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3 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3 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3 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3 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必修1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3 抗日战争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2012年浙江卷)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福建省三明市2011年5月高三质检,18)“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国民政府已决定“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蒋介石在1937年9月的庐山谈话中提出的,因此,其提出的背景应是“八一三”事变。答案为D。

答案:D

3.(厦门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10月检测,14)仔细观察下图所示邮票,判断它的发行日期最可能是( )

A.1931年B.1936年

C.1938年D.1946年

解析:由图中的晋察冀即可判断。晋察冀边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C

5.(厦门市翔安一中2012届高三11月月考,11)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抗战的作用是( )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B.赢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D.取得了正面战场胜利

解析:考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采用排除法迅速的选出正确选项,B、D项可首先排除,说法错误,C项时间上大致相符,但与题意不符;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抗战,为中共在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

件。

答案:A

6.(浙江省温州八校2012届高三9月联考,11)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题干“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分析,台儿庄战役属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体现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答案:D

9.(杭州高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7)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

D.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主战场

解析:从图片的信息来看,有回民,有少数民族学员,说明抗战成员的广泛性,体现了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故选A。B选项“完全”这个词太绝对了,只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并不能得出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的结论。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16)如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

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迁移运用以及识图能力。从地图上标注的“缅甸”“云南”两个地名可以看出,示意图反映的战役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打通国际援助运输线——滇缅公路,以接受国际上对中国抗战所提供的战略物资援助。A项所述与地图所示的地域范围不符;C项错误,大陆交通线是从东北到云贵地区;D项错误,导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11.(扬州市2012届高三9月调研,4)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 )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解析:考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A、B、C三项符合,D项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12.(安徽省城名校2012届高三10月联考,14)《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解析: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价值最高。

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选择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河南安阳2011届高三期末,32)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

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

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正确史观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考生需论证“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的历史观点,由于所给材料并无可资论证的直接信息,考生需要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予以论证。第(2)问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第(3)问属于驳论,考生应在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证明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一场争霸战争和侵略战争,以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根据所学回答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

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

重灾难。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14.(山东省聊城2011届高三期中,4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这期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

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

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因

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远东危

机”故认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

机的关键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这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他在

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成

的转变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

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

他在美英的支持下,担任了同

盟军中国战区的总4指挥。

请回答:

(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

明你的理由?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

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到答案。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四个人物来分析。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

大林分析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第(3)问中,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共抗日、正面抗战和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第(4)问中,蒋介石之所以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关键原因在于看到了中国抗战对于国际局势的巨大作用,看到了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对于抗战的贡献。

答案:(1) “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回答“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

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不同意。

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抵抗(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同步教学课件+检测试题,2份)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 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提示:(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战争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音乐、图片、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根据“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关于历史时间轴和知识大框架是学会生关心的问题,下 面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必修一的时间轴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 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 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 互迁 .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 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 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 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4.1937年8 --- 11 月淞沪会战,上海失守 5.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2.国外战场:缅甸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4.影响: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前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总结: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 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如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中国人民坚持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原则。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必修一专题二中单独成节,凸显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本节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要在一课时的时间内讲授本节内容难度很大。因此,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以战争的普遍性的演变规律为主线,围绕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分别获取有关战争原因、进程、结局、影响等方面的主干知识,并加深对战争原因、结局成因、深远影响等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获取这次战争的相关知识后,通过一道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的随堂练习,有效训练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培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具有问题意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二、教材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本专题的最后一节,前面两节分别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列强侵华史包括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包括三元里抗英斗争、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日战争放在本专题的最后一节,从教材安排的逻辑顺序上突出了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这一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进程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进程包含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局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就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而战争发生的深层起因、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作用、战争结局的必然性、战争的深远影响等则是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这些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思维活跃,极富个性。他们头脑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很多,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是碎片化的、艺术化的东西,而初中教材中所介绍的抗日战争则是以趣味化为主。作为一名高中生,既要能够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系统性的知识,又要能够理性思考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这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要合理运用初中知识以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问题思考的切口,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流程上要有大胆创新,突出与初中阶段的显著区别,以新颖的设计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要史实;分析和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作用、抗日战争的结局及成因、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战争的五个普遍性的规律为主线,紧扣每一规律设计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在师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获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正确历史认知。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随堂训练,提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必然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战胜利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防止战争发生、避免战争灾难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五、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2.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因素。 3.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变前 C.秋收起义中 D.七七事变后 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南京大屠杀 5.201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 6.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 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8.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这反映出 A.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 B.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C.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D.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 9.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0.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1.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同步练(带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粱叶子青了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 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史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4.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指出:“……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其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这反映出 A.国民党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国共合作推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C.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D.蒋介石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 5.1937年9月26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这次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6.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对蒋介石夫妇容貌的赞赏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所有政策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7.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8.1939年8月27日清晨,6架日机在江西省高安县吴珠岭一带投下大批细菌弹,当地民众及外来难民7000多人受到细菌和毒气的严重感染,全身溃烂,2100多人很快断送了生命。这可以说明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全民族的抗战1、3 2 抗战的胜利4、5、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 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

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 中央军。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抗日战争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平津相继失守,成为全国______①______的开端,日本全面侵华。 2.实现:1937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②________,实现全民族抗战。 3.概况 (1)敌后战场:1937年8日,中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2)正面战场 战役:国民党组织了_____③_____、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结果: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大片领土失陷;粉碎了日本三个月_④_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杀害全村中的一千二百多人。 3.研究细菌战:成立“七三一部队”,利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出击日军。 (2)地位:是中国军队____①____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入缅作战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为确保___②___畅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2)战况:救出被围在缅甸的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_____③_____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为世界反法西斯_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____④____。 参考答案: 全民族的抗战 ①抗日战争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淞沪会战④灭亡中国 抗战的胜利 ①主动出击②滇缅公路③反对外来侵略④国际地位 要点精析 要点一:多角度探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有利时机: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问题:结合四则材料,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有利时机是什么?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