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工程。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1概论

1.1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后代的繁衍,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过总结逐渐创立了拥有系统理论、独树一帜的传统养生文化。

这种保健延年的方法,称之为“养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之道”。

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中医学)大宝库中瑰宝,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是与我国医学的发展一致的。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发展阶段

1、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至殷商时代,人们开始对原始养生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形成了各种养生理论,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养生文化的内容。

《左传》中就有房室起居与养生关系的记载,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系统的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摄饮食起居,以及节制房事等养生主张。

《管子》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竭力提倡益气保精的养生方法。

吕不韦编的《吕氏春秋》认为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十分重视精神的保养。《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书中还指出,过食厚味,喜怒不节,以及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都是致病的因素。

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等养生理论,奉行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对前代医学和养生经验进行系统整理而成书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素问》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必须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有节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自然变化,讲究生理卫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结也,死生之本也,逆此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些预防保健思想,产生于科学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医家、神仙家、道家等对养生的认识和方法各有所侧重,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侧重于饮食起居方面,如《黄帝内经》所主张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第二种注重于精神修养,主静尚俭,如庄周在《庄子》中所说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第三种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养生健身,例如,《吕氏春秋》就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经常从事身体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全面兴起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殷商时期,人们把天看作是万物的主宰,把天的意志叫做“天命”。在天命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把国家的兴亡,四时的更替,人的寿夭福祸,都看作是天的意志。尽管《尚书·洪范》中记载了殷末周初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但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总结和批判了前人的哲学思想,评击了“天命论”,公然宣称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人类的吉凶、祸福、贫富、病痊,都不是天的意志,这就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唯物论的思想基础。

其二,由于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促进了文化科学、医学、养生学的发展。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书的。著名医学家扁鹊也生于战国时期,他通晓生理学,医技精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医学家。他写有《难经》医学著作,创造了许多科学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为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3、从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也是佛家、道家养生文化的兴盛时期,出现了炼丹术、神仙术、服石法、房中术之类的养生法。

统治阶级上层出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等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热衷于寻求“仙丹妙药”的荒唐事情,使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汉末名医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养生的作用,以及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同时,对饮食相宜的道理亦有科学的论述。他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者,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不仅精通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而且对养生问题也颇有研究。

《三国志·华佗传》说他“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尤为重视运动对健身的作用,并在总结前人导引术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自身实践,创编了“五禽戏”,开创了我国导引术套路术式的先河。“五禽戏”分别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按照锻炼身体的原则和要求编排起来,形成动作互相衔接的五套运动健身术,各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二套经常进行锻炼。“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导引术已从单个动作术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而又连贯的医疗保健体操,对后世医疗保健体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晋代的养生家葛洪创编了许多养生术。葛洪的养生术大体上可分为“内修”、“外养”两部分。“内修”即修心养性,指精神方面的修炼;“外养”是炼人身体的具体方法,可分为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几个方面。葛洪在总结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又创编了龙导、虎引、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养生术。他认为行导引之法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守身炼形之效,就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练习。

继葛洪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又把养生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撰写的《养性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导引养生理论及其方法,尤其是详尽地记述了华佗“五禽戏”的方法。《梁书》中说他“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到了唐代,由于帝王们笃信道教,在他们的倡导和扶植下,道教有很大的发展,道教的长生术也较为普及。在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比以往深刻了,人们在养生健身、治疗疾病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为古老的养生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科学的内容,使传统养生文化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这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著述很多,主要有《千金方》、《福禄论》、《枕中方》、《摄生真录》等,对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4、到了宋代,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新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发展了动以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苏轼在《教战守》一文中,把天下之势,比作一身,认为王公贵人所以常生病,是由于他们畏风雨,处优裕而造成的;农夫小民之所以少患疾病,是因为他们不畏风寒,勤劳常动的缘故。所以苏轼主张人要经常运动。他在和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中,主张以淡食和练气功作为养生保健的手段。

宋代另一位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一位养生家,他通过自身养生实践,总结出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的规律,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的养生思想。在宋代,导引术方面也有创新,出现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练身法—八段锦。这是一套动作连贯的健身体操,其中有文八段和武八段两种。文八段采用坐式,故又称为八段锦坐功;武八段是立式的。八段锦每一节动作都有针对性,所以练起来目的更为明确。

宋代蒲处贯根据前人的导引术改编了一套练身法叫做“小劳术”。他在《保生要录》中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流水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术也。”蒲处贯的小劳术发扬了华佗、葛洪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并把肢体运动与保健按摩结合起来,其健身祛病的效果自然更佳。

5、明清时期,养生家们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养生资料,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养生著作。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饮食和药补作了大量的论述。

虞抟从著的《医学正传》,既肯定了先天禀赋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后天保养的必要性。

李杲(gao3)的《保养说》提倡避风邪、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寡言语等养生法则,

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颇有创见地提出了善养生者,不仅要养神,还要重视养形,认为养形重在养精血,提倡用温补药养精血。

汪绮石在《理虚元论》中提出虚劳的诊治,拓宽了对老年病的认识,他所提倡的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三守、三禁等理论,对防衰保健有很大的意义。

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总结出一套浅显易行的养生方法,摆脱了玄学、神学的束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高濂(Lian2)的《遵生八笺》、汤灏的《保生编》、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均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明清时期还创编了太极拳、易筋经十二势、十二段锦等传统养生术。

1.2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强调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做到防病于未然;在养生过程中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与外界环境要保持统一。

1、整体观学说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地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它们之间联系的通路是经络和脉道;联系的载体是营、血和津液;其具体的功能表现是气和卫,从而构成了人体气、血、营、卫这一机制的整体。

以经络和脉道作为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联系通路,即所谓十四经流注,环而无端。

在脏腑与组织之间的各个方面的联系:

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皮毛,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

倘若脏腑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并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组织器官的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体内所属脏腑。

经络的循环和流注,脏腑可通过经络作出各种相应的表现,因此,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统一整体。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在疾病的防治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强调要从整体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与养生,主张促进机体的平衡,主张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于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

2、恒动学说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有其“恒动”的特性。

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说:“天之物,故恒之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

自然界的气交变化运动孕育了生物,祖国医学把“气化”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

这种运动形式,就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自然界中的万物万事,概莫能外,人体也不例外。

祖国医学在各个领域中始终贯穿着恒动的观点,在传统养生学中更是如此。

《三国志·华佗传》中说:“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这是说,人体经常保持适量的运动,是增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有效手段。

3、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来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他们“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gao3明亮)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nao4烂泥)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当作“山”)。”(《管子·内业》)。

在管子的学说中,精气不但是构成客观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本源,而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还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

后世的养生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赋予了作为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的精、气、神以独特的理论见解。

中医学精气学说(中国养生文化)——是研究人体内精、气、神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联系的理论。

