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1. 江苏扬州杭集镇牙刷产业集群

杭集镇生产牙刷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镇拥有牙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近千家,其中规模生产企业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露洁公司也落户杭集。全镇牙刷从业人员万多人,生产的牙刷有1100多个品种,年产牙刷32亿支,年销售20多亿元,杭集牙刷已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牙刷又带动了旅游用品、塑料包装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杭集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

在江苏扬州杭集镇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80多家牙刷生产企业和1600多家牙刷相关企业,2万多人从事与牙刷生产相关的工作,一些企业除打造自己的品牌外,也承接了国外企业的订单。国外的大型零售商和采购商将大量的订单下在了中国的产业集群中。

杭集牙刷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94%,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杭集稳居牙刷制造“世界第一”的宝座。去年,杭集旅游日化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百强”。

杭集镇拥有35平方公里土地、480家左右列统企业、3000多家个体工商户、2万名外地打工创业者,每3户家庭就有一个老板。去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人均GDP达9800多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

杭集镇依托当地历史悠久的牙刷产业,逐步演进为具有综合优势的牙刷产业集群。这是一种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是江苏众多产业集群中的一例,我们称之为“杭集现象”。

从产业集聚看,杭集镇的产业集群是受改革开放推动的。上世纪90年代,杭集牙刷由三笑集团领跑,1999年最高峰时,三笑集团的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人民币,年产牙刷30亿支,占全球市场1/3的份额。2000年,三笑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高露洁合资成立高露洁三笑公司,在杭集镇建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之后,安泰士、两面针等国际知名企业也相继入驻;加之近年来培育的中国名牌“五爱”以及省、市名牌等一批本土企业,使杭集镇的产业集聚能力大大增强。

从生产规模看,杭集镇拥有牙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16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80余家。全镇牙刷从业人员2万多人,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等一个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构成了完整的地方生产系统。年产牙刷40亿支,仅生产的牙刷品种就有1100多种,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

从市场份额看,杭集牙刷占据了全国90%、世界35%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遍布国内各地的商场和批发市场,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行业地位看,2003年,杭集镇获得“中国牙刷之都”称号。之后,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相中了这块宝地,日用品、酒店用品及其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频频在此安营扎寨,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在牙刷产业的带动下,杭集镇旅游用品、包装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以牙刷为龙头的日化旅游用品与新材料产业的工业产值超过70亿元。

杭集现象是集群力量的有力证明,给现代经济许多有益启示。

小区域可以做成大产业。杭集是一个非常小的区域,而杭集镇却依靠牙刷这样一个小小的日用品,做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产业。这说明在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区域竞争中,要想在一夜之间造出几艘“航空母舰”来是不可能的,而发挥集群的力量,小产品、小区域却能够做成影响世界的大市场、大产业。集群成为有效的制胜之道。

小企业可以形成大集群。在杭集镇,大型企业屈指可数,中小型企业、家庭工场则遍地开花,在大企业的引领下,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场以集群的形式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无界限的大工厂,不仅

规模效应显著,而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生产成本低、易于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做出最快反应的优势也得以发挥。这表明,中小企业依靠集群的力量,同样可以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具备大企业、巨型企业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

2.湖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

河南省长垣县又称蒲城,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处于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和山东菏泽等城市群的中心,位于中原腹地、黄河西岸的长垣,地下没有矿产资源,地上没有钢铁企业,周边没有大型起重机械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更没有国家投资支持和大城市的带动,这片曾经极度贫瘠的土地却孕育了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械集群——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6年4月,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特色工业园区;2006年11月,园区被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起重机械之乡”;2007年,长垣又跻身“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位居第87位。目前,河南长垣中小型起重机销量已占到全国市场的50%以上,

要生产各种起重机设备。现已形成起重机械、建筑机械、汽车配件、绿色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拥有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12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4家,涌现出:中原起重集团、河南重工集团、长远集团、宇华起重设备、发达起重、永强起重、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35家,尤其境内的起重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整机生产、零配件加工及经销企业560余家,日产单、双梁起重机100多台(套),起重机械配件产品1500多台(套),年使用钢材60多万吨,其中100吨以下起重机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起重机械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起重机械及配件交易集散地。

