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高端装备制造业

19、高端装备制造业

19、高端装备制造业
19、高端装备制造业

19、高端装备制造业

19.高端装备制造业2013年授信政策及信贷投向指引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所称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五大细分领域。主要对应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C3710),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C3740),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C3720);专用设备中的行业小类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C3514);智能装备制造对应于装备制造业多个领域的高端部分,无明确对应子行业。在我行行业分类中,目前统一归至制造业中的机械行业。

二、行业特征及政策环境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的行业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技术高端、处于价值链高端与位于产业链核心。技术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价值链高端,即具有高附加值特征,能推动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即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关键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其他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整体规模仍偏小,仅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关键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和技术仍需通过进口解决,同时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为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即到2015年高端装备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提高到15%,年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到2020年,销售占比将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未来10 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将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从而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一)高端装备子行业运行状况及特征

按照高端装备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五大重点突破领域,以下围绕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装备四个方面进行概要分析(海工工程装备分析见海洋经济信贷投向指引)。

1.航空装备制造

(1)行业现状

近年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0.4%,其中民用飞机制造产值约1300亿元左右,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了超过30 个型号的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商用客机和直升机,积累了一定的研发经验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干线飞机尚未形成生产能力,由波音和空客双寡头垄断。现阶段我国航空装备业自主生产能力总体不高,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均需进口,如大飞机项目中的发动机、机电设备、航电设备等关键和主要设备通过进口或引进技术,仅机身、机体等设备由国内企业配套。

(2)行业特征

一是航空装备制造属于典型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是由多个领域高、精、尖技术和系统的集成,涉及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机电设备、新材料等技术难度大、耗资多、生产周期长的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技术,同时大型飞机的单机价值非常高,通常达到上亿美元。

二是上下游产业链广,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巨大。一架大飞机由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组成,需要有上千家配套供应商生产,覆盖机械、电子、材料、冶金、化工等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释放出的采购商机可达数千亿,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升级机会。据估算,一个航空项目十年后带来投入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1:16,就业带动比1:12,而由该行业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是航空产品本身销售额的15倍。

三是行业集中度高,市场主体为由中国一航、中国二航合并而来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包括近50家研究院、100 个以上生产企业,总资产超过4,000 亿元),以及负责大飞机项目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和主营通用飞机制造的中航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组成。

(3)市场前景

未来20年间我国商用客机需求总量为3365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467 架,支线客机898 架,初步估算,商用客机的产值约为4000 亿美元;各类通用飞机需求在20000架左右,需求容量将达到1500亿美元。

(4)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及市场机遇

“十二五”我国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将重点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通过实施大飞机项目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技术关键设备,带动航空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从而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大飞机项目。以市场需求量大的150座级为切入点,运作模式为“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由中国商飞公司作为主制造商主要负责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市场营销、适航取证等,而发动机、机载设备、机体、材料等主要零部件运用市场化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其中,机体设备国产化率较高,上飞、成飞、西飞等国内厂商成为大飞机首批确定的供应商;在发动机、机载设备等主要零部件上通过进口或合资生产引进技术。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相关企业将直接在国内市场开拓和国际合作中获益。

支线飞机制造。支线飞机通常是指100座以下的小型客机,主要用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目前国家已经规划布局了总数达244个支线机场,其中新增97个;同时民航局已制定了中小机场补贴、支线航空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为支线飞机制造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支线飞机已经形成量产规模的有新舟60和ERJ系列,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已交付使用。

通用飞机制造。通用飞机主要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农、林、渔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等方面的低空飞行活动。据统计全球有34万架通用飞机,仅美国就有约22.2 万架,占全球通用航空飞机的70%左右;而我国目前通用飞机的数量仅为1010架,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随着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制约通用航空产业的低空空域政策也将逐步放开。按照国家民用航空规划,到2015年我国通用飞机的规模将翻一番,超过2000 架,并带动超过1500亿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航工业集团在珠海成立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通用飞机产业基地,包括该公司在内的总装企业及核心部件企业发展空间较大。

2.卫星及应用产业

卫星产业是航天工业的核心领域,应用范围覆盖军事、交通、通讯、气象、测绘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随着导航、通讯等卫星民用领域的需求增长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未来我国卫星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卫星产业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四个细分子行业,卫星应用主要是指后两类。从近年全球卫星产业的发展看,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1681亿美元,其中以导航和授时功能为代表的地面设备和以卫星电视为代表的卫星运营收入占到整个卫星产业的90%左右,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1.2%,成为卫星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我国目前卫星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其中制造和发射规模约70亿元,主要实体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相关研究院为主(航天五院和航天一院垄断),行业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卫星应用规模约为600亿元,以美国的GPS导航系统为主,国产北斗导航系统产业规模较小,但初步具备了从芯片制造、导航地图、终端到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较为完整产业链条。

