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熟悉反射式全息照相和透射式全息照相的基

本技术和方法。

2.掌握在光学平台上进行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全息照片的拍摄和冲洗,了解有关照相的一些基本知识,拍摄合格

的全息图。

二.实验原理

1.反射式全息照相

反射式全息照相也称为白光重现全息照相,这种全息照相用相干光记录全息图,而用“白光”照明得到重现像。由于重现时眼睛接收的是白光在底片上的反

射光,故称为反射式全息照相。这方法的关键在于利用了布拉格条件来选择波长。

2.透射式全息照相

所谓透射式全息照相是指重现时所观察和研究的是全息图透射光的成像。这里将重点讨论以平行光作为参考光,对物光和参考光夹角较小的平面全息图的记

录及再现过程。最后再简单介绍球面波作参考光的全息照相以及体积全息照相。

1)全息记录

2)物光波前的重现

全息图右侧空间并无光源,因而光场就唯一地决定于z=0处波前。因而0级和±1级三束光从传播方向上是分离的。

0级衍射近似于一束平面波,其传播方向与全息图法线成α角。

+1级衍射则是一束球面发散波,其源点就是原来物光点源所在位置。由于

点源不是在透射光场内,因而形成虚像。

第三束光则是一束会聚的球面波,其会聚点就是实像的位置,由于波前有一项附加相位因子相当于这束球面波传播方向有一附加角度变化,很小时,这角

度近似于2α。

三.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半导体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光功

率计,全息干板,三枚硬币。

四.实验条件

为了照好一张全息图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

(1)一个很好的相干光源。全息原理是在1948年就已提出,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光源而难以实现。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源。这是因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本实验用650半导体激光器,其相干长度约为20cm。为了保证物光和参考光之间良好的相干性,

应尽可能使两束光光程相等。

(2)保证全息照相所用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全息底片上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很细,相当于波长量级,在照相过程中极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无法记录。例如记录过程中若底片位移了1um,则条纹

就看不清。因此,所有的光学元件都用磁性材料或其他方法固定在一个全

息台上,这个台又放在一个隔震系统上,以防止地面振动的干扰。此外气

流通过光路,声波干扰以及温度变化都会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导致光程的不稳定,所以曝光时应避免大声喧哗、敲门、吹风等。

(3)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于银化合物的颗粒较粗,每毫米只能记录50~100个条纹,不能用来记录全息照相中细密条纹。全息照相必须用特制的高分辨率感光底片。我们实验室用的是RSP-Ⅰ型红敏光致聚合物全息干版。其极限分辨率为4000条/mm。

(4)了解和使用显影、定影、冲洗等有关技术。

五.实验光路图

1.反射式

2.折射式

六.实验步骤

反射式(白光再现)全息图

(1)打开激光器,使激光器预热稳定,按反射全息光路摆放好各元件的位置。(2)先不放入扩束镜L,调节上图中的4个元件大致共轴,物体高度与扩束镜等高。

(3)将物体中心与激光通过扩束镜之后的光斑的圆心重合。

(4)调节物体的前后距离,使扩束后的光到达物体的光的光强约为550μW。(5)放入扩束镜,经扩束镜扩展后的参考光应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应得到较均匀照明且光强适中。

(6)用光功率计测量感光板处参考光束和物光光束的强度,检验发光强度是否符合要求。

(7)根据光强计算确定曝光时间。调好定时曝光器。可以先练习一下快门的使用。

(8)关上照明灯,将干板装在底片夹上,使乳胶面对着光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

(9)关闭快门挡住激光,将底片从暗室中取出装在底片架上,应注意使乳胶面对着光的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绝对不准触及防震台,并保持室内安静。

(10)对曝光后的底片作化学处理。步骤:

1)蒸馏水内静置10~15秒;

2)在浓度为4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

3)在浓度为6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

4)在浓度为80%的异丙醇中脱水15秒;

5)在浓度为100%的异丙醇中脱水3分钟;

6)取出干版,迅速用吹风机热风快速吹干直到全息图重现象变为金黄色

清晰、明亮图象为止。直接观察即可。

透射式全息图

(11)按透射式全息光路调节电路使光路系统满足下列要求:

1)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大致相等,不要超过2cm;

2)经扩束镜扩展后的参考光应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

应得到较均匀照明;

3)两束光夹角要在之间,45为宜;

4)在底片处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约为1:2 ~ 1:6,具体要视情况而定。(12)用光功率计测量感光板处参考光束和物光光束的强度,检验发光强度是否符合要求。

(13)根据光强计算确定曝光时间。调好定时曝光器。可以先练习一下快门的使用。

(14)关上照明灯,将干板装在底片夹上,使乳胶面对着光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

(15)关闭快门挡住激光,将底片从暗室中取出装在底片架上,应注意使乳胶面对着光的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绝对不准触及防震台,

并保持室内安静。

(16)对曝光后的底片作化学处理。步骤:

