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说课稿

微观经济学说课稿

微观经济学说课稿
微观经济学说课稿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答案,西方经济学18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一部分 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1.根据图20中线性需求曲线d 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 ,试求: (1)A 点所对应的MR 值; (2)B 点所对应的MR 值。 图7-1 答:由图7—1可知需求曲线d为P=-351+Q , TR(Q)=P ·Q= -Q Q 351 2+, 所以MR=TR ′ (Q)= -352 +Q (1)A 点(Q=5,P=2) 的MR 值为:MR (5)= -352 +Q =1; (2)B 点(Q=10,P=1) 的MR 值为: MR (10)= -352 +Q =-1 本题也可以用MR=P(1--d E 1 )求得: E A =2,P A =2,则MR=P(1--d E 1 )=2x (1- 12 )=1 E B =1 2,P B =1,则MR=P(1--d E 1 )=1x (1- 10.5 )=-1

2.图7—2是某垄断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试在图中标出:

(1)长期均衡点及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曲线; (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 图7—2 解答:(1)如图7—3所示,长期均衡点为E点,因为在E点有MR=LMC。由E点出发,均衡价格为P ,均衡数量为Q0。 0 (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曲线如图7—3所示。在Q0的产量上,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SMC曲线和LMC曲线相交,且同时与MR曲线相交。 (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由图7—3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即: π=[AR(Q0)-SAC(Q0)]·Q。 图7—3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18章 国际贸易)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18章国际贸易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绝对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劣势)[absolut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答:(1)绝对优势指可以用较少量的投入生产物品的一种生产率方面的优势。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反对当时的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在其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或价格比其他国家低,就称该国具有这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就应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进口那种它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将使贸易各方都可获得贸易利益。换言之,在斯密看来,贸易应该是一场双赢的“正和博弈”。这一思想开启了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 (2)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原则(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答:比较优势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从事生产和贸易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根据该原则,决定一国贸易模式的不是该国产业部门的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只要各国都专门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就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3.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economic gains from trade) 答: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简称“贸易得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一国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它有可分为来自交换的得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得益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得益扩大了本国居民的消费选择的范围;来自专业化的得益使得世界能够上移到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进行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率。 4.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triangular and multilateral trade)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