我国的卫星应用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和卫星遥感,其中卫星导航产业是最先发展

起来且未来几年将有较快增长。我国的导航产业基本是围绕北斗二代系统发展的。目前全球拥有四大卫星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达到产业化水平的只有美国的GPS。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16颗导航卫星,2012年已基本形成亚太网络,可覆盖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西太平洋以及部分西亚地区。 2020年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由此未来十年将形成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卫星零部件制造商、北斗导航应用系统相关设备制造商以及运营服务商将在此轮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中获得较大发展空间。但目前行业尚处于产业转化的关键时期,需密切关注其产业体系及商业化运营形成过程带来的商机及发展机遇。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主要涵盖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种机电装备。分整车制造(含机车、客车、动车组、货车、城轨列车)、铁路专用器材设备及配件制造三大类。

(1)该行业呈现集中度高、垄断经营突出的特征。

一是国家对该行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在铁路机车车辆产品设计、生产及质量以及城轨地铁车辆制造方面,均需通过铁道部的许可和质量认证。

二是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是国内两大综合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行业内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

三是铁路专用器材设备制造基本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一家垄断。但配件制造企业数量较多,包括车轴生产、轴承生产以及其他配套设备生产企业。

四是产品盈利水平受制于上下游,成本转嫁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钢铁成本占行业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其价格波动对行业盈利水平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行业下游企业主要是铁道部,产品价格存在一定管制,成本压力较难转嫁,且账期较长,但坏账风险较小。

(2)“十二五”轨道交通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投资。

一是“十二五”城市轨交建设提速,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亮点。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地铁建设规划,全国将有40个城市规划建设地铁,计划新建轨道交通79 条,总长达4000公里,总投资超过万亿。2012年1-11月,发改委批复城际轨道交通项目28个,投资总额九千多亿,里程超过1500 公里。轨道交通设备、电气设备等相关装备制造商将继续受益。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在可预见的未来20 年内,轨道交通将始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二是铁路投资增速回暖。铁路建设在连续6年的高速增长后,2011年开始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7.23动车事故及此后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我国铁路建设及运营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国务院暂停铁路新项目审批,高铁建设有所放缓。2012年铁路建设投资较上年

有所增加,全年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预计“十二五”后三年铁路基建投资将恢复到2009年水平,年投资将达6000亿。届时相关铁路设备制造商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将受益于订单的增加,景气度预期进一步提升。

4.海工工程装备产业

2012年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共成交订单308亿美元,虽低于2011年上半年369亿元的成交金额,但已达到2011年全年订单总额的52%,且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230亿美元的成交金额。该行业属于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企业基本均为大型企业,市场主体以造船、航运、石化等行业的大型龙头集团下属子公司为主。近年我国海工行业发展较快,2012年我国自主建造完成了用于深海油气开采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正式在南海区域投入使用。但在技术上和规模上,我国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格局看,海洋工程及其配套产品的研发、设计均被欧美发达国家少数企业所垄断;海洋钻井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钻井船等成套设备生产建造主要集中在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我国目前仍主要从事浅海海工装备的制造,在深海开发技术方面才刚起步,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由于大部分海工装备单价高、技术复杂、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海工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盈利能力较差,呈现出高风险的特征,目前我国主要海工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亏损状态,如2012年上半年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分别亏损1.4亿元和2.15亿元。

从长期来看,在全球石油需求刚性增长和石油开采重心转向海洋等因素推动下,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增长空间较大。据中国海洋工程网预测,未来5年全球海工装备年均市场容量将达到800亿美元左右。按照中海油的“十二五”规划,其油气产量目标为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投产2-3个深水油气田,总投资将超过2500-3000亿元人民币,以海工设备占上游投资约50%计算,国内海工设备的年市场需求在250-300亿元左右。

5.智能装备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端装备领域,贯穿我国产业升级全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新型传感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等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二是智能仪表、智能控制系统、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等八大类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并实现产业化;三是重点开发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冶金智能成套设备、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等八大类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四是推进智能装备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

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

近年我国智能装备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不大约为3000亿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产业规模小,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较低,在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不到5%。

“十二五”国家将大力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预计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25%,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3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在此期间,中、高端数控机床、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零部件及通用部件等装备生产企业将获得较大发展。

智能装备涉及的主要领域:

(1)中高端数控机床,我国经济型数控机床已处在快速成长期,中高端数控机床尚在导入期,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母机,数控机床将最先受益于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进口替代上的空间较大。

(2)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40%被应用于汽车行业,未来下游应用将逐步拓展到轨道交通、电力、化工、医疗等行业。目前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进口替代空间大。自动检测、自动装配、清洗过滤、物流搬运和自动化生产线等装备企业将充分受益。

(3)智能控制系统与仪器仪表,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以及航空装备、卫星等高精尖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未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空间较大。目前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高端领域达到90%,未来行业发展和替代空间巨大。

(4)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主要包括输变电环节中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超高压特高压设备、特高压控制保护设备、数字化变电站等二次设备。“十二五”国家将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并分阶段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未来十年智能电网预计总投资将达1万亿元,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将全面铺开。特高压电网预计总投资为4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特高压和新能源建设将成为拉动输配电设备行业升级的三驾马车。

(二)高端装备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

为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2012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智能装备等子行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