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一、名字由来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岱”、“岱山”、“岱宗”均见于战国典籍中。《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周礼》:“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而“岱岳”则首先见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之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后来“岱”就成了泰山的别称。“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传为群神所居之处。“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则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二、历史溯源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部变成东岳,腹部变成中岳,左臂变成南岳,右臂变成北岳,两脚变成西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汗水变成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三、气候特征

泰安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0 ℃,年平均降水量为688.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 平均风力2.5米/秒,极大风速41.3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日照时数为2536.2小时,平均霜期为172.9天,最长霜期为196天,最短霜期为146天。

泰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1月均温-3℃,山顶为-9℃,山下7月均温26℃,山顶为18℃;年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雾凇晶莹如玉,为重要景观之一。泰山水系以岱顶为分水岭,北坡河流直入黄河,东、西、南坡河流江入大汶河,经东平湖再入黄河。

最佳旅游时节:5月~11月为佳。观日出以秋季为最佳。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

冬天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雨天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

四、文化遗产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大多都有着“恋山”的“情结”,这是世界性的。登山即登天。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然而,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却是罕见的。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1、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

名山文化,其客观承载物虽也限于一定地域,但其承载主体却不限于这一地域,因而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至多只能算区域文化的一种特例。简单地说,所谓名山文化,就是以名山景观为表征,以人山关系为中心,以名山意识为灵魂的文化。较之一般的区域文化,它具有如下特殊性。一是区域范围较狭小;二是承载主体流动性强; 三是具有更大的相对稳定性。总的来看,名山文化大体属于旅游景观文化范围。名山文化研究,属于文化学、旅游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由于名山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人山关系全民参与的特色,名山文化较之一般区域文化,要更接近于民族文化本质。

把握泰山名山文化特质,需要首先弄清其表浅器物层,即泰山景观及其配置格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泰山景观配置格局是,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并存,人文景观突出。如果深入泰山文化体制(风习)层,便可发现,泰山上述景观特色,来源于历史上特定的人、山关系。一是帝王朝祭泰山,历代帝王大祭、封禅的路线,奠定了泰山的景观格局,确定了东路景观的核心地位。二是文人入山修道,泰山因其地近缥缈海天,更易于神仙方术的滋长,大量道教宫观的兴建,就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又由于帝王求仙封禅的染指,遂使这些宗教建筑多了些皇家气。三是民众朝山请愿,为适应这种需求,山上山下便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庙宇,供奉着杂七杂八的神偶,从而形成一种多教、多神并存的“神山”风貌。远近驰名的泰山庙会,更增强了它广泛的群众性。

泰山文化的上述特色,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根源。探寻其心理层面,实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泰山的神圣性,导源于古老的泰山崇拜,古人由对辽阔、神秘之“天”的崇拜,引申出对人类生存有重大影响的天象太阳的崇拜。远古东夷族首领太昊、少昊,就是太阳神的化身。由对太阳的崇拜,又引发出对太阳升起方位东方的崇拜。形成了泰山由地狱神祠,到帝王明堂,又到仙界天庭的景观格局。泰山景观格局和人山关系,又反映出中华民族务实的文化心理。

泰山名山文化,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突出人文景观,特别是突出带有宫廷色彩的宗教建筑,道教建筑又为主体;它与帝王朝祭、文人修道、民众进香的社会行为相联系;并植根于古老的东方崇拜与“天人合一”、务实重效的民族心理;从而体现出政治、宗教、民俗三者合一的鲜名特色。这或能反映出泰山文化的本来面目,并与其他名山文化区别开来。

.

