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血涂片检查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徐秀丽

论血涂片检查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徐秀丽

论血涂片检查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徐秀丽
论血涂片检查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徐秀丽

论血涂片检查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徐秀丽

发表时间:2019-05-06T16:54:37.61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5期作者:徐秀丽[导读] 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仅能作为筛查和参考,血涂片检测则能够为医生诊断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若怀疑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必须及时进行血涂片检查,以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错过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时间。黑龙江省鹤岗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154100摘要:目的:探讨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率,为临床检验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近一年我站来

检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的是血细胞分析和血涂片分析,分析后对结果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满意率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乙组诊断准确率为91.7%,甲组准确率为72.2%,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仅能作为筛查和参考,血涂片检测则能够为医生诊断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若怀疑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必须及时进行血涂片检查,以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错过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时间。

关键词:血涂片分析;血常规检验;疾病诊断;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smear analysis in routine blood test,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outine blood tes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est analysis.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ho received routine blood test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year were selected as study case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blood cell analysis and blood smear analysis were given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fter analysis.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accuracy of group b was 91.7%, 72.2% and 72.2%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after comparison (p < 0.05).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hematology analyzer can only be used as screening and reference, while blood smear test can play a powerful role in guiding doctors' diagnosis.If the patient is suspected to have a blood system disease,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must be conducted in time to avoid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best time for the patient to receive treatment. Keywords: blood smear analysis;Routine blood test;Disease diagnosis;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血液检验,能够通过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形态以及分布状态来判断是否有疾病,是临床用来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次研究对近一年检验7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近一年我站来检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的是血细胞分析和血涂片分析,分析后对结果对比。甲组和乙组的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等基本一致,所有受检者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精神交流障碍及不良入院记录者,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2-75岁,平均(45.63±3.78)岁。两组家庭情况、受检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基本方法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选择本站现有的细胞分析仪,提前对设备仪器进行检查,确保完好。调整设备参数,选择“末梢血”模式,用采样针取 0.7mL 稀释液置入试管中,用毛细吸管取20μL 末梢血标本注入盛有稀释液的试管中,制作稀释血样,静置3 min,确保血样均匀无气泡,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将血样放置检测仪中进行自动化检测。乙组采用的是血涂片方式进行,所有受检者接受血涂片检查,进行细胞分析,告知受检者相关注意事项,注意个人卫生和习惯,必要的情况下采用95%乙醇进行浸泡,擦干后备用。医者左手持玻片边缘取受检者末捎血一滴置于玻片一端,右手持推片由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致使血滴沿推片散开,载片保留一层血膜,血涂片制成后可手持于空中挥动,便于血膜迅速干燥,避免血细胞皱缩,影响血片质量;选用瑞氏染液为血涂片染色,于干燥涂片上滴5-8滴染色液,确保染色液完全覆盖血膜保持3- 5 min,加等量缓冲液,使其与染色液均匀混合,静置10-15 min,流水冲洗3-5min,用吸水纸吸干,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检验,医者可观察受检者血细胞状况。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和满意率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和同组治疗前后的配对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满意率效果分析,甲组的满意率为69.4%,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乙组诊断准确的患者33例,准确率为91.7%,甲组准确的患者26例,甲组准确率为72.2%,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血涂片分析可提高对异常细胞的筛选能力和诊断水平,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全面、直观的依据,对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与符合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全自动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按以下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 1、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设置搜集资料、调查分析等小活动,可按着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中一种参与其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对血常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从而培养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搜集各血液病资料,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课标、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能描述血细胞的形状和了解血细胞的数量,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交流讨论。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展开的,以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为主。其中《血液》一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一部分,而且血细胞又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三种血细胞,即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为什么?因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没有细胞核的,中间薄,周沿厚的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中间的透光度大,而周沿的相对小,所以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白细胞是有细胞核的,而细胞一般的装片里,是被染成蓝色的,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在细胞里蓝点的是白细胞,因为血小板又是没有细胞核的,而血小板的形状不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本实验对显微镜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调好显微镜。 许多学生经历过血液化验的检查,但是对检查结果学生不清楚,了解了血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正常指标后,学生就会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各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细胞的镜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血常规的化验数据分析,使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教学难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五、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实验七 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学生用)(时间15分钟) 考生须知:1.考生应按考试要求进行观察和操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表格中。 2.每人一桌,独立操作,不能看书、笔记、资料,也不能商量,除材料短缺、仪器故障外,不能向监考人员发问。 3.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按监考老师指令进行操作,试题中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必须全部完成,考查时间15分钟。 一、实验目的: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检查实验用品: 1、实验用品:人血的永久涂片,已安装指针的显微镜。 2、检查实验用品是否完备,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经老师同意后开始实验。 三、实验步骤、结果 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 2、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注意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区分并指出 红细胞和白细胞后让监考老师检查。★ 3、实验记录:填表: 4、回答问题:据观察填图(1分) (1)、填写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贫血是或含量过少引起的,应多吃含和丰富的食物。 (3)、某人有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原因是该细胞具有功能。 四、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完毕把显微镜整理好放回原处,清洗、整理材料用具。★ 凡有★的步骤完成后必须举手示意,待监考教师评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评分教师用)

