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推荐到首页

□ 刘建军《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05期

1/6页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刘建军

内容提要:尽管人们常说文艺复兴运动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运动更是在借助和利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从信仰维系方式向理性维系方式的变动,使得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主要是取自基督教文化的思想资源;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学则是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大变动时期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欧洲文学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与文化。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文学的重新阐释”【项目编号:05JA50.47—99006】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Christianity and European Renaissance Literature

Abstract: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is the result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e culture. Meanwhile, it is based on mediaeval Christia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ester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ints ou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aith to ration evolved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measure of value. In the Renaissance, it is Christian culture that is the source of thought. As a result, what European Renaissance Literature reflects is Christianized humanism and society in turmoil.

Key words: Christian culture the Renaissance European Literature

Author: Liu JianJun is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and Ph.D.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His research focus is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Email:liuji@https://www.doczj.com/doc/bf11352051.html,

一、维系方式的变更与基督教文化的演变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出现,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更是社会维系方式变化的结果。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把社会维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血缘维系方式。这种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早年时代,主要是靠血缘关系维系起来的。这种维系方式保持了早期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使之有效地进行运转,并把人类从蒙昧社会带进了文明社会。

第二种是信仰维系方式。所谓信仰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血缘维系方式破产以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此时,“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经常居住的地区了;现在要加以区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①从文化的角度看,人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在新的社会

历史形态下的新的社会维系方式。而这种新的社会维系方式必须超脱出具体的氏族和部落所限,成为整个民族能够共同接受的东西。而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只能是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力量。既然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依靠信仰建构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就成为可能。而且,信仰维系方式的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敬畏的,不是可以讨论的而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因此,在以信仰作为维系方式的社会里,由信仰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对神的虔诚和敬畏。在欧洲中世纪早期,恰恰是基督教承担了依靠信仰来维系人群和民族,乃至统一国家的使命。

第三种是理性维系方式。所谓理性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近代社会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思维能力的拓展,无条件信仰和崇拜神灵被看作是愚昧的表现。理性的崛起必然是对信仰绝对权威的否定。当然,在理性维系方式的时代,也有信仰,但这时的信仰则是理解中或理解后的信仰,是理性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前提。理性维系方式的基本特征在于,此时维系社会稳定的也是带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观念。但是,这些观念是经过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的,是能够被人们把握和说明的,是具有真理性、科学性的观念。因此,信仰的盲从被取消,理性的价值被张扬。在理性维系方式的社会里,人们的最高的品质是探索真理的热情。

12世纪以来,欧洲中世纪早期所形成的“信仰的理解”模式开始解体,而近代社会所固有的“理解的信仰”模式开始出现。这直接导致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对基督教文化体系的重新把握和重新解说的现象。这是基督教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些新的阐释强调了上帝与真理的等同。这样,对上帝的追寻其实就是对真理的追寻。我们知道,对真理的把握是与人自身的理性能力密切相关的。它必须诉诸人的理性。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维系方式——理性维系方式的出现。

理性维系方式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把人们从神学蒙昧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们开始对以往被排斥在“人”之外的属于人自身的欲望、情感等等自然本性东西,开始进入人们思考的视野。人的欲望、情感等东西,既然是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视而不见,就必须在现有的体系中加以重新阐释。换言之,人的欲望、情感等东西就必须要在神学阐释中获得自己的位置,这样,就导致了新的神学阐释模式的诞生,从而也导致了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

二、文艺复兴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展

过去人们一说到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就认为是强调人的欲望和本能并以此来反对基督教,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应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谓的反对宗教,反对教会,其实并不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②他们反对的主要是基督教教会僧侣们对不合时代发展的清规戒律(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固守,反对现实教会和教士利用基督教来实现个人邪恶目的的行为。换句话说,主要是反对那些死死抱住信仰维系方式不放,而不知道理性维系方式时代已经到来的旧势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有些甚至还是教皇。如果说他们反对基督教,无疑是不正确的。其实,就在文艺复兴时期,坚信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当时文化的主流,否定上帝存在的人仍然被称为异教徒或不信教者。