2、泰山宗教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的定格。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砥,泰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佛教东来,泰山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名山之一。有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三大精神支柱。那么可以说,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而不同”达到了极致。

泰山道教

明成祖以后,不少帝王都和道士中的术士往来,特别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他们喜爱各种方术,相信符箓和斋醮。明世宗、明神宗推崇道教,但神灵并没有保佑泰安神州。信仰者满怀宗教热情,在茫茫迷雾中寻求希望,但最后得到的只是希望变成泡影,受害的正是那些虔诚于泰山神祇的人民。封建统治者不仅通过泰山神衹是麻醉人民,还借此对香客进行经济剥削。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朝廷用镇守太监黎鉴的建议,征泰山香税。群众奉献给泰山神祇的钱财却进入了官吏的私囊。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诏令废除香税。

明末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并发生影响。这个时期,泰山道教出现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祭泰山神的活动,由帝王将相逐渐普及于民间;二是东岳大帝逐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神仙道教也如同日薄西山,但还占据了民间信仰的一些地盘,民间祈祷斋醮之事仍照常流行。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道教在泰山历代不息、庙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宫观尚有20多处,其中有属于龙门华山派的岱庙,属于龙门派的王母池、碧霞祠、玉皇阁、玉皇庙,属于铁拐祖师云虚派的三阳观、关帝庙,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法律保障,环境也得到了维护,宗教文物得到了保管,宫观得到了修葺,留下了琳琅满目的名胜古迹,与泰山自然美景相映成辉,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到泰山旅游。

泰山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代佛教的传播区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山东充分具备了接受佛教的条件,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山一带,也就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泰山佛教徒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维护和开放寺庙,有的因地制宜,从事林、农业生产,有的配合泰山旅游,从事服务性行业,清修与劳作并重。一些重点庙宇,也成为国际佛教界人士和其他外宾、华侨参观访问、交流佛教文化的场所。泰山佛教徒在信奉的教义中,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包括佛教教义中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利己利人的广大行愿,但对以上教义赋予新的内容,即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群,实现人间净

土为己任。这种思想,既继承了佛教原有教义和修行方法,又对原有的教义作了新的发挥。

泰山三教大融合

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封建统治阶级也加强了思想控制,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从而奠定了三教大融合的格局。其标志有三:一是新儒学(理学)的产生;二是佛教禅宗的建立;三是全真道教的出现。金代王重阳在山东创全真道教,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教义集中体现在“全真”二字,“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融合。所以“世以为非儒非释,漫以道教目之”,“若必以为道教,亦道教中之改革派耳”。

全真教在泰山影响极大,著名道冠辈出。据地方史志记载,王重阳的弟子、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岱阴金丝洞;邱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是长春观的住持,观内曾有成吉思汗的敕旨碑。王重阳的弟子、清静派创始人孙仙姑,也曾修真于泰山鹰愁涧北的清静石屋,赐号“清静渊真顺德夫人”。

3、泰山文物

泰山以其历史悠久著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迹与遗物。

岱庙

岱庙是泰山的正庙,是泰山历史文化遗物的收藏之所。旧时庙中就有神宝库,以藏历代珍品宝器;还有藏经堂,以贮历代经文。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而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

古城遗址

羊祜故城遗址:羊祜故城遗址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古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仅北城垣残存约500米,高1~3米,东端高约3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厚约14厘米,内含东周陶片。城址地面之上可见到大量陶器残片。采集标本有云纹瓦当,正、侧面饰菱形纹的子母砖,三角锥体短铤铜镞。器物标本具东汉魏晋特征。

赵家泉古城址:赵家泉古城址位于泰山东南麓莱芜市辛庄镇赵泉村。遗址西、北面濒临牟汶河。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20米,底宽15米,城角呈弧形,约300米,最高约5米。遗址中有较多的陶器残片,收集到陶鬲、陶罐各一件,多为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村西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牟城寨碑。从遗存分析,汉代文化遗迹最为丰富,下层有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系春秋时期牟国、汉代牟县故城。

古博城遗址:古博城遗址位于泰山南丘家店镇旧县村。城墙遗迹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250 米,顶部宽10米,层层夯筑而成。城址中发现大量春秋时期陶罐、盆、树木双兽纹瓦当,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铁器,隋唐瓷片等器物残片。

