的相关检测技术培训,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七、防治原则

虽然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具有特效的抗生素,但是一旦感染,就对检测及所有相关人员的健康仍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牢固树立预防为先的观

念,规范实验操作,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洗手和对手进行消毒,安全处置废弃物,确保生物安全。

八、应急预案和职业暴露措施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或其他安全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尽快进行职业暴露后预防,包括医治、对暴露级别的评估、对暴露源的评估、预防性用药、报告等。

我院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二级生物安全要求建设和装备实验室。本次评估是从淋病奈瑟菌生物因子的特性开始,对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所涉及的设施、设备、人员进行了评估,制订了相应档,对所能产生的风险制订了相应的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已经将已知和未知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程度,实验室具备开展淋病奈瑟菌检测的条件和能力。

危害评估体系

危害评估体系的建立 摘要:微生物实验室活动中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且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因此,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对微生物试验活动要进行危害风险评估。本文就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风险评估过程以及评估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建立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生物安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设施于2012年6月正式启用。主要用于传染病研究所、病毒病研究和性艾中心进行感染性实验。该设施为负压屏障环境,生物安全预护级别为二级,承担着国家各类重大科研任务,是应急、科研支撑的重要技术平台。本设施在运作中,结合其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特点和所从事的实验活动,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建立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强生物安全科学管理,避免因人为操作不规范,造成屏障设施环境和实验动物遭受微生物污染以及人员感染的重大事故发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屏障设施的作用,确保微生物安全和研究结果准确、可靠。 1.病原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要素 风险是某一事故发生时可能性及事故后果的总和,是随时存在的。风险评估是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依据。 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在通过危害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危害程度分类提供了危害评估的参考信息,但是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进行不同的动物实验时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危害程度分类类别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人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各异。应收集与拟进行研究或检测的病原微生物的有关资料以及动物实验室的性质或职能以及将进行的相关实验的信息,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和评价。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以及将要进行涉及病原微生物动物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四个要素作为得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论的主要依据。 1.1 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 病原微生物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转归、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试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案等;这些数据与资料可从国家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行业调查、已发表的科研论著、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学教科书中查询。 1.2 人员相关的风险分析 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里素质以及健康状态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进行评估,对实验室管理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急事故能力的测评。 1.3 其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 在风险分析中还应考虑到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设施、设备和环境的评估;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

金黄色葡萄球菌危害评估报告

宁城县中蒙医院 SOP文件金黄色葡萄球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因排列的规则形似葡萄状,故称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空气,土壤,水以及日用物品,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的化脓性疾病。 二.背景资料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微米,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37度,PH为,耐盐性强,培养24小时出现,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菌落(1-2mm),产不同色素,如金黄、白色、柠檬色,对湿热敏感,在100度煮沸5分钟后杀死,浓汁中,紫外线敏感致病性和感染数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所以能引起疾病是其产生多种毒素和酶,主要有a溶血毒素b杀白细胞素c肠毒素d剥脱性毒素e凝固酶f其他物质引起的局部的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感染,还可引起如肺炎,心包炎,骨髓炎,肾盂肾炎等重症者可发展呈脑膜炎,败血症,脓毒血症,目前,耐药性菌株的增多,已成为医院内交叉感染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主要为吸入带菌的飞沫及接触

带菌的感染伤口引起肺炎及伤口化脓性感染,传染源为带菌的物品,空气等。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实验室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是一种危害,尤其是有伤口暴露在空气中,其传染的实验室人员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三.实验活动及及其危害性与预防措施 四、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本实验室主要从事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有: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与耐药检测,生化分型实验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涂片染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涂片、染色等工作中可产生气溶胶,培养物制剂的溅出,泼洒和容器的破碎等也可造成严重污染。 拟采取防护措施: 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3 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能够避免在本生灯的明火上加热所引起的感染性物质爆溅。 4 样品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院检验科细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概述 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本实验室为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为临床检验实验室,主要实验活动为向临床治疗活动提供所需数据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不从事大量增殖培养实验。 二、拟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 本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均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感染性物质,详见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除此之外,其中常见检测的具有乙类传染的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

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实验室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另外,具有甲类传染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布鲁氏菌、粗球孢子菌等可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本实验室只检测这类病原微生物中的“霍乱弧菌”危害相对较小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鼠疫杆菌”及其他细菌等,本实验室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为防止病人所送样本可能具有此类微生物,也作了相关防护措施。 本实验室常规不检测那些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等第一类微生物。 三、实验活动的危险性 三.1实验活动 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教学培训、诊断等活动。 三.2实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室流程,主要涉及的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培养、鉴定、药敏)操作、锐器使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的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实验操作包括标本接种,阅读平板、上机鉴 定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涂片检查、保留菌株等过程。 三.3实验活动风险识别 1.操作风险 1.1气溶胶产生风险 主要来源于打开标本,打开平板,调菌液、灼烧接种环等实验活动,以及标本平板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倒翻、容器破裂和样本洒溅 等情况 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标本接种过程均在可靠的处于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柜操作,操作过程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使用酒精灯灼烧接种 环,采用红外灭菌器。 1.2潜在的意外伤害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第1版 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目录 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9) 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 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6) 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20) 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 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 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6) 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1) 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4) 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7) 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0) 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4) 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7) 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50) 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3)