①泛指宇宙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之气,即精气。

②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③泛指人体内的一切有用的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

④指肾所藏之精,即肾精。

前二义是指哲学的意义,后二者是指中医学的意义。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神”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

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

“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

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

至于“神”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

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正因为“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黄帝内经》明确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论断。

祖国养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观念影响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鲜明民族特色。

精、气、神在祖国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

归纳神的概念: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③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④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第一为哲学意义,第二,第三,第四为中医学的意义。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即:

⒈精气互化,⒉精气能生神养,⒊神统驭精气。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

《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传统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

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的概念: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

精气分阴阳,其轻清部分(阳)散而为天,重浊部分(阴)凝而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与阳气感应交合于天地之间而化生万物。

气(精气)有二种状态: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细小,分散,不断运动,肉眼不可见(如:水蒸汽)

有形——凝聚而形成实体的状态------视而可见,触之可得(如:水)

所谓“气”,“形”都是气的不同状态,故有“有形生于无形”之说。

(3)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引起了世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

(4)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a.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b.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5)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社会人)

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类与宇宙中的它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后又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属有形而静,必须在无形之气的激发推动作用下方能活动。例如: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推动呼吸

(2)精气充足则生命力强:精气充足──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精气虚衰──生理活动异常,生命力虚弱(3)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协调有序而通畅,才能发挥生命动力的功能,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4)精、气、神的关系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

“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这种先天之精;

“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

“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

4、气——元论

气——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

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

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

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

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

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系统。

5、阴阳协调学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祖国医学这一观点说明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的双方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协调和统一,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可出现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而表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阳”、“阴损及阴”,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协调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用以说明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辩证治疗和养生保健,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气——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

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气——元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

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

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

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

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规律,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7、天人相应学说

天人相应学说是祖国医学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的变化休戚相关。自然界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已经能够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

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机体就健康无病,而能享得天年。

反之,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果超过了机体的正常适应能力,就会引起各种疾病,这就是天人相应学说。

8、形神相因学说

形神相因是祖国医学的又一重要养生理论。

形神相因又称为形神合一,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

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形与神是紧密相联的,神不能离开人体而存在,它与人有生俱来,亦与死俱灭,

范缜在《神灭论》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这些论述都认为形与神是息息相关的,要通过调形养神的方法,使形神合一;养神可以保形,保形就是摄神,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精神现象的产生。

1.3传统养生内容

根据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我国养生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养生的原则。

1、保养精神的原则

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对精神的保养,认为形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庄周在《庄子·养生主论》中就说:“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合一。”

《黄帝内经·素问》也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是统帅五脏六腑的。

祖国医学把精神因素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认为每个人都有七情的变化。

心主神志,七情从心发出,情绪异常又会损伤心神。心神主宰全身,心神一伤,全身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祖国医学在谈到调节精神,保养真气,以求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法时,要求人们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保养精神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涵养情操,安神益志;其二,要心情愉快,坦荡无忧。

《医钞类编》中指出:“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告诫人们养生要把调养精神放在首位。

2、适应四时的原则

我国自周秦以来,养生家们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养生必须要注意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以及昼夜的更替等,提倡要把顺应自然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原则。

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是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及“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就是适应四时变化的养生之道。昼夜的更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实践表明,许多疾病往往在清晨较轻,午后逐渐加重。

《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说明在晨、午、黄昏、夜半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此,病情亦会发生慧、安、加、甚的变化。这与现代时间生物学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3、动静结合的原则

人体的动、静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

我国自古以来在养生方面就存在静派和动派两种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养生要安静自然: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认为安静自然,可以加强体内气脉的运行,从而可以祛病延年。庄子也主张养生要清静无为,老庄学派以静养生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吕氏春秋》则主张以动养生,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生动实例说明运动对健身的作用。

华佗进一步完善了运动健身的方法,创编“五禽戏”,告诫人们要经常运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认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而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这些论述都提倡养生要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收到健身祛病的功效。

4、护肾保精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护肾保精是一条重要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之盈亏,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乃至死亡的全过程,因此,十分强调要节色欲以养精。

祖国养生学认为,肾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它主要发挥以下三种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异常现象。

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无论是两性副性特征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获得,都与肾精的盛衰盈亏密切相关。

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

鉴于“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饮食营养调补“后天之精”、以节制房事固养“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养精方法。

5、补脾益胃的原则

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只有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效。

金代名医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

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脏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

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祖国养生理论十分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锻炼,其着眼点正在于此。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意志观:“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动静观:“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精气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事,积精全神。

食疗观: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古代名人养生一至九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名人养生“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名人养生“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名人养生“八乐”: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名人养生“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古人养生有两条妙计

养生、养生,养好了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朝气蓬勃,才能身心愉悦,才能生命旺盛。

养生的“养”是手段,是方法,“生”才是目的。为了实现“生”的目的,我们的手段和方法,可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

第一条妙计——养德:也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长寿,长寿者必然是品德高尚的。

关于“寿”多数人都理解成是单一的实际年龄。其实“寿”还有第二层含意,这就是“死而不亡”。有的人实际年龄不很长,但他英名传之久远。原因就是他的“德”扎根于人心。

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

孟子提出的“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就是把“仁义”,“道德”看成高于生命,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是仁人志士的养生之本。

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说:“道德全,不祈善而得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第二条妙计——养中和之气。

古代《中庸》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道家养生概要》书中说:“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生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粮食以养胃气,不漏精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这些都是滋养中和之气的良方妙计。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

1、情感调谐

2、生活起居

3、经络穴位

4、药物调理

5、饮食调理

6、房事调谐

7、劳动运动

传统的养生方法,

气功调谐、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练功十八法、太极拳、按摩针灸术。

1.4 现代健康理念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怎样才算健康呢?是不是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16字)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修订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新膳食宝塔,四块砖一条路。踏上健康四大基石,从健康奔小康

全面读懂得世纪当代人健康素质;树立健康观念,采取健康行动,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健康寿命;善待健康,善待生命,尊重自己,爱戴家人;健康是公平的,人人有权享有,健康是无价的,胜过你的财富;做21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有力的心脏,聪慧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平和的情绪,有序的生活。

一、现代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做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还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就是现代健康的观念。

要保持和维护现代人的健康,人们必须注重生理卫生,比如讲究起居饮食卫生,锻炼身体,足够的营养等等,还要注重心理卫生,这样才能达到现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使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极其重要!