古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自东向西,把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经过三次发掘。1959年6月,在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133座墓葬和一些遗迹,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与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进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 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其中有北辛文化的房址9座、墓1座。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三次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下有北辛文化遗存,上有龙山文化遗存。

柳杭遗址:柳杭遗址位于泰山区省庄镇柳杭村西南800米处,遗址南北200米,东西5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采集标本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夹砂红陶纹饰附加堆纹的褐陶鼎足,夹砂褐陶、红陶、黑皮褐陶鬲足,商周时期泥质灰陶饰绳纹的各式罐,战国浅盘平底豆等,为新石器时期至战国时期遗址。

龙门口遗址:龙门口遗址位于泰山西南麓泰安市郊区道朗乡大马村附近,1960年修水库时发现。南北长9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12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68米至2米。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为耕土层,内含古代陶、瓷片;第二层含有殷代陶盆等陶器残片及烧骨等;第三层含少量烧土、碎陶片、白陶片;第四层含少量陶片及小木炭块。地面采集标本系

陶质,有各种形制的鼎足、鬲的口沿和足,陶质陶色各异,但均饰绳纹,有轮制的痕迹,大部为泥质。还采集到杯、纺轮残片。这些陶器在陶系、制法、形制、花纹上有明显的差别。遗址延续时间较长,系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4、泰山民俗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祇信仰民俗。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

泰山民俗是耸立在泰山人口头、行为和观念上的丰碑,是泰山人创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历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历史一样层层积淀,架构起深厚的传承基石,烘托着时代的风采。

5、泰安地方戏曲

山东快书:自明代开始萌生,初以竹板击节演唱,内容多是《水浒传》中武松行侠仗义的英雄故事,故称“说武老二”。因说唱紧凑,开门见山,通俗易懂,笑料多,很快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各自的演唱风格。1954年命名为“山东快书”。有傅(永昌)派、高(元钧)派、杨(立德)派3大流派,区内以傅派竹板快书见长。其特点,台风稳重,语言明快,伴奏精彩,表情生动,善于用声和动作表演,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傅氏被誉为“活武松。”建国后,他与高元钧合作,改“荤口”为“净口”,去掉庸俗动作和淫秽词语,增加健康有益的内容,提倡演员衣帽整洁,摒弃“歪戴帽子、邪瞪眼,裸半边膀子穿短衫”的旧台风,使山东快书艺术健康发展。

山东琴书:旧称“扬琴”,原为庄户人家以“风阳歌”基调说唱故事的“庄稼耍”,后逐渐形成琴书。1941年,曲艺界确认茹兴礼、殷田昌、贺金城为山东南路琴书创始人。茹派演唱,语言通谷幽默,表演夸张有趣,最善唱巧口。初为全衣座唱,后改为边走边唱加动作,在唱法上,大腔大韵里加小腔小韵,个别书目还换用新韵。讲究“实口”、“实词”、“三字锦”、“五字蹦”,能落地“砸坑”。乐器有琴、筝、坠琴及三弦、二胡等。

山东柳琴:久传鲁南、苏北一带,由拉魂腔的一种曲调发展而来,伴奏乐器为柳琴故名。因唱法自由,长于抒情又称“怡心调”。建国前逐渐形成地方戏,在新泰、宁阳等地流行已久。其唱词为段落重复体,可夹叙夹议,要求押韵。叙述故事有曲前腔,似与人热情招呼诉衷肠,感染力颇强。进入故事后,演员可因情节、情绪的变化而变换节奏。每个段落的最后3个字,重复演唱加拖腔,尾音翻高八度,形成本段情绪的高潮。