1)蒸馏水内静置10~15秒;

2)在浓度为4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

3)在浓度为6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

4)在浓度为80%的异丙醇中脱水15秒;

5)在浓度为100%的异丙醇中脱水3分钟;

6)取出干版,迅速用吹风机热风快速吹干。

(17)将干板放回原光路,撤去物体,打开激光,透过干板观察影像。

七.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

反射式:600μW,计算曝光时间27.5s

投射式:225μW,计算曝光时间42.6s

八.实验观察结果

1.反射式全息图:

1)实验结果:

可以明显观察到三枚硬币,“1”字轮廓较为明显,左右摆动能够观察到硬

币中影像的左右变化,呈现立体效果,纹理清楚,但文字难以辨认。干板

边上有指纹印。

2)影响拍摄效果的因素:

a)各光学元件没有调节共轴,导致影像出现轻重不一,色彩不一致的

情况。

b)光功率计读数一直变化,使曝光时间的确定不准确。如果曝光时间

太短, 底板上条纹太浅甚至没有, 复杂的衍射光栅无法形成, 当然

像也就无法再现。若曝光时间太长, 底板可能太黑, 光线的透过率

降低。另外, 曝光时间越长, 保持系统稳定性越难, 曝光时间内突

然的噪声和振动会使拍摄失败。

c)拍摄过程中的微小干扰(包括振动、呼吸等)都会影响最终拍摄影

像的清晰程度。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

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d)后期浸泡过程如果超时或时间不足,有可能导致其效果不佳。

e)异丙醇溶液由于多次使用,质量分数会有一定量的下降,并且实验

是将显影液放在透明烧杯中使用,对显影液损害较大。

2.折射式全息图:

1)实验结果:

效果较差,只能看到硬币的轮廓,数字“1”和其他的细节文字模糊不清。

2)影响拍摄效果的因素:

a)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的影响。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不能太大,

理论上应小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b)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不合适。θ角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θ不能太大。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时的观察窗(视角) 也有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c)参考光和物光的光强比不理想。全息照相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双光束

干涉. 对于一般双光束干涉来说, 如果两束光的光强相同, 干涉条

纹可得到最大的对比度,

这对一般线性接受元件是

合适的。而对全息照相的记

录介质来说, 曝光量( T)

和振幅(H) 透过率的特性

曲线是非线性的, 在曲线

两端发生奇变,产生较高阶

的衍射光,使衍射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 当物光比参考光强, 斑纹比较显著, 产生较大量的晕轮光围绕零级衍射光, 降低了成像的光通量, 致使效率降低。

d)光功率计读数一直变化,使曝光时间的确定不准确。如果曝光时间

太短, 底板上条纹太浅甚至没有, 复杂的衍射光栅无法形成, 当然像也就无法再现。若曝光时间太长, 底板可能太黑, 光线的透过率

降低。另外, 曝光时间越长, 保持系统稳定性越难, 曝光时间内突

然的噪声和振动会使拍摄失败。

e)异丙醇溶液由于多次使用,质量分数会有一定量的下降,并且实验

是将显影液放在透明烧杯中使用,对显影液损害较大。

f)拍摄过程中的微小干扰(包括振动、呼吸等)都会影响最终拍摄影

像的清晰程度。

g)扩束镜、平面镜的镜面可能沾有微小的灰尘、污渍,从而影响参考

光的传输和照射的均匀性。

九.实验思考题

(1)用透镜将激光扩束后照明全息图,尽可能使光照方向沿原参考光方向观察虚像当改变观察角度时虚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全息图能看到立体像而普通照片只能看到平面像?

答:改变观察角度的时候可以看到先前看不到的地方,全息图看到的是三维立体的影像。

常规照相只是记录了被摄物体表面光线强弱的变化,即只记录了光的振幅;而全息照相则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除振幅外,还记录了光波的相位。这样就把空间物体光波场的全部信息都贮存记录了下来。利用全息照片对特定波长单色照明光的衍射,把原空间景象显现出来。它可将一个“冻结”了的景物重新“复活”后显现在人们眼前。

(2)平移全息底片,使其向光源靠近或远离,观察像的变化。

答:离光源越远,像越大;离光源越近,像越小。

(3)用一张有mm 5小孔的黑纸贴近全息底片,人眼通过小孔观察全息虚像,你看到的是再现像的全部还是局部?移动小孔的位置,看到虚像有何不同?答:依然可以看到像的全部,只不过亮度没先前的亮,分辨率没有之前高。移动小孔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像。

(4)将底片绕铅垂轴转180o 用会聚光(即参考光的共轭光)或未扩束平行光照明底片,用毛玻璃找实像,记录底片和实像相对于激光的位置。

答:得到倒转的实像,相对激光在原物的同一方向。

(5)将全息图放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其干涉条纹。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估算干涉条纹间距,此条纹间距和0~,~U U r 之间夹角有什么关系?

