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基础章节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章节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章节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章节知识点总结

1.管理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人财、物等资源

进入动态的组织,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配置和协

调资源,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可以分为程序性活动

和非程序性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虽然不同,但又是可以转化的,即程序性

活动是由非程序性活动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人们对这类活动和

管理对象规律性的科学总结,这是管理科学性的表现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

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

应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

4.什么是管理?试列举五个管理事例,说明管理的五个特性。

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人财、物等资源进入动态的组

织,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配置和协调资源,以有效

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举例(笔记)

5.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首先,管理具有科学性。

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可以分为程序性活动和非程序性活动两种。

这两种活动虽然不同,但又是可以转化的,即程序性活动是由非程序性活动

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人们对这类活动和管理对象规律性的科学

总结,这是管理科学性的表现

其次,管理具有艺术性。

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

性。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应用于现实的管理之

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6. 试比较“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的异同。

不同: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管理实践开始强调人的社会需求,管理活动从注重效率转变为注重人性,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转

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

a.经济人假设,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

不考虑员工的思想和感情。

经济人”假设认为,员工都是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工作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为此,需

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管理并为此

效力。

b.社会人假设,参与社会工作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一员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还需要

得到友谊和尊重,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同,均进行了有效地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7.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工作定额,即确定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

②致力于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标准化,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作效率

③科学地选择工人。泰勒提出了“第一流的工人”的观点,科学地选择工人并不断地培训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

④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⑤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实现了管理人员专业化

⑥实行职能工长制。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 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

⑦例外原则(分权的尝试)

8. 霍桑实验的内容是什么?其实验结论有哪些?

第一阶段,工厂照明实验

照明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灯光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氛围也能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阶段,大规模谈话计划

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群体成员;同时,管理人员应重视人的因素,关心工人,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人士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结论:实际生产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它也决定着每个人的工作效率

总结论: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忽视

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员工

在共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而构成的一种系。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

③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员工的士气又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企

业要采新型的领导方法,即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士气,促进协作,保持真诚持久的良好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

9.决策

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0.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指未来事件机遇条件发生的概率为已知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11.决策过程分几个步骤,具体内容有哪些?

诊断活动:发现问题,识别决策目标

设计活动:收集信息,拟定备选方案

选择活动:评价和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执行和评估活动:执行决策方案,评估执行效果

12. 试比较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特性并说明

个体决策的决策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在组织中,个体决策一般是指在最后选定决策方案时由最高领导做出决策。个体决策大多属于经验决策,常常需要靠管理者的直觉做决定。因此,管理者必须运用专业知识和过去积累的与情境相关的经验,在信息非

常有限的条件下迅速做出决策。由于做个体决策的管理者只有一个人,因此管理者责任明确,避免了多个管理者相互推诿或无人担责的情况:同时个体决策省时省力,也易于控

制决策的质量与效率

群体决策的决策过程是由两人以上的群体完成的。在组织中,群体决策一般是指由

几个人群人甚至整个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做出的决策。群体决策往往能比个体决策做

出质量更高的决策,因为它具有更完整的信息和更多的备选方案;同时,以群体方式做出

决策方案易于增加相关人员的对方案接受性。但群体决策的效果受群体大小、成员从

众现象等因素的影响。群体越大,异质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协调活动和更多的时间来促使所有的成员作出决策。

13.计划计划是指组织根据环境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确定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目标,并通过全局战略和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执行、监督来协调、组织各类资源顺利

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14.滚动计划法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

按照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滚动,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15.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含义是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组织的需要,共同确定

未来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以至于组织中的各级

各类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

16.计划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

②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

③计划可以降低风险、掌握主动、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④计划可以为控制提供标准

17.什么是目标管理法?说明目标管理法的实施过程。

目标管理的含义是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组织的需要,共同确定未来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以至于组织中的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

实施过程:

①目标制定

②目标分解与授权

③目标执行

④目标检查与评价

18.组织

组织是指为实现某一不同目标,经由分工、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19.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程序建立起来的,有明确职责和等级系列的组织