聪明人投资健康,明白人爱护健康,普通人忽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中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赵霖教授

二、用科学的系统工程理念管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用科学的系统工程理念管理健康

树立养生新概念;慢养生:让生命之弦保持弹性;细节决定健康,细节决定生命;实现健康老龄化,着急靠自己;精神养生,不养而养——养生的至真境界;饮食养生,“寓医于食”;营养、免疫与健康——科学养生保健,全民同登寿域;医药养生,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艺术养生,心理保健,以健康文化创造美好人生。

三、现代营养学与健康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成功、家庭、财产等等可以描述成下面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就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无数个零。第一个数字1代表健康,如果失去了1,一切都会变成零。

人类需要的三大营养——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

第一是饮食营养,学习营养学知识,接受平衡膳食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许多疾病。

第二是行为营养,运动就是行为营养,其价值不亚于食物的进补,运动可以加速机体的代谢,舒展身心,解除抑郁,提高食欲。

合理运动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加强对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吸收。进行有规律的、具备一定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肥胖。同时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第三是心理营养,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天空是晴朗的,阳光是灿烂的,心情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

如果注意这三个方面的营养,我们就会获得健康。

预防胜于治疗牢记营养经济学

2001年全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总计约14000亿。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众所周知,“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000亿。

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本次调查为估算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提供了数据基础。其计算结果是,仅2003年就高达8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

国家“九五”攻关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

西医治“人得的病”,中医治“有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中医治的是“有病的人”,所以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

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例如,流感等病毒在不断变异,变异的病毒和细菌“无药可治”。每年导致全世界约20—3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始终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

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无药可治”。

因此保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手段。

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医学观念需要改变,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即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上。

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或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缺乏对免疫系统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与多糖等;营养失调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人体更容易受病毒的侵袭与感染。

在抵抗感染方面,营养因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调,受影响最大、被严重损害的就是机体免疫系统。

古代先贤提倡“寓医于食”应该牢记!关注“寓医于食”的结果,就是:个人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疗费,造福全社会。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

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国际营养学界近年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

因为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而现在发现,在食物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所谓非必需营养素,这些物质如低聚糖、香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叶绿素、番茄红素、谷维素、茶多酚和二十八烷醇等,同样也在发挥重要的健康作用。

它们可以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延缓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在膳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低温烹饪有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公斤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中国主食馒头、米饭、面条等烹制都采用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比烘烤要低得多,爆炒菜肴在短时间内完成。

高低温结合的烹饪方式不仅有益于保持营养成分不受损失,满足表面杀菌的需要,也减少油脂的氧化,由此说明中国的传统主食更安全。

“营养配餐员”第一保健医生——从吃饱求生存到吃好求健康,国务院公布了第64个职业准入,我国出现了一个为保证人民健康的崭新职业“营养配餐员”,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而通过科学配餐,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因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各种疾病。

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根据国情调查、优化食物结构,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古代历代先贤关于膳食重要性的论述

战国名医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

第一,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第二,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第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第四,“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例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药片文化”误导消费,天然膳食促进健康

中国传统膳食和西方的药片文化。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丰富的食物原料。

中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为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为食物的评价标准———色、香、味、形、器、效,6个方面缺一不可。好的厨师做的菜是“烂而不失其形”,而且要配合相应、合适的美丽的器皿。

《养老奉亲书》指出:“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

《遵生八笺》中说:“饮食活人之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

全球1/3患者死于药物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第二,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5种的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21.8%,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断出现。第三,医源性疾病,医疗模式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结果,发现输液问题不能忽视。

中国国民平均寿命是71.5岁(2001年),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平均每个人有9.5年是带病或残疾生活。(注: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寿命已达73年多)

人在晚年60岁以上,消耗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医疗费是在人生的最后28天花费的,也就是抢救费用。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把抢救费用改为进行预防,可以使人的健康生命延长远远超过28天。

膳食、营养因素可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用膳食方法纠正高血压。提倡通过多消费蔬菜、水果,低热量的食物来预防高血压。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提出了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发病危险性相关关系的证据。这个资料尤其提到你要控制肥胖,就不能吃大块的食物。越是大块,像烤鸡腿,就非常容易引起肥胖。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生活条件、卫生状况、饮食营养、爱好习惯、体育锻炼、精神状态等。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还是饮食营养。人类从生命刚开始,就不断地从母体摄取各种营养。出生后,除阳光和空气外,人体完全要靠食物和饮水供给营养,以保证自身正常地生长发育,保持健康和进行各种活动。

现代营养学

认识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揭示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奥秘;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掌握自身营养的均衡;科学搭配一日三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制订适合自身的饮食营养方案;掌握简单易行的食品质量鉴别诀窍;选择正确的烹调方法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与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

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和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精气论说(气—元论说)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的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gou4)《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

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

(四)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物质概念。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气—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

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3)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

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中医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

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

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4)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3)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

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4)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

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5)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

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具体用法:

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se4)”。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

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

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

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

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

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

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所胜),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所不胜)。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所不胜),火来侮之(所胜)。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特点:

①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

②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心属火;

③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

④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肺属金;

⑤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点,故肾属水。

五脏之间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资生的关系为:

①肾(水)之精以养肝;

②肝(木)藏血以济心;

③心(火)之热以温脾;

④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⑤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相互制约的关系为:

①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

②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肺金的奎郁;

③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

④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

⑤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即木乘土;脾病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相互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奎木郁;肝病影响心,为母病及子,肝病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等。

3.用于诊断和治疗: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间、切四诊所知,根据五行的所属及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指导治疗。

例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壮水制火、扶土抑木等等,都是一些具体应用的体现。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

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

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总之,懂得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治疗方面,同样利用五行关系,指导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意义。对于养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2 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藏的关系

一、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

祖国医学理论,不仅认为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体与外在自然境,也有其相应的关系。

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为五大类。见表2-1。

三分钟演讲稿关于健康

三分钟演讲稿关于健康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健康三分钟演讲稿篇一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在这里跟大家讨论关于生命健康的一些知识。 1、请大家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么? 在现代社会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最热爱生命的是老年人,而最不珍惜、不重视自身健康的,却恰恰是年轻人。每天清晨,打拳、跳舞、跑步的老年人是全国各大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这个时候,大量的年轻人却还在睡懒觉。现在许多年轻人生活杂乱无章,早上不吃早饭,晚上大吃大喝;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许多人甚至整夜不睡觉。 那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亚健康的问题. 目前全国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什么叫亚健康? 其实亚健康是一种状态,50%深层次的细胞严重缺乏营养,细胞饥饿。人的生老病死它都是一个细胞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我们吃就有个吃相,干就有个干相,我们觉得很舒服。但是到了三十岁,四十岁,甚至再大一点年纪你会发现这也不舒服,那也难受,记忆力也不行了,睡眠也不好了,

