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教学反思: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

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

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

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梳理 1、长度单位:米(m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千米( km )、米(m )、分米(dm )、厘米( cm )、毫米(mm )、微米( )纳米(nm ) 2、单位换算: ×1o 3×1o 3×1o 3×1o 3 Km m mm nm ×1o -3×1o -3×1o -3×1o -3 3、时间单位及换算:时(h )、分钟(min )、秒(s ) 1h=60min=3600s 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认清量程和分度值;②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侧,有刻度线一边要 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相平;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④记录时,要记录数值和单位。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例1】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 ,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 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 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例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的是( ) A.1.6m B.7.5dm C.18cm D.70um 【例3】如图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 3.2min C.200s D.180s 【变式训练1】关于物理量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一个物理量都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可以直接进行测量 B.测量中虽然有误差,但只要认真规范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其分度值越小的测量工具越好

D.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放置正确 的是刻度尺(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cm。 【变式训练3】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的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如:树叶飘落,灰尘飞舞等)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做参照物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①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照物,除了研究对象本身;②一个物体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则默认为静止状态;③一般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4】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火车上的座椅是。 【例5】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例6】下列语句中划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变式训练4】4×100米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A.都站在原地不动 B.都奔跑,保持相对静止 C.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 【变式训练5】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房屋 B.云层 C.停在路边的汽车 D.远处的高山 【变式训练6】在水平面上有三个物体甲、乙、丙,某时刻甲、乙相距3m,乙、丙相距5m。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乙、丙相距仍为5m。若以乙为参照物() A.甲一定是运的,丙可能静止不动 B.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运动的 C.甲可能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回顾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远,运动越快;②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等于路程(s)与时间(t)

完整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 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5.保险丝的应用 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 二、推进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单位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 结?7?5cm.25?101?125nm?12510cm?“数不变,换算过程为: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单位换,进行算”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例1.出正确算式?100cm=520cm (1)15.2m=5.2m666????=6.5m 10um=6.5(2)6.51010(二)长度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最新初二物理简单机械_经典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工具:①钢丝钳;②镊子;③扳手;④扫帚;⑤钓鱼竿;⑥瓶盖起子,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B、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C、浮力的大小等于容器中液体受到的重力 D、浮力的大小等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力4.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用剪刀剪叠得较厚的纸片时,用剪刀的尖部不易剪断,而用中部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6.在家庭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上应铺上带有凸凹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鞋底带有凸凹花纹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7.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D、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8.如图所示的杠杆,O为支点,B点挂一重物G, 在A点分别施力F1、F2、F3,使杠杆平衡,这三个 力中最小的是() A、F1 B、F2 C、F3 D、无法确定 9.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升重物G,若摩擦和动滑轮重均不计,那么需要的拉力F 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 D、丁 3 甲乙 丙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 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 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 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 m。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 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 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doc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 第一章机械运动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 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 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是,使用刻 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 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 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 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 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 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 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 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初中物理 简单机械 中考精选试题含答案

简单机械 1.如图所示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不省力的是(D) A.用羊角锤起钉子 B.用撬棒撬物体 C.用起子起瓶盖 D.用钓鱼竿钓鱼 2.如图所示,在处于水平平衡的杠杆上A点,挂上4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 g),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作用在杠杆B点的力最小为(g取10 N/kg)(D) A.15 N B.6 N C.3 N D.1.5 N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B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m1、m2的重物时,杠杆平衡,此时AO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BO,不计杠杆重力,则m1、m2的关系为(B) A.m1>m2 B.m1

6.如图所示,某人在A处提起物体,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解: 7.请画出门手柄受到的压力F的力臂. 解: 8.小明同学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螺母向左(填“左”或“右”)调. (2)杠杆平衡后,小明在图乙所示的A位置挂上3个钩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在B位置挂上4个钩码. (3)下表是该组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杠杆平衡的部分数据: 上表中空格处所缺的数据是:△=1,☆=20; (4)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F1l1=F2l2. 机械效率