除此之外,支撑我们观点的还有下列理由: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对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内容是:认为人不仅有精神,还有肉体和欲望。精神和肉欲、神性和人性,乃至“善与恶”成为了人自身的二元对立。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思想家虽然继承了基督教的思维模式,但却把这个模式用在认识人自身,解释人自身的矛盾上来了。如果说在中世纪“二元对立”主要指的是上帝和人的对立,天国和地狱的对立的话,那么到了13世纪末14世纪初,人们主要是认为在人自身存在着精神理性和肉体欲望的二元对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文艺复兴中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是用人取代神,是用人的伟大反对上帝万能,这只是表面的看法。如果说在中世纪里人们更倾向于人和上帝对立的话,那么此时更强调的是这种对立存在于人自身,是人内心的矛盾性。这样一来,人自身中的善与恶、情感与理性就变成了新的二元对立的内涵。这就把“人”放到了一切问题的首要地位。而“以人为中心”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才提出了“人要认识自己”的口号。他们认为,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这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所主张的

必须通过认识上帝才能认识自己的观念针锋相对。这是西方文化上的一个巨大转型。但无论如何转型,仍然遵循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第二,从人是“小宇宙”的认识出发,人文主义者进一步突出了对“人”的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了人们思想解放的新要求。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世界是以自然为对象的。③人以自然为对象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说在这个历史文化时代里,大自然是人生存主要依靠的对象。大自然既是人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知识的来源;二是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的本能欲望(自然本能)为出发点的。所谓自然人就是按自然本能行事的人。他们认识世界,包括认识自身的过程,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本能欲望特征。古代希腊人被誉为人类正常的儿童,就是因为他们是按自然的本能欲望生活的人,所以他们才那样率真,那样具有本真性。而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按精神需求生活,并创造了一个脱离开人的本能欲望的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基督教的出现,其实是欧洲人脱离开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标志。而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随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内涵的改变,人们开始把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肉体欲望——灵与肉——联系到一起加以考察了。这是人的协调发展意识的最初发端,是小宇宙内部协调发展意识的建立,更是人对自己认识的深化。后代的西方文化强调对人自身复杂性的认识,其实源自于文艺复兴。由此我们才能够真正解释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为什么在强调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主宰”的同时,也越来越看到人自身存在着卑下的动物本能。

第三,时代变了,基督教所建立的二元对立的内涵变化了,那么,对基督教本身的理解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必然发生着变化。比如说,“上帝”这个概念在基督教刚刚产生的时候,对那些遭受着现实苦难的信奉者来说,它是“救赎”力量的象征;在中世纪封建社会制度稳固以后,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初期思想文化的核心,“上帝”就变成了必须服从的、令人敬畏的“威权”的象征;而当人的理性意识崛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又导致了上帝的内涵的进一步发生变化,“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的“至善”和“至爱”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重新阐释的历史意义在于,是他们完成了把“上帝”从至高的“敬畏”和“最终的惩罚者”变成了“至善”“至爱”的终极价值的最初转换。

三、文艺复兴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

13世纪末14世纪初,刚刚从封建意识形态母体中挣脱出来的欧洲进步的文学家们,最初形成的肯定人的欲望和本性的思想,并非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他们亲身体验到,神性、神权违背人性、人权;他们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肉体欲望和本能要求的满足。而且,中世纪强烈鼓吹禁欲主义的结果,造成的是纵欲的强烈反弹。

在禁欲的后面,却正是强烈欲望的本身。憎的反面就是爱,恐惧和畏避后面恰恰就是诱惑与向往。世间许多宗教都是禁欲的,它们都要求抛开尘世的欲念,实质上这往往是在肉欲方面的过激反动。许多虔诚的信徒,往往都体会到了肉欲强烈诱惑,然后再压抑这种邪念而表现出一种超脱的畏避。当他们揭开这层宗教外衣或者弃教还俗的时候,他们泄欲的要求将要大大地超过俗人。所以,伴随着禁欲的高压,常常有泄欲的疯狂。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初期的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也都揭露了这个实质。(陈醉163-164)