吃也不香了,走也不快了,拉也不痛快了。 为什么? 因为你的细胞都不干活了,你的细胞失去了健康,失去了饱满,失去了活力,出现在哪儿哪儿就有问题。所以它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人往往是这样,当你病灶刚刚产生的时候你是没有感觉的,我们说病是一种累积,同意吧?当病灶刚刚产生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因为你当时的压力很大,你的注意力不在你的病灶上,你得玩命的工作玩命的赚钱,但是并不是因为你的精力不在这,你的注意力不在这你的病灶它就不发展啊,你的病情它就不延伸呀,有那么一天它已经由病灶变成病变了,这时候压力再大,注意力再不集中你是不是也有感觉了?是不是为时已晚。 难道我们攒够了钱,就为了老了好去看病吃药住院?我们健康的人实际上它也有部分细胞不工作,我们绝大部分人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叫灰色区域,你如果不注意保健往下滑一点就是病人,往上拉一点就是健康的人。 2、列举活的长的一个名人的长寿例子 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将军吧,你们知道他活了多大么?101岁。在他的100岁寿辰的时候,有很多人问他:“少帅您怎么活这么久”?他回答很明确:“不是我活得久呀,而是他们活得太短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活得短,还嫌我活得长。 大家知道国际上标准寿命是多少啊,寿命等于成熟期的5至7倍者为长寿。人的成熟期是20到25岁,这么说,人的寿命应该是100

健康与卫生演讲稿

健康与卫生演讲稿 健康与卫生演讲稿【1】凛冽的寒风吹的我们瑟瑟发抖,疾病的流行威胁我们的健康,我们如何加强自我保健,幸福成长呢?先和大家说说冬春季流性行感的防治。医学专家指出,一些常识性的措施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途径,千万不要因简单易行而不被重视,其预防方法是:1.室内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新鲜,用适量食用醋加水稀释后加热蒸发进行室内空气消毒;2.少去公共场所,合理使用口罩;3.勤洗手;4.不与感染疾病的人共用毛巾、手帕、餐具等;5.锻炼身体,提高肌体抵抗力和御寒能力,6.不要吃小摊买的各类食品、饮料,不喝生水。大家知道,今冬全世界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几百几千万只活禽被捕杀,而且已发现几十例人感染死亡案件,据医学专家研究人一旦感染禽流感几乎无药可治,但是这种疾病也可以预防,其方法是:1.要勤洗手。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日前表示,禽流感疫情目前比较稳定,中国的老百姓不必太过紧张。但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臭肥皂”效果最好,不过用一些洗手液也是可以的。2.鸡肉、鸡蛋要煮熟吃。鸡蛋和鸡肉一定要煮熟后食用,流感病毒一般不能在70摄氏度或以上生存。其实,吃煮熟了的家禽是不会感染病毒的。专家提醒:朋友们不要购买制作不过关的禽类食物,如半熟的白斩鸡、醉鸡、半熟的鸭鹅肉之类,同时提醒喜欢吃半熟半生鸡蛋的朋友,还是少吃为妙!此外,朋友们注意请去正规的卖场和商业网点采购经过严格检疫的禽肉,不要自行宰杀禽类食用。 3.要重视疾病预防。因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呼吸

道疾病高发期,专家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增强体质,注意锻炼身体,多做一些运动,保证每周2-3次,每次半小时。同时应该保证睡眠,不可过度劳累。4.请重视高温杀毒。禽流感病毒对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高温以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在60度下加热10分钟,在70度下加热数分钟,阳光直接照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见家用的消毒药品,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5.不要去禽类市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泰国卫生部认为,目前12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请小孩不要触摸、拥抱禽类动物,更不要去禽类市场。6.不要去疫区旅游。专家建议,旅游者应当避免去暴发禽流感的地区。因为目前仍未明确暴发禽流感的病毒源,也未能明确病毒的传播途径,到底是“禽-人”,还是“禽-人-人”。如果您不得不前往疫区,请尽量远离鸡舍之类有家禽的地方。7.不要与活禽接触。如果您在疫区工作生活,请牢记,a、粪便、分泌物是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之一,b、接触家禽后切记要立即洗手并清水彻底洗净上手与前臂c、尽量避免与活禽接触8.不要对宠物掉以轻心。宠物爱好者,尤其是养鸟的朋友应该保持高度警惕,鸟类是很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即使你不属于禽流感疫区,为了安全为了您的家人,请注意:清除鸟粪时要注意消毒,笼舍要保证通风和卫生,与鸟接触后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鸟患病后,请务必及时联系兽医诊治。 同学们,人生最宝贵的的是生命,最大的幸福是健康。让我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注意安全,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愿危险从我们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四季养生 春 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 1.春天犯困怎么办呢? 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 2.春天饮食注意什么? 春季要顺势温补升阳气,因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涩收敛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 3.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 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 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

4.为什么春季易发生传染病? 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中医称邪气)也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脑、肺炎、肝炎等传染病(时令病)的发生,甚至流行。所以要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季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可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宜选取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新鲜之处,选择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防御春季传染病。 夏 中医夏认为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 为什么把夏季又称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么? 人们称夏季为“苦夏”(“疰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 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 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

健康养生-演讲稿.

演讲稿 说到健康养生,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它是我们中医的精髓,包括四本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谓之首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教我们治病,更多的是叫我们不得病。 那么人为什么能得病哪,人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哪,第一是感受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三饮食劳逸。我把它理解为: 1.情志不遂:比如说人生气,你气往上浮了,胃气是主降的, 本来胃气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胃气当降不降,所以人生气、 发怒以后就吃不下东西。“怒则气上”所以轻易不要发怒。 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饮食不规律,吃撑着, 就会伤脾;一会饥,一会饱,让人的脾胃没办法适应,就 会得胃病或糖尿病。糖尿病就是脾的运化不好,这个以后 再具体讲。 3.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 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经属于太阳经,人体得病膀胱 经首当其冲,所以当你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伸拉了整个 人体后面的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从分的锻炼,人就会少 生病。 4.滥服药:现代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

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造成许多药源性疾病。所以现在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教大家养生的四个方面: 1.养性情:所谓的养性情,不是不让人不去生气。而是让人一 开始就不生气。《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事情都看淡,原来是单位领导,手下人不口渴的时候都给端茶倒水,现在退休在家,连个登门的也没有,心里憋屈。那你只会生病。看淡一些,提高自身的修养,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扰。同时去忧莫若乐,听点音乐,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每天三声笑,笑他人看不穿,笑自己(不要理由),对待什么事情都以欣赏的眼光看。 2.养睡眠: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三个 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扛不住,结果不让睡的人先垮啦,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再提一个做梦,圣人无梦!倒头就睡的人,醒来特别有精神! 3.养房事:就是家庭和谐,阴阳和谐,家庭和谐啦,社会就和 谐啦。过度纵欲,会伤人体肾脏。俗语说的好: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现代人生活好啦,吃保健品,人参等认为这样人体就会健康,这是不对的。

