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种类。除了比较熟悉的孔雀舞这样的表演性舞蹈,还包括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蹈等形式多样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但也有轻快明朗的舞蹈。

一、傣族基本情况介绍

(一)傣族地理位置及环境情况介绍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二)傣族历史发展演变介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三)傣族的社会文化简介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编辑本段二、傣族舞蹈分类简介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

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一)自娱性的节目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2.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二)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三)祭祀性舞蹈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三)武术性舞蹈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四)其他傣族舞蹈具体介绍

1. 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 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 .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 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 .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 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 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三、傣族舞蹈的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傣族舞蹈的手位

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摘要: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 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 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 层把握。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文化;拟兽舞蹈;图腾崇拜;风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都哺育、陶冶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 特风格。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 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9656888.html,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作者:刘宗昕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 摘要:在我国民族发展进程当中,各个民族都发展创造了一整套能够反映民族审美和思想情感的舞蹈形式。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综上所述,对于傣族舞蹈特征研究以及舞蹈分割的深入了解,必须建立在对傣族民族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关键词:傣族舞蹈;舞蹈风格;民族舞蹈 不同民族的人民,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审美偏好以及艺术追求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舞蹈作为人们长期生活发展当中带动的重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生活内容和偏好的折射。傣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对于“水”有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浓烈而真诚,这种情感也是傣族的许多艺术形式当中得到体现。 一、傣族舞蹈的起源 傣族是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以历史沉淀作为主要依托的傣族特有文化发展。在我国的众多历史记载当中,汉朝、唐朝、宋朝甚至是最近的清朝时期,对于傣族这一民族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当然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傣族有着不同的称呼,但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傣族人民对于自己的称呼一直都没有改变过,长期以来都以“傣”自称。随着正式见过,中央政府在傣族人民的意愿基础上,将这一民族以傣族正式确立名称。 根据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分布来看,傣族人民长期以来都更为偏好居住在大河流域以及热带地区,目前我国的傣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傣族人民居住地气候宜人,风景秀美,堪称安居乐业的人间天堂,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傣族特色的诸多艺术形式,傣族舞蹈就是最为常见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傣族舞蹈的种类极为丰富,不仅仅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孔雀舞,还有像脚鼓舞、蜡条舞、刀舞、长指甲舞以及狮子舞等等多种舞蹈种类。当然了,在上述多种舞蹈种类当中,目前为全国人民所知晓,甚至是走向世界的舞蹈种类就是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舞蹈的方式又可分为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群舞等。 二、两种代表性傣族舞蹈形式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目录 摘要 .................................................................................................................................... I 前言 (1) 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1) 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来源 (2) 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 (3) 4 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3) 4.1“三道弯“的发展变化 (4) 4.2“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 (4) 4.3“三道弯”的肢体表现形式 (5) 结论 (6) 鸣谢 (7) 参考文献 .............................................................................................................................. .8

摘要 “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跨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以广义上是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个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关键词: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审美特征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前言 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舞姿造型所谓“三道弯”,不是对线条凹凸起伏在数量多少和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它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比喻。而女性体态的“三道弯”,则是对女性躯干自然形成的曲线状态的一种描绘性比喻,它是对女性身体线条所形成的自然美的一种赏喻。在舞蹈艺术中,女性体态体现的“三道弯”是对自然状态的夸张、渲染,是艺术化了的“三道弯”。在某些舞蹈形式中,“三道弯”除了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外,还运用特定的体态形式或肢体技巧来传情达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描绘中还是在画家工匠的塑造中,都不乏对女性体态曲线的刻画, 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经典之作。 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印度舞蹈是世界上很有特点的一种舞蹈样式。印度的传统舞蹈几乎都突出了“神舞一体”的特点,不仅表演形式与内容突出了这一点,形体动作方面也充满了宗教含义。如印度的“奥迪西舞”,它是最能体现印度妇女美丽体态的舞蹈种类,其著名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和演员舞动时腰部的左右摆动,使女性的柔情和妩媚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是印度其他各派舞蹈所无法企及的。

浅谈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鉴赏

浅谈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鉴赏 摘要:主要介绍了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七种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部分作品赏析。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彝族舞蹈;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