这样,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对人的个性欲望和个人情感的讴歌与赞美,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否定神学教条和神学观念的突破口。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其人文主义思想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正是来自于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的新阐释体系。他们大多数都是肯定人具有追求上帝的能力,而反对现实宗教教会和教会清规戒律的一批学者。例如,被称作“人文主义之父”的意大利人彼特拉克,就其本人的信仰而言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很多著作都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体系的虔敬和对教会不满情绪的矛盾性。他对现实中的教会假借耶稣圣名的僭越行为极为愤慨。他努力寻求人学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一方面赞赏世俗的幸福,为**辩护;另一方面却又特别向往忏悔与禁欲的独居生活。他用散文写出的作品“隐忧”虚构了自己同奥古斯丁在真理女神面前的三天对话,展示了“人道”与“神道”的复杂纠葛。诗人在作品中坚持爱上帝与爱人的一致性,坚持追求世俗幸福与天国幸福的一致性。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歌集》作为其最优秀的作品,其中也可以看到“上帝之爱”与“人间之爱”合一的趋势。最后他为自己和劳拉“安排了天堂相聚的结局,

象征着尘世之爱的升华”(梁工166)。从追求灵与性统一的这个意义上说,彼特拉克和但丁,甚至和11世纪的阿伯拉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乔万尼·薄伽丘尽管一生把歌颂情欲和肯定人的肉体当成了自己作品的基本主题,然而,也要看到,薄伽丘本人就是天主教徒,他相信基督教本身是个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例如,《十日谈》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大骗子恰波莱托死后却被当成圣徒,被尊为“圣恰波莱托”。就故事本身来看,批评锋芒极为强烈。但是,作品中有一段话则透露出了作者的本意:“我们凡人的俗眼虽然无从窥测神旨的奥妙,但是确知天主的慈悲是广大无边的。有时候,我们凡人受了欺蒙,竟会错找那永远遭受放逐、再也不能觐见圣座的人来传达祈祷;天主可是不受欺蒙的。虽然这样,天主还是鉴于祈祷者的真心诚意,宽容了他的愚昧,也不计较那被放逐者的深重罪孽,依旧垂听那错把罪徒当作了天主座前的圣者的祷告”(薄伽丘30)。在作品结尾部分,还写到,虽然人们按人间的常理猜度,恰波莱托应该下到地狱里,但是天主仁慈宽宏,不计较人们的愚昧,仍然把他放在天堂,显示了

主的恩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薄伽丘的眼中,天主的价值标准,或者说真正的基督教标准仍然是超越一切人间的标准的。可见,作为一个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薄伽丘一方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大肆宣扬了人的情欲的价值和人的天性的合理性,但这种表达又是在反对现实教会和教士们的丑恶行经中生发出来的。他的理想是既要坚持基督教真正的价值观,同样又要恢复被宗教戒律扼杀的人性。

这个特点也成为了其他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共同的特征。英国作家杰弗利·乔叟与薄伽丘等早期人文主义作家一样,也是在基督教的框架之内来谈论和弘扬人的情感欲望的。诚如方重先生所言:“我们还应该看到,乔叟未能摆脱当时宗教思想的束缚,往往以宗教家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善与恶,并宣扬了消极容忍的人生哲学”。④

法国散文作家蒙田的怀疑论是对于大变动时代的一种深刻的反映。他的代表作《散文集》表现了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怀。一方面,他认为生活是真实的,应当尽量去享受它,而享受生活首先要精神自由。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蒙田从尊崇上帝出发,反对人类的狂妄,他认为人间的种种罪恶,都来自于人类的自大狂妄。而狂妄的根源又在于人类的“情欲和贪欲”。为此,他号召人们,只有靠信念才能参悟基督教的奥妙,只有借助上帝才能使人类超越自己卑劣的人性。与早期的人文主义者相比,虽然他也仍然力图寻找基督教和人学之间的平衡,但是,怀疑精神的出现,说明他已经对人类自身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敏感的把握。