五、历代名人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而要祭天,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就是到泰山去封禅。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万物始生之地。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王。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泰山封禅;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则把封禅作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前后八次登封泰山;汉文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故云:“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中之泰山。”诗圣杜甫,正是以一首《望岳》,跻身于唐诗之顶峰。“一览众山小”,成为仁者乐山的绝唱。而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千古佳句,则给泰山平添了智者乐水的空灵。

嬴政(前259~前210年)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登封泰山,刻石立岱顶;禅梁父山。

爱新觉罗·玄烨,祖籍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一带)人。(公元1654~1722年)清圣祖,康熙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月十日,谒东岳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一月十七日,谒东岳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月登泰山,有《登岱》、《百丈崖观瀑》等诗及《泰山龙脉论》文。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与李唐室同宗。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上的煌煌巨星。他的光芒一直辉耀着古代诗坛,被誉为“诗仙”。他以天纵之才,谱出雄奇瑰丽、豪壮奔放的诗篇,反映着盛唐的时代精神。天宝初年,他来到泰山诗文,也留下了他在那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成为泰山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六、建筑文化

中天门游览线是古今最主要的登山旅游路线,是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沿途林荫夹道,石阶盘旋,峰峦竟秀,泉溪争流,自然景观雄奇秀美,古迹众多,共计有古寺庙8处,碑碣

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传统文化韵味浓郁。

南天门: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南天门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实在是匠心独运。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踞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岱宗坊: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碑。

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旧称“望仙楼”。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

天外村—中天门,是登泰山的另一条路,它的起点是天外村广场。游人到此尤觉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心旷神怡,因而这一景区又被成为泰山的“旷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子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

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建有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天外村游园:天外村游园位于泰山西路入口处即奈河上游、天地广场以北,北接黑龙潭水库,南至大众桥,总体建设面积约80亩。园区内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突出该区域河溪、彩石、青松、翠竹的主题,加以河道恢复、园路建设、亭廊建设、水系瀑布、绿化美化。结合曲折的园路配以别致的水榭建筑小品,用自然石作斑岸处理,给游客足够的亲水空间;园区内还建有一条人工瀑布,因山就势引水打造新的水景景观;亭廊周围或以青竹环绕,或以松石相间;用乡土树种为基调,采取简单明快的片植手法,突出茂林修竹、四季常青的特色,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使游客春有花看,夏可观瀑,秋能赏叶,冬则体味岁寒三友的逸趣。同时,景观、绿化灯光照明的合理运用,为游园夜景增添魅力。

三阳观:三阳观位于五贤祠北凌汉峰山腰。这里松柏葱茂,麻栎蓊蔚,泉石铿然,幽奥静僻。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东平道士王三阳携徒隐此凿石以居而名。观以门阁、三观殿、真武殿、混元阁、天仙圣母大殿为中轴,两侧配以道房、客室,1976年拆除,今剩山门、混元阁及圣母殿天梯石阶。殿址前石崖壁立,上书“全真崖”。观内外残碑断碣,荒草蔽掩。

从泰山天烛峰景区到山顶的后石坞景区,是泰山最早登山路线,也是自然景观最集中、最优美的一条路线。这里山峰险峻,山谷幽深,奇松怪石遍布,山泉、溪流、瀑布随处可见,充满了自然的原生野趣,所以人们称之为泰山的奥区。

拜山台:此处为秦御道最先可以望到天烛峰的地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时,至此见大、小天烛两峰高耸,便躬身遥拜。后人也多在此拜山祈福。

声声亭:此亭名为声声亭。此处三面临涧,故风声、水声、鸟声,声声入耳,使人怡然。且“声声”、谐音“升升”,言人到此处尚须躬身践行,步步升高。也暗喻登山人事业“升升”,家庭兴旺。