20.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

21.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领导的下级的人数

22.组织层次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最高领导者到基层工作人员之间隶属关系的数量,是组织纵向结构等级的数量

23.职权

职权是指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做出决策,指导他人工作及发布命令的权利

24.集权与分权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

在组织系统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25.比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程序建立起来的,有明确职责和等级系列的组织。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

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通过对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正式的物质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因此,维系正式组织主要原则是理性的原则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上融洽的关系为标准,它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现范。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因素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

等感情上的因素。

26.简述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

①设计并建立组织结构,

②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

③人员配备和人力资源开发,

④组织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⑤组织运作和组织变革,

⑥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

27.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适当的管理幅度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

因事设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28.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个人、精力、体力、能力、时间、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

确定管理幅度时,既要考虑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又要注意使管理效率保持在最佳水平。

29.比较集权与分权

30.领导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1.成熟度员工的成熟度可以分为心理成熟度和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是指员工自己追求成功、承担责任的愿望,工作成熟度是指员工开展工作的能力、技巧和经验等

32.领导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领导影响力的来源是权力。领导权力主要包括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惩罚性权力、专长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其中,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惩罚性权力属于领导者的职权,而专长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属于领导者的非职权

33.领导与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1.联系

从行为方式上看,领导与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上看,两者都是组织层级岗位设置的结果

2.区别

(1)领导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除了领导职能外,还有其他职能,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从这个角度看,管理的

职能范围要大于领导。

(2)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不一定是领导者

首先,领导者既存在于正式组织,也存在于非正式组织,而管理者只存在于正式组织其次,管理者一定具有组织职位赋予的正式权力(即职权),并以此正式权力对下属发号施令行使奖惩,但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具有个人影响力所带来的非正式权力(即非职权);而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所以领导者不一定具有组织赋予的正式职权,但却一定拥有个人魅力带来的非正式权力,即影响力,并以此影响力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他人的作用。

最后,管理者的本质是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而进行管理,被

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惩罚而服从管理;而领导者的本质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和职位权力。

当然,为了使组织更为有效,应该选取领导者来从事管理工作,也应该把管理者都培养

成领导者

34.领导是天生的吗?在学习了领带特性理论后,谈谈你对领导有哪

些认识。

(131页)

35.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全章)

36.如何让灵活运用领导艺术?谈谈你的想法。

一、待人用人艺术:善于用人所长、善于用人所爱、善于用人所变

二、决策的艺术:决策前注重调查、决策中注重民主、决策后狠抓落实

三、处世的艺术:多做着眼明天的事、多做最为重要的事

四、协调的艺术:对上请示沟通、对下沟通协调、对外争让有度

五、运时的艺术:强化时间意识、学会管理时间、养成惜时的习惯

六、授权的艺术:择能授权、明确责权、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七、表达的艺术:做到言之有物、做到言之有理、做到言之有味

八、激励的艺术:激励注意适时进行,激励注意因人而异,激励注意多管齐下

37.激励激励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强化、引导和改变人们行为的复杂过程

38.正强化正强化是指人的某种行为提供奖励,从而使其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39.负强化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

40. 简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如何运用?

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在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中,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称为人的基本的、低级的需要,把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高级的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低级的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首先,人的行为受到人的需要的影响和驱动,但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其次,人的各种需要由于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不同,可以形成一定的层次性,人的五种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排列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 ,只有当较低层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最后,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具有这五种需要且保持同等的需要强度,对人的行为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需要是这个人在这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41. 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实际谈谈该理论的应用

①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倾向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弗鲁姆提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

人的动机产生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种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

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M=VE. 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效价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会很大,即激励

力量强

②人的期望模式:人的期望模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也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三个条件——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

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③期望理论的启示:激励手段的选择,激励标准的确定,成绩要与奖励挂钩

④结合实际

42. 简述强化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

①正强化是指人的某种行为提供奖励,从而使其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

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正强化针对的行为一般是管理者所期望的,有利于组织

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最经常使用且易收到良好效果的强化方式

②负强化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如企业的

规章制度,惩罚措施等

③自然消退(衰减)自然消退是指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行为的正强化,即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例如,不再对超额完成任务的