斯宾塞的长诗《仙后》被弗莱认为是“英语文学中与圣经中的追寻式浪漫故事的主题最接近的故事”(235)。这部长诗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非常浓厚:一方面它用仙后的12个骑士代表12种品德。虽然全诗没有最后完成,只写下了6种,即虔诚、节制、贞洁、友谊、正义和礼貌。但就从这六种美德来看,都来自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和骑士文化的语码。从原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与基督教文化的关联。⑤虽然该诗来源于基督教文化,但它又是一首表现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优秀作品。从该诗写作的目的来看,它完全是要回答16世纪英国乃至西欧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即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显然,14-15两个世纪以来人的情欲的无边张扬,并没有造就出真正完美的人格。在作者看来,人类不能整天深陷在个人的情欲中,应该像圣乔治(基督)那样去进行更加伟大的事业,应该具有12个骑士那样更加出色的品格。因此,该诗其实是对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标准的探讨。

文艺复兴后期的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如何解决欲望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早期的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并以此来反对基督教神学教条。但是,在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人的欲望是人自身的产物,无视这种欲望的合理性是错误的。但同样人的欲望也有“恶”的特性,对这种欲望上的“恶”必须要加以限制和否定。这样,人既应该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又必须限制欲望中“恶”的泛滥,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这成为莎士比亚等晚期人文主义作家的创作重心。对此,阿伦·布洛克指出: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最早满怀热情地谈到人的尊严和创造能力,他们像任何人一样都知道,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可以找到邪恶、苦难、精神的贫乏。但是他们相信,人是能够摆脱他们的环境,克服他们的命运的;认识到这一点是这么做的第一步。正是这种可能性孕育着人类生活中不断反复出现的戏剧和兴趣。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生动地提醒我们要看到这个对比和这个可能性。(164-165)

同样,他们看到,要解决这种矛盾或者说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只有依靠人内心中的理性的力量。于是,

他们试图在肯定人的本能欲望合理价值的同时,也开始吸收基督教的自我心灵的拯救模式来关注人,来解决人自身遇到的问题。这便成为后期人文主义文化的突出特性。按基督教的说法,人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而这种自我拯救主要是来自于人的内心的向善的能力,即基督教进步思想家所主张的人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力量来达到天国的能力。这样,人既应该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又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理性力量来达到自我的拯救。

英国著名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像彼特拉克、薄加丘等人一样,也用自己的创作描绘了生机勃勃的世俗生活和以“情欲的张扬”为核心的现实世界,强调了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也看到了情感和欲望无度的挥洒所带来的恶果。他在描写人生快乐和展示人的情欲的主题时,是将其与人所固有的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他看到,人生的快乐也好,情欲的满足也好,虽然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这种快乐和满足的追求过程,如果没有“理性”(这种理性更多地体现为基督教理性或基督教道德原则)的规范,就容易走向肉欲的放纵,如福斯塔夫;而人的巨人式追求,如果没有“正义与爱”(基督教的正义与爱)的自律,就会走向野心和暴戾,如理查三世、安东尼、麦克白等。因此,人的情欲追求的合理性与莎士比亚理想的基督教理性原则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最本质的冲突。

《哈姆莱特》探讨了人自身的本性问题和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境遇问题。人自身的情欲能否无限度的张扬?按文艺复兴早期的看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值得商榷了。例如,克劳狄斯渴望权力并且能够不择手段的获得权力,颇具人文主义理想中的巨人风采。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哈姆莱特(其实是莎士比亚)的眼中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贼”。原因在于,剧作家在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氛围中,重新审视了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他看来,人,一方面是情感欲望的生灵。但另一个方面,人的本能欲望又不能无限度的张扬,必须要有善的理性的规范。更进一步,考虑到当时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在中世纪晚期,而当时的社会中向善的思想无非是来自基督教学说。因此,莎士比亚批判克劳狄斯,否定他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因为他篡权夺位,而是因为他在追求王位中违背了基督教学说中与人为善、不可害人的教义。同样,哈姆莱特不是没有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但之所以没有在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下手,关键在于哈姆雷特深受基督教天堂地狱之说的束缚。这也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矛盾和犹豫,根本原因还是源自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的欲望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基督教思想在他的很多台词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在第一幕第二场中,他思忖到:“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因此,他“但愿这一个太结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为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⑥在这段引文中,哈姆莱特正是在重复着天国是美好的,人世是丑恶的基督教观念。换言之,基督教的思想道德原则仍然是莎士比亚批判社会的基本准则。