元君庙:俗称“娘娘庙”,初建于明代。明隆庆六年(1572年)宗室朱睦建,供奉昊天上帝像,万历十九年(1591年)修圣母寝宫楼,供奉碧霞元君。庙分东、西两院。西院由山门、正殿、配殿以及吕祖洞等组成,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东舍为万松亭,后改为弥勒殿。沿石级而上,进“透天门”为东院,由正殿、东配殿、圣母寝宫楼组成。正殿祀天官、地官、水官,正殿西是圣母寝宫楼,该楼分三层,下为吕祖洞、中为“藏书楼”、上即圣母寝宫楼。东配殿祀“七真”。相传碧霞元君成仙前就是在此修炼的,所以这里又称“玉女修真处”。

莲花洞:东院北侧石岩下的莲花洞,因洞口石瓣似莲倒缀而得名,洞内有石乳泉,与灵异泉类似。洞旁有古人题刻“古莲花洞”、“松至此始涛焉”等。

黄花洞:因洞口石壁上开满黄花而得名,传说为元君修真处。石洞宽阔,天然而成,洞顶渗水成珠,串串落入洞底池内,十分奇异,因此又名“灵异泉”。又传仙鹤常来此饮水,所以又名“来鹤泉”。洞内有盛夏尚存冰柱的奇观,故清康熙年间巡抚蒋陈锡题“灵山玉柱”。石洞之上有题刻“黄花洞”三字。

七、美食文化

白菜、豆腐和水,并称“泰山三美”,可见泰山的豆腐宴和野菜宴历史之悠久。肥城桃、泰山板栗、宁阳大枣,并称“泰山三大特产”;沉香狮子、温凉玉、黄釉瓷葫芦,并称“泰山三宝”。此外,泰山参、泰山核桃、泰山大货山楂、泰山红玉杏、泰山美人梨(俗称小白梨)、三岔红星苹果、鹿角菜以及“中国八珍”之一的赤鳞鱼等,亦小有名气。

泰山三美汤

到过泰安的朋友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安豆腐与众不同,色泽洁白,鲜嫩润滑,风味独特,无论进高档饭店,还是到街头餐馆,您都能品尝到清香味美的泰安豆腐。“清晨街口梆子响,晚上家家豆腐香。”这是泰安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到泰山旅行一定要品尝价格低廉,但品质极佳的“泰山三美”。

泰山大煎饼

泰山煎饼与山东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采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原料滴为上品;二是泰山煎饼加工前多了一道发酵滴工序,于是就有了酸甜两种口味,发酵得时间长了自然就是酸煎饼;稍稍发酵滴自然就是酸甜适中滴半口煎饼;磨出糊子不经发酵直接做自然就是甜煎饼了;三是泰山煎饼薄如蝉翼,几乎透明,一张直径70厘米滴煎饼才一两左右。

以煎饼为主料滴小吃有油煎饼(煎饼加葱油、豆腐或白菜等馅烙制)、糖酥煎饼(小米面加白糖烙制)等。煎饼卷大葱更是妇孺皆知滴街头小巷大众美食。

泰山参

泰山参生长于泰山深处的岩石缝隙、阴湿山沟、山坡林荫及灌木丛中,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据《山东中医》记载,“泰山参与泰山何首乌、黄精、紫草列为泰山四大名药。”药物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

赤鳞鱼

“泰山赤鳞鱼”是著名的泰山传统名菜。泰山赤鳞鱼又名石鳞鱼,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鱼类,产于泰山桃花峪、石坞等阴暗深水之中。这种鱼体积小,一般仅10厘米长、小手指般粗,肉质细嫩,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肥而不腥,滋味极美。赤鳞鱼可炖、可汆、可炸、可熘,但以清汤水煮为佳。

鹿角菜

鹿角菜为藻类植物岩菜科鹿角菜,嫩藻体。藻体新鲜时黄橄色,体高6—7 厘米,可达14 米。上叉状分枝2—8 次。

鹿角菜营养丰富,天然绿色,功能独特,能有效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对肠胃疾病有积极的食疗作用。干菜用水浸泡后变新鲜翠绿,晶莹剔透,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功能和吸附作用,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对肠胃道疾病、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有扶正祛邪之功效。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泰山 一