答:夹角越大,条纹间距越小。假如全息干板上干涉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

θ有关d ??2sin ??2, 而干板分辨率η与d 有关n 1

??2sin ??2 ??。可以看出, θ角愈大, 所记录

的干涉条纹就越细,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

十.实验感想与总结

这次实验没有数据处理,而且反射式全息图的光路调节较为简单。实验操作

的难点在于如何调整好折射式全息图的光路,使其满足严格的实验要求(包括光程差、光的夹角、光强等),否则效果会很差。

本次实验反射式全息图较为简单,做得十分顺利,得到的照片效果很好,但折射式全息图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图像很模糊。光路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调得很理想,调好光路后光强达不到预定范围就开始重调光路,反复了很多次;光强计在光屏的不同位置测得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从而针对各位置应设置的曝光时间是不同的,自己没有选到最好的位置。此外,光程差的测量和判断、光强比的

设定,可能都影响了最终的实验效果,导致实验不理想。

全息照相是一门神奇的技术。 D.伽柏能够跳出普通平面照相的约束,为全息图加入“相位”,而不只是“光强”,从而使照片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从简单的点对点的折射,到光的干涉,好像是一小步,却是思维的一大步。而且全息图

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感谢岳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悉心指导。

完整word版,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学院土环学院班级采矿1502 学号41501556 姓名殷苑文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方法及底片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激光器,成套全息照相光具原件及隔振光学平台,白屏,硅光电池及电压表,全息干板,被照物体,显影液和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全息记录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和位相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5121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

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数字图像基本操作及灰度调整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读、写图像的基本方法。 2)掌握MATLAB语言中图像数据与信息的读取方法。 3)理解图像灰度变换处理在图像增强的作用。 4)掌握绘制灰度直方图的方法,理解灰度直方图的灰度变换及均衡化的方 法。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熟悉MATLAB语言中对图像数据读取,显示等基本函数 特别需要熟悉下列命令:熟悉imread()函数、imwrite()函数、size()函数、Subplot()函数、Figure()函数。 1)将MATLAB目录下work文件夹中的forest.tif图像文件读出.用到imread, imfinfo 等文件,观察一下图像数据,了解一下数字图像在MATLAB中的处理就是处理一个矩阵。将这个图像显示出来(用imshow)。尝试修改map颜色矩阵的值,再将图像显示出来,观察图像颜色的变化。 2)将MATLAB目录下work文件夹中的b747.jpg图像文件读出,用rgb2gray() 将其 转化为灰度图像,记为变量B。 2.图像灰度变换处理在图像增强的作用 读入不同情况的图像,请自己编程和调用Matlab函数用常用灰度变换函数对输入图像进行灰度变换,比较相应的处理效果。 3.绘制图像灰度直方图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处理 请自己编程和调用Matlab函数完成如下实验。 1)显示B的图像及灰度直方图,可以发现其灰度值集中在一段区域,用 imadjust函 数将它的灰度值调整到[0,1]之间,并观察调整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的差别,调整后的灰

度直方图与原灰度直方图的区别。 2) 对B 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试比较与源图的异同。 3) 对B 进行如图所示的分段线形变换处理,试比较与直方图均衡化处理的异同。 图1.1 分段线性变换函数 三、实验原理与算法分析 1. 灰度变换 灰度变换是图像增强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常用于改变图象的灰度范围及分布,是图象数字化及图象显示的重要工具。 1) 图像反转 灰度级范围为[0, L-1]的图像反转可由下式获得 r L s --=1 2) 对数运算:有时原图的动态范围太大,超出某些显示设备的允许动态范围, 如直接使用原图,则一部分细节可能丢失。解决的方法是对原图进行灰度压缩,如对数变换: s = c log(1 + r ),c 为常数,r ≥ 0 3) 幂次变换: 0,0,≥≥=γγc cr s 4) 对比拉伸: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常常要求 局部扩展拉伸某一范围的灰度值,或对不同范围的灰度值进行不同的拉伸处理,即分段线性拉伸: 其对应的数学表达式为:

大学物理实验参考

信息光学实验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上课时间

填写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实验记录,确认所记录的数据无误后,认真 填写实验报告。 3.在试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图示说明并加以简明的理论分析。 4.对实验原理深入理解,认真回答课后思考题。 5.要求书写整洁,字体端正。

