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09-4-25到26

调查地点:山西平遥古城

调查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调查目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意义,以及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前言:平遥古城,一座小小的围城,表面破落,内涵丰富!平遥古城承载着的更是其深厚的晋商文化,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正文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由于我们这一专业的需要,出外调研考察就是一种必须的活动。因此平遥成了我们的首选之地。2009-4-16我们文化产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校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乘火车从咸阳出发到平遥。一路的奔波可以说是让我们筋疲力尽。在经过一夜的火车上的颠簸,第二天一早,我们终于来到了平遥。坐上游览车,我们就直奔目的地。

渐渐地,我们能看到古城了,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那是一种在饱经岁月的洗礼后的那种古老却不乏经典。到古城之前,一直以为“古城”这个称谓只是一般性的修饰词语。我甚至不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过战火、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和现代化大规模建设之后的国家,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完整的古城。这里简直是现代文明和城市世界里的一个桃花源。走进平遥我不禁惊讶,周长不过六千余米的古城承载了那么丰厚的内容。古城西门仿佛时间隧道的洞口,从跨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完全置身在古代汉民族城市的建筑、经济文化氛围中,恍惚时光倒流。

说古城,这里的确名副其实。整座城池保存着完整的城墙和城楼以及城内的所有中式建筑,绵延周长13公里的厚厚城墙外面是一圈护城河。东南西北四座巍峨高大的城门,是进出这座城池的唯一道路。进出城门的人,从长袍马褂到牛仔西装,从古走到今。

在这座城里,没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全部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平房,立柱横梁,画栋雕栏,飞檐斗拱,石礅木扉,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在城区的结构布局上,整座城的街市、商铺、县衙、文庙、民居、学堂、钟楼、佛寺,应有尽有,前铺后坊,左阁右藏,廊厅厢堂,一切建筑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城风貌,活脱脱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教学版本。

除去学术上的价值,这座古城留给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久违的慰藉和安静。在这里,没有水泥森林一样的高楼大厦,没有需你仰头才能看到的冲天玻璃墙,没有拖着肮脏尾气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巨大高悬的广告牌,没有铺天盖地的霓虹闪烁。有的只是古朴的中式建筑,窄窄而又弯弯曲曲的街道,慢节奏生活的居民,不经意抬头看见的城楼,或者某个店铺前悬挂的老号牌匾。

今明两天,我们会在平遥古城中巡游。平遥提供了一种套票,有效期两天,可以参观19处景观还有十余处民居。当我们在客栈安顿好后,吃完早饭,就开始了我们一天的旅程。

要参观的景点大都在西大街、东大街和南大街的交汇点附近,北大街有售票点,买完票后,首先参观的是号称中国第一家银行的日升昌票号,厢房门口挂着的票号发展历史及各掌柜职能介绍让我颇长了一些见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埋地下的金库,虽然现在放置在那儿的是铝块,依然能够让我联想起金光灿灿,呵呵,财迷啊…

汇武林博物馆中放置着十八般武器,前院面积不大,一条小道延伸到后院的演武厅,一对法国夫妇站在高处拍照。我信手拿起一支狼牙棒,是短柄的那种,很重,尝试着伸胳膊举平都很有难度。法国人饶有兴趣的看着我,嘴里叽哩咕噜的说这话,我一个字都没有听懂,估计是问我是否会武功,我龇牙咧嘴一笑,摇摇头表示不会。以前总觉的练武的多是花架子,没有什么用处,可是那天拿起这些前朝的武器,才发现即使只是举起来都需要很多力气,若要随心所欲的舞动,更不是易事。这样说来,如果真能把这些武器举重若轻的拿起来,单只是力气和在锻炼时得到的快速反应能力就能在搏斗中稳占上风了,看来,练习武功还是有用的。