农二师2014年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查试卷实验七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评分教师用) 说明:1.考试前评分老师应对评分标准先进行认真学习。 2.评分标准供评分教师参考,学生实验时,只要方法正确没能进行准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基本正确,均可给分。 3.由于实验仪器所造成的误差不应扣分。 4.本卷满分10分,8~10分者评定为A级,5~7分者评定为B级,0~4分者评定为C级。 监考老师(签名) 考查日期:2014年月日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一、对肺、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 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的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往往没有临床显著的不适。同时,大多数的疾病其发展是缓慢进行的,人体能够逐渐对其适应,也因而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例如很多吸烟患者可能有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虽然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吸烟引起的症状,但由于还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得不到重视。引起患者对呼吸道疾病最大关注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气促或称呼吸困难。但是呼吸困难大多数是在呼吸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又如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在疾病的早期,其喘息症状不甚明显,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反复地出现咳嗽,或有咳痰、胸闷。临床上这些患者也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但如及时地对这些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了解其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如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也特别指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哮喘患者,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进行鉴别。肺功能检查就是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二、诊断病变部位 临床上对有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常轻易地做出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但实际病情却并不一定如此。肺功能检查可结合胸部X线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做出病位诊断。通过流量-容积曲线检查,能够简便快速地对是否合并有气流受限以及气流受限发生的病变部位加以诊断,当流量-容积曲线的吸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往往提示是胸外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上的气道到声门之间;而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则提示是胸内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的气道至气管隆嵴之间;流量-容积曲线显示吸气相和呼气相的后期均出现流量受限,呈双蝶型改变,则提示病变位于单侧主支气管,并导致该主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阻塞程度已经超过该主支气管横截面的1/2)。流量-容积曲线呈呼气相高位小平台样改变,但通气功能正常,则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上呼吸道(主要是指鼻咽部)。我们在临床上经肺功能检查已多次发现和纠正临床误诊、漏诊,当然,在肺功能检查提示有气道阻塞后,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 呼吸困难是一种症状,常常是胸肺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诉。但是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却有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当然是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但除此之外,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2T15:17:20.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作者:赵杰 [导读]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 赵杰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经济试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方法:将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320例分组对照组,其中正常组120例、异常组200例,均采取血涂片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关键词】血常规;血涂片;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36-02 Blood Smear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lood Test Analysis Zhao Jie. Youxian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blood test analysis. Methods 32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a packet in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tests, in which the normal group of 120 patients, 200 cases of abnormal group, are taking blood smear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alysis of normal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bnormal group, the normal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bnorma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blood smears blood test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very high accuracy, high clinical significance, can learn. 【Key words】 Blood; Blood smears;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但过度应用则可能出现漏报或误报等[1],影响疾病诊断与鉴别。血涂片分析指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血液推片、染色等分类白细胞[2],从而有效检验血小板、红细胞形态等,逐渐成为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手段[3]。为了进一步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我院有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研究的对象共有320例,均为我院接诊的血常规检查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且自愿接受血涂片分析处理,其中经血常规检验异常有200例(异常组)、正常有120例(正常组)。异常组: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在18~78岁之间,均值48.6±5.1岁。正常组: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均值48.5±5.6岁。在前述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实施血常规检验,然后实施血涂片分析,采集血液标本后用EDTA抗凝,仪器为血细胞分析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血常规检查异常组患者标本用血涂片分析,而正常标本于油镜下涂片观察后染色[4]。两组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形态学、计数、分类,以及白细胞形态正常与否、淋巴细胞有无异型、细胞形态学正常与否、红细胞有无淡染区域增大、有无畸形等,并记录血小板数量,分析形态与凝聚性。其中血常规检查正常而血涂片分析异常为假阴性;血常规检查异常而血涂片分析正常为假阳性;血常规与血涂片均正常为阳性,均异常为阴性[5]。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表两组患者血涂片分析结果比较[n(%)] 组别例数血涂片检查正常血涂片检查异常 正常组 120 115(95.83) 5( 4.17) 异常组 200 101(50.50)* 99(49.50)* 注:与正常组相较,*P<0.05 3.讨论 血液检测仪可完成血常规检查,但以往忽视了血涂片分析,而血液检测仪可根据标本大小与分布及相互间比例来诊断是否报警,这种方式无法充分分析细胞异常[6]。基于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针对血常规检验,要结合血涂片分析,可对血液病诊断提供更好的依据。我院针对接诊的32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进行对照,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然后均进一步采取血涂片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患者经血涂片检查显示正常率95.83%、异常率4.17%,与异常组50.50%、49.50%相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查中若检测N%不断升高,则需进一步实施血涂片检查,可对有无中毒颗粒、核左移及空泡等明确,若发现这种现象,则有可能伴有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从相关报告来看,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受到血常规检查相关不良事件投诉,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检查人员每天工作量较大,可能存在害怕繁琐重复检查而忽略血涂片分析;部分检查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血液分析仪,忽视血涂片操作,同时对相关检验知识掌握不够,未能足够认识细胞,无法准确反应患者真实情况[7]。总的来说,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其全细胞计数分析仅仅是初步筛查方式,若有异常则显示检验结果并不准确,还需进一步予以血涂片分析[8]。可见,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6-267.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350例患儿血检资料,按照随机数表原则进行分组后,对两组血检异常患儿近一步进行血涂片镜检查,最后计算全自动血检仪假阳性百分比率并对比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一组28例血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百分比为16.0%)患儿中,经过血涂片镜检确认异常的有17例,血常规检查异常中的假阳性百分率为60.7%,与治疗二组相比,数据结果一致(P>0.05)。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的检查确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确诊,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度。 [关键词]血涂片镜检,血常规,重要性,准确度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smea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in th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lood test data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rinciple, with abnormal blood tests in two groups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step, difference calculated automatic blood tester for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 and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28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blood abnormal percentage is 16%) in children with confirmed by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in 17 cases,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abnormal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s in 60.7%,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0.05). Conclusion: blood smear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screened by automatic analyzer, and then the use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Key words]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blood routine, importance, accuracy Of renal function 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血涂镜片的检查,这也是检验科检验员应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实验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血液要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从大气中吸入的氧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利用,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要被血液输送排出体外,那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这将是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实的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直观认识。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本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实验目标 根据实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实验的三个目标: (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回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显微镜使用的视频,利用图片讲解、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接着通过提问,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2、自主学习,推进新课 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课件展示讨论题) 讨论: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 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3年来血常规符合我院复检规则的880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有575例外周血有形态异常。结论应重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制定复检规则,避免漏诊、误诊。 标签:外周血细胞;形态;重要意义 随着血液分析仪越来越普及,从以往的三分类到如今的五分类,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及质量,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数。但由于仪器检验原理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识别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变化[1-3],如果单纯地依靠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常会有错误报告的发出,给临床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以下对近3年来符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复片规则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以了解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就诊患者880例,男340例,女440例,年龄4个月~80岁,血常规检查均符合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大多有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1.2仪器与试剂ADVIA-2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每天均做质控以保证仪器处于在控状态,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自配瑞吉染液。 1.3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单核细胞高于16%;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机器未分类,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高于75%者。 1.4方法用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充分混匀,2h内进行血常规分析,同时制作良好的血涂片2张,经瑞吉染色后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复片,在染色良好的区域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態。 2 结果 880例外周血形态中有575例形态异常:其中,中性粒细胞左移24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碎裂)194例,异淋70例,出现幼稚细胞9例,有核红细胞2例,大红细胞贫血14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0例,冷凝集2例,大血小板1例。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 意义:对呼吸生理功能状况作出质与量的评估明确肺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类型观察肺功能损害的可复性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疾病的康复劳动力鉴定评估胸、腹部大手术的耐受性第一节肺容积检查种基础肺容积:潮气、补吸气、补呼气、残气容积种基础肺容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容积:指安静状态下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呼吸气量变化。 肺容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所组成。 潮气容积(VT):一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气量正常约ml。 大小主要取决于膈肌功能与运动。 补呼气容积(ERV)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最大气量正常男约±ml、女约±ml。 补吸气容积(IRV):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尽力吸气所能吸入最大气量C=VTRVC应占肺活量(VC)的~为补呼气容积倍。 正常男性±ml女性±ml影响C的主要因素是吸气肌力。 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VC=CERV右肺活量占全肺活量的%左肺约占%正常男±ml女性±ml实测值/预计值<%为降低意义:VC表示肺最大扩张和最大收缩的呼吸幅度↓:见于胸廓/肺活动受限或减弱情况如胸廓与脊柱畸形胸膜疾病(胸膜肥厚、积液、气胸)肺疾病(肺不张、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肌功能障碍高度肥胖功能残气量(FRC):