实验1 像面全息图 第一部分:预习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像面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原理,学会制作像面全息图,为彩虹全息实验打下基础; 2.观察像面全息图的再现像,比较其与普通三维全息图的不同之处; 3.分析离焦量对像面全息图再现像清晰度的影响 (二) 实验光路 La-激光器BS-分束镜M1、M2-全反镜L-成像透镜Lo1、Lo2-扩束镜H-全息片(三) 实验原理 将物体靠近全息记录介质,或利用成像系统将物体成像在记录介质附近,再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可制作像全息图。当物体紧贴记录介质或物体的像跨立在记录介质表面上时,得到的全息图称为像面全息图。因此,像面全息图是像全息图的一种特例。像面全息图的记录光路如图所示。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反射镜M1折转后被分束镜分成两束,透过的光束经反射镜射M2反射后被扩束镜扩束并照明物体,物体被成象透镜成像在全息干板上构成物光;M3反射的一束光被扩束镜扩束并照明全息干板H,作为参考光。由于全息干板位于像面上,故记录的是像面全息图。 像面全息图的特点是可以用宽光源和白光再现。对于普通的全息图,当用点光源再现时。物上的一个点的再现像仍是一个像点。若照明光源的线度增大,像的线度随之增大,从而产生线模糊。计算表明,记录时物体愈靠近全息图平面,对再现光源的线度要求就愈低。当物体或物体的像位于全息图平面上时,再观光源的线度将不受限制。这就是像面全息图可以用宽光源再现的原因。 全息图可以看成是很多基元全息图的叠加,具有光栅结构。当用白光照明时,再现光的方向因波长而异,故再现点的位置也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图平面的

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三十四全息照相 物理学院1300061311 二下 6 组 03 号 2015.4.15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 3 ?了解摄影暗室技术. 二.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He-Ne 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和 分束器,光功率计,全息底片,被摄物体,显微镜,暗室技术使用的设备. 三.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中所记录和重现的是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即全部信息,这是全 息照相名称的山来?但是,感光乳胶和一切光敬元件都是“相位盲S 不能直接记 录相位?必须借助于一束相干参考光,通过拍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间接 记录下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直接观察拍好的全息图,看不到像?只有照明光按一定 方向照在全息图上,通过全息图的衍射,才能重现物光波前,使我们看到物的立 体像?故全息照相包括波前的全息记录和重现两部分内容。下面是透射式全息照 相原理。 1?全息记录 如果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那就记录了底片所在位 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 物光一点发出的球面波波前: 〃0(如刃=人(忑y )exp [诫)(兀y )] 参考光波前: 则底片上总复振幅: 光强分布: Ig) = UU 感光底片在曝光后经显影和定影等暗室技术处理,成为全息图?适当控制曝光 量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与曝光量E (正比于光强1)成线性关 系,即 心,刃=山一例(九y ) ? 2兀 匕(兀 y) = A r exp[/ — ysina] Ug y) = U Q (x.y)+U r (x, y)

武汉科技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第一学期电子信息工程系 实验报告书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DB)1102班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

实验一图像直方图处理及灰度变换(2学时) 实验目的: 1. 掌握读、写、显示图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图像直方图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直方图归一化、均衡化方法。 3. 掌握图像灰度变换的基本方法,理解灰度变换对图像外观的改善效果。 实验内容: 1. 读入一幅图像,判断其是否为灰度图像,如果不是灰度图像,将其转化为灰度图像。 2. 完成灰度图像的直方图计算、直方图归一化、直方图均衡化等操作。 3. 完成灰度图像的灰度变换操作,如线性变换、伽马变换、阈值变换(二值化)等,分别使用不同参数观察灰度变换效果(对灰度直方图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将图片转换为灰度图片,进行直方图均衡,并统计图像的直方图: I1=imread('pic.jpg'); %读取图像 I2=rgb2gray(I1); %将彩色图变成灰度图 subplot(3,2,1); imshow(I1); title('原图'); subplot(3,2,3); imshow(I2); title('灰度图'); subplot(3,2,4); imhist(I2); %统计直方图 title('统计直方图'); subplot(3,2,5); J=histeq(I2); %直方图均衡 imshow(J); title('直方图均衡'); subplot(3,2,6); imhist(J); title('统计直方图');

原 图 灰度图 01000 2000 3000统计直方图 100200直方图均衡 0统计直方图 100200 仿真分析: 将灰度图直方图均衡后,从图形上反映出细节更加丰富,图像动态范围增大,深色的地方颜色更深,浅色的地方颜色更前,对比更鲜明。从直方图上反应,暗部到亮部像素分布更加均匀。 2. 将图片进行阈值变换和灰度调整,并统计图像的直方图: I1=imread('rice.png'); I2=im2bw(I1,0.5); %选取阈值为0.5 I3=imadjust(I1,[0.3 0.9],[]); %设置灰度为0.3-0.9 subplot(3,2,1); imshow(I1); title('原图'); subplot(3,2,3); imshow(I2); title('阈值变换'); subplot(3,2,5); imshow(I3); title('灰度调整'); subplot(3,2,2); imhist(I1); title('统计直方图'); subplot(3,2,4);

