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尼县X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卓尼县X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卓尼县X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卓尼县X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卓尼县X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甘肃卓尼县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

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2010年暖棚及

种草养畜小区建设项目2222

二、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主管单位:甘南州进展和改革委员会

甘南州畜牧局

四、项目建设单位:卓尼县畜牧兽医局

五、项目实施单位:卓尼县畜牧兽医局

六、项目技术支撑单位:甘南州畜牧工作站

卓尼县畜牧工作站

七、项目实施期限:二年,2010-2011年

八、项目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喀尔钦乡大

族台子村;恰盖乡角缠村;完冒乡沙冒

多村;藏巴哇乡麻尼台村;柳林镇上卓

村;扎古录镇巴什卡村;申藏乡小沟村;

刀告乡阴家山村;康多乡多玛村;纳浪

乡纳浪村;阿子滩乡普藏山村,关洛村。

九、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标准化育肥暖棚460座36800㎡,完成多年生牧草种植4050亩。其中木耳镇博峪村20座1600㎡,种草295亩;喀尔钦乡大族台子村30座2400㎡,种草137亩;恰盖乡角缠村30座2400㎡,种草244亩;柳林镇上卓村80座6400㎡,种草402亩;完冒乡沙冒多村30座2400㎡,种草433亩;扎古录镇巴什卡村60座4800㎡,种草396亩;申藏乡小沟村30座2400㎡,种草644亩;刀告乡阴家山村30座2400㎡,种草432亩;康多乡多玛村40座3200㎡,种草212亩;纳浪乡纳浪村20座1600㎡,种草281亩;阿子滩乡普藏山村40座3200㎡,种草200亩;阿子滩乡关洛村30座2400㎡,种草298亩。

十、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91.93万元,其中国投为753.11万元;群众自筹为28.82万元。

审核人:杨国瑞

马耀刚

朝吾肖

编写人员:魏国昌

孙照杰

甘肃卓尼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

建设规划2010年暖棚养畜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依照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的批复(发改农经[2007]3300号)、甘肃省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牛羊育肥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甘发改农经[2009]178号)和州发改委关于编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生态补给功能区爱护与建设规划2010年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卓尼县实际情形,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是有效爱护和复原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迫切需要

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原和沼泽湿地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草原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直截了当阻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说明,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要紧因素。据调查,全县近80%的草场显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退化面积180.2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46.9%,重度退化面积118.4万亩,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0.8%;全县天然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50公斤,降幅33%,况且近年来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农牧民为了坚持和改善生计,一味地依靠扩张牲畜数量来满足生活需求,从而导致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据调查,卓尼县草场超载率高达46.7%,已超过国家规定超载30%为高风险区的标准,同时饲草供应的季节不平稳,补饲水平只能满足正常需要的1/4—1/3,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状况没有从全然上得到改变,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进展畜牧业经济与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测定,卓尼县草场优良牧草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70%下降到45%,亚高山草甸草场重度退化后产草量下降75%以上,中度退化后下降42%,轻度退化后下降24%;天然草场亩均产草量下降了104公斤,鼠虫害暴发周期由5年提早为3年,沼泽面积锐减,草原沙化和荒漠化加剧,草畜矛盾日益尖锐,草原生态系统的恶变,使天然草原退化日趋严峻,鼠虫害不断泛滥,天然牧草质量和品种不断降低,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导致畜牧业难以连续进展,致使生态和经济的两败俱伤。要完全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追根朔源,完全改善人为因素对草原的破坏,保证天然草场载畜量适宜化,畜群结构合理化,为此,必须坚决而又完全的转移天然草场的超载牲畜,通过进展舍饲圈

养、短期高效育的肥饲养方式来促进生产生活结构的转变,实行现代化小区养殖是一种必定而又可行的选择,它是有效提高项目区老弱病残等生产性能低下牲畜经济效益的最佳方式,在养殖小区成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治理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规范化治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对小区实施“八统一”治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养殖畜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游牧方式,同时实行天然草原的禁牧、季节性休牧,减轻牲畜对草原的压力,才能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并使其向良性方面演化。