更有意思的是协同庆钱庄,表面上看,这家颇有年头的宅院和之前参观的那些院落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其实大有不同。里院深深倒还罢了,居然地下还有一层,而且宽大通透,采光很好,用途吗当然是用来存放银子的。这是我在平遥见到的唯一一家这样布置金库的。

清虚观虽为道观,但里面已经没有一个道士了,主殿里沿神像两侧排了两排桌子,各坐几个算命“先生”。一个女孩子估计是付了费,就见一个算命先生站起身来,拿起供桌上的棒子敲了两下身旁类似钵的黑亮器皿,声音清脆而又浑厚悠远,然后口中念念有词,伴随着不断的敲击声,倒也韵味十足。旁边像是导游的女孩子转开了头,看着殿外,神情漠然,估计是看多了这种情形。说实话,算命先生说什么我是不信的,但这器皿的声音确实吸引了我。

晃晃悠悠已是下午,沿途经过的街道两边遍布着商店,卖着据说“年龄”全都不到50年的古董,还有平遥的招牌绣花鞋和牛肉,饭店和旅馆也散落在这些街道上。最繁华的地段有一个酒吧…樱花屋,名字和丽江最有名的酒吧一样。9i6平遥旅游网平遥古城旅游指南平遥古城旅游第一站

回客栈的路上,顺道参观了县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县衙占地宽广,布局相对宽松,约莫占据平遥古城面积的1/40。想想也是,毕竟是县太爷,一县之长啊,看看现代的县政府,又有那个不是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县衙里面除了官衙外,还有保留最完好据说也是唯一留下的一座清代监狱,黑暗潮湿、颇有阴森的感觉。刑具展馆充分显示了人性阴暗、恶毒的一面,其所带来的精神及肉体上的折磨非人所能忍受,真的令人非常反感。

县太爷卧室正方所在院落的左右厢房是钱粮师爷、文书师爷的居室,在县衙看了说明才知道,清代县太爷是不准带内眷赴任的,虽贵为一县父母官,也是孤家寡人一个。这夜晚来临时,三个大老爷们也没什么好玩的(估计没有扑克牌玩),可不就凑在一起商讨刮民敛财大计吗?也难怪过去的贪官污吏这么多。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倒是人性化了,不管你是什么官,也不管在哪儿上任,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携带家眷,可为什么贪污受贿的事情越来越多呢,不可理解。

平遥可看可说的地方还很多,商会、当铺、文武二庙、县衙署。。。每一处都可以独立成篇。就说那文武二庙,文庙座落在古城东南,平遥武庙座落于古城西南,它们的方位正契合我国古代城镇建设左文右武的基本格局。

平遥,细看才不简单!

1997年联合国将平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结尾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两天的行程是元不能把平遥看个够的,在没有完的旅途中,我只能用用一个字来形容他“赞”。这是历史的痕迹,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走了,平遥,有机会还会再走上这片土地上轻吻你。

这是平遥古城的通票120元包含的景点:包括景点:1平遥城墙、2平遥文庙、3日升昌、4清虚观、5县衙署、6城隍庙、7雷履泰故居、8中国商会、9协同庆、10天吉祥、11百川通、12古民居、13中国镖局、14华北镖局、15蔚盛长、16蔚泰厚、17报馆、18汇武林、19汇源当、20同兴公有学生证可打5折。我们用的就是学生票。

2最佳答案

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宣王姬静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时驻兵于此并修筑夯土城墙,周长九里十八步,城墙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开门,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

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北城墙在今窑场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由原周长“九里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

现存古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城墙周长6162.68米,东城墙长1478.48米,南城墙长1713.80米,西城墙长1494.35米,北城墙长1476.05米,城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墙身素土夯实,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

外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挡土墙。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

城墙顶以青砖海墁,外檐墙头砖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了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

城墙马面顶筑堞楼72座,堞楼深宽各3米,高近7米,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军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了望敌情的堞楼,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