透析

健康理念透析 今天和大家讲健康,讲到健康,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一生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看病,一般不会考虑到去保养。为了很透彻地了解今天这个话题,我和大家来讲健康理念透析,如果你好好把这个了解的话,会对你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个理论是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三次诺贝尔奖提名的美国医学家莱纳斯.鲍林的著名医学理论,叫做“分子矫正医学”或者“细胞矫正医学”。 一、营养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的区别 (一)营养保健食品是如何保证身体健康的 要了解健康,首先要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要想知道生病的原因,首先我们要了解人体基本结构,我们在初中课本上都学过:人是由大量的细胞组成的: 1,人体的基本结构: 细胞→各种组织→器官(心,肝,脾,肺,肾等器官)→系统(呼吸,消化等系统)→人体 ↓-————————————————→决定——————————-———→↑ 我们是不是要追求人体的完整健康,人体的完整健康的前提是不是要求系统健康,系统健康的前提是需要各个器官的健康,器官的健康前提是需要组织健康,组织健康的前提是要求细胞健康,也就是说最终是细胞的健康决定了人体的健康。所以,细胞健康是源头。比喻说黄浦江被污染了,我们就在上海这里治污有没有用?我们要找到污染的水源头是吧?可能是上游的工厂排污的原因所以这里污染了,只有找到源头才能真正解决污染的问题。通常我们一般一生病就去看病。是怎么看的?先按系统挂号,泌尿科,消化科,但是我们真正看病的时候是按照器官看,是不是?看肾,看胃,治的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在器官这里呢?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肾有病,胃会生病?其实,是细胞不健康了生病了是吗?那这样有没有解决细胞的生病问题呢?没有是吗?所以要解决健康的根源问题就必须解决细胞的健康问题,因为人的健康的源头是细胞的健康,是细胞的健康决定了人体的健康。 那既然细胞决定了人体的健康,那是什么东西又决定了细胞的健康呢?决定细胞健康的因素有什么呢?决定细胞健康的因素有两个: a.先天因素:遗传基因等 什么是先天因素,就是父母给我们的遗传,是不能改变的,象血型,长相等。先天的无法改变,对我们已经生下来的人来讲,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因为我们不可以再回到妈妈肚子里再来一次了,但对准备做父母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各位你知道吗?你给你小孩的最大礼物就是给他一个很好的先天。北京一位医学教授说:“怀孕的父母如果不懂养生,等于是杀生。”如果准父母一方有心脏病,留给孩子的就很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一辈子给了一个病给儿女,并且是很难改变的,是不是会有先天的问题?无论是做爷爷奶奶还是做父母的要告诉这些人,生孩子前一定要好好调理,给下一代一个很好的先天。既然先天对我们来讲没有办法,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后天因素! b.后天因素:细胞的生存环境 细胞的生存环境很重要,因为细胞的生存环境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健康,不仅仅细胞是这样,任何东西的生存环境都直接决定了他的健康。例如同一棵树上掉下两颗种子,一颗种在肥沃的土地上,一颗种在盐碱地,它们天生是一样的,但生存环境不一样,秋后它们的收成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对双胞胎先天是一样的,一个生活在优越的富裕家庭,一个生活在充满毒素的环境中,几十年之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会一样吗?显然是不会的!所以任何东西的生存环境决定它的质量好坏。也就是说细胞生存环境好,细胞就健康,细胞健康人体就健康,所以只要把细胞的生存环境调理好就可以了。 那细胞生存在哪里呢?细胞是生活在我们的体液里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细胞内外液等,我们人体的50%-70%是水,水是构成人体体液的最基础物质。 水和其他物质组成体液,体液滋养细胞。如果体液好,细胞就健康,组织器官系统就会很健康,人体就会自然健康。细胞和体液太抽象了,我们看不见,我们用鱼代表细胞,用水代表体液,鱼在水里生活像不像细胞养在体液里?养过鱼吗?养过鱼的都知道:鱼要养的好,水的洁净度要干净以及要喂鱼食。有人说鱼塘里水很脏,鱼也能活着,但是那种鱼是不是活得很健康呢?肯定不会健康,这样的鱼吃起来味道都不太好。如果养鱼的水每天过滤,经常换水,又有充足的营养,当水很干净,营养好,鱼养三个月六个月后会不会很健康?哪怕是这条鱼有点小毛病,在这样的水中养了三到六个月也会变好的。同样的道理,细胞要养得好,体液也需要有好的洁净度和营养。当体液的洁净度很高营养有很好的时候,细胞就会越来越健康,细胞健康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彻底健康。那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现在

最新中医养生知识讲座资料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十期 2014年10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3日活动地点:卫生院四楼会议室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中医四季养生 组织者:新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村医及相关病人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80人 和家属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80份 活动内容: 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饮食、生活习惯的中医养生注意事项 活动总结评价: 参加活动的居民了解了中医四季养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了中医四季养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2014年10月3日

中医四季养生讲座 主讲人:赵海燕 春 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 1.春天犯困怎么办呢?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 2.春天饮食注意什么?春季要顺势温补升阳气,因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涩收敛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 3.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 4.为什么春季易发生传染病?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中医称邪气)也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脑、肺炎、肝炎等传染病(时令病)的发生,甚至流行。所以要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季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可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宜选取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新鲜之处,选择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防御春季传染病。 夏 中医夏认为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为什么把夏季又称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么?人们称夏季为“苦夏”(“疰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凉过久。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衣着方面要单薄一些,衣服应勤洗勤换,勿穿湿衣、汗衣。 2.夏天如何防中暑?常言说:盛夏时节防暑邪,长夏注意防湿邪。盛夏在室外或高温环境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补充淡盐水。可服绿豆汤或中药解暑汤(藿香、金银花、紫苏、薄荷、连翘、芦根、淡竹叶等),以防止中暑伤津。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湿气太重,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所以在长夏要保持居室干燥卫生、个人勤换衣物,平时多吃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以防暑湿伤身。 3.炎热夏天能锻炼吗?夏季可以锻炼,但时间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早晚凉爽之时为宜,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

健康自测100问最新版.