(物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专项测试及答案

(物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专项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轻质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均为2cm,在B 点竖直悬挂4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当在A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动力F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对该杠杆此状态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的动力臂为8cm B.该杠杆为费力杠杆 C.该杠杆的阻力大小为0.5N D.动力F的大小为1.5N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当动力在A点斜向下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动力臂是:1 2 OA= 1 2 ×4×2cm=4cm,故 A错误; B、阻力臂OB,3×2cm=6cm>1 2 OA,即阻力臂大于动力臂,该杠杆为费力杠杆,故B正 确; C、该杠杆的阻力大小为:G=4×0.5N=2N,故C错误; D、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G×OB=F×1 2 OA,代入数据,2N×8cm=F×4cm,解得, F=4N,故D错误。 2.如图所示,小丽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A.W1 = W2η1 = η2B.W1 = W2η1< η2 C.W1 < W2η1> η2D.W1 > W2η1< η2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定滑轮,乙是动滑轮,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多,由“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可知两种情况的有用功,再根据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以比较出两种情况的总功大小.然后利用100%W W 有总 η=?即可比较出二者机 械效率的大小. 【详解】 因为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所以两种情况的有用功相同;根据W W η= 有 总 可知:当有用功一定时,利用机械时做的额外功越少,则总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而乙滑轮是动滑轮,所以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多,则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即1212W W ηη<,>. 【点睛】 本题考查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学生明确哪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才能正确比较出两种情况下机械效率的大小. 3.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 .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C .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 .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关系分析.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的多少,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解:A 、说法错误,功率大,只能说明做功快; B 、说法错误,由于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故做功多,不一定机械效率就大; C 、说法正确; D 、说法错误,机械效率高,只能说明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 故选C . 4.如图所示,小明用相同滑轮组成甲、乙两装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装置所做的总功为W 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装置所做的总功为W 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 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 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 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 m。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 (1)测量的意义: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 —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有时并不准确,所以要对物体的某些外观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国际单位制: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选定的标准各不相同,交流就会很不方便。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二、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物理量单位符号换算关系 长度千米km1km=1000m=10 3 m 米m— 分米dm1dm=0.1m=10 -1m 厘米cm1cm=0.01m=10 -2m 毫米mm1mm=0.001m=10 -3m 微米 1 卩m=0.000001m=106m 纳米nm1nm=0.000000001m=10 -9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注意: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且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2)换算过程中,不要再写上原单位,只写目标单位;(3)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1)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指各种有刻度的尺子,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皮尺等,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长度时使用。 ②精密测量工具: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于机械加工的精密测量,而激光测距仪通常用于远距离精确测量中。 (2)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下表中的内容。 零刻度线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能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利用公式v=s/t做计算题。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对平均速度的认识及其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根据复习计划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22分钟) (一)出示复习指导: 课件展示复习指导,学生复习。 以回顾以前所学的主要知识为主,通过课件展示的复习指导与提示,使学生对学过的旧知识不断联想提取,再现脑海,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 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复习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师巡视,指导游离在复习外的同学。 (三)复习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小明身高175 cm,质量65 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他的体积约为65 dm3 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章主要内容有: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熟悉,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但学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熟悉,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知识拓展不开,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应多举例说明。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选择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判断所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学中的计算问题,要求不要太高,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变速问题,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其当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完整版)初二物理简单机械练习题及答案

图6 1.如图6所示,滑轮组在拉力F1的作用下,拉着重300牛的物体A以1.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移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物体A匀速运动时受的阻力为56N,拉力F1的功率为P1 ,在10s内拉力做功为W1 。 若滑轮组在拉力为F2的作用下,拉着物体A以 0.5m/s的速度在此水平面上匀速移动,拉力 F2的功率为P2 ,在20s内拉力做功为W2 。 滑轮自重和绳重忽略不计,则下列正确的是: A.F1=100N ,P1= 450W;B.W1 :W2=3 :2 ,P1 = 3P2 C.F2=210N ,P2=35W ;D.W1 :W2=1 :2 ,P1 = P2 2.如图6所示,滑轮重力和摩擦均不计,物体重均为100 N,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都是30 N,作用于各绳端的拉力分别为F1、F2、F3.,要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1=100N、F2=50N、F3=200N B. F1=30N、F2=60N、F3=15N C. F1=100N、F2=50N、F3=50N D. F1=30N、F2=15N、F3=60N 23.如图11所示装置,物体B所受重力为G B,物体A在物体B 的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匀速运动。小红用一个水平向左的 力拉物体A,使物体B以速度v匀速上升,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 率为η1;若将一个质量和体积都与物体B相同的物体C系在物 块B下端,小红用另一个水平向左的力拉物体A,使物体B和C 一起以2v的速度匀速上升,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η1: η2=4:5,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则第二次水平向 左拉物体A时,拉力的功率是。 12.边长为0.1m质量均匀的正方体物体M,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5.0×103Pa。如图7所示装置,横杆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系在横杆B 端的细绳通过动滑轮连着物体M,用力F在A点竖直向上提横杆时,横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物体M 对地面的压强为1.6×103Pa,若仍用力F在距离A点0.1m处竖直向上提横杆,使横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物体M对地面压强为1.0×103 Pa,已知横杆长OB=0.8m,OA=0.6m,,g取10N/kg,不计横杆质量、绳质量和摩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物体M的质量为50 kg B.物体M的密度为0.5×103 kg/m3 C.动滑轮的质量为2 kg D.力F的大小为24N 图11 B A 图7 A M F B O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 Examples of mechanical motion teaching plan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 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 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 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 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 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 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