2、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是实现畜牧业快速转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草原畜牧业是卓尼县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是牧民要紧的经济来源,自给自足是最明显的经济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对草原的高度依靠性,传统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显现牧区人口增速快,草原“三化”速度快,牧业经济进展慢的这种“两快一慢”的进展格局,不仅使牧区生产力各要素高度分散,而且严峻制约着牧区生产力的进展,必须将传统畜牧业进行

转型,现时期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的转折时期,要依据国家实现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畜牧业进行“大改革、大变动”,第一从调整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合理转移天然草原的超载牛羊,将其进行舍饲短期育肥,向农牧民群众推广先进的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生产经营方式,除了有利于解决天然草场载畜量过大,传统畜牧业中草畜矛盾尖锐,专门是冷季饲草严峻不足的问题,以及减缓由于超载过牧、鼠虫害猖獗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问题十分有效,其次能够完全改变传统畜牧业中牲畜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的现象。因此应尽快通过牛羊育肥小区工程将部分牲畜由自由放牧或是家庭散养转变为舍饲圈养,同时配合进展草原围栏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牲畜品种特色化、圈舍暖棚化、饲草料基地化、防疫规范化等“六化”,为增强牧业生产,抗御自然灾难打好基础,最终实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加快畜牧业转型。

3、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是卓尼县实施“一特四化”,实现“牧业强县”的重要举措

卓尼县特色畜牧业资源为民族工业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畜产品加工业是全州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畜产品加工业每年提供的财政收入近乎为零,以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水平运算,假如原料供应率能达到

70%,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和地点财税收入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倍,农牧民家庭经营总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将由目前32%提高到76.7%。而要达到此目的,仅仅依靠目前粗放畜牧业的经营产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活畜及畜产品供给水平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4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唯独途径是大力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牦牛、藏羊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达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村进展、地点财政增税之目的。而畜牧业产业化的出路在于工业化。世界市场经济近二百年的进展历史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整个产业结构无不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逐步向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然而,甘南州目前差不多上仍处于出卖原料的落后境地,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质量不稳固,价格低廉,销售困难,农牧民增收受到制约,迫切需要工业拉动,需要实现加工增值。因此,我们要用工业思维指导畜牧业产业化,用工业的先进理念包括市场理念、标准化生产理念、品牌理念、营销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指导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畜牧业改造传统畜牧业,以工带牧,整合资源,良性互动,兴工活商,以畜牧业产业化为联结链,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

4、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是卓尼县实施生态环境爱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卓尼县是以藏族群众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缘故,经济进展缓慢,社会事业落后,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全县总人口中,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返贫人口合计达7万人,占农牧村总人口的70%以上,卓尼县的主导产业——畜牧业,至今完全依靠放牧,经济效益低下,农牧民收入少。因此,为了幸免未禁牧草原的过度利用而形成新的草原退化,巩固草原承包和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牧民增收目标,必需要加快以舍饲养殖为主的农牧民生产设施建设,推行牛羊育肥小区制度,同时引导和鼓舞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积极大胆尝试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开展订单种草、养畜,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缩短牲畜饲养周期,保证畜产品周年稳固供应。才能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真正实现草畜平稳,实现天然草原生态爱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草原的连续利用和畜牧业的连续进展,快速迈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行列。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建设,符合国家和省、州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批复

依照2009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项目2009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打算表》,200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进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进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畜牧业连续健康进展的意见》,甘南州委、州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见》和相关的配套方案,以及国家和省上有关农牧业进展、农牧民增收、优先进展草食畜牧业和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等政策,给本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专门是最近中央关于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加大国债项目投资、支持藏区进展、灾后重建等政策以及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启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保证。

2、项目区丰富的草畜资源为牛羊育肥小区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卓尼县草原宽敞,草畜资源得天独厚。草地资源是卓尼县最大的生物资源,是进展现代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有丰富的牦牛、藏羊资源,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美无膻味。要

紧品种有甘南牦牛、藏羊以及蕨麻猪等。专门的畜种资源是长期以来在卓尼草原特定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当地藏族群众辛勤选育和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高寒严酷条件、生产性能良好的地点优良畜种。其中甘南牦牛、藏羊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特有畜种,其对严寒、低氧的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有极强适应性。这些都给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基础。