FRC=RVERVFRC与RV(残气容积)意义:呼气末肺内仍有足够气量继续进行气体交换(弥散呼吸)肺总量(TLC):TLC=VCRV是深吸气后肺内所含全部气量。 意义:TLC↓见于限制性疾病↑见于阻塞性肺气肿RV↑提示肺内充气过度如肺气肿↓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肺病第二节通气功能检查通气功能又称动态肺容积是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出入肺的气量和流速。 (一)肺通气量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正常男±ml女±ml异常>ml示通气过度最大通气量(MVV)正常男±L女±L判定:实测值/预计值%<%为降低·意义:)MVV↓:见于①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②呼吸肌力降低③肺实质/肺间质疾病。 )通气储备功能考核:正常应>%<%储备不佳%~%为气急阈·(二)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FVC)FVC是深吸气至TLC位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FEV是最大吸气至TLC位、第一秒钟内用力呼出的气量应用最广FEV/FVC简称一秒率正常无论男女均应>。 意义:气道阻塞疾病如重症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时降低肺纤维化时增高。 (三)临床应用通气功能的判定()肺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分级VC或MVV实预%FEVFVC%基本正常轻度减退显著减退严重减退呼吸衰竭>~~~≤>~~≤()通气功能障碍分型通气功能障碍分型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FEVFVC%MVVVC气速指数↓↓↓↓N*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