注解【Notes】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13。

②在这里,笔者必须再次申明:对任何宗教研究者而言,都必须分清宗教体系、宗教势力(机构和组成人员)以及宗教习俗三个问题,决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在本人看来,任何宗教,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宗教本身,都是一种特定时代产生的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人、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宗教势力虽然是为了宣传和实践这一思想体系而产生的,但是,他们却并非宗教本身。他们从现实的自我的利益出发对基督教的阐释,虽然在特定的时期可以较好地宣传基督教思想。但是,这种阐释常常又是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服务的阐释。至于宗教习俗,更不是这种宗教文化体系的本身了,而常常是和民间风俗结合的产物。

③笔者曾经将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称之为文化上的人与自然对峙的时代。可参见刘建军著:《演进的诗化人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编的相关内容。

④参见方重:“坎特伯雷故事译本序”,《坎特伯雷故事》,方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7。

⑤“乌娜父母及其王国就是亚当、夏娃和伊甸园,恶龙及其统治则是利维坦、伊甸园的蛇、撒旦和堕落后的世界;圣乔治的使命是杀死恶龙,使世界恢复到乐园状态,这是对基督使命的模仿;赐给圣乔治力量的生命之水和生命之树代表着圣餐中的面包和酒;圣乔治的白底红十字徽章是传统圣像画中基督战胜恶龙返回天堂时所携旗帜的图案,红和白分别象征着血和肉、酒和面包,同时还关联着英国史上红白玫瑰两派的联合。”

参见梁工,176-177页。

⑥参见《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4-15。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Boccaccio, Giovanni. Decameron. Trans. Fang Ping and Wang Keyi.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 1988.]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Bullock, Alan. 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 Trans. Dong Leshan.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陈醉:《裸体艺术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Chen Zui. On Nude Art. Beijing: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7.] 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Frye, Northrop.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Trans. Chen Hui, et al.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1998. ]

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沈弘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Gardner,Hele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Trans.Shen Hong,et al.Chengdu:Sichuan People's Press,1989.] 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Liang Gong, ed. Christian Literature. Beijing: Religious Culture Press,2001.]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迷人的微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很严肃,有时又略带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忧郁。这是为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真正开端是()。 A.浪漫主义文学B.人文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D.启蒙运动文学 2.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基督教精神B.理性主义 C.对“人”的肯定D.平等、博爱思想 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 A.歌颂现世生活B.讲究理性、学习知识 C.追求爱情幸福D.反封建反教会 4.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学先驱是()。 A.彼特拉克B.但丁 C.薄伽丘D.拉伯雷 5.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是()。 A.拉伯雷B.斯宾塞 C.蒙田D.龙沙 6.蒙田的《随笔集》是法国近代第一部()。 A.短篇小说集B.抒情诗集 C.散文集D.文学评论集 7.被称为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的是()。 A.斯宾塞B.维伽 C.马洛D.本·琼生 8.薄伽丘在其《十日谈》等作品中宣扬的是()。 A.大自然的奇迹B.幸福在人间 C.人权高于一切D.科学、理性 9.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 A.托马斯·莫尔B.斯宾塞 C.乔叟D.莎士比亚 10.标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非戏剧文学高峰的是()。 A.《仙后》B.《乌托邦》 C.《坎特伯雷故事集》D.《随笔集》 11.塞万提斯的“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指的是()。 A.《伽拉苔亚》B.《奴曼西亚》 C.《惩恶扬善故事集》D.《堂·吉诃德》 12.维伽的《羊泉村》直接描写的是()。 A.男女间的爱情B.农民对领主的反抗 C.婚姻和家庭问题D.对开明君主的歌颂 1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是()。 A.封建文学B.教会文学 C.民间文学D.人文主义文学 14.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 A.英国B.西班牙 C.意大利D.法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简介