泰山一 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王子今教授在泰山论坛的演讲 编者的话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泰山论坛”在泰安举行,全国文化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传部长等200余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演讲的“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演讲的“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刊撷取他

们讲稿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秦汉时期是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阶段。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山川崇拜有重要的地位。而泰山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的意义,成为社会上下共同尊崇的对象。比如《淮南子》说,“太山之容,巍巍然高。”还写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王充《论衡》也写道:“泰山之高巍然。”又说:“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都赞美泰山的高伟。言之极端者甚至以为可以与“天”相比。这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一座山峰的文化作用,能够如此稳重,如此长久,这样的情形,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文化史视角分析相关现象,对于认识秦汉社会意识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说明泰山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若干特征。

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以儒学深沉的内涵和雄大的气象,具有先进文化的地位。儒学由齐鲁西渐,在各地普及,后来又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论语·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关泰山(太山)的感叹,体现出这座东方名山在儒学思想领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又被看作圣人之学宏大高远的象征。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参天入云”的说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种解说。《韩诗外传》卷三写道:“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说泰山伟大崇高。在齐鲁地区,人们又习惯用泰山来比类文化行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贡和有若讨论孔子的文化地位,说“圣人之于民”类同于“太山之于丘垤”,“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在齐鲁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这

泰山的历史文化

https://www.doczj.com/doc/c017447640.html,/question/3833233.html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https://www.doczj.com/doc/c017447640.html,/taishan/lishiwenhua/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五次高考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 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五次高考模拟考试 数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复数z 满足()14i z i z -?==,则 A.2 B.2 C.22 D.8 2.已知集合{}{} 20,10A x x x B x x x =-<=><或,则 A.B A ? B.A B ? C.A B R ?= D.A B ?=? 3.已知集合0.130.2log 0.2,log 0.3,10,a b c ===则 A.a b c << B.a c b << C.c a b << D.b c a << 4.()()311x x -+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 A.2 B.2- C.3 D.3- 5.函数()()32sin 12x f x g x x π??-- ???=与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函数()f x 的部分图象大致为 6.在3世纪中期,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 中提出了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 作.割圆术可以视为将一个圆内接正n 边形等分成n 个等腰三角 形(如

图所示),当n 变得很大时,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近似等于圆的面积.运用割圆术的思想,可得到sin3°的近似值为(π取近似值3.14) A.0.012 B.0.052 C.0.125 D.0.235 7.已知函数()()3211f x x g x x =+++,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220202020110,110=f a f a S -=--=,则 A.4040- B.0 C.2020 D.4040 8.在四面体2,90ABCD BC CD BD AB ABC ====∠=中,,二面角A BC D --的平面角为150°,则四面体A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313π B.1243π C.31π D.124π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部分选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9.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外,另一条战线也日渐清晰——恢 复经济正常运行.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复 工复产,某企业对本企业1644名职工关于复工的态度进行 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384x = B .从该企业中任取一名职工,该职工是倾向于在家办公的概率 为0.178 C .不到80名职工倾向于继续申请休假 D .倾向于复工后在家办公或在公司办公的职工超过986名 10.已知向量()()()()2,1,1,1,2,,,//a b c m n m n a b c ==-=---其中均为正数,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b 与的夹角为钝角 B.向量a b 在方向上的投影为5 C.24m n += D.mn 的最大值为2 疫情防控期间某企业复工职工调查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泰山文化