3.湖南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

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城东北,有名的柳公河南畔,有一个全国闻名村庄———南庄村,全村240户农民中,几乎家家户户从事钢卷尺生产,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在钢卷尺行业中,南庄村人夺得了三项全国桂冠:全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销售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南庄村所属的虞城县是中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中国85%的钢卷尺出自这个县,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40%,年产3亿多只,销售额达10亿元,2006年,虞城县被中国计量学会授予“中国钢卷尺城”称号。

目前虞城县全年产各种钢卷尺2.6亿余只,占全国钢卷尺市场的85%以上,占同类产品出口量的40%。且品种规格齐全,主要有公制、英制、1m至10m长、6mm至25mm宽等多种规格、型号的钢卷尺以及10m至50m摇卷式长尺和皮尺,达30多个系列、15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并远销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伊朗、伊拉克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

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如钢带、油漆、塑料、小五金等也在迅猛发展。

虞城县钢卷尺特色工业基地,发端于稍岗乡南庄村的几户农民。1982初,6户农民为了脱贫致富,从国营卷尺厂的废品堆里,买报废的残尺条,截开后卖给周围乡村学生和农村建筑工人作尺子。后来,他们发现组装钢卷尺成本小,风险小,利润大,且设备简单,易于操作,适宜一家一户搞加工,并最终摸索掌握了一整套组装技术。1982年底,6户村民靠组装钢卷尺户均收入6000多元。随后在周围村庄迅速掀起了组装钢卷尺热。组装数量和规模由少到多,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1992年,虞城中州卷尺厂——虞城县第一家钢卷尺厂诞生。

钢卷尺加工生产初期,由于受条件限制,大多是手工制作,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尺度不准。但当时的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加上价格低廉,在八十年代末,虞城钢卷尺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增强,原来畅销的产品很快滞销了。为支持钢卷尺产业继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1998年,由县政府组织协调,成立了虞城县钢卷尺协会,通过协会章程,自己约束自己,由无序竞争转到有序竞争。

通过大力宣传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帮助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并在商标设计、商标申请、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全县办理了钢卷尺注册商标29个,并且创出了“江华”、“红叶”、

“万山红”等一批知名品牌。从此钢卷尺产业步入了“规范管理、稳定质量、统一标准、协调价格”的历史新时期。

4.北京通信产业园

位于北京亦庄的通信产业园是以星网工业园为代表的,与移动通信产业上下游相关的电子信息企业的集聚。星网工业园以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为龙头,吸纳全球著名的移动通信企业,将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集中在一个空间,占地50公顷的星网一园已经吸纳了19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拥有了一批富有特色、在全球信息产业享有很高声望的知名企业。在诺基亚的合作伙伴中,既有与诺基亚同属世界500强的三洋能源,也有我国台湾地区的IT企业富士康,另外,还有生产移动电话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印刷电路板的一流企业——日本揖菲电。

这些企业从手机连接器、天线、电池模组、按键模组、喷膜到印刷电路板,最后到手机组装一应俱全,有报道称,在星网工业园手机从组装到出货只需要一天。

5.天津通信产业园

国内最大、最完整的手机及其零部件产业群,天津通信产业园坐落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简称“泰达”)。

天津通信产业园的规模化经济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摩托罗拉的生产总量始终处于全国同行业的首位,同时,始终占居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规模经济带动了规模效益,天津通信产业园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均居全国前列。

规模化和效益化拉动了行业投资的速度。目前,国家(天津)通信产业园已有5家手机制造企业,分别是摩托罗拉、三星通信、三洋通信、大霸电子和京瓷,基本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手机及其零部件产业群,产业规模化特点更加突出,效益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天津移动通信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配套产业日趋完善。

在天津,为摩托罗拉、三星通信配套的企业已达到200多家,形成了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摩托罗拉、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等配套集群。

每年在天津开发区召开的国内手机配套会,使天津成为世界手机配套供应商的集散地。

6.杭州通信产业园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杭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浙江省内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区由江北区块、江南区块和下沙区块组成,总面积为12.64平方公里。

杭州高新区通信产业园集聚了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通信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UT斯达康、东方通信、士兰微电子等十余家上市通信企业;拥有华为3COM、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等国内外著名电子通信研发和制造企业;拥有2个国家级、5个省级和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人才集聚十分明显。

杭州高新区通信产业园目前已经培育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通信企业,如: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杭州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华为3COM、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均在各自产业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地位,正进入高速扩张期。

诺基亚、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杭州高新区投资;朗讯、IBM、微软等公司与杭州高新区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美国CAD科学园、我国台湾南港软件园等与杭州高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新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李佐军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一,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第五,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国外特色小镇案例