第二讲英国“文艺复兴”文学 2.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席卷欧洲的文化运动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的转折。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美术、雕塑、文学艺术等的繁荣为标志,经由中欧、法国,最后传到不列颠。“复兴”在这里指对欧洲古典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的重新挖掘和张扬,是指欧洲的文艺经过漫长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黑暗时代后又重新恢复了古典时代的辉煌。在英国,“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都铎王朝时期文学的繁荣。代表人物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互相推动,它们根植于中世纪,却又共同从成了一种与中世纪决裂的历史局面。 首先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 地理和科学的新发现。哥伦布达伽马 16世纪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人文主义的张扬;基督教神学的改革。 2.2 英国文艺复兴 根据文坛和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英国文艺复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 第一,15世纪末---16世纪前半叶,复兴初期,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印刷术传入英国推动了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 代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第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 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斯宾塞的诗歌 第三,从莎士比亚去世到17世纪中期。英国文艺复兴的晚期,运动逐渐走向低落。 代表:哲学家及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特征是诗歌和戏剧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 2.3代表作家及作品 2.3.1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皇家法官。希望其成为律师 1504,26岁成为下院议员。反对亨利七世,退出政坛。 15.9,亨利八世即位,恢复政治生涯,次年被委派位伦敦助理行政官,官至财政部长,下议院议长和帝国大法官。 因反对亨利八世与教会对抗被斩首。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复习要点