3、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建设,项目点农牧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其提供了社会条件

卓尼县绝大多数乡镇的群众世世代代以牧为生,从事畜牧业有许多宝贵体会,农牧民群众将草原当成是“衣食父母”,近年来,农牧民群众已深刻认识到过度放牧和严峻超载导致天然草场的退化,进而对其生产生活带来的阻碍,能有效转移天然草场的超载牲畜而又没有减少群众的经济收入,是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开展牛羊育肥小区工程4、科技人才为牛羊育肥小区工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证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培养与引进,甘南州目前差不多建立起了州、县、乡三位一体的草业、动物营养、动物疫病操纵与检疫检验、食品科学、质量治理、畜牧业经济经营治理以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比较齐全的专业人才网络,是进展畜牧产业化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技术依靠力量。

二、实施方案的编制依据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

2、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发改农经[2007]3300号)的批复文件;

3、项目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4、国家颁布的有关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和设计标准。

三、项目建设地点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喀尔钦乡大族台子村;恰盖乡角缠村;完冒乡沙冒多村;藏巴哇乡麻尼台村;柳林镇上卓村;扎古录镇巴什卡村;申藏乡小沟村;刀告乡阴家山村;康多乡多玛村;纳浪乡纳浪村;阿子滩乡普藏山村,关洛村。

四、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差不多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全面、和谐、可连续进展的科学进展观为指导,按照《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爱护与建设规划牛羊育肥小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要求,以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加快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富民强县为目的,以退牧还草(耕)等草地生态建设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牛羊育肥工程、种草养畜、培养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拓宽草原畜牧业进展空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农牧优势互补整体进展的新路子,形成为牧而农,为养而种,农牧联动和地种草、草养畜、畜积肥、肥种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利用五年时刻,推进农区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齐头并进,把卓尼县建设成牧业大县和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2、差不多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畜牧业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严格遵循草原生态和牧业经济生产实际的客观现状以及牧户的生产经营能力、科技文化素养,因地制宜,形成专业育肥小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农牧区建设暖棚养畜,确定整体规划目标、任务、规模和重点的同时,突出抓好示范乡、村、户典型模式的建设,注重科技配套,提高建设成效和水平。

(3)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依照现时期畜牧业家庭经营规模小,规模化经营受到制约的客观实际,小区建设充分考虑区位比较优势,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

式。在稳固家庭耕地、草场、牲畜承包责任制前提下,探究草地、耕地使用权的交易方式,如出租、出让、入股、互换、抵押等形式,使育肥小区最大可能做到集中连片,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4)坚持科技示范、典型引路的原则。要强化科技服务意识,搞好技术培训,在产业基地重点乡、村逐步建设育肥小区,推广科学有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并积极推广小区的成功的养殖体会,通过示范起到带动一大片的成效。

(二)建设规模

共建设暖棚养畜小区13处。建设内容以暖棚建设和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为主。

(三)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化育肥暖棚460座36800㎡,完成多年生牧草种植4050亩。其中木耳镇博峪村20座1600㎡,种草295亩;喀尔钦乡大族台子村30座2400㎡,种草137亩;恰盖乡角缠村30座2400㎡,种草244亩;柳林镇上卓村80座6400㎡,种草402亩;完冒乡沙冒多村30座2400㎡,种草433亩;扎古录镇巴什卡村60座4800㎡,种草396亩;申藏乡小沟村30座2400㎡,种草644亩;刀告乡阴家山村30座2400㎡,种草432亩;康多乡多玛村40座3200㎡,种草212亩;纳浪乡纳浪村20座1600㎡,种草281亩;阿子滩乡普藏山村40座3200㎡,种草200亩;阿子滩乡关洛村