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 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 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 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编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样例) 委托单位: 检测与评价场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号: 检测评价机构名称(盖章) 年月日

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说明 (一)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二)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三)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本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四)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五)本报告正文共页,报告一式三份(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检测与评价单位: 技术档案存放处: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正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一、一般情况 受检单位:地址: 委托单位:联系人: 联系地址:电话: 邮编:检测项目: 采样时间:年月日样品数量: 检测时间:年月日检测仪器: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一)采样依据: (二)评价依据: 三、现场情况: 四、测试条件与样品采集

五、检测结果与评价(详细检验结果见附录2) *C 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 MAX:最高浓度检测结果表明: 六、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附录 附录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点分布示意图 附录2. 检测检验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签名): 检测人(签名):校对人(签名):审核人(签名): 报告签发人:检测评价机构(盖章) 年月日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文章目录*一、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二、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三、淋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1、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淋病奈瑟球菌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疗淋病的方法和药物还是有很多种的,作为淋病的患者来说,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只有对症下药了才能够早日治疗淋病,避免淋病给大家的困扰哦。 2、淋病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2.1、检查配偶 淋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其配偶也应到医院进行性病检查, 以便发现问题,夫妻同治,尽早痊愈。 2.2、夫妻同治 夫妻双方一同治疗,由于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当夫 妻双方中其中一方患病后,另一方也应该要一同进行治疗。 2.3、严禁性生活 淋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绝对禁止性生活,以免引起生殖 器官充血水肿,使症状加剧,更主要的是淋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防传染给他人。 3、淋病会给患者造成哪些危害 3.1、诱发男性不育症。淋病逆行感染,感染到男性前列腺、

精囊炎、附睾,使精子发生反常,就会患不育症。 3.2、致使性功能妨碍。淋病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易呈现性欲减退、勃起不坚、阳痿、早泄及神经衰弱等表现。 3.3、排尿妨碍。尿线纤细、射程短,乃至尿潴留。尿痛细微,排尿时仅感到尿道火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液通常通明,但可见淋菌丝浮游于其间。尿道口红肿,灼痛,流粘脓液等。 3.4、并发别的病症。如尿道炎、尿道周围安排炎和脓肿、包皮腺炎、输精管炎、精囊炎、鞭膜积液、睾丸炎、前列腺炎、龟头包皮炎等。淋球菌也可经血行播散,致使关节炎、肝炎,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1、自身免疫力低下 淋病的病因之一就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主要是指非性接触传染。这些患者一般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是被污染了的用具,比方说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等,甚至是接触到患者使用过的厕所的马桶圈也可能会被传染。 2、不洁性接触 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因此,不洁的性接触是导致淋 病的一大原因。男性患者极多数都是因为性接触了患病的,其传播速度极快,且感染率极高,一般在感染后的三至五天就会发病。 3、外伤感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注射剂风险评估报告1

小容量注射剂风险评估报告 公司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及《小容量注射剂风险评估方案》组织以下: 人员: 序号姓名学历/职称部门/职务签名 时间:2011年10月10日 部门:小容量注射剂车间 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风险分析:(人流与物流) 编号步骤子步骤风险影响S原因P控制措施D 起始 RPN 风险 水平 验证活动 1人流进入车间未经批准的人 员进入车间 未进行正确 更衣 厂房使用不当产 品污染 来自于外部环 境的活粒子及 非活性粒子污染 厂房 3 进入控制设计不 当不符合SOP 缺乏培训 2 人工控制记录 设计上只有经过更 衣室才能进入车间 SOP 到位 培训到位 2 12 中 检查车间的进入控制及人 流 检查车间的进入控制及人 流 SOP(卫生及更衣)以及培训 情况 2物流进入车间非预期物料进 入车间 物料未经清洁 进入车间 物料进入车间 的程序不当 物料包装的污 染导致厂房与 产品污染 4 进入控制设计不 当不符合 SOP 缺乏培训 3 物料进入控制 SOP 到位 2 24 高 检查物料进入车间的控制 检查SOP(卫生及更衣)以 及培训到位, 1.人流、物流进入车间都存在污染的高风险,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控制(比如采用监控的方式),风险已经降至可接受水平。工艺设备循环设施 编号步骤子步骤风险影响S原因P控制措施D 起始 RPN 风险 水平验证活动 3 纯化水用于安瓿的 预清洗 纯化水质量 不当 有颗粒和化学残 留 3 设施污染 1 周期性取样在线监 测(电导率、酸碱度) 3 9 中 仪表校准 检查纯化水的质量 4 注射 用水安瓿的最后 清洗 注射用水质 量不当 存在颗粒 化学污染 微生物污染 4 设施污染 1 周期性取样在线监 测(电导率、温度) 2 8 中 仪表校准 检查注射用水质量 5 用于配料和配料罐、过滤器、灌装机的清洗 6 压缩 空气用于过滤器 完整性测试、 配料罐压空 药液 压缩空气质 量不当 存在颗粒 微生物污染 4 设施污染使用 点过滤器损坏 1 周期性取样 按规程对过滤器进行 完 整性测试 3 12 高 检查压缩空气质量 执行及记录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的规程到位 7 纯蒸汽用于配料 罐、、灌装机、 的消毒 压力温度不够 目标消毒不成功 3 操作不当 1 规程规定操作 3 9 中--- 第 2 页共 13 页