计算全息实验二

实验注意事项(必读) 1.提前预习,没有弄清楚实验内容者,禁止接触实验仪器。 2.注意激光安全。绝对不可用眼直视激光束,或借助有聚光性的光学组件观察激光束,以免损 伤眼睛。 3.注意用电安全。He-Ne激光器电源有高压输出,严禁接触电源输出和激光头的输入端,避免触 电。 4.注意保持卫生。严禁用手或其他物品接触所有光学元件(透镜、反射镜、分光镜等)的光学 表面;特别是在调整光路中,要避免手指碰到 光学表面。 5.光学支架上的调整螺丝,只可微量调整。过度的调整,不仅损坏器材,且使防震功能大减。6.实验完成后,将实验所用仪器摆放整齐,清理一下卫生。

计算全息(二) 修正离轴干涉型与相息图编码 计算全息是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全息图或衍射光学元件的技术。从原理上,计算全息和光学全息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所不同的是产生全息图的方法。光学全息是直接利用光的干涉特性,通过物波和一束相干参考波的干涉将物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转化成一幅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图,即全息图。光学全息记录的物体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而计算全息则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对被记录物波的数学描述或离散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一种可以光学再现的编码图案,即计算全息图。他不需要被记录物体的实际存在。由于计算全息图编码的多样性和波面变换的灵活性,以及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全息技术已经在三维显示、图像识别、干涉计量、激光扫描、激光束整形等研究领域得到应用。最近计算全息领域的新进展是利用高分辨位相空间光调制器实现了计算全息图的实时再现,这种实时动态计算全息技术已经在原子光学、光学微操纵、微加工、软物质自组织过程的控制等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显示了计算全息技术的巨大应用发展前景。 计算全息除了其在工业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工具。要做好一个计算全息图,既要熟悉衍射光学、光全息学等物理知识,还要了解抽样理论、快速傅里叶变换、调制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物理类和光电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是不可缺少的。 1、实验目的: 1.通过设计制作一计算全息图、利用高分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D)实时再现 该计算全息图、观察再现结果、并利用CCD 记录再现像等实验内容; 2.掌握计算全息图的编码原理,加深对光全息原理,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的 认识;训练使用空间滤波器、空间光调制器(LCD)、CCD图像采集等重要的现代光学实验装置进行数字光学实验的能力。 3.同时初步了解Matlab 语言在光学中的应用。 2、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经典的迂回相位型计算全息图设计制作过程为例,介绍计算全息的基本原理。一般说来,计算全息图的制作大致可分成下述五个步骤: 1.选择物体或波面,给初其数学描述或离散数据。 2.计算物波在全息图面上的光场分布。 3.把上述光场分布编码成全息图的透过率变化。 4.输出:光学缩版或微加工。 5.光学再现。

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皓景 学号:20111359069 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 任课教师:裴世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装置示意图 5底片 图1 全息照相光路 四、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

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2cos(t )r x A πω?λ =+- (1) 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1 2cos(t )n i i i i i r x A πω?λ==+- ∑ (2)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 )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的再现——光的衍射 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这样在原先拍摄时放置物体的方向上就能看到与原物形象完全一样的立体虚像。如图2 所示把拍摄好的全息底片放回原光路中,用参考光波照射全息片时,经过底片衍射后有三部分光波射出。 0 级衍射光——它是入射再现光波的衰减。 +1 级衍射光——它是发散光,将形成一个虚像。如果此光波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就等于接收了原被摄物发出的光波,因而能看到原物体的再现像。

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班级:学号:姓名: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10分制评定,每个实验成绩为两项总和20分。 2、平均成绩取三个实验平均成绩。 2016年 4 月18日

实验一 图像的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图像的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性质 二、实验要求 1) 建立输入图像,在64?64的黑色图像矩阵的中心建立16?16的白色矩形图像点阵, 形成图像文件。对输入图像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换图像(三维、中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 2) 调整输入图像中白色矩形的位置,再进行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换图像(三维、中 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比较变换结果。 3) 调整输入图像中白色矩形的尺寸(40?40,4?4),再进行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 换图像(三维、中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比较变换结果。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四、实验原理 傅里叶变换作为分析数字图像的有利工具,因其可分离性、平移性、周期性和共轭对称性可以定量地方分析数字化系统,并且变换后的图像使得时间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能够方便直观地解决许多问题。实验通过MATLAB 实验该项技能。 设),(y x f 是在空间域上等间隔采样得到的M ×N 的二维离散信号,x 和y 是离散实变量,u 和v 为离散频率变量,则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对一般地定义为 ∑∑ -=-=+-= 101 )],( 2ex p[),(1 ),(M x N y N yu M xu j y x f MN v u F π,1,0=u …,M-1;y=0,1,…N-1 ∑∑-=-=+=101 )],( 2ex p[),(),(M x N y N uy M ux j v u F y x f π ,1,0=x …,M-1;y=0,1,…N-1 在图像处理中,有事为了讨论上的方便,取M=N ,这样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就定义为 ,]) (2ex p[),(1 ),(101 ∑∑ -=-=+- = N x N y N yu xu j y x f N v u F π 1,0,=v u …,N-1 ,]) (2ex p[ ),(1 ),(101 ∑∑-=-=+= N u N v N vy ux j v u F N y x f π 1,0,=y x ,…,N-1 其中,]/)(2exp[N yv xu j +-π是正变换核,]/)(2exp[N vy ux j +π是反变换核。将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频谱的平方定义为),(y x f 的功率谱,记为 ),(),(|),(|),(222v u I v u R v u F v u P +== 功率谱反映了二维离散信号的能量在空间频率域上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步骤、程序及结果: 1、实验步骤: (1)、编写程序建立输入图像; (2)、对上述图像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观察其频谱 (3)、改变输入图像中白框的位置,在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观察频谱;