30座2400㎡,种草298亩。

(四)建设总体目标

暖棚养畜小区建成投产后,每个养殖小区规模大小不同,其中每个养殖户拥有一座标准化暖棚,育肥畜种以牦牛、藏羊为主,每座暖棚一次性可出栏育肥牦牛32头或一次性出栏育肥藏羊80头,在“统一标识,统一饲养治理、统一防疫、统一出栏”的“四统一”下,养殖小区以育肥牦牛为主,每次出栏14720头,每年育肥2茬出。经测算,每头牛除去饲草料、人工费用等外,纯收入牦牛480元,年总纯收入为1413.12万元。

五、项目点差不多情形

(一)全县差不多情形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州东南部,地理位置北纬34°13′-35°10′,东经102°46′-104°02′,全县总土地面积813.7万亩;天然草原面积498.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1.3%,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80.4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96.4%。草地类型以灌丛草甸草场、亚高山草甸草场和森林草甸草场为主。境内平均海拔在2100-2920米之间,年均降水量580毫米,年均气温4.6℃,≥0℃积温1923.4℃-2237.5℃,无霜期118天。全县辖15个乡(镇),98个委会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8.75万人,占总人口的86.8%.2007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7.25万头

(匹、只),其中大牲畜13.61万头(匹),绵山羊15.95万只,猪7.69万头;当年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2.32%、38.96%和31.24%;实现牧业产值10980.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6%;完成牧业增加值7536.21万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5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畜牧业。

(二)项目点差不多情形

1、上卓村位于卓尼县城北部,距县城4公里,西部与官磊村相连,北靠草岔沟村,东部与临潭县刘顺乡相邻,属半农半牧区,全村102户、584人;有耕地950亩,草场9000亩;有大小牲畜689头(匹、只),其中奶牛58头,育肥牛74头,羊557只;全村人均收入1780元。

2、普藏山村属阿子滩乡座车首村管辖,位于乡政府西南部座车首山梁,距乡政府20公里,西与本村座车首村民小组相连,背靠临潭县古战乡拉直村。属半农半牧区,全村35户、163人;耕地面积845亩,草场5400亩;有大小牲畜488头(匹、只),其中奶牛77头,育肥牛56头,羊355只;全村人均收入1720元。

3、关洛村位于阿子滩乡政府西北部,距乡政府20公里,南部与甘布塔村相邻,背靠申藏乡斜藏村。属半农半牧区,全村35户、166人;耕地面积1024亩,草场40000亩;有大小牲畜549头(匹、只),其中奶牛65头,育肥牛57头,

羊427只;全村人均收入1700元。

4、多玛村位于康多乡政府西北部,距乡政府18公里,南部与岔巴村相邻,北靠临夏州康乐县。西部与合作市接壤,属纯牧区,全村52户、266人;耕地面积765亩,草场160000亩;有大小牲畜1467头(匹、只),其中奶牛298头,育肥牛679头,羊490只;全村人均收入2080元。

5、纳浪村位于纳浪乡政府驻地,北部与临潭县洮滨乡隔河相望,西部与若龙村相邻,东临大小板子村,全村55户、262人;耕地面积850亩,草场85000亩;有大小牲畜642头(匹、只),其中奶牛122头,育肥牛213头,羊307只;全村人均收入1980元

6、角缠村位于恰盖乡西部,距乡政府5公里,西部与恰龙潭村相邻,东临白土咀村,南部与申藏乡接壤。全村34户、129人;耕地面积690亩,草场120000亩;有大小牲畜1367头(匹、只),其中奶牛219头,育肥牛650头,羊498只;全村人均收入2100元。

7、麻尼台村位于藏巴哇乡东南部,距乡政府2.5公里,东临白土咀侯旗村,南部与石叶村相连。全村48户、197人;耕地面积534亩,草场50000亩;有大小牲畜432头(匹、只),其中奶牛25头,育肥牛78头,羊329只;全村人均收入2040元。

8、小沟村位于申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6公里,东临

木乃那村,北部与恰盖乡相连。全村35户、155人;耕地面积1239亩,草场30000亩;有大小牲畜676头(匹、只),其中奶牛67头,育肥牛118头,羊491只;全村人均收入1790元。

9、大族台子位于大族办事处西北部,距办事处3公里,东临相俄村,南部与尕古相连,西南部与喀尔钦乡纽子村隔河相望。全村32户、142人;耕地面积980亩,草场9000亩;有大小牲畜553头(匹、只),其中奶牛72头,育肥牛134头,羊374只;全村人均收入1720元。