欧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复习要点 14世纪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大规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产生原因: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独特和直接的原因。①中世纪民间文学进步作品、骑士文学的非宗教因素和一些僧侣异端思想为文艺复兴提供一定基础;②13世纪前后就已产生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因子--城市市民文化形态;③直接文化原因--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现。 人文主义文学: 特征: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学品格①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精神核心(人文主义); 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是其基本题材和主题;③艺术风貌发生极其深刻变化:人的精神世界、欲望追求、情感特征等成为基本艺术追求/中世纪文学的“寓意”“象征”被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取代/扩大了体裁领域/鲜明的民族特色。 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地,但丁第一人,并与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称佛罗伦萨文坛“三杰”。彼得拉克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人文主义之父”。第一位通晓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者。“桂冠诗人”。代表作《歌集》抒发对女友萝拉(劳拉)的爱情。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彼得拉克体)(4433组合)又称“商籁体”,使之达到完美。 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的鼓手。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十日谈》被称“人曲”。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作。他是故事集,但不是普通汇编的故事集,其框架式结构对后世文学产生极大影响。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①许多抨击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的故事;②描写男女爱情故事;③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④全面发展人的观念。 还有阿利奥斯托《疯狂的罗兰》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法国文学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特征:至始至终存在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龙沙等“七星诗社”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拉伯雷《巨人传》(乌托邦思想)两巨人名字卡冈都亚(高康大)和他儿子庞大固埃。 卡冈都亚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式,院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你想做的事),具有乌托邦式理想。不足结构较松散。 蒙田《随笔集》欧洲近代散文创始人。 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发源地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基本特征:①思想上,主人公多无业游民,不幸命运,为生活所迫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及消极反抗情绪;②取材上,现实生活,市民平民生活;③结构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足迹经历生活安排场景。 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无名氏的《小赖子》(《托马斯和上的小拉撒路》)。主人公拉撒路。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作家,现代小说之父。“雷邦托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西方长篇小说奠基之作。(堂:贵族标志)漫游的形式。 创作愿意:本意是看起来似乎是“要把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并“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并且实现了。《堂吉诃德》大于作者原想法,他把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逼真再现了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欧洲第一个悲喜剧双重因素的形象,底色为喜剧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 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 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 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 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 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 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 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 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 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 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 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 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 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 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 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 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 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中外建筑特点 班级:园林五班姓名:付思桦学号:20121996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 12至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宗教建筑,其特色为“高”、“尖”。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豪华,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外加很多精美的饰物。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也采用这种作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代表作 梵蒂冈宫 梵蒂冈宫位于圣彼得广场对面,自公元14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教皇的定居之处,数百年来已几经改建。梵蒂冈宫内有礼拜堂、大厅、宫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过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经堂。西斯廷小教堂素以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这些出自于艺术大师之手的绘画,内容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西斯廷小教堂长40.5米,宽13.3米,高20.7米,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_第一章_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外国文学之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哈姆雷特》 2、宣扬个人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第十二夜》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终成眷属》《十日谈》只有品德使生时平等的我们发生 了贵贱之分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知识就是力量。《巨人传》《堂吉诃德》 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更偏重伦理道德与生活,而不是推翻封建主义,后者是启蒙文学的目的。 反宗教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于揭露教会的腐败与黑暗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地位 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希腊文化之后欧洲文学是的有一个高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2、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 对乌托邦未来的向往。 3、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诞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征 1、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2、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和对乌托 邦的向往 3、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悲喜剧混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创,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有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的田园诗体悲喜剧混杂剧。这是新剧种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混杂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莎士比亚喜剧为悲喜剧提供了范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流浪汉小说:商业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小赖子》 人性概念的发展 人性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人性美,也有人性丑。并非说到人性都是好的。这是对作品评价的一个尺度。 人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为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随着科学、哲学、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动变迁。 《十日谈》描写的某些人性在当时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发展到今天则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腐朽没落的东西。比如纵欲的渲染和损人利己的肯定。意大利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文学巨星: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主要描写爱情 薄伽丘:《但丁论》 《十日谈》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 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 3、阶级性:肯定享乐,宣扬利己 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外国美术史第三章理性与科学的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整个欧洲的文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原意为:“古典文学艺术的再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用而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使她们的作品具有真实性与时代感。这些充满人文主义思想与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作品,为近现代西方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就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 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质:本质就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就是完全提倡复古,而就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

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性的探索及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就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与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与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文学三杰 但丁 但丁(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她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与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与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就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她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就是违背自然的。她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概况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概况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文艺复兴的含义:二、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美术三杰: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基罗一文艺复兴的含义 1 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简单来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评价

“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二、文学三杰 1 但丁(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神曲》插图《神曲》插图2彼特拉克(Petrarch)是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代表作有《歌集》。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寄往天堂的情书》梦中的天使扇动彩蝶般翅翼翻飞到我终于无法企及的高度于是,托一缕微风捎去这封情书化作满天星便是我的忧喜而我能也只能仰望天使飞向的殿宇任凭芳馥了万年的温柔在那涧流波里逐渐消瘦独品着人间这最近而又最远的距离此刻笑容蜕变成昨日的风景泪也冰凝分明见到了缱绻角落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选自《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19年版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16ct)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表现为:①用人权反对神权;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③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是人本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结合。 (育明教育注:天津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名解;四川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青岛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河南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中山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东南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中南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中南大学2012年真题,名解;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真题,单选;武汉大学2013年真题,四川大学2013年真题,名解) 第一节人文主义文学概述 一、人文主义 1、用人权反对神权;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二、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优良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其文学特征表现为:①在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以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积极传播人性、人权、现世幸福、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②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③文学形式上丰富多彩:戏剧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主要体裁;抒情诗也大大繁荣,十四行诗成了欧洲重要的诗体。④具有民族风格。 (育明教育注:天津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名解;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河南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东南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四川大学2013年真题,名解)人文主义文学三杰(文艺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另外,14~16世纪意大利