光学实验报告(一步彩虹全息)

光学设计性实验报告(一步彩虹全息) 姓名: 学号: 学院:物理学院

一步彩虹全息 摘要彩虹全息是用激光记录全息图, 是用白光再现单色或彩色像的一种全息技术。彩虹全息术的关键之处是在成像光路( 即记录光路) 中加入一狭缝, 这样在干板上也会留下狭缝的像。本文研究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景象的基本原理、一步彩虹全息图与普通全息图的区别和联系、一步彩虹全息的实验光路图,探讨了拍摄一步彩虹全息图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出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制作要点, 得出了影响拍摄效果的佳狭缝宽度、最佳狭缝位置及曝光时间对彩虹全息图再现像的影响。 关键词:一步彩虹全息;狭缝;再现 1 光学实验必须要严密,尽可能地减少实验所产生的误差; 2 实验仪器 防震全息台激光器分束镜成像透镜狭缝干板架光学元件架若干干板备件盒洗像设备一套线绳辅助棒扩束镜2个反射镜2个 3 实验原理 3.1 像面全息图 像面全息图的拍摄是用成像系统使物体成像在全息底板上,在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成像面全息图,它可用白光再现。再现象点的位置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平面的距离。 像面全息图的像(或物)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上,只是看起来颜色有变化。因此在白光照射下,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

3.2 彩虹全息的本质 彩虹全息的本质是要在观察者与物体的再现象之间形成一狭缝像,使观察者通过狭缝像来看物体的像,以实现白光再现单色像。若观察者的眼睛在狭缝像附近沿垂直于狭缝的方向移动,将看到颜色按波长顺序变化的再现像。若观察者的眼睛位于狭缝像后方适当位置, 由于狭缝对视场的限制, 通过某一波长所对应的狭缝只能看到再现像的某一条带, 其色彩与该波长对应, 并且狭缝像在空间是连续的。观察者所看到的物体像具有连续变化的颜色, 像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样, 因此这种全息图称为彩虹全息图。 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光路是在三维照相的光路中,在记录干板与物体之间插入一个成像透镜和一个水平狭缝,把物体和狭缝的像一次记录下来,由于狭缝放置的位置不同,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光路有两种;一种是赝像的记录光路,一种是真像记录光路。 3.2.1 赝像的记录光路 狭缝紧贴成像透镜后面放置,成像透镜只对物体成实像对狭缝不成实像,狭缝位于透镜焦点之内在焦点外成虚像。用会聚光作参考光。 3.2.2 真像的记录光路 狭缝和物体O均放在透镜L的焦点以外,狭缝位于物体和透镜之间。成像透镜对物体和狭缝均成实像,二者的像均在透镜的另一侧,物体的实像和狭缝的实像分别成在记录干板的前边和后边,物体的像离全息干板近一些。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完全版).docx

实验5.5 全息照相 实验分析: 在这次光学实验中,拍出来的全息照片图像模糊,而且曝光范围小,基本算失败,对此我觉得我们必然在某处有错误,或者是由于实验仪器造成,因此我展开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可能有: 1.在曝光过程中有振动或位移,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 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 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 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2.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参考光和物光的光 程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能大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3.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假设全息干板上干涉 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 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关系为, 而干板分辨率 η 与d 的关系为。可以看出, θ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 θ不能太大。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像时的观察窗(视角) 有 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4.光路中使用过多反光镜导致光强过小,从而影响干涉效果。

5.曝光时间没有控制得很好,曝光时间太长, 导致干板太黑, 光 线的透过率降低。 C C 6.在用清水清洗干版时水温没有严格控制在30-32,影响 实验结果。 7.在显影定影时,冲洗时间不够,导致成像范围过小,成像不清 晰。 实验结论: 实验中获得清晰的再现像的关键是要选用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和稳定性的激光作为光源。光路的调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光路,既要使物光和参考光能够发生干涉,还要保证干涉条纹间隔清晰,反差合适。所以要首先调整好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以保证干涉能够发生,然后再调整物光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夹角及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 保证全息照片的清晰度和反差。另外,在曝光时系统要稳定。

数字图像实验报告讲解

数 字 图 像 实 验 报 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学号:1008224072 姓名:张清峰