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城门楼:是“城池”的标志建筑,修筑于城门顶,古时亦称“谯楼”,平遥城墙共有六座城门楼,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 米。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砖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绘,楼顶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在城墙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了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平遥城墙四座角楼分别是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魁星楼:在平遥城墙的东南角上,创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来命名。另外它也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楼楼身通高24米,上下双层,底层砖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设砖台阶盘曲而上,顶层建八角攒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层顶满布琉璃瓦,色泽亮丽,光彩夺目。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点将台为古时王者点将出征的地方,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城墙:平遥城墙外侧墙有条石作基,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城墙内侧砖砌的77个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传统,将城墙上的雨水排于城内马道"。

城门:平遥城墙设有城门六道,直鹞 ?、拱极、太和、永定、亲翰、凤仪。南门为龟之头,按照中国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说法,迎纳东南方的和薰之风,为"迎熏门"。北门是龟尾,北门的外门向东弯曲,好像龟尾东甩,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称“拱极门”。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曰“太和门”。上西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命名“永定门”。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匾书“亲翰门”。下西门之取名“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国运隆昌。平遥城墙的六道城门都设有内外两道门,内为主城门,外为瓮城门,两道门中间为瓮城。

平遥城墙除迎薰、拱极、太和、永定、亲翰、凤仪六道门外,在南城墙龟首迎熏门两侧另有两座低矮的小南门称之为龟眼,这两座低矮的小南门没有城楼不设瓮城, 几乎是隐蔽在古民居建筑之间,直通城外,门外原各有一水井。这是根据古代战争需要,依照中国古代奇门学说修建的两道遁门。

瓮城: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城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外城门,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谓之“瓮城”。两军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

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除迎薰门(南门)因其为龟首瓮城门与大城门直向外,唯有亲翰门(下东门)瓮城门与大城门径直向东开。据传,这是古人营造它时唯恐“金龟”爬走,所以将它的左后腿使劲拉直,并拴牢在城东北10公里外的麓台塔上。

平遥古城各瓮城上、布满古代、弩、礮、炮、车、般、柜、枪、等重型防御兵器

弩:又称射,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床子弩。

礮:又称襄阳炮宋代兵书《武经总要》载: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礮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礮索,索长数丈(1丈=3.33米)。小型礮有索数条,大型耰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礮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一人瞄准定放,拽礮人同时猛拽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使用了礮。东汉以后,礮成为军中重要攻守器具。

炮:明代有两种火炮,一为红夷炮,又称袁崇焕炮。一为虎蹲炮,又称戚家军炮。红夷炮,炮身为铜铸或铁铸,炮管内是滑膛,为前膛式火炮。在炮身的中央部位有称为炮耳的突起,便於装於炮架或炮车上射击。虎蹲炮为了便於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

车:车的发明给人类进步史代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马车出现在中东地区与欧洲。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奚仲始作车”或“黄帝造车”等文字记载,商代中国己再十分成熟双轮马车,不过这种车并非用于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礼仪活动。到宋代出现了“望楼车”,“轒輼车”“公输车”,“巢车”。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专用特种车。

(1)望楼车用来观察敌方的一种车,可移动式。

(2)轒輼车掩护战士抵近城垣的防护棚具。

(3)公输车是把长梯搭载再车上的一种攻城兵器。

(4)巢车用辘轳提升乘人的吊篮,侦查敌方的行动。由於吊篮很像鸟巢而得名。

柜:又称飞炬或火油柜,是一种以石油成分的石脑油作燃料的火焰喷射器。守城用烧毁云梯等攻城器具,也用於水战中烧毁敌军船舰

枪:这里所指的枪迹称拒马,是把多支长枪插在原木上,用以阻挡敌骑兵冲锋的一种障碍物。

平遥古城墙,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城池防御体系,同时隐喻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垛口、敌楼又贯串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政教主张,希望唤起人们的良知,使其厌恶战争,鼓舞仁德之师,通过正义的战争去赢得和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