国外特色小镇案例总结 一、国外特色小镇主要类型 国外特色小镇主要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起来,与低成本及要素的聚集有直接的关系。国外特色小镇一般是通过龙头企业或培育基础产业向某一个空间聚集,最后形成产业集群,再加上小镇本身的优质生态人文资源,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小镇。目前国外特色小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科技总部型特色小镇 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小镇就是依托一个企业总部发展起来的。例如美国的硅谷,其实就是一连串的科技总部型小镇聚集而成,另外这种类型的小镇往往还会依托世界知名院校,用作企业发展必须的科研和人才力量。如: 1、美国山景城小镇:是美国人均最富有的小镇之一,Google的二十多栋办公楼就散落在这个美丽的小镇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 2、英国Sinfin小镇: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所在地,中间是办公和核心工厂,周边是绿地和低密度住宅区,这里能生产出全世界最高端的航空发动机。 3、德国英戈尔斯塔特小镇: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所在地,奥迪总部所在的英戈尔斯塔特的传统镇区人口则只有两三万人,但却是高端人才的核心聚集地。

借鉴:中国的小城镇可通过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推动的双轮驱动下,中国的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会逐渐向小城镇进行聚集。 (二)传统产业型特色小镇 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型特色小镇与工艺传承、产业积累、生态人文环境资源等因素关系密切,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结果。如: 1、香水产业小镇:法国格拉斯小镇,从16世纪起就从事花卉种植业及香水制造,有大量世代从事此香水产业的技师以及相关产业基础,最后形成世界最著名的香水王国。 2、巧克力产业小镇:美国好时小镇,号称“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有3家现代化的巧克力工厂,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及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商。 3、全球体育用品产业小镇:德国赫尔佐根赫若拉赫,中心历史城区、手工业发展传统以及就业市场的吸引力让这座小镇有着高品质的生活,拥有三家全球体育用品企业:阿迪达斯、彪马、舍弗勒。 4、全球纺织品产业小镇:瑞士朗根塔尔小镇,蓝拓纺织品公司和阿曼集团的所在地,它们拥有全球化的分支机构和供应商网络。这个小城镇为它们提供了充足可用的劳动力以及长期形成的支持本地产业发展的传统氛围。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从图 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 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 地理分布 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 统合度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产业集群:从广义上讲在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更具体地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05AA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5AAA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对产业园区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业园区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揭示了产业园区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 【内容提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循环经济 一、产业发展集群化 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①。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②及有序化发展。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就是各要素(如图1、图2所示)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1.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业链情况

统计负责人(A004):填表人(A005):联系电话(A006):报出日期(A007):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调查单位(加盖公章): 20 年月日