(推荐)傣族舞蹈特点

傣族舞蹈表演特征 要鉴赏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大家的艺术风格,首先就得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历史文化。只有对他们的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会他们的艺术含义,达到感情的共鸣,下面我们先来看傣族的历史和文化。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傣族是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由于傣族有用金、银铂包齿,以墨染齿和纹面为美的习俗,所以在唐代文献中有称傣族为“金齿”、“银齿”和“绣面”的记载。清代起改称傣族为“百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确定“族称”为“傣族”。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他们有许多宗教节日,在众多的宗教节日里,举行各种集会,庆祝表演,所以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族舞蹈风格。傣族人喜欢孔雀,在他们的心目中孔雀是善良,智慧,美丽,纯洁以及幸福的象征,关于孔雀的羽毛有一个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后来的著名的《孔雀舞》就反映了孔雀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喜欢水,水是柔和,纯洁以及真诚的象征,并且他们世代依山傍水而居,他们勤劳,勇敢,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外柔内刚,他们对水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从《水》这段著名的舞蹈中科初见端倪,,每年六月中旬他们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场面甚是热闹和壮观。除了孔雀和水外,傣族人对大象也是一往情深,在他们的历史和文化里,大象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可以用来耕地,还可以用来组队打仗。这个庞然大物始终贯穿他们的整个历史,在古时候傣族所聚集区就称为“大象之国”,现在,大象作为他们一种财富的象征。除了这些文化,傣族人另一大特色就是著名而独具特色的乐器“象脚鼓”,从小孩到老人,舞者到乐师,不用合练他们也能很有默契的配合。这就是对傣族历史和文化简要的介绍,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明白一些舞蹈中独特的意象。

谈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文化阐释

谈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文化阐释/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艺术论文舞蹈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文化阐释 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盘”。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白衣、莲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写照。再如狮舞、象舞等都源于佛经,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这种“佛在舞中”的现象也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大特征。二、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一)傣族民间舞蹈的亚热带风情的成因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处处。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一派南国田园景象。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1.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一)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一) 一、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

傣族舞蹈教案、说课

傣族舞蹈教案、说课

傣族舞蹈教学教案、说课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因此,傣族舞成为各类各级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孔雀舞更是倍受女生喜爱。根据我校幼师学生水平特点、专业特点及学生培养方向确定。 (一)教学思路: (1)教学中学习傣族舞蹈,注意了解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艺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了解热爱和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2、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解决各动作的难点,在领会知识技能要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再根据音乐特点,选择主题进行编排简单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舞蹈创作、创新能力和表现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 2005年幼师(1)全班32人,原来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状况(兴趣、无所谓、不兴趣各占1/3),通过近二年的教学工作学习,学生部分对学习舞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2005、2006年的教学,校艺术节、校艺术团的演出,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上课积极性大大加强,学习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参加舞蹈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藏、蒙、新疆、傣族等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风格,欣赏优秀的各民族作品,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浅析傣族舞蹈的特征