10、阴家山村位于刀告乡南部,距办事处1公里,西临尕乍村,南部与尼巴乡相连,全村40户、139人;耕地面积450亩,草场100000亩;有大小牲畜1345头(匹、只),其中奶牛215头,育肥牛590头,羊540只;全村人均收入2060元。

11、博峪村位于木耳镇西部,距镇政府8公里,西临木耳村,北部与我吾多村隔河相望,全村45户、192人;耕地面积960亩,草场100000亩;有大小牲畜1145头(匹、只),其中奶牛247头,育肥牛469头,羊429只;全村人均收入2040元。

12、沙冒多位于完冒乡西部,距镇政府19公里,西部与合作市加茂贡乡相邻,北部与沙冒后村相邻,东部隔山相临康木车村,南部与扎古录镇隔河相望,全村50户、247人;

耕地面积645亩,草场90000亩;有大小牲畜1235头(匹、只),其中奶牛168头,育肥牛547头,羊520只;全村人均收入2080元。

13、巴什卡村位于扎古录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6公里,西部与合作市加茂贡乡相邻,北部与完冒乡相邻,东部隔山相临康木车村,南部与扎古录镇隔河相望,全村80户、389人;耕地面积635亩,草场79000亩;有大小牲畜1335头(匹、只),其中奶牛168头,育肥牛547头,羊620只;全村人均收入2085元。

(二)选点的理由

(1)建设点牧民养殖基础好,对科学养殖积极性高,对连续扩大养殖规模愿望强烈。

(2)建设点牧民具备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项目建设投资中,除国家投资大部格外,有近30%的资金需要自筹解决,在饲养过程中具备一定量的流淌资金用于饲草料的购进,他们能够保证自筹资金的到位。

(3)农牧民的责任心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较好。

(4)项目点用于种植饲草的耕地较大。养殖小区建设在村上,可利用养殖户自已的农田进行饲草种植,有较大的用于饲草种植的农田,可降低外购饲草成本,有利于农牧互补

六、养殖小区土地使用、育肥户选择及小区建设地点选

(一)育肥小区建设用地来源

依照《甘肃省畜禽养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标准》,本项目暖棚养畜小区建设用地第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进展规划,不得占用差不多农田,充分利用闲暇地和未利用土地,建在草场的,拟通过当地政府在项目村集体草场中以划拨方式解决或在本乡村养殖大户的承包草场上置换解决。

(二)育肥户选择标准

(1)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殖基础好,对科学养殖积极性高,对连续扩大养殖规模愿望强烈。

(2)具备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项目建设投资中,除国家投资大部格外,有近30%的资金需要自筹解决,在饲养过程中具备一定量的流淌资金用于饲草料的购进。

(3)要有较好的责任心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每个育肥小区养殖户除饲养好自已的牛羊外,还要与同区内的养殖人员进行协作配合,共同爱护小区的正常运行。

(4)用于种植饲草的耕地较大。养殖小区建设在村上,可利用养殖户自已的农田进行饲草种植,有较大的用于饲草种植的农田,可降低外购饲草成本,有利于农牧互补。

(三)育肥小区建设要求

1、总体要求

暖棚养畜小区建设按照农业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治理方法》执行,畜禽圈舍按照畜禽品种饲养要求统一设计建筑,场区设计符合《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682-2003)要求,力求科学、经济、有用。卓尼县养殖小区建设在便于养殖户经营治理,交通方便,具备水、电网等设施的地点。

2、养殖小区选址条件

1)符合当地养殖业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建在规定的非禁养区内。

2)符合环境爱护和动物防疫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养殖场、养殖小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阻碍评判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环境阻碍评判,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方案。

3)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进展规划,建设永久性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占用差不多农田,充分利用闲暇地和未利用土地。

4)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既要充分考虑饲草料供给、运输方便,又要注重公共卫生。

5)建在地势平坦、场地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污方便、交通便利、供电稳固、通风向阳、无污染、无疫源的地点,处于村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