实验一图像增强—灰度变换 专业:通信工程学号:1008224072姓名:张清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图像增强的目的及意义,加深对图像增强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2、学会对图像直方图的分析。 3、掌握直接灰度变换的图像增强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知识点 术语‘空间域’指的是图像平面本身,在空间与内处理图像的方法是直接对图像的像素进行处理。空间域处理方法分为两种:灰度级变换、空间滤波。空间域技术直接对像素进行操作其表达式为 g(x,y)=T[f(x,y)] 其中f(x,y)为输入图像,g(x,y)为输出图像,T是对图像f进行处理的操作符,定义在点(x,y)的指定领域内。 定义点(x,y)的空间邻近区域的主要方法是,使用中心位于(x,y)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区域,。此区域的中心从原点(如左上角)开始逐像素点移动,在移动的同时,该区域会包含不同的领域。T应用于每个位置(x,y),以便在该位置得到输出图像g。在计算(x,y)处的g值时,只使用该领域的像素。 灰度变换T的最简单形式是使用领域大小为1×1,此时,(x,y)处的g值仅由f 在该点处的亮度决定,T也变为一个亮度或灰度级变化函数。当处理单设(灰度)图像时,这两个术语可以互换。由于亮度变换函数仅取决于亮度的值,而与(x,y)无关,所以亮度函数通常可写做如下所示的简单形式: s=T(r) 其中,r表示图像f中相应点(x,y)的亮度,s表示图像g中相应点(x,y)的亮度。 三、实验内容: 1、图像数据读出 2、计算并分析图像直方图 3、利用直接灰度变换法对图像进行灰度变换 下面给出灰度变化的MATLAB程序 f=imread('C:\ch17\tu\6.jpg'); g=imhist(f,256); imshow(g) %显示其直方图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 载支持。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熟悉反射式全息照相和透射式全息照相的基 本技术和方法。 2.掌握在光学平台上进行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全息照片的拍摄和冲洗,了解有关照相的一些基本知识,拍摄合格 的全息图。 二.实验原理 1.反射式全息照相 反射式全息照相也称为白光重现全息照相,这种全息照相用相干光记录全息图,而用“白光”照明得到重现像。由于重现时眼睛接收的是白光在底片上的反射光,故称为反射式全息照相。这方法的关键在于利用了布拉格条件来选择波长。 2.透射式全息照相 所谓透射式全息照相是指重现时所观察和研究的是全息图透射光的成像。这里将重点讨论以平行光作为参考光,对物光和参考光夹角较小的平面全息图的记录及再现过程。最后再简单介绍球面波作参考光的全息照相以及体积全息照相。 1)全息记录 2)物光波前的重现 全息图右侧空间并无光源,因而光场就唯一地决定于z=0处波前。因而0 级和±1级三束光从传播方向上是分离的。 0级衍射近似于一束平面波,其传播方向与全息图法线成α角。 +1级衍射则是一束球面发散波,其源点就是原来物光点源所在位置。由于 点源不是在透射光场内,因而形成虚像。 第三束光则是一束会聚的球面波,其会聚点就是实像的位置,由于波前有一项附加相位因子相当于这束球面波传播方向有一附加角度变化,很小时,这角 度近似于2α。 三.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半导体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光功率计,全息干板,三枚硬币。 四.实验条件 为了照好一张全息图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 (1)一个很好的相干光源。全息原理是在1948年就已提出,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光源而难以实现。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源。这是 因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本实验用650半导体激光 器,其相干长度约为20cm。为了保证物光和参考光之间良好的相干性, 应尽可能使两束光光程相等。 (2)保证全息照相所用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全息底片上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很细,相当于波长量级,在照相过程中极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甚 至使干涉条纹完全无法记录。例如记录过程中若底片位移了1um,则条纹0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R)(O*R*)OO*RR*OR*O*RIOIR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t0KI (式3)

图像处理实验报告.doc

中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年级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实验类型综合型 2012年6月5日