表JQ-01 指标解释 集群企业数是指产品与集群主导产品相关联的所有企业的总和。 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境外控股企业指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的总和。 1.港澳台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台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港澳台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港澳台商协议控股。 2.外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外商协议控股。 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指建有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研究院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研发、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业的总和。 上市企业指企业的股票已在国内和境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不包含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挂牌“新三板”企业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在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总数。 毕业企业数指符合《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毕业企业标准的孵化毕业企业数。 集群人员数指集群内企业和服务机构所有从业人员总和。 大专及以上指拥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硕士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博士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留学归国人员指出国学习、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总数。 集群日常管理机构人员指集群管理机构中从事集群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总数。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式案例——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12期(总第388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式案例分析 ———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陈 瑾[摘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为经济体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但与国外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 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加快构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其进一步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 问题。 本文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发现集群演进轨迹经历了从培育、发展、成熟到转型这一生命周期,集群各阶段既呈现出与其他集群都具有的共性,又有其特质。该集群各阶段持续更替的动因,也印证了集群各阶段升级的一般条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一方面暴露出集群发展中存在着隐忧问题,对集群抗危机、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阐明成熟期集群只有不断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着力 提升产业链、 营销链、价值链、循环链、服务链五大路径,才能实现更具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12-0076-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分层梯度式升级模式研究”(批准号:09BJY051)[作者简介]陈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77) Abstrac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conomic force,while,compared with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our competitiveness is relatively weak.Therefore,how to 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and guide them for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come a highlight of our country.Based on case studies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luster evolves from cultivation,development,maturity to transition,with same similarities as other clusters and also its own features at various stages.The causes of continuous alternations of the cluster at every stage confirm general conditions of cluster upgrading of every stage.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 some wor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and new challenges for crisis and risk resistance capabilities come out.In addition,the mature cluster can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a moder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y means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chains of industry,marketing,value,circulation and service.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haoxing textile;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 波,西临杭州,面积1177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绍兴 是我国传统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纺织业在绍兴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 素有“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工贸之城”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纺织业持续繁荣发展,现已成 为中国著名纺织产业基地县和我国最大的纺织县。全县有各类纺织企业4500家,纺织从业人员30余万人。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是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演化历程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典范,具有鲜明的中国产业集群崛起发展特色。同时,在2008年国际76中小企业研究|SMEs Research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在经历了前两次以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创新全球化时代”。审时度势,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于成为经济交往的核心形式的新时代,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为顺应经济潮流的度势之举。而对于区域来讲,要想谋得“在扁平世界创造出全球‘尖峰’”,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个性,又是其必然路径。 2011年科技部提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之后,大批区域纷纷申报以争取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缘何如此吸引了各区域踊跃申报?这其中固然有获得试点后能得到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科研资源、创新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大原由在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集约发展的需要。而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紧抓机遇,转变“集群模式”,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便是顺理成章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创新”二字。传统产业集群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新技术创新链条为依托而形成,两者要么是产业的量的堆砌、要么是创新概念的狭隘理解,前者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求,而后者则无法诠释创新的真正含义。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创新当中,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聚工程”就是要把“创新”的含义高度突出,使产业集群的模式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片片勃勃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是扁平的,一片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想成为勃勃生机的一座座扁平世界里的“尖峰”,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个性,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而对于区域自身来讲,必然是要打造自身区域个性。其中典型案例莫过于厦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机遇,硅谷、新竹、班加罗尔成为“尖峰”无不是如此。海洋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创新创业诞生的最佳温床,厦门选择“海洋与生命科学”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而从厦门、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充分突出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同时,又把海洋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则区别于其它地区、避免了同质化,强势突出了厦门的区域个性。 期待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尖峰”!期待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一座座“尖峰”。

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顺义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承担着首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顺义区从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高度,高起点、高站位编制“一区”规划,高标准、高效率推进“一区”建设,努力将“一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顺义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临空经济、高端制造、产业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拥有国航、北汽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基础,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5家,上市企业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高位增长;聚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20家,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以上。 顺义“一区”高精尖产业有三大特征: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形成了以汽车、航空两个千亿级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都市工业、装备制造、基础与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一批几十亿级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集聚和培育了北汽集团、江河创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

点骨干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园、五基地”的高精尖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带动了全区实体经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其中,围绕三大科学城,依托京承高速产业走廊,重点打造北部高技术制造发展带;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沿六环路与京平高速沿线区域,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发展带。 三是产业要素齐全。拥有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等7个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新三板加速器等9个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各类人才33.4万人,其中各类工程师以及高技能人才1.4万人,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10个、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2个。产业链完整,主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聚集度达到85%,汽车、航空等产业配套的科技中小企业超过300家,形成了研发设计、中试测试、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上市融资等全产业链体系。 顺义区立足建设“一区”重要使命,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承载区为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路径,梳理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大高精尖项目培育引进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一区”各项工作开展。 明确产业方向。结合北京市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对全区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确定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 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

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XX 年数字) 糖酒业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与XX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 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

西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外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或研究,最早是从对作为人类空间活动组织形式的集聚的重要性开始的。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完成,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一部分工厂和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进行集中生产、采购和经营的现象。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并在该领域提出与发展了一系列产业集群理论。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理论。而我国学者对集聚或产业集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此前国内学者很少重视或研究集聚现象。 一、 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视与研究,主要体现在工业区位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面。 1、工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的基础是厂商以最低成本作为确定工厂区位的目标。他认为,决定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有运输费用、工资成本和集聚因素。韦伯认为,工业区位的理想位置,就是使得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里程和货物运量为最低的地方。劳动力费用形成对由运输费用决定的工业区位的“第一次修正或改变”,即与旧址(运费较低的地区)相比,如果迁至新址(工资较低的地区),每吨成品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大于所节省的工资成本,则不应迁移;反之,则应把厂址迁至工资较低的地区。集聚因素形成对工业区位的“第二次修正或改变”,同样只有当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由于工厂迁移而增加的运输费用和工资成本时,工厂才能迁移;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集聚不经济。 二十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工业区位论进一步充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