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目录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5、6、7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7、8、9 第四节鱼…………………………9、10、11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1、12 第六节鸟…………………………13、14 第七节哺乳动物…………………………15、16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7、18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8、19 第三节社会行为…………………………19、20、21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2、23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3、24 第二节细菌…………………………24、25 第三节真菌…………………………25、26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第五章病毒…………………………30、31、32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33、34 第二节从种到界…………………………34、35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35、36、37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7、38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日常现象的观察,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探究实验的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些现象:吃剩的馒头长出黑色的毛,水果容易腐烂,隔夜的菜有股谡味等。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了解有多少啊?比如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呢?细菌和真菌在哪里啊?我们是如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啊? (学生发言) 老师: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板书:菌落的概念) 互动1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培养细菌和真菌要用到什么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土壤”) ②.怎样配制培养基? ③.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 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配制培养基f髙温灭菌,冷却f接种f恒温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①.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②.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范文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1/ 9

2020 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 CAI 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1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创设情景(CAI 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2 3/ 9

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 3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

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庆城县蔡家庙初中赵海龙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 每人说出一 种熟悉的动物。然 后,以小组为单 位,尝试着根据有 无脊椎或生活环 境和运动方式的 不同,给这些动物 找个家,将结果填 写在书中的表格 里。 1、四人一 组,根据观察提 纲,进行实验:观 察鱼缸里鱼的体 型、鳞片及运动时 鳍的作用,本互交 流,质疑答疑,归 纳整理,得出结 创设情景 (CAI媒体播放), 带领学生进入那 丰富多彩的动物 世界,让学生每人 说出一种熟悉的 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 据有无脊椎或生 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的不同,给他们 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么适于在水中生 活?出运河观察 提纲,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观察,针对 问题进行步步为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孙集一中 赵世栋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期我打算仍坚持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学校的工作目标课堂为指导,扎实做好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任教八年级3个班的生物教学,从今年上期期末统测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好、兴趣较浓。但每个班都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生物没多大劲。本学期的教学重心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提高为主。 三、教学目标 1、坚持业务学习: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写好学习笔记。 2、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统一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进度等等。 3、每周积极参加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集体反思等活动。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备课组内相互学习、帮助,精诚团结。每月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 6、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参与教研课题的研究,按时完成每学年撰写论文的工作。 7、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分组实验要是每个同学都实际进行操作,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本学期的演示实验,教师要提前准备,力求实验现象明显,结论准确。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用图表表述实验和对实验方案评价能力。 8、加强中考试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做好考试指导工作。 9、培养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落实好生物学后进生转化工作。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认真上好实验课,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5、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后进生辅基工作。 五、教学进度 第1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甘敏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案第14章 第二节 植物的有性生殖10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邓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吴 学 川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真菌》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fungi

《真菌》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 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 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 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 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 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 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 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设计思路

1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1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备课簿人教版八年级第上册 科目生物 班级 1---5 教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备课内容执教人随笔【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四节鱼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掌握鱼的种类和鱼的身体结构 3、知道鱼的主要特征 4、了解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掌握鱼的种类和鱼的身体结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1课时备课) 复习导入新课:(复习思考后请同们回答上节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复习巩固: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特征有哪些? 4、节肢动物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第四节鱼 【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19-21页结合插图,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鱼的种类有哪些? 3、鱼的生活环境如何?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22-24页结合插图,完成以下问题: 1、鲫鱼的身体结构如何? 2、鱼鳃的作用如何? 3、鱼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合作释疑】 1、同学们要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上面不 会的问题和质疑的部分。 2、及时和本组伙伴交流一下,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给大家再

叙述一遍。 【展示评价】 自学交流完毕后,分别请各组同学代表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代表等应答同学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其 他同学边听边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教师点评: 自学指导(一)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它们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脊椎动物:它们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鱼的种类有哪些? 淡水鱼类: 我国淡水鱼类共计1285种,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 海洋鱼类: 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带鱼,这个最常见.大黄花小黄花.拔皮鱼,墨斗鱼有软骨鱼和硬骨鱼。软骨鱼:鲨鱼、鳐鱼硬骨鱼:太多,说几个有代表性的:蝴蝶鱼、小丑鱼、海马、鳗鱼、弹涂鱼、飞鱼、缘吊、双点吊、雀鲷、盖刺鱼 3、鱼的生活环境如何? 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自学指导(二) 1、鲫鱼的身体结构如何? 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2、鱼鳃的作用如何?一般认为有三个作用 1)、呼吸:这是主要功能,鳃丝表面布满微细血管,水中容氧通过血管进入血液,行呼吸作用。 2)、滤食: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水中的浮游生物通过鳃丝过虑,进入口腔进行摄食。例如鲢鱼、鳙鱼是完全靠鳃来摄食的! 3)、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 3、鱼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鱼类可供人食用,金鱼可供观赏。 ?鱼类吞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残渣,避免了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海中的鱼还为鲸类提供食物来源。 ?“鱼”与“余”同音,中国人除夕宴上以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 ?诞生了捕鱼业和渔夫、渔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才得以诞生。课堂小结: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 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主备人鲁文兰课型新授 验收结 果: 时间2011年11 月7 日 分管 领导 课时1课时第11周第1 课时总第2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 细菌、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数的细菌和真 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实施探究方案: 小结(教学反思)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宏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 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板书设计: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附表: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 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 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 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 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 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