员工给予奖励,员工超额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甚至消退

④惩罚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后,即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

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符合要求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消

极行为的目的

43. 联系实际根据你所学的管理理论,谈谈企业在管理中如何通过以

人为本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课本)

44.控制

所谓控制,是指通过不断接收和交换组织内外的有关信息,按既定标准对组织的实际

工作活动进行监督、检察,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和目标动态

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系统管理活动

45.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成为事前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分析和预见,及时采取

措施,使预期的偏差不至于发生

46.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也成为现场控制、即时控制,是指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和指导下属的工作,发现偏差,即时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完成

47.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控制之中最常见的控制类型,乜称为事后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

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存在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

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

48. 比较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A、前馈控制也成为事前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分析和预见,及时采取措施,使预期的偏差不至于发生。前馈控制的最大优点是能够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损失,但前馈控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一次性完成,而是要根据组织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适时采取必要的制约措施

B、同期控制也称为现场控制、即时控制,是指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和指导下属的工作,发现偏差即时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完成。同期控制的重点要根据计划的要求与执行计划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期控制是一种面对面的管理和控制,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对控制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C、反馈控制是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类型,也称为事后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其存在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

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反馈控制的优点是控制方向较明确,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改进系统工作。但反馈控制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事后性,即控制往往是在偏差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的情况下才发生作用:二是时滞性,即纠正偏差滞后于偏差发生。

49. 简述控制活动的过程

第一、确立标准

控制标准应量化,控制标准应简明,控制标准应协调一致

控制必须有标准,否则就不可能确定组织活动中是否存在偏差。员工的绩效如何,组织

的效率应当如何改进,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这些都需要标准。计划是控制的基本标准,但仅有计划是不够的。计划往往只是一个概略的、总括性的标准,管理者还必须在计划

的指导下,建立起明确的具体的控制标准。所谓确定标准,就是指管理者根据计划和组织目标,确定某些标准,将其作为共同遵守的衡量尺度和比较的基础。

第二、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堵对计划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做出判断

在这个阶段,施控者可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缺陷,有什么样的偏差以及多大程度的偏差,由什么原因引起,应采取什么样的纠正措施。

第三、纠正偏差,如果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偏差,必须马上分析原因。然后重新调整计划、修改标准。

50. 有人说计划与控制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把剪刀的两刃,你对这种方法如何理解?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外 接圆的直径,即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变形: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 A + B +A B . 2)化边为角: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 3)化边为角: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4)化角为边: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sin sin c a C A = 5)化角为边: 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 3.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三角形的问题: 4. ①已知两个角及任意—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例:已知角B,C,a , 解法:由A+B+C=180o ,求角A,由正弦定理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求出b 与c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边的对角,求其他两个角及另一边。 例:已知边a,b,A, 解法:由正弦定理B A b a sin sin =求出角B,由A+B+C=180o 求出角C ,再使用正弦定理C A c a sin sin =求出c 边 4.△ABC 中,已知锐角A ,边b ,则 ①A b a sin <时,B 无解; ②A b a sin =或b a ≥时,B 有一个解; ③b a A b <

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1、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4、(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6、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 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最新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附三角函数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2 2 2 a b c +<,则90C >. 11、三角形的四心: 垂心——三角形的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相交于一点(重心到顶点距离与到对边距离之比为2:1)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心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 12同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 (2)倒数关系:tanα·cotα=1 (3)商的关系:α α ααααsin cos cot ,cos sin tan ==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情况及典型例题1

