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复习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复习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1。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唯物主义通常总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在中国,唯物主义的代表有战国时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在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十六—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3.意识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历史的演变有哪些过程?


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什么?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或者是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

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第三,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事物因内在矛盾而引起变化、运动,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7.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链式的环节;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8.认识论上的两条根本对立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
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相对真理是指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近似正确的认识。他认识的范围、精度深度有待拓展深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都包含客观的内容是无条件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

,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1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因素包括人的素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资料的多寡程度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辩证统一
1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跟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跟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跟解决方法,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热与自然的关系。
12. 英雄史论的理论出发点是什么?
英雄史论额理论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力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因为在商品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下,已经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越是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是提高以致出现了垄断经济(社会化生产的充分体现)。此时,私人劳动的无序性和资本主义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就与社会化生产出现矛盾,这种矛盾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不可彻底解决的,即成其为基本矛盾。
14.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产和不可变资产的依据是什么?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1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分析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再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的情况下,通过更新设备,改变工作条件等方式产生的超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所得到的价值。
举例来说,以前资本家雇了10个童工,使用手工织布机来进行纺织,一天能得到价值10块钱的布,付

给工人的工资和原料费都是是2块钱,那么剩余价值就是10-4=6块钱。但是资本家突然有一天,脑袋短路,换了一台蒸汽织布机,还是由这10个童工来开,每天可以得到50块钱的布,付给工人的工资还是2块钱,原料费就是10块钱,那么剩余价值就是50-12=38块钱,所以,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这样产生了。
16.劳动力的价值。资本主义的利润率。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他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且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而不是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DU。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迅速增长 第二,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三,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 第四,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
18.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
.1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2.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3.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19.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第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第二、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等等,从辨证法的观点看,这些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具体特点中国的国情,具体边县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政治经济现状等,从辨证法的观点看,这些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了,充分提乡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是运用唯物辨证法的思想结晶,掌握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的辨证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20.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作用: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能认识现象,而且能认识本质和规律);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为正确意识促进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发展)。表现: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3.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21.简述列宁物质主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
2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第五,社会主义和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
2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总体文明,但是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公民道德素质未全面提高。如外国人对中国游客

普遍不满体现公民素质不高;更多的人用冷漠的目光看待这个社会和人,道德素质低下,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的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加强社会道德建设。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公民树立基本道德理念,形成爱社会,爱国家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必将有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及人民的团结。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积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客观存在的“人强我弱”的局面的认识,从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深化体制改革。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4.分析“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这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无疑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2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有个学生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他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

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
25.分析“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之所在。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才可以展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义。具体而言,这一革命蕴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就哲学范式而言,从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从实质上看,哲学范式的转换与思维范式的转换并非比肩并立的两个转换,亦非前后相继的两次转换,而是同一转换的两个方面,即它们乃是两种视野下的同一个转换。要认识到马克思哲革命的实质需要理解这一转换。 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再次,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还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征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惟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
2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是马克思用来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方法——各种经济时代以谁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来区分的,不同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的生产,就有该种经济时代的特征。比如,奴隶制经济时代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的生产。经济时代不同,但产品可能相同——比如粮食和布匹的生产,不论是奴隶制经济时代,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所生产的粮食和布匹是相同,但是因为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的生产占有者不同。所以说,马克思的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27.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独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没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人发展的条件。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

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28.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美丽的花朵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人脑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自从出现了人类,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还有意识现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球形成之后,最早存在的是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生命,继而出现了低等动植物和高等动物,最后猿变成了人。与这种发展期相适应的反映形式,经过了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植物和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出现了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从物质发展而来的,它的根系扎在物质的土壤中。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用大脑思考问题。人脑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没有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也就没有意识。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能产生意识。只有当外部世界的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传到大脑,才能产生意识。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来自客观世界,人们意识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人的意识有时也会出现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凡是人们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区分,仅仅在于有的是正确的、真实的反映,有的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
29.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只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存在一定条件下,它才成为资本。



30.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1.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脑部中改造过的无知的东西而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