泰山之于国人心中的地位就是一种膜拜的信仰,游泰山的不是予情山水,那种灵魂的神圣与庄重超然在景色之上,不容亵渎。我认为泰山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一种,是重要的精神文化,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融入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一种“根”的文化,泰山旅游的发展不能侧重于“游”,而应侧重于“拜”,这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一、文化形成。泰山崇拜由来已久,石器时代的自然崇拜中对自然的敬畏便出现了对泰山的膜拜,而泰山文化大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禅”,随着文明的进程,部落筑坛祭祀与图腾信仰逐渐演变到家天下后的思想统治的需要,一些顺天意的借口不能再是一些巫术,国家机器需要更加堂皇的“神权天授”借口来安民心,泰山“祭天告地”便以其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条件承载了这一使命。 二、地理优势。泰山作为文明地区最高的山脉,区域内依山傍水文化繁荣民众富庶,尤其是在齐鲁边界之交,山形高大,如佛似坐形态,全山如鹰式坐北向南完全展开,112座山峰无杂山地貌,独拥一峰。海拔1545米,且山下基准海拔100余米,相对高差1400多米,周边多省无高峰,所以泰山平地起雄峰,由显雄伟高大。站在山顶,周围无高山相近,这也是泰山与其他名山不同的地方。 三、华夏之源。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

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 四、儒家与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是孔子对泰山的赞叹,并把自己将终说成泰山颓梁柱摧,可见泰山在孔子心中的超然地位。建元元年(公元前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泰山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中华正统思想的根。 五、传承与发扬。泰山文化作为我国的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不断的扩大与发扬。自秦始皇以来,我国帝王先后27次封禅泰山,把泰山的地位推崇到极致。泰山宗教文化及其建筑文化,渲染着泰山的庄严神秘、历史厚重,泰山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泰山的地位没有因任何一个朝代更迭而受到影响。 综上,泰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借用我们临清人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泰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最新泰山旅游文化分析精选

泰山旅游文化分析 姓名:周彤班级:机设1305 学号:131014050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书法文化以及石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被誉为中国的“国山”。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一,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从一座山,到自然山,文化山,精神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它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区域。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气势磅礴的泰山,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 泰山以先秦72位祖先君王,秦统一以来12位皇帝举行泰山封禅

祭拜大典,以历朝有百代帝王各种级别参拜!实为国之首山。随着帝王封禅,全国各地遍建东岳庙,泰山宫,泰山寺庙,东岳祠,奶奶庙,泰山奶奶庙,碧霞祠庙。泰山渐渐被神化,称“东岳大帝泰山神”! 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统管人间官职升降与人间生死! 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二,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徒步攀登,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20届高三数学三模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20届高三数学三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2450,10A x x x B x x A B =--<=->?=,则 A.()1-∞, B.()11-, C.()15-, D.()05, 2.设复数z 满足()2 1=52i z i -+,则z 的虚部为 A.1- B.i - C. 5 2 D.52 i 3.已知函数()24x x f x =-,则函数 () 11 f x x -+的定义域为 A.(),1-∞ B.(),1-∞- C.()(),11,0-∞-?- D.()(),11,1-∞-?- 4.已知抛物线2 :4C x y =的准线恰好与圆()()()2 2 2:340M x y r r -+-=>相切,则r = A.3 B.4 C.5 D.6 5.设p :实数x 满足()() 2 1005x a x a a -++≤<<其中,q :实数x 满足ln 2x <,则p 是q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刍甍者,下有袤有广,而上有袤无广.刍,草也.甍,屋盖也.”今有底面为正方形的屋脊形状的多面体(如图所示),下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上棱3 2 EF = ,EF//平面ABCD ,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2,该刍甍的体积为 A.6 B. 113 C.31 4 D.12 7.函数()[]3cos sin 2 x f x x x ππ=+-在,的图象大致为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20届高三英语三模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20届高三英语三模试题 第一部分阅读(共两节,满分5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37.5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A If you hear the word“Castle” or the word“palace”,you may picture the same kind of building for both:large,made of stones,probably with a tower. And,of course,you're not entirely wrong,as those are features of both palaces and castles. So then hay bother to visit one royal buil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Buckingham Palace and another the same country Windsor Castle?It turns out there is a difference,and you can find it pretty plainly in these two popular buildings. The Case for Castles Castles were residences for royalty.But they were also intend as defensive seats. Say you're a king who has taken a particular area over.Now you have to hold it. castle and staff it with soldiers to defend your conquered territory and ensure it remains part of your kingdom. Castles were built throughout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primarily for protection of the king and his people.Some common features of castles include: ●thick walls and heavy gates to keep invaders out ●protective low walls for archers to shoot with cover ●high towers for keeping a lookout over the surrounding ●gate houses for admitting allies instead of allowing enemies into the castle The Place for Palaces Palaces, on the contrary, had no defensive purposes.They were first meant for showing off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war.Palaces were where the spoils(战利品) of war might be displayed,along with grand architecture,massive banquet halls,golden table settings and maybe even hundreds of luxuriously decorated rooms. While kings certainly took up residence in palaces as well as castles,nonmilitary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泰山文化