健康自测100问 02头晕 03健忘、头脑不清 04注意力不集中05高.低血压或血脂06失眠、睡不安宁07懒床睡不饱 08喜吃咸食 10舌头肿胀发炎11牙齿松动易脱落 12刷牙易流血13身体局部麻木14肌肉酸痛 15肩膀僵硬疼痛 16脊椎僵硬疼痛 17关节痛或有变形18骨质疏松、易骨折19易抽筋 20易怒、心情郁闷21眼睛酸胀痛 22眼疲劳或眼痒 23眼怕光或眼跳 24眼干或易流泪 27脂肪肝 28灰指甲(手脚、倒刺 29白内障

3O 高、低血糖或待查31喜吃甜食 32体乏、倦怠33体重不正常增减34肥胖或太瘦35身体异味 36口干舌燥 37手脚冰冷 38富贵手、手脚脱皮39香港脚.脚垫.脚后跟疼4O潮热潮红畏寒41易出汗(或不出汗)42皮肤过干或过油43皮肤易长异物44皮肤粗糙、暗淡45皮肤易过敏起疹46皮肤易发痒47易咳、咽喉炎、气管炎48易打喷嚏49经常流鼻水、鼻炎 52气喘 53脂肪瘤 54消化不良55食量突然增减 56偏食或厌食、食欲不振

57排便不是4A级 58常腹泻 59喜吃辛辣食物 6O易排气、胀气61易打嗝、呕吐62口腔异味或口苦63口腔发炎64手足易潮65痔疮66胃炎或肠炎67溃疡(口、胃、肠)68结石(胆、肾、尿道)69尿色深、浊、有沫7O 尿频、尿急、频繁起夜71尿等待、尿不禁(尽)72尿痛、尿分叉73痛风、高尿酸74耳鸣、耳背、耳痒编号:日期: 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地址: 77腰酸背痛78手脚易抖 79容易被吓 8O 不孕不育

81女性痛经82月经不调83分泌物异常84其它妇科疾病 85精神紧张 86易梦、易做噩梦87晕车 88常感冒并不易痊愈89常上火发炎9O体温较热91易流鼻血92十指没有小月牙93免疫力低下94常熬夜95大烟大酒96不太运动97爱吃宵夜 98遗传史或既往病史99现正服用何种药物01-13 血循环系统 14-19运动系统20-46内分泌系统(20-29主肝) 47-53呼吸系统54-68消化系统 69-84泌尿生殖系统i 85-86神经系统 87-94免疫系统 94-100其他 说明:符合的项目请打“√”,为准确了解您的身体情况,请您认真填写! 治病很重要,消除得病因素更重要症状就是疾病的前兆

养生保健讲座活动方案四篇.doc

养生保健讲座活动方案四篇 第1条 保健讲座活动方案 1 、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繁重的工作量、不规律的饮食和休息,亚健康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医疗保健和健康身心的关注是创造财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2 、活动名称医疗保健讲座 3 、讲座内容 1、饮食和养生; 2、运动和健康维护 3、休息和健康维护; 4、讲师将灵活掌握环境与养生讲座的具体内容。 四位、演讲者XXXX资深专家 五、活动组织者(1)活动时间(2)活动地点(3)活动组织者组织者组织者组织者XXXX(4)讲座参与者 1、XXXX领导和员工 2、XXXX客户 3、XXXX项目部分客户 4、XX商会和部分行业商会代表讲座规模XXXX年间,XXXX 银行、XXX中医医院(XXX)、X、XXX四大战略合作伙伴正式启动“百万”健康公益讲座行动计划,即“百家企业千店弘扬中医药文化,百万家庭传播健康理念”计划。 XXX始终本着“吊锅济世,善待大众”的宗旨,为更多的平台和组织携手合作,传播健康理念,保护老百姓的健康。 2 、活动意义通过一系列专题健康讲座,中老年人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提前做好预防”、“增强保健观念”、“知道如何

正确选择医疗”、“如何使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进行保健”、“如何简单鉴别常用中药的质量”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关注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三个、活动主题活动暂定为以下四个主题,后面的讲座主题将根据每个活动的发展进行调整。 为每个主题计划2-3个主题讲座,并组织“小而精”。 讲座主题的选择主要是为了获得广泛的受众,并且主题所涉及的疾病或知识是普遍的,主要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太远、不受欢迎、较少患者内容不包括在讲座内容中。 序号健康讲座主题讲座专家1中医养生讲座主任2中医五脏调和主任3肿瘤防治主任4中医慢性病调理主任4 、活动以两种方式交替举行:“室内健康讲座”和“室外养生活动”。有些游戏或节目穿插在每堂课的过程中。 一轮室内健康讲座(1)室内健康讲座(2)室内健康讲座(3)室外健康活动如何在夏季养生第一轮中医,熊年的中医五脏和谐,周晨的慢性疾病治疗,雷的中医经验,第二轮中医老三高的防治,周晨的糖尿病防治,雷肿瘤的防治、雷的太极保健操以及太极教练的讲话表明,1.中医保健讲座每月定期举办两到四次,医学知识每月围绕一两个主题进行普及和宣传。 2.活动模式互动讲座游戏/其他程序免费无脉搏诊断(每次5个名额); 3 .×××中药材展示活动现场、中药及×××介绍材料、××银行×

演讲稿健康养生

演讲稿 各位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大家好!下面咱们开始讲课说到健康养生,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它是我们中医的精髓,包括四本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谓之首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教我们治病,更多的是叫我们不得病。 那么人为什么能得病哪,人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哪,第一是感受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三饮食劳逸。我把它理解为: 1.情志不遂:比如说人生气,你气往上浮了,胃气是主降的, 本来胃气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胃气当降不降,所以人生气、 发怒以后就吃不下东西。“怒则气上”所以轻易不要发怒。 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饮食不规律,吃撑着, 就会伤脾;一会饥,一会饱,让人的脾胃没办法适应,就 会得胃病或糖尿病。糖尿病就是脾的运化不好,这个以后 再具体讲。 3.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 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经属于太阳经,人体得病膀胱 经首当其冲,所以当你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伸拉了整个 人体后面的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从分的锻炼,人就会少 生病。

4.滥服药:现代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 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造成许多药源性疾病。所以现在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教大家养生的四个方面: 1.养性情:所谓的养性情,不是不让人不去生气。而是让人一 开始就不生气。《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事情都看淡,原来是单位领导,手下人不口渴的时候都给端茶倒水,现在退休在家,连个登门的也没有,心里憋屈。那你只会生病。看淡一些,提高自身的修养,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扰。同时去忧莫若乐,听点音乐,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每天三声笑,笑他人看不穿,笑自己(不要理由),对待什么事情都以欣赏的眼光看。 2.养睡眠: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三个 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扛不住,结果不让睡的人先垮啦,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再提一个做梦,圣人无梦!倒头就睡的人,醒来特别有精神! 3.养房事:就是家庭和谐,阴阳和谐,家庭和谐啦,社会就和 谐啦。过度纵欲,会伤人体肾脏。俗语说的好: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现代人生活好啦,吃保健品,人参等认为这样人体就会健康,这

健康理念透析

健康理念透析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讲健康,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一生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看病,一般不会考虑到去保养。为了很透彻地了解今天这个话题,我和大家来讲健康理念透析,如果你好好把这个了解的话,会对你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个理论是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三次诺贝尔奖提名的美国医学家莱纳斯.鲍林的著名医学理论,叫做“分子矫正医学”或者“细胞矫正医学”。 一、服用功能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的区别 1、了解人体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决定 2、影响细胞健康的因素 ★先天:人的身高、血型、相貌等都有遗传基因,健康也有遗传基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注:一般来讲绝大多数的人先天都是没有问题的真正影响人身体的因素都取决于第二点。 ★后天:细胞生存环境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结果是不一样的)

