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0年

一、名词解释(40分)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形式: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

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3、单一制: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基本

特征是:国家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统一的国籍。

4、政治社会化: 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

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5、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二、简答

1、中西方封建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的中央集权制。(西方土地所有制实行的领主占有制,而中国是地主占有制。

第二,从权利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2、资产阶级司法机关主要有哪些职能

司法机关是行使司法权的机关。职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选举案件等。(2)处理某些非诉讼事务。(3)违宪审查。

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法官保

障制度。

3、什么是民族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之道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名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诸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毛肚。它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

产生的根源:(1)民族差异(2)剥削制度(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4、政党有哪些特征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有其中一部分最积极地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1)政党是个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一部分人组成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5、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宗教的长期性是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必要性:符合宗教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不信的自由。第二,信哪种宗教的自由。第三,信哪个教派的自由。第四,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6、简述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订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则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者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

基本特征:(1)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2)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3

)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三、论述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特征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制保证。

因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正在不断完善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2、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2)……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要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2009年

一,名词解释(40分)

1、普那路亚家庭:这是兄弟姐妹间禁止结婚的一种家庭形式。由于姐妹们的共同丈夫不是兄弟,而互称普那路亚(同伴之意);同样,兄弟们的共同妻子也不是姐妹,亦互称普那路亚。因此,这样的家庭形式就称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兄弟姐妹间婚姻关系的禁例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

2、国家机构: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特点:阶级性、全社会性、整体性、强制性。

3、二元君主制: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二元君主制。

4、国家形式: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5、民族自决权: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具体形式,则因特定条件的差异而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6、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生活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特点:普遍性,共识性,应然性,

约束性。

7、院外活动:源于美国政治学,最初用来描绘意欲在国会立法期间影响议员的活动。现代含义广发,它包括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所有活动。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两大基本类别。

8、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二、简答(6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体系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政治制度中表现有哪些?

分权制衡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所谓分权制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他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形式而又相互制约的平衡。

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国家的宪法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设计:(1)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2每一个机关在行驶权力时,都离不开其他机关的协助(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权力的法律手段。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对于防止和限制权力的滥用有积极意义,作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比专制独裁具有进步意义,但在本质上,它是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统治形式。

3、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三种类型:两党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新西兰、澳大利亚);多党制(德国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多元并存的多党制意大利、瑞士、芬兰,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印度国大党);一党制(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4、简述我国民族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主要内容: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以实现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族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

5、政治革命和政治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得社会得到根本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6、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

区别:(1)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有公共性。在国际政治上,则不存在这样的权威。(2)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国内政治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和斗争,其他非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竞争和合作,同样构成了国内政治的重要内容。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除了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包括各国的民族里因、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3)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主要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或者国家集团。

三、论述(50分)

1、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即要消灭一切阶级。途径:政治国家——半国家——消亡

2、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这一否定既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的对立上,也表现在他们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上。

其次,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它是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资产阶级同志的否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使命。

再次,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权力工具层面上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这种否定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规定性上。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