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预评价报告书(完整资料)

第一部分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预评价报告书 1 评价目的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职业病防治的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与建设项目有关的主管部门文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资料、预评价工作委托书等。 3 评价范围 新建项目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项目投产后运行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内容进行评价。原则上不包括建设期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拟评价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和产生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5.3风险评估法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确定拟评价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承受水平,并按照承受水平采取防护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5.4 综合分析法 采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类比分析、经验推断、专家权重、定量分级等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从多层次、多途径、多方位对拟评价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6 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读项目的立项资料和技术资料、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编制预评价方案并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收集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有关图纸(建设项目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等);有关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资料(改、 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通过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组织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进行专家评议。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362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金葡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院感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清洁区更衣区内更换工作服,在半污染区戴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污染区,必须在污染区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到清洁区进行二次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进入实验室污染区。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2.3 病人或病人家属必须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 评估报告 第二版 文件编号:XXX-XXX-PG 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 XXX医院XXX科

目录

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1.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科成为重症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和医院感染。是不动杆菌菌种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关节炎菌血症和肺炎等。鲍曼不动杆菌已经发现看多重耐药菌株,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在中国台湾地区大25%,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地区大20%左右,所以每个分离菌株都应进行药敏试验。 2.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或球杆菌,约~μm×~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成丝状或呈短链状,无芽胞及鞭毛,无动力,有荚膜。严格好氧,在20~30℃生长,大部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3~45℃。在所有普通综合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 3.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标本采集:来自与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脓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 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阳性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 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 4. 细菌的防治 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行治疗 在实验室以及病房中注意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鲍曼菌株 5.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操作要求: 5.1.1 实验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5.1.3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溅出。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

职业危害监测评价报告 第一节概述 一、职业安全与卫生概况 在露天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有可能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主要有:边坡稳定性、煤层自燃、运输安全、粉尘、噪声、采场防排水等。 以上存在的这些危害因素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都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工人长期在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中作业,会引起尘肺病;噪声超标会引起听觉损伤,危害身心健康等。 二、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 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主要有: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2.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 标准; 3.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 II类标准; 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5.露天矿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GB20426-2006)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限值(1.0mg/Nm3); 6.生活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 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的二级标准;

8.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 9.场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 本设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做到职业安全、卫生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第二节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标准 一、露天煤矿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1.扬尘与粉尘 露天矿扬尘主要产生在采掘场、排土场、汽车运输等、工业场地锅炉房与地面生产系统运输、破碎、转载、储存等各个生产环节,主要污染物是煤(粉)尘、SO2、NOx、TSP。 粉尘主要产生在煤炭、剥离物运输系统及破碎煤炭工作中。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煤尘后,可得尘矽肺病,最后可使人的肺部失去功能而窒息死亡。 2.生产性噪声 生产性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矿田的生产性噪声有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噪声源主要为剥离及采煤作业过程中的大型机器设备如钻机、运输汽车、挖掘机等产生的工业噪声与道路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在85dB(A)~100dB(A)之间。 3.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通常又称为放射性辐射,由于这类辐射发生的能量较高,可以引起周围物质的原子电离,故称之为电离辐射。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20年6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 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大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然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用英语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 评估报告 第二版 文件编号:XXX-XXX-PG 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 XXX医院XXX科

实验室用英语 目录

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1.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1.1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科成为重症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和医院感染。是不动杆菌菌种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关节炎菌血症和肺炎等。鲍曼不动杆菌已经发现看多重耐药菌株,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在中国台湾地区大25%,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地区大20%左右,所以每个分离菌株都应进行药敏试验。 2.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本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或球杆菌,约 1.0~1.5μm×1.5~2.5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成丝状或呈短链状,无芽胞及鞭毛,无动力,有荚膜。严格好氧,在20~30℃生长,大部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3~45℃。在所有普通综合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2.2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 3.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3.1 标本采集:来自与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脓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 3.2 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阳性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3.3 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 3.4 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 4. 细菌的防治 4.1 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行治疗 4.2 在实验室以及病房中注意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鲍曼菌株 5.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5.1操作要求: 5.1.1 实验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

奈瑟氏菌属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

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 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不具運動性,不形成 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 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 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 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且不 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 (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 (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 (pili)。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 感染即失去免疫力。∴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制

目录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6)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 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 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9) 志贺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1)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68)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75)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79) 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7) 诺卡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96) 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2)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9) 黄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7) 红斑丹毒丝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2) 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7) 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32)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37) 产单核李斯特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45) 不动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0) 变形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和普雷威登氏菌属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5) 迟钝爱德华氏杆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59) 溶血性链球菌评估报告 (161)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 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 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