答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14-17世纪的欧洲

1、 答: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14-17世纪的欧洲,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文艺复兴的性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⑴文艺复兴时期四个方面的主要事件: ①文学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欣赏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 欣赏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 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意大利]达·芬奇(Da Vinci,Leonardo 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其他作品有:《丽达与鹅》《贝阿特丽切.德.埃斯泰肖像》《抱银鼠的女子》《持花圣母》《基督受洗图》《利塔圣母》《圣母、圣婴和圣安妮》等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学艺,委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填空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是----。 2.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主要通过----和----两种方式。 3.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和----,其代表作是----和----。 4.《十日谈》的作者是----,作者采用----结构。 5.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和----,其代表作分别是----和----。 6.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是----。其主要贡献是----。 7.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是----,体现平民倾向的作家是----。 8.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散文家、思想家----的代表作《随笔集》以怀疑论思想表达了对传统神学观的否定。 9.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者是----,其代表作是----。 10.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 11.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其代表作是----。 12.美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13.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是----,作者是----。 14.英国“大学才子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15.长诗《仙后》的作者是----,作者创立的----诗体对后世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16.《巨人传》中的----是作者人文主义理想原则的最高体现。这些原则的核心是----,此修道院的院规是----。 17.《巨人传》的作者是----,作品中的巨人形象代表----。 18.《堂·吉柯德》的作者是----,作品主人公是----的典型。 19.桑丘·潘沙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的典型。 20.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般称----时期、----时期和----时期。 21.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喜剧代表作是----。 22.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取材于----,表达----主题。 23.鲍西亚·夏洛克是作品----中的人物。 24.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作品有----、----、和----。 25.伊阿古·苔丝狄蒙娜是作品----中的人物。 26.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 27.莎士比亚悲剧中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批判最深刻的作品是----,马克思称赞其----。 28.莎士比亚笔下具有人文主义理想风范的女性形象有----、----和----。 29.“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此话出自----。 30.莎士比亚被称为“诗的遗嘱”的作品是----。 二.选择 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有三种文学同时并存,它们是----。 A.教会文学 B.人文主义文学 C.封建文学 D.民间文学 E.市民文学2.意大利作家----享有“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之称。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3.彼特拉克的《歌集》以----为主,该诗集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A.颂歌体 B.十四行诗 C.歌谣 D.双韵体 4.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采用框架体结构形式的小说主要有----。 A.《惩恶扬善故事集》 B.《十日谈》 C.《巨人传》 D.《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通识答案!

1 《菲埃索拉的女神》主题是()。·A、 爱情 ·B、 政治 ·C、 宗教 ·D、 神话 正确答案:A 2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 文艺复兴是立体的,多层面的。

·B、 唯美主义者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的复兴运动,这其实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误解。 ·C、 文艺复兴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 ·D、 文艺复兴倡导神的再生。 正确答案:D 3 下列关于新柏拉图主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间万物只是真正完美的存在的不成功的复制品 ·B、 新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导致人们追求神秘主义 ·C、

新柏拉图主义强调按照原型来改造世界·D、 新柏拉图主义主要靠知识和实践来获得正确答案:D 4 《十日谈》的作者是()。 ·A、 但丁 ·B、 薄伽丘 ·C、 伊拉斯谟 ·D、 彼特拉克 正确答案:B

5 人本主义来源于()。 ·A、 世界 ·B、 人 ·C、 神 ·D、 魔鬼 正确答案:B 6 “家庭的原则是爱,社会的原则是优秀”,主张将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开的是()。 ·A、

但丁 ·B、 伊拉斯谟 ·C、 马基雅维利 ·D、 彼特拉克 正确答案:C 7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描述,错误的是()。·A、 1300年到1375年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期·B、 1450年到1530年是文艺复兴政治思想的发展期·C、

1530年以后是文艺复兴的转型期 ·D、 早期文艺复兴是指文艺复兴的发展期 正确答案:D 8 以下选项符合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观点是()。·A、 文艺复兴是近代社会开端 ·B、 启蒙运动是近代社会开端 ·C、 资本主义革命是近代社会的开端 ·D、 新大陆的发现是近代社会的开端 正确答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