一、实验安排 1.实验目的 加深对数字图像处理理论课程的理解,进一步熟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相关算法和原理。 2.实验内容 实验一:略(放假) 实验二: (1)选择一副图像,叠加椒盐噪声,分别用邻域平均法和中值滤波法对该图像进行滤波,显示滤波后的图像,比较和分析各滤波器的效果。 (2)选择一副图像,叠加零均值高斯噪声,设计一种处理方法,既能去噪声,又能保持边缘清晰。 3.实验环境 Matlab7 二、算法原理 领域平均法有力地抑制了噪声,同时也引起了模糊,模糊程度与领域半径成正比。 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平滑滤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克服线性滤波如(平滑滤波)等所带来的图像细节模糊问题,而且对过滤脉冲干扰及图像扫描噪声非常有效。但对某些细节多(特别是点,线,尖顶)的图像不宜采用中值滤波方法。中值滤波是用一个有奇数点的滑动窗口,将窗口中心点的值用窗口各点的中值代替。中值滤波器不像平滑滤波器那样使图像边界模糊,它在衰减噪声的同时,保持了图像细节的清晰。 三、Matlab代码 (1)a.叠加椒盐噪声,用邻域平均法对该图像进行滤波 I=imread('eight.jpg'); J=imnoise(I,'salt & pepper',0.02); subplot(231),imshow(I);title('原图象'); subplot(232),imshow(J);title('添加椒盐噪声图象'); k1=filter2(fspecial('average',3),J); k2=filter2(fspecial('average',5),J); k3=filter2(fspecial('average',7),J); k4=filter2(fspecial('average',9),J); subplot(233),imshow(uint8(k1));title('3*3模版平滑滤波'); subplot(234),imshow(uint8(k2));title('5*5模版平滑滤波'); subplot(235),imshow(uint8(k3));title('7*7模版平滑滤波'); subplot(236),imshow(uint8(k4));title('9*9模版平滑滤波'); b.叠加椒盐噪声,用中值滤波法对该图像进行滤波 I=imread('eight.tif'); I=imread('eight.tif'); J=imnoise(I,'salt & pepper',0.02); subplot(231),imshow(I);title('原图象'); subplot(232),imshow(J);title('添加椒盐噪声图象') k1=medfilt2(J); k2=medfilt2(J,[5 5]); k3=medfilt2(J,[7 7]); k4=medfilt2(J,[9 9]); subplot(233),imshow(k1);title('3*3模板中值滤波'); subplot(234),imshow(k2);title('5*5模板中值滤波'); subplot(235),imshow(k3);title('7*7模板中值滤波'); subplot(236),imshow(k4);title('9*9模板中值滤波');

图像处理 实验报告

摘要: 图像处理,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结果的技术。又称影像处理。基本内容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是指用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经过采样和数字化得到的一个大的二维数组,该数组的元素称为像素,其值为一整数,称为灰度值。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压缩,增强和复原,匹配、描述和识别3个部分。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目前,图像处理演示系统应用领域广泛医学、军事、科研、商业等领域。因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易于实现非线性处理,处理程序和处理参数可变,故是一项通用性强,精度高,处理方法灵活,信息保存、传送可靠的图像处理技术。本图像处理演示系统以数字图像处理理论为基础,对某些常用功能进行界面化设计,便于初级用户的操作。 设计要求 可视化界面,采用多幅不同形式图像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合理选择不同形式图像,反应各功能模块的效果及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对图像进行灰度级映射,对比分析变换前后的直方图变化; 1.课题目的与要求 目的: 基本功能:彩色图像转灰度图像 图像的几何空间变换:平移,旋转,剪切,缩放 图像的算术处理:加、减、乘 图像的灰度拉伸方法(包含参数设置); 直方图的统计和绘制;直方图均衡化和规定化; 要求: 1、熟悉图像点运算、代数运算、几何运算的基本定

义和常见方法; 2、掌握在MTLAB中对图像进行点运算、代数运算、几何运算的方法 3、掌握在MATLAB中进行插值的方法 4、运用MATLAB语言进行图像的插值缩放和插值旋转等 5、学会运用图像的灰度拉伸方法 6、学会运用图像的直方图设计和绘制;以及均衡化和规定化 7、进一步熟悉了解MATLAB语言的应用,将数字图像处理更好的应用于实际2.课题设计内容描述 1>彩色图像转化灰度图像: 大部分图像都是RGB格式。RGB是指红,绿,蓝三色。通常是每一色都是256个级。相当于过去摄影里提到了8级灰阶。 真彩色图像通常是就是指RGB。通常是三个8位,合起来是24位。不过每一个颜色并不一定是8位。比如有些显卡可以显示16位,或者是32位。所以就有16位真彩和32位真彩。 在一些特殊环境下需要将真彩色转换成灰度图像。 1单独处理每一个颜色分量。 2.处理图像的“灰度“,有时候又称为“高度”。边缘加强,平滑,去噪,加 锐度等。 3.当用黑白打印机打印照片时,通常也需要将彩色转成灰白,处理后再打印 4.摄影里,通过黑白照片体现“型体”与“线条”,“光线”。 2>图像的几何空间变化: 图像平移是将图像进行上下左右的等比例变化,不改变图像的特征,只改变位置。 图像比例缩放是指将给定的图像在x轴方向按比例缩放fx倍,在y轴按比例缩放fy倍,从而获得一幅新的图像。如果fx=fy,即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缩放的比率相同,称这样的比例缩放为图像的全比例缩放。如果fx≠fy,图像的比例缩放会改变原始图象的像素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几何畸变。 旋转。一般图像的旋转是以图像的中心为原点,旋转一定的角度,也就是将图像上的所有像素都旋转一个相同的角度。旋转后图像的的大小一般会改变,即可以把转出显示区域的图像截去,或者扩大图像范围来显示所有的图像。图像的旋转变换也可以用矩阵变换来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