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南昌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2020年南昌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南昌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1.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答案】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2.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在此,主要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因此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因此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齐家,就是指德行能够感招自己的家庭成员,能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

才能教化人民。因此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因此,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它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另外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及可行性,它们对汉以后的官学和私学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治学的指南。

【答案】

3.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答案】孟子虽然承认了后天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倾向;但是,他的“性善论”的理论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并强调主观意识在人性发展和保持中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而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据此,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4.简要说明董仲舒的哲学特点是什么?

【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是儒家为中心,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哲学。

汉初至董仲舒时期黄老之学一直占统治地位。董仲舒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

思想资料充实、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汲取黄老之学,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儒家的宇宙论图式,并运用到社会生活领域,形成了“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体系。是原始儒学的具体落实

5.论述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

【答案】(1)天与命:

①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

②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

(2)鬼神:

①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②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6.韩愈和李翱对佛学的回应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案】韩愈为了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韩愈认为从尧开始就有一个历代相传的道,孟子以后就没有人能掌握道的精髓,以至后世传道无人。韩愈以孟子之后的道统继承人自居,要效法孟子避杨墨的精神来辟佛老。韩愈着重剔除出并论述了与老释二教的“道”、“德”观,指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仁义道德。“仁”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始于孝敬父母,有爱兄弟,而推及其他人,而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就是“义”,由“仁义”出发向前走,就是“道”;切实具备“仁义”,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就是“德”。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德”是以“仁义”作为内核的,而这正是释、老二教所缺乏的。这就是儒家的“道统”。韩愈的“道统”在于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社会的唯一合法思想,从而和佛教的出世主义对立起来,为其反佛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驳斥佛道二教的出世主义和空无哲学思想,韩愈宣扬了“圣人立教”的观点。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夷夏之辩”,把佛教宣布为“夷狄之教”,把仁义道德教化宣布成"圣人之教"。他认为中国的圣人之教高于“夷狄之教”,推崇佛教就是毁灭“圣人”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把人变成禽兽。韩愈宣扬了儒家的人性论,作为他的伦理价值观和“圣人立教”说的理论基础。韩愈的人性论是“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品的人性是善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性;中品的人性可恶可善,五种道德偏差不齐‘下品的人性是恶的,五种道德都不具备。

韩愈抨击了佛道二教所宣扬的宗教迷信思想。韩愈指出,道教所宣扬的“神仙不死之道”,提倡绝食闭谷,都是妄言。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论是虚构的迷信观念。在反佛的斗争中,韩愈算了一笔账,有六种人,分别是士农工商僧侣和道士。而僧侣和道士是要靠农人、工人、商人来养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这种寺院经济的发达,造成了王朝的财政危机,终要引起农民暴动。所以,韩愈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

李翱提出“复性”学说,用来加强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以抗衡佛教信仰的权威。李翱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他的“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同样能成为圣人。怎样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