细胞生存环境也叫体液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细胞内外液等,它占人体比重的50%—70%体液质量对细胞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把细胞比作是鱼塘中的鱼,将体液比作鱼塘中的水。 细胞——生存环境—–→体液 鱼——-生存环境—–→鱼塘里的水 ★洁净度:保持体液洁净的方法有两种,分别为降低污染和排除毒素。 A、降低污染 首先了解污染源: |→空气 |→水 |→食物: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 |→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损伤 |→情绪:恶劣的情绪会自身产生毒素 另外,电器辐射、家居的装修、食品的包装和各种添加剂等。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公害时代:公害时代+不良饮食→炎性体质→腐烂体质。但以上各项污染源我们都无法逃避,所以降低污染根本不可能,而唯一能做到就是排除毒素。 B、排除毒素

健康养生演讲稿

健康养生演讲稿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演讲稿说到健康养生,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着作,它是我们中医的精髓,包括四本书:(《黄帝内经》、《难经》、《》、《》,其中《黄帝内经》谓之首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教我们治病,更多的是叫我们不得病。 那么人为什么能得病哪,人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哪,第一是感受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三饮食劳逸。我把它理解为: 1.情志不遂:比如说人生气,你气往上浮了,胃气是主降 的,本来胃气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胃气当降不降,所以 人生气、发怒以后就吃不下东西。“怒则气上”所以轻易不 要发怒。 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饮食不规律,吃撑 着,就会伤脾;一会饥,一会饱,让人的脾胃没办法适 应,就会得胃病或糖尿病。糖尿病就是脾的运化不好, 这个以后再具体讲。 3.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 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经属于太阳经,人体得病 膀胱经首当其冲,所以当你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伸拉

了整个人体后面的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从分的锻炼, 人就会少生病。 4.滥服药:现代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 作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造成许多药源性 疾病。 所以现在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教大家养生的四个方面: 1.养性情:所谓的养性情,不是不让人不去生气。而是让人一 开始就不生气。《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事情都看淡,原来是单位领导,手下人不口渴的时候都给端茶倒水,现在退休在家,连个登门的也没有,心里憋屈。那你只会生病。看淡一些,提高自身的修养,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扰。同时去忧莫若乐,听点音乐,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每天三声笑,笑他人看不穿,笑自己(不要理由),对待什么事情都以欣赏的眼光看。 2.养睡眠: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三个 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扛不住,结果不让睡的人先垮啦,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再提一个做梦,圣人无梦!倒头就睡的人,醒来特别有精神!

演讲稿健康养生

演讲稿健康养生 演讲稿 各位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大家好~下面咱们开始讲课 说到健康养生,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它是我们中医的精髓,包括四本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谓之首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教我们治病,更多的是叫我们不得病。 那么人为什么能得病哪,人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哪,第一是感受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三饮食劳逸。我把它理解为: 1. 情志不遂:比如说人生气,你气往上浮了,胃气是主降的, 本来胃气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胃气当降不降,所以人生气、 发怒以后就吃不下东西。“怒则气上”所以轻易不要发怒。 2.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饮食不规律,吃撑着, 就会伤脾;一会饥,一会饱,让人的脾胃没办法适应,就 会得胃病或糖尿病。糖尿病就是脾的运化不好,这个以后 再具体讲。 3. 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 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经属于太阳经,人体得病膀胱 经首当其冲,所以当你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伸拉了整个 人体后面的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从分的锻炼,人就会少 生病。 1

4. 滥服药:现代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 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造成许多药源性疾病。所以现在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教大家养生的四个方面: 1. 养性情:所谓的养性情,不是不让人不去生气。而是让人一 开始就不生气。《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说:“恬淡虚无,真气 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事情都看淡,原来是单位领 导,手下人不口渴的时候都给端茶倒水,现在退休在家,连 个登门的也没有,心里憋屈。那你只会生病。看淡一些,提 高自身的修养,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扰。同时去忧莫若乐, 听点音乐,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每天三声笑,笑他人看 不穿,笑自己(不要理由),对待什么事情都以欣赏的眼光看。 2. 养睡眠: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三个 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 扛不住,结果不让睡的人先垮啦,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 重要性。再提一个做梦,圣人无梦~倒头就睡的人,醒来特 别有精神~ 3. 养房事:就是家庭和谐,阴阳和谐,家庭和谐啦,社会就和 谐啦。过度纵欲,会伤人体肾脏。俗语说的好:酒是穿肠毒 药,色是刮骨钢刀。 现代人生活好啦,吃保健品,人参等认为这样人体就会健康,这 2 是不对的。 西医上讲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如说缺钙就补钙。中医的角

《人体健康管理跟踪服务表》和《健康自测100问》

人体健康状况自测100问解析 作者:刘鹏日期:2010年06月02日 核心提示:一、运用健康100问的好处 1、了解顾客的身体状况; 2、正确搭配产品,前提是了解产品功效;(例:血压太低的,营养餐量大,肽藻和健怡茶量要少,沙蒜在前期不建议上) 3、服务顾客的依据;(例:顾客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位顾客因糖尿病吃产品,吃一段时间后没有大的改善,就说不吃产品,没有效果;我们可以拿出开始时自测健康100问,重新划症状,发现少了好多,让顾客对产品有信心,业务员的工作也能顺利进展。) 4、给伙伴和顾客增加信心的;(售前服务需要2~3个小时,售前工作做的详细,顾客对你越信任,同时可积累病例和经 一、运用健康100问的好处 1、了解顾客的身体状况; 2、正确搭配产品,前提是了解产品功效;(例:血压太低的,营养餐 量大,肽藻和健怡茶量要少,沙蒜在前期不建议上) 3、服务顾客的依据;(例:顾客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位顾客因糖尿 病吃产品,吃一段时间后没有大的改善,就说不吃产品,没有效果;我们可以拿出开始时自测健康100问,重新划症状,发现少了好多,让顾客对产品有信心,业务员的工作也能顺利进展。) 4、给伙伴和顾客增加信心的;(售前服务需要2~3个小时,售前工作 做的详细,顾客对你越信任,同时可积累病例和经验。)