论泰山旅游文化(从泰山文化到泰山旅游) 摘要: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旅游经济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泰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泰山文化不仅是泰安与山东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 关键词: 泰山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之根,东方文化的宝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北大美学教授杨辛.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五岳之中,论海拔,泰山不是最高的,论景色,泰山不是最美的,但它为什么名气最大?是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放射出的特殊魅力。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泰山作为一个自然实体而存在,巡守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是告祭的场所。从传说时代就在泰山上举行封禅这种典章制度上最隆重的大典,到宋代之后的帝王致祭泰山,从泰山作为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巡守和封禅仪礼的举行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72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12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72 帝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遣官员代祭,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3级高二上学期学情检测试卷地理试题2015.1 第I卷(选择题,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和人口数柱状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省区依次是( ) A.上海、湖北、四川、西藏 B.上海、四川、湖北、西藏 C.西藏、湖北、四川、上海 D.西藏、四川、湖北、上海 2.据上题,对甲、丁两省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省区自然条件恶劣,耕地少 B.两省区行政区范围小,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 C.甲省区人多地少,经济构成以二、三产业为主 D.丁省区人均耕地多,多大型农场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四地气温统计资料。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仅考虑纬度因素的前提下,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依次是 ( )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午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4.如果②地的纬度比④地低,则②地最可能位于 (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下图为“我国棉花的两大优势生产基地及两地气温降水资料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该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在甲基地呈点状分布,在乙基地主要成片分布。形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地形 B.气候、土壤 C.交通线、市场 D.劳动力、土地 6.与乙基地相比,甲基地棉花生产最明显的优势是( ) A.耕地面积大 B.热量条件好 C.光照条件好 D.机械化水平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完成7~9题。 7.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8.②③图中河流1~2月断流的原因是( ) A.降水少 B.气温低 C.用水量大 D.地下水补给少 9.上述四个地区的河水补给中都有的是( ) ①大气降水补给②地下水补给③冰雪融水补给④湖泊水补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10~12题。 10.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11.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其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泰山故事导游词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拦住山,背靠五松亭,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在这里还可以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之秀丽之清幽以言表。 据说,秦始皇做皇帝时,发现东南有天子气,唯恐别人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就带了大队人马,从京都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封禅,一是想借此报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风,以便慑服天下。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爬到半山腰,虽骑马乘轿,却也早已累得汗流满面。忽然,天气骤变,乌云从山头滚下,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齐袭来。始皇措手不及,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随行人员早乱了套,钻洞的钻洞,爬崖的爬崖。不一会儿,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因在树下,未遭风雨侵袭,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始皇当即封它为“五大夫”。圣旨刚下,就听到树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统,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徭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左右”始皇闻听此言,又想起刚才忽遇大雨,感到实在晦气,很不高兴,封禅弄了个不了了之。始皇圣旨已下,把大树封为“五大夫”,以后人们便将此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再后来错传成了五棵松树。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瀑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时补载的。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还有一棵袅袅亭亭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令狐采学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 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 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 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 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 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

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