实用标准

—tanC。

例 1 ? (1 )在 ABC 中,已知 A 32.00 , B 81.80 因为 00 v B v 1800,所以 B 640,或 B 1160. c as nC 空啤 30(cm). sin A s in400 ②当B 1160时, 点评:应用正弦定理时(1)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题型2 :三角形面积 2 , AC 2 , AB 3,求tan A 的值和 ABC 的面积。 2 (2 )在 ABC 中,已知 a 20 cm , b 28 cm ,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 10,边长精确 到 1cm ) o 解:(1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0 (A B) 1800 (32.00 81.80) 66.20 ; 根据正弦定理,b asinB 42.9sin81.80 si nA 眾厂 80.1(cm); 根据正弦定理,c 聲C 丝9也彰 74.1(cm). sin 32.0 (2 )根据正弦定理, s"B 舸 A 28sin4°0 a 20 0.8999. ,a 42.9 cm ,解三角形; ①当 B 640 时, C 1800 (A B) 1800 (40° 640) 760, C 1800 (A B) 1800 (400 116。)240 , c asinC si nA 呼 13(cm). sin 40 (2) 解法一:先解三角方程,求出角 A 的值。 例2 ?在ABC 中, sin A cos A

si nA cos A j2cos(A 45 )-—, 2 1 cos(A 45 )-. 又 0 A 180 , A 45o 60o , A 105.° o o 1 \/3 L tan A tan(45 60 ) 一字 2 J3, 1 73 42 si nA sin105 sing5 60) sin4 5 co$60 cos45 si n60 ——-—. 1 1 /2 洽 n S ABC AC AB si nA 2 3 近 46)。 2 2 4 4 解法二:由sin A cos A 计算它的对偶关系式 si nA cos A 的值。 v 2 — si nA cos A —— ① 2 2 1 (si nA cos A)2 2 1 2sin Acos A — 2 Q0o A 180o , si nA 0,cos A 0. 1 另解(si n2A —) 2 2 3 (s in A cos A) 1 2 sin Acos A —, *'6 _ si nA cos A — ② 2 $2 J6 ①+②得sin A --------------- 。 4 ①-②得 cosA <6 。 4 u 而丄 A si nA J 2 J 6 4 c 匚 从而 tan A l l 2 ~3。 cosA 4 v2 v 6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 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0r =>,那么 sin ,cos y x r r αα= =, () tan ,0y x x α=≠ 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 + - + - + - - - + + - sin α cos α tan α 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 22221sin cos 1,1tan cos αααα+=+= (2)商数关系: sin tan cos α αα= (用于切化弦) ※平方关系一般为隐含条件,直接运用。注意“1”的代换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把角写成α π±2k 形式,利用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Ⅰ)?????=+=+=+x x k x x k x x k 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 Ⅱ)?????-=-=--=-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 Ⅲ) ?????=+-=+-=+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Ⅳ)?????-=--=-=-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Ⅴ)???????=-=-α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Ⅵ)???????-=+=+α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三教学总结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 务三

管理基础学--形考任务三 1、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A )两个方面。 a. 自身影响力 b. 组织影响力 c. 权力影响力 d. 文化影响力 2、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 9-1型 b. 5-5型 c. 1-9型 d. 1-1型 3、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D )。 a. 不为法 b. 缓冲法 c. 糊涂法 d. 转移法 4、( B)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 公平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成就需要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5、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a. 惩罚 b. 正强化 c. 消极强化 d. 自然消退 6、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D )。 a. 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 将工作布置下去 c. 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d. 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7、( B ) 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a. 口头沟通 b. 书面沟通 c. 电子媒介沟通 d. 非语言沟通 8、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C )。 a. 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b. 目标差异 c. 地位差异 d. 协调不够 9、人们只记忆经过自己的选择愿意记忆的信息,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沟通障碍是由于个体障碍中的( C )原因造成的。 a. 非语言提示 b. 情绪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点 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 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0r =>,那么 sin ,cos y x r r αα= =,()tan ,0y x x α=≠ 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 + - + - + - - - + + - sin α cos α tan α 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22221 sin cos 1,1tan cos αααα +=+= (2)商数关系:sin tan cos α αα = (用于切化弦) ※平方关系一般为隐含条件,直接运用。注意“1”的代换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把角写成 απ ±2 k 形式,利用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Ⅰ)??? ??=+=+=+x x k x x k x x k 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 Ⅱ)?????-=-=--=-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 Ⅲ) ?? ???=+-=+-=+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Ⅳ)?????-=--=-=-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Ⅴ)???????=-=-α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Ⅵ)??? ????-=+=+α 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