浅析傣族舞蹈的特征 发表时间:2019-05-08T16:24:18.9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作者:吴红燕[导读] 傣族舞蹈,是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表达个人情感的舞蹈。傣族舞蹈相比于其他舞蹈特征很明显,其动律比较舒缓、舞蹈动作大多都具有柔媚而修长的线条 吴红燕(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傣族舞蹈,是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表达个人情感的舞蹈。傣族舞蹈相比于其他舞蹈特征很明显,其动律比较舒缓、舞蹈动作大多都具有柔媚而修长的线条,但当观众在直观的欣赏和感受时,则会发现傣族舞蹈刚柔并济,充满了力量。笔者通过舞蹈学习实践,以及在学习其他民族舞蹈时的心得体会,加以对比,结合实际,并用自己的认知,浅析个人对傣族舞蹈风特点的理解,把实践中所收获的舞蹈经验用论文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傣族舞蹈特征。关键词:傣族舞蹈;表现形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201-01 1.傣族舞姿的形成 傣族人民生活的劳动环境对傣族人民影响甚大,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而且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常年气候干燥并且炎热,所以傣族人民大多喜欢去树荫下乘凉,去靠近水的地方舞蹈,喜欢天空上皎洁的月光和明亮的星星,在劳动生活中,他们的节奏也较为平缓,带有一丝清爽的夜晚,人们认为这样的环境和着轻柔的鼓声进行舞蹈是非常愉快的,人们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傣族人民向来就有洁净的特点,这是为人们所共知的,日常生活中喜欢装扮自己,他们个个能歌善舞,他们把山泉水的清澈和纯净,大胆结合流淌着层层波纹的水作为他们舞蹈的动律,所以这种动律安逸舒缓。除此之外,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为吉祥物,与大象生活在一起,大象性格温和,招人喜爱,自然汲取了他们的特征并将其升华后,将其融入舞姿中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并将其广泛传播。 2.傣族舞蹈的舞姿特征 舞姿是一个舞蹈中所要表现的舞蹈姿态,这种姿态具有形象直观性,具有明显的区分与其他种类舞蹈所表现出的特点。无论任何舞蹈我们都能从舞者的舞姿中直观的感悟出舞者的心情与舞蹈的节奏,而从舞姿的变化则可以清晰的把握舞蹈韵律与舞姿的配合默契程度,简单的一个舞姿或者细节的改变能使整体舞蹈感情更加浓郁,有如画龙点睛之笔,这些特点在傣族舞蹈就表现的很突出。 3.傣族舞姿的特征 安详舒缓的动律、脚步、手位这些是傣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傣族舞蹈的舞姿十分优美,其具有舒缓的动律,还有较为柔美的线条组合。傣族舞蹈常见的动律是安详舒缓的,其步伐较为缓慢,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线条较长,给人以柔和愉快的视感,而它本身的动律决定了它的动作外表柔软,并且具有强劲的内在。在傣族舞蹈表演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舞者的体态需要保持着那种半蹲着的姿态,当舞蹈时需要重拍向下,简单的节奏较为均匀,主要是利用舞者膝盖部位的屈伸结合舞者身体的上下颤动和左右摇摆,慢慢来带动整个身体。舞蹈脚部力量主要向下,重起轻落,整个脚掌落地时需要平稳,脚掌紧紧抓住地面。而在这样的动律中,又伴有柔和妩媚的线条,整体表现出来的舞姿具有像孔雀一样的轻盈,又具有像大象那样步伐的稳健,是舞蹈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创造。除步伐以外,还具有独特的手势,在相同的姿态和相同的动作下,手势不同,就会表达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 4.“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特征也很明显,分为舞姿、造型,动态三部分。它的“三道弯”的舞蹈动作在身体的特征主要包括,每一部分都是在极“拧”的状态下的形态。在舞蹈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头部和胸部,腰部和臀部,臀部而在做动作时,臀部则要保持和腿是在相反方向的体态。S型的发力点主要用到了身体的三个部位,以腰部为轴,腰部用力,然后发力,用“拧”的动力进行动作的延续。舞者身体的上半部分用到胸部,胸部向各个方向进行“冲、腆”的动作,这是胸部需要的动力。身体的下半部分则用到胯,胯作为身体下半部分的主力,然后再加上头部的配合、脸部的表情结合灵活的肢体动作表现出独特的形态。傣族舞蹈的特征中“三道弯”是具有独特造型美的特点,这些也是傣族舞蹈中最为基本体态之一, 就“三道弯”的形态及体态的发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也与其他民族舞蹈有所差异,相比之下其舞蹈风格种类繁多,所以“三道弯”在每个不同的舞蹈表演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都拥有各自的特点。 “一顺边”的确也是傣族舞蹈所的特有体态之一,这个动作表现出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进而表现出来独特的舞蹈形象。在此之中虽然傣族人民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清秀山谷之间的平坝上,这些即是山地的特征,也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表现出来,特别是傣族妇女,他们在劳动时,例如,挑水、担谷、扬场等,所表现的形态和形象,大多都有“一顺边”的特征。“一顺边”造型的美其实源自于高山上的人们劳动生活状态,这是以为研究人员提出的,他认为这样的造型也来自于生活在高原民族人民生活的审美心理。 5.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傣族舞蹈的许多动作特征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正是这种能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舞蹈,让大家能更直观感受到舞蹈带给我们独特的律动,才让傣族舞蹈更为久远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高芸,《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王峰,张晓琴《傣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袁雪梅,浅谈傣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J】.戏曲之家,2014(15).

傣族舞蹈特点和

傣族舞蹈特点和《水》赏析 姓名:XX 班级:XXX 学号:XXXX

傣族舞蹈特点和《水》赏析 要鉴赏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大家的艺术风格,首先就得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历史文化。只有对他们的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会他们的艺术含义,达到感情的共鸣,下面我们先来看傣族的历史和文化。 傣族的历史和文化。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傣族是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由于傣族有用金、银铂包齿,以墨染齿和纹面为美的习俗,所以在唐代文献中有称傣族为“金齿”、“银齿”和“绣面”的记载。清代起改称傣族为“百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确定“族称”为“傣族”。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他们有许多宗教节日,在众多的宗教节日里,举行各种集会,庆祝表演,所以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族舞蹈风格。傣族人喜欢孔雀,在他们的心目中孔雀是善良,智慧,美丽,纯洁以及幸福的象征,关于孔雀的羽毛有一个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后来的著名的《孔雀舞》就反映了孔雀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喜欢水,水是柔和,纯洁以及真诚的象征,并且他们世代依山傍水而居,他们勤劳,勇敢,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外柔内刚,他们对水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从《水》这段著名的舞蹈中科初见端倪,,每年六月中旬他们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场面甚是热闹和壮观。除了孔雀和水外,傣族人对大象也是一往情深,在他们的历史和文化里,大象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可以用来耕地,还可以用来组队打仗。这个庞然大物始终贯穿他们的整个历史,在古时候傣族所聚集区就称为“大象之国”,现在,大象作为他们一种财富的象征。除了这些文化,傣族人另一大特色就是著名而独具特色的乐器“象脚鼓”,从小孩到老人,舞者到乐师,不用合练他们也能很有默契的配合。这就是对傣族历史和文化简要的介绍,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明白一些舞蹈中独特的意象。 傣族舞蹈的总体特点。纵观傣族舞蹈的总体特点,无论是著名的《孔雀舞》,《水》还是后来的《捕鱼》等等都体现了傣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舒缓的节奏。在《孔雀舞》中,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伴随的都是舒缓轻快的节奏,“三道弯”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