5、促成签单。(做手术后医生告诉你没事,但只是今天没事,不能 保证你明天没事,以后没事,与顾客一起划好健康100问后,向顾客展示危机,介入产品,促单。) 二、分析健康自测100问 (1~13项为血液循环系统) 1、头痛或长期头痛 缺钙、铁、镁、铜、钠、Vb1等微量元素都会导致头疼,吃矿物晶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则要考虑到是脏器官的问题,任何脏器官发病前是先有症状后有病变的。 前额疼:若前额疼带眼眶,则询问是否有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史.若没有则是胃经不好。 后脑勺疼:血压高、血压低、心脑血管疾病、脊椎压迫神经、膀胱不好均有可能。 头两侧疼:胆有问题。 左边头疼:缺镁、肝血不足。 右边头疼:肺气下降,也就是说肺这个脏器官虚弱。 头顶疼:可能是肝的问题 头疼干呕想吐:说明心、肾不好。 2、头晕 气血虚会导致头晕,血压低会头晕(蹲下后起来眼发黑);吃完饭后头晕、犯困,说明血脂可能偏高,要注意。 3、健忘、头脑不清;膀胱经弱肾经不足,气供脑不足

养生演讲稿

篇一:健康养生演讲稿 演讲稿 说到健康养生,首先必须说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它是我们中医的精髓,包括四本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谓之首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教我们治病,更多的是叫我们不得病。 那么人为什么能得病哪,人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哪,第一是感受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第三饮食劳逸。我把它理解为: 1. 情志不遂:比如说人生气,你气往上浮了,胃气是主降的, 本来胃气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胃气当降不降,所以人生气、 发怒以后就吃不下东西。"怒则气上"所以轻易不要发怒。 2.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饮食不规律,吃撑着, 就会伤脾;一会饥,一会饱,让人的脾胃没办法适应,就 会得胃病或糖尿病。糖尿病就是脾的运化不好,这个以后 再具体讲。 3. 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 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经属于太阳经,人体得病膀胱 经首当其冲,所以当你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伸拉了整个 人体后面的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从分的锻炼,人就会少 生病。 4. 滥服药:现代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造成许多药源性疾病。 所以现在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教大家养生的四个方面: 1. 养性情:所谓的养性情,不是不让人不去生气。而是让人一 开始就不生气。《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说:"恬淡虚无,真气 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事情都看淡,原来是单位领 导,手下人不口渴的时候都给端茶倒水,现在退休在家,连 个登门的也没有,心里憋屈。那你只会生病。看淡一些,提 高自身的修养,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扰。同时去忧莫若乐, 听点音乐,唱歌,放松自己的心情,每天三声笑,笑他人看 不穿,笑自己(不要理由),对待什么事情都以欣赏的眼光看。 2. 养睡眠: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三个 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 扛不住,结果不让睡的人先垮啦,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 重要性。再提一个做梦,圣人无梦!倒头就睡的人,醒来特 别有精神! 3. 养房事:就是家庭和谐,阴阳和谐,家庭和谐啦,社会就和 谐啦。过度纵欲,会伤人体肾脏。俗语说的好:酒是穿肠毒 药,色是刮骨钢刀。 现代人生活好啦,吃保健品,人参等认为这样人体就会健康,这是不对的。西医上讲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如说缺钙就补钙。中医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

养老院举行夏季养生知识讲座

为了更好地帮助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朋友健康、安心地度过夏天,近日,静游镇卫生院组织医护人员为养老院朋友讲解夏季养生知识。医护人员结合夏季老年人容易气滞血瘀、睡眠不足的身体变化特点,为老人讲述了夏季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识。夏季养生知识讲座的举行,对老年朋友在夏季了解、预防和治疗各类老年性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炎炎夏日最离不开的就是:夏季保健小常识,大家别看这些小知识,其实它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都知道夏季有三防,即:防暑、防晒、防蚊虫 一、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二、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三、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四、饮食清补,多吃“苦”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

清调补健康讲座(演讲稿)——礼拜7

清调补健康讲座(演讲稿) (开场白):各位伙伴、各位顾客朋友们:大家好! 很开心,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真诚的友谊从自我介绍开始,我叫:段志峰,来自河南。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成为最真诚而永久的朋友。(好吗)? 健康为什么重要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营养与健康的话题。谈到健康,大家说健康重不重要:(重要),健康到底有多重要呢?有人打了个比方,用1代表我们的健康,后面的0代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事业、金钱、权力、地位、快乐、爱情、家庭、房子、车子……,如果少了一个或二个0,对我们有影响吗?有一点点,但不大,如果少了惟一的这个1呢?所剩下的0就等于一堆的0了。(举例1:影视巨星梅艳芳的0很多,但没有了1,她拥有的就是一堆0了;举例2:……),所以说健康很重要。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前题、是国家富强的标致。(过渡句):既然健康这么重要,那么请在座的哪位说说,什么叫健康呢?(停顿、环视听众一圈)一般的人认为吃得、睡得,不用看医生就叫健康,这对不对呢?这不完全对。我们来看看那些精神病人,他们能不能吃、能不能睡?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积极的定义: 健康就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状态完好,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那么,健康有哪些标准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也有一个标准: (健康十大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抵抗力好,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过渡句):如果你这10条都做得很好,那么,你的身体就特别捧;如果只有1、2条没做到,这说明还健康,如果有人只做到1、2条,那么他就可能要吃药、打针、甚至住院,成病人了。当然更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慢慢下降,稍一劳累就需要更多的休息了,经常感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别人打个喷涕,他跟着感冒,这类人就是“亚健康”。 现代人健康状况 (过渡句):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这10条标准,对全球作了一个调查,健康不仅仅是过去健康和疾病两个状态,今天我们把身体除了健康和疾病之外,中间还有个灰色地带我们把它叫做亚健康状态,就是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游离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我注重保健遵循日常生活规律了我的身体就会慢慢向健康转移,如果这时候我还不注意日常生活规律不注重健康,那我的身体就会慢慢向疾病转移。 你们猜猜人类的健康状况怎样? ——真正正常的人或健康的人只有5%,病人占20%,剩下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过渡句):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内,可能都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今天才花点时间来聊聊健康的话题。要得到健康,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身体的结构,人体可分为八大系统: 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神经、泌尿生殖和运动系统等。 (过渡句):那么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人体的构成 系统是由器官(近百种器官)构成的,器官是由组织(共四大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构成的,组织是由细胞(近千种细胞)构成的,换句话,细胞构成了组织,组织构成了器官,器官构成了系统,系统构成了整个人体,所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的健康很大程度是由细胞的健康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关心人体的健康,只要关心细胞的健康就OK了。 细胞生存的环境 (过渡句):要关心细胞的健康,首先要关心细胞的生存环境,大家都知道细胞生存的环境又称体液环境(体液包括血液、织织液、淋巴液、细胞膜内外液)。细胞生活在体液里,就像鱼塘中的鱼生活在水里一样。 如果一口塘里的水被污染了,鱼就会死掉,这是水里的毒素在起作用;如果水流不畅,或不流动,一塘死水,那么鱼就长不好,今天死一条,明天死一条,这是因为水失去了平衡;当然,如果水里面营养不够,鱼也长不大,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嘛;同样的道理,影响人体的内环境的因素也就是这三个:毒素,身体机能失调,营养失衡。 体内环境的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