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民国服饰

11.1复习笔记

考点一:历史背景★★

1.时间

民国,公元1912年至公元194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历史进程

(1)鸦片战争撞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满清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

(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服饰进程

(1)一律摈弃清代服制,中国服装彻底与封建王朝的冠服制度分离。

(2)民国政府首次将西方服饰作为中国礼服,中国传统服饰受到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的深刻影响。

考点二:民国服饰★★★★★

1.服饰改制

(1)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剪辫通令》,结束了近三百年的辫发陋习,接着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皆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下着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以对襟衫和裙为礼服。

(2)1912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子礼服,10月公布陆军服饰。

(3)1913年1月,公布推事、检察官、律师服制。

(4)1913年3月,公布地方行政官、外交官、领事官服饰制度。

(5)1915年,公布监狱官以及矿警、航空服制。

(6)1918年,公布警察、海军服制。

(7)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服饰条例》,规定了男子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海禁开放后,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国民服饰愈加丰富多彩。

2.服饰特征

(1)民国时期服饰是一种简洁、明快、实用、大方的风格,服饰的审美意识以张扬个性为特征,款式多样。

(2)共容“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式”三种不同的款式。

3.男子服饰

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式服饰,但是原中式服饰依旧流行,西装革履与长衫马褂并存。

(1)西服

①官吏、留学归国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识分子等为主要穿着者。都市口岸城市中,学生、教师、洋行和机关办事员普遍穿着西装。

②最初,中国进口西服。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小驳头样式,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③作为新生事物,西装的流行体现社会的变革,表达对民国的支持,但也被人附庸为时髦,以崇洋为目的。

(2)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穿着者多为革命者和政府公务人员。

①最初,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纽扣为七粒,有背缝,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各代表礼、仪、廉、耻,上袋有褶裥,其盖成倒山形笔架式。

②搭配前后分片组成的西裤,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③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适应国情,是爱国、进步、文明的象征,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的新时代精神。

(3)学生装

学生装通常为年轻学生和进步青年穿着。最初的学生装,源于清末留日学生带回的制服,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有一袋。

(4)长抱、马褂

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的法定礼服,一般交际场合多穿此服。

①马褂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纽扣五粒,通常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料。

②长衫多为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同马褂。

③民国后期,马褂趋于淘汰,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牛皮鞋成为时尚。

(5)袄裤

平民百姓上着衫袄,下着宽大松垮的中式裤,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脚蹬布鞋或棉靴,俗称“短打扮”。

(6)大氅

大氅即斗篷,流行于北方地区,穿着者多为军政要员。

4.女子服饰

此时期的妇女服装,变化较多,既承袭清时服饰,亦效仿西式。

(1)袄裙

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镶滚装饰减少,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其形式随流行的不同而变换。

②留日学生受日本女装的影响,喜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着不施绣纹的黑色长裙,朴素淡雅,被称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蓝色上衣、深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时代特征。

(2)旗袍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装。

①旗袍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经改造后袖口缩小,滚边渐窄,受到西洋服装的裁剪方法的影响,下摆缩短,腰身收紧。

②30年代以后,旗袍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且形制不断变化。

③40年代起,旗袍式样趋于无袖,衣长渐短、领高渐低,更加灵活轻便。

④民国时期,女子不论贵贱,都以旗袍为尚,并在旗袍外穿背心或西装,加以西式围巾、手套、胸花、首饰等。改良后的旗袍更加合身,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

(3)西式时装

西式时装包括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西式礼服等。20世纪40年代,女子着翻领、露肩的西式时装,并搭配高跟鞋、丝袜和烫发成为大城市的时尚。

(4)袄裤

袄裤是指中式上衣和下裤,多为平民女性、劳动妇女穿戴,简约素朴。

(5)婚礼服

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文明新婚”的形式,流行西式婚礼。

①西式婚礼,新郎穿深色礼服、白衬衫,打领结;新娘通身白色的婚纱,佩戴红色玫瑰。

②“中西合璧”式婚礼,新郎穿中式的长袍马褂;新娘披婚纱。

考点三:服饰近代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1.标志

服饰近代化,以服饰变革作为风俗改良的活动为开端,重要标志为衣冠之治的解体。

2.原因

(1)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2)服饰变革具有必要性。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用强体、实用的观念看待人们的衣冠鞋履。

(3)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帝制,作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

3.过程

(1)放足是解体衣冠之治的最早举措,清代曾两度禁止裹足,但收效甚微,甚至清人妇女也被汉化,穿上瘦金莲方。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人士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与欧美同俗,以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但受到重重阻碍,没有彻底改变此陋习。

(3)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群众自发地断发易服,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4)民国建立后,服装变化最为迅速广泛,人们的穿着打扮焕然一新。

(5)孙中山提出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真正地结束了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

4.意义

(1)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人们的穿着彻底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

(2)服饰的改变,一方面标志着满清帝国的终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服饰形制受到了西洋服的巨大影响,开始了中国服饰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1.2课后习题详解

1.民国时期,